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龙

老人去世三年对联颜色(老人死后对联颜色)

时间:2024-01-18 21:57:16 作者:趾高气扬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农村亲人去世3年内,为何不能贴红对联?年关将至,不妨学习一下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已经变成一种共识,可以说是中国人心目中,无法抹去的团圆情结。对于离开家乡远离父母的人而言,最期盼的日子就是春节。

因为回家过春节不仅可以解思乡之愁,而且还能见到年迈的父母和家乡的亲人。

春节有很多需要大家了解的习俗和禁忌,虽然很多习俗都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了,但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也蕴含了独特的人文魅力。

例如,贴春联就是一个特别讲究的习俗,过年习俗亲人去世3年内,为何不能贴红春联?现代年轻人已少有人知。年关将至,不妨学习一下。

第一、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重

春节固然是一个普天同庆的重要传统节日,可是对于失去亲人的人来讲,越是热闹喜庆的节日就越伤心。

因为看到别人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地过春节,就会想到逝去的亲人,这种触景伤情的心情,恐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在我国农村地区有一种习俗,亲人去世三年内不贴春联。因为春联的颜色是红色的,并且寓意喜庆、祥和、美满。

如果家中有人过世,而不顾别人的看法贴春联,就会被大家认为是无情无义的不孝之人,最重要的是也是一种不尊重逝者的行为。

而三年内不贴春联,正应和了古人“守孝三年”的说法。《论语,阳货》中曾记载过一段,孔子和学生宰予的对话。

宰予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宰予问孔子亲人故去三年已经很久了,但是作为君子却应该“三年不为乐”。孔子则说亲人逝去后依然锦衣玉食,你能心安吗?

可见古人早已经立下了规矩,家中亲人去世三年内,绝对不可以大肆娱乐,更不能贴春联。

即使根据当地的规矩需要贴春联,也应该选择贴蓝底白字的春联。因为红色象征着喜庆,而亲人去世本应该悲伤、悲痛,绝对不是值得庆祝的事情。

第二、属于传统文化范畴

自《周礼》出现之后人们才开始知礼、讲礼,亲人去世三年不贴春联,看似是一个陈旧的传统文化习俗,但这并不意味着陈旧就是糟粕。

一壶老酒,只有历经沉淀才能历久弥珍,所以千百年来传承的传统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早已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

虽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是很多值得后人记住的传统文化,却在农村人的口口相传中保留了下来。虽然说很多传统思想都具有迷信色彩,但是却不失为一种文化特征。

亲人去世三年内不贴春联,看似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可实际上却蕴含着古老的孝道。

在古代社会中家中父母去世,孝子贤孙必须要在坟墓旁搭建灵棚,无论是娶妻、嫁人、科举等,都要为守孝让路。

即使已经入朝为官,也要回“丁忧”三年为亲人守孝。每天都要身披孝服、焚香烧纸,可见古人对孝道的重视程度,早已经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而这亲人去世三年内不贴春联,已经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文化。虽然历经上千年的发展,但依然深植于农村。

第三、后人对逝者的特殊缅怀方式

《孝经》有云: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可见事死者如事生者的思想, 早已经转化为一种孝道了。

在广大农村地区虽然人们的生活可能很穷,但是对于孝道却不敢有半分怠慢。一旦家中至亲去世不仅会伤心至极,而且内心中也会一直谨遵孝道。而亲人去世三年内不贴春联,就是他们表达孝道的一种方式。

或许很多人认为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孝顺,即使他们去世了也问心无愧。但实际上一个真正懂得孝道有孝心的人,无论是父母生还是死,都会一如既往地尽孝。而死后尽孝除了在诞辰、祭日焚香烧纸之外,还表现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中。

结 语

“人死为大”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早已经根深蒂固,在“事死者如事生者”的思想影响之下,孝道几乎体现在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亲人去世三年之内不贴对联,虽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却能够见微知著地体现一个人的孝心。

家有丧事,三年不贴春联吗?

1、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居丧家庭不贴春联的习俗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地各家在把握上都相对较为宽泛。一般来说,较为常见的情况是,父母去世,儿子家庭三年不贴春联,其他家庭不做严格要求。

2、“居丧不为吉事”,是丧事运作的基本规制。就是说,家有丧事,在居丧期间,不做喜庆之事,包括嫁娶、入仕、酒宴、歌舞等等。父母过世,作为儿子,应当守制三年。这就是“三年不贴春联”的来源和理由。

3、严格按丧礼规定,居丧是二十七个月,即连头带尾算三年,不是三整年,也不是过三个大年。民间习俗三个大年不贴春联,把握上是很好的。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三年居丧已经没有了,不贴春联作为一种丧事要求还能够存在,难能可贵了。

4、居丧家庭不贴春联是民俗要求,不是官方和主流意识形态知识阶层的丧礼规定。在规范礼仪文本《仪礼》《礼记》《朱子家礼》中,都没有不贴春联的禁忌要求。但贴春联为吉庆之事,应该在居丧的规范范围之内。

5、严格按丧礼规定,居丧的范围是很大的。按《唐律疏义》的规定,纳入法律管辖的居丧规制,包括居父母之丧和居期亲之丧,即一等斩衰三年和二等齐衰一年。具体包括为父母,为祖父母,为叔伯及同堂叔伯,为兄弟及同堂兄弟,为侄及同堂侄等。现实生活中,没有这么多讲究,也没有人讲究。

6、关于贴“白联”。民间习俗上有这样的操作,就是家有丧事,居丧期间,春节贴对联,不用红纸,用白纸,即白纸黑字春联。创意是很好的。既考虑到过年要求,又照顾到居丧禁忌。这种操作旧时很多,现在少见。

韩国人春节贴白春联,知道韩国人为啥是“棒子”了吧。

7、关于重丧的要求。所谓重丧,就是家庭有丧后,居丧期间未满,又有丧情。说得难听点就是说连续死人不止一个。这种情况丧期怎么把握?贴春联年限怎么把握?

按《礼记》的说法,重丧遵循“重吸收轻”的原则。就是说,以大丧重丧为主,小丧轻丧服从大丧重丧的原则。具体来说,如父亲去世,未满三年,祖父又去世了,那么祖父的居丧一年要算到父亲的居丧三年之内。但如果祖父去世了,未满一年,父亲又去世了,必须为父居丧三年,祖父居丧一年未满部分抵消。

如果父亲去世未满三年,母亲又去世了,不是居丧六年,而是居丧父亲的未满三年加母亲的三年。说得简单点,如果父母同一年去世,居丧就是三年,不是三加三等于六年。

农村亲人去世3年内,为何不能贴红对联?年关将至,不妨学习一下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已经变成一种共识,可以说是中国人心目中,无法抹去的团圆情结。对于离开家乡远离父母的人而言,最期盼的日子就是春节。

因为回家过春节不仅可以解思乡之愁,而且还能见到年迈的父母和家乡的亲人。

春节有很多需要大家了解的习俗和禁忌,虽然很多习俗都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了,但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也蕴含了独特的人文魅力。

例如,贴春联就是一个特别讲究的习俗,过年习俗亲人去世3年内,为何不能贴红春联?现代年轻人已少有人知。年关将至,不妨学习一下。

第一、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重

春节固然是一个普天同庆的重要传统节日,可是对于失去亲人的人来讲,越是热闹喜庆的节日就越伤心。

因为看到别人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地过春节,就会想到逝去的亲人,这种触景伤情的心情,恐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在我国农村地区有一种习俗,亲人去世三年内不贴春联。因为春联的颜色是红色的,并且寓意喜庆、祥和、美满。

如果家中有人过世,而不顾别人的看法贴春联,就会被大家认为是无情无义的不孝之人,最重要的是也是一种不尊重逝者的行为。

而三年内不贴春联,正应和了古人“守孝三年”的说法。《论语,阳货》中曾记载过一段,孔子和学生宰予的对话。

宰予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宰予问孔子亲人故去三年已经很久了,但是作为君子却应该“三年不为乐”。孔子则说亲人逝去后依然锦衣玉食,你能心安吗?

可见古人早已经立下了规矩,家中亲人去世三年内,绝对不可以大肆娱乐,更不能贴春联。

即使根据当地的规矩需要贴春联,也应该选择贴蓝底白字的春联。因为红色象征着喜庆,而亲人去世本应该悲伤、悲痛,绝对不是值得庆祝的事情。

第二、属于传统文化范畴

自《周礼》出现之后人们才开始知礼、讲礼,亲人去世三年不贴春联,看似是一个陈旧的传统文化习俗,但这并不意味着陈旧就是糟粕。

一壶老酒,只有历经沉淀才能历久弥珍,所以千百年来传承的传统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早已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

虽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是很多值得后人记住的传统文化,却在农村人的口口相传中保留了下来。虽然说很多传统思想都具有迷信色彩,但是却不失为一种文化特征。

亲人去世三年内不贴春联,看似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可实际上却蕴含着古老的孝道。

在古代社会中家中父母去世,孝子贤孙必须要在坟墓旁搭建灵棚,无论是娶妻、嫁人、科举等,都要为守孝让路。

即使已经入朝为官,也要回“丁忧”三年为亲人守孝。每天都要身披孝服、焚香烧纸,可见古人对孝道的重视程度,早已经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而这亲人去世三年内不贴春联,已经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文化。虽然历经上千年的发展,但依然深植于农村。

第三、后人对逝者的特殊缅怀方式

《孝经》有云: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可见事死者如事生者的思想, 早已经转化为一种孝道了。

在广大农村地区虽然人们的生活可能很穷,但是对于孝道却不敢有半分怠慢。一旦家中至亲去世不仅会伤心至极,而且内心中也会一直谨遵孝道。而亲人去世三年内不贴春联,就是他们表达孝道的一种方式。

或许很多人认为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孝顺,即使他们去世了也问心无愧。但实际上一个真正懂得孝道有孝心的人,无论是父母生还是死,都会一如既往地尽孝。而死后尽孝除了在诞辰、祭日焚香烧纸之外,还表现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中。

结 语

“人死为大”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早已经根深蒂固,在“事死者如事生者”的思想影响之下,孝道几乎体现在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亲人去世三年之内不贴对联,虽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却能够见微知著地体现一个人的孝心。

亲人离世,3年内不能贴红对联,原因有四,总结后其实只有六个字

亲人去世,3年内不能贴红对联,原因有四,总结后其实只有六个字

文/加贝

关于什么是习俗,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一个公认的答案是习俗是一种流行的意识行为。有很多习俗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禁忌,旧社会时代的人们禁忌很多,毕竟当时的人们思想不比现代人的开放,很多禁忌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都是不合理的,封建色彩浓厚。随着社会的向前迈进,富有知识和文化的现代人已经将部分习俗抛弃。

对联,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代。春节的来源历史悠久,它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每年大年三十的下午,人们都会帖一副对联在门边上,以示辞旧迎新之意,对来年丰收喜悦的期待。人们将这样的对联成为春联。春联也属于一种民间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贴春联对新的一年表达美好期待。

春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形式。对于遍布世界的华人来说,贴春联可以说是春节非常具有仪式感的一件事了。每逢新春佳节,全国各地不分城市农村,每户人家都会不约而同的贴上漂亮、工整的春联,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但凡事都不是绝对的,流传至今的众多习俗中,包含了这样一条,亲人去世后,家人三年不能贴红对联。更有甚者在有的地区,人们不仅不能贴春联,连挂灯笼都是不被允许的。这些做法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压根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坚持,并流传至今呢?

原因一,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孝道是中华民族最重视的礼仪道德之一。在部分地区,如果家中有亲人去世,女儿三年之内是不允许谈恋爱的,男人三年之内不能结婚。如果亲人事先有婚约,也需要守三年孝期,三年满了后才能谈婚论嫁。这种做法,事实上就是对人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进行限制,以表示对亲人的悼念之情。

原因二,表达对亲人的敬重。新春佳节,挨家挨户贴上春联,挂上大灯笼,表达的是一种喜庆祥和之意。试想,如果亲人去世后,家里面还这么热热闹闹,喜庆祥和?

看不出一点悲伤之情,这样子看起来并不合理。对死去的亲人是一种不敬,旁人看来也会觉得这家人冷血无情,不懂得规矩,不懂事还不孝顺。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表达对亲人的尊敬。

原因三,对养育之恩的铭记与感谢。部分的农村地区,很多人认为,新生儿出生后母亲守护在身旁寸步不离至少照顾三年,意味着新生儿要在母亲的怀中至少度过三年时间。当父母去世后,作为回报子女也应该守孝三年表示对当初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原因四,传统习俗扎根于人们心中。这个传统能流传至今,经过了不可计数的年岁的考验,至今无人与其相违背。事实上,除了这一习俗外,还有其他的,像是说亲人去世三年以内,一位合格的孝子应该在亲人坟墓的边上搭一个棚子,既不外出,也不回家。身着孝服,守丧三年等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不大的一些习俗逐渐被人们丢弃,但三年不贴红联的习俗仍深入人心。

就像前文中所说的,这些流传至今的习俗其存在的意义在于表达的对亲人的一种悼念,一种尊重,以及哀思之情。人们接受这些习俗并将其传承下去。

其实四点原因总结下来,也就六个字:孝道、传统、感恩。而且所有能被流传下来的习俗其中有它暗含的许多道理,需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但亘古不变的是其中人性的真、善与美。

如果家中有老人去世,春节要贴什么颜色的春联?

十岁之前,我以为春联的颜色,就只有红色一种。

但有一年春节,当我去一个小学同学玩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家门口的春联,竟然是黄色的。

就连原本红色的灯笼,也被糊上了一层黄纸。

是那种淡淡的黄。在春节的夜晚里,既有点怪异,也有点吓人。

在同学家待了没多大一会儿,我就一溜烟地跑回了我们家。

因为他们家不光贴了颜色怪异的春联,还有一种让人说不出的压抑和沉重。

同学的父母不怎么热情,同学本人也显得很是拘谨,像是很害怕惹父母生气一样。

因为这件事,我曾介意很久,总觉得同学的父母不喜欢我。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不再和那个同学一块玩耍,因为我“记仇”了。

但长大一点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同学的父母并非不喜欢我,而是因为年前,家中有老人去世的缘故,整个春节都没有太多的笑脸。

再后来,我也终于知道了他们家黄色春联的原因。

这是一种乡俗和文化,也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一种规矩。

如果家中有老人去世的话,那三年之内的春节,肯定不会在家里张贴红色的春联。

第一年春节,贴淡黄色的春联;

第二年春节,贴淡蓝色的春联;

第三年春节的时候,才会重新张贴起红色的春联。

长大后,我去过很多地方,也曾有意无意地向很多人做过询问。

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一样的:守孝三年之内,不贴红色的春联。

最后,想问一下,你们的家乡有这样的规矩吗。

农村亲人去世3年内,为何不能贴红对联?年关将至,不妨学习一下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已经变成一种共识,可以说是中国人心目中,无法抹去的团圆情结。对于离开家乡远离父母的人而言,最期盼的日子就是春节。

因为回家过春节不仅可以解思乡之愁,而且还能见到年迈的父母和家乡的亲人。

春节有很多需要大家了解的习俗和禁忌,虽然很多习俗都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了,但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也蕴含了独特的人文魅力。

例如,贴春联就是一个特别讲究的习俗,过年习俗亲人去世3年内,为何不能贴红春联?现代年轻人已少有人知。年关将至,不妨学习一下。

第一、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重

春节固然是一个普天同庆的重要传统节日,可是对于失去亲人的人来讲,越是热闹喜庆的节日就越伤心。

因为看到别人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地过春节,就会想到逝去的亲人,这种触景伤情的心情,恐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在我国农村地区有一种习俗,亲人去世三年内不贴春联。因为春联的颜色是红色的,并且寓意喜庆、祥和、美满。

如果家中有人过世,而不顾别人的看法贴春联,就会被大家认为是无情无义的不孝之人,最重要的是也是一种不尊重逝者的行为。

而三年内不贴春联,正应和了古人“守孝三年”的说法。《论语,阳货》中曾记载过一段,孔子和学生宰予的对话。

宰予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宰予问孔子亲人故去三年已经很久了,但是作为君子却应该“三年不为乐”。孔子则说亲人逝去后依然锦衣玉食,你能心安吗?

可见古人早已经立下了规矩,家中亲人去世三年内,绝对不可以大肆娱乐,更不能贴春联。

即使根据当地的规矩需要贴春联,也应该选择贴蓝底白字的春联。因为红色象征着喜庆,而亲人去世本应该悲伤、悲痛,绝对不是值得庆祝的事情。

第二、属于传统文化范畴

自《周礼》出现之后人们才开始知礼、讲礼,亲人去世三年不贴春联,看似是一个陈旧的传统文化习俗,但这并不意味着陈旧就是糟粕。

一壶老酒,只有历经沉淀才能历久弥珍,所以千百年来传承的传统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早已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

虽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是很多值得后人记住的传统文化,却在农村人的口口相传中保留了下来。虽然说很多传统思想都具有迷信色彩,但是却不失为一种文化特征。

亲人去世三年内不贴春联,看似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可实际上却蕴含着古老的孝道。

在古代社会中家中父母去世,孝子贤孙必须要在坟墓旁搭建灵棚,无论是娶妻、嫁人、科举等,都要为守孝让路。

即使已经入朝为官,也要回“丁忧”三年为亲人守孝。每天都要身披孝服、焚香烧纸,可见古人对孝道的重视程度,早已经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而这亲人去世三年内不贴春联,已经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文化。虽然历经上千年的发展,但依然深植于农村。

第三、后人对逝者的特殊缅怀方式

《孝经》有云: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可见事死者如事生者的思想, 早已经转化为一种孝道了。

在广大农村地区虽然人们的生活可能很穷,但是对于孝道却不敢有半分怠慢。一旦家中至亲去世不仅会伤心至极,而且内心中也会一直谨遵孝道。而亲人去世三年内不贴春联,就是他们表达孝道的一种方式。

或许很多人认为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孝顺,即使他们去世了也问心无愧。但实际上一个真正懂得孝道有孝心的人,无论是父母生还是死,都会一如既往地尽孝。而死后尽孝除了在诞辰、祭日焚香烧纸之外,还表现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中。

结 语

“人死为大”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早已经根深蒂固,在“事死者如事生者”的思想影响之下,孝道几乎体现在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亲人去世三年之内不贴对联,虽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却能够见微知著地体现一个人的孝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