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合肥,
这座养人之城,
今天成了滋养爱情的甜蜜之城。
5月20日,
合肥各婚姻登记处如期迎来结婚高峰。
各婚登处提前1小时办理业务,同时安排工作人员139人,增设服务窗口11个,增派志愿者145人,邀请专业心理辅导师18人,为新人热情周到开展登记服务。
截止5月20日下午4时,全市结婚登记办理人数2012对,开展新婚辅导1500对。
包河区:
恰好有你相伴一生
5月20日,为了引导新人节俭办婚礼,树文明新风尚,包河区婚姻登记处联合洽洽集团为新人们举办集体颁证活动,并赠送婚姻宝典、同心小贺卡、喜瓜子等礼物。
“我们在合肥成家了!”领到崭新的“红本本”,何先生和杨女士紧紧地拉着手,欣喜不已。何先生和杨女士都是合肥的新市民,老家分别来自蚌埠和六安,因为工作的交集,他们不断熟悉并走到一起。
“我从2017年毕业后就来到合肥。这六年来,合肥的发展非常迅速,我亲眼见证了合肥变化,也有幸成为一名参与者。”杨女士介绍,她目前在合肥从事环境治理方面的工作,作为一名城市的建设者,“希望未来的合肥越来越美丽!”
庐阳区:
搭好展示台 浪漫主歌曲悠扬
“520”当天,为更好营造甜蜜氛围,庐阳区婚姻登记处设置多项专题活动。
“新人授课”,助力新人稳稳走上更高一层幸福阶梯。“集体颁证”,由幸福大使伍区长给新人一一颁发崭新的结婚证。爱的仪式感拉满,爱的确定性锚定,爱的郑重性不言自明。“爱情留影”,把所有的浪漫定格在瞬间,用余生诠释一生一世的誓言。
婚姻登记处既是“爱情见证站”,又是“文明婚俗宣传站”。“520”当天,庐阳区设置“移风易俗签名墙”,让领证新人成为爱情承载者和文明传承者。
蜀山区:
领证遇见“百年好合”婚书展
5月20日,针对结婚登记高峰日,蜀山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按照省市相关要求,提前做好工作方案,提前一小时上班,办事窗口全部开放,并设专人负责人群分流,通过延长办公时间、优化登记流程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当天来的新婚当事人都能够领到结婚证。
当天,蜀山区民政局联合区妇联、区文明办举办“百年好合 爱在一起”婚书婚照展,展出30年以来部分婚书,让新人们在5·20的领证中,邂逅一份经典浪漫。
瑶海区:
护航“520” 服务零距离
瑶海区民政局增设两个“潮汐”窗口, 当天共有4个窗口办理结婚登记。工作人员7点半到岗,业务办理时间也提前一小时,不办完不下班,确保每位新人顺利领证。
同时,瑶海区开展“婚俗改革树新风 新事新办爱满分”宣传活动,向新人发放文明婚俗倡议书。活动现场布置爱情告白背景墙,新人们不仅可以在背景墙前合影留念,还可以书写爱情宣言,更有专业咨询师为新人们开展新婚辅导,让新人们了解夫妻相处之道,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
合肥高新区:
迎来首位台湾新人
5月20日,高新区婚姻登记处迎来了当日首对涉港澳台登记新人。新郎黄先生是中国台湾地区居民,新娘张女士是合肥人。
为方便群众就近办理婚姻登记,2022年5月起,合肥首个涉外婚登处正式启用,合肥市户籍居民涉外婚姻登记可在合肥高新区婚姻登记处办理。窗口位置位于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三楼。
合肥经开区:
打造“幸福窗口” 倡导新风尚
当天,经开区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在新人排队登记的过程中提前预审材料,开设“应急玫瑰”区域,全力营造“全区热爱”的氛围。
在排队的过程中,引导新人参加“文明婚俗”知识有奖问答,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弘扬文明健康的现代婚俗新风。设立甜蜜区,为他们送上祝福的甜品,预祝新人在今后的婚姻生活中甜甜蜜蜜,同时设立“定格爱的瞬间”打卡点,为新人设立颁证仪式,通过颁证、宣誓增加新人领证的仪式感。
爱在经开,“囍”欢不止520,恭喜大家“持证上岗”!
新站高新区:
人生新一站 共赴新生活
新站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在休息等候区为新人准备了甜品台。在花园活动区域,打造了室外打卡点以及互动环节,新人可以共同按下手印,领取珍藏相框,一起期待向往的生活。服务中心的室外花园、登记窗口、服务中心的大门口都被气球和鲜花所包裹,为新人们营造了浓浓的“氛围感”。
肥东县:
志愿服务 为新人送祝福
5月20日,肥东民政并蒂莲志愿服务队来到县婚登处,引导新人有序办理登记,并免费为新人提供证件复印等服务。同时,邀请专家现场授课,引导新人感悟责任担当,同为幸福生活奏响爱的乐章。
肥西县:
畅通渠道 确保新人顺利领证
肥西民政打通线上预约办、线下预审办和现场排号办三个渠道,合理分流,确保新人顺利、快速领证。登记现场按照预约顺序进行分段调控,等候区设置爱心板凳、矿泉水,供新人们休息使用。设置咨询台,增派引导员负责解答疑惑。志愿者为新人提供义务拍照服务。
民政部门还协调县交警队6名工作人员负责现场交通指挥,引导新人规范停车,按照指示牌有序前往政务大厅。抽调20名机关党员志愿者、30余名社工在婚登处现场的各个岗位维持秩序,协助。
庐江县:
中午轮流就餐不休息
5月20日,为满足新人们在这个甜蜜日子结婚登记的愿望,庐江县婚姻登记中心工作人员提前上班,中午轮流就餐不休息,下午延时下班,延长工作时间,全力保障每对前来办理登记的新人在这个“好日子”如愿领到结婚证。
巢湖市:
全部到岗 为爱护航
早上7时许,巢湖市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全部到岗,正式办理结婚证的各项业务,比规定的上班时间提前1个小时。同时,将窗口增加到5个。联合巢湖市妇计中心开展“免费婚检 为爱护航”和预防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策略宣传,全力为新人结婚登记做好服务工作。
转自:合肥民政
来源: AHTV第一时间
首先我们看看,杭州第一美人”的王映霞的一段记载,王映霞不知道?还不认识?
王映霞
告诉你王映霞的老公是郁达夫,这知道了吧,大文人 知识分子!王映霞曾在自传里写道:
每月开支为银洋200元,折合白米二十多石,可说是中等以上家庭了。其中100元用之于吃。物价便宜,银洋1元可以买一只大甲鱼,也可以买60个鸡蛋,我家比鲁迅家吃得好。王映霞的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重要信息,就是当时一块银元的购买力是60个鸡蛋。而王映霞的生活一个月就花费200银元,折合成现在是多少钱。
1933年时在上海,普通工薪阶层的个人月收入在20元左右,双职工家庭年入400元左右.而有技术的技工,小学教师和护士的收入可达50元左右,属于小康.中级管理人员,中学教师,工程师,医生,记者,作家,律师等家庭,月收入可达一百元以上,属于中产阶层.其实大城市略差点,但一般刚入道的学徒工和店元等也能达10元. 再说物价.抗战前1斤猪肉约0.2元,而100斤大米4.66元,100斤煤球0.8元。
我们来看一份1933年秋天上海几种生活必需品的零售价:大米,每公斤大洋8分;猪肉,每公斤大洋2角;菜籽油,每公斤大洋3角2分。
那么当时工资最高的群体是哪个群体呢?当然是学校的老师教授了,一个普通教授一个月的工资大概也有200元左右,时期别的不说,相当尊重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所以教授是非常宽裕的,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元,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月薪都有120元,就连一个小小的图书管理员都有8元的月薪,比工人阶级要高很多,只是因为这个工作要识字,而当时大部分人是文盲。
按照1930年北京财政局做的住宅评估,小洋楼最贵,每间均价400元。其次是普通楼房每间平均176元,四合院瓦房每间平均130元,普通平房每间平均80元。如果每间面积按20平米计算,那小洋楼每平米是800元,普通楼房每平米是352元,四合院瓦房每平米是260元,普通平房每平米是160元。
据记载,鲁迅先生第一次买房是在1919年,和弟弟周作人合伙在北京西直门八道湾胡同买了一座四合院,花了3500元。第二次是在1924年,从八道湾胡同搬出来在阜成门西三条胡同买了另一座精装修的四合院,算下来不到1000元。
当时1个大洋等同于1000个铜板,而当时两个铜板就能买1个包子,如今的市面上1块钱也能买1个包子,所以我们按照这个来换算的话2个铜板约等于1块钱,所以1000个铜板约等于500块,也就是说当时的一块大洋和现在的500元人民币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