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孙权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是倾向于自保。从三国志的时间来看,任何威胁到孙权本人安全或者威胁到孙权权利的安全的人事物都会遭到孙权疯狂地针对,这种性格往往自保有余,开拓不足。总的来说孙权是一个重视防守的君主,心理防线高,同时不愿意吃亏,总希望赚一把,有点像商人。
历史上的江东也的确是比较富庶的地区,地利好,险峻,防守有余进攻则困难重重,江东地区能争霸全国还得从春秋的吴越争霸开始,那个时候吴国以军事立国,越国以商业强国,最终都成为春秋一小霸,终究不能像晋,齐一样成为号令群众的大霸,孙权时期也差不多,天下之争大体在曹刘,孙权起不到决定作用。
其次,孙权是靠着父兄的基业才得以占据江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战略部署就是联合刘备抵抗曹操,后期他杀伐无度,晚节不保,在魏蜀之间摇摆不定,反复无常,自己继承皇位了,把大哥追封为长沙桓王,忘恩负义。而对于孙权最著名的就是赤壁之战了,然而其实并没有他什么事,因为他是东吴方面领导人,所以需要先要他点个头,之后就是刘备和周瑜的事情了。
再者,关羽以一句虎女岂能嫁犬子把孙权的使者扫地出门后,孙权应该是生气了很久。对于孙权来说,仗打输了,可以甩锅到将领身上,唯独拒婚,对他而言,是莫大的侮辱。自己的情绪损害了自己的战略,他除了熬死自己的对手,还能做什么呢。当曹丕继承皇位以后,三国的历史就基本进入了这个走向。事实上,本来三国的历史就是一个意外。当时的情况来说,外戚和宦官的失势之后,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支柱的只有士族。可是为什么士族没有直接继承东汉的资产?因为这个时候,出现了军阀,也就是董卓。
当时南方属于未开化之地,可以说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大势已定,就是熬也能把南方熬死。曹操赤壁打输了都能保持三国中的强势地位。南边能守住地利占很大因素,吴地有水,蜀地有山。况且孙权那还有山越几乎恶心了他一辈子,另外吴国没进过合肥城就知道吴事实力也就这个样。无论国力还是军力都打不过魏国,且不说孙权个人能力还有缺陷,吴国打不过魏国都是可想而知的。孙权和刘秀情况完全不同,刘秀虽然是哥哥带着起事。
但是他的地盘大部分都是兄长死后自己打下来的,刘秀封大哥为王并无不妥,虽然老大是领导人,但他谋天下是靠自己。而孙权则不同,孙权的基业,大多数都是他兄长打下来的,他只不过是守江山而已,孙权继承皇位追封孙策为王,作为孙策名义上的继承人的孙策儿子孙绍,更是削了一级封为侯,连父亲的爵位都没办法继承。刘备打东吴不是昏招,若荆州在手,诸葛与姜维也不至于总是在一个地方和曹军较劲,只是刘备打输了,不能因为战术上的失败来否定战略上的正确。
曹操的继承者曹丕是够格的,刘备和孙权则不具备合适的继承者,所以孙权和刘备活得越长对国家越有利,因为他们的继承者能力相比他们自己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另外,国兵制比较像骑马与砍杀里那样,各领主的私兵占大头,各自的私兵会有独立的装备和风格,这种兵制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尚能团结起来抵抗,但在主动打出去时就比较无力,谁也不想让自己的私兵损耗太大。这在曹操还活着的时代,孙权对合肥的进攻中就体现出来了,况且中原对缺乏骑兵的东吴而言难以守住,打下来的地也很可能被曹魏夺回去。
最后,孙权不败的原因是孙策的遗产,孙策打下扬州还给孙权留下了健全的文武班底,孙权拿着东汉末年仅次于袁绍几个不成器儿子的遗产,表现的也就比袁绍的几个败家子强一点。所以面对刘备和曹操不败的是孙策和孙策团队,这个团队的骨干慢慢凋零后,要不是司马家抢班夺取权力,跟曹家的忠臣打的血流成河,东吴早就应该完蛋了。等到北方完成权力转移,东吴也就象征性的抵抗一下就跪了。孙权是典型的实力不行运气补,无所作为就对了,无所作为就是他的能力极限。
#头条创作挑战赛#汉末的孙坚、孙策和孙权这三父子在历史上久享盛名,他们两代三人通过几十年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最后成为了三分天下的霸主。其中孙坚和孙策作为东吴的奠基人,或许更受人追捧,那种大杀四方的酣畅淋漓感确实十分刺激人的肾上腺激素。
但实际上,在他们父子之中,综合水平最高的其实是后来被人戏称为“孙十万”的孙权。为什么呢?曹操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已经说明了问题,“创业难守业更难”这样的老话也说明了问题,具体的原因以后会慢慢分析的。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孙策,这位号称“江东小霸王”的,其实在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高光的,那主要是基于他十分强大的战斗力。但究其一生,其“刚猛有余、柔韧不足”的特点还是昭然若揭的,性格决定命运,所以他的结局不是很美好。
很多人把孙策之死视为一种意外、一种遗憾,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其背后深层逻辑和长远影响,这是历史阅读的一种缺失。今天我们就此来详细剖析一下孙策的死亡事故,看看这其中有哪些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
孙策之死的主要过程孙策这个人,一看就是江东猛虎孙坚亲生的,在性格上和他父亲孙坚十分相似,喜欢走暴力美学路线。实际上,这样的行为逻辑是上不得台面的,太简单粗暴了,太原始低级了,所幸他们生活在一个人人自危的大乱世,很多人也没那么讲究,所以被他们阴差阳错地闯出了一番事业。
孙坚的一生就不说了,基本上就是到处充当暴力打手,给袁术当了一辈子枪使。子承父业的孙策其实比他父亲孙坚要幸运得多,得到了淮南士族大佬周瑜等人的支持,然后趁乱打下了江东四郡,并趁着袁术称帝的自我作死的良机,宣布独立,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
其实像孙策的东吴势力,按照正常情况,是不会被当时的主流政治势力接受和承认的。但当时代表中央朝廷的曹操为了能心无旁骛地全力应对北方的袁绍势力,所以对新宣布独立的孙策进行了及时而有力的安抚,为孙策送上了各种正式编制,也就是宣布了孙策割据势力的合法性。
孙策在曹操投身到官渡之战前,一直都表现得很安分,拿着超高的慰问金做隔岸观火的事情,那种感觉确实也很美妙。
直到曹操和袁绍双方正式会战官渡之前,孙策方面又突然闹出了新动静,有消息称:孙策准备渡江袭许都。吓得很多早已投奔到朝廷的江东士族、官员心里惴惴不安,因为他们是清楚孙策身上那股不服就杀的暴戾之气的恐怖的。
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就在曹操内部人心恐惧之际,谋士郭嘉站出来说话了,他说孙策不可怕,他就是一个莽夫,行事太冲动,最后必然会死于刺客之手。
一语成谶,后事果然如郭嘉所料,这件事也因此成了郭嘉人生的名场面,很多人也因此把郭嘉捧得很高。但是之前我已经说过多次了,像郭嘉这样的谋士,大家如果身为人主,要尽量少用。因为谋士的底盘是“守正出奇”,不能习惯性地怂恿老板去剑走偏锋、去冒险、去赌命……郭嘉这一辈子给曹操出了很多主意,如果不是曹老板洪福齐天,真的不知道死过多少回了,包括后来远征乌桓那一系列很无厘头的建议。
再多说一点,郭嘉出谋划策的逻辑出发点基本上是“你就照我说的来,那人、那事一定怎么怎么样!”但是,万一对方没有按他说的来呢?比如这次,孙策要是没有及时被刺杀呢?又或者孙策晚了个一两年呢?拿自身生死攸关的代价去赌对方身上的小概率,这其实是相当不可取的。
但有一说一,郭嘉之所以这么大言不惭地说孙策,一方面是安抚人心,另一方面也不是完全没有事实依据。因为这些年,孙策在江东几乎变成了一个杀人狂魔,确实很不得人心。《吴书》里面是这么记载的:“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孙策尽诛名豪,能不与人结仇吗?能没有人想要他的命吗?关键是孙策仗着自己很能打,并没有像曹操那样在身边配备了典韦、许褚那样的超级保镖,可你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总会有你防不胜防的时候。这便是郭嘉推断孙策会死于非命的主要理由。
曹操其实是一个明白人,对于孙策的威胁和孙策身上的问题,他都心知肚明。但在当时那种形势下,他必须要尽量安抚好孙策,一切都必须等他应付完了袁绍以后再说。
所以,在袁术死后,袁术的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本来打算去投奔孙策,结果被袁术的庐江太守刘勋袭击,尽收袁术余众和珍宝。孙策听说后,先示好刘勋,然后劝刘勋去袭取豫章上缭城再迅速渡江袭取了庐江,弄得刘勋仅带着数百人去投奔了曹操。此时的曹操大战在即,曹操不光没为刘勋报仇,还拿侄女去配孙策小弟孙匡,又为儿子曹彰娶了孙贲的闺女,命扬州刺史严象举孙权的茂才,示好或者就是讨好孙策的意味非常明显。
但孙策显然不是这么容易喂饱的人,公元200年,趁着曹操和袁绍对阵官渡之时,孙权派庐江太守李述杀了曹操的扬州刺史严象,宣布与曹操关系破裂,并准备偷袭许昌,迎回献帝。这也就是上述那则让曹操胆颤心惊的消息的来龙去脉。
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
孙策为啥要偷袭许都呢?可以提前概括为一句话:江东他打得下,但是管不住,他很需要汉献帝这张政治名片来帮他镇场子。
如果没有意外,曹操曹老板又危险了。真是心疼曹老板,几乎每天都在高空走钢丝,随时都可能摔死。
好在自助者自有天助,就在曹操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小人物挺身而出帮曹操解决了孙策这个烦。
话说,孙策准备发兵北上的前夕,突然心血来潮,一个人骑着马就出去打猎了,结果在江边遇到了许贡(前吴郡太守,被孙策杀了全家)的三个门客。孙策盘问他们是什么人,这三人便谎称是韩当的兵士,孙策却表示韩当的部下自己都认识,这三个假冒伪劣产品必定不怀好心,于是张弓搭箭就杀人,射死了一个!剩下的两个哥们,一看事已至此,只能奋起反抗,纷纷朝孙策发射,其中一箭射中了孙策的脸部。这两人后来自然是被孙策的卫队给追杀了,但脸部中箭的孙策也因医治无效而没活多久了。
孙策在去世之前,赶紧安排了后事,他对张昭等重臣说:“现在中原刚开始大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大家要好好辅佐我弟弟。”随后,他又把将自己的印绶交给弟弟孙权,并说出了他临死之前的一句大明白话:“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言罢,遂卒,时年二十六。
上述便是孙策身死的主要过程,这里面有很多值得说道的东西,咱们姑且放到下面那一部分来具体分析吧。
孙策之死的分析和影响孙策之死,在宏观上对于两大的命运影响是具有历史转折的意义的。这两个便是江东的孙氏和中原的曹操。
咱先来说说江东的孙氏。孙策统治江东的方式主要是什么?没错,就是暴力镇压。所以孙家在江东的统治根基其实很不牢靠,潜在敌人也是很多的。原本孙策不死,依靠他散发出来的白色恐怖,江东会在持续不断的暴力扩展中慢慢爆体而亡的。
可是,现在孙氏唯一镇得住场面的孙策死了,孙权接位,首先面对的是主少国疑的困境,还有一大堆他父兄留下来的内部矛盾,他没办法去继续北上扩张了。事实也证明,孙权是一个比他父兄更适合当治世之主的人,在孙权苦心孤诣的经营下,东吴后来在周瑜、鲁肃、张昭等江东士族大佬的帮助和扶持下,慢慢步入了正轨。从而避免了孙氏和董卓集团相类似的结局。
但凡事有得有失,江东孙氏自此也永远失去了北上中原的机会了。因为曹操在孙策死后,立马派了原袁术部将沛国刘馥南下,把江东势力的北上出口钉死在了合肥。
孙策死后,江淮间大乱,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聚众数万肆虐,九江庐江两郡全境残破。曹操任命刘馥为新任的扬州刺史,赶紧趁机抢占根据地。
刘馥受命后,没有去扬州治所寿春,而是直接单马上任来到了此时已是最前线已经人都跑干净的合肥空城。并在合肥建立治所,安抚江淮群盗。刘馥的剿抚并用政策相当好使,很快就发展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与此同时,刘馥又修建合肥城防,多积滚木雷石,编草苫数千万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作为战略储备物资。这座城,从此成为了江东孙氏的噩梦,孙十万先生此后四次兴大兵而来,次次无功而返。
为什么合肥这座城对江东如此重要呢?还是跟水路运输通道有关,它几乎是江东北上扩张的唯一通道。江东本来就是水军较强,战略投放也十分依赖于水路,但当时南方自长江一线水路北上的路只有三条:广陵的中渎水道、中间合肥水道和荆州的汉水淯水道。其中广陵的中渎水道由于沼泽密布,基本上只剩下了理论上可以通行的可能了;荆州的汉水淯水线的北方尽头是宛城,从宛城进中原还需要陆地行军三百里路,也就是要穿过整个南阳地区,这三百里地南阳地区极有可能成为北上的江东势力的绞肉机。所以,最后只剩下合肥水道可以选了。
长江航线通过合肥水道,并能控制淮河边上的桥头堡寿春,就可以顺利进入淮河流域,然后通过整条淮河驾着战船,想插到中原哪个地方就插到哪个地方,堵都没法堵。
同理,北方要进攻南方,也是需要从淮河流域通过合肥水道和荆州的汉水淯水道转到长江水路的,所以,襄阳和合肥也成了遏制北方势力南下的两个关键点。后来,魏蜀吴三方就这两座城池打了很多大仗,原因就在这。
孙策如果不是死得这么凑巧,合肥水道的归属犹未可知,只要江东把合肥、寿春控制在自己手里,就随时可以对曹操的中原摆出军事威胁了。可是,上天终究还是眷顾了曹操,这个黄金码头被曹老板抢先一步捞在手里了,而江东则一辈子窝在江东出不来了。
我们再来说说孙策之死对曹操的命运影响吧。
首先,如果孙策真正官渡之战的紧要关头给他背后来那么一家伙,他还真不一定打得赢那场世纪之战。而且,即便他打赢了,后面也很难集中精力去图谋河北。因为人家江东把北进中原的水路完全掌控在了自己手里,战术上十分主动,想什么时候进攻你就什么时候进攻你,你防不胜防,还拿人家没办法。而现在曹操把合肥拽在了自己手里,只要守住了合肥,他基本上不需要考虑江东方面的军事威胁了。
其次,还有了一个经济生产的重要影响,如果淮河被南方控制在手里,那么江淮地区一大片产粮区都属于南方了,且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因为变成随时可能擦枪走火的前端战场,不光无法安心生产,还要投入数以倍计的国防成本。此消彼长之下,整个北方对战南方的经济优势也会大打折扣。
记得我们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吗?为何自古守江必守淮?原因其实就是在于以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来三分天下的格局其实从孙策身死的这一刻就已经悄然定下了。
我们再来看看孙策的死亡逻辑,这位同志为什么突然死于非命呢?这个原因其实孙策临死之前,也算是悟明白了,那就是他自己说的“打江山,弟弟孙权不如他;守江山,他不如弟弟孙权”。
孙策这个人和他爹一样,身上的暴戾之气太重了。身在乱世,有时候确实需要用一些非常手段去实现原始资本的积累或者实现一定的阶级跃升,但是你不能把这种粗为当成了惯用伎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在本质上都是利益的结合,你动不动就在江东搞恐怖统治,谁不服你,你就杀谁全家,这种搞法是非常拉仇恨的,也会遭报应的。
你再能打,再勇猛,你能保证你一直都强吗?你能保证你一直都猛吗?你会不会老?会不会病?会不会落单?
关键是,孙策和他爹孙坚一样,都觉得自己是天下最牛逼的人,大有一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架势,到处拉仇恨,还不注意谨小慎微,不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他爹被冷箭射杀,他也是,这特么说起来是挺悲剧的。两个统帅千军万马的人,相继死于这种非常规死法,太值得我们深思了。
郭嘉那虚的很的未卜先知的名声其实全靠孙策的莽撞成全,正常地,像孙策这样的一方主帅,就算仇敌满天下,也不至于轻易被几个刺客射杀的。大人物死于政敌刺杀一般都要从身边安插人开始的,在潜伏获取信任之后再出手,才有成功的机会的。
总而言之,孙策这个人猛确实是很猛,但是实际上活得很不讲究。这位同志一直横冲直撞习惯了,最后的结局一般不会好到哪里去。讲白了,他就是电影里古惑仔的那种活法。陈浩南最后都没能捞到好下场,他最后能捞到好下场吗?
孙策之死的一点点思考其实我们在讲汉末这段历史时,本质上是在讲一段复杂的社会史,和解说千人千面的人生画面。
汉末的社会局面虽然动荡不安,但其实说复杂也并不复杂,它在本质上是士族集团在争夺最高政治权力。所以,我们在理解和分析相关人物和事件时,千万不要撇开“士族集团”这个因素。
“士族集团”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社会精英,他们才是主要社会资源的掌控者,在本质上也只有他们才能掌控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方向。袁绍背后的颍川、南阳、河北士族,曹操背后的颍川和慢慢聚集的保皇士族,孙权背后的江东士族,刘备背后的徐州、荆州和益州游散士族,刘表背后的荆州士族……其实都是士族集团的内部斗争,他们想把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者本土化,借助和打造各种壳在相生相杀而已。
像孙策这种玩法其实在汉末是不可能成功的。具体原因大家可以通过一些类比的事情去帮助理解。比如一个黑恶势力通过打打杀杀是可以创立一个体量可观的公司的,但是这家公司要想真正洗白,然后稳定运行到一统江湖,基本上没啥不可能。别说那些“资本家的第一桶金都是带血的”的话来抬杠,很多活得很滋润的黑公司是因为人家及时换血了。就像东吴集团及时换了孙权来操盘是一个道理。
很多朋友都知道,在历史浪潮之中,关键是要做到顺势而为,但是,何为顺势而为呢?其实不就是要我们行事做人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要去逆天、逆势、逆心行事!像孙策同志那样野蛮地站到了士族对立面,他能走得很远、很久吗?
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于孙策的人,这些人因为自身的见识和能力不够,总想着走偏门、走捷径,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包括情绪,关键这些方式方法大多还是他们自以为是地总结出来的,其结局可想而知。
我们为什么老说要学会去塑造和改造,最不济也要学会去控制自己的性格?因为你的性格在无形之中会左右你的行为方式,最终慢慢把你的命运定型。
一点点思考和借鉴,仅供参考,诸君自取,切勿抬杠,不作解释,不予回复。
相对于蜀汉之主刘备和曹魏之主曹操的鼎鼎大名而言,同样为三足鼎立中一族的孙权,实在是显得有些默默无闻。
在三国的开国君主之中,孙权的年纪最小,登上帝位的时间也最晚,手下的名臣良将虽多,真说像关二爷那般名震万古的,似乎也并没有什么。
那么真正的孙权,又会是什么样子?
是侥幸继承了父兄基业的幸运者,还是开创了新时代的领路人?
是合肥十万败八百的昏庸无能之人,还是心怀叵测算计颇多的枭雄呢?
前情
孙权这个人吧,他的字是仲谋,从取的这个字中,也能够看出他的排行。
他本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将领孙坚的次子,父兄都是一时的豪杰,但最终却全都是不得好死。他上位之后,江东的局势才算是稳定了下来,奠定了之后东吴自成一国的基业。
他的父亲孙坚本来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吏,但是为人勇猛又好战,又恰巧碰上了时局动荡混乱的时期,更是成就了不错的基业。
但勇猛好战这方面的特点成就了他,却也害死了他,他跟着袁术混的时候被人一箭射死,空留下飘摇的一份事业。
但好在他的长子孙策是个有本事的人,撑起了一片天。
而在孙策平定江南各郡时,孙权只不过是个少年。但是哪怕他年纪还很小,却也已经被任命为阳羡县长。
这样看来,较为显赫的家世还是给他带来了许多的好处。相对于白手起家,在演义中还被弄去卖草鞋的刘皇叔而言,孙权刚开始的路途是较为顺畅的。
同样是在家族的影响下,郡中推举他为孝廉,州里荐举他为茂才,朝廷对此深信不疑,还任命他为奉义校尉。
在这个时候,东汉的朝廷已经不堪,几乎接近于崩溃,因为孙策虽远在江南,却仍奉东汉的皇室为正统,以臣子的礼节交纳贡物,于是朝廷便派遣使者刘琬赐给他爵位,以及相应的官服。
而作为使者的刘琬到了江东之后,也见到了孙氏的重要人物。
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最为重视已经算是一方诸侯的孙策,反而预判孙家的兄弟虽然优秀出众,但大多福禄不长,只有作为第二子的孙权,以后不仅大富大贵而且寿命绵长。
这一段话究竟是后人为了体现孙权的奇特之处而特意编撰出来的,还是作为使者的刘琬本身就独有慧眼识人,到现在已经很难真正考察出来了。不过相对于天降祥瑞之类的夸张说法,这还算比较能够让人接受。
而事实上,孙权也的确像刘琬所叙述的那样,成就了一番事业,福寿绵延。
前期的势力分布图
后期的势力分布图
自身势力的发展
孙策本身是有儿子的,但是因为他死去的时候,儿子孙绍的年纪太小,没有办法掌权,所以东吴没有选择父死子继,而是选择了兄终弟及。
作为第二子的孙权在兄长孙策因为被刺杀身亡之后就继承了他的位置,在诸位能臣干将的辅佐下力据江东,甚至击败了数字让东吴吃瘪的的黄祖。
后来曹操率大军南下,一下子就让这个风雨飘摇的事例进入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虽说当时的各种势力错综复杂,但是摆在孙权面前的,也只有两个选择罢了,要么战,要么降。
也许是被鲁肃有理有据的论述所说服,也许孙权本身心中燃烧着不肯低头的火焰,总之,孙权并没有像张昭所建议的那样,干脆的举手投降,而是选择联合刘备,阻击曹操。
事实证明,孙权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最终在赤壁之战击败了曹操的军队,大力挫败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野心。
在这一刻,孙权的形象是光辉而夺目的,作为一个比曹操小了整整一代的年轻人,面对,一个所到之处势如破竹般的强敌,他没有低头没有绝望而十分及反击,并且成功的将这个看似庞大到不可思议的巨人击倒。
可是曹操一统天下的架势倒了,新的矛盾又开始了。刚开始,孙刘联盟还是比较坚固的,毕竟有曹操这一个大敌在前,谁也不敢内斗。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权所代表的势力与刘备众人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荆州的归属问题,双方爆发了严重的争执,最终演变成了反目的结果。
孙权任用良将吕蒙,以诡计白衣渡江的方式,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后来刘备率军讨伐东吴,却遭遇夷陵大败。
曹丕称帝后,孙权为了避免同时结怨曹刘两家,于是舍下自己的面子,先向北方称臣,受封大魏吴王。
等待时机成熟之后才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
在此之后,孙权规划并建造了建业作为自己势力的都城。
这一座城池异常的设施完备,不仅有宫城和衙署,还有民居、寺院,到了城外面还有石头城、丹阳郡城,甚至有人口集中和商业繁荣的市场,设施完备,非常繁荣。
如果说单单一座城池还算不了什么的话,那还有其他的方面可以为这位吴大帝正名。他在位期间对开发建业和整个江南地区做出重大贡献。
孙权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发展生产。为了保证农业发展,又派人仔细考察,然后选择兴修水利,疏通和扩大秦淮河水道,又开通了许多人造运河等。
而且,孙权还为中国的航海史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他发展了航海事业,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领兵万人航行到夷州(现在的台湾省),又派人到处出使,达成了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孙权还下令还为西域僧人建造了建初寺,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也成了佛教在我国获得发展的重要标志。
孙权的画像。
人格的缺陷
孙权这个人,说是个残暴的君主吧,可能过了些,说是个英明的君主吧,他晚年的所作所为又着实配不上英明这个词。
他已经无法的单纯用好坏来形容,整个人都呈现出一种特别强烈的割裂感,当自己的得力战将战死时,他会失声痛哭,当信中的大臣重病时,他会祈求上天的垂怜,当发现自己做错了的时候,他也可以拉下面子去向自己的臣子道歉。
可是他也会逼死对东吴有大功的将军,放逐对自己有扶持之功的大臣,道了歉却绝不更改自己的毛病。
这个时候,虽然偶尔也有些磕磕绊绊,但终究能够好好地走下去,可是等到了晚年,孙权的性格几乎是大变,英明的一面从他身上慢慢的消减去了,留下的只有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狡诈与残忍。
孙刘联盟反目的时候,刘备准备进攻东吴。
当时,孙权手下的得力干将诸葛瑾的兄弟,就是深受刘备信中的诸葛亮。
于是有很多人都向孙权进言,认为诸葛瑾有通敌的嫌疑,哪怕不对他进行处置,也需要暂时免职。但是孙权不仅不以为意,还将收到的信件转交给了诸葛瑾。
这样的胸襟与气魄,着实是十分难得,但是早期的时候多么梦幻,晚期的时候就有多么凄凉。
诸葛瑾和吕蒙的好运,并没有继续在东吴的臣子们身上延续。陆逊、张昭,都吃到了孙权残忍那一面的苦头。
更可怕的是,孙权之前所选中的太子孙登早逝,他又立了孙和为太子,但是同时又将另一个儿子孙霸封为鲁王,让他们彼此相制衡。
这一制衡,就制衡出了事情。
孙和身为太子,但身边总有一个兄弟,虎视眈眈,难免会心思不稳。孙霸身为鲁王,虽然没有得到继承的权利,却因为孙权的过度偏爱,而总想着再上前一步。
祸起萧墙近在眼前。
可他们两个还没等到祸起萧墙的那一天,就全部被他们的老爹孙权给做掉了。
也正是经过这一番的折腾,名臣良将几乎丧尽,幼子孙亮尚且是垂髫小童,又怎能持国?
孙权费尽心思打下来的吴国,最终依然免不了亡于他人之手的命运。
可悲可叹。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一直受到许多人的喜爱,甚至,在国外也崭获了大批粉丝。提到三国演义,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当家人。其中,吴国皇帝孙权年纪最小,名气也一直不如前面两位。但是,若要论其一生的精彩程度,孙权也是毫不逊色的。
熟悉三国史的人都知道,孙权最早并不是孙家的第一继承人,哥哥孙策从父亲孙坚手中接过家业之后,一路打拼,很快就将这份家业发展壮大。然而,天妒英才,孙策在他最得意的时候,却惨遭刺客杀害,而孙权,正是在这个危急关头从哥哥手中接过重任。
孙权没有辜负哥哥的期望,在他的手中,江东基业一步步发展壮大。当时,北方的曹操势大,刘备迫于威胁来向孙权寻求帮助,“唇亡齿寒”的道理孙权也很清楚。在得到吴将周瑜的肯定答案后,他便答应了刘备,之后,一路大破曹军,“火烧赤壁”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紧接着,孙权又利用曹操恢复的这段时间巩固朝政,发展领地。后来,更是果断的抓住时机,一举拿下了荆州,不仅极大地发展了自己的势力,还一并除掉了自己的心头大患关羽。随后,刘备出兵讨伐孙吴,孙权力排众议,派出了没什么经验的陆逊迎战。
而陆逊,也没有辜负孙权的期望,在夷陵之处打败蜀兵,从此,将孙吴势力推上顶峰。
纵观孙权前半生,可谓是意气风发,连曹操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主要得益于孙权的三个优点:
其一,便是孙权为人谦逊,礼贤下士。
当时,孙权破荆州之后,许多将士归附孙权,但是,仍然有少人不肯屈服。其中,有一位名叫潘濬的老将,面对孙权的招揽不为所动,整日称病不肯相见。之后,孙权亲自前去拜访,潘濬仍然涕泪纵横,伏在床上不起。而孙权,先用许多受降的先贤安慰他,又拿毛巾亲自为他擦脸,潘濬这才跪地拜谢。
孙权的这种性格和作风,使得江东集团人才济济,并对孙权忠心耿耿。
其二,孙权不仅善于招揽人才,用人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潘濬加入吴国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加上他并非孙吴元老,又不是江淮士族出身,只是一个别国的降将,却在短短十年之内,成为了吴国的九卿之首。这其中,虽然有潘濬本人清正廉洁,富有能力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倘若孙权不加以重用,他的一身能力也只会无处施展。
其三,孙权素有节俭之风。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在自己的旧宫中住了十八年,这期间他勤工节俭。后来,还是群臣进谏,俱以吴国形象之威严和房屋倒塌之危险相劝,最早,孙权架不住劝说,才只好同意将其翻新。饶是如此,孙权还极力主张用旧宫拆下来的旧材,不肯有一丝一毫的浪费。
可以说,孙权在早期的形象近乎完美,虽然,背誓杀害关羽算是一个污点,但是,对于吴国来说,却是一番功绩。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接近完美的人,却为何会在晚年落下个“晚节不保”的结局呢?
孙权的转变,可以说是整个吴国走向没落的一个主要原因。孙权早年建功立业,到了晚年,却一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仅对于领地的扩张失了兴趣,连百姓民生也开始懈怠了。早年立下的战功,也渐渐使孙权迷失了自我,让他开始变得有些志得意满。
在一次群臣宴会中,孙权喝的一时兴起,让手下用酒水洒向群臣,还说了许多无礼的话。张昭为此感到担忧,便以商纣王“酒池肉林”的典故,对其进行劝谏。而孙权,表面上欣然接受,心里却对张昭极度不满,很快他就找借口把张昭排挤出了朝廷。
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孙权,已经有些刚愎自用了。
这时候的孙权,或许不是一位好君主,但是,却仍不失为一位好父亲,这其中,他对于太子孙登最为宠爱。
当时,吴国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其它两家的势力也仍然不可小觑。为了稳住江东基业,孙权几度向曹刘折腰,以换取发展的时间。然而,当曹丕为了挟持孙权,要求让孙登到洛阳当人质的时候,孙权却一改妥协露出血性,他直接派出能言善辩的赵咨,向曹丕表示了自己的强硬态度。
不仅如此,孙权还为孙登安排了许多人才,这其中,有丞相顾雍的孙子顾谭,张昭的儿子张休,以及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等人。他们不仅能力出众,身后的家族实力更是强盛。可以说,孙权是完完全全把孙登当做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的。当然,孙登能得到孙权的如此喜爱,也必然有其原因。
孙登作为孙权的儿子,他很好地发扬了父亲节俭的作风,不肯有丝毫的浪费。每次狩猎,他常常绕着远路避开庄田,生怕手下践踏庄稼。他对待身边的人也很有明君之风,出行时,总是和诸葛恪等人坐同一辆车子;睡觉时,也常常和他们同席而眠,像极了刘关张三兄弟“寝则同榻”的样子。
即使手下犯了过错,孙登也不忍心责罚,认为自己作为他们的主上,理应担负责任。即使是身边的小卒,孙登也极尽爱护。
有一次,在游猎的过程中,孙登差点被弹丸打伤,一个士兵因为手中拿着弹弓,便被孙登的护卫当成了嫌疑人。而孙登,却是明辨是非,亲自为这名士兵证明清白。久而久之,孙登便凭借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许多人,并得到了他们的效忠。
不仅如此,孙登的孝道也一直被人们称赞。孙登的生母出身卑微,很小的时候,孙登便交给徐夫人抚养。后来,徐夫人失宠,被流放到吴郡,孙登还常常叫人前去探望。而且,孙登还在明知父亲不喜欢徐夫人的情况下,几次在孙权面前提及徐夫人。
除此之外,孙登还很关心百姓的民间疾苦,即使是身患重病,仍然不忘国家大事。因为孙权重用奸臣,一时间朝堂混乱,而孙登即使在临终前,也不忘上奏嘱咐父亲在保重身体的同时,要重用陆逊和诸葛瑾这样的贤臣。因为操心国家大事,年仅33岁的孙登,就早早病逝在了武昌。
孙登的死,无疑给孙权带来了极大的悲伤。
晚年的孙权,每次思念爱子,都会拿出他生前的最后一道奏折阅读,每次读完都会悲痛不已,泪流不止。孙登死后,孙权在立储之事上,一直反复无常,他先是立了与孙登亲近的孙和为太子。孙和不仅与孙登关系亲近,而且,性格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孙登在世的时候,常常想要把权力让给孙和,在孙和的身上,孙权总是能看到孙登的影子。然而,孙和终究不是孙登,孙权始终没有办法把所有的爱都转移到孙和身上。在孙权晚年的时候,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平衡朝中势力之上。
为了打压江东势力,孙权暗中挑起孙和与鲁王孙霸的矛盾,使得朝廷分为两派势力:
一方是以陆逊为代表的孙和支持者,他们大多是以前拥戴孙登的人;
另一方则是以步骘为首的孙霸集团;
而孙权,正是借此机会,一举打击了江东士族。
后来,眼见目的已经达成,孙权便废黜孙和,赐死孙霸。在孙权死后,许多孙吴元老也相继死去,使得孙氏宗亲很快把持了朝政。
但是,由于统治者的昏庸,也导致江东集团渐渐没落了。
参考资料: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续后汉书·卷二十四·吴载记一》、《续后汉书·卷五十·列传第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