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榜单解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416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30682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331937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占比为55.97%;按2021年末全国常住人口数据来算,人均GDP为4.20万元/人。
2023年上半年,内地22个省份实现GDP超过1万亿元,其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这5个地区GDP超过3万亿元,青海、西藏这2个地区GDP不足2000亿元。相较于2022年上半年,31个地区均呈现增长之势,其中15个地区增速超过全国增速,上海增速最高,达到9.7%。
就各地区三大产业增加值来看,山东、河南、广东、四川这4个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均在2000亿元以上,仅北京第一产业同比呈现下降趋势,下降了4.6%。8个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万亿元,其中江苏、广东是第二产业值最高地区,就第二产业同比增速来看,黑龙江、北京这2个地区其第二产业同比增速出现下降,其他地区均有所增加,其中上海、西藏、海南这3个地区第二产业同比增速超过10%。广东、江苏第三产业增加值在3万亿元以上,海南、吉林第三产业同比增速超过9%。
就各地区GDP产业结构占比来看,陕西、山西、内蒙古这3个地区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他28个地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北京、上海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85.9%和76.1%。从人均GDP看,11个地区超过全国均值,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浙江、天津这6个地区超过5万元/人,7个地区人均GDP不足3万元/人,黑龙江最低,仅2.11万元/人。
注:数据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人均GDP引用的人口数据取自2021年末各省市常住人口数据。
智研咨询是中国产业咨询领域的信息与情报综合提供商。公司以“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为企业投资决策赋能”为品牌理念。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主要服务包含精品行研报告、专项定制、月度专题、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等。提供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定期报告和定制数据,内容涵盖政策监测、企业动态、行业数据、产品价格变化、投融资概览、市场机遇及风险分析等。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省会城市是我国城镇化体系的重要一环,目前2022年省会城市的经济数据均已揭晓。数据显示,去年我国GDP过万亿的省会城市仍为11个,其中武汉超越杭州升至省会第三;在省会城市首位度(经济总量占所在省份的比重)方面,有8个省会GDP占全省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11个省会GDP超万亿
数据显示,2022年,27个省会城市中GDP超过万亿元的省会城市仍为11个,分别为广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长沙、郑州、福州、济南、合肥和西安,其中广州和成都GDP超过了2万亿。
2022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8839.00亿元,同比增长1.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8%。主导产业汽车制造业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全年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4.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出势头良好,实现产值、产量分别为446.61亿元和31.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1.1倍。
成都2022年GDP实现了新突破,达到20817.5亿元,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近年来,成都高新产业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2684.7亿元,年末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463家,比上年末增长44.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西部第一。年末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及过会企业149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114家,新增上市公司16家。
与上一年相比,今年省会城市中,GDP第三的城市发生了变化。武汉在2019年之后,三年来首次超过杭州,重新回到省会城市GDP第三位。
杭州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汤海孺分析,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对整个中部地区的带动作用很强,其第二产业发展十分突出。相比之下,杭州这些年抓住了互联网的风口,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成绩较为亮眼。但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样进一步保持、发挥优势,怎么样进一步从消费互联网走到工业互联网、进一步推动智能智造的发展,杭州还有不少短板。
今年的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聚焦实体经济,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能源产业,五大产业规模分别突破8000亿元、1200亿元、6500亿元、1700亿元、2200亿元。
不过,虽然武汉GDP超过了杭州,但也仅领先杭州113.43亿元,两市之间的差距很小。另一方面,从2023年的经济目标来看,杭州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武汉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整体来看,今年这两市GDP总量都有望突破2万亿。
除了排名靠前的省会城市,2020年位居省会城市GDP第20的太原,在2021年上升至第18,2022年再度上升至第17。2022年太原实现GDP5571.17亿元,比上年增长3.3%。太原所在的山西是煤炭大省,近两年,随着能源价格上行,以能源产业为主的省份增长也比较快。
8个省会GDP占全省比重超1/3
从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来看,有9个省会的首位度超过30%,比上一年少一个。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去年部分省会城市受疫情影响较大,其经济增速明显低于全省的增速,因此部分省会的首位度也有所降低。在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这些省会城市的占全省的比重也有望回升。
数据显示,有8个省会首位度超过了1/3(33.33%),分别是长春、银川、西宁、成都、武汉、拉萨、西安、哈尔滨,这些城市全部来自中西部地区。
从类型来看,一类是银川、西宁、拉萨等几个经济总量、人口总量较小的省会城市。城市研究专家、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长牛凤瑞对第一财经分析,这些地方的经济总量本身就比较小,农村地区客观发展条件也比较差,省会的发展条件、地理区位和资源配置在所在省域都是最好的,所以这些地方也是所在省域人口密度比较高的地方。也就是说,省会是全省发展的主要平台,所以GDP占比高。
另一类,成都、武汉、西安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大区中心城市。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分析,大区中心城市的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机构较多,沉淀下来的科创资源十分丰富。同时这些城市的央企、大型国企多,这些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也比较多,城市的城区人口规模总体都比较大。
牛凤瑞说,这几个城市所在的区域也是资源配置比较好的地方,比如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江汉平原,地理区位很好,人口密度也高。
比如在城区人口方面,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至2020年,成都是我国七个超大城市之一,武汉距离超大城市的门槛也仅差5万人,西安城区人口也达到了928万人,未来很可能进入到超大城市行列。
还有一类是东北的长春和哈尔滨,两市都是副省级城市,首位度之所以高跟东北的普通地级市发展情况有关。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对第一财经分析,东北的很多地级市是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是因为某个产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发展韧性比较差,一旦主导产业衰退,发展就缺乏活力。这样一来,也会导致省会城市占全省比重比较高。
GDP占全省比重低于20%的省会城市包括济南、南京、呼和浩特、石家庄和南宁。这5个省在的省份中,大多拥有双中心或多中心城市。比如在山东,计划单列市青岛GDP一直位居省内第一,此外地级市烟台也曾连续多年GDP位列省会济南之前。在江苏,“最牛地级市”苏州GDP位居省会南京之前,是全省第一;此外无锡、南通也均位列GDP万亿城市中。
在河北,工业大市唐山GDP一直位列省会石家庄之前。在内蒙古,随着能源价格上涨,2022年鄂尔多斯市实现GDP5613.44亿元,在内蒙古遥遥领先;此外重工业大市包头GDP也位列呼和浩特之前。在广西,南宁虽然GDP总量位居第一,但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是柳州。
整体来看,省会的首位度并不是越高就越好,也不是越低就越好。一些省会城市首位度高,与所在省域平原少、人口总量小,经济、人口主要集中在省会有关。沿海发达省份的一些省会城市首位度虽然不高,但其本身经济总量大、城区人口规模大,所在省域的经济强市也多,因此,虽然省会的首位度比较低,但省会的综合实力、创新力和带动周边发展的能力很强。
相比之下,在中西部地区,不同省会的发展阶段也存在差异。一些省会已经进入到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行列,城市规模大,占全省的比重较高,这个阶段应当发挥强省会的带动作用,合理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引导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优化布局并向周边辐射延伸,并积极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
比如《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就提出,要推动西安中心城区瘦身健体。着眼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整体战略目标、空间布局和城乡发展新格局,统筹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合理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科学划定城市边界,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开发强度、人口密度,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要优化提升成都中心城区功能。推进中心城区瘦身健体,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业、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引导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辐射延伸,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
相比之下,在一些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和城区人口规模较小的人口中等省份,加快打造强省会仍是区域发展的重点。因为,只有省会城市做大做强,才能集聚更多高端要素,进一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榜单解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416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30682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331937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占比为55.97%;按2021年末全国常住人口数据来算,人均GDP为4.20万元/人。
2023年上半年,内地22个省份实现GDP超过1万亿元,其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这5个地区GDP超过3万亿元,青海、西藏这2个地区GDP不足2000亿元。相较于2022年上半年,31个地区均呈现增长之势,其中15个地区增速超过全国增速,上海增速最高,达到9.7%。
就各地区三大产业增加值来看,山东、河南、广东、四川这4个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均在2000亿元以上,仅北京第一产业同比呈现下降趋势,下降了4.6%。8个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万亿元,其中江苏、广东是第二产业值最高地区,就第二产业同比增速来看,黑龙江、北京这2个地区其第二产业同比增速出现下降,其他地区均有所增加,其中上海、西藏、海南这3个地区第二产业同比增速超过10%。广东、江苏第三产业增加值在3万亿元以上,海南、吉林第三产业同比增速超过9%。
就各地区GDP产业结构占比来看,陕西、山西、内蒙古这3个地区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他28个地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北京、上海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85.9%和76.1%。从人均GDP看,11个地区超过全国均值,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浙江、天津这6个地区超过5万元/人,7个地区人均GDP不足3万元/人,黑龙江最低,仅2.11万元/人。
注:数据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人均GDP引用的人口数据取自2021年末各省市常住人口数据。
智研咨询是中国产业咨询领域的信息与情报综合提供商。公司以“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为企业投资决策赋能”为品牌理念。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主要服务包含精品行研报告、专项定制、月度专题、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等。提供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定期报告和定制数据,内容涵盖政策监测、企业动态、行业数据、产品价格变化、投融资概览、市场机遇及风险分析等。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每经记者:吴林静 每经编辑:刘艳美
图片来源:新华社
“城尾乡头”的县城,2022年发展得如何?
日前,赛迪顾问发布《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全国(不包括港澳台)1864个县级行政单位进行分析。
同时出炉的还有“2023百强县”名单,既考察经济规模、收入水平等发展现状,也关注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等绿色、活力方面,对县城进行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东多西少、强省强县”的分布格局与往年并没有太多改变。
从“千亿县”来看,与2021年相比,2022年GDP迈过千亿元门槛的县域增加11个,总共达到54个。而增速较快的县域经济体,也是行业走势、都市圈发展趋势的投射。
格局:东北仅剩一席《报告》中最受关注的是新一轮“百强县”名单。
据介绍,本年度评选设置了“GDP≥600亿元”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0亿元”双门槛,从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水平四个一级指标,进行县域的高质量发展评价。
2023赛迪百强县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近三年,“百强县”区域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东南沿海地区是“百强县”集中地。最新“百强县”名单中,东部地区占据65席,数量与2022年保持一致;中部地区减少2个,占20席;西部地区新增4个,有14个入围;东北地区数量较前两年减少2个,仅剩瓦房店市还在榜上。
我国县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从这份名单也能窥见一二。
江苏(23席)、浙江(16席)、山东(13席)“霸榜”,贡献了“百强县”52席,经济总量第一的广东仍然只有一个博罗县入围,区域经济高度分化。
还有11个省份无缘本次“百强县”,分别是黑龙江、吉林、山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重庆、西藏、广西和海南。
从省内来看,县域发展也有不平衡不充分的体现。
《报告》给出六个经济大省头、尾部县域经济规模的差距。四川差距最大,该省GDP第一县西昌,2021年GDP为630.5亿元,是“尾部”德荣县的56.3倍。浙江头、尾部县GDP的差距是29.5倍,广东、江苏、山东的头、尾部县GDP差距分别是21.4倍、12.3倍、8.6倍。
领跑:资源型县域抢眼“万亿俱乐部”是城市的“塔尖”,县域经济看的则是“千亿”体量。最新进入“GDP千亿俱乐部”的县域达到54个,比2021年多了11个。这54个“千亿县”2022年经济总量合计达到8.6万亿元,占到全国GDP的7.1%。
“千亿县”中,江苏斩获21个席位,浙江跟随其后,获得9席,福建有6席,山东有5席。其中,昆山领跑,GDP突破5000亿元,江阴4754.2亿元,张家港和晋江突破3000亿元,神木市去年的GDP超过了长沙县。此外,从2022年GDP数据来看,GDP超过900亿元的“准千亿县”序列新增了8个。
54个“千亿县”GDP增速表现都不错,其中49个GDP名义增速超过全国水平。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增速最为亮眼的代表,被能源资源型县域拿下。增速排名前三的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神木市,以2022年GDP名义增速18.7%、17.6%、17.2%领跑“千亿县”。同时,三地GDP增量也最为可观,分别达到228.4亿元、229.2亿元、383.3亿元。
这三个县域都是呼包鄂榆城市群成员。去年全球性能源危机影响下,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掌握原材料的区域吃尽红利,赚得盆满钵满。
GDP增速排在第二梯队的县域,出现了一些都市圈成员。比如福州都市圈的闽侯县、福清市,南京都市圈的溧阳市、仪征市。这两个都市圈恰好也是最早获批“国家级”的都市圈。
危机:工业占比下降虽然进入“千亿县”的成员逐年增加,但纵观整个县域经济,依然面临比较明显的短板。
图片来源:新华社
《报告》梳理发现,从2011年到2021年,全国县域GDP占全国经济总量从51%下降至37.6%,“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长”。
除了县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县域二产占比下降过快、新旧动能转换缓慢也是“强县”面临的问题。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县域是重要阵地。
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看,截至2022年,中国累计认定位于县域的基地共109家,占基地总数24.5%。此外,2022年工信部面向县(市、区)组织开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申报工作,评选出的近四成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位于县域,集中在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制造行业。
近些年,一些高能级县域产业集群也相继涌现,包括昆山小核酸创新型产业集群、宜兴水环境产业集群、天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常熟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仙桃高新区非织造布产业集群等多个产业集群,先后被科技部纳入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
然而,《报告》也显示,从2016年到2021年,全国县域的规上工业企业,总量在增长,但占全国的比重却在下降,5年间下降6.3个百分点。
以广东、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四川六个经济大省的县域二产作具体分析。2011-2021年,六省所辖县域二产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呈下降趋势,甚至在2014年到2020年期间,广东、河南、山东、四川四省还呈现出加速下降的趋势。
从提升县域经济发展韧性和动能的角度来看,原有产业转型升级较慢、新兴产业量级相对较小,是不少县域存在的普遍问题。症结则是现有产业基础薄弱,以及产业发展所需配套要素,诸如技术、平台、人才、土地、资金等相对滞后。
“二产强则县域强”,根据赛迪顾问研究,2021年近九成“百强县”二产占比超过40%,二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结合近几年县域二产的表现,《报告》认为,“二产占比下降过快,或将对县域及地区经济发展造成冲击”。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