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后,由于受汉族姓名文化,特别是汉族帝王世系的影响,康熙时,皇室取名方式较之以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繁琐的命名礼仪。
康熙帝在给子孙命名时,首先采用了汉族传承已久的以某字来统一某一辈份的礼俗,并规定以两字为名字。儿子辈,第一字均为“允”,第二字均以“礻”为偏房,如他的儿子们允礽、允禛(后来的雍正皇帝)、允禩、允祥、允禵等;孙子辈,第一字均为“弘”,第二字均以“日”为偏旁,如弘晖、弘昼、弘历(繁体字为“曆”,后来的乾隆皇帝)等;在康熙帝101个孙子中,只有雍正帝与年贵妃所生的福宜、福惠、福沛三个孙子,未遵循这一礼制。曾孙辈,第一字均为“永”,第二字均以“玉”为偏旁,如永琏、永琮、永琰(后来的嘉庆皇帝,改名“颙琰”)等。这一命名礼制,被后来各帝遵循,成为定制。
乾隆时,皇六子永瑢精心绘制 “岁朝图”,呈献给皇祖母,也就是乾隆的生母孝圣太后。乾隆在画上题了一首诗。其中,“永绵奕载奉慈图”颇令太后大悦。乾隆帝见太后特别喜欢这句诗,又发现“永”字正好是本朝皇子的辈号,于是就定下“永、绵、奕、载”四字,作为皇室后代的辈分字。道光帝则定下“溥”、“毓”、“恒”、“启”四个辈分字,咸丰帝又定“焘”、“闓”、“增”、“祺”四字,及其后一字的偏旁,供后代子孙命名之用。为后人所熟知的恭亲王奕䜣、光绪皇帝载湉、末代皇帝溥仪等,都是遵循这一命名礼仪,所取的名字。
嘉庆帝于嘉庆六年(1801年)下发谕旨:皇帝亲兄弟的子孙,全部由皇帝钦定赐名,将康熙时制定的皇族命名礼制,进一步强化。嘉庆十一年(1806年),嘉庆帝阅奏得知,自己的侄子、多罗茶郡王绵亿不仅私自为其长子、次子取名奕铭、奕鑅,而且后一字,也未使用乾隆帝所定的“糸(纟)”字偏旁。嘉庆帝龙颜震怒,下旨痛斥绵亿“乃私用‘金’字偏旁,为伊两子取名,不似近派宗支,自同疏远,是何居心?”绵亿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退出乾清门,革去领侍卫内大臣、管围大臣等职,交宗人府查议。他私自给儿子起得奕铭、奕鑅的名字,也被诏令改为奕绘、奕縯。受他牵连,仪亲王永璇、定亲王绵恩、贝勒永瑆、贝子永硕等宗室贵族,均交部议处。
清朝皇室定鼎中原后,虽然吸收了汉族的定字、避讳等取名礼制,但也没有将满族的取名传统一概弃若敝履,而是努力保持了满族名字禁止单写、禁止取三字名等传统。
满文是拼音文字,书写时字母相连,与汉字分开单写不同。乾隆以前,除少数皇室近宗可取汉文名字外,其它宗亲的名字,均需取满文名,书写也要用满文。乾隆时,受汉字书写习惯影响,清朝宗室中将满文拼音名字分开单写的方式,逐渐流行起来。对此,乾隆帝特地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下旨:“谕令,满洲等名字理宜连写,毋得单字缮写。……如有复行单写者治罪。”但因当时宗室中单写名字已蔚然成风,若严格执行谕旨,将罚不胜罚。乾隆只好采取变通之法,下谕旨曰:“近派宗室名字尚可单写,远派宗室亦不可如此单写。”
禁止取三字名,也成为清朝统治者“顽固”维护满族传统,拒绝“同化”于汉族的手段之一。唐朝以前,汉族人取名,多用一字,与姓合为二字,如孔丘、曹操、杨坚等;自唐朝开始,二字名逐渐盛行,如李世民、武则天、赵匡胤、朱元璋等,与姓合称为三字。
清朝皇室最初以汉字取名,只用二字。自乾隆时起,宗室中就不断有人仿照汉族人的取名方式,用三个汉字为子孙命名,如满保给儿子取名满吉善。鉴于此风日盛,有忘本违制之嫌,乾隆帝特地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下旨,予以严斥:“其名满吉善者,竟以满为姓矣。……吉善乃系觉罗,甚属尊贵。吉善竟不以觉罗为尊,以满为姓,照依汉人起名,是何道理?……著交宗人府王公等查明,俱行更改。将此严禁,嗣后不可如此。”嘉庆十九年(1814年),嘉庆帝也因宗室多用三字姓名,而特下谕旨,“若用汉文,止准用二字,不准用三字”。对此不以为意的职掌宗人府诸王、贝子,各罚俸三个月;族长、学长等俱罚俸六个月。
作为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大名几乎无人不知。这位三岁登基,六岁逊位的末代皇帝一生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溥仪一生曾称帝三次,不过都是受他人控制的傀儡皇帝,可谓命运多舛,可以说溥仪的一生是半部晚清宫史。
1906年,醇亲王府迎来了第一位长公子,他是第二代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晚清重臣荣禄的外孙,光绪皇帝去世后,身为亲侄的溥仪被推上皇帝宝座,成为大清王朝第十二位皇帝。当时溥仪不过三岁,还是个整日啼哭的稚童,面对偌大的大清帝国,他根本不知道伺机而动的改革浪潮早已萦绕在中华大地的天空上。
▲隆裕太后及幼年溥仪剧照
011912年,隆裕太后以溥仪名义发布《退位诏书》,统治中国276年的清王朝就此落下帷幕,有袁世凯代表北洋政府所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保证下,溥仪和众多皇室成员并没有被撵出皇宫。在皇宫中,溥仪依旧过着安稳富足、无忧无虑的小朝廷生活。然而事不遂人愿,溥仪的小朝廷最终还是在北洋将领鹿钟麟的逼迫下沦为泡影。1924年,溥仪被迫搬出皇宫,前往天津寓所居住。这位18岁的逊清皇帝,从未踏出过紫禁城一步,可谁知颠沛流离的生活将会持续他整个后半生。
▲清朝宣统皇帝退位诏书
作为年轻的末代皇帝,溥仪当然不愿祖宗的基业毁在自己手中,他一直不遗余力找寻各类势力帮助,希望重新建立起大清帝国。1932年,溥仪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帮助下,于长春称帝,建立起伪满洲国,可实际上这只是日本为更好控制中国的一种措施,溥仪也只是一位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溥仪在逃亡途中被捕,开始了自己十余年的牢狱生活。1959年,溥仪被新中国特赦,成为第一批特赦犯,在国家帮助下,溥仪先后在北京植物园、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工作,生活平静闲适。
▲伪满时期的溥仪
021967年,溥仪因尿毒症病逝于北京,享年61岁。溥仪一生曾结过四次婚,有五位妻子,可是都并未留下一儿半女。有人认为,这种情况多是由于清朝皇室实行族内通婚的原因,导致溥仪自小就没有良好的生育能力;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溥仪被迎入皇宫后,遭受到清宫中众多宫女摆布,生育能力因此丧失。这位皇帝和自己的叔父光绪、同治一样,都没有为爱新觉罗家族添子添丁,不过溥仪的弟弟们却有后人延续血脉。众所周知,溥仪的弟弟溥杰曾婚配日本华族女子嵯峨浩,生下两个女儿,事实上溥仪还有一位弟弟溥任,育有五个孩子。
▲醇亲王府近照
作为醇亲王载沣幼子,溥任和哥哥溥仪、溥杰不同,他并没有像哥哥们一样家喻户晓。1918年,溥任出生于醇亲王府中,当时醇王府早已家道中落,父亲载沣已在家中赋闲多年。由于家中还有一定产业,溥任自小也接受过良好教育,书画方面造诣较高。1932年,溥任曾随父亲载沣一起,前往伪满洲国看望长兄溥仪,兄长在日本人面前卑躬屈膝的样子深深烙印在他心中。回到北平后,溥任帮助父亲打理家中事务,并在1947年和父亲一起创办了北京竞业小学,自己担任校长和老师。新中国成立后,溥任一直深耕于教育事业中,并热心于公益事业,无私帮助了许多人。2015年,溥任在北京去世,享年97岁。
▲溥任旧照
溥任一生育有三子二女,长子金毓嶂,曾就读于原北京地质学院,毕业之后主动前往青海从事野外勘探工作,在外辛劳工作十余年后回到北京。1985年,金毓嶂在北京崇文区环保局从事技术类工作。十四年后,他担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奋斗在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次子金毓峑,则热衷于大气污染控制理论、技术和工程的研究,在学术界也是成就斐然,先后在国内外各大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凭借出色的学术和科研能力,金毓峑曾担任北京工业大学校党委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委员等职。幼子金毓岚继承父亲志向,成为了一名平凡又伟大的人民教师,曾在朝阳区和平街一中担任语文教师。由于金毓岚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有效的教导方式,同事和学生对他都十分尊敬和喜爱。
结语作为皇室后裔,溥任的三个孩子都是新中国的栋梁之才,在各行各业中为建设祖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打破皇族枷锁,凭借自己任劳任怨和不卑不亢的精神赢得世人尊重,这样为人处世态度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参考资料:
《我的亲半生》《醇亲王府回忆》
1912年2月12日,逊帝溥仪退位,清朝正式灭亡,中国进入时代。因为满清二百多年来的压迫统治,很多旗人这时候生怕遭到报复,于是他们反倒成了当时第一批积极剪掉辫子的人,除此之外,他们还迫不及待的改掉自己的满族姓氏。
著名的满清八大姓在1912年就全部改成了汉姓,如佟佳氏改为佟或仝,瓜尔佳氏改为关或郭,那拉氏改为那等,那么作为满清皇族的爱新觉罗氏又改成了什么姓氏呢?
爱新觉罗族人改为最多的一个姓是“金”姓,如我们熟知的川岛芳子是肃亲王善耆第十四女,本名爱新觉罗·显玗,她的汉名就叫金碧辉;溥仪最小的妹妹、醇亲王府的七格格爱新觉罗·韫欢,改名为金志坚。溥仪自己倒没有改名,估计是因为自己太有名了,改了也没用,别人照样认识他,不过他自己曾起过一个自娱自乐的名字:溥浩然。
至于为什么爱新觉罗族人大多改为“金”姓,首先在满语里“爱新”的意思就是“金”,另外,他们自认为是两宋时期金人的后裔,在明末努尔哈赤起兵时就号称“后金”,所以他们才对这个字情有独钟。
不过除了“金”姓外,还有些爱新觉罗族人改成了其它姓氏,如肇、毓、艾、罗、骆、赵、启等姓。有意思的是在上个世纪,爱新觉罗族人生怕别人知道他们是曾经的皇族,而改了姓,如今他们好多人又都改了回去,如道光皇帝第五子惇勤亲王奕誴的第4代孙女,就改回了原姓,名叫爱新觉罗·紫薇,她是一名书画家,回答为什么要改回爱新觉罗时说道:“从心底里,我对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感到自豪,因为我们这个家族里出了康熙、乾隆这样的好皇上。”不过她也说:“人家一看,‘爱新觉罗’,就认你的画。”
爱新觉罗·启星
另一个也是爱新觉罗后裔的书画名家启功,是雍正帝九世孙,他就从不承认自己的姓是爱新觉罗,对人介绍自己时只说姓启名功,并言“不吃祖宗饭,不做八旗子弟”。。有人曾给他写信,地址一栏写的是“爱新觉罗·启功”收,他收到后看都不看,直接写上“查无此人,请退回”。
现在最出名的爱新觉罗族人应该是爱新觉罗·州迪了,他出生在广州,自称是多尔衮的10世孙,平时不仅穿清朝的明黄色衣服, 甚至还束起了清朝时的辫子,引人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