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国庆放假,闲来无事,陪老妈回了一趟老家。
青山绿水,早没了童年记忆中的样子,可多年不见得亲戚却依旧热情好客。
一家一家喝下来,自然免不了聊些陈年旧事。
今天我们要说的,正是其中听来的一段关于三十多年前的旧事。
之所以说起这家的事情,起因还是我们开车路过村头碰见的一位老人,而这位老人正是我妈的一个远房表姐夫。
小时候我去过他家,记忆中他是个特别勤奋的木匠,手艺虽说没有多精,却在乡里乡亲中极为吃香。也正是因为有手艺,在那个粮食都不太够吃的年代,他们家已经不愁吃喝。
可这么多年过去,再见他,却是满脸皱纹,头发乱做一团,灰白打结,衣服上油泥成片,一双又黑又破的鞋子,宛如乞丐。
老人坐在自家门口,见我们路过,似乎有些好奇地看过来。
我妈就趁着这么会功夫,跟人热情地攀谈起来,不一会还认了个亲。
也就是这天中午,我们在同村的二姨家吃完饭闲聊,提起了他。
“他不是有儿有女,怎么好像没人管是的?”
我妈似乎怕自己记错,有些迟疑地问起我二姨。
“哎,这儿女有跟没有也没区别,一个进去了,扔下个半大的小闺女跟着他过;另一个嫁在外地,离得远不说,自己也不学好,根本没有回来过。”
二姨倒是满口同情。
接着二姨夫接过话,几人聊着聊着,就有点跑偏。
“他们家孩子不成才,也是自己造的孽。”
“你胡说什么,喝点酒又开始。”
二姨抄起筷子敲了几下二姨夫的碗,似乎不太想让他说下去。
可二姨夫是个爱讲话的,笑眯眯地推了一下桌子上的碗筷,就说了起来。
“我又不编瞎话,你妈也知道,他们家,要认真算起来,至少得有五六个孩子。”
二姨夫看着我,对我说道。
我这才成功挤到话题里,虽然心里没啥八卦之心,却也表现的很好奇。
找到捧场的,二姨夫这才娓娓道来。
原来,这表姨夫一家,最后剩下的一儿一女,女儿是老大,儿子算起来应该是老四。
这一儿一女之间,还有一儿一女,不过女儿据说是七八岁时掉到水缸里淹死了。
儿子好像是七八个月,胎儿成行了,找算命的说是女儿,吃了药打掉了,最后才知道是儿子。
而老四下面,又有一个儿子。
这个儿子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
这个儿子大冬天,生下来还不到十天,就被他爸揣在怀里,裹着军大衣送到了自己小姨子家里。
原本为了躲避计生办的巡查,逃避罚款。
可谁知,临走前,这父亲居然对自己的小姨子嘱咐道。
“你帮我留意一下,附近要是哪家要儿子,你给搭个搭个,钱的话,最少一万。”
这位父亲说完,看都没看自己亲生儿子一眼,掉头就走了。
说来也巧,没几天,小姨子家村里,还真从镇子上来了一个合作社开拖拉机的年轻人。
小姨子想到先前自己姐夫的嘱托,也是随口一问。
这年轻人当时只说给留意留意。
如此又过了二天,这年轻人还真的给带来了一对夫妻。
据说当时,夫妻两个是开着夏利车进村的,两人都是珠圆玉润,身材壮实,在那个年代,打眼一看就是富裕家庭。
最为显眼的是,这对夫妻,不论男女,手上都带着金疙瘩,四四方方,金灿灿的。
小姨子是个没见识的,恐怕耽误了事儿,就偷着把自己儿子支出去,请来了个帮手。
这个帮手,正是孩子的姑奶奶。
姑奶奶来的路上,夫妻两个已经看过孩子。
两人一会说孩子太小,要吃不少奶粉,一会说孩子太瘦弱,怕养不活。
总得意思,就是还价。
这可把小姨子给急坏了,想到当时姐夫一口要死的一万大元,怎么也不敢松口。
小姨子不松口,镇子的夫妻两个作势就要走。
这会这姑奶奶也总算上气不接下气地进屋了。
这姑奶奶是个能说会道的,三言两语就把人哄回炕上坐下了。
“要说这娃,是命苦,爹妈都是大学生,原本能有个好日子,可偏偏这爹妈还都没毕业,为了不受处分,耽误学习,才想出这么个注意。”
姑奶奶这么一说,这夫妻两一对眼,又都上心了。
那时候,都信点啥。
这大学生的后代,怎么听起来,智商也不会差,长大了学习也不费劲。
于是这夫妻又开始争取了起来。
双方拉扯了半天,孩子睡醒开始哭闹起来,最终闹心的姑奶奶直接拍板,定价五千。
达成一致后,这夫妻就美滋滋地把孩子给抱走了。
翻山越岭晚到半个小时的孩子父亲,五千块钱给自己姑奶奶抽出了二百,剩下的直接揣兜里,臭着脸就回家了。
而帮他拉扯了半个月的小姨子,连个笑脸也没得到。
两家也因此断交了好几年。
整个事情,大背景就是计划生育最严格那几年。
听完后,实在让人唏嘘。
尤其是如今国家开始鼓励二胎的情况下,这种对比更是充满了跨时代的戏剧性。
对于孩子父亲亲手卖掉儿子的行为,我也无法定义,这种行为时不时构成拐卖。
听说后来,这位大姨父家破人亡后,还试图寻找过这个掉进凤凰窝的儿子,可当年夫妻两个留下的名字与地址,居然全是假的。
而这些,也正是我二姨夫所说的报应。
那天离开那个山村前,我妈还特意跑去村里超市买了一箱方便面一箱八宝粥,给他送过去了。
车子开走后,那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还立在风中跟我们远远的挥手……
我们都知道在计划生育的年代,计生部门那是承担着很繁重的工作任务的,管理超生又要对育龄群众进行普查,有可能离开本地到外地去查找流动人口,还要经常下乡出差,不管是镇上的还是村里的负责计划生育的人都是特别忙,但是现在放开生育了之后有很多管理的职能慢慢的弱化了转移到服务上来,差不多也就保留一个服务站就可以了。
这几年也看到了计生部门有了改革,似乎还没有改革一步到位,根据现在的社会生育政策的改变,也不需要放环也不需要结扎这些强制节育措施了,最起码生二胎三胎的不算是超生了,想必生四胎的会很少,对这个超生工作量也就减轻了,罚款也就少了,这些强制性的措施没有了以后,计生部门行政职能差不多终结了,工作重心也大转变,该部门变得也可有可无了。
如今两会也放出了精简机构的信号,有些重复职能合并,其实将来有没有可能计划生育服务站归到医院里去,因为跟医院的那个生殖保健的机构肯定是重复的,如果要孕检的话其实计生服务站是可以做这项服务,而且医院里边也有这些服务,再保留那个计生服务站的话会不会有点儿多余,至于计生方面一些行政方面的事儿,比如发放独生子女费发放奖励这些,是否可以交到财政那边,随着生育政策的改变,计生部门未来何去何从呢?
人口作为国家运转的基础资源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各国重视。在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几乎每个阶段都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上世纪80年代左右,我国推出了一胎政策,并将其确立为基础国策之一,要求全国各地区都要严格执行。
对于违反政策的人,相关部门甚至还会进行惩罚,包括缴纳高额的超生罚款。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变化,我国已经实行了二胎、三胎政策,并且开始鼓励民众多生孩子。这时,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之前缴纳的超生罚款是否可以退回。
关于退款政策,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时间段可能有所不同的退款政策。一般情况下,政策调整后,相关部门会及时公布退款政策,并且会给予一定的期限供人们申请退款。但是也有一些情况下,政策调整后并不会退款,需要进一步了解政策具体规定。
在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初期,为了改变劳动力短缺的局面,政府鼓励民众多生孩子。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使得社会劳动力短缺得以缓解,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然而,随着人口数量的激增,粮食需求量也急剧增加,本土种植的庄稼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政府只能从国外进口粮食以供民众生存。进口粮食价格昂贵,许多老百姓难以承受,各地饥荒的情况接踵而至。为了控制人口增长并解决粮食问题,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了一胎政策,并推出了超生罚款。
一胎政策的确斩断了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政府宣传“少生优生”,并推出了超生罚款,但一些人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冒着缴纳高额罚款的风险多生孩子。这导致许多家庭都被迫缴纳超生罚款。超生罚款由于时间不同而有所变化,早期的罚款相对较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罚款金额不断攀升,高达20万元甚至更高。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政府于2016年放开了二胎政策,并在2021年再度放开了三胎政策。这标志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政策的调整是基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有效管理。然而,退款并不是政策调整的一部分。
对于多孩家庭来说,养育孩子的成本翻倍增长,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更大,因此有很多人希望政府可以返还他们之前缴纳的超生罚款。然而,从政策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实行一胎政策期间,缴纳罚款是违反国策的行为,罚款的收取是合规的。即使政策发生变化,也不可能退还缴纳的罚款。
政府意识到了多孩家庭所面临的难处,因此在近两年中,很多地区相继为多孩家庭提供了资金补助。只要符合相关规定,这些家庭就可以到社区领取补贴。虽然这些补贴金额不是很多,但也能够缓解家庭的压力。
总之,人口政策的调整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政策的调整也将随着国家的发展不断变化。对于之前缴纳超生罚款的人来说,二胎政策开放之前缴纳的超生罚款是不会退还的,这是一个事实。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也会不断优化相关政策,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
80年代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禁止生二胎,但人们依然冒险生育,甚至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如今却鼓励生三胎,但年轻人却不愿意生了。这是为什么呢?
据专家预测,如果我们不再生育二胎,五十年后我国人口将只有五点八亿,这将导致房子无人问津。这是因为没有人会购买。
然而,我很好奇的是,在8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下,人们依然冒险生育,但现在却鼓励生三胎,但年轻人却不愿意生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不明白那些专家是否真正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如果可以,谁不想有一个孩子陪伴和传承呢?但如果他们看不到希望,生活太艰难,他们又怎么忍心让孩子来受苦呢?在这个阶级固化的时代,很多人无法改变现实,如果孩子的到来只会带来苦难、内疚,还要面对迷茫和焦虑,那么孩子的降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或许不让孩子出生是他们唯一能保护孩子的方法,我真的希望那些专家能去了解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不要把责任都推到年轻人身上。
这是因为养娃成本太高了。
我们知道,出生率过低会引发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不仅对国家的发展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也给下一代年轻人带来沉重的负担。谁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也希望这一代年轻人爱国,但是谁来爱他们呢?国富并不等于民富,和谐富强诚信,这些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但这不应只是一句口号而已,我们也应该了解年轻人的真实生活,尊重他们的选择,并为营造一个更好的未来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