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经进入农历八月了,对于农历八月来说,也是一个收获的日子。此时庄稼一片金黄,到处充满了肃杀之气,而粮食也等待着农民去收割,以庆祝今年秋天的丰收。
但是在民间里,农历的八月初三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比如说:这一天是“灶王诞”,而在崇尚“民以食为天”的古代或者现代,灶神和厨房都是相当重要的。
又比如说,八月初三这一天也是民间传说中“北斗星君诞辰”。当然按照神话传说,北斗星君掌管着天、地、人,以及人间时节等物象,所以这一天也是不一般的。
正是如此,在农历的八月初三也就有了“八月初三参北斗,有雨必定愁”的说法,那么这句话是啥意思,有没有道理呢?我来说一下:
今年八月初三不一般:
①八月初三“灶神诞”。
按照民间的说法,农历八月初三这一天是灶君老爷的诞辰。而灶君老爷,称为灶神,也称为灶君司命,在古时候家家户户的厨房都供有灶王爷神位的。
特别是农历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按照民间的传说,灶君老爷要去天上汇报工作的,所以也就有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民间说法。
当然古书《抱朴子内篇•微旨》是这样记载的:
“八月初三,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
意思是说,灶君老爷上天之后,会汇报人间的罪状,如果罪过比较大,就会被夺去300天寿,小恶则夺3天。可见我们老祖宗对灶神的敬畏和重视程度。
②八月初三,北斗星君诞辰。
按照民间的传说,八月初三这一天也是“北斗星君的诞辰”。
我们观察天文就知道,北斗星一共有七颗星组成,分别是由天枢星、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开阳星、摇光星等七星组成的,并呈现出古代舀酒的斗形,所以也被称为北斗七星。
当然我们老祖宗是按照斗柄所指方向来定季节的,比如说: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斗柄指南,天下皆夏;
斗柄指西,天下皆秋;
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不过在神话传说中,北斗星又称为北斗星君,他和南斗星君(南十字星座)一起掌管着天、地、人,以及人间时节、音律等一切物象。
而在古书《搜神记》中,对于北斗星是这样描述的: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从生到死,也就是从南斗走向北斗的过程,而南斗六星就代表了人们生活中的福禄等,北斗七星则是终结这一切的。
也正是这样的传说,民间里的道教组织,就在农历的八月初三这一天举行庙宇会,也就是“秋祭拜斗”,而一些老百姓在这一天也去庙宇中“拜斗”,在天气转凉的季节,为自己为家人求个心安。
“八月初三参北斗,有雨必定愁”的意思:
当然根据上面的说法,八月初三是民间传说中北斗星君的诞辰,所以也具有“参北斗”的意义。不过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一天下雨是不好的,因此也就有了“八月初三参北斗,有雨必定愁”的说法。
第一,农谚:八月初三日头照,来年三月麦子笑。
其实这句俗语很好理解,意思是说:如果在农历八月初三这一天太阳高照,晴空万里的话,那么对于庄稼的收成来说自然是好的预兆。
因为农村里有一句俗语,“七月初一看当年,八月初一看来年”,所以八月头是否下雨,也是关系着来年的庄稼涝旱。
因此如果八月初三这一天不下雨的话,那么也就预示着来年三月份的天气,会出现风调雨顺的情况,这时候恰恰以及立夏节气前后,也正处于“立夏见麦穗雨,雨水多麦子实”的情况,这样麦子自然会丰收,农民的脸上也会有了笑容。
所以我们从侧面来说,在农历八月初三这一天,晴天是好于下雨的,这一天也是宜晴不宜雨的。
第二,农谚:“八月初三阴,来年必定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农历八月初三这一天下了雨的话,那么未来的一段日子会出现雨水不断的情况。
当然俗语:“八月初三动了流,阴雨连绵九十九”,初二初三月不明,一月只有八天晴”也说明了一切。
所以来说,如果八月初三下雨,意味着八月当月阴雨不断,在这个秋收的日子里,下雨不仅会影响光合作用的完成,也会造成粮食的无法晾晒,最终导致粮食霉变。
而在古时候,老百姓对于粮食是非常重要中,如果今年的粮食出现短缺,那么明年就会出现饿肚子的现象。所以这也符合“八月初三阴,来年必定愁”的说法。
第三,农谚:“八月初三灶王诞,天晴丰收好年景”。
有一句农谚是这样说的:“白露前是水,白露后是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白露节气前下雨,一些农作物会得到水的补充。
但是如果白露节气后面下雨,那么农民认为这属于“鬼天气”,雨天农作物倒伏发芽霉变,不是一个好的丰收年。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农历八月初三是民间“灶王爷的”诞辰,当然这一天也在白露节气之后,所以如果这一天天气晴好预兆秋收大丰收,这样年景非常也是非常好的。
写在最后:通过上述来说,对于俗语“八月初三参北斗,有雨必定愁”还是符合一些实际的,毕竟这八月正处于收成的关键时候,如果下雨不断对于庄稼来说也是不好的。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经进入农历八月了,对于农历八月来说,也是一个收获的日子。此时庄稼一片金黄,到处充满了肃杀之气,而粮食也等待着农民去收割,以庆祝今年秋天的丰收。
但是在民间里,农历的八月初三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比如说:这一天是“灶王诞”,而在崇尚“民以食为天”的古代或者现代,灶神和厨房都是相当重要的。
又比如说,八月初三这一天也是民间传说中“北斗星君诞辰”。当然按照神话传说,北斗星君掌管着天、地、人,以及人间时节等物象,所以这一天也是不一般的。
正是如此,在农历的八月初三也就有了“八月初三参北斗,有雨必定愁”的说法,那么这句话是啥意思,有没有道理呢?我来说一下:
今年八月初三不一般:
①八月初三“灶神诞”。
按照民间的说法,农历八月初三这一天是灶君老爷的诞辰。而灶君老爷,称为灶神,也称为灶君司命,在古时候家家户户的厨房都供有灶王爷神位的。
特别是农历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按照民间的传说,灶君老爷要去天上汇报工作的,所以也就有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民间说法。
当然古书《抱朴子内篇•微旨》是这样记载的:
“八月初三,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
意思是说,灶君老爷上天之后,会汇报人间的罪状,如果罪过比较大,就会被夺去300天寿,小恶则夺3天。可见我们老祖宗对灶神的敬畏和重视程度。
②八月初三,北斗星君诞辰。
按照民间的传说,八月初三这一天也是“北斗星君的诞辰”。
我们观察天文就知道,北斗星一共有七颗星组成,分别是由天枢星、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开阳星、摇光星等七星组成的,并呈现出古代舀酒的斗形,所以也被称为北斗七星。
当然我们老祖宗是按照斗柄所指方向来定季节的,比如说: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斗柄指南,天下皆夏;
斗柄指西,天下皆秋;
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不过在神话传说中,北斗星又称为北斗星君,他和南斗星君(南十字星座)一起掌管着天、地、人,以及人间时节、音律等一切物象。
而在古书《搜神记》中,对于北斗星是这样描述的: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从生到死,也就是从南斗走向北斗的过程,而南斗六星就代表了人们生活中的福禄等,北斗七星则是终结这一切的。
也正是这样的传说,民间里的道教组织,就在农历的八月初三这一天举行庙宇会,也就是“秋祭拜斗”,而一些老百姓在这一天也去庙宇中“拜斗”,在天气转凉的季节,为自己为家人求个心安。
“八月初三参北斗,有雨必定愁”的意思:
当然根据上面的说法,八月初三是民间传说中北斗星君的诞辰,所以也具有“参北斗”的意义。不过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一天下雨是不好的,因此也就有了“八月初三参北斗,有雨必定愁”的说法。
第一,农谚:八月初三日头照,来年三月麦子笑。
其实这句俗语很好理解,意思是说:如果在农历八月初三这一天太阳高照,晴空万里的话,那么对于庄稼的收成来说自然是好的预兆。
因为农村里有一句俗语,“七月初一看当年,八月初一看来年”,所以八月头是否下雨,也是关系着来年的庄稼涝旱。
因此如果八月初三这一天不下雨的话,那么也就预示着来年三月份的天气,会出现风调雨顺的情况,这时候恰恰以及立夏节气前后,也正处于“立夏见麦穗雨,雨水多麦子实”的情况,这样麦子自然会丰收,农民的脸上也会有了笑容。
所以我们从侧面来说,在农历八月初三这一天,晴天是好于下雨的,这一天也是宜晴不宜雨的。
第二,农谚:“八月初三阴,来年必定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农历八月初三这一天下了雨的话,那么未来的一段日子会出现雨水不断的情况。
当然俗语:“八月初三动了流,阴雨连绵九十九”,初二初三月不明,一月只有八天晴”也说明了一切。
所以来说,如果八月初三下雨,意味着八月当月阴雨不断,在这个秋收的日子里,下雨不仅会影响光合作用的完成,也会造成粮食的无法晾晒,最终导致粮食霉变。
而在古时候,老百姓对于粮食是非常重要中,如果今年的粮食出现短缺,那么明年就会出现饿肚子的现象。所以这也符合“八月初三阴,来年必定愁”的说法。
第三,农谚:“八月初三灶王诞,天晴丰收好年景”。
有一句农谚是这样说的:“白露前是水,白露后是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白露节气前下雨,一些农作物会得到水的补充。
但是如果白露节气后面下雨,那么农民认为这属于“鬼天气”,雨天农作物倒伏发芽霉变,不是一个好的丰收年。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农历八月初三是民间“灶王爷的”诞辰,当然这一天也在白露节气之后,所以如果这一天天气晴好预兆秋收大丰收,这样年景非常也是非常好的。
写在最后:通过上述来说,对于俗语“八月初三参北斗,有雨必定愁”还是符合一些实际的,毕竟这八月正处于收成的关键时候,如果下雨不断对于庄稼来说也是不好的。
文|枫韵
一个小姑娘去世,为她披麻戴孝的,竟然是三个精壮男子。
棺木起灵时,全村人,除了行动不便的,悉数跟在后面。
披麻戴孝的男子,手捧遗像,打着幡,悲悲戚戚地走在棺椁前面。
这样的场景,出现在山东嘉祥县后申庄村,是史无前例的。
谁在死后,会赢得如此隆重的礼仪呢?
1994年6月某日,山东菏泽龙堌集卫生院,一个中年男人被匆匆抬了进来。
经过医生检查发现,这个人因过度劳累,导致脑溢血,已经没了呼吸。
男人死了,女人带着12岁的女儿春玲,和一个六七岁的儿子,实在无法生活,便改嫁到了嘉祥县后申庄。
后申庄的申树平,是一个木匠,在家乡一带,也算是手艺精湛,收入不错的能人。
妻子过世后,便领着四个儿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四个儿子都在求学阶段,大儿子考上了西安交大,已经大三。
其余三个儿子也挺出息,都在县城读高中。
妻子死了,申树平又要做工,又要照顾二老,未免有些焦头烂额。
春玲娘的到来,让申树平看到了奔头,两个人很快结婚了。
申树平是一个憨厚爽利的人,对于春玲姐弟,他没嫌多余。
而春玲的懂事和文静,更是让这个只有儿子的男人,得到了贴身小棉袄的温热。
见春玲这么大了,居然还没上学,申树平马上将她送进了村小学。
他对有些拘谨的春玲说:“孩子,你就当我是你的亲爹。在这个家里,啥都不用你管,就好好念,要像你的大哥一样,将来考一个好大学。”
继父朴实的话语,令人心醉的父爱,深深感动了春玲。她用刻苦学习,保持成绩优秀来回报继父的关爱。
家里一下子多出三张嘴吃饭,要付出五个孩子的学杂费,申树平肩上压力陡增。
但是性格平稳,为人老实厚道的申树平,没有叫苦。
他忙时到工地,挣得是高工资。闲时做零工,因为手艺好,收入也不低。
日子从不辜负勤劳的人,申树平一家过的和顺富足,春玲娘也获得了安逸的生活。
为了感谢申树平,她将两个孩子的姓,也随了申树平,女儿改名申春玲。
春玲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在学校,是个优秀的学生。回到家,又成了妈妈的好帮手。
有了勤快懂事的春玲帮忙,继父的工作间,也干净整洁了许多。
有时候,见申树平劳累一天,疲惫地窝在椅子里时,春玲会凑上去,帮他捶捶酸痛的后背和双腿。
每当这时候,小姑娘的内心充满对生父才有的那种依恋,和信任。
看着这个手脚勤快,机灵勤勉的小姑娘,申树平真是从心里喜爱。
每当邻居们以羡慕的眼神,夸赞申家的变化时,申树平都会得意地跟人家“显摆”:“我这个闺女,不是吹,你就可处打听吧,保证找不出第二个。”
人们笑着,心悦诚服地肯定了申树平的自豪。
1995年7月,虽然艳阳如火,但是对于申树平一家来说,日子却迎来了酷寒:申树平在工地干活时,从三楼跌落下来,摔坏了腰。
人被送到了医院,虽然保住了命,却瘫在床上了。
家中的顶梁柱倒了,生活源头不但没了活水,申树平还得治病,钱却无从筹措。
春玲母亲决定火线突围,她要带着一双儿女,另寻活路。
看着母亲默默收拾行囊的背影,小春玲的心在流血。过往的点点滴滴,犹如电影回放般的,在她的记忆中闪过。
因为自己是女孩,在亲生父亲眼中,她成为了多余的人。好吃的要让着弟弟,好穿的也是以弟弟为主。
就因为她是女孩,父亲连学都不让她上。
进入申家,小春玲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爷爷奶奶把她当亲孙女去疼,哥哥们对这个文静的小妹,赋予了浓厚的亲情。放假回来,不是帮她补习功课,就是为她讲一些在外面的见闻。
更让春玲感念的是,继父给了她和男孩子一样的家庭地位:让她有书读了。
春玲早已把申家所有人,都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把后申庄当成了自己出生地。
可是母亲要走了,自己将和申家断了瓜葛。
春玲哀求母亲:“我们不要走了,爹需要有人照顾,好不容易有的家,可不能散了啊。”
她扯着母亲的衣襟:“我不上学了,就在家里干活,地里的活,院里的活,我都能干。妈,留下吧,只有爹妈都在,才是个家啊!”
母亲挣脱了她的手。
看到母亲去意已决,春玲只好告诉她:“你带着弟弟走吧,我要留下来,照顾爹,照管这个家!”
自己的孩子啥脾气,母亲是最了解的,她只好领着儿子走了。
申树平的心在流血,但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谁又能责怪什么呢。
他口气平和地对春玲说:“丫头,走吧,这个家实在太重了,你扛不动的。走吧,孩子,我不能拖累你。”
说着,申树平的眼眶湿润了,他转过头去,不想让小春玲看见。
春玲第一次没有顺从继父,她硬是留下了。
家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申树平的四个儿子赶了回来。
看着倒在床上的父亲,双胞胎中的老二决定辍学,回家负担起养家的责任。老三觉得二哥马上要高考了,成绩又那么优秀,辍学太可惜了。
他觉得自己的成绩差一点,理当退学,回家务农。
还有一年毕业的大哥,告诉争相担当重任的弟弟,自己可以勤工俭学,不用家里负担学费。毕业就将照顾家的重担接过来,苦日子不会太久的。
几个儿子的决定,让申树平即感动,又为难。
他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儿子们能改变命运,不再脸朝黄土,背朝天,过土里刨食的日子。
现在这种希望,眼见就被自己毁了。
申树平痛苦至极,不由得捶着床板,泪湿枕巾。
“你们谁也不能回来,我不上学了。家里有我,谁都不用操心了。”
春玲的话,震惊了所有的人。
几个哥哥,齐齐地看向春玲,觉得这个瘦弱的小姑娘,瞬间长大了。
可是行吗?这个沉重的担子,交给一个外人,还是一个女孩子?
看着大家狐疑的眼神,小春玲一边熟练地拾掇着饭菜,一边语气平静地说:“你们都快熬出头了,现在不念书了,早前咱爹的心血就白瞎了,你们的力气也白费了。”
春玲转过身,眼神里透着坚韧:“我已经学会了认字,这就够了。等以后熬出苦日子,我还有机会上学,所以你们就别争了,明天都赶紧回学校去。”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小姑娘,会以命令的口气,说出这种话。
申树平拉着春玲的手,激动地说:“玲啊,你可真是爹的好女儿啊,只是苦了你了!”
大哥对两个弟弟宣布:“都记住小妹的恩情,以后不管谁有了能力,小妹的这份付出,咱们都要加倍报偿!”
几个哥哥,犹如宣誓一样,重重地点着头。
说来容易,做起难。“家”这个字写起来简单,包罗的众多琐事,却无法用表格罗列。
家里、地里,所有的活计,让春玲终日不得闲暇。同时,她还要护理瘫痪在床的父亲。
96年盛夏的一天,申树平突然病情加重。卫生院治不了,便建议申树平,到济宁市的大医院诊治。
春玲听了,不顾申树平的反对,自己用板车拉着继父,踏上了八十多公里的求医之路。
这个瘦弱的小姑娘,硬是拖着板车,走了两天一夜,将继父送进了医院。
申树平住进了医院,春玲的脚磨破了,腿也肿胀的一按一个深坑。
为了节省一点费用,她安顿好继父之后,便窝在医院的自行车棚里,度过一个个漫长的夜晚。
看车师傅,了解春玲家的事情之后,不但为她找了个安静的角落,放板车。还拿来家里的蚊帐,挂在板车上,帮春玲抵御夜晚蚊虫的叮咬。
经过几天的治疗,申树平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春玲又将继父拖回了家。
回到家里的春玲,看到别人家的麦子都已经收割了,自己家的七亩地却依然满地金黄。
节令不等人啊,等哥哥们放假,麦收就过节气了。
春玲顾不上休息,立刻下地抢收。
爷爷奶奶心疼孙女,也跟在春玲的后面,帮她捆麦子,收散落的麦穗。
春玲没日没夜地抢割麦子,困急了,便趴在麦垛上睡一会,醒了便接着干。
日以继夜的劳累,春玲的嘴起了血泡,手也磨肿了。干了一个星期,却还有两亩多麦子,没有收完。
成熟的麦子怕雨天,麦子遇连雨天可就糟蹋了。
这可是全家的希望啊,春玲的心理防线,终于被沉重的麦穗压垮了。她一屁股坐在地头,放声大哭起来。
临近的村民听到了春玲的哭声,纷纷聚拢到申家的麦田里,帮助春玲将麦子收割并运回家。
家中的粮食圆满地装进粮仓,二哥的高考也传来了喜讯: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同济大学录取了。
暑假里,三个哥哥回到了后申庄。
看着又黑又瘦的春玲,三哥落下了悔恨的眼泪:“让你吃了那么多苦,我却没有考上大学,哥真是对不起你啊?”
春玲急忙劝慰三哥:“你学习那么好,今年没考上,还有过年呢,你只管放心念书,家里有我呢。”
见春玲这样说,更使三哥心疼不已,他对春玲说:“我没考上正好,从现在开始,这个家,就由我来撑持了。”
听了三哥的话,春玲立刻一脸严肃地说:“说什么话呢,你都努力那么多年了,再复读一年,明年肯定能考个好大学。”
见三哥还要争竟,春玲竟然哭了起来:“我甘愿留在家里,苦巴苦撑,不就是盼着哥哥们都有个好前途吗?你如今放弃了,我留在这个家,还有什么意义呢?!”
听了春玲的话,另外两个哥哥也红了眼圈。
二哥劝老三:“妹妹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你就别犟了。好在大哥也快毕业了,他毕业上班,小妹就不用这么受累了。”
老三只好听从劝告,回到了学校。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刚上高中的四哥,决定退学当兵。
这个决定,申树平表示支持。他实在心疼继女,能够少一分开销,就是对春玲的一份疼爱。
春玲也表示支持四哥,她高兴地说:“我最羡慕解放军了,可惜我不能去。四哥你在部队一定要好好干,家里有我,啥都不要你操心哈。”
看着这个懂事的妹妹,老四激动地将春玲举了起来。
转眼到了开学季,老二和老三的各种学杂费,要三千多元。
春玲将余粮卖了,看着手中薄薄的一摞钞票,深知离所需费用,还差一大截呢。
就在她心中焦躁时,路旁的献血站,让她又燃起了希望。
医生看着这个瘦弱的小姑娘,听说她才十四岁,立刻摇手拒绝了她。
回家后,继父正在和爷爷奶奶争执。
原来两个老人要将几棵,留作自己棺木的杨树卖掉,给孙子做学费。
申树平不同意,他要卖家中的一块老宅基地,不够再想别的办法。
奶奶见春玲回来了,便对儿子喊道:“小玲子为了这个家,都累成什么样了,我还要那棺木有什么用。为了这孩子,你也别拦我了。”
最后棺木和宅院都卖了,却还是不够。
春玲又一次走进了血站。
这一次她多了一个心眼,将自己的年龄,虚报了几岁。
医生为春玲抽了200毫升血,给了她400元钱营养费。
春玲尝到了“甜头”,第三天又跑到血站。
但是医生看着她满脸菜色,身体又那么瘦小,说什么也不给她抽血了。
春玲急了,她扑通一下,跪在医生面前,哭着对医生说:这笔钱,对她和她的家庭太重要了。
看着这个朴实的小姑娘,医生被深深地感动了。
他象征性地为春玲抽了一点血,又偷偷从自己兜里掏出一沓钱,凑了七百元给了春玲。
学费终于凑齐了,二哥要上学了。
临走的前一天,春玲拿出一套新被褥,和一双新布鞋:“二哥,到大城市,不比咱这县城,穿的用的都要好一点。”
奶奶看着这些东西,心里一酸,流着眼泪对孙子说:“这是小玲子,用好几个晚上给你做的。我想帮忙她都不用,就怕做的不好看,被人家笑话。”
对于小妹的良苦用心,二哥只能用一个火热的拥抱,和满脸泪水,来表达自己感激的心情。
哥哥们都走了,春玲继续着自己的忙碌。
为了给家里创收,春玲只要听说什么能挣钱,就立刻去尝试。
农闲了,她跟随乡亲们去收槐米,秋天到了,她又加入了贩运苹果的行列。
春玲虽然是个女孩子,但是用板车拉苹果,却一点也不比那些身强力壮的男人差。别人一车装多少,春玲也不会差分毫。
泗水的苹果收购价,要比附近产地便宜一些,但是从后申庄到泗水,晚饭启程,天亮才能赶到果园。
春玲不怕路途遥远,和那些大人一起日夜兼程。
秋阳似火,满头大汗的贩夫们,渴了就啃苹果。一个苹果下肚,即解渴,又顶饿。
但是春玲一个都不舍得吃,便是那些有伤疤的坏果,她都要拣出来,留给爷爷奶奶和继父吃。
家里的七亩田地,成了春玲的摇钱树。
听说种棉花,要比别的农作物收入高,春玲便把几亩田都种上了棉花。
为了给棉花除虫害,七月流火的天气,春玲背着沉重的农药桶,在密不透风的棉田里喷洒农药。
一次,因为操作不当,她竟然被熏倒在田垄里。
幸亏被路人发现,将她救了起来。
被送到家的春玲缓解后,不顾继父的阻拦,立刻又返回了田里。
那一年,棉花终于获得了丰收。
而在春玲的不懈努力下,申树平的病有了极大的好转,自己可以扶着拐杖,下地活动了。
1997年,老三通过努力,终于考上了山东中医学院。棉花的收入,让三哥顺利走进了大学的课堂。
家中的日子似乎看到了曙光,这让全家人,都对春玲倾注了无限的感激,和真情的关爱。
春节期间,除了当兵的四哥,其余的哥哥都回到了家。
每个哥哥都为这个辛劳的小妹,带了礼物。
大哥的新套装,二哥的红围巾,都让春玲爱不释手。
就连三哥都用省下的伙食费,给小妹买了一盒面霜。
春玲抱着哥哥们的礼物,高兴地在屋子里转着,笑着。
看着小妹那孩子般的本色释放,几个哥哥笑着,笑着泪水便流了出来。
98年3月,年事已高的奶奶病危。
临终时,她把春玲叫到身边,吃力地从枕头下面,掏出一个布包。
那是一个质地优良的玉镯。
“玲啊,你比亲孙女还让奶奶得济,奶奶最放不下的就是你了。这个你收下,就当奶奶给你的陪嫁,我怕看不到那一天了。”
春玲拉着奶奶的手,对她说:“奶奶,你没事的,会好起来的。这个太贵重了,我不要。”
爷爷接过玉镯给春玲戴上,颤声说道:“玲子,这是祖传的玉镯,原本是留给你长嫂的。但是现在看来,没有谁更比你值得拥有。丫头,你不要,爷爷奶奶心里不安啊!”
看着春玲带上了玉镯,奶奶舒心地闭上了眼睛。
听说奶奶去世了,原本想考军校的四哥来信说,不想给家里增加负担,所以决定不去考军校了。
看到四哥的来信,春玲急了。她托人给四哥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不能放弃前途,家里不用他担心。
随信她又给四哥邮去200元钱,让他买学习资料。
就在这时,春玲的妈妈来信了。
她现在嫁了一个开食品店的老板,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得知女儿在后申庄过得很辛苦,便征得丈夫同意,要把春玲接过去。
母亲在信中,给春玲描绘了愿景:等到合适的年龄,为她找一户富裕人家,过上幸福的日子。
看着母亲的信,春玲的眼泪不住奔流。那种骨肉相连的亲情,令她对母亲的无情出走,瞬间释怀了。她真想扑进妈妈的怀中,纵情释放一下自己的苦乐哀愁。
申树平看着春玲有点红肿的眼睛,轻声劝道:“走吧玲子,这个家实在太拖累你了,你还是个孩子,跟你妈过孩子应该过的日子吧。”
春玲将母亲的信仔细叠好,揣进兜里,对继父说道:“爹,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哪里都不去。”
听从了春玲的劝说,四哥在军训之余,开始备考军校。
消息传来,春玲在高兴的同时,又开始为四哥学习费用。
由于奶奶治病和去世,家里已经没有了积蓄,情急之下,春玲又想到了卖血。
1998年8月的一天,春玲走进血站。
在她的再三恳求下,医生按照极限,为她抽出了300毫升血。
日益操劳,加上营养不足,献过血之后的春玲,有点体力不支。
但是想到四哥急需用钱,她不顾头晕目眩,支撑着向对面的邮局走去。
就在她快要走上人行道时,一辆货车飞速驶来。随着一阵刺耳的刹车声,春玲被撞飞了。
当血肉模糊的春玲落回地面时,她的灵魂,已经奔赴了天国。
消息传到部队,刚刚接到“桂林陆军学院”录取通知的四哥,一头栽倒在训练场上。
醒来之后,他哭着致电三个哥哥:“我训练繁忙,无法回去。请代我送小妹最后一程,告诉小妹,她用鲜血为我铺出的路,我一定走成功!”
三个哥哥得到噩耗,不约而同奔回家中。后申庄,那座一色男人的院落里,撕心裂肺的哭声直冲云霄。
爷爷因为春玲的死,已经病倒在床,继父几度晕厥倒地。
出殡时,这个连户口都没有的外村姑娘,竟得到了村里最高礼仪的对待。
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面对吊唁人群,宣布了一个决定:“在祖林中,找一处最敞亮的地给玲子住。活着,苦了这丫头,走了,再也不能委屈她了!”
起灵了,大哥高高举起瓦盆喊道:“小妹,来世你是我的亲妹子,我们哥几个陪着你,一定让你过最开心,最幸福的日子。”
同样一身孝服的二哥,手捧春玲的遗像,已经哭肿了双眼。
为小妹打引魂幡的三哥,好几天不曾进一粒米饭。
送葬的队伍,绵延数里。
这个与村里任何人,都毫无血缘关系的姑娘,让所有知道她的人,都无法抑制默默流出的泪水。
曾经对春玲做过专访的山东作家刘红,专程赶来参加申春玲的葬礼。
她为春玲赋写了祭文,沉痛地悼念这个年仅16岁的普通女孩:
“你,宛如山涧一朵野花,你,又是天边的一抹云霞,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你走了,走得那么轻,那么轻,轻得像天边那朵云......。你留下的情又是那么重,那么重,重得像巍峨的泰山。”
.END.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画家常玉:一生画上百个裸女,被骂风流穷困潦倒,如今一幅画3亿
云南退伍女兵变身村头霸王花,被称女版李小龙,至今无人敢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