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姓,是一个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姓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据史籍《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等的记载,华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的孙子颛顼是华姓的始祖,而华姓的后代也因此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黄帝时代。
在历史上,华姓的名人和美事也是非常丰富的。例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华佗,就是华姓人氏的代表。他精通医术,并且以其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而著称于世。华佗的医学成就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外科鼻祖”。
此外,华姓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名人和美事。例如,华歆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学者和官员,他曾经在朝廷中担任过司徒、太尉等职务,并且因为他的才华和品德而备受赞誉。华歆还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名医华佗
华姓名人众多,群星闪耀,自得姓以来,世代显赫,两晋以前北方名人众多,南北朝以后南方华姓显达。《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记录华姓名人八十七位,与排名前一百位的姓氏相比,丝毫不见逊色。华姓在宋代编著的《百家姓》中排行第二十八位,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华姓在宋代时代的显达。
华姓的姓源出自两个分支,实际是同一个来源。一支源自夏禹的妫姓,一支则源自殷汤的子姓。妫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4400多年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妫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由此可见,华姓人氏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所谓两支,只不过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根据以上的分析,华姓人的始祖可以追溯到黄帝轩辕氏,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故华姓姓源有三:
伏羲之母——华胥
1、出自妫姓,为夏代仲康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华姓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经出现。当时,距今约为4100年。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不过,也有人怀疑当时的华山是否已经有西岳的封号,所以认为,是华氏得姓在前,华山得名则在后。究竟谁在前谁在后姑且不论,但华姓与华山有一定的渊源,是无可否认的。
2、出自子姓,为春秋时宋国宋戴公之孙华督之后。以祖字为氏。据《明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可见,这一支华姓是因地得姓。在春秋时代,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家族中有很多人是宋国的公卿。华姓源自宋国已经是不争之论,不过,哪一个开始以华为姓却又不同看法。《古代姓氏书辩证》认为:正考父的儿子华督是第一个以华为姓的人。该书记载:“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宋国是由周武王封给微子用来侍奉汤祀。殷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汤的后代,华姓自然也就源自子姓。当时的宋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河南省商丘县以东,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华姓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应该是这,后来才逐渐繁衍播迁到其他地方。
3、出自清朝爱新觉罗罗氏豫亲王,后人有改姓华者。
一代名士——华察
关于华氏(姓)的前世今生,春秋以后的信息相对清晰确定,上古阶段的相关史料及其发展变化尚需梳理。本文就这一问题,联系姓氏起源和社会背景,与大家作个探讨。
华氏(姓)的起源,巜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云:“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邑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
巜古今姓氏书辨证》:华氏“出自殷汤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
《华氏宗谱》云:“吾华系出子姓,周封微子于宋,传十世谓戴公,生考父说,食采于华(今河南商丘以东江苏铜山以西),始以邑为氏”。
这些是历代解读、论证,主流的、史料传承有序的汉族华姓渊源 ,史谓华氏正宗。
从宋戴公(公元前830年?--公元前766年)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始以邑为氏”,迄今近二千八百余年,上溯至微子封宋、成汤建商、五帝帝喾之子契(阏伯)封商,约四千多年。
百度百科:华氏的始祖可追溯到黄帝轩辕氏,是黄帝的曾孙、五帝序三、高辛氏帝喾,他的儿子契,被兄尧封于商地,职火正,赐好姓,也即子姓。因帮助大禹治水,带领百姓农耕,制作陶器、青铜器有功,舜时又封司徒。
火正,就是负责管理保存火种,方便百姓取用;二是观测、祭祀火星。上古社会人类生活离不开火,保管火种是一个部落、氏族的重要工作,也是一个关键岗位,关系到部落生存与发展。契还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在管理火的同时,筑建阏伯观星台观测火星等星辰运行,测定星辰与自然物候变化,预测每年的收成好坏,提醒人们趋灾避祸,适时播种收割。
契是中国天文第一人,英国李约瑟博士对契在天文历法为全人类的贡献予以高度评价,在民间被誉为火神,死后葬商地阏伯台下,这也是商丘地名的来历。
关于子姓,哲学家历史学家杨荣国:子姓的“子”古通“好”,原先写作“好”字,读“子”音。也即子姓本来就是好姓,只是文字运用的变化,好姓变成了子姓。
细思想想有点道理,上古的姓大都带“女”傍,如,姬姜姒姚嬴妫妘姞…等,因为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其知父,为区分血统,确认血缘关系,人们以母为姓,于此产生了姓。母系社会以女为尊,所以古姓都有女傍,“姓”字从女从生就很好地表达姓的本义。而作为殷商帝王的子姓却无女傍,颇感不解,不知缘由,殊不知有“好”字演化成了“子”字之说,好姓变子姓。
百度百科也介绍:妇好,姓“好”,音“子”,同子姓。妇是亲属称谓,好为姓,先秦以前女性的姓都在名后面。从上介绍看,好姓就是子姓,子姓也就是好姓。
从“好”字本义分析,“好”的字形是一女怀抱孩子,会意是女人养好孩子就是好。并不是后世望文生义的释字,一男一女合起来或有了一个儿子再加一个女儿就是好的意思。
原始社会乃至上古时代,发展人口(人口是主要生产力)始终是氏族、部落的头等大事,然而综合生产力的低下,物质匮乏,生活质量差,抵御自然界和疾病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孩子的成活率很低,没有比养好孩子的事更重要更好了。尧赐予能干而忠于职守的异母弟契“好”姓,寄托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和期许氏族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把“好”姓赐予弟契符合情理。
尧赐契好(子)姓,契为好(子)姓始祖。历十四世成汤建商,又三十世纣亡,周封微子启于宋,微子启是宋姓始祖。
传十代宋戴公,戴公子考父说食采邑华,以邑为氏,其子督(公元前747年--公元前682年),为华氏世祖、华姓第一人。宋后裔衍戴、华、督、孔、向、边、乐、游等一百二十一个姓(氏),故华氏与孔氏、向等与宋姓实为一家,均源自殷商好(子')姓,出自宋姓。数千年来华氏经历好姓(子姓)、宋姓、华氏(姓)三个至四个发展变化阶段,可谓源远流长。
综上所述,子姓原先真可能是好姓。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代变迁,有些字的音、形、义发生演化变异,也很自然。当然文字运用变化的背后,是深刻的社会变革,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从母系社会逐步过渡到父系社会,从崇女到崇男,从随母姓到随父姓,从“姓”别婚姻到“氏”别贵贱,从以居邑为氏,以名字为氏,以官名为氏到秦汉后及至今的以氏代姓、姓氏合一。
“好”姓演变为“子”姓,或许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在母姓存在的同时又产生了父氏,早期通用混用。或许其演变的时间比较早,有可能在文献之前的非信史时代。
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在信史时代早期,发生了周灭殷商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无政治因素外力推行好姓的改变?周王朝及其以后的文献齐刷刷地、干脆利落地抹去了相关好姓的任何记载,致人生疑,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有文章表示周王朝为求正统,曾经改黄帝公孙为姬姓(其实作为部落、氏族联盟的首领黄帝,有多个姓氏是正常的),以示与己(姬姓)一脉嫡传关系。事实上古公亶父时,周是尚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小部落,荒蛮落后,没有文字。编造神话姜嫄踩巨人脚印生了其先祖弃(后稷),并说是帝喾正妻之子,舜时封后稷,赐姬姓,拉抬自己,直接与黄帝祖系挂靠贴牌,把在古公亶父之前,原始社会数千年无信史时代的祖宗找得一清二楚,可能吗?肆意的攀附与离谱的造假背后,是历史的空白与内心的自卑,面对手下败将、高贵的王族好姓该是怎样的心态?怎能无动于衷呢?
从现有的史实来看有此可能,周王朝灭商后一扫在后世标榜的仁义圣德,全面倒算,疯狂复仇报复,去商化,恨不得抹去殷商的一切。摧毁都城朝歌,驱迁殷商遗民,割下纣王和两妻头颅悬旗杆示众,对妲妃尸首辱尸,砍掉商朝百名臣子手脚,滥杀俘虏,连四十多个小氏族首领和守鼎官都不放过。为了在政治上文化上精神上摧毁殷商意志,挖掘已知的殷商先王全部坟墓,毁坏祭祀礼器,焚烧甲骨文档案库,秘密审查销毁历史文献,重新编纂历史讲故事,制订周礼。
为了掩盖周人“贩奴”的黑历史,捉拿羌人献祭,充当殷商“人牲”帮凶的罪恶,不惜抹去了殷商“人牲”祭祀的重要祭祀制度,是出土甲骨文还原了历史真相。为了羞辱殷商,把商朝崇尚的吉祥鸟猫头鹰贬损为恶鸟、不吉鸟,误导后世几千年。
巜清华简》等解读,以及地下文物、铭文的不断发现,刷爆人们的眼球,颠覆了大家以往的认知。
巜史记》报任安书:“盖西伯拘而演巜周易》,仲尼厄而作巜春秋》,屈原放逐而赋巜离骚》……,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西伯,殷商封赐文王的名字,这段意思是纣王囚禁周文王,文王发奋不甘沉沦,作了巜周易》。司马迁及其先秦文献把周文王打扮明君圣人,人治武功举世无双,留下伟大经典巜易经》,善始善终,完美人生,活到了93岁的高寿,最后寿终正寝。1977年陝西周原出土的一枚甲骨文,打破了这个神话。甲骨文刻:王祭祀大甲,册周方伯,先王保佑风调雨顺。白话意思:“商王祭祀第四代商王大甲,保佑今年风调雨顺,现用开膛破肚的周方伯祭祀”。这哪里什么完美人生,寿终正寝?本来,周不过是偏隅西陲岐山,人口数千不足万人部落,用着磨制的石器工具和粗劣的灰陶,是成千上万蛮荒小部落中一个,和殷商的差距不是一点点,犹如是当今的美国与黑非洲,没有任何可比性。怎么可能在古公亶父文王武王爷孙三代,短短的几十年内发达起来,问鼎中原?机缘巧合?卖身投靠?秘诀是做了商朝的小跟班,傍上殷商这个超级大佬,看到了外部世界,开阔了眼界,学习农业生产、陶器、青铜器制造技术和文化礼仪知识。代价是源源不断输送羌人当“人牲”,获取政治经济氏族发展的利益,最后把文王自己和长子也送上了殷商的祭台。
巜说文解字》:周,从用从口。在殷商看来周族特征就是缴纳人口作“人牲”,用人口与商交易,换取利益。所以“周”字也是周王朝贩卖奴隶罪恶的见证,可惜这些见不得阳光的历史,被周王朝刻意掩盖了几千年,时至现代才大白于天下。
流传至今的上古历史,是经过了二次系统性的修正“改造”,大都被动过手脚。一次是周灭商后复仇式的褒贬性修改。二是先秦时期按照儒家教义修正编撰,文献由史变经,成为儒家经典。上古历史中有假史伪史,在实际研究中应特别注意。
上古姓氏的变化,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文献记载有不同版本和说法,不似信史时代的信息传承,有抵牾、错讹,神话与史实交织一起,这是正常的,重要的是为后人研究开启了探索方向与途径。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云:“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中也往往有史实之素地,二者不易区别。古史传说是古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能像后代史料直接引据,也不应因混有神话而全盘抹杀”。
华姓渊源除了契商好(子)姓外,还有夏朝仲康姒姓的西岳华氏、春秋郑国世子华姬姓的新郑华氏、秦国公子华瀛姓的咸阳华氏之说。
根据史料,元明清时期少量蒙古族、回族、满族、锡伯族汉化改为华姓。在此之前华姓一直为汉族的姓氏,且组成单纯,一脉相传。
历史上华氏(姓)名人众多,群星闪烁,自得姓(氏)以来,世代显达,两晋以前北方名人众多,南北朝以后南方华姓显贵,见诸春秋史册的华姓名人就有二十余人,在《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中录有华姓名人八十七位,数量之多比例之高,远超人口排名一百位前的许多姓氏。
先秦时期,华氏(姓)主要活动在河南及中原周边地区。宋朝时期,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大约有一万八千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2%,排第二百六十位后。明朝时期,华氏(姓)有十二万七千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排名第一百一十九位,主要分布在江苏,江苏占同时代华姓总人口的65%,为华氏(姓)第一大省。
华氏(姓),在宋朝《百家姓》中排名第二十八位。二零二零年十一月第六次人口普查,华氏(姓)为八十二万四千人,在全国四千多个在用姓中排名第一百七十四位。
现在的华氏(姓)是多民族、多源流、在全国分布较广的族群,也是人口较多、历史悠久的古老族群。
参考资料:
巜春秋》
巜左传》
巜尚书》
巜诗经》
巜史记》
巜通志》
巜元和姓纂要》
巜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巜古今姓氏书辨证》
巜甲骨文合集》
巜百度百科》
巜说文解字》
巜华氏宗谱》
巜网络文章》
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47%。
华姓源自子姓、姒姓、姬姓。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观于西岳华山,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
据考证,华氏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源自姒姓的华氏,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这在史籍中有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
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不过,有学者明确持疑,因为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未可确定,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
直到战国中期,今华山之地仍称“阴晋”,属于魏国之地,还没有被称做“华山”。到战国晚期的周显王姬扁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魏国以阴晋之地为交换条件,送给秦国以求和,秦惠文王改其名为华阴,其境之山始称华山。因此,“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这一说法不可取。
不过,在夏桀执政时期,有四个贴身佞臣:“河济、泰华、伊阙、羊肠,修政不仁。”
姒泰华就是夏桀的宠臣之一,在其后裔子孙中,当有中国最早的华氏。
第二个渊源: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宋戴公封子孙于华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氏,有比较具体的资料可考,在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这支华氏是因地得姓,而且他们在春秋时期的宋国还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子孙历代都是宋国的公卿。
宋戴公之子正考父食采于华地,因氏。其实,在宋戴公的孙子中,除了华督,还有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国大夫。可见这一支华氏是因地得姓,华氏家族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家族中很多人是宋国的公卿。
不过,现在也有对哪一个人开始以华为姓氏有不同的看法。华督,就是曾害死孔子的祖先孔父嘉,并逼得孔氏族人迁往鲁国的那个宋国大夫。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就认为正考父的儿子华督,才是第一个以华为姓的人:“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
宋国是由周武王封给微子(商纣王庶兄)以奉汤祀的。殷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汤朝的后代,华氏自然也就源于子姓。
当时的宋国拥有今河南省商丘县以东、直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这支华氏族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在宋国,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华氏族人大多尊奉华督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世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郑世子华,就是郑伯的二儿子姬华,在鲁僖公八年农历1月,会同周王使者、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款等盟于洮。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公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公子华,即秦惠王的儿子之一,名华。公子华善武,为当时秦国大将。周显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诸侯国合纵对抗秦国。秦惠王对此感到十分头疼,客卿张仪立即建议攻打叫喊得最凶的魏国。很快,公子华和张仪二人便率领秦军围攻魏国之邑蒲阳(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一举克之并占领。之后,公子华率秦军驻扎在蒲阳,而张仪却返回秦国。回来后,张仪向秦惠王说,"请大王将蒲阳还给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我能说服魏国脱离合纵之势。"秦惠王十分好奇,但还是同意了。之后,张仪跑到魏国对魏惠王说:"你看,秦国对你们魏国还是很厚道的。这不,秦王令我将蒲阳归还与您,还将他的儿子做人质。魏国可不能无礼于秦国啊。"魏惠王十分高兴,将上郡十五县都交给张仪带去给秦国,以表达谢意。如此一来,"五国合纵抗秦"被分化瓦解,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惠王拜为相邦(丞相)。在秦公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称咸阳华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⑴.出自元、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华努特,在清朝末期至初期,多冠汉姓为华氏。
⑵.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阿拉伯民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据文献《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镇江回回》等记载:回族华氏,其一源出西域回回泰不华(达不华)。蒙古汗国初期,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波斯人穆巴拉沙随父塔不台入华,定居于台州,后拜南宋遗民周仁荣为师,刻苦攻读汉语,于宋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乡试中考取榜首。次年,在南宋朝廷廷试中赐进士及第,授集贤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后在元文宗时期建奎章阁,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帝赐蒙古姓名泰不华(达不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汉化为达氏、华氏、泰氏者。今江苏六合、镇江等地的回族达氏、华氏、泰氏,皆为其后代。
另据史籍《云南左卫选薄》记载:明朝初期,有西域回回亦速,他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归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为云南左卫副千户。亦速之子还叫亦速,到其孙速来蛮时,以汉字速为姓氏,称速氏。之后从二世速俊、三世孙速晟、四世孙速霖、五世孙速泰到第六世孙速华时,其嫡系族人八代一直为官。在速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
⑶.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阿赉氏, 汉义“桦皮”,世居翁郭罗城(今黑龙江阿城金国上京故城),后多冠汉姓为华氏、阿氏等。
满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瑚克沙哈里,以地为氏, 世居瑚锡哈理(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依兰(今黑龙江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赫哲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严氏、关氏、胡氏、扈氏等。
得姓始祖姒泰华、华督、姬华、嬴华。
迁徙分布华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六位,人口约八十二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1%左右。
华氏一族自春秋时期宋国的华督起,华氏一族便世代显贵,名震天下。春秋时期见诸史册的华氏族人近二十人,在史籍《左传·正义》中就记载:“世本云,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郑,郑生司徒喜”。这一支乃华督之嫡出,另外名将华元乃华督之曾孙,华元父华御事曾任宋之司寇,从众多华氏来分析,可以说此际乃华氏发展之高峰期。
公元前522年,华氏家族由于当朝君主之处置失当而产生内讧,华氏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华亥失败后逃亡楚国,华费遂子华登因与华亥有勾连,而亡命吴国。另外,此际齐有华周,卫有大夫华仲,这些史实表明,春秋时华氏已播迁于楚(都今湖北江陵)、吴(都今江苏苏州)、卫(都今河南淇县)、齐(都今山东淄博)等国。
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华氏族人渐有北徙山东,南迁安徽、江苏者。
汉朝初期,华寄、华毋害追随刘邦征战有功,封为列侯,子孙袭爵,为沉寂近一个世纪的华氏重新增光添彩。在两汉时期,华氏族人可以说遍布山东大地,并在山东平原一带形成望族,另在今山东、江苏、安徽间地的沛国也形成了华氏大族。
新莽之乱时,有北方华氏避居今湖南溆浦一带,与祖居此地之华氏相融合,后来昌盛为华氏武陵郡望。
三国、两晋时期,华氏家族发展达到高峰,其中以平原郡的华歆家族为杰出代表,其人丁兴旺,世代名家辈出,可谓光照史册。在永嘉之乱中,华氏族人避乱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省。
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华氏族人在今江苏、上海等地繁衍昌盛,并有一支华氏入迁福建。
宋、元时期,华氏族人已经遍及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
明朝初期,山西华氏族人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等地。
历明、清两朝,华氏族人广布于台湾以及西南、西北、东北各地。
如今,华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陕西、上海、吉林、江苏等省市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