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风水宝地

赵姓女孩名字大全(赵姓女孩名字大全属兔2023年)

时间:2024-01-26 02:15:19 作者:谁为谁伤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升级版。女子的200多种雅称。备战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佳人

升级版。女子的200多种雅称,致敬贤女。备战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佳人

3月8日,妇女节,也是女神节、女王节等。那么还可用哪些2个字的词语来代替女神呢?个人建议改成贤女节,致敬所有的贤女。阐释见本文的最后部分。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确实蕴藏了很多相关的好名。

我把这些2字名,按照声调结构先分类。再把与女子有关的部分释义整理出来。相关的名句,也尽量列举一句。

由于率先想到杜甫的“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重点就整理了含佳人的佳句。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季的某期的有无飞花令,规则就是“有人,无月”。包含人,不能包含月。如果你多记住几句含佳人的诗句,赢的概率更大。

含“佳人”的佳句: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佳人【作者】杜甫 【朝代】唐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北方有佳人 西汉 · 李延年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北方有佳人 西汉 · 李延年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永遇乐 徐州夜梦觉。北登燕子楼作(1078年10月) 北宋 · 苏轼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江城子 别徐州(1079年) 北宋 · 苏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蝶恋花 春景(1094年) 北宋 · 苏轼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秋兴八首 其八 (766年) 唐 · 杜甫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秋风辞 西汉 · 刘彻

版本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767年10月19日) 唐 · 杜甫

《全唐诗》:一舞剑气动四方

.......................

版本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767年10月19日) 唐 · 杜甫

《四忆堂诗集校笺》、《三宝太监西洋记》、《唐宋诗醇》、《十八家诗抄》、

《斯文变相》、《日涉编》、《记纂渊海》等七本书的版本是“一舞剑器动四方”。

.......................

薄倖东风,薄情游子,薄命佳人。——柳梢青 杨花 宋 · 周晋

佳人亦何念,凄断阳关曲。——送顿起(1078年) 北宋 · 苏轼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杂诗七首 其四 曹魏 · 曹植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 其一 唐 · 李群玉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浣溪沙 端午(1095年5月4日) 北宋 · 苏轼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登快阁(1082年) 北宋 · 黄庭坚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拟古十二首 其十一 (729年) 盛唐 · 李白

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尾犯 北宋 · 柳永

欢宴良宵好月,佳人修竹清风。——风入松 其四 麓翁园堂宴客(1245年) 南宋 · 吴文英

过眼韶华浑有几,玉手佳人,笑把琵琶理。——三月廿日陈浩然招游观音山宴张氏楼徐楚兰佐酒以琵琶度曲郯云台为之心醉口占蝶恋花一阕 元末明初 · 顾瑛(顾阿瑛)

1声+0声(轻声):姑娘、丫头、鸦头、妈妈

1声+1声:姑姑、仙姬、仙姑、仙妃、家姑、宗姬、初妻、青衣、青丝、妖姬、淑妃、宫车、诸姑、阿家、阿香、拙荆、燕支、中宫、星轩、千金、湘君、青霜、天孙、三姑、师姑、春娇、天仙、西施、昭君

1声+2声:阿茶、仙娥、仙环、轻鸾、娉婷、飞裙、轻娥、娇娃、阿娘、闺娃、恭人、双鬟、新人、新娘、中堂、安人、双成、专房、丫鬟、鸦鬟、丫环、鸦雏、三婆、通房、舂酋、脩仪、修仪、干娘、修容、丫嬛、昭华、淑仪、姑婆、支婆、阿婆、亲娘、充华、夫人、伊人、妖娆、飞琼、萧娘、花魁、佳人、昭仪、倾城、惊鸿、孀娥、朱颜、姣人、倾国、娇娘、青娥、青蛾、甄神、珠娘、家婆、英皇、赪颜(赪chēng)、淑人、阿姨、萱堂、巾帼、貂蝉

1声+3声:妻子、闺女、翁主、丫角、阿母、阿姐、萱草、中女、家姊、阿奶、阿姊、甥女、姑母、姻母、山女、织女、唉姐、娭毑(拼音:āi jiě)、淑女、八子、七子、公主、仙子、仙女、公子、青女、金母、甄女、君母、轩纬、天女、朱脸、霜女、中壸(kǔn)、西子

1声+4声:觕婢cū bì、阿傅、仙媛、天媛、青要、息妇、淑媛、宫禁、昆娣、知客、君妇、姝丽、佳丽、殊色、珠妓、椎髻、归妹、英媛、师太、昭媛、闺秀

2声+1声:伯姬、仙姝、霞姝、霞花、云裾、琼妃、族姬、头妻、裙钗、元妻、延娟、文姝、红闺、姨妈、梅香、同胞、皇姑、连枝、王姑、承徽、连根、鱼轩、宓妃(宓fú)、云英、吴姬、婵娟、瑶姬、皇英、罗敷、灵妃、鸿妻、琼姬、明星、麻姑、尼师、尼姑

2声+2声:孺人、才人、瑶环、灵娥、云娥、婆儿、族嬴、宜人、娃儿、格格、元嫡、堂前、延娱、婆娘、姨婆、堂姨、娘姨、姨娘、同怀、婆婆、红裙、蛾眉、婕妤、娙娥(娙xíng)、容华、良人、娘娘、嫦娥、娥皇、红颜、徐娘、国容、姮娥(姮héng)、行云、红儿、娥眉、帏箔、眉连

2声+3声:贤女、才女、魔女、云女、毛女、佛母、螺女、鱼姊、元娶、童女、僮女、姏姆(mán mǔ)、姏母、婆子、邻女、神母、林表、从母、姨母、姨表、盟姊、邢尹、莲女、长使、神女、红粉、王母、游女、秦女、玄女、娘子、红脸、嬴女、云鬒(zhěn)

2声+4声:吾爱、神媛、云翘、霞佩、元配、元后、原配、堂客、完璧、仆妇、全灶、媳妇、从婢、蚕妾、王后、同气、结发、桃叶、红袖、尤物、绝色、国艳、皇后、帏闼、名媛

3声+0声(轻声):姐姐、奶奶

3声+1声:母亲、我生、老亲、女身、储胥、小青、使妈、女兄、小姑、老妈、祖姑、火丹、女工、五官、女英、女君、女师、女仙

3声+2声:尹邢、彩鸾、子童、姐儿、讨人、女郎、女流、老婆、稳婆、北堂、女仆、女奴、养娘、宝林、小环、雅鬟、雅奴、乳人、奶婆、老娘、祖婆、九嫔、寡人、女神、美人、楚魂、女王、女德、佼人(佼jiǎo)

3声+3声:女史、蕊女、小姐、女子、老女、、女使、女酒、处姊、老母、保姆、乳媪、乳母、祖母、乳保、奶姆、姊姊、乳妪yù、假母、九女、祖妣、采女、表姐、处子、美女、女主、主阃kǔn、子女、酒母、宝姥

3声+4声:柳絮、小玉、小妾、女士、晓晕、女侍、女御、姐妹、姊妹、小婢、九御、表妹、小妹、老婢、女将、小妇、主妇、主馈

4声+1声:孟姜、玉妃、玉真、玉仙、玉笄、玉卮、凤仙、太君、太真、发妻、侍姬、御妻、舅妈、外亲、密司、密斯、正妻、贵妃、孟光、绿珠、凤箫、外家、二妃、月宫、洛妃、道姑、卦姑

4声+2声:玉奴、玉华、玉娥、玉童、绿华、智琼、丽娥、细人、令人、内人、媵人(媵:yìng)、室人、外婆、六婆、大姨、太婆、列荣、二乔、太皇、重慈、月魂、洛神、顺常、素娥、硕人、玉人、玉环、玉颜、雒嫔、丽人、上元、谢娘、洛灵、大娘、桂娥

(说明:玉开头的4声+2声,有7个,玉奴、玉华、玉娥、玉人、玉环、玉颜、玉童)

4声+3声:郡主、鹿女、御女、弱女、蔡女、县主、妇女、越女、内子、侍女、婢女、谢女、婢子、振女、傅母、负媪ǎo、少女、下女、上女、大姐、姹女、宦女、寿母、义母、契母、寄母、外女、太母、共乳、大母、瘦马、静女、艳女、素女、粲者、帝子、汉女、圣母、凤女、洛浦、技女、二女、月姊、月主、玉女

4声+4声:继配、世妇、室妇、内御、侍婢、孝妇、幼妇、令妇、鬻妾(鬻:yù)、傅婢、妓妾、侍御、太太、弱絮、少妇、弄玉、大妇、蕙质、二赵、赵卫。

.........................

阿茶:古代公主、郡主、县主的称呼。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公、郡、县主,宫禁呼为宅家子……又为阿宅家子。阿,助词也;急语乃以宅家子为茶子,既而亦云阿茶了,或削其子,遂曰阿家。以宅家子为茶子,既而亦云阿茶子,削其子字,遂曰阿茶。”

.........................

仙娥:

(1).仙女。 唐 刘沧 《经麻姑山》诗:“一自仙娥归碧落,几年春雨洗红兰。”《剪灯新话·鉴湖夜泛记》:“见珠宫岌然,贝阙高耸。有一仙娥,自内而出。”

(2).指美女。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 凤史 。”

.........................

仙环:

仙女。环,古代女子的环状发髻,借指女子。

阴晴归定罄,泉石动仙环。——秋日游飞来寺次东坡韵 明 · 王缜

.........................

轻鸾:

轻飞的鸾鸟。喻仙女。 唐 李商隐 《拟沉下贤》诗:“千二百轻鸾,春衫瘦著宽。”

.........................

娉婷:

(2).美人;佳人。 唐 乔知之 《绿珠篇》:“ 石 家 金谷 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一折:“则见展翅忙呼万岁声,惊的那娉婷将銮驾迎。”

.........................

飞裙:

(1).指仙女的裙。《云笈七签》卷三一:“妃名 太一法怛 ,字 幸正扶 ,著黄锦帔、丹青飞裙,颓云髻。”

(2).借指仙女。 明 高启 《次韵王七仙舆》:“知子从来有仙骨,吹笙拟共接飞裙。”

.........................

轻娥

仙女。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喜谐》:“笑杀 韩郎 休卖弄,我到头学道赛轻娥。”

.........................

娇娃

美人;少女。 唐 刘禹锡 《馆娃宫》诗:“宫馆贮娇娃,当时意太夸。”

.........................

阿娘

(1) .母亲。《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变文》:“一两日间,儿子便到,跪拜起居:‘自离左右多时,且喜阿娘万福。’”

(2) 方言。小姐。旧时仆人称主人家未出嫁的女儿。梨园戏《陈三五娘》第一场:“ 李姐 ,安人准阿娘出门睇灯,只是员外不放心,才叫老姐来与您作伴。”

.........................

闺娃

女孩儿;姑娘。《天雨花》第十回:“至于求偶怀春事,小小闺娃不动心。”

.........................

恭人

(1).宽厚谦恭的人。《诗·小雅·小宛》:“温温恭人,如集于木。” 晋 卢谌 《赠刘琨》诗:“温温恭人,慎终如初。”

(2).古时命妇封号之一。 宋徽宗 政和 三年定制,中散大夫至中大夫之妻封恭人,亦为 元 六品、 明 清 四品官员之妻的封号。如系赠封母或祖母,则称太恭人。又 清 制:宗室之奉恩将军妻亦封恭人。后多用作对官员妻子的尊称。《水浒传》第三二回:“我看这娘子说来,是个朝廷命官的恭人。”

.........................

双鬟

(2).借指少女。 宋 王安石 《仲元女孙》诗:“双鬟嬉戏我庭除,争挽新花比绣襦。”

(3).指婢女。 明 唐寅 《踏莎行·闺情》词:“急唤双鬟,为侬攀折,南枝欲寄凭谁达。”

.........................

新人

(1).新娶的妻子,对先前的妻子而言。《玉台新咏·〈古诗〉之一》:“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唐 杜甫 《佳人》诗:“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2).指新得的姬妾。《韩非子·内储说下》:“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

(4).新娘。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三折:“请新人出厅行礼。”

(5).兼指新郎新娘。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白首完婚》:“合卺之夕,两新人伛偻成礼。”

.........................

新娘:

(1) .称刚结婚或结婚不久的女子。《儒林外史》第二回:“就如女儿嫁人的,嫁时称为‘新娘’。”

(2) 妾。《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小妇人送到西厅,爹叫新娘同吃。”

.........................

中堂

(6).指母亲。 唐 李贺 《题归梦》诗:“怡怡中堂笑,小弟裁涧菉。” 叶葱奇 注:“‘中堂笑’指在母前欢笑。”

.........................

安人

(2).封建时代命妇的一种封号。 宋 代自朝奉郎以上,其妻封安人。 明 清 时,六品官之妻封安人。如系封与其母或祖母,则称太安人。《宣和遗事》后集:“ 钦宗 诏窜 王黼 永州 ,籍其家,得金宝以万计。其侍妾甚多,有封号者:为令人者八,为安人者十。”

(3).犹夫人,对妇人的尊称。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你既不肯去呵,且看老员外和老安人出来如何说。”

.........................

双成

(1). 董双成 。神话中 西王母 侍女名。见《汉武帝内传》。 唐 白居易 《长恨歌》:“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 小玉 报 双成 。”

(2).借指美女。《全唐诗》卷七五六载《春》诗:“绣衣白马不归来, 双成 倚槛春心醉。” 宋 徐铉 《柳枝词》之九:“新词欲咏知难咏,说与 双成 入管弦。”

.........................

专房

(1).犹专夜,专宠。《后汉书·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后专房妒忌,帝幸宫人 李氏 ,生皇子 保 ,遂鸩杀 李氏 。” 唐 陈鸿 《长恨歌传》:“行同室,宴专席,寝专房。”

(2).指实际上作妾的婢女。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三折:“我好快活也。专房,抬上果桌来。

.........................

丫鬟

(2).婢女。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己·徐五秀才》:“一青衣丫鬟,音韵楚楚。”

.........................

鸦鬟

(2).丫环;少女。 五代 成彦雄 《夕》诗:“雕笼鹦鹉将栖宿,不许鸦鬟转辘轳。”

.........................

丫环

(1) .同“ 丫鬟 ”。 宋 王明清 《摭青杂说》:“闻有一物触船, 项 起视之,有似一人。遂令梢子急救之,乃一丫环女子也。”

.........................

鸦雏

(2) .指小丫鬟。 清 陈维嵩 《采桑子·为汪蛟门舍人题画册十二帧》词:“水明楼上人梳裹,旁立鸦雏,秀鬋清矑,爱看荷盘泻露珠。”

.........................

三婆

(1).以卖花卖茶等为业的妇人。见于 元 曲。 元 张寿卿《红梨花》第三折:“老身是卖花的三婆是也。”

(2).指奶婆、医婆、稳婆(收生婆)。 明 沈榜 《宛署杂记·三婆》:“故事,民间妇女无得入禁中者,即诸宫女已承恩赐名称,其母非得旨亦不入,惟三婆则时有之。”

.........................

通房

(3) .旧时被主子收纳为妾的贴身侍婢。 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老实说,梅香便做梅香,也须是个通房,要独佔老公,这个不许你的。”《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遇个贵人公子,或小妻,或通房,嫁他出去。”《红楼梦》第六回:“先找着 凤姐 的一个心腹通房大丫头名唤 平儿 的。”

.........................

舂酋

古代任舂米及酿酒等事务的女奴。《墨子·天志下》:“丈夫以为仆圉胥靡,妇人以为舂酋。” 王念孙 《读书杂志·墨子三》:“《说文》:‘酋,绎酒也。从酉,水半见于上。《礼》有大酋,掌酒官也。’据此,则酒官为之酋者,以其掌酒也。然则女奴之掌酒者亦得谓之酋矣。”

.........................

脩仪

古女官名。 魏明帝 置。 隋炀帝 立为九嫔之一。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脩仪承宠住龙池,扫地焚香日午时。

.........................

修仪

古女官名。《文献通考·帝系四》:“ 魏 因 汉 法,母后之号皆如旧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损…… 文帝 增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 明帝 增淑妃、昭华、修仪。”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嫔御命妇·修仪》:“ 魏明帝 所置修仪, 隋炀帝 以为九嫔。”

.........................

干娘

义母的俗称。 明 文林 《琅琊漫钞》:“ 赵氏 乾娘, 高皇 义父之妻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三回:“我拜老太太做乾娘是很好的。”

.........................

修容

(2).古代宫内女官名。为九嫔之一。始置于 三国 魏 , 南朝 宋 改为昭容。后代仍有置修容者,如 隋 、 宋 等。《宋书·后妃传》:“修容, 魏文帝 所制。”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嫔御命归·修容》:“ 魏文帝 始置修容, 隋炀 帝参祥典故,复置之也。”

.........................

丫嬛

丫鬟,婢女。《水浒传》第三十回:“ 张都监 着丫嬛,养娘相劝,一杯两盏。” 郭沫若 《虎符》第四幕:“他的一位丫嬛名叫 嫦娥 ,给他偷来吃了,便跑进月宫里去变成了兔子。”

.........................

昭华

(5).古代皇宫内女官名。《三国志·魏志·后妃传序》:“ 明帝 增淑妃、昭华、脩仪。”《南史·后妃传序》:“及 孝武 孝建 三年……又置昭仪、昭容、昭华,以代修华、修仪、修容。”

.........................

淑仪

女官名。 晋武帝 置。 宋 、 齐 、 梁 、 陈 各朝因之。而后或置或否。《宋书·后妃传序》:“ 晋武帝 采 汉 魏 之制,置……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是为九嫔,位视九卿。”

.........................

姑婆

祖父的姐妹,姑奶奶。

阶茁姑婆草,庭开姊妹花。——小停云春初寄兴 清 · 柯培元

.........................

1声+2声:阿茶、仙娥、仙环、轻鸾、娉婷、飞裙、轻娥、娇娃、阿娘、闺娃、恭人、双鬟、新人、新娘、中堂、安人、双成、专房、丫鬟、鸦鬟、丫环、鸦雏、三婆、通房、舂酋、脩仪、修仪、干娘、修容、丫嬛、昭华、淑仪、姑婆、支婆、阿婆、亲娘、充华、夫人、伊人、妖娆、飞琼、萧娘、花魁、佳人、昭仪、倾城、惊鸿、孀娥、朱颜、姣人、倾国、娇娘、青娥、青蛾、甄神、珠娘、家婆、英皇、赪颜(赪chēng)、淑人、阿姨、萱堂、巾帼、貂蝉

.........................

支婆

庶祖母或庶母的别称。 宋 陆游 《家世旧闻》:“八月,祖母生先君;九月, 杜 支婆生叔父。”自注:“先世以来,庶母皆称支婆。”

.........................

阿婆

(1) .祖母。对老年妇人的敬称。《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折杨柳枝歌二》:“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2) 称丈夫的母亲。《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其妻不知夫在已不?来孝养勤心,出亦当奴,入亦当婢,冬中忍寒,夏中忍热,桑蚕织络,以事阿婆,昼夜勤心,无时暂舍。”

(3) 丈夫对老年妻子的昵称。《敦煌变文集·无常经讲经文》:“日晚且须归去,阿婆屋里乾嗔。”

(4) .自称的谦词。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 唐 人自称阿婆,婆,即仆字转音也。”

.........................

亲娘

(1).亲生母。《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我这位婆婆,从见你那日起,以至如今,是怎生般待你,难道还抵不得你一位亲娘。”

(2).方言。对祖母的称呼。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我这里快调好了,亲娘。”

.........................

充华

南朝 女官名。《宋书·后妃传序》:“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凡五职,班亚九嫔。”

.........................

夫人

(1).诸侯之妻。《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2). 汉 代亦称列侯之妻。《汉书·文帝纪》:“七年冬十月,令列侯太夫人、夫人、诸侯王子及吏二千石,无得擅徵捕。”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列侯之妻称夫人。”

(3).帝王的妾。《礼记·曲礼下》:“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

(4).古代命妇的封号。 王莽 封 崔篆 母 师氏 为 义成夫人 ,为命妇有“夫人”封号之始。至 唐 代,文武官一品及国公的母或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 宋 代执政以上官员之妻封夫人。 明 代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 清 代并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

(5).对已婚妇女的尊称。《史记·刺客列传》:“市行者诸众人皆曰:‘……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

(6).对自己及他子的尊称。 巴金 《灭亡》第七章:“他底身边坐着他底新婚夫人 郑燕华 。”

........................

贤女

(1) .有才德的女子。《诗·陈风·东门之池序》:“《东门之池》,刺时也。疾其君之淫昏而思贤女以配君子也。”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

《红楼梦》第四回:“故生了此女不曾叫他十分认真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读读,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了。”

(2).敬称他人之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 诸葛道明 女为 庾 ( 庾亮 )儿妇,既寡,将改适,与 亮 书及之 亮 答曰:‘贤女尚少,故其宜也。’”《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今者,幼儿已冠,贤女谅亦及笄,苟未订盟,愿如夙誓。”

........................

《女四书》

中国封建社会对妇女进行教育所用的四本书汇集的总称,包括《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

《女诫》为东汉女史学家班昭对其女儿进行“三从四德”等封建道德教育所作。全书分卑弱﹑夫妇﹑敬顺﹑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共计7篇。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对女子实施柔顺之道的教材﹐影响深远。

《内训》是明成祖的徐皇后为教育宫中妇女﹐采辑“古圣先贤”关于女子封建品德的教诲﹐于永乐二年(1404)所编著。流传至今的版本共有德行﹑修身﹑慎言﹑谨行﹑勤励﹑节俭﹑警戒﹑积善﹑迁善﹑崇圣训﹑景贤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仪﹑睦亲﹑慈幼﹑逮下﹑待外戚等20章。

《女论语》为唐朝女学士宋若莘撰著。体例仿效《论语》﹐而以前秦太常韦逞之母宋氏代孔子﹐以曹大家(即班昭)等代颜﹑闵(此据《旧唐书》﹐而《新唐书》作颜﹑冉)﹐彼此问答﹐阐述封建妇道。其妹若昭申释此书。今存《女论语》﹐托名曹大家撰﹐有12章﹕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柔和﹑守节。语句均为四言韵文﹐亦非问答体。这不像宋若莘的原著。

《女范捷录》为明末儒学者王相之母刘氏所作。此书分有统论﹑後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11篇。宣扬古代的“贞妇烈女”与“贤妻良母”等事迹﹐称赞《女诫》﹑《内训》诸书﹐阐发封建伦理的女学。

上述四种女子教本﹐自东汉至明末﹐先后相继问世和传播﹐由王相一一加以笺注﹐于明天启四年(1624)﹐由多文堂合刻为《闺阁女四书集注》﹐成为一套对女子进行封建教育的教材。嗣后翻印此书﹐简称为《女四书》﹐广泛流传。其中教人持家和睦﹑勤俭﹑慈幼等内容﹐以及用道德榜样感染人的教育方法和运用便于诵读的韵语编写教材等﹐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列女传》

西汉刘向编著,讲古代一些有名妇女的故事。现在流行的本子共八卷(第八卷《续列女传》是后人续的)。刘向(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汉朝沛县(现在江苏省沛县)人。汉高祖刘邦的后代。曾任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三八妇女节,如果改名,改成“三八贤女节”,也是很有文化意义!

...................................

佳人许重约,无奈总轻别(诗奇可大观)

这10字,改自宋朝辛弃疾的7字句,你知道是哪7个字吗?

从王羲之到文征明:历代行书八大家

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书体,有偏于楷书的“行楷”和偏于草书的“行草”之分。一般认为,行书始于汉末,盛行于晋代。行书由正体小变而来,目的是为追求简易。行书切合实用,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具备楷书的工整,清晰可认,又存有草书的飞动,活泼可现。行书伸缩性大,体变多,萦回玲珑,生动流美,且平易近人,为书法家提供了笔歌墨舞的广阔天地。

在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中,行书最具有亲和力,它介于正草之间,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都可以从楷法和草法中得来,并无属于自己的所谓“行法”。同时,行书还可以和隶书、楷书、草书等相互融合,形成不同的书体面貌。由于行书有体无法,又容易识辨,所以流传非常广远,历久不衰。自晋以来擅长书法的人大都工行书。

原文作者 |王岳川

《书法里的中国》,作者:王岳川,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3月。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303—361)行书代表作《兰亭序》,其浑然天成、洗炼含蓄,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

(晋)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纸本 行书 24.5cm×69.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序》是王羲之与友人宴集会稽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时所书。诗人以晋人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味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之美的意境。《兰亭序》体现了晋人精神解放的自然之美,在那英气绝伦的氛围中,在遒媚动健的笔画中,可以窥见魏晋风度中所包含的宇宙人生,体会宇宙般的深情和王羲之人生态度中“放浪形骸”的人格美。从骨力寓于姿媚之内,意匠蕴含于自然之势,内擫的笔势、遒丽爽健的线条、圆融冲和的气韵中,可以窥见王羲之独特的艺术个性。

《兰亭序》真迹传被唐太宗葬于昭陵,目前最受推崇的是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承素摹神龙本《兰亭序》。从这幅神龙本中可以看到王羲之行书写得非常神骏爽利。《兰亭序》里有二十个“之”,每一个“之”都不一样,作为草稿到处有涂抹的痕迹。兰亭雅集是每一年三月三,有一“祓禊”之礼,大家聚到一起,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曲水”即蜿蜒流动的小溪,“流觞”——酒杯倒上黄酒搁在水面,水流到谁面前碰壁,此君就饮酒写首诗。王羲之几个儿子和他的好友们都相聚兰亭,大家尽兴饮酒写了很多诗,最后推举大书法家王羲之题序。

当时50岁的王羲之已经微醺,铺蚕茧纸,执鼠须笔,略一沉思下笔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先交待时间、地点、事由,然后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各位高人都到了,年轻年长者都齐聚于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前面写在山水之美中欢聚的快乐之情,其后抒发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王羲之《兰亭序》共324字,章法、结构、笔法十分完美,其内容更有深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在世界上一俯一仰就一辈子。“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些人性格内向在一室之内切磋商讨,有些放浪形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畅游。“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每个人的趣味不同,性格的好动和好静不同,但“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当人们对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得而自足,竟然没感到自己快老了。而时光荏苒,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历史陈迹。其后,王羲之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这在批评庄子。庄子认为“齐彭觞等生死”,在王羲之看来这是虚诞的,人总是要死的。“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悲夫”!从前面开心雅集“可乐也”,到后面进入深刻的生死哲学,感喟“痛哉”“悲夫”!这就是王羲之《兰亭序》在形式的完满和内涵意义的完满相统一中,成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原因。不妨说,王羲之为写《兰亭序》,准备了全部生命的50年。9年后他就去世了。

《兰亭序》的流传充满神秘意味。《兰亭序》被称之为神品妙品,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誉。第二天王羲之酒醒后,又写了七八张,发现没有一张能超越原初之作,于是最初那张神品就作为家传收藏起来,传给他第五个儿子王徽之。传到第七代孙隋朝的智永和尚,智永临终前传给弟子辩才和尚。到了唐朝,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收藏了两千多幅王羲之真迹,就缺《兰亭序》,他让大臣萧衍去“计赚兰亭”,终于获得至宝《兰亭序》。其后,他命冯承素摹写,还让几位大臣临写并分赠群臣,大大弘扬“二王”书法。唐太宗还亲自写《王羲之传论》,曰:“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唐太宗以他的独特审美眼光穿越历史迷雾,为历史对王羲之书法的不公正评价重正视听。唐太宗对《兰亭序》喜欢到不可一日不见的程度,最后只好将这件国宝作为自己的陪葬品葬在昭陵。

细细欣赏,《兰亭序》这幅书法杰作有几个方面的创新:

第一,将汉魏以降的严整书法变成自然酣畅、潇洒出尘、清风明月般的书法,如天马行空、意随笔转,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极尽变化,楷草兼施,平稳中寓险峻,集中体现了晋人的美学观。

第二,将过去书法中一些浅白的诗文创作,变为《兰亭序》中的哲学思考。《兰亭序》前面写众人徜徉山水之间,在曲水流觞中饮酒的人生欣然感,进而感悟到人生苦短而感喟“悲夫!”前喜后悲是魏晋生命观、宇宙观的体现,一种大彻大悟后的痛彻无奈。正是这种魏晋哲学的感悟,使《兰亭序》成为一篇哲思妙文。

王珣《伯远帖》

王珣,字元琳,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400年),终年52岁,谥献穆。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王珣《伯远帖》是东晋传下来的唯一存世的行书真迹。《伯远帖》收藏于乾隆“三希堂”。《三希堂法帖》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末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当时乾隆帝视为三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摹本)、王献之《中秋帖》(摹本)、王珣《伯远帖》,而珍藏这三件稀世珍宝的地方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全名是《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希”显示出“三王”的人格魅力和书法高度,皆为国家稀世之宝。

(晋)王珣《伯远帖》 纸本 行书 25.1cm×17.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三希堂晋代唯一真迹,实为稀珍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该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

《伯远帖》文字内容:“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意思是,王珣给伯远写信说:伯远在事业辉煌时,大家对他期望都很高。认为伯远是诸从兄弟中成大器者,得到大家敬重。但他从小身体很弱常病,志趣在于悠游自在地生活。此次才获得出任而事业好转,但意愿尚不能舒展。我们就像昨天才分别一样,相隔太远,大概此别以后难再相聚。远隔千山万水,难以相互造访晤对。

这封信共47字,描述与与伯远天各一方的思念心情。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曰:“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清人姚鼐说:“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伯远帖》问世已有1600多年,年代之早仅次于陆机的《平复帖》,堪称书法史上的“真迹”珍宝。此帖纸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为成熟的行书。

《伯远帖》的艺术特点:文才焕然,铮铮铁骨。字体笔画绵长,开张利落,露锋入笔,笔笔入纸,爽利大气。文中“分别”二字,还带有隶书的痕迹。“不”字长撇劲挺,瘦硬通神。“不克”两个字笔画很瘦,犹见精神。“如昨”之“如”字,简洁明快,笔不到意到。

王珣行书的特点是儒雅,《伯远帖》的整体章法如日初升、如沐春风,如云如霞如烟,不食人间烟火。结体开张,疏密有致,字体形态修长,结密无间,有清瘦之感。王珣行书伸缩性大,体变多,萦回玲珑,生动流美,平易近人,雅俗共赏。整幅作品有刚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圆、或露或藏,粗不臃肿、细不纤软,线条以中锋为主,饱满圆厚,笔墨控制得恰到好处。

颜真卿《祭侄文稿》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709—785)的书法,是继王羲之以后的第二个高峰,其众体皆备、博大精深的书法,使其不仅成为唐代书法的代表,而且成为中国书法史的重要代表。

唐代安史之乱,颜真卿首举义旗抵抗安禄山叛军:唐天宝十四年(755),藩镇军阀安禄山叛乱,当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和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分别在山东、河北境内起兵讨伐叛军,附近七十郡纷纷响应。颜杲卿儿子季明曾往来于平原、常山之间联络。叛军攻陷常山。杲卿父子被俘而遭杀害。肃宗乾元元年(758),颜真卿命人寻访杲卿家人下落,结果只从常山携回季明的首骨。颜真卿满怀同仇敌忾的义愤,以愤激悲切的心情,挥笔写下此祭文。

《祭侄文稿》表露出反对国家的赤胆忠心。这是一篇追悼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子季明的悼文。作为祭文的草稿,《祭侄文稿》本来无意于书,但却在内容(悲壮)和形式(雄强)上达到完美统一,成为透着悲壮之气、忠义愤发、沉郁顿挫的杰出书作。可以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书法中悲壮美的意境风格,表现了铁骨铮铮的爱国精神。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纸本 行草 28.2cm×72.3cm乾元元年(758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书法与时代社会,生命意志,心境环境密切相关。《祭侄文稿》以悲思忠胆为骨而以真率意情胜,表现出书家的鲜明个性、精神品格和艺术魅力。撼人心灵的妙笔出于真情怀,神高韵悲的境界源于真血性。这哀极愤极的心声墨迹,是由血和泪锻制的,而书法线条的遒劲舒和是情感怅触无边含蕴而成。《祭侄文稿》前部分书写时心情犹抑悲平愤,字体章法圆浑流畅。至“父陷子死,卵倾巢覆”时,不由悲从中来,神思恍惚,行笔转疾,字体忽大忽小,时滞时疾,涂改无定,足见痛彻肺腑之悲,刻骨铭心之恨。而书至“魂而有知,无嗟之客”时,笔枯墨渴,干笔铁划,令人想见书家心泪已干,悲愤填膺,情驱笔行,笔随心哭。全书在“呜呼哀哉,尚飨”中戛然而止,似心涛难遏无意于书。

《祭侄文稿》笔笔奔放,圆劲激越,诡异飞动,锋芒咄咄逼人,渴笔和萦带历历在目,可使人看到行笔的过程和转折处笔锋变换之妙。作为祭文的草稿,用笔苍率豪放而无不中矩,好似不着意,但却自然天成。

真血性主运笔墨随心所至,下无意工拙而自合法度,在言志、表情、正气三个方面达成绝佳构成。他表现出一个中国文人的伟大情怀——“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他把身家性命和国家命运完全承担起来,在悲痛中升华出庄严伟大的思想,在强烈震撼的情感中产生出崇高的艺术。一个文人如果见小利而亡命,见大义而奔逃,就是一个小人。颜真卿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在涂涂抹抹中表达爱国之美,泪和血和笔墨一起流淌出来,这成就了伟大的颜真卿!这幅仅仅是一个草稿的《祭侄文稿》,被各代完整保存下来,经过了一千多年,它成了中华民族的“天下第二行书”——悲愤之书。

苏东坡《寒食帖》

苏轼(1037—1101),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豪。苏轼博学而豪放,诗词文书画皆精,但是仕途坎坷,一生沉浮于宦海,只得将书法看作抒怀达意的工具。东坡书法早年姿媚流美,中年端厚圆劲,晚年性稳意沉,为宋四家之首。苏东坡是中国文化人的典型代表,七项全能:第一,著名诗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脍炙人口;第二,著名词家,“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无人不晓;第三,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前后《赤壁赋》无人可敌;第四,著名画家、画论家,画有《枯木怪石图》;第五,著名书法家,《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第六,著名美食家,发明东坡肉;第七,还是为民办事的著名官员。

(宋)苏轼《黄州寒食帖》纸本 行书 34.5cm×199.5cm元丰五年(1082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州寒食帖》,从圆明园流传出去以后,几经辗转被颜韵伯收藏,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收藏的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当时,菊池惺堂房子已经着火,他看见《寒食帖》将葬身火海,冒险从烈火中将已经着火的《寒食帖》抢救出来。“二战”刚一结束,国内王世杰访觅《寒食帖》下落,后高价从日本买回来,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东坡23岁中进士,仕途前景光明,但44岁命运产生了逆转。王安石做宰相开始改革,苏东坡与之政见不合。改革派开始清理苏东坡写的诗词中一些不满意新政的语言,其后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最后苏东坡被流放到湖北黄州,一流放就是五年。这件作品是到黄州第三年所写。共两首诗,第二首诗尤其沉郁顿挫。他写到“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哪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空庖煮寒菜”,美食家家里居然空空的厨房,煮的是发霉的寒菜。寒食节是每年三四月清明前青黄不接的时候。“破灶烧湿苇”,三个石头垒起来的破灶,烧的潮湿的芦苇根本点不着火,一代文豪满头是灰满脸是泪在吹灶火。“哪知是寒食”,突然想起今天是忠贞之士介子推的祭日,不能生火。“但见乌衔纸”,又饿又累又冷,看见门外乌鸦群衔着祭纸飞来飞去,想想这情景应是比杜甫的《三吏三别》《羌村三首》更加悲惨。但是,看“衔纸”写得多么轻爽、多么神骏,多么潇洒。这说明东坡内心的悲痛已经化解,他能够超越沉重的命运苦难。“君门深九重”,我再也见不到皇帝,皇帝离我越来越远。“坟墓在万里”,在眉山的祖坟已经离得很远。我上不能尽忠,下不能尽孝。最后“也拟哭途穷”,我像阮籍一样穷途而哭,而“死灰吹不起”,就像刚才那破灶一样灰都扬不起来,一切都心灰意冷。

潇洒出尘的苏东坡写了《黄州寒食帖》后,发明了一款重要美食——东坡肉,还写了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可以说,苏东坡就像一个嚼不烂,打不碎,响当当,硬邦邦的铁豌豆,任何苦难也征服不了他。《寒食帖》充分表现了苏东坡的处变不惊,在人生艰难面前保持超迈优雅的君子风度。《寒食帖》笔迹匀净流丽,锋实墨饱,字势开张,行距疏朗空阔,给人以“端庄杂流丽,刚健复婀娜”的审美感受。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黄庭坚(1045—1105),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同称“苏门四学士”。《宋史》称其“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曾自述“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元)、子美(舜钦)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于僰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黄庭坚书法,取法诸家,尤得力于《瘗鹤铭》的大气,而自成面目。后贬到涪陵时,见到怀素《自叙帖》,深悟草法,其后到知天命之年,总结书法之道为:“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传世书迹有《戒石铭》《梁文吟帖》《五马图卷跋》《范滂传》《松风阁诗帖》《寒山子庞居士诗卷》《为张大同书韩愈赠孟郊序后记》《李太白忆旧游诗卷》《草书千字文》《草书杜诗》《诸上座帖》《花气诗帖》等。书论有《论近世书》《论书》等。

黄庭坚书法,其楷书不如行书,而行书又次于草书、行草。其行草风神潇洒,雄强飞劲,以侧险得其势,以横逸得其神,坚持“俗气未尽者,皆不足以言韵”(刘熙载《书概》)。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件作品的起因是: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众人在此过夜听松涛阵阵,而黄庭坚独成其诗韵——《松风阁诗》。这首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晓见寒溪有炊烟。东坡道人已沉泉”,表达对师友苏东坡的怀念。《松风阁诗》是黄庭坚晚年诗歌作品,书写成书法作品成为其著名的《松风阁诗帖》,可谓诗书双绝。其书法风神潇洒,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在书法美学观上,黄庭坚书法一反流俗趣味,勇敢创新,崇尚“入神”“韵”的“尚意书风”美学思想,这在《松风阁诗帖》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局部 纸本 行书 32.8cm×219.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蜀素帖》

米芾(1051—1107),原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阳),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初名黻,后改为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等。为人狂放,性格怪诞,身有洁癖,被当时人称为“米颠”。

米芾提倡一种“无刻意做作乃佳”的书法思想,追求率真平淡、自然脱俗的尚意书风。他与苏、黄崇尚王羲之不同,而是酷爱王献之,也就是说,不崇尚大王的内擫法度,而尊崇小王的外拓书风,标新立异、天真超拔。但是,米芾草书不如其行书,究其原因,是在草书上过分酷摹二王而少有自己面目,而行书则精神外放,自成大家。

《苕溪诗卷》为米芾38岁时书,是其从“集古字”向自我面目形成的过渡作品,其中既有二王笔法和结体,又有脱胎换骨的自我创新。用笔上侧锋落笔,八面出锋,在顿挫提按中打破了欧、虞、颜、柳的“一笔之书”,而使字长短粗细、欹侧正屈、疏密大小,乃至整章的行气贯韵都极富变化。他的执笔法使笔处于控制与非控制之间,使意匠经营和自然天成达到一个完美的度,从而写出充满动感灵气、振速跳动的“刷字”。

(宋)米芾《蜀素帖》局部 绢本 29.7cm×284.3cm 元祐三年(1088年)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蜀素帖》比《苕溪诗卷》更为灵动活泼。全帖书五言诗4首,七言诗4首,71行,658字,有乌丝栏,字迹略往左斜,用笔过渡承让、自然潇洒。沈周说:“苏长公论其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今于此卷见之。”邓散木在《临池偶得》中也认为:“米南宫的字就跟画家画竹一样,用正锋、侧锋、藏锋、露锋等不同笔法,使整幅字里呈现正背偏侧、长短粗细,姿态万千,各得其宜。这样就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的‘刷字’。这一点,在他著名的墨迹本《蜀素帖》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得出来。”这些看法,无疑抓住了米芾书法尚意风格所表现出的纵逸豪雄、痛快淋漓的特征。而米芾书法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赵孟頫《兰亭帖十三跋》

赵孟頫的书法有浓厚的复古意味,但又能在出入古人之间,得以自出机杼,创造出一种笔画牵丝、结构润泽、借让精巧、形神兼得的雅媚秀丽书风,而与元代绮丽的时代风尚相合。他认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强调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在复古的融合贯通中开辟时代书法新路,形成有广泛影响力的“赵体”。其楷书代表作《胆巴篇》《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字体秀丽清奇,笔法严谨圆通,风格超逸沉稳。其小楷代表作《洛神赋》,受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影响,写得潇洒自然,风格统一、神完气足。行书受王羲之《圣教序》影响。所书的《兰亭帖十三跋》,深得王书神韵,笔势流美、通篇畅达。草书则受王羲之《十七帖》影响,其《衰荣无定诗帖》是草书中的佳作。

赵孟頫诸体兼善,《元史》本传云:“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赵孟頫书法的最大成就在于行书。他醉心于王羲之、智永的典雅书法,终其一生临摹学习,心摹手追,身体力行,将晋人唯美书风发扬光大,从而与日渐衰败靡弱的宋人书风划清界限。明代宋濂说:“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赵孟頫代表作《兰亭帖十三跋》,深得王书精义,是书法与书论相结合的行书代表作。其在书法上弘扬“二王”书法的大美大雅精神,卓越贡献有目共睹。就《兰亭帖十三跋》而言,写下如此多的跋语,足见其醉心《兰亭序》的程度非一般人可比。这十三幅行书作品精彩之处,后世多有评论,毋庸赘言。而《十三跋》中体现的精彩书论颇值得深度分析。这里仅举出几跋,便可窥见其书法崇尚高古之美的精神脉络。

第五跋:“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赵孟頫强调习书务必师承古代经典,哪怕只观古代几行佳作也会大有启悟。尤其是王羲之《兰亭序》,是其最精彩的杰作,专心学习便可以领悟其精髓,足以名世。

第六跋:“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赵孟頫认为,要反复把玩钻研古代经典法帖,深刻了解其用笔之精和结构之妙,必能使自己的书法获得长进。

第七跋尤为重要,道出了赵孟頫书法美学的核心思想——“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赵孟頫强调:书法以用笔为第一位,而字的间架结构也需用心安排。书法“结体”随时代而发展,但“用笔”自古以来是变中不变者。王羲之笔法与字势变革是古代法度,其字里行间的雄伟俊秀出于自然天成,因此古今之人都祖述宗法。南朝齐梁之间书家的书法结字古朴,但缺乏俊逸秀美的气息。书法其实取决于每人的领悟力,古人书法之法终归不可离弃。周星莲《临池管见》深为赞同赵孟頫的看法,认为:“‘书法随时变迁,用笔千古不易。’古人得佳帖数行,专心学之,便能名家。盖赵文敏为有元一代大家,岂有道外之语?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

第九跋说明有人学书法仅得其皮毛,而难以得到精髓:“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用苏东坡和黄山谷的诗说明,得到经典表面形式技巧容易,想脱胎换骨却找不到精神良药,可谓难上加难。

第十一跋殊为重要,揭示了书界的丑恶现象——目中无人,轻薄古人,盲目自大,令人可鄙:“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赵孟頫大声疾呼:王羲之的人品非常之高洁,所以他的书法堪入神品之列。那些地位卑贱的凡夫俗子,乳臭未干的浅薄之人,早上才刚刚学习如何握笔,傍晚就已经自吹自擂自我夸耀,这种浅薄庸俗令人极为鄙视,令人蔑视!

赵孟頫《兰亭帖十三跋》书法精粹,而书论尤为精彩,颇值得玩味。赵孟頫《松雪斋书论》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对此,冯班《钝吟书要》认为:“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之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为奴书之论者不知也”。近人马宗霍《书林记事》:“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元赵孟頫《兰亭帖十三跋》残片 纸本 行书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文征明《滕王阁序》

文征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征明,别号衡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少时生性迟钝,但为人忠厚,7岁还不能说话,但父亲文林认为他会大器晚成。11岁开始说话。一生共参加十次乡试均未及第,于是终身致力于书画艺术,精于楷、行、草书,使其一生充满了诗意。王世贞在《艺苑卮言》说:“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书《千字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文征明一生勤于书法,苦练不辍,每日临写《千字文》,并保持到晚年。这种师古而又参悟的学书历程,成为心灵净化的过程,并使其在书法创作中能“感兴”而起,神融笔端,心手双畅,达到书与道的契合。其晚年德高望重,佳名播于海内外。文征明书法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具晋唐书法的风致。小楷笔画婉转,字字精到,有“明朝第一”之称。

《明史》载:“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传世墨迹有《七律四首》《赤壁赋卷》《游天池》《书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书离骚》等。曾刻《停云馆帖》。

(明)文征明《滕王阁序》册页局部 行草 苏州艺石斋藏

《书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为文征明85岁时所书,可谓人书俱老,是其标准的行草书。全幅用笔考究,法度之中见灵动,刚健之中寓婀娜,闲雅古淡、端庄清新。笔法爽利苍劲,提按分寸极好,尖锋起笔而锋藏意足,结体精妙、意态安详,笔画间萦带顾盼,呈一种虚和舒徐之气,风流儒雅而以意趣为高。

《滕王阁序》是文征明的行草书代表作。文征明行草书以“二王”为基本,受黄庭坚、赵孟頫的影响较深,风格清秀雅致,笔墨苍润遒媚。他的行草书功力深厚,运笔斩钉截铁,结体锋芒毕现,全幅书卷气很浓,后人誉其“无一懈笔”。及至八十多岁暮年,他的作品日益精到,笔笔工整,锋颖凝练。即使在他近九十岁时,也是力透纸背、气象廓大,在中国书法史上可谓极为少见。《滕王阁序》是文征明精心书写的行草书作品,从中可以看到其一丝不苟的书法态度和强健无比的书力,这幅作品为明代中叶行草书杰作。此外,文征明的小楷为明代之首,卓然成一大家。

原文作者/王岳川

摘编/张进

编辑/张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