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半夏与姜半夏都是比较出名的中药,但是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对它们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的,尤其是它们名字名字相似,有一些人认为它们是一种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它们是两种,那么究竟法半夏与姜半夏具体是什么?各自有哪些功效和作用呢?下面就让()来给大家进行一个介绍。
法半夏最令人称道的就是和胃祛湿的作用了,它有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消肿散结等功效,因此对于体内由湿痰引起的各种症状反应,比如咳喘、头晕、呕吐、胸闷等有很好的缓解。而且法半夏对于祛湿止痛也有比较好的效果。
姜半夏毒性较弱,有降逆止呕、燥湿化痰的作用,在生活中经常被应用于缓解治疗脾胃疾病。本文由原创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法半夏和姜半夏其实是半夏经过不同炮制方法而得到的两种产物,它们在功效上各有偏重而且在形状上也有一定的差别。
姜半夏的作用偏向于降逆止呕,而法半夏则更擅长和胃燥湿,所以如果在生活中需要应用这两种药物,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病症情况,谨慎选择。本文由原创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临床常用中药饮片中,有的因加工炮制方法不同,或品种名称仅一字之差,常被错误引用或互相替代使用,使用时应给予重视。
生首乌与制首乌
生首乌与制首乌均为何首乌的块根。生品呈团块状或不规纺锤形,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横切面有云锦状花纹,味微苦、甘涩,主要用于解毒、消疮、润肠通便、风疹瘙痒及降脂。而制何首乌系用黑大豆煮汁拌和,并经反复蒸制而成,质硬、色黑,断面呈角质样,主要功效为补肝肾、益精气、乌须发、强筋骨,多用于肝肾阴血亏虚引起的病症。
三七与土三七
三七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为化瘀止血的良药,主要用于多种出血证及胸腹刺痛、跌打损伤、瘀滞等病症。土三七多指来源于菊科植物菊三七的根或全草,虽也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作用,但疗效远不如三七,而且部分患者服用后可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三七质地坚实,土三七质地较轻泡,二者极易区别。
黄芪与蜜炙黄芪
黄芪为补气作用较强的中药,主要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内脏或子宫下垂、久泻脱肛、气虚发热、体虚多汗、托毒、生肌、利尿。黄芪用蜂蜜炒炙,主要是为了加强黄芪的补气、升提作用。临床应用时,如重在补气、升阳,或为了加强黄芪的补益作用,则应用炙黄芪;如重在补虚止汗、托毒、生肌、利尿,则可用生黄芪。
半夏与法半夏
半夏有生半夏和制半夏之分。生半夏属国家规定的27种毒性中药,一般供外用而不作内服,故处方上开“半夏”,均会发经过炮制的半夏。炮制过的半夏因采用的炮制辅料和方法不同,有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之分。所谓“法半夏”,系用半夏经水泡至内无干心后,取出晾干,再入甘草水和石灰液中浸泡制作而成。它既降低了半夏的毒性,又增强了燥湿化痰、止咳之功,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加皮与香加皮
二者虽均有祛风湿、强筋骨作用,但科属来源不同,且香加皮有毒,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死亡。二者的效用有同也有异。五加皮有一定补肝肾、活血祛瘀、益气健脾及安神、利尿作用,主要用于肝肾亏虚又感风寒湿邪所致的关节疼痛、腰膝酸软、行走无力,并有体虚乏力、阳痿等症,入汤剂可用5~10克。香加皮虽也可用于风湿关节疼痛、腰膝酸软,但利尿消肿作用较强,可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水肿、小便不利。由于其毒性较大,临床用之少,用量较轻,入汤剂仅用3~6克。孕妇、儿童应忌用,阴虚发热、高血压患者应忌用。
大黄与土大黄
大黄为泻下作用较强的药,功能为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除主要用于实热积滞肠道所致的大便秘结等症外,还可用于因实热和湿热、瘀血等引起的多种病症,临床使用较广。实热便秘多用生大黄,泻热多用酒炙大黄,为减缓泻下作用多用经过蒸制的熟大黄,凉血止血多用大黄炭。土大黄虽与大黄为同科植物,也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便等作用,但应用并不普遍,其泻热通便等作用远不及大黄。
文字|医药星期三
配图|网络
编辑|彭海波 曾旻 曹琤媛
扫码关注我们
“健康杏林”是《医药星期三》报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医药星期三》报是全国邮发的,以中医药治疗为特色的,刊发医药保健、健康养生知识为主的专业保健科普报。开设有“中华医药””中医精粹“”民族医药“”药膳食疗“等中医专版。全国邮发代号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