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双鱼座

姓潘的名人(姓潘的名人有哪些人)

时间:2024-01-14 04:13:03 作者:君心似我心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高等教育学泰斗级人物潘懋元逝世,享年103岁

澎湃新闻记者从潘懋元先生多位友人处获悉,著名教育家、厦门大学资深教授潘懋元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6日上午逝世,享年103岁。

公开资料显示,潘懋元,男,1920年8月4日出生,广东揭阳人,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系,其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

潘懋元曾任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问、海外函授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委员会主任。

潘懋元生前还曾担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顾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顾问,兼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数十所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兼任或名誉教授、研究员、顾问。

据中国教育学会介绍,潘懋元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属于泰斗级的人物,受到高等教育界与教育科研界的尊重与推崇。2007年1月,中央教科所成立50周年,教育部相关领导、全国的高等教育学研究的精英、权威与各地教科院(所)长出席会议。会上的学者代表发言就是潘老,可见其学术地位之高。

作为教育家的他,在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根据高教发展的新形势与高校建设的新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思考,而且敢于坚持,善于开拓,在探索中不断地丰富理论,直至百岁高龄,未曾止步。

在20世纪50年代,潘懋元最早倡议建立高等教育学,未得到响应。1978年,他在《光明日报》发表《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文章,在《厦门大学学报》发表《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刍议》文章。

文中提出若干个高等教育急需研究与回答的问题,再次倡议建立高等教育学学科。受到全国高等教育界的热烈关注与支持。他指出,“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不仅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对于丰富整个教育科学的研究内容,促进整个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提高,也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两篇论文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序幕,对后来以科学方法研究高等教育起到了启蒙和指导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他提出许多新思维与新观点,其中,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被认为是中国学术界对教育规律宏观体系最深刻、最全面也是最好的概括。他对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挑战、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地方化、文化传统与高等教育关系、海外华文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向农村扩展、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教学和课程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等高等教育实际问题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其中许多观点和理念在中国教育界和政府决策层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来源: 澎湃新闻

百家姓 名人榜 潘姓

姓氏名望

军政界

季孙:中华潘姓其中一宗系的受姓始祖。季孙公,周毕公高之四子也,毕公高历相文武成康封于毕,世子袭爵,季孙公食采潘地,从而得姓,是为潘氏始祖。

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潘璋:字文珪,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东)人。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人,西晋文学家、名臣。善缀辞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以在当时与陆机受到同样的推崇。

潘综:晋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孙恩起义,与父骠路遇兵。

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学上与潘岳齐名,世称“两潘”,其诗注重词藻,多应酬赠答之作,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潘正夫:唐代驸马,尚懿宗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官至少傅,封和国公,历事四朝。

潘美:大名(今属河北省)人,北宋名将,在灭南汉、南唐、北汉时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辽,潘美因指挥失当,使名将杨业陷敌牺牲,而受降级处分。

潘仝:字会道,汉族,祖籍河南荥阳。宋朝广州观察推官(三品)升秘书阁学士(一品)。

潘任:字肩宏,汉族,潘仝之孙。宋景炎元年从丞相文天祥起兵抗元,受封扶驾征讨大将军;宋祥兴元年赵昺帝晋升其为兵部尚书。宋亡后绝食而终,明太祖朱元璋颁谥“忠节”。

潘良贵:(1094—1150)字义荣,一字子贱,号默成。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宋代官吏、学者。

潘宗亮:宋代官吏,仕至太常卿,进士。迁居杭州(今属浙江)。

潘阆:大名人,宋太宗时进士,其诗词笔调清新,往往有出尘之语。

潘翼:青田人,宋代学者,学贯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

潘璋:字栗夫。金华人。明·成化八年进士。历任工部营缮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佥事,陕西按察副使。

潘耒:江苏省吴江人,清初学者,博涉经史及

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潘大临:黄岗人,宋代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有《柯山集》遗世。

潘自中:宋代松阳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诬人,力雪冤案。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浙江省乌程(今吴兴)人,明代著名水利家。

潘之恒: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明代文学家,撰有《叙曲》、《吴剧》等剧评,并有诗集《涉江集》。

潘振承:福建龙海市白礁村人,广州十三行首

商,十八世纪世界首富。

潘柽章:江南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学者,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潘平格:浙江慈溪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人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潘亦隽:江苏省苏州人,清初画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钧、潘奕荫、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画家。

潘作梅:字肖野,号戒平。清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贡。官海宁学正。冷官二十年,不慕荣利。博学多艺,精书法。画山水得倪云林逸致。

潘泽:字惠昔,清代山东省东昌府冠县(今山东冠县)人,其祖先自山西洪洞迁来至此。

潘清:雍正四年间与翁岩、钱坚创立清帮,史称青帮,为青帮三祖之一。

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状元。(1769-1854)清朝大臣。

潘祖荫:字伯寅。江苏吴县人。年十七应顺天乡试挑取誊录。

潘宗耀:字绳武,号虹桥。清代永嘉人。嘉庆六年举人。历丹徒、江浦知县,士民爱戴。有《五梅一研斋诗钞》。

潘峰:(1915-1994),安徽省六安市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

潘焱:(1916-1999),河南省新县卡房乡老叶湾村潘家下湾人。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1988年7月被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潘世征:(1916-1961),湖南省宁乡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著名文学家周立波作序,给予这本遗著很高的评价。

潘寿才:(1906-1974),河南省新县人。1928年参加光山县游击队。1974年2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68岁。

潘振武:(1907-1988),湖南省常德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1927年参加常德县秋收暴动。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

潘虎:(1900-1930.12),湖南省浏阳县人。1930年9月加入中国。大革命时期,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8军,随军北伐,因作战勇敢,相继升任排长、连长。

潘涛:(1911-1937.6.23),福建省仙游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

潘骥:(1896-1931.5),江西省余干县人。早年加入中国。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大革命时期,1925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第5军随营学校学习

潘一福:(1911-1932.6),安徽省金寨县人。学徒出身,1929年参加革命,从事地方工作。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在红1军、红4军12师36团当战士。1932年调入红25军75师225团2营4连当文书。

潘月明:(1904-1932.5),湖北省阳新县人。早年家庭贫苦,从小在煤窑做工、拾煤。1926年10月七约煤矿工人成立工会,常去参加开会。后参加了海口农民军。1927年5月任七约山农民协会委员会会长。1932年5月率部在四季山与敌作战,不幸牺牲,时年28岁。

潘心元:(1903-1930),又名潘心殷、潘心员,化名彭清泉。湖南省浏阳县人。是中国早期从事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潘世雅:(1903-1937.2.28),浙江省苍南县五凤乡上村人。1934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1934年在福鼎黄仁加入赤卫队,任交通员。

潘永阶:(1910-1934),湖北省大悟县人。1930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

潘幼卿:(1912-1935.1),湖北省大悟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潘寿德:(1900-1931),河南省新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受农民土地革命运动的影响,向往革命。1928年10月,参加弦南革命红学会。1929年4月加入中国。1952年,党和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潘克忠:(1882-192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

潘伯成:(1908-1934.11),福建省福安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加入中国。

潘忠汝:(1906-1927),原名潘汝庭,湖北省黄陂县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26年由团转入中国。最后因伤势过重,被战友们抬出城门后壮烈殉职,时年21岁。

潘河瑜:(1901-1932.1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革命,积极参与组建七里区防务会,不久加入中国。

潘荣初:(1902-1931),安徽省金寨县人。出生豪门家庭。192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大革命时期,1925年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时参加革命。

潘遐林:(1909-1929.4),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当过学徒。192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1927年以做裁缝为掩护,宣传革命主张,发动农民革命,发展党的组织,组织农民协会。

潘瑞吉:(1945.10-—),浙江省永嘉县渠口乡泰石村人。196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潘子忠:广西岑溪县人。中国党员。1929年参加广西百色起义,担任中国红军第七军的基层干部,随部投入创建和巩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潘鼎新:名毓,又名平界,字祖义。华容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率兵响应萍浏澧起义,事败逃亡日本,入同盟会。次年8月,参与组织共进会。1908年回国,参与创办《商务报》。

潘汉年:宜兴归径人。1925年入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机关报《国民军日报》总编辑。

艺术界

潘受:(1911—1999),原名潘国渠,福建南安人,1930年19岁南渡新加坡。一代伟大教育家、书法家。1995年,新加坡政府为肯定潘受的对国家文化与教育的卓越贡献,正式宣布他为国宝。

潘希真: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

潘天寿:浙江省宁海人,当代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擅写意花鸟和山水画,布局善于“险、破险”,笔墨有金石味,朴厚劲挺、气势雄阔,熔诗、书、画、印于一炉,亦能人物,并长于指画。著有《中国绘画史》、《治印谈丛》等。

科学界

潘序伦:(1893-1985),宜兴丁蜀镇人,中国同盟盟员,被国外会计界誉为中国会计之父。

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

工商界

潘慰: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主席

兼行政总裁、董事长、2007年中国餐饮首富。

潘石屹: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显今:金盾国际保镖公司创始人

体育界

潘晓婷:山东济宁人,中国职业台球花式九球打法女选手;曾世界最高排名第四,被誉为是中国的“九球天后”。

演艺界

潘长江:1957年7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市,喜剧表演艺术家,小品演员,二炮政治部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

青楼走出的画魂潘玉良:最牛,靠一支笔画进了卢浮宫

我有“三不”:一不谈恋爱;二不加入外国籍;三不与任何画廊签约——潘玉良

1

1895年 6月14日,潘玉良出生在扬州一户极为贫困的家庭里原名陈秀清。

一岁丧父,两岁丧姐,八岁丧母,烂赌的舅舅将她接到家里,每天非打即骂。

赵薇饰演的潘玉良

14岁的她,出落得有几分模样了,被自己的亲舅舅带到青楼,想要卖个好价钱。

没想到老鸨上下打量着小女孩,一脸嫌弃的甩了句:

“人你还是带回去吧,这丫头吃不了这碗饭,小眼睛、厚嘴唇,怎么长也长不成美人。”

当然,在她舅舅好说歹说之下,将她留了下来当一个烧火丫头,卖了两担大米的价格,被改名为张玉良。

潘玉良

也正是因为不出众的容貌,她没有早早遭受摧残,后来给头牌姑娘做婢女。

刚到的潘玉良,每天脑袋里想着的只有一件事——逃跑。

面对一次比一次狠的毒打和折磨,刚烈的潘玉良丝毫没有任何屈服之意,毫无办法的老鸨只得让玉良学琵琶、唱曲。

只要人还活着,那生活就有希望。

这么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又怎么会害怕这些东西?所以潘玉良学得很出色,很快便名扬芜湖。

17岁这年,正巧海关监督潘赞化来芜湖上任,芜湖商界名流设宴,为海关监督潘赞化接风洗尘。(实质是收买潘赞化,为他们行方便)她被请来唱曲助兴。

一曲《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只这简单几句慷慨苍凉的唱词,就让潘赞化心头一颤、心生怜悯。

良久之后,潘问:“这是谁的词?”

张玉良一声长叹:“一个和我同样命运的人。”

潘:“我问的她是谁?”

张:“南宋天台营妓严蕊!”

潘赞化凝神地瞅了她一眼,像认真端详她似的说:“嗯!你倒是懂点学问。”

张玉良腼腆不安地答道:“大人,我没念过书。”

潘赞化意味深长地说:“可惜呀,可惜!”

这一切,都被当地商会会长看在眼中。

第二天,便又将玉良叫来,陪同潘赞化一起出游看景。

此时,潘玉良年17岁,潘赞化则刚刚27岁。

2

潘赞华是何许人也?早年留学日本,结识,加入同盟会,和陈独秀办过报纸,参加过推翻清王朝的运动,身份显赫、仪表堂堂。

潘玉良呢?大字不识一个,出生贫苦而又身在青楼,还长得厚嘴唇、小眼睛。

两人虽是天差地别,潘赞化却爱上了这个青楼女子。

潘赞化用一万大洋给潘玉良赎了身,这些钱是他东拼西凑甚至变卖古董才拿出来的钱。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只要能得到潘玉良,这些东西他都不在乎。

1913年,他们结婚,证婚人也是惟一的宾客是陈独秀,张玉良随夫姓“潘”,改名“潘玉良”。

从此的张玉良已死,潘玉良新生。

潘赞化曾这么形容潘玉良:“原是冰肌洁白身,玲珑心曲本天生。漫言埋没无颜色,一出污泥便可人。”

潘玉良画作《我的家庭》

婚后,二人定居上海。

潘赞化买了笔墨纸砚教她识文认字,还请了邻居上海美术专校的老师洪野先生来教玉良学画。

潘玉良很有画画的天赋,没过多久,洪野看了潘玉良临摹的作品,大为惊叹:“过人的天资,天生的艺术素质!”

在得到丈夫的支持下,1918年,之前不识字、不会画画的潘玉良考上了上海美专,而且是第一名。

由于潘玉良的出身,所以遭到非议,还是校长刘海栗力排众议,才录取。

上海美专

在这里潘玉良开始了当时“禁忌”——人体艺术(画)。

第二年,上课时接触人体画,潘玉良很是难为情。

回家后,在浴室洗澡的时候,偶然间,从镜子中看到自己,这不就是最好的模型吗?

有次,她去澡堂洗澡,突然发现这里居然有这么多活生生的模特。

澡也不洗了,赶紧跑回去拿来速写本和笔,画了起来。

“你们来看啊!这个女学生好不要脸!居然躲在这里画我们的!”

一群女人大喊的扑了上来,潘玉良只能狼狈逃离。

后来她关上家里的门窗,自己在镜前观察的自己,画的自己……

3

1922年,潘玉良从上海出发,坐船抵达了法国巴黎,开启的美画的征途。

在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和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一年后,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与徐悲鸿同窗。

两年后,得罗马国立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康马蒂教授的赏识,成为该院的第一位中国女画家。

为了让自己的画画技术达到最高境界,她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画画上,在回忆录中,潘玉良写到:

“我在卧室画素描,常常一画就到天亮,地板上、墙上,全贴满了我的画,屋子里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有一次,四个月没有收到家信和补贴。我饿着肚子画罗马的斗兽场、画威尼斯宫,我觉得很快乐,我从来没有那么快乐地找到自己。”

在没有收入来源的欧洲,她只是个穷学生,所以的经济全部来源于丈夫潘赞化。他按时给她寄钱,一寄就是六年,后潘赞化丢掉了官职 ,资助时断时续。

在那段最穷苦的日子里,饿着肚子的潘玉良,坚持了四个月,居然饿晕在课堂上了。虽然常有朋友接济,而真正帮了大忙的,是她自己的画。

图片尺度过大,此为上半身截图

就在此时她收到了欧亚现代画委员会的汇款,附言:“潘张玉良女士,你的油画《裸女》荣获三等奖,奖金五千里尔。”

正是靠着这5000里尔,省吃俭用,她一直撑到了毕业。

潘玉良成功了,她成功在中国绘画中注入西方绘画技巧,为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徐悲鸿说:当时的中国画坛,能够称得上画家的人不过三人,其中一个就是潘玉良。

陈独秀说:所作油画已入纵横自如之境,非复以运笔配色见长矣。

张大千说:潘玉良用笔用墨为国画正派。可在中国,画依然是禁区。

4

1929年,潘玉良学成归国,与潘赞化终于团聚。

虽是妾室的身份,但她还是想为他生儿育女的,可数年前被老鸨灌下了汤药,导致了她终生不孕。

她想,这一巨大的缺憾或许只能用绘画来补偿了。

两个月后,王济远先生为潘玉良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第一个女西画家画展”开幕了。

展品两百多件,震动了中国画坛《申报》发了专题消息,刘校长从罗马发来电报祝贺。这时,玉良的留法同学徐悲鸿,以中大艺术系主任身份向她发出聘请,请她去“中大”执教。

她连续办了4次画展,所得的钱财都义捐了,用于支持国内的抗战。

从她回国第一次办画展开始,国人压根就没有注重她的画,而是对她的身份热议不减。

真正让她伤心离去的,是1936年的第五次办画展上。

从龌龊的人眼中看什么都是龌龊的!

这次画展有一幅《人力壮士》:画面上是一个的中国大力士,双手扳掉一块压着小花小草的巨石。

当时,日军侵入东三省,苍生受难,她想借着对力的赞美,来表达对拯救民族危亡英雄的敬意。

许多观众停留画前,深受震撼,不愿离去。

这幅明明是对抗日支持的画,却被龌龊的观看者卑劣理解。

画展闭幕的那天,这幅画被人划破了。做这件事的人还不忘在旁边贴了字条“对嫖客的歌颂!”,来表达愤慨。

这幅画是潘玉良最心爱的作品,这样的举动也深深的刺痛了她的心,所以决定离开故土,重返法国。

潘赞化送她到黄浦江码头,将蔡锷将军送他的那块怀表送给爱人作为临别纪念:

“要是想我了,就听听怀表,那就像我的心跳!”

潘玉良含泪将怀表握在胸前。

谁能想到,此次别离,也是和丈夫的最后一次诀别。

到法国后,潘玉良为自己定下了三不原则:

一不谈恋爱;二不加入外国藉;三不与任何画廊签约

这三个原则,每一个都艰难,但每一个,她都做到了。

5

难道只有国外,潘玉良才能获得平等的对待?金质奖,勋章,高级荣誉……各项荣誉纷沓而来!

1938年时,她成为法国巴黎中国文化协会会长。

她的作品世界多个国家巡回演出。

潘玉良能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作中,源于她在“中大”的学生王守义也义无反顾的照顾她,处理她绘画外的所有的事情,守护着她的后半生,直至逝世后完成遗嘱!(潘玉良一直遵守“三不”原则)

1959年,巴黎大学的教,堂巴黎市长宣布:

“尊敬的潘玉良夫人,恭喜您荣获巴黎大学多尔烈奖。”

这是该奖项第一次授予女性艺术家,而且她还来自东方。

60年代,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收藏了她的油画作品。她成为画作进入卢浮宫的中国第一人。

当时国内的形势很严峻,当她获奖消息传回国内,换回的却是潘赞化去世后的消息,连想回去探望,都不行。

中法建交后,当她准备回国看望时,却被当局告知:不得带走任何作品。

后来周总理又托人捎来邀请她回国的口信,结果浩劫来临,一晃又是10年。

自1941年至1976年间,潘玉良曾先后7次准备回国。然而,战火、、政治运动、重病,加上法国当局不允许她携带作品出境,30年来的夙愿,最终未能实现。

1977年7月22日,潘玉良临终前,颤抖抖地从胸前口袋里掏出怀表,又从脖子上取下嵌有她同赞化合影的项链,放到守护在她身旁的王守义的身上,用尽最大的气力说:“兄弟,多少年来,有劳你照应,现在我不行了,我……还有一件事相托。”

守义贴近她的嘴,她费力他说:“兄弟,这两祥东西,请你带回祖国,转交给赞化的儿孙们……还有那张自画像,也带回去,就算我回到了祖国……拜托了!……”

这位伟大的画家在他国离世,带着对爱人,对祖国深深的怀念……

潘玉良去世后,王守义花费十万法郎为她购置了墓地,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至今我们所见到的2000千件潘玉良画作和七大箱遗物,也都是王守义不惜重金、费尽千辛万苦从法国运回中国的。

1978年国庆节前夕,王守义终于回到了他和潘玉良魂牵梦萦的祖国,并将潘玉良的遗物亲手交给了潘赞化的后人,完成了她最后的遗愿。

被世人誉为“画魂”的她,就此一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