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自己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为这样可以满足自己的一些精神上面的需求,很多人都比较喜欢做一些果酒喝。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关于果酒这一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和学习一下关于自制果酒有什么危害,自制果酒的方法?
自制果酒因生产环境问题,会滋生细菌。
自制果酒的方法:
1、原料:在果实充分成熟、含糖量最高时采收。也可利用残次果酿制苹果蒸馏酒。
2、清洗:用清水漂洗去杂质。
3、捣碎:用机械或手工捣碎,以利榨汁。
4.榨汁:用压榨机榨汁,也可用木榨或布袋代替。出汁率一般为56~60%。
5、入缸:用清水洗净缸的内壁,然后倒入苹果汁,上面留取20%左右的空隙,均匀装满。每100公斤果汁中添加8~10克焦亚硫酸钾(称双黄氧)以抑制对酵母菌有害的其他杂菌活动。
发酵:一般采用“自然发酵”,即利用附着苹果果皮表面的酵母菌进行发酵。发酵时间依果汁糖度、温度和酵母等情况而异,一般需要4~10天。
室温高,液温达28~30℃时,发酵时间快,大约几小时后即听到蚕食桑叶似的沙沙声,果汁表面起泡沫,这时酵母菌已将糖变成酒精,同时释放二氧化碳。
如果迟迟不出现这样现象,可能因果汁中酵母菌过少或空气不足,或温度偏低,应及时添加发酵旺盛的果汁,或转缸,或适当加温。
7、测定:发酵高峰过后,液温又逐渐下降,声音也沉寂,气泡少,甜味变淡,酒味增加,用糖分测定计测出糖度接近零度时,证明主发酵阶段基本结束。
8、配制:苹果果实糖度一般不超过15度,因此只能制9度以下果酒,而普通果酒只有在酒度达14~16度才容易保藏。所以现在大多在主发酵结束时立即加食用酒精,将酒度调至14~16度以上。
9、贮存:将果酒转入小口酒坛中,密闭贮藏。
能让年轻人进厨房的,除了疫情期间火爆的电饭煲蛋糕,还有自酿果酒。
在B站,网红李子柒酿造枇杷酒、草莓酒等视频,每集都获得近百万次观看。
李子柒坐在花园中,喝着自酿的枇杷酒,颇有“花间一壶酒”的韵味。
评论区有人跃跃欲试,有人已经酿好酒回来“交作业”。
提及入坑原因,他们异口同声地说:
“从采摘水果到举壶而饮,果酒酿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自带仙气,贼有品质了!”
果酒是一种特别有信念感的东西,喝着它,感觉自己就是神仙。
中国人,全员酿果酒
果酒,指以水果为主要原料的酒。
果酒的中国市场,越做越大。今年“618”大促,天猫的果酒销量同比增长超120%,增速一度超过酒水行业头部品牌的整体增速。
这得益于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
小时候,我们总想学着爸爸的模样,高举酒杯一饮而尽,待愿望实现,却又被辛辣味呛得面红耳赤。
长大后,我们对酒的执念,在果酒上得以释放。淘宝、小红书等平台上,“低度数”“酸甜可口”“水果香味”等关键词,将果酒推入高热度榜单内,笼络了一批原本对烈酒敬而远之的女性群体。
酒最迷人的地方,不是酒水的味道,而是微醺的感觉。果酒也是如此,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少女心满满的颜色”“美如电影剧照的酿造画面”,以及“精致生活的满足感”。
热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杨幂带火的“桃花醉”,原型是玫瑰李子酒。
美食博主最爱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酿果酒的过程——
“荔枝是夏天的专属,跑一坛荔枝酒,才能留住夏天的甜。”
“慵懒地摊在沙发上,抿一口去年十月初自酿的果酒,清甜甘冽在唇齿间绽放,治愈了寒冷的冬天。”
美妙的文字,配以小清新、高颜值的果酒坛子图片,免不了让人产生向往之心,转而加入果酒生产大军。
果酒圈内,人均散文大师。/微博截图
一夜间,各大社交平台被桃粉色的、鹅黄色的、豆绿色的自酿果酒刷屏。
在小红书搜索“酿果酒”,最火的图文获赞1.4万次;豆瓣小组“酿酒坊”的376名成员,几乎酿遍了世间水果,包括果酒界冷门的蓝莓、柚子、猕猴桃等;豆瓣话题#我在家中酿酒#的浏览量数已超400万次,微博话题#果酒#更超过了657万次。
酿果酒的教程,网上一堆一堆。/微博截图
然而,自称“酒鬼少年”的我们并不知道,酿果酒的风潮其实在爷爷奶奶辈便已掀起。那丝丝缕缕的仙气,早就深藏在自家橱柜中。
我外婆坚持自酿果酒已经快10年了,她擅长酿桑葚酒、青梅酒和葡萄酒。
每逢春季和夏季,她都会到市场批发这三种水果,每种20斤起步。到家后,逐颗去枝去梗、搓洗干净,分别放进大玻璃缸内,加入冰糖和白酒。然后,把玻璃缸放在阴凉处。
水果发酵半个月后,需要过滤果肉,获得相对纯净的果酒。这是外公、外婆一年中最累的时候,他俩一人扶着缸口的过滤器,一人扛起并倾倒装有果酒混合物的玻璃缸。过滤后,密封瓶口、静置两个月。
水果都要碾压成糊状,才能入缸发酵,这个步骤基本靠人力。/《在勃艮第的一年》剧照
整个酿造过程,一共要花上3个月,且耗费体力。其中有两年,外婆曾因扛玻璃缸时扭到腰,在床上躺了半个月。
但当被劝说放弃酿果酒时,她却“固执”得很:“外面卖的果酒都是勾兑而成的,而且水果表皮可能残留农药,哪有自己酿的质量好!”
不死心的我,试图用时间成本太长为由打消她的念头,却被她反驳得哑口无言:
“我都退休了,时间比钞票多。自己酿果酒就是为打发时间,那种自给自足的快乐,啧啧啧,你不懂……”
夏天喝一杯冰冻的自酿果酒,堪称人间极乐!/《海街日记》剧照
且不论外婆是否对市面上售卖的果酒存在偏见,她的回答,或许代表了老一辈群体沉迷酿果酒的原因——
对“工业化生产”的酒制品天然抗拒,认为只有自己酿的果酒才安全,而且味道地道、价格成本低。
相比之下,年轻群体自酿果酒的理由更为纯粹。我的同事胡同,对自己亲自上阵酿葡萄酒的行为,只用了三个词回应:
“好玩,好看,有格调。”
胡同家里还酿了青梅酒,据说味道十分正宗。/胡同
自酿果酒,可以但没必要
无论男女老少,中国人对酿果酒的迷恋,可谓由来已久。
关于酿酒的发明者,有人认为是被《战国策》记载为“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的夏朝人仪狄;有人坚持是同属夏朝、被《说文解字》记载为“杜康始作秫酒”的杜康。
这些传说的真伪已无从考究,但大致表明酿酒工艺在夏朝之前、也就是4000多年前已流行开来。按常理推断,一门工艺发展需要时间累积,因此酿酒进入中国人血液的时间,远远多于4000年。
被刻在石壁上的酿酒画面。/《中国酒经》
而果酒,在整个酿酒史中从未缺席。
元朝书籍《蒲桃酒赋》记载了一个故事:
一位山民的家乡盛产葡萄,当地人很想用来酿葡萄酒,无奈秘方早已失传,即便酿出酒来,味道也很奇怪。
某天,山民为了躲避强盗,在大山里藏了数月。返回家后,他发现堆积在缸中的葡萄出汁了,还伴随着一股浓郁的酒香。他用手指沾了点汁放嘴里,味道竟如琼浆玉液般醇美,不由得大呼:
“葡萄酒终于回来了!”
中国人从古至今,对果酒的爱已刻进骨子里,也从未放弃钻研酿造技术。
如此看来,现代社会里的我们“天生”会酿果酒,好像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中国人沉迷酿酒,是认真的。
但“祖传”的爱好,就一定值得提倡吗?
2014年,湖南,张先生喝了自酿的葡萄酒,险些双目失明。
当时他与三五好友在家吃饭,用自酿葡萄酒招待大家。闷下一大口后,张先生立刻感到心跳加速、视力模糊、全身发抖。经诊断,他因所喝葡萄酒甲醛超标,引起中毒。医院表示,急诊科之前也接诊过多起同类事件。
甲醇,俗称工业酒精,对人的神经系统和血管伤害很大。甲醇中毒者会感到头痛、恶心、失明等,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有关部门分析多种自酿果酒后发现,样品中都含有不同浓度的甲醇,产生来源主要是原料。一方面,果皮中的果胶在果胶酶或热能的作用下,会分解出甲醇;另一方面,使用不锈钢、塑料瓶酿造果酒,导致细菌进入发生霉变,也会产生大量甲醇。
目前,大多家庭酿果酒时,缺乏去除甲醇的步骤,中毒风险很大。
水果表皮若没洗干净,也会将细菌带入酿酒器中。/《海街日记》剧照
此外,水果发酵,即将糖分转化为酒精的过程,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在密闭容器中挤压,容易发生爆炸。
2018年,湖南,王女士被自酿葡萄酒的瓶子炸伤,双手被飞溅的玻璃割伤,导致多处神经血管肌腱受损。
这些惨痛的案例告诉我们,自酿果酒时,水果别装太满,给产生的气体留点空间;发酵期间瓶盖也别拧太紧,可以只用铝箔纸覆盖瓶口。
在酿酒教程下方,有网友分享了酿酒瓶炸裂的惨痛经历。/网络截图
如果你经常喝酒,还是建议去超市买吧,毕竟省事,更关键的是,足够安全。
被宠幸的,不止果酒
不少家庭酒柜里的常驻嘉宾,除了果酒,还有药酒。
这种“药酒”不是中医体系的剂型之一,属性更倾向于滋补酒,功效不明确、原料也比较随意,天上飞的鸟、地上爬的蛇、土里长的人参、动物的内脏,甚至路边捡到的“宝石”,都能用来酿“药酒”。
2018年,台湾一名郑先生以10万新台币(约2.4万人民币)买了一瓶蛇酒,打算拿来补补身体。酒喝完后,他便把“蛇”捞出来炖汤,却发现这“蛇”炖不烂、扯不烂,甩到桌子上还会发出响亮的“啪啪”声。
原来,这是一条塑料蛇。郑先生所谓的“补身体”,补的纯粹是心理安慰。
别笑,是真事!当年还被电视台报道过。/新闻截图
郑先生算是幸运的,他虽然喝了一份寂寞,但毕竟没对身体造成什么损伤。许多被称为“能治百病”的自酿药酒,可是喝出不少问题,严重的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首先,酒精本身就对身体有害。
医学期刊《柳叶刀》在一份涉及60万人的报告中称,适量饮酒虽能降低非致命心肌梗塞的风险,但同时导致中风、动脉瘤、心脏衰竭等风险增加。饮酒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哪怕这酒里浸泡着“唐僧肉”。
酿酒工艺虽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但成书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早就通过“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告诫人们饮酒伤身;在中医的药剂类目中,“药酒”自成一目的原因,是酒能提取、溶解那些水难以溶解的物质,随着酒精的刺激性和伤害性愈发受重视,现代中医也很少给患者开内服的药酒了。
种种言论,都表明药酒的副作用的触发率高于疗效,更何况是不知“药材”有没有毒、有没有自带细菌的“自酿药酒”。
“饮酒伤身”这句话说多少年了,怎么还有人觉得“喝酒有益身心健康”?
其次,酿酒的“药材”,不一定有益健康。
没受过医学教育的人,往往难以分辨“药材”是否有害。比如人参,我们总认为它具备补气、提神等功效。
然而,目前对人参的研究主要是提取分离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包括人参皂苷,以及多糖、黄酮等,这些研究证据都不足以支持人参的健康功效。
丁香医生表示,人参中含有“类激素”物质,短期服用没问题,长期或大量服用会出现失眠、月经失调、心率增加、头疼等症状。从安全原则出发,不建议吃人参。
酒精和人参混着喝呢?可能啥事没有,也可能要进医院,得看老天爷心情。
另外,谁能告诉我,这些“奇珍异酒”,又有什么功效?
从色彩缤纷的网红果酒,到形形的各类药酒,中国人在自家酿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小酿有情调,大酿有风险。这一点,爷爷奶奶辈可能不懂,但咱们可要帮着判断、帮着把关呀。哪怕把他们带到馆子里小酌一杯,都好过胡乱在家自制这酒那酒。
下次看到长辈酿酒,你或许可以这样劝他们:
“正规厂家都有一套严格的酿造标准,可安全了,咱们家有条件执行这些工序吗?”
参考资料
[1] 《中国酒经》第一章酿酒的起源,第四章古代葡萄酒、药酒及滋补酒
[2] 千亿级的果酒市场,只靠年轻人能喝出下一个茅台吗?|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3] 鸿茅药酒不能喝,你以为别的药酒就没事了?|果壳网
[4] 自酿果酒问题多,喝后可能眼睛失明,喝果酒最好买正规工厂产品|食品行业眼
[5] 灵芝和人参的功效如何?值得买来吃吗?|丁香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