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姓是周文王之后,西周时,周文王的后代毕万为晋国大夫,当时晋国陆续攻灭了周围许多的小国,晋献公便把魏国封给毕万。毕万有个孙子再封于冯城(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南),其子孙后裔以邑为姓,称为冯姓。
历史上知名的冯姓人物中,冯道在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至此始。冯嫽是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
公元前101年,随汉解优公主远和禾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优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加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姓的主要堂号有“市义堂”。 战国时,冯欢是孟尝君的门客,起初孟尝君并没有重视他。有一次,孟尝君派他去要帐,他当着欠账人的面烧掉了债券。他回去之后,对不了解情况的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成了‘义’,带回来了。”孟尝君虽然说不理解,但也不好意思指责他。后来,孟尝君被罢官,却意外受到百姓夹道欢送的盛遇。这时候,孟尝君才醒悟过来,感动地对冯欢说道;“你给我买的‘义’,可真是无价之宝呀!”
冯姓的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来源于姬姓,二是来源于归姓,三是来源于其他姓氏改姓。
冯姓图腾
一、周文王姬昌的后代毕万的儿子追随晋文公立国,被封为魏武子,并将魏地封给了他。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改随封地而姓冯,是为冯氏正宗,因此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姬昌后人放弃毕、魏的姓氏而改姓冯
二、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氏族的一部分人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到了夏朝时期,河伯族首领冯夷的子孙在今天的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原本姓归,因为被郑简公封于此地,所以改用封地名为姓,是为冯姓来源之一。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为归姓改冯姓始祖
三、北魏太武帝的子孙拓拔遂留继承了冯翌侯的爵位,其后代子孙中,有一部分将先祖的官爵\"冯翌侯\"作为为姓氏,于是改姓冯。还有汉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时期的百济人,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满蒙人等都是改姓为冯。
冯姓人员比较著名的有:英雄人物冯国璋、冯玉祥,以及著名相声演员冯巩等。
著名相声演员冯巩
出现年代
冯姓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出自姬姓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周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又称姜螈。 传说一次姜螈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姜螈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不久竟真的生下了一个男孩。姜螈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无奈之际,姜螈又把孩子丢弃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姜螈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周代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不窋(qu),他后因国家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亶父时,古公亶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幼子季历。季历生子名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传文王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姓将来定当发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文王身上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文王来继承家业之意。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文王得立,即西伯。 西伯昌继承了后稷、古公、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扩大。 西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王纣的警惕,在崇侯虎的挑拨下,商纣把西伯诱至国都,囚禁起来。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说的“周易”。 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珍玩等晋献于商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商王。商纣本是酒色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他得意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西伯,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趁此机会,西伯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败犬戎、密须、耆邗,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西伯病逝后,其太子发即位,便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起兵伐纣,克商,商纣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 《周本纪》记载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文王的第十五子——高,他因追随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亦称“毕公高”。毕地的位置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事实上,此时冯姓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全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受封右将军,随献公征战。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无量。 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四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后来重耳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便是晋文公。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之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六卿”,把持了晋国大权。魏献子之孙魏桓子与赵、韩两家完成了“三家分晋”。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居地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部。于是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而改姓冯,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
二、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据《世本》所载,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筒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为褒奖筒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而他的封地冯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冯筒子的后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
迁徙分布
战国末期的大将冯亭,任韩国上党守,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 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繁衍的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颍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燕王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海外。
冯姓迁徙史
春秋战国时期
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氏子弟中有一名叫冯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一次,宋国内乱,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护他,冯郝坚决反对。楚王为不伤害双方而采取了两面手法,一方面表示同意冯郝的意见,另一方面却暗自给惠施以封地。冯郝知详情后,愤而离去。抛开冯郝的命运不论,冯郝当是楚地冯姓留史第二人。 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神话传说中有一名冯长的人,居于骊山,善观天文之变,精于历算。遗憾的是,冯姓在南方及西部早期开发的业绩缺乏系统记载,只能透过重重迷雾而觅得一鳞半爪。 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姓冯名亭,为人果敢而有谋。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名将白起率大军伐魏,两军对战于野王,野王守备不敌而降。由于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全系于野王一线,因此,野王的失败就使上党虚悬于外。 冯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后,决意背秦而举地归赵。赵、韩本是唇齿相依、地缘亲近的邻国,赵国一旦接受上党,便自然卷进秦、魏之间的争斗,以赵、魏合力,秦军必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护上党百姓免遭茶炭。果然不出冯亭所料,赵国在平原君赵胜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上党军民同仇敌忾以抗秦军,上党终于得以保全。但三年后,秦再派左庶长(秦第十等爵,掌兵权)王龅(h6)进攻上党,上党终被攻克。此间上党冯氏中有两支分别迁往秦与魏,并在秦汉之际大有作为,此为后话。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王朝统一前后,冯姓在上党地区的一支最为活跃。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党郡守冯亭纳地入赵受封华阳君,从而挫败了白起的东进企图。冯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党,从此,家族日隆,许多乡里亦归附之,从而形成了冯姓望族。 尽管冯亭有勇有谋,但关东六国已是夕阳残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御强秦的大统一趋势。结果,就在上党献地后不久的“长平之战”中,华阳君冯亭与“纸上谈兵”的主将赵括均战死疆场,而其部赵卒40万除200人被“留报赵”外,统统被。从此,关东六国对秦再也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冯亭战死后,其宗族亦分崩离析,大部分北上进入赵国腹地以避战祸,少部分仍留居上党。这一部分留居上党的冯姓人审时度势,看清了六国必然灭亡的趋势,转而”投奔了秦国,并为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冯去疾,以及军事将领冯毋择、冯劫等。
秦汉时期
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 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经常奔波在外,左丞相李斯平素多跟从始皇出外,留守咸阳都城的却总是右丞相冯去疾,始皇对去疾的信任与赏识由此可见一斑。而冯毋择、冯劫亦得益于这种信任,都在秦军中担任高级将领。 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帝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中车府令赵高胁迫左丞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长公子扶苏,改立少公子胡亥为新帝。 冯去疾等得知真相后,他们冒死向秦二世上书,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结果因进谏失败双双被下狱。在狱中,冯去疾、冯劫拒绝向赵高一伙奸佞屈服,为保持清白的名节,二人先后在狱中自杀。一代贤相、骁将就这样为自己的生命历程写完最后浓重而悲壮的一笔。与这二人所不同的是,同时被下狱的左相李斯则暴露了其软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赵高等人百般戏弄、后腰斩于市井。 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 伴随此起彼伏的秦末战争的大规模爆发,不可一世的秦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而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 汉承秦制,天下甫定。冯姓经此番劫难,可谓元气大伤。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寻找不到冯姓的任何丰功伟绩。也许,这一段历史的沉默正孕育着冯姓的再度辉煌。 汉代,冯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姓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素材。可以说,汉代是冯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 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 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 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汉廷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
隋唐以来
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燕王冯宏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 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我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至今已传二十四代,五百八十余年。
冯姓英才
战国时的冯驩,为齐国孟尝君薛文门下食客,曾替薛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薛文收买民心。 西汉有冯奉世,上党潞县人,宣帝时曾率兵击破莎车,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 东汉人冯异,被刘秀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京兆杜陵人冯衍,为辞赋家; 十六国时,长乐信都人冯跋,乘后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436年被北魏所灭。 五代时的冯道,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 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任中主(李璟)时的宰相。北宋有大臣冯京,仁宗时是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 元代有散曲家冯子振。 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清代有诗人冯班,清末有爱国名将冯子材,于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番。 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冯云山。
时期
时期的著名将领冯玉祥、民族女英雄冯婉贞等,也产生了不少影响。 冯铿,又名岭梅,广东潮州人。出身于贫穷的教师家庭。1926年毕业于汕头左联中学,在乡间小学任教。1929年春到上海,同年5月加入中国,走上职业革命者的道路。1930年加入“左联”,并于同年5月与柔石等代表“左联”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年初与柔石、胡也频、李求实、白莽等人同时被捕,2月7日牺牲于龙华狱中。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近代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冯巩,出生于1957年11月26日,天津市人,冯国璋曾孙,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自幼喜爱文学艺术,现为中国广播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文艺一级,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全国青联常委。 冯如:广东省恩平人。又名自如,号鼎三。我国第一个飞行家和飞机设计师。早年在美国三藩市(旧金山)当杂工谋生,后转往纽约工厂工作,业余钻研机械学,数年后自行制造抽水机、无线电报机。在日俄战争中,深感飞机之厉害,自此决心献身于航空事业,以报祖国。在三藩市集资创办飞机制造公司。1909年自制收音机试飞成功。广州光复时,被任为陆军飞机长。后在举行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遇难。1985年在恩平县牛江本乡建冯如纪念亭、冯如中学以纪念。
春秋战国
冯子简,能断大事,封郑国卿。 冯缓容,孟赏君收备于辟梵卷市义。 冯权,孟赏君客事列史 冯亭,孟赏君客事列史。 冯正乾,进士,任知县后升湖广黄州知府。
汉朝
冯唐,封威齐王。 冯国馨,十二名臣。 冯奉世,威振西夏,赐爵关内侯。 冯敬,封信国公。 冯汉东,封宰相。 冯选烈,十八学士,封太保。 冯灵让,封宰相,万寿宫功臣。 冯芝圻,翁阁功臣,任琉球书。 冯孜景,户部主事,仕福建诏武知府。 冯异,佐光武帝灭王奔,列二将。 冯良,汉安帝诏征封臣不任,学识渊博,隐居设馆育人。 冯直,汉顺帝举任将军。 冯衍,凌云赋以自励。 冯立,封西河太守,一般廉洁。 冯行已,列洛社耆十三人。 冯锟,封廷尉,赐银不收,深受百姓拥护,人称立、锟为大冯君。 冯芳,列西元八校尉。 冯羡,列八史。 冯源,进士。 冯邦求,宣和蜀进士。 冯震武,蜀汉进士。 冯宝佑,蜀汉进士。 冯寅启,蜀汉进士。 冯子备,蜀汉进士。 冯德选,十八学士。 冯七,晋授沙中介,奇熏万里。 冯礼,立誓小方著书。 冯诞,北魏高祖之妹安乐公主附马都尉。
唐朝
冯辑,政和进士,仕文阁学士,右中大夫。 冯胜,开国辅臣,仕进荣大夫,右柱国参军卫国公。 冯豹,道德可钦,设教丽山之下。 冯信,托青以辞,公孙述之诏。 冯定,端疑若植,端疑锦之称。 冯德明,唐大学士,封果信公。 冯谢,封威王。 冯去非,封魏王。 冯宿,状元,与大文人韩愈同榜,美称龙虎榜。 冯期,进士。 冯子修,进士。 冯与,进士。
五代十国
冯道相,进士。 冯可道,进士,任五代亭。 冯道南,任两朝良将。 冯万宝,九卿科道。 冯道根,任左将军。 冯文粲,任云南总督府总督,在宋朝又任总兵。
宋朝
冯京,显书简册,与王尊等三状元编辑《史记》。 冯相国,任三朝震齐侯。 冯休,汉、周两朝良将,后真帝诏聘不任,隐居著书。 冯允,任推步校尉,行进尚书。 冯行仕,封节义公。 冯异灵,封章公将军。 冯诗运,附科解元,侍郎中。 冯允锟,行通尚书。 冯元清,推步校尉。 冯岁祯,封太子太保。 冯玉芝,任广西总督,封震齐侯。 冯涧,身历三朝震齐侯。 冯益相,任五洲总督。 冯允,进士。 冯尧廷,进士。 冯渊,侠士。 冯万武,进士,任真定府知府,宋末居(四川)重庆。
元朝
冯仲山,元朝初举人,任果州流溪知县。 冯铨,封太子太保。 冯骑,任输林院士。 冯汉东,宫廷宰相。 冯景泰,户部主事,任福建知府。 冯方列,西元八校尉。 冯立,家起三千地,无私推于昆友,封魏王。
明朝
冯国用,封魏王。 冯胜用,封魏王。 冯钦,任兵部右侍郎。 冯守,任户部右侍郎。 冯琦,掌朝书秘。 冯从龙,进士,九任兵部、吏部武选,陕西、山东按擦司,湖广布政司,吏部天官。邻水关河人,卒葬邻水城南门外乌龟碑。 冯彦章,进士,任宛平知县,大竹县训导,葬学宫。 冯任,任山海亲巡抚。 冯允中,镇守山西大通,封总兵。 冯梦祯,文章与唐代胡瞿辟载入四书。 冯天贵,封太子太保。 冯庞,兵部尚书。 冯震,礼部总大夫。 冯崇,封东齐王。 冯阳,封东阁学士。 冯时崇,封太子太保。 冯伸已,任柳州府名官。 冯慆,进士。 冯福谦,举人。
清朝
冯汉直,顺治三年封将军。 冯景明,授命湖广宝庆府右都督。垫江人。 冯篶,谷城御史,后任山东,湖广知府,敢言忤权贵,引疾归倾置业。南充人。 冯子才,封太子太保,搞法名将。 冯丹香,乾隆进士,任双流县署,四川乡试考官。 冯庚飚,嘉庆时任输林院编修。 冯天培,顺治解元,任知县。 冯成修,进士,任江南大主考。 冯昌,嘉庆进士,任御史。 冯开闱,禀生,任荣县教谕。 冯学谟,岁贡,任射洪县训导。 冯襄,道光举人,任顺天府知县。 冯谷溪,任福建南下知县。 冯更新,五行出生,在太平天阵亡。 冯敏昌,乾隆时任会试主考。 冯跃祖,选拔,任平乡县知县。 冯士岱,选拔,任荣山县教谕。 冯学飚,进士,任山东德平知县,诰授奉直大夫。 冯三锡,拔贡,任知县,道光十四年与冯在生编邻水县志。 冯缉,举人,任江安知县。 冯咸一,任大礼寺中承。 冯怀贞,岁贡,任合川县训导。 冯成范,岁贡,任秀山县训导。 冯开仕,岁贡,任梁山县训导。 冯志章,康熙举人,任江南知县州州同,冯氏后四十辈起草人。康熙四十六年参与编修邻水县志。 冯春晖,历任广西典史,史目。 冯贵德,康熙时任知县。 冯泳,康熙进士,文章出众。 冯尚智,为首倡创建复盛平安桥。 冯汝玉,为首创建复盛龙门桥,同治四年竣工。 冯化成,禀生,同治四年为龙门桥写碑序。 冯恺思,庠生,嘉庆七年序著冯氏宗谱木刻本。 冯学俊,贡生,道光十四年参与邻水县志编修。 冯贤章,附贡,道光十四年,参与编写邻水县志编修。 冯大榜,业儒,道光十四年参与邻水县志编修达六卷。 冯大生,拔贡,道光十四年参与邻水县志编修。 冯贤德,清末任团总。 冯至,清代大文学家。 冯成仁,贡生,设馆从教育人。 冯体先,乾隆举人。 冯澜,嘉庆举人。 冯学山,岁贡。 冯英,庠生。 冯国湛,岁贡。 冯春熙,禀生。 冯成岗,增生。 冯岳,武生。 冯学典,武生。 冯潜学,武生。 冯人栋,同治时武秀才。 冯大梁,岁贡。 冯纯,文生。 冯继祖,庠生。 冯开友,庠生。 冯开琏,庠生。 冯学酉,庠生。 冯杰,庠生。 冯开锦,庠生。 冯贤忠,禀生。 冯高,岁贡。 冯达易,举人。 冯成咏,禀生。 冯慎,禀赋生。 冯树封,选拔。 冯大容,禀生。 冯体,举人。 冯贵容,禀生。 冯学生,岁贡。 冯乾一,禀赋生。 冯贞一,庠生。 冯复一,庠生。 冯天从,岁贡。 冯天儒,庠生。 冯大化,庠生。 冯一绪,(后改道立),岁贡。 冯天元,岁贡。 冯天骥,庠生。 冯天驸,庠生。 冯开泮,庠生。 冯开宦,庠生。 冯学瀛,庠生。 冯学哲,庠生。 冯开敏,禀赋生。 冯开颖,增生。 冯学昆,禀生。 冯开诏,庠生。 冯开奇,武生。 冯其源,武生。 冯天德,增生。 冯开物,庠生。 冯学睿,禀生。 冯绪国,武生。 冯天璋,武生。 冯开基,庠生。 冯缙国,武生。 冯开佑,庠生。 冯翁输,武生。 冯学翔,庠生。 冯天位,庠生。 冯学淳,庠生。 冯大猷,庠生。 冯大升,武生。 冯大宗,增生。 冯成端,庠生。 冯志朝,武生。 冯毓贤,庠生。 冯成均,庠生。 冯璋,武生。 冯步云,武生。 冯子庚,庠生。 冯成繁,庠生。 冯与贞,岁贡。 冯成常,庠生。 冯学棋,庠生。 冯开高,庠生。 冯开谨,庠生。 冯山裕,文生。 冯天秩,选贡。 冯抡元,武生。 冯达可,庠生。 冯学楷,庠生。 冯学益,岁贡。 冯学伟,庠生。 冯金声,庠生。 冯大疑,增生。 冯开让,庠生。 冯开弼,庠生。 冯大容,庠生。 冯学强,庠生。 冯成烈,禀生。 冯映槐,文生。 冯大安,文生。 冯时中,文生。 冯大中,文生。 冯大睿,文生。 冯成提,文生。 冯成祯,文生。 冯书贤,文生。 冯贤栋,文生。 冯昌贤,文生。 冯作霖,大学士。 冯明玉,禀生。 冯奕,武生。 冯大坤,武生。 冯大范,武生。 冯大烈,武生。 冯大林,武生。 冯大禄,武生。 冯必林,武生。 冯文斌,武生。 冯学捷,大学士。 冯大益,大学士。 冯大澍,大学士。 冯大俊,大学士。 冯大治,大学士。 冯在耒,贡生。 冯成章,大学士。 冯成文,大学士。 冯成才,大学士。 冯汝璧,大学士。 冯大相,大学士。 冯成璧,大学士。 冯恂,大学士。 冯如,清朝时制造中国第一架滑翔机,震动世界。 冯俊峰,大学士。 冯达易,举人,大竹二郎乡大岩脚人。 冯体,乾隆举人。 冯云山,与洪秀全共创太平天国,封南王。
冯姓可不是个简单的姓,不但来源复杂,而且迁徙流动性很强 。
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约八百六十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64%左右。
冯姓的一支出自姬姓,是周文王之后。因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的后裔 毕万曾被晋献公封在冯城,他的后人就开始姓冯。
还有一支出自归姓,是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之后,来自东夷。冯简 子跟东夷有什么关系呢?话说上古时期,东夷的一支——归夷,在河南商 丘一带活动,后来还建立了一个冯夷国。周初,冯夷国为河宗、冯、 邯三国,三国后裔均以国名为姓,有名的冯简子便是其中冯国的后裔。
还有一支冯姓出自颍川(今河南许昌一带),据说是汉代征西大将军冯 异的后代,但是再往上就追溯不到了,所以准确性不大好说。还有一支来 自上党的,也就是今天山西长治的这支冯姓,据说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但是再往前追溯又查无确证了。
得姓始祖 :
冯简子。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郑简公封其于冯地,以封邑冯地为姓,始为冯氏。
冯文孙(魏长卿)。东周时期魏国长卿,系周文王姬昌之后人,以封邑冯地改姓,始为冯氏。
拓拔觏。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人,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之后裔,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后汉化形成一支冯氏。
迁徙分布 :
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移。春秋战国时期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郝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冯姓迁徙 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冯亭,为人果敢而有谋,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御史大夫冯毋择等。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汉时期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因进谏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失败而双双被下狱。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伴随此起彼伏的秦末战争的大规模爆发,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冯姓分布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寻找不到冯姓的任何丰功伟绩。汉代,冯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姓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素材。可以说,汉代是冯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
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汉廷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或北避辽东,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辽宁等地。冯氏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另如长乐冯氏:北燕国主冯跋自称毕万第39代后裔,北燕亡国后,国主冯弘孙女冯太后执掌北魏朝政数十年,冯氏出王爵数人,极度尊崇,衍出同舆堂、京兆堂等。
隋唐以来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北燕君主冯弘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中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海外。
在说姓氏文化的时候,有人可能会纳闷:某个姓现在动辄几千万人,少的也几百万人,怎么当初才几十个人啊?大家可不要小看我们祖宗的生育和繁衍能力,老祖宗历来相信人多力量大,一个生二十个,二十个再各生二十个,就已经五六百人了,这还只不过是小二十年的事情。随着时间流逝,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像冯亭,除了他的子孙,还有不少跟随他的人也以冯为姓,因为平民本来就没有姓,只有有身份的人才有姓。冯亭的后裔出了很多将相,比如秦国丞相冯去疾和他的儿子大将军冯劫。
在先秦,冯氏已经有搬到山东的;三国以前,冯氏已经有迁入四川和湖北的;到了东晋末年,河北蓟县的冯姓迁到了辽宁;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的繁衍非常快,从原来的发源地发展到了河南、河北、陕西、福建;唐 末黄巢起义的时候,中原冯氏有一支为避乱跑到了福建宁化,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到了元末的时候,有冯氏出现在广东,后来从广东 、福建迁到台湾,迁到海外。
冯姓在今天的排名,比一般人想象的靠前,它排在中国姓氏的第31位,人口700万,约占全国人口0.6%,也不小了,绝对是大姓。
这两天认识了祖籍与我同村,却早年间随其父母移居外省的文友。这个文友询问村中同姓的来龙去脉,仅凭我所知,向其介绍一二。
关于冯氏的家族流转,村里老辈人传说,“燕王扫北”时,几经战乱,冯氏随山西大槐树移民潮迁至邢台,最先落户在浆水镇的冯家沟村。
冯家沟村是邢西太行山区绝大多数冯氏的祖源地。随着人口繁衍,冯家沟村地少人多,需要从原村中析出几股迁往别处。朱温坪村的冯氏先祖于是挪到路罗镇天明关村落脚。
数代后,又从天明关析出两股,来到白岸乡朱温坪村。从村里冯氏后人家中保存的地契可知,迁至朱温坪的冯氏一族与朱温坪原有的王氏一族发生的最早的土地买卖契约,订立时间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
王氏一户,在朱温坪村大东沟一处坡地无人耕作,遂卖与冯氏族人。从这份土地买卖契约中显示,冯氏已在清同治年间第一次大规模购置土地,参与订立契约的冯氏“玘”字辈是迁至朱温坪村的冯氏第二代。
这些文书是由老邻居保存并提供了以上内容,要不,真难知道这些来龙去脉。如今本村冯姓已发展了六辈之多了,其中“敬”字辈儿的已经没有人存在了,“建”字辈的人也在减少。据说天明关那边最大辈份已到“喜”字辈儿了。
但现在,本村冯姓人也有不少入住市里,在本村的人越来越少。需要了解冯姓来龙去脉的人能把这些情况整理出来,让后辈人知道自己的列族列宗!
出现年代
冯姓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出自姬姓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周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又称姜螈。 传说一次姜螈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姜螈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不久竟真的生下了一个男孩。姜螈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无奈之际,姜螈又把孩子丢弃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姜螈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周代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不窋(qu),他后因国家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亶父时,古公亶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幼子季历。季历生子名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传文王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姓将来定当发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文王身上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文王来继承家业之意。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文王得立,即西伯。 西伯昌继承了后稷、古公、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扩大。 西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王纣的警惕,在崇侯虎的挑拨下,商纣把西伯诱至国都,囚禁起来。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说的“周易”。 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珍玩等晋献于商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商王。商纣本是酒色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他得意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西伯,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趁此机会,西伯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败犬戎、密须、耆邗,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西伯病逝后,其太子发即位,便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起兵伐纣,克商,商纣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 《周本纪》记载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文王的第十五子——高,他因追随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亦称“毕公高”。毕地的位置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事实上,此时冯姓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全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受封右将军,随献公征战。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无量。 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四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后来重耳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便是晋文公。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之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六卿”,把持了晋国大权。魏献子之孙魏桓子与赵、韩两家完成了“三家分晋”。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居地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部。于是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而改姓冯,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
二、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据《世本》所载,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筒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为褒奖筒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而他的封地冯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冯筒子的后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
迁徙分布
战国末期的大将冯亭,任韩国上党守,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 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繁衍的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颍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燕王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海外。
冯姓迁徙史
春秋战国时期
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氏子弟中有一名叫冯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一次,宋国内乱,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护他,冯郝坚决反对。楚王为不伤害双方而采取了两面手法,一方面表示同意冯郝的意见,另一方面却暗自给惠施以封地。冯郝知详情后,愤而离去。抛开冯郝的命运不论,冯郝当是楚地冯姓留史第二人。 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神话传说中有一名冯长的人,居于骊山,善观天文之变,精于历算。遗憾的是,冯姓在南方及西部早期开发的业绩缺乏系统记载,只能透过重重迷雾而觅得一鳞半爪。 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姓冯名亭,为人果敢而有谋。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名将白起率大军伐魏,两军对战于野王,野王守备不敌而降。由于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全系于野王一线,因此,野王的失败就使上党虚悬于外。 冯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后,决意背秦而举地归赵。赵、韩本是唇齿相依、地缘亲近的邻国,赵国一旦接受上党,便自然卷进秦、魏之间的争斗,以赵、魏合力,秦军必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护上党百姓免遭茶炭。果然不出冯亭所料,赵国在平原君赵胜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上党军民同仇敌忾以抗秦军,上党终于得以保全。但三年后,秦再派左庶长(秦第十等爵,掌兵权)王龅(h6)进攻上党,上党终被攻克。此间上党冯氏中有两支分别迁往秦与魏,并在秦汉之际大有作为,此为后话。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王朝统一前后,冯姓在上党地区的一支最为活跃。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党郡守冯亭纳地入赵受封华阳君,从而挫败了白起的东进企图。冯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党,从此,家族日隆,许多乡里亦归附之,从而形成了冯姓望族。 尽管冯亭有勇有谋,但关东六国已是夕阳残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御强秦的大统一趋势。结果,就在上党献地后不久的“长平之战”中,华阳君冯亭与“纸上谈兵”的主将赵括均战死疆场,而其部赵卒40万除200人被“留报赵”外,统统被。从此,关东六国对秦再也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冯亭战死后,其宗族亦分崩离析,大部分北上进入赵国腹地以避战祸,少部分仍留居上党。这一部分留居上党的冯姓人审时度势,看清了六国必然灭亡的趋势,转而”投奔了秦国,并为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冯去疾,以及军事将领冯毋择、冯劫等。
秦汉时期
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 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经常奔波在外,左丞相李斯平素多跟从始皇出外,留守咸阳都城的却总是右丞相冯去疾,始皇对去疾的信任与赏识由此可见一斑。而冯毋择、冯劫亦得益于这种信任,都在秦军中担任高级将领。 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帝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中车府令赵高胁迫左丞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长公子扶苏,改立少公子胡亥为新帝。 冯去疾等得知真相后,他们冒死向秦二世上书,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结果因进谏失败双双被下狱。在狱中,冯去疾、冯劫拒绝向赵高一伙奸佞屈服,为保持清白的名节,二人先后在狱中自杀。一代贤相、骁将就这样为自己的生命历程写完最后浓重而悲壮的一笔。与这二人所不同的是,同时被下狱的左相李斯则暴露了其软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赵高等人百般戏弄、后腰斩于市井。 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 伴随此起彼伏的秦末战争的大规模爆发,不可一世的秦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而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 汉承秦制,天下甫定。冯姓经此番劫难,可谓元气大伤。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寻找不到冯姓的任何丰功伟绩。也许,这一段历史的沉默正孕育着冯姓的再度辉煌。 汉代,冯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姓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素材。可以说,汉代是冯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 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 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 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汉廷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
隋唐以来
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燕王冯宏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 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我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至今已传二十四代,五百八十余年。
冯姓英才
战国时的冯驩,为齐国孟尝君薛文门下食客,曾替薛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薛文收买民心。 西汉有冯奉世,上党潞县人,宣帝时曾率兵击破莎车,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 东汉人冯异,被刘秀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京兆杜陵人冯衍,为辞赋家; 十六国时,长乐信都人冯跋,乘后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436年被北魏所灭。 五代时的冯道,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 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任中主(李璟)时的宰相。北宋有大臣冯京,仁宗时是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 元代有散曲家冯子振。 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清代有诗人冯班,清末有爱国名将冯子材,于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番。 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冯云山。
时期
时期的著名将领冯玉祥、民族女英雄冯婉贞等,也产生了不少影响。 冯铿,又名岭梅,广东潮州人。出身于贫穷的教师家庭。1926年毕业于汕头左联中学,在乡间小学任教。1929年春到上海,同年5月加入中国,走上职业革命者的道路。1930年加入“左联”,并于同年5月与柔石等代表“左联”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年初与柔石、胡也频、李求实、白莽等人同时被捕,2月7日牺牲于龙华狱中。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近代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冯巩,出生于1957年11月26日,天津市人,冯国璋曾孙,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自幼喜爱文学艺术,现为中国广播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文艺一级,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全国青联常委。 冯如:广东省恩平人。又名自如,号鼎三。我国第一个飞行家和飞机设计师。早年在美国三藩市(旧金山)当杂工谋生,后转往纽约工厂工作,业余钻研机械学,数年后自行制造抽水机、无线电报机。在日俄战争中,深感飞机之厉害,自此决心献身于航空事业,以报祖国。在三藩市集资创办飞机制造公司。1909年自制收音机试飞成功。广州光复时,被任为陆军飞机长。后在举行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遇难。1985年在恩平县牛江本乡建冯如纪念亭、冯如中学以纪念。
春秋战国
冯子简,能断大事,封郑国卿。 冯缓容,孟赏君收备于辟梵卷市义。 冯权,孟赏君客事列史 冯亭,孟赏君客事列史。 冯正乾,进士,任知县后升湖广黄州知府。
汉朝
冯唐,封威齐王。 冯国馨,十二名臣。 冯奉世,威振西夏,赐爵关内侯。 冯敬,封信国公。 冯汉东,封宰相。 冯选烈,十八学士,封太保。 冯灵让,封宰相,万寿宫功臣。 冯芝圻,翁阁功臣,任琉球书。 冯孜景,户部主事,仕福建诏武知府。 冯异,佐光武帝灭王奔,列二将。 冯良,汉安帝诏征封臣不任,学识渊博,隐居设馆育人。 冯直,汉顺帝举任将军。 冯衍,凌云赋以自励。 冯立,封西河太守,一般廉洁。 冯行已,列洛社耆十三人。 冯锟,封廷尉,赐银不收,深受百姓拥护,人称立、锟为大冯君。 冯芳,列西元八校尉。 冯羡,列八史。 冯源,进士。 冯邦求,宣和蜀进士。 冯震武,蜀汉进士。 冯宝佑,蜀汉进士。 冯寅启,蜀汉进士。 冯子备,蜀汉进士。 冯德选,十八学士。 冯七,晋授沙中介,奇熏万里。 冯礼,立誓小方著书。 冯诞,北魏高祖之妹安乐公主附马都尉。
唐朝
冯辑,政和进士,仕文阁学士,右中大夫。 冯胜,开国辅臣,仕进荣大夫,右柱国参军卫国公。 冯豹,道德可钦,设教丽山之下。 冯信,托青以辞,公孙述之诏。 冯定,端疑若植,端疑锦之称。 冯德明,唐大学士,封果信公。 冯谢,封威王。 冯去非,封魏王。 冯宿,状元,与大文人韩愈同榜,美称龙虎榜。 冯期,进士。 冯子修,进士。 冯与,进士。
五代十国
冯道相,进士。 冯可道,进士,任五代亭。 冯道南,任两朝良将。 冯万宝,九卿科道。 冯道根,任左将军。 冯文粲,任云南总督府总督,在宋朝又任总兵。
宋朝
冯京,显书简册,与王尊等三状元编辑《史记》。 冯相国,任三朝震齐侯。 冯休,汉、周两朝良将,后真帝诏聘不任,隐居著书。 冯允,任推步校尉,行进尚书。 冯行仕,封节义公。 冯异灵,封章公将军。 冯诗运,附科解元,侍郎中。 冯允锟,行通尚书。 冯元清,推步校尉。 冯岁祯,封太子太保。 冯玉芝,任广西总督,封震齐侯。 冯涧,身历三朝震齐侯。 冯益相,任五洲总督。 冯允,进士。 冯尧廷,进士。 冯渊,侠士。 冯万武,进士,任真定府知府,宋末居(四川)重庆。
元朝
冯仲山,元朝初举人,任果州流溪知县。 冯铨,封太子太保。 冯骑,任输林院士。 冯汉东,宫廷宰相。 冯景泰,户部主事,任福建知府。 冯方列,西元八校尉。 冯立,家起三千地,无私推于昆友,封魏王。
明朝
冯国用,封魏王。 冯胜用,封魏王。 冯钦,任兵部右侍郎。 冯守,任户部右侍郎。 冯琦,掌朝书秘。 冯从龙,进士,九任兵部、吏部武选,陕西、山东按擦司,湖广布政司,吏部天官。邻水关河人,卒葬邻水城南门外乌龟碑。 冯彦章,进士,任宛平知县,大竹县训导,葬学宫。 冯任,任山海亲巡抚。 冯允中,镇守山西大通,封总兵。 冯梦祯,文章与唐代胡瞿辟载入四书。 冯天贵,封太子太保。 冯庞,兵部尚书。 冯震,礼部总大夫。 冯崇,封东齐王。 冯阳,封东阁学士。 冯时崇,封太子太保。 冯伸已,任柳州府名官。 冯慆,进士。 冯福谦,举人。
清朝
冯汉直,顺治三年封将军。 冯景明,授命湖广宝庆府右都督。垫江人。 冯篶,谷城御史,后任山东,湖广知府,敢言忤权贵,引疾归倾置业。南充人。 冯子才,封太子太保,搞法名将。 冯丹香,乾隆进士,任双流县署,四川乡试考官。 冯庚飚,嘉庆时任输林院编修。 冯天培,顺治解元,任知县。 冯成修,进士,任江南大主考。 冯昌,嘉庆进士,任御史。 冯开闱,禀生,任荣县教谕。 冯学谟,岁贡,任射洪县训导。 冯襄,道光举人,任顺天府知县。 冯谷溪,任福建南下知县。 冯更新,五行出生,在太平天阵亡。 冯敏昌,乾隆时任会试主考。 冯跃祖,选拔,任平乡县知县。 冯士岱,选拔,任荣山县教谕。 冯学飚,进士,任山东德平知县,诰授奉直大夫。 冯三锡,拔贡,任知县,道光十四年与冯在生编邻水县志。 冯缉,举人,任江安知县。 冯咸一,任大礼寺中承。 冯怀贞,岁贡,任合川县训导。 冯成范,岁贡,任秀山县训导。 冯开仕,岁贡,任梁山县训导。 冯志章,康熙举人,任江南知县州州同,冯氏后四十辈起草人。康熙四十六年参与编修邻水县志。 冯春晖,历任广西典史,史目。 冯贵德,康熙时任知县。 冯泳,康熙进士,文章出众。 冯尚智,为首倡创建复盛平安桥。 冯汝玉,为首创建复盛龙门桥,同治四年竣工。 冯化成,禀生,同治四年为龙门桥写碑序。 冯恺思,庠生,嘉庆七年序著冯氏宗谱木刻本。 冯学俊,贡生,道光十四年参与邻水县志编修。 冯贤章,附贡,道光十四年,参与编写邻水县志编修。 冯大榜,业儒,道光十四年参与邻水县志编修达六卷。 冯大生,拔贡,道光十四年参与邻水县志编修。 冯贤德,清末任团总。 冯至,清代大文学家。 冯成仁,贡生,设馆从教育人。 冯体先,乾隆举人。 冯澜,嘉庆举人。 冯学山,岁贡。 冯英,庠生。 冯国湛,岁贡。 冯春熙,禀生。 冯成岗,增生。 冯岳,武生。 冯学典,武生。 冯潜学,武生。 冯人栋,同治时武秀才。 冯大梁,岁贡。 冯纯,文生。 冯继祖,庠生。 冯开友,庠生。 冯开琏,庠生。 冯学酉,庠生。 冯杰,庠生。 冯开锦,庠生。 冯贤忠,禀生。 冯高,岁贡。 冯达易,举人。 冯成咏,禀生。 冯慎,禀赋生。 冯树封,选拔。 冯大容,禀生。 冯体,举人。 冯贵容,禀生。 冯学生,岁贡。 冯乾一,禀赋生。 冯贞一,庠生。 冯复一,庠生。 冯天从,岁贡。 冯天儒,庠生。 冯大化,庠生。 冯一绪,(后改道立),岁贡。 冯天元,岁贡。 冯天骥,庠生。 冯天驸,庠生。 冯开泮,庠生。 冯开宦,庠生。 冯学瀛,庠生。 冯学哲,庠生。 冯开敏,禀赋生。 冯开颖,增生。 冯学昆,禀生。 冯开诏,庠生。 冯开奇,武生。 冯其源,武生。 冯天德,增生。 冯开物,庠生。 冯学睿,禀生。 冯绪国,武生。 冯天璋,武生。 冯开基,庠生。 冯缙国,武生。 冯开佑,庠生。 冯翁输,武生。 冯学翔,庠生。 冯天位,庠生。 冯学淳,庠生。 冯大猷,庠生。 冯大升,武生。 冯大宗,增生。 冯成端,庠生。 冯志朝,武生。 冯毓贤,庠生。 冯成均,庠生。 冯璋,武生。 冯步云,武生。 冯子庚,庠生。 冯成繁,庠生。 冯与贞,岁贡。 冯成常,庠生。 冯学棋,庠生。 冯开高,庠生。 冯开谨,庠生。 冯山裕,文生。 冯天秩,选贡。 冯抡元,武生。 冯达可,庠生。 冯学楷,庠生。 冯学益,岁贡。 冯学伟,庠生。 冯金声,庠生。 冯大疑,增生。 冯开让,庠生。 冯开弼,庠生。 冯大容,庠生。 冯学强,庠生。 冯成烈,禀生。 冯映槐,文生。 冯大安,文生。 冯时中,文生。 冯大中,文生。 冯大睿,文生。 冯成提,文生。 冯成祯,文生。 冯书贤,文生。 冯贤栋,文生。 冯昌贤,文生。 冯作霖,大学士。 冯明玉,禀生。 冯奕,武生。 冯大坤,武生。 冯大范,武生。 冯大烈,武生。 冯大林,武生。 冯大禄,武生。 冯必林,武生。 冯文斌,武生。 冯学捷,大学士。 冯大益,大学士。 冯大澍,大学士。 冯大俊,大学士。 冯大治,大学士。 冯在耒,贡生。 冯成章,大学士。 冯成文,大学士。 冯成才,大学士。 冯汝璧,大学士。 冯大相,大学士。 冯成璧,大学士。 冯恂,大学士。 冯如,清朝时制造中国第一架滑翔机,震动世界。 冯俊峰,大学士。 冯达易,举人,大竹二郎乡大岩脚人。 冯体,乾隆举人。 冯云山,与洪秀全共创太平天国,封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