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木水火土对应的五脏如下:
金对肺。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
木对肝。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乱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水对肾。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哗神肢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火对心。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瞎坦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对脾。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中医五行的理解: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医辩证治病的至上法宝。人体五脏通过相生相克的这一规律,在源源不断地影响和修复人体的自身健康。生则顺,克则病。
五脏相生为正常人,五脏相克为非正常人即病人。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如肺虚就要补脾,叫培土生金。肺实就要泻肾。
一、五脏:肝心脾肺肾
二、五行:木火土金水
三、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胆:叫做中正之官、决断;胃叫做仓廪(lin)之官,胃火盛,饥饿快,上牙痛为胃经,内廷穴;小肠为受盛之官,收取精华;肾主管小肠收来的精华。大肠为传道之官,排除糟粕,下牙痛为大肠经,合谷穴颊车穴。三焦为孤俯,决渎之官,通调水道,为总领五脏六腑和内条外;腔肢斗膀胱为州都之官,主气化。
扩展资料(1)五脏之间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问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2)五脏之间的饥举相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五行学说来说明脏腑之间的平伍磨衡关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五脏对应五行只是抽取了五脏的部分特性,五行并不能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只是部分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脏六腑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肺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顷雹
脾在五行雀饥帆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
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与自然界冬气相通应。
扩展资料: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
五脏的职能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进程。五脏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精神情志因素又是密切相关的。
根肢滑据脏象学说,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体表里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脏
心——火——夏季——11-13点;
肝——木——春季——1-3点;
肺——金——秋季——3-5点;
肾——水——冬季——17-19点;
脾——土——长夏季—— 9-11点。
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五脏在人槐枝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五脏与五行的配属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人体之精、之神均由五脏所主。
但在五脏之中,《黄帝内经》又尤为重视脾胃的特殊地位,认为脾胃为五脏之本,五脏的气血均源自脾胃的功能活动,脾胃一病,则外败早而四肢,内而五脏,上而头面七窍,下而前后二阴无所不病;对于任何疾病,呵护脾胃都是最重要的一环,如外感发热性疾病。
《黄帝内经〉提出“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应以清淡、少量饮食为主;对于内伤性疾病,应以观察胃气的状况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标志,“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言“粥浆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等等;
在以脉象为主对疾病的诊断与预测上铅枯敏,脉象有无“胃气”是判断疾病严重与否、预后是否顺吉的关键。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思想,可以说贯穿于《黄帝内经》理论的方方面面,从生理机制的运转,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养生等无不体现着这一重要思想,这是五行中重土思想在医学中的延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体五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行
参考资料:中国网-贺娟:“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