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印度的美食大家应该都不是很敢吃来着,到那时印度还是有很多特产是可以去体验一下的。下面这些就是印度的特产,小编也是比较推荐尝试一些这些,记得找一些正规的店子的。
1.印度飞饼★★★★
印度飞饼来源于印度首都新德里孟加拉湾大山脉,当地居民常年以筋面,椰桨,黄油,炼乳等制作食物,是享誉印度的一道名小吃,是用调和好的面粉在空中用“飞”的绝技做成,其风味独特,制作神奇,薄如蝉翼,外酥里嫩,松软可口,色泽金黄,品种繁多,内有精心调制的各种馅料。
由于它独特的工艺,和面对着顾客现做现品,而使人有着很强的感观,和好奇心加巴地印度飞饼配制秘方奇特、工艺复杂、变化繁多,其特点为:“精、美、优、特”。外形美观、欣赏价值高、营养丰富,按不同的口味,配制秘方不同,分别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营养脂肪、钙、铁、锌等各种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份,色泽鲜艳,金黄而透明,口感脆嫩、醇香、味美、可口,有健胃养脾,益神养血等功效。现场制作品味繁多,变幻莫测。推荐飞饼配咖喱吃。
2.奶茶Masala Tea★★★★
在街边经常能看到有的铺面门口放着一口硕大无比的锅,里面文火温着白乎乎的牛奶,上面一半还覆盖着奶皮,非常香浓。旁边有很多印度人排队等候着,一旦牛奶开锅就可以捧回香喷喷的奶茶。通常饭后当地人会喝一杯加了香料的印度奶茶,也叫马沙拉奶茶。几乎通价10卢比一杯,部分地段会贵点。
3.印度手抓饭★★★
手抓饭是印度人十分喜爱的食物,吃时用右手将饭菜反复搅拌和匀,然后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撮起送入口中,手抓饭只限于家里或非正式场合。
4.拉西Lassi★★★★★
拉西即印度酸奶。旧德里贾玛清真寺门口的小摊上,装满酸奶的土陶罐整齐地排列着,食客用完酸奶就砸碎陶罐,免除了摊主洗碗的麻烦,同时还很卫生。由于印度菜的主菜多为羊肉、鸡肉和海鲜类,而且每道菜里洋葱和咖喱必不可少,在中国人眼里有点油腻、不好消化,用牛奶制作的醇浓酸奶可以化解掉饭菜。推荐蓝城跟金城跟瓦拉纳西三家。
5.咖喱羊肉
咖喱羊肉没吃过!印度人做菜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二十多种调料合成的一种香辣调味品。咖喱羊肉烹调好后,放在餐厅门口一个个亮晶晶的金属大罐中,下面施以文火慢炖并保温,浓香也随之缓缓溢出。全程我没碰到卖羊肉跟牛肉猪肉,唯一吃过鸡肉。听本地人讲有卖肉的,但只有当地少部分吃肉的人知道,都不是公开的,因为大多数印度教吃素。
6.塔里Thali★★★★
塔里是印度最传统的一种套餐,将米饭、面饼、酸奶、咖喱、蔬菜、甜点等装进圆形铝盘里。 Thali里面包括:Kheer(有米香有牛奶的甜点)、Chapati( 全麦饼) 、Salad (色拉)、Kadhi ( 豆腐) 、Paneervegetable(奶酪蔬菜)等。上面霍斯佩特就有介绍这款菜跟餐厅,强推荐,运气好碰到好的那是很好吃。
7.印式套餐IndiaThaliPlatter★★★
大概是印度最便宜的大餐了。印度每个省都有属于自己风格的塔利,塔利的通常样式就是在一个圆盘里放上咖喱的蔬菜或是肉、豆子汤、绿色小菜、酸奶、脆饼、调料酱和米饭。
8.波亚尼炖饭Biryani
波亚尼炖饭Biryani,超级难吃!波亚尼炖饭是以长米搭配羊肉、鸡肉、牛肉火彩炖成的饭,也有纯素的。菠菜芝士PalakPaneer这是将菠菜捣碎后加上印度自制的乡村芝士,是北印度最受欢迎的料理之一。
9.炸三角Samonsa★★★
这是一种咖喱馅儿的炸食,形状呈三角形,馅料是用土豆泥、豌豆、茴香、辣椒等混成的,有点辣,街边就可以买到。这个很多摊位卖,还不错。
10.恰巴提Chapati★★★★
恰巴提Chapati是印度最普遍的全麦面饼之一。其采用没有发酵的面团制作。吃起来口感较干,比较筋道。大街小巷最常见到的一种面饼。
水果:橘子,葡萄,西瓜,椰子,香蕉,甘蔗等。水果相对种类少,地质干旱原因,而且水果篇贵。橘子30-50卢比一斤,葡萄80-150卢比,椰子150-200卢比。主要南方水果种类多。
水产类:鱼类少的可怜,海鲜更别提了,只有到海边城市,如果阿等地才有,水产真的很缺乏。
零食类:都是以炸类为主,辣味较多。有一种含在口中的粉末状咖色,是去火作用的一小包,几乎每个印度男人都会每天含着。
1. 香料 MASALA是最受欢迎的奶茶混合香料,各大城市都有售卖,小杂货店超市都有售卖。咖喱粉感兴趣的也可以买。
2.耳饰,手镯,脚链,项链, 推荐纯银制品。
3.手工类纪念品,手工大理石雕刻,手工真皮制骆驼,其他手工艺产品。手工鞋子,焦特布尔我有介绍的。
4.羊毛披肩,沙丽,SALWARKAMEEZ(印度特色整套服饰)与棉质织品。印度的羊毛披肩是名扬海外的特产品,其材质取自喜马拉雅山区的山羊毛,Pashmina羊毛常被制作成披肩或围巾,质感细腻,色泽淡雅,优雅大方,轻柔保暖,价格比在欧美等地买便宜很多,因此备受女游客们的喜爱。沙丽太有印度特色回国很难搭配其他服饰,推荐SALWARKAMEEZ 它是印度特色整套服饰,含上衣裤子围巾。
简说印度文明印度河谷文明遗留的卍字符印章
南亚,是公认的几大“文明摇篮”之一。四五千年前,印度河谷先民就建立了有着精细城市规划和准确度量衡的印度河谷文明(哈拉帕文明)。印度河谷文明既有独特的面貌,又和伊朗的埃兰文明,新月沃土的苏美尔文明保持贸易往来,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原生文明之一。
好景不长,大约3700年前,印度河谷大部分定居点都被废弃,繁盛一时的古文明就这么无声无息地退出了历史。如此辉煌的古文明,究竟由哪些人创造,又为何最终衰亡,迄今,我们并无定论。当然,印度河谷文明并不是完全的销声匿迹,今天,在印度的食物、宗教、舞蹈、度量衡制度中,还能找到一些古代印度河谷文明的痕迹。
印度河谷文明的影响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沿海
又过了几百年(或者更短),一群饲养牛马,说印欧语的畜牧民来到印度西北部。他们逐渐习惯于农业生产,并往南向着恒河流域扩张,通过代代传颂,留下了被称为《吠陀》的经典,印度历史于是就进入了吠陀时代。和印度河谷文明,以及同时代欧亚的其他文明相比,吠陀时代的印度物质文明并不是很发达,然而正是他们,建立了今日印度文明的主干。
大约和中国的春秋战国同时,印度也进入了列国林立、思想变革的年代。哲学性质的奥义书开始出现,耆那教和佛教先后兴起。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迅速崛起,成为强盛一时的孔雀王朝的基础。与此同时,波斯和希腊势力先后深入印度西北部,对印度的科学和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雀王朝之后,印度本土再未出现过疆域如此广阔的强盛帝国。从希腊人、塞种人到嚈哒人,一批批外来统治者从阿富汗南下,在印度北部建立统治。与此同时,印度本土文化的发展并未停歇。
在本土的笈多王朝、戒日帝国统治下,古代印度进入了文化上的黄金时代。从中亚到东北亚,佛教成为影响力巨大的世界性宗教。一代代的商人和移民,在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留下了一长串印度式的地名和人名。在印度文字基础上,东南亚各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也进入了所谓的印度化时代。甚至远在台湾岛,都可能出现了印度化王国。
伊斯兰统治时期的印度深受波斯影响,泰姬陵就属于波斯式建筑
阿拉伯帝国崛起以后,一些印度科学文化成就,比如印度数字、代数、三角学,天文学,医学,通过阿拉伯帝国这座文明之桥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印度宗教的影响力则不如过往。数百年后,中亚和马来群岛相继伊斯兰化。西北方的入侵者在伊斯兰教加成之下,成功使印度西北部伊斯兰化,成为今天的巴基斯坦。至今,宗教分歧仍是影响印度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下面,分项目列举印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由于印度文化向西,向北传播都要通过伊朗和中亚,因此这里的一些项目会和之前波斯文化的影响有重合。
《政事论》(或曰《利论》Artha-śāstra)相传由印度历史上的一代名臣考底利耶(Kautilya)编写(实际情况可能类似《管子》,是由不同时代的学者汇编而成)。在印度历史上,考底利耶的地位就如同韩非+李斯,他辅佐月护王建立了孔雀王朝,可以说是王朝建立的第一功臣。
考底利耶的思想有点像中国的法家,他为月护王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通过密探和路网确保民情畅达。从功利主义和保持平衡的角度,《政事论》深入探讨了统治者职责,国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社会福利、国际关系和军事战略,还包括大量刑法、民法以及司法理念的论述。可以说是南亚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论著作,随着东南亚的印度化,这套政治哲学也传入东南亚。在今日印度,《政事论》的思想备受推崇(尤其是在当下的人民党政府中)。
城市规划摩亨佐达罗遗址
早在4600年前,印度河谷的先民就修建了第一批有规划的城市。摩亨佐达罗、哈拉帕等印度河谷文明古城的街道以棋盘格子状分布,城市建有世界最早的公共卫生系统,街道两旁设有排水沟,甚至比今天南亚的很多城市还要整洁有规划。同时,在印度河谷文明遗迹中还发现了最古老(之一)的船坞、粮仓、堤坝等设施。
战象细密画中的拉杰普特战象
普遍认为,战象最早出现在印度,在印度史诗和历史中,战象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马其顿东侵,希腊化国家引进了大象这种战场上的巨兽,随后,北非的迦太基也引入了战象。在战斗中,战象的杀伤力往往并没有它的体型那么可观,因为大象很容易被火焰、标枪等意外打击惊吓,反过来打乱己方阵型。尽管如此,直到19世纪,战象仍被用于东南亚的战斗之中。在地形崎岖的热带,大象一直都是有效的运输劳力。
简易脚趾马镫2世纪贵霜王朝浮雕中的马镫形象
马镫的出现,解放了骑马者,使骑兵的威力大大加强,可以说是战争史上的革命性发明。从印度的浮雕中,学者推断最早的马镫来自印度,这是种用皮革或植物纤维制作的绳套,可以套在大脚趾上,方便骑手骑马。此外,印度中央邦出土过两端弯曲的铁条,被一些人认为是早期的马镫。
不过印度的绳索马镫,只适用于南亚的赤脚骑手,和之后比较成熟的马镫相距甚远。而从考古资料来看,最早的成熟硬质马镫,出土于北魏的冯素弗墓,此外,中国还出土过不少早期马镫的实物证据。可以说,马镫的真正成熟应该是在中国或者蒙古。
支票早在孔雀王朝时期,印度就发展出了一种名为Adesha的票据制度,和今日的支票非常类似。在其后不久,罗马帝国也出现了支票的雏形,逐渐发展为今日的支票。
法人团体同样是在孔雀王朝时期,印度出现了由一群人组成,从事经营业务的法人团体。在欧洲,类似的团体是在罗马帝国出现的。
南亚是印度教(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等宗教的发源地,这些宗教的共同特征,便是强调因果轮回。其中,佛教和印度教更是广泛传播,一度成为欧亚大陆东部最具影响力的宗教。这些宗教又可下分为不同的派别,比如印度教就有吠檀多派、瑜伽派、数论派、胜论派、正理论派、弥曼差派6大主流派别。不同宗教、不同派别以及派别内部的各种争论,构成了大半本印度哲学史,甚至印度科学史上的许多观念,也可以追溯到宗教上。
印度哲学中有一些独特的范畴和概念,诸如梵、空、业、法、轮回、解脱等。几乎所有派别都致力于通过精神实践以达到个人解脱的最终目标,围绕着对这些概念的定义和表达,就形成了繁多的派别。印度的哲学思想庞杂而深厚,详细论述,超出了我的能力,试举一例,简单介绍其影响。
Ranakpur的耆那教寺庙
耆那教(Jainism)是个小众而历史悠久的宗教派别。其祖师大雄认为,万物皆有生存权利,人人都须对自己所造的业负责,因此严格主张非暴力,不杀生。耆那教以原子论阐述物质世界的组成,认为原子是不可分、无始无终、无限、永恒的,具有味、香、色和两种触(粗细、冷热)属性。性质不同或对立的原子常常相互组合,又构成更大的复合体。这种复合体除了原子属性外,还有物理属性。进而认为人的行为(业)也是一种特殊、不可见的物质,附着在灵魂之上。尽管教徒不多,但在印度历史上,包括考底利耶在内的许多名人都是耆那教徒,不少经典文献和文化遗产,也是通过耆那教徒保存才得以流传。
历史上,佛教和印度哲学曾对中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道教发展中,都受到了印度的影响。类似刹那、须臾这些日常用词,一开始就是通过佛教经典传入的。反过来,汉藏也保存着不少印度失传,或被销毁的经典。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引入印度哲学以完善康德的思想,19世纪美国兴起的超验主义亦受到了印度哲学影响。来自印度的神秘学说和修炼方法,更是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新纪元运动的主要源泉。
印度逻辑印度逻辑是与希腊逻辑(形式逻辑)、中国逻辑(名\墨辩)并称的三大原生逻辑传统。其源头可追溯至2500年前的Anviksiki(意为探究的学问)、2400年前波你尼的梵语语法学,2500-2200年前婆罗门教的胜论、正理论以及佛教的因明学,比较现代的发展形式则是新正理论(Navya-Nyāya)。印度的逻辑演绎法通常比希腊形式逻辑繁琐,包括一些重复的命题和例证,这体现了其基于辩论术的遗风,而在某些方面,又和20世纪西方的新逻辑相通。
佛教传入中国后,源自印度的逻辑传统给早已衰弱的中国逻辑传统注入了一些活力。18世纪后期,英国学者开始对印度哲学产生兴趣,并将印度逻辑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进行比较。当时的许多学者认为,逻辑和语法学是古印度和古希腊人的独创。分析机的设计者巴贝奇以及数理逻辑的先驱布尔、德摩根都受到了印度逻辑的影响。
语言学古本《八篇书》
古印度人认为,梵语是神的语言,神圣不容差错。2400年前,梵语文法家波你尼(Pāṇini)详尽分析了梵语的构词法和音韵学,形成了音位、词素和词根的概念,成为世界语言学史上的开创性人物。波你尼将其分析总结为包括3959个规则的《八篇书》(Aṣṭādhyāyī),大体奠定了梵语的规则,其后经帕坦伽利(Patanjali)的注释和发展最终定型。
波你尼使用元规则、变换、递归的方式分析梵语,使用辅助符号来指定新词缀并标记语法范畴,控制文法推导。他被认为是现代结构语言学之父,他的著作也是现代计算机编程语言和形式文法的先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就曾多次致敬作为生成文法先驱的波你尼。
印度文字印度各地的文字一般都属于婆罗米(Brahmic)文字,按人数计算,这是世界使用人数第四多的书写系统,仅次于拉丁文字、汉字系文字和阿拉伯\叙利亚文字。除了印度以外,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中国的藏族、蒙古族也都使用婆罗米文字。在古代,婆罗米文字的影响更加广泛,南洋的爪哇文、巽他文、菲律宾的Baybayin,中亚的吐火罗文,都属于婆罗米文字。
部分婆罗米系文字字母
通常认为,婆罗米文字兴起于孔雀王朝崛起前后,可能受到了阿拉米文字的影响。当时,波斯帝国的影响力远及印度西北部,而在波斯帝国,最通行的就是阿拉米文字。也有学者认为婆罗米文字可能源于希腊文,或者印度本土文字(印度河谷文明的印章文字)。
我们平时用的阿拉伯数字,其实起源于印度。从阿育王时代的婆罗米数字到今天的阿拉伯数字,数字的书写和使用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
2世纪的婆罗米数字
早期的婆罗米数字中,1、10、100和1000的写法完全不同,表明这并不是一种位值制数字。为了方便计算和书写,5世纪前后,人们放弃了十、百、千位不同的数字写法,转而通过数字所在的位置表示具体数值。当时,并没有0的符号,一般以空位或者点来表示零。628年,数学家婆罗摩笈多首次引入了零的符号,并讨论了零和负数的计算规则,标志着印度10进位值制计数法的大致成型。
印度-阿拉伯数字的发展
因其计算书写的便利,9世纪,巴格达智慧宫的波斯数学家花拉子米和阿拉伯学者肯迪引进了印度数字,并著书进行推广。后来,印度数字传入欧洲,逐渐演化成现代的形式。
*.至少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普遍使用10进位值制计数法,有学者认为印度数字受到了中国算筹的影响。古巴比伦和玛雅人使用的也是位值制计数法,不过一个是60进制,一个是20进制。
数学和天文学吠陀时代的印度注重口头传承,包括数学在内,许多知识都是通过一代代背诵流传下来的。在吠陀等经典中,保留了上古印度的数学、天文、自然科学知识。以《准绳经》为例,上古印度的数学,主要是在建筑、测量等实际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文学则被认为是用来正确执行宗教仪式的辅助学科。当时人们已经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应用,不过这些法则都是经验性的,没有证明。
波斯帝国兴起后,印度西北部先后处于波斯人和希腊人的统治之下,在其影响之下,希腊、两河流域和波斯的数学、天文学传入印度,并对印度的天文学和数学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吠陀时代后,首个在数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是音韵学家宾伽罗(Pingala,公元前3-2世纪),他用轻重来表示音节并排序,形成了类似二进制的表示法。在对音韵的分析中,他还找到了类似斐波那契数列、帕斯卡三角的规律。
如同大多数东方文明那样,印度传统数学比较注重演算,而非希腊人的演绎结构。笈多王朝时期,印度数学和天文学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印度的数学家往往都是天文学家,数学方面的论述一般夹杂在天文著作中,作为天文计算的工具,两者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佛教的传播,印度的天文和数学思想最早在汉末三国时期传入中国。唐代时,来自印度的瞿昙氏家族世代在中国从事天文工作,不过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可能不是很大。
阿耶波多像
阿耶波多(Aryabhata,476-550)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印度科学家。他的数学研究涉及二次方程、不定方程、联立方程、三角函数、球面三角等方面。他以3.1416为圆周率数值,并使用逼近(āsanna)一词描述圆周率,表明他可能已经意识到圆周率是无理数。阿耶波多得出了连续n个正整数的平方和和立方和的表达式,对丢番图方程的整数解也有所研究。在三角学方面,阿耶波多定义了正弦、余弦、反正弦和反余弦(可能是引述自不知名作者的Surya Siddhanta),并编制了一份精度为4位小数的正弦表。
作为天文学家,阿耶波多相信地球围绕其自转轴旋转,并以地球自转和相对运动的概念解释恒星的周日视运动。他以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描述太阳系,可能还提出了类似日心说的模型。他正确解释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测出了恒星日和恒星年(与今日数据相差约3分20秒)的长度。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恒星年作为一年的长度,是印度传统历法的独特之处,大多数历法都以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使用恒星年,则可免去岁差的换算。
*.阿耶波多称正弦为jya,余弦为kojya,现在所说的sine、cosine,就是由此拷贝走样而来。
伐罗诃密希罗的Brhatsamhita梵文版
在天文和占星领域,古印度有许多独特的概念,比如九耀、二十七星宿等、星格等。一些概念可能源自本土,一些则受到了巴比伦、希腊或者中国的影响。6世纪的博学者伐罗诃密希罗(Varāhamihira,505-587)系统总结了印度的占星术,编写了名为Brhatsamhita(大汇编)的百科全书式著作,还著有《五大历数全书汇编》(Pancasiddhatika)这样综合性的天文著作。
在学术领域,伐罗诃密希罗以微粒说解释光的折射和反射,他提高了阿耶波多正弦表的精度,可能是最早发现帕斯卡三角的数学家之一,还记录了首个已知的4*4幻方。
婆罗摩笈多定理:若圆内接四边形对角线相互垂直,则垂直于一边且过对角线交点的直线平分对边。
7世纪,印度数学分化为两个领域,一个是关于算法和几何的pāṭī-gaṇita,一个是关于解方程的bīja-gaṇita。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学者是婆罗摩笈多(Brahmagupta,598-668)。除了0的贡献之外,婆罗摩笈多提供了计算任何四边已知的圆内接四边形的面积的公式,这是古希腊海伦公式的扩展版本。他给出了计算n个平方和及立方和的算法,提供了生成勾股三元组的公式,研究了二次不定方程的解法,详细介绍了分数的运算方式。
婆罗摩笈多是首批以代数解决天文问题的人,他以此计算了天体上升和下落的时间,日食、月食的发生时间等。阿拔斯王朝的第2代哈里发曼苏尔曾邀请印度学者来巴格达传授《婆罗摩历算书》,并将此书翻译为阿拉伯语,他的天文计算法在伊斯兰世界得到了广泛应用。
9世纪的耆那教学者Mahāvīra是首个将占星术与数学分开,撰写独立数学论著的印度学者。他的研究内容和阿耶波多、婆罗摩笈多大同小异,但表达方式更准确,南印度的许多数学术语,诸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都是由他创立的。Mahāvīra发现了一些代数恒等式,给出了计算椭圆面积和周长的公式,给出了一些五次方程和高阶方程的解法,以及高阶不定方程的解法。
婆什迦罗第二对勾股定理的证明
12世纪的学者婆什迦罗第二(Bhāskara II,1114-1185)被认为是中世纪最伟大的印度数学家。他在牛顿和莱布尼茨之前就提出了微分系数的概念,并在罗尔和配尔之前数百年提出了中值定理和配尔方程。他提出了数学分析、无穷小的初步概念,给出了无理数的一些运算法则,三角函数的求导公式,计算出了一些二阶不定方程欧空高次方程的解。他的许多研究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学者的工作类似,但要早了几百年。
在天文学领域,婆什迦罗第二给出了更精确的恒星年长度,提出了地心说的偏心轮模型,给出了求星体瞬时速度的近似公式。他可能还是第一台永动机的的设计者。
14-16世纪南印度的喀拉拉学派,也许代表着印度传统数学和天文最后的辉煌。喀拉拉学派直观地使用数学归纳法,独立发现了三角函数的级数扩展,微分和积分的一些演算方式,将其应用于天文问题的计算之中,在无穷级数和微积分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不过喀拉拉学派并未得出系统的微积分理论,其影响力也仅限于喀拉拉地区(大约相当于印度最西南方的一角)。
喀拉拉学派的学者Nilakantha Somayaji提出了类似第谷的半日心说宇宙模型,比较好的解释了太阳系星体的运行,大部分喀拉拉学派的学者都接受了这一宇宙模型。
*.明末传教士介绍给中国人的也是第谷式的半日心说模型。
印度传统医学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Āyurveda,意为长寿之术)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综合医学体系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3000年前的吠陀时代。阿育吠陀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当人体与自然不调和时,各项机能就会受到阻碍,产生疾病。阿育吠陀医学认为人体内有粘液、胆汁和气息三种体液,需要通过适当饮食以保持平衡,维持健康。对应的,食物也可分为6种要素,与体液平衡相对应。
阿育吠陀医学分内科和外科两大门派,根据古代典籍记载,阿育吠陀包括8个组成部分,分别是:
Kāyachikitsā:内科学、身体医学;
Kaumāra-bhṛtya:儿科学,产后护理,受孕准备;
Śalyatantra:外科学,异物取出术;
Śhālākyatantra:头颈外科及治疗、眼耳鼻喉疾病的方法;
Bhūtavidyā:精神病学,安抚灵魂和心灵受到扰乱的人;
Agadatantra:毒物学,关于流行病,毒素和解毒的方法;
Rasāyantantra:养生学,关于如何恢复活力、智力和体力,延长寿命;
Vājīkaraṇatantra:性学,关于如何增强活力和性快感,解决不孕不育;
古代印度的外科手术器具
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妙闻(Sushruta)是古印度外科派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妙闻集》(Sushruta Samhita)中记载了世界最早的白内障手术、剖腹产手术、鼻子整形术、疝气手术等外科手术,以及最早的假肢。近代欧洲的鼻子整形手术也是由印度传来的。
在古代,印度医学的影响力非常大,萨珊王朝贡德沙普尔学院中有不少来自印度的医生。阿拔斯王朝权倾一时的巴尔马克家族,最早是来自阿富汗的佛教徒医生世家,在其捐助修建的伊斯兰医院中,就有印度医生的身影。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医学典籍中,有不少对印度药物和医学的记载,雪域高原的藏医也受到其深刻影响。如同中国的中医那样,在今天,阿育吠陀依然颇具影响力。
阿育吠陀并不是印度唯一的传统医学体系,其他还有:
Yunani医学:一种传统的波斯-阿拉伯医疗体系,在莫卧儿王朝和其他南亚、中亚伊斯兰王朝中被广泛使用。Yūnānī意为希腊,这种医学体系主要基于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理论发展而来。
Siddha医学:Siddha意为成就者,是南印度泰米尔地区的医学体系,其历史据称可以追溯至印度河谷文明,比阿育吠陀还要古老。Siddha医学基于五元素、体液和平衡理论,大多通过家族传承进行教学,在印度的农村,这仍是颇具影响力的医学体系。
那烂陀寺那烂陀寺遗址
那烂陀寺(Nalanda)建于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是古代印度的佛教中心,也是最重要的学术中心。那烂陀寺兴起于笈多王朝时期,规模宏大,据说其最盛时收集了900万卷藏书,吸引了从日本、朝鲜、中国、马来群岛到波斯、土耳其的上万学子和学者。中国古代的名僧玄奘、义净都曾在那烂陀寺游学。
根据玄奘和义净的记载,那烂陀寺每天设有一百多处讲坛,教授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五科学术,大致对应今天的佛学、天文、数学、医药等。寺院构造坚固,雕刻精美,规模宏大。那烂陀寺曾三度遭毁,两度重建,1193年,德里苏丹国突厥军阀Bakhtiyar Khalji捣毁了那烂陀寺,大批僧众四散逃难。此后,北印度基本处于伊斯兰教王国的统治之下,那烂陀寺也再未重建。
冶铁技术在古代,印度以出产优良的铁器闻名。传说中削铁如泥的大马士革钢,并不产自大马士革,而是来自印度,古罗马人非常推崇印度的铁器,像进口中国丝绸那样进口了大量印度铁器,中东的商人们则居中抬价,获益颇丰。德里有一根1600年前笈多王朝时制造的铁柱,高7.2米,重达3吨,虽历经千年风吹雨打,却依旧保存完好,没有多少锈蚀,这是印度古代高超冶铁技术的鲜活证明。
乌兹钢制成的宝刀细部
大约2300年前,南印度率先发展出了坩埚炼钢法。所谓坩埚炼钢,就是在以黏土等耐热材料制作坩埚,放入脱碳熟铁或者生铁和熟铁的混合物,加入木炭等燃料持续加热冶炼。在这过程中,含碳量较高的生铁或木炭中的碳,会逐渐渗入含碳量较低的熟铁中,得到含碳量适中的钢材。得益于南印度优良的铁矿和丰富的木材资源,印度人能够用坩埚炼钢法制作出品质优良,兼具坚韧和锋利的乌兹钢,出口至中亚、中东等地,并被加工成各种兵器,由于武器的贸易常在大马士革这样的贸易重镇进行,因此也得名大马士革钢。
*.在印度之后,中亚、中东、中国等地先后也出现了坩埚炼钢法,不过这种方式产量不高,满足不了大规模使用的需求,在中国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失蜡法铸造摩亨佐达罗“舞女”铜像
已知最早的失蜡法铸件,来自6000年前的印度河谷流域,著名的摩亨佐达罗“舞女”铜像,便是用失蜡法铸造的。所谓失蜡法,就是用熔点低,易于塑性的蜡制作蜡模型,外面敷上泥浆、石英砂等制作型壳,之后加热型壳,待里面的蜡融化后,便可以得到用来制作金属器的模具。用失蜡法进行铸造,可以制作出造型复杂立体的物件,在古印度之后,中东、埃及、地中海沿岸、欧洲、中国也先后出现了失蜡法铸造的器物。
锌矿冶炼锌是一种常见金属,可以用来制作黄铜,加工电池壳。数千年以前,人们就用以锌和铜制作耐腐蚀的黄铜,但由于锌的熔点和沸点较低,不容易提炼,因此在很久以后人们才开始大规模冶炼锌。
印度和中国是最早意识到锌是种独立金属,并提炼出高纯度锌的两个地区。11世纪前后,印度和中国先后发展出了大规模生产锌的方法,不过两地的冶炼方式差异很大,显然是分别独立发展出来的。欧洲直到17世纪才开始生产锌,虽然欧洲古代曾从中国进口锌,但欧洲的锌矿冶炼法,主要是在印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高纯度锌的冶炼时间来算,印度可能比中国略早一些。
度量衡用具印度河谷文明中用作砝码的石块
印度河谷文明的城市以及城里的许多设施都以一定的规范和比例建造。以砖块为例,整个印度河谷文明区的砖块尺寸非常统一,这表明当时的印度河谷先民应该已经有了成熟的度量衡规范和技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标准砝码、量角器和试金石就来自印度河谷文明。类似的度量衡标准可能一直沿用至吠陀时代。
炻器炻器(Stoneware,又称石胎瓷)是一种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陶瓷器,主要以石器土或非耐火的火泥制作,可以施釉,也可以不施。炻器的吸水率一般小于6%,比陶器细密,但不如瓷器。炻器的选料制作不如瓷器考究,平时用的紫砂壶,以及许多工业、生活用的“陶瓷”,其实就属于炻器,我国古代一些平民用的“瓷器”,严格说来也属于炻器。
克什米尔出土的早期炻器
烧制炻器需要较高的炉温,制作难度大于陶器。早在4000多年前,印度河谷的先民就大量生产炻器,中国的炻器,大约可以追溯至商代,汉代时,炻器大量生产,之后传播至韩国、日本、东南亚等。欧洲的罗马人似乎能制造出接近炻器的陶器,但直到中世纪晚期,欧洲才出现了真正的炻器。
宝石加工印度自古以来就以盛产宝石闻名,著名的孔雀宝座、英国女王王冠上的光之山钻石就都来自印度。早在1400年前,印度人就已经有了切割钻石的工艺,是最早掌握钻石加工技术的地区。波斯学者比鲁尼描述了印度的钻石加工术,指出钻石无法被其他金属和宝石切割,只能用其他钻石加工钻石,为此,印度人也率先制作了带有钻石头的加工工具。
金属火箭中2亚洲王朝mod中的南印度火箭
南亚是最早在战争中应用大型火箭的地区之一。18世纪的迈索尔君主海德尔阿里开发了一种金属圆筒的火箭,射程超过一千米,在他儿子提普苏丹统治时期,迈索尔建立了5000人的火箭部队。在英国–迈索尔战争期间,印度的火箭震撼了英国人。受其影响,英国人制造了原理类似但更可靠的康格里夫火箭,极大促进了欧洲火箭的发展(玩过帝国和拿破仑全面战争的应该有印象)
冲水厕所摩亨佐达罗的蹲式冲水厕所
虽然如今的印度以缺少厕所出名,但印度的古人却在厕所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4800年前的印度河谷文明可能是最早建立公共卫生系统的文明。在摩亨佐达罗、Lothal等上古城市中,大多数家庭都建有蹲式厕所,厕所下方与排水管道相连,可以用流水冲走污秽。
阶梯井拉贾斯坦地区的月亮井,如今已成为观光景点
阶梯井是独具特色的印度建筑,早在4500年前的印度河谷文明时代就已出现。大规模的阶梯井可以在炎热干旱的地区蓄水,提供纳凉,洁净水源的作用。阶梯井下方大多直通蓄水池,方便居民整年都能获取地下水。
瑜伽脉轮观念
瑜伽(Yoga)是一套旨在提升自我,发挥潜能的修炼法。2300年前的先哲帕坦伽利将古印度瑜伽传统总结为《瑜伽经》(Yoga sutra)一书,成为古印度瑜伽派哲学的重要经典。帕坦伽利系统总结了瑜伽的理论和实践,被尊为瑜伽之祖,在他看来,瑜伽不但是身体的修炼之术,也是超越自我,达到梵我如一境界的精神修炼之术。近代以来,瑜伽逐渐成为大众普及的健身和冥想活动,不过和最初的宗教、哲学追求已相差甚远。
印度舞公元1000年前后,南印度的舞神湿婆像
世界上最古老的舞蹈形象来自印度(中央邦的Bhimbetka岩画),几乎每部印度电影中,都有几段舞蹈场景,跳舞,可以说是写在印度人记忆深处的文化传承。对古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也有着宗教的含义,舞蹈中的每个手势、表情、眼神、肢体动作,都有着特定的含义,有些代表人的情感,有些则代表天地山川,自然万物。
印度古典舞蹈大多和戏剧表演结合,用来表现印度的宗教传说和经典史诗,古典舞主要分八种,分别是婆罗多舞、卡塔克舞、卡塔卡利舞、曼尼普利舞、Mohiniyattam舞、Odissi舞、Kuchipudi舞、Sattriya舞,其中南印度的婆罗多舞和北印度的卡塔克舞是影响力最大的两种,此外还有彭戈拉舞、格塔舞等种类繁多的民间和部落舞蹈。
印度舞蹈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南亚。在东南亚各国,印度神话都是常见的舞蹈表演题材,自然,他们也吸收了一些印度的舞蹈传统,比如对手势的关注。中世纪时代,一些印度人辗转数千里来到欧洲,形成了今天所说的罗姆人(更常见的说法则是吉普赛人),西班牙的弗兰门戈舞就受到了罗姆舞蹈的影响。
印度音乐和舞蹈相似,印度音乐也和宗教关系密切,特定的舞蹈需要搭配合适的音乐,因此印度音乐和舞蹈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独具特色的印度歌舞,可以说是印度电影最具识别性的特色之一,也是印度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的传统乐器西塔琴
印度古典音乐采用接近纯律的律式,有一套独特的唱名(对应do\re\mi,但不同)。传统的印度旋律调式叫做拉格(raga),意为染色,也指情绪对心境的影响,搭配节奏塔拉(tala),以持续的低音作为衬底(很多印度音乐都有类似嗡嗡声的低音),重视音高和装饰音,音与音之间以滑音来连结,形成极具辨识力的印度音乐风格。历史上,随着佛教的传播,印度音乐的影响范围远及东南亚和东亚。近代以来,不少西方音乐家也钟情于印度音乐,将其融入西方音乐中。
印度戏剧南印度喀拉拉邦的卡塔卡利戏剧
印度戏剧是世界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也是东方最古老的戏剧,和希腊-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并称的几大古代戏剧传统。印度戏剧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吠陀时代,成书于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期间的Nāṭya Śāstra(舞论),是第一部成系统的印度戏剧和舞蹈专著。
印度戏剧注重音乐、舞蹈、手势、念白的融合。对白梵语和俗语、戏文与韵文融合,剧中常有丑角,最后一幕则通常以大团圆收场。据许地山考证,印度戏剧对中国戏剧的产生有一定影响,我国的藏戏受印度的影响则更深,另一方面,希腊戏剧可能对印度戏剧也有一定影响。
《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闻名于世的两大史诗。其中《摩诃婆罗多》包含了宗教哲学、法典等各方面的内容,长达10万“颂”(诗节),规模大约是《荷马史诗》和《伊利亚特》之和的7倍,堪称古代世界最庞杂的史诗之一,也是今天我们了解古印度社会、文化的重要来源。
如前文所述,古印度的许多文化传承都与《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两大史诗有关。古印度的音乐、舞蹈、戏剧所表现的情节,很多都来自这两部史诗。而在印度之外,东南亚各国的舞蹈、戏剧所表现的内容,也有很多与其相关。另外,有学者认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原型就是《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
国际象棋国际象棋的原型恰图兰卡(caturaṅga)起源于印度笈多王朝时代,后传入萨珊帝国,发展为波斯象棋。阿拉伯帝国时期,波斯象棋逐渐传播了开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象棋。世界上绝大多数名为象棋的棋类运动,都可以说是恰图兰卡的后代。
浮屠\佛塔孔雀王朝时期的早期佛塔
3世纪犍陀罗时代的佛塔模型
佛塔(stūpa)据说起源于埋葬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坟冢。早期的佛塔和印度常见的土丘墓葬相近,比较简单。在中亚和巴基斯坦的犍陀罗地区,佛塔的形式迅速演化,发展出类似藏地佛塔的覆钵式塔和类似中原佛塔的楼阁式塔。并对东亚和中亚的佛塔产生了很大影响。
1-2世纪的犍陀罗佛像,造型是印度式的,脸和雕刻技法则是希腊式的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4世纪期间,犍陀罗是南亚和中亚的艺术中心。马其顿东侵之后,希腊人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一带建立王国,在希腊统治者的鼓励下,希腊文化与佛教艺术融合,产生了风格鲜明的犍陀罗艺术。在贵霜帝国时期,犍陀罗艺术进一步发展,我们今天见到的佛像,多少就受到了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棉花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而印度则是最早驯化棉花的地区之一。大约7000年前,印度河谷的先民就开始种植棉花,制作棉纺织品。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将印度棉花形容为“比绵羊毛更胜一筹的羊毛”。大约2000年前,印度的棉纺织品开始流行于地中海世界。
大约1500年前,印度人发明了手持式的单棍轧棉机,但这种机器用起来并不方便。600-800年前,印度和中国出现了更高效的双棍轧棉机,在地中海世界,印度式的双棍轧棉机非常流行,一些地区还出现了水力驱动的轧棉机。18世纪的莫卧儿帝国时期,棉纺织业是印度最重要的制造业,当时,全世界约25%的外贸纺织品产自印度,其中孟加拉是最重要的棉纺织中心。
*.美洲种植棉花的历史比印度更久远,今日广泛种植的棉花种类主要也源自美洲,不过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美洲的棉纺织技术对黄道婆等旧大陆纺织业者并无影响。
黄麻与麻纺织业黄麻是产量仅次于棉花的纺织用植物,也是产量最大的韧皮纤维植物。最早在5000年前,印度河谷的先民就开始用黄麻织布制衣,一直到今天,印度和孟加拉都是黄麻产量最高的两个国家。黄麻可以用来制作绳索、粗布和廉价衣物,自古以来就是南亚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经济作物。
蔗糖生产孟加拉的老式甘蔗压榨机
甘蔗原产于巴布亚新几内亚、马来群岛和中国南方,约5000年前,甘蔗传播到了印度。大约2000年前,印度人首先用甘蔗制成了结晶状的蔗糖,戒日帝国时期,印度的蔗糖精制技术逐渐成型,并向外传播。唐太宗时,中国从印度引入了制作蔗糖的技艺,此后不久,中东穆斯林将蔗糖传播至伊斯兰世界。种植甘蔗和提炼蔗糖是高度劳动密集的产业,殖民时代,甘蔗种植园是许多殖民地的重要经济来源。
咖喱和香料印度是姜黄、豆蔻、胡椒等香料的原产地,又和盛产香料的马来群岛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自古便以香料闻名。印度菜擅长调配香料,早在4600年前,印度先民就开始捣碎各种香料以调味。南亚气候高热潮湿,食物容易腐坏,人也容易食欲不振,各式各样的香料不仅有助于刺激食欲、增强食物的风味,也能防止变质,还有一定的医疗价值,自然而然形成了注重香料的饮食传统。
善用香料的印度菜,对东南亚、东非等地饮食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以来,随着移民和贸易,印度菜传播至世界各地,在南亚移民众多的加勒比、斐济、英国等地,更是成为当地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咖喱,则是印度菜最典型,也最出名的代表。
1889年,英国的咖喱粉广告,早期的英国咖喱广告经常以养生健康作为卖点
通常所说的印度咖喱,是以蔬菜和肉类为主料,加入多种香料熬煮,带有浓厚酱汁的食物。在印度各地,咖喱的名称、主料、香料、主食搭配千差万别。16世纪初,葡萄牙人追寻香料源头,来到印度南部。葡萄牙人借用泰米尔语中的kaṟi来描述南印度口味浓郁的调味食品——这也就是咖喱一词的起源。后来,殖民印度的英国人痴迷于印度咖喱,咖喱也随着大英帝国的舰船,风靡全世界。
抓饭加尔各答式印度香饭
英语和波斯语中的抓饭一词,起源于梵语中的pulāka(米饭团)。据说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就已经提到了米饭与肉类同煮的抓饭原型。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征服印度西北部,将印度大米带到了中亚和中东。波斯人将源于印度的抓饭发扬光大,并反哺印度,演变成了广受欢迎的印度香饭(biryani)。如今,印度香饭可分为两类,一类来自莫卧儿宫廷,深受波斯抓饭的影响,一类来自南印度沿海,起源于阿拉伯商人的抓饭。
来自印度的其他驯化植物印度籼米:百年前,围绕水稻原产地,学界发生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早期,国外学者一般认为水稻原产于印度,如今随着考古和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水稻原产于中国,而印度则是水稻驯化中比较重要的次级中心。印度水稻主要是长粒籼米,中东和地中海等地的稻米大多是印度型的籼米。
黄瓜:黄瓜原产于印度,30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种植黄瓜,大约1000年前,黄瓜的种植范围扩展到了几乎整个欧亚大陆。
茄子:野生茄子可能原产于印度,史前时代,印度和中国的先民就开始种植茄子。茄子可能是在印度和中国分别驯化的,今天,这两国还是最大的茄子生产国。
洋葱:野生洋葱原产于南亚西北部、伊朗和中亚,至少在5000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培育种植洋葱。印地语称洋葱为Pyaaz,不知道新疆对洋葱的称呼皮牙子是否受其影响。
多种豆类:印度是木豆、黑扁豆等多种豆类的产地。印度许多宗教都有素食的传统,富含蛋白质的豆类,以及用豆类制作的豆泥,是印度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食者的主要蛋白质来源。
芒果:芒果起源于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和缅甸西北部,按照其基因,又可分成印度种和东南亚种,它们可能是在印度和东南亚分别驯化的。目前,印度生产了全世界约一半的芒果。
石榴:石榴原产于伊朗到印度北部的某个地区,大约7000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开始种植石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