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饮食养生 > 饮食禁忌

高中生抑郁不想上学怎么办(孩子抑郁不上学最好的办法)

时间:2023-03-06 08:58:22 作者:牛奶煮萝莉 来源:互联网
高中生抑郁不想上学怎么办(孩子抑郁不上学最好的办法)

高中生焦虑抑郁不想上学怎么办?父母该怎样做?学管老师提醒:首先应该与老师父母沟通,寻求帮助。其次如果没有效果,去找心理医生,毕竟抑郁症应该被引起重视。如果真的不想上学,可以暂时停课,等到恢复了再回学校学习。

一、抑郁焦虑怎么办?

每个高中的孩子都会有阶段性的焦虑,主要是学习压力大,精神过度紧张,或因为自己或他人对自己期望值太高,当一个人的期望值和他的能力不成正比的时候,就会产生压力,而压力一旦得不到释放就会变成焦虑。

建议你放松心情,合理安排好学习和休息时间,你才上高中,正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日常积极培养兴趣爱好,让自己充实起来,多听听欢快的音乐,舒缓情绪,晚餐不宜过饱,睡前不喝兴奋性饮料,如浓茶咖啡等。

每晚睡前可喝杯热牛奶及用温水泡脚,可促进睡眠,必要时服用安神补脑液调理试试。

如果通过调理还是不能改善症状,应及时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接受专业的咨询或治疗。

当然,这是最后一步,我相信你一定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走出来,还原自己拥有的阳光,加油!美好的大学校园向你招手,不要放弃自己,时刻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更好。

二、压力引起抑郁症的症状

一般与压力,环境等有很大关系。高三学习压力大,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不要给孩子制定过高的学习目标,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孩子拿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孩子把心事说出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三、高三孩子焦虑抑郁怎么办?

了解高三孩子焦虑抑郁的主要原因,比如孩子对未来规划十分迷茫,没有任何目标;由于过去学习不努力,到高三的时候出现后悔;家长对家长有着很高的期望,孩子因学业不好而心里感到内疚和负罪感;孩子的成绩差,对考试缺乏信心,感到自卑等等。这些都是高三孩子焦虑抑郁的来源。

消除焦虑抑郁,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在父母方面,可以对孩子多些关心和宽慰,让孩子在学业上少一些心理压力;在学校方面,老师们可以适量多照顾学生的心理,遇到成绩差的学生不要打击,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在高三孩子自己方面,应该学会放宽心,学习不是唯一的,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现状,即使努力到最后也不能放弃未来和目标,相信它们都可以实现。

有很大一部分孩子焦虑抑郁都是迷茫和压力引起的,只要家长和学校对孩子加以重视,就可以慢慢消除这种症状。当然对于一些孩子焦虑抑郁情况比较严重的,应该主动面对自己的病情,要求家长带自己尽早去医院相关科室进行检查,接受对症治疗,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四、找父母和老师疏导情绪

当你感觉学习很无助很黑暗的时候,不要害怕,不要紧张,去找班主任说明自身现在的情况,让班主任给你排忧解难,因为班主任都是过来人,而且教过很多学生,估计也是会遇上像你这种问题,班主任面临这些问题有比较丰富的经验,能够很好的去处理你这种情况。

再一个就是父母,父母永远都是你坚强的后盾,无论你遇上什么麻烦,父母都会想尽办法去替你解决问题。把自己内心所想的话全都说出来,把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全都叙说出来,不要把痛苦独自憋在自己的内心,让父母替你排忧解难,记住父母永远是你最好的倾诉者。

最后,患上抑郁症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只要你能够在学习中调好自己的心态,做到尽力就行,把一切成绩看淡,你的抑郁慢慢就会消失 。

“一去学校就频繁生病请假”“学校让我感到恐惧”“我不想去学校”……近年来,中小学生主动缺勤和拒绝上学的情况日益增多。疫情期间,线上线下教学不断切换,拒学现象更像水草一般浮出水面。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何丽副教授和阮琳燕博士及其团队近年来一直研究青少年拒学问题。他们发现,拒学现象呈多发趋势,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对此手足无措。孩子们为何拒绝上学?如何让他们重回正轨?半月谈记者采访了何丽。

拒学已非个案

半月谈记者:什么是拒学?拒学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何丽:拒绝上学,简称拒学,是指学龄期儿童以及青少年因为社会心理因素不愿意(拒绝)到学校上学的一种状况。

拒学的主要特征有四个:上学严重困难,经常长时间缺课;对上学有严重的情绪困扰,如发脾气、痛苦或在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情况下感觉不舒服等;上学时间,孩子不去学校待在家里,父母都知晓;不存在严重的障碍,如青少年犯罪、干扰性的行为和活动等。

拒学一般最初是间歇性请假,再到长期缺勤,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不适特征,最后由于长期缺勤而休学。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些孩子拒学是由厌学发展而来,但拒学不等于厌学。部分拒学的孩子在拒学之前可能学习很好,只是因为焦虑无法到学校上学。

半月谈记者:目前我国拒学问题的总体情况如何?哪个年龄比较高发?

何丽:国内学者刘亮的研究显示,在精神科门诊中,有拒绝上学行为的儿童占寻求心理咨询儿童的5%。国内学者陈玉霞等调查了广州市6369例中小学生,结果显示,这些学生的拒学行为检出率(存在拒学潜在风险)为22.5%,且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虽然潜在风险不一定最后发展为拒学,但可以肯定的是,拒学现象已不局限于极少数家庭。

我和研究生何颖鑫2021年收集了200多个孩子已完全拒学的家庭的数据,结果显示,初一、高一是青少年拒学的高发年级段。疫情对拒学是一个催化因素,恢复线下教学后不愿意去学校上学的学生人数增加较多。

大多蛰居在家

半月谈记者:拒学的孩子一般处于什么状态?这会对家庭带来什么影响?

何丽:不少拒学的孩子出现蛰居情况,不出门、不社交、生活作息紊乱。一些孩子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生活作息昼夜颠倒,亲子冲突频繁;一些孩子抑郁、焦虑,心理健康堪忧。家长们往往心急如焚、焦虑万分,陷入自责、愤怒、后悔、无助、无奈、绝望等情绪,夫妻间相互指责,家庭矛盾频发。

半月谈记者:有人认为孩子不上学是心理疾病,需要送到医院去治疗,您怎么看?

何丽:孩子拒学之后,家长的确应该去青少年精神专科门诊就诊,听取医生的评估和建议。拒学的孩子可能存在抑郁、焦虑、强迫等症状。但这不一定是拒学的原因,而可能是长期拒学在家的次生症状。

拒学的原因很复杂,我和研究生史晓宇调研后,将拒学原因归纳为四个方面:敏感、追求完美等性格特质;让学生倍感压力的学校环境;缺乏支持的家庭环境;网游、手机等事物的干扰与诱惑。

走访中,一个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的学生进入尖子班后出现拒学行为,她说:“尖子班的生活快要压垮我。如果我学习成绩比别的同学差,就感觉好没面子。”类似的情况不少。现在许多学生执着于自己的“学霸”人设,为了维护自己的人设不崩塌,压力倍增。

拒学干预,须共同努力

半月谈记者:目前,似乎主要由家庭独自在面对拒学的困境。

何丽:是的,“孤立无援”是许多家长的共同感受。在我国,拒学仍被视为家庭自身的困境,学校和社会未形成有效的干预体系。许多学校和老师不太了解拒学是怎么回事,有的认为是孩子懒,逃避上学,故意不遵守学校出勤规定;有的只是简单认为孩子得了“抑郁症”,要求家庭出示医院诊断证明,以办理休学手续。

由于大部分学校心理老师数量少,学校也没有形成拒学学生心理辅导、评估、干预的工作机制,所以孩子一旦休学,学校基本上就不管了。而且,当一些孩子情况好转申请复学时,还会遭遇重重困难。学校通常这样要求:“请出示医院心理健康鉴定”“复学可以,但复学之后,必须保证出勤,不能再频繁请假了”……

实际上,拒学孩子复学之后,会有一段反复波动期,需要更加友好和弹性的出勤制度,才能助力他们完全复学成功。否则,对于这些曾经“脱轨”的孩子而言,重启将会困难重重。有的孩子在复学之后,不适应学校环境,再次拒学,这样未来干预的难度就更大了。

半月谈记者:应该怎样去帮助这些拒学的学生和家庭?

何丽:希望能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拒学干预机制,每个责任主体都不应该缺位。

一方面,家长要提升学习力,积极与教师沟通,多用心陪伴孩子,及时发现孩子不良情绪和问题征兆。另一方面,家长要保持开放心态,不要有病耻感,如果孩子出现问题,须尽早寻求专业帮助。如及时就医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服务,也可以加入“抱团取暖”的网络或实体社群,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另外,要强化学校责任。学校应该开展拒学的预防工作,尤其是改善学校氛围、预防校园欺凌,对于一般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有潜在风险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对于已经拒学的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系统支持方案。

日本及欧美国家已出台政策、颁布法案来防治该问题,为拒学的孩子和家庭提供帮助。目前我国拒学现象有增多趋势,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对此现象进行调研,出台适应本土情境的政策,为拒学孩子及其家庭提供一个友好和富有支持性的社会环境。

半月谈记者:原碧霞

来源: 半月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