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群养生 > 儿童养生

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哪些(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时间:2022-12-08 16:45:42 作者:无药可救 来源:用户分享

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哪些(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大家都知道儿童最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走,这就是动作发展规律,那么除了这些还有哪些规律呢?

规律一: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从整体到局部)

比如:满月前的儿童受到痛刺激后,边哭喊边全身乱动;现在我们手部不小心烫伤时会下意识的甩手。儿童最开始动作的特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我们的动作能够更加的分化,专门化。

规律二: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比如:“三翻六坐七八爬”,儿童最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走。

规律三: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动作(近远规律)

比如:靠近头部和躯体的部分先发展,远离身体中心部分动作后发展;儿童动作发展是最早出现头和躯干的动作,其次是双臂和腿部的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规律四: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

儿童先发展的是大肌肉动作,先学会的是手臂和腿部的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手和脚的动作。孩子先学会走跑跳等基本动作,也是大动作的发展,逐渐发展到小班的时候可以使用勺子吃饭,中班的时候可以使用筷子吃饭。

规律五: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从无意到有意)

无意是指没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力努力;有意是指有目的,需要意志力努力。

比如:人一出生就具备的眨眼、吮吸等动作都属于无意动作;我们学习一支舞蹈或者是一组动作都属于有意动作。

图片中的内容重点掌握

考点解析一、幼儿身体发育

幼儿身体发育是按照一个可以预期的顺序进行的,它比较严格地受到时问的制约。身体发育则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

(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

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就是大多数正常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

1.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幼儿发育从幼稚到成熟是个连续的过程,不是间歇式、跳跃式的过程。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研究和保健,又可将其分为若干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相互联 系.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发育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发育的延续,如果前面阶段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后面阶段的发育。

如婴儿动作的发育是一个连续 的过程,民间总结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两个月抬头,四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七个月会滚,八个月会爬,一周岁会走。抬头、翻身、坐、 滚、爬、走这些动作是婴儿动作发育连续过程所分的几个阶段,如果没有让婴儿在爬的阶段得到锻炼.婴儿就较难掌握走路的方法.走路时容易摔倒。

2.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

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个是匀速的,也不是加速度的,而是有快有慢,呈波浪式的。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有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这两个高峰期称为生长发育的突增期。第一个突增期在两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在青春期。

胎儿中期(4~6个月)身长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长275厘米,约为出生身长的55%,是一生中身长增长最快的时期。胎儿后期(7~l0个月)体重增长 最快,3个月约增加2300克、约为出生体重的77%,是一生中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出生时身长为50厘米,体重为3000克。

一岁时,身长约75厘米。 体重约9000克。一年中身长增长约25厘米,体重增长约6000克。是出生后发育最快的时期。

出生后第二年,身长增长l0厘米,体重增长 2500~3500克,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比较快。

两岁以后,生长发育的速度下降,每年身高增加4~5厘米,体重增加1500~2000克,直到青春发育 期,生长发育再次加快。

3.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

0~6岁幼儿的发育有两个规律,一个是头尾律,一个是正侧律。

在胎儿时 期.头颅最先发育。出生时,头围已达成人头围的65%。出生以后,头颅继续快速发育,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四肢。这种从头部到下肢的发育规律称为头尾律。

从“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的动作发育程序来看,也能发现这一规律。

所谓正侧律是指从人体中部到人体边缘的发展;婴儿开始拿东西时是满把抓,然 后是几个指头拿东西,后来可以用两个指头拿,最后能用指尖拿东西。这就是发育的正侧律。

从出生到发育成熟,人体各部的增长具有这样的规律:头 颅增长一倍,去干增长两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经过这样的增长,新生儿从一个巨大的头颅,较长的躯干,短小的四肢的不均衡体型发育成为一个较小的头颅,较短的躯干,较长的四肢,体型较为均衡的成人。

4.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

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存在四种模式,一般称为四种生长模式。由于是全身各系统发育的基础。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时期和出生后一直是领先的。这是生长模式 之一。

由于儿童时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免疫细胞的功能较差,淋巴系统通过自己的迅速发育以提供更多的淋巴细胞.弥补免疫细胞功能的不足,保护机体。 随着身体器官的成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加强,淋巴系统在10岁以后又逐渐退缩到较低水平。因此,淋巴系统的发育趋势是最初几年发育较快,后又逐渐萎缩至成人 水平.这是生长模式之二。

一般系统的发育,包括身体外形以及内脏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肌肉等)的发育,存在两个发育的高峰期,身高和体 重的变化趋势就是这些系统的发育趋势。这是生长模式之三。

由于身体其他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生殖系统的发育没有意义。所以,在幼儿时期.这一系统基本没有 发育.这是生长模式之四。

可见,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这种不均衡恰恰是机体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

5.生长发育是有个体差异的

尽管每一个儿童在发育过程中,都存在上述的发育规律,但由于遗传和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在发育的过程中或发育结束时,都存在着胖瘦、高矮、智愚、强弱等方面的差异;没有两个人的发育是完全一样的。

(二)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

婴幼儿身体发育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

婴幼儿身长的增长主要是下肢长骨的增长。刚出生时,婴儿的身体比例不协调。下肢很短,小儿身长的中点位于脐以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增长的速度加快, 身长的中点逐渐下移,1岁时身长中点移至脐;6岁时移到下腹部;青春期身长的中点近于耻骨联合的上缘。

两上肢左右平伸时两中指间的距离叫指距,主要代表两 上肢长骨的增长。出生的指距约48厘米。上肢长骨增长的情形与身长相似.在一生中指距总比身长略短。

2.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体围是指绕身体某个部位周围线的长度。

通常由头围、胸围、腰围、臀围等指标组成。但对婴幼儿的体围测量一般只测量其头围、胸围、腰围等。

婴幼儿身体发育 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头部最先发育,然后是躯干、上肢,最后才是下肢。

2个月时的胎儿头长相当于身长的l/2,婴儿初生时头长约为身长的 l/4.而到成人时仅头长为身长的1/8,这说明头的发育最早。

头脑是人整个身体的“司令部”,它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身体的生长发育。

婴幼儿 手的发育较早,在其会走路以前几乎已经掌握了手的各种功能。

如在婴儿刚刚学会爬的时候,主要是靠手的力量向前爬行,而此时腿部还不会与手的力量相互协调。 婴儿下肢的发育较晚,主要是在会直立行走后,才开始逐渐发育的。

婴幼儿四肢的发育。无论是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都是按先中心后末梢的顺序进行的。

3.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别。

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其神经系统最先发育成熟:而生殖系统到儿童期末才加快发育。当其生殖系统发育成熟也就是性成熟的时候,就会让 人感觉到孩子一下子长大并进入青春期了。

儿童肌肉的发育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在五六岁以后,一个是性成熟期以后。

肺的发育要在青春期才完全成熟。

婴儿出生后 的几个月内,心脏大小基本维持原状;2~3岁时,它的重量迅速增加到初生时的3倍,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到青春期又激增到出生时的10倍。

二、幼儿动作发展(重点)

儿童出生后,开始只能躺在床上乱动,以后才逐渐会走、会跑、会跳,会用手灵巧地拿东 西,这是动作的发展过程。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肌肉和骨筋活动的发展,但是它和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儿童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动作接触周 围事物,认识周围事物,产生及发展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同时也表现着他们的心理活动。

儿童动作的发展在3岁以前已基本完成,以后只是向更准确、更有组织、更匀 称协调的方向发展。3岁前儿童动作的发展,是有规律地按一定顺序发展的。

1.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的动作和嘴的动作。半个月内的婴儿,双眼协调动作就已经出现。上肢动作发展早于下肢动作。

6个月婴儿手的动作已有较好的发展,而腿的动作还远未发展。儿童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从离头部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先发展。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

例如,婴儿学爬行,先是依靠着手臂匍匐爬行,然后才逐渐运用大腿、膝盖和脚来爬行,即\"首尾规律\"。

2.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近远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千,即脊推)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比如,婴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触物体,然后才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这种从身躯的中央部位再到远离身躯中央的边缘部位的发展规律,即\"近远规律\"

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

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粗大的动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的动作,也是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头、翻身、坐、爬、走、跑、跳、踢、走平衡等等。大肌肉动作常常伴随强有力的大肌肉的伸缩和全身运动神经的活动,以及肌肉活动的能量消耗。

精细动作是指小肌肉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玩积木、翻书、穿珠子等等。从四肢动作说,是臂和腿的动作先发展,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手和脚的动作。

比如,婴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和手一起去够物体,以后才会用手指去拿东西。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称为\"大小规律\"。

4.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比如,初生婴儿已会用手紧握小

棍,这是无意的、本能的动作,几个月以后,婴儿才逐渐能够有意地、有目的地去抓物体。学前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规律\"。

5.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比如,满月前儿童受到痛刺激后,哭喊着全身乱动;3岁孩子拿着笔认真画画时,不仅是手动,身体的动作、面部的动作也来帮忙;同样的动作,幼儿做得慢而不够准确,而且付出的努力相对较大,成人则做得又快又好。这是\"从整体到局部规律\"的表现。

比如,满月前儿童受到痛刺激后,边哭喊边全身乱动,以后,儿童的动作逐渐分化,向着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婴幼儿(0~3岁)动作发育特点

考点练习

1.学前儿童先会走、跑,后会灵活地使用剪刀,这说明儿童动作发展具有( )。

A.整体局部规律

B.首尾规律

C.大小规律

D.近远规律

答案:C。

解析:走跑跳是大肌肉的动作,使用剪刀是小肌肉的惊喜动作,符合大小规律。

2.儿童有意动作发生的主要标志是( )。

A.反射的建立

B.无条件反射的消退

C.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

D.儿童能够抬头

答案:C。

解析:婴儿的手眼协调发生在四五个月左右,婴儿才逐渐能够有意地、有目的地去抓物体,这是幼儿动作的有意性。

3.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这种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称为( )。

A.首尾规律

B.从上到下的规律

C.粗细规律

D.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答案:D。

解析:在题干中把握关键词动作发展是从“全身性”到“逐渐分化”,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4.婴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触物体,然后才会用腕部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这是儿童动作发展中的( )所致。

A.近远规律

B.大小规律

C.首尾规律

D.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描述的是一个拿物品的过程,先是动肩肘——整只手臂——腕部——手指,从靠近身体躯干的动作到手腕和手指的动作,是“近远规律”。

5.婴儿的动作发展中,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翻身一抬头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

B.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

C.翻身一抬头一爬一坐一站一行走

D.抬头一翻身一爬一坐一站一行走

答案:B。

解析:儿童早发展的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后是脚的动作。所有婴儿都是沿着抬头一翻身…坐一爬一站行走的动作发展方向成熟的。

6.以下不属于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的是()

A.从上到下

B.从小到到

C.从简单到复杂

D.从不随意到随意

答案:B。

解析: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简单到复杂、从不随意到随意。

往期推荐:

幼儿园《保教》核心考点:婴幼儿发展的特点

幼儿园《保教》核心考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幼儿园《保教》核心考点:幼儿期各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