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大平调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据弘治11年(1498年)《滑台重修明福寺碑记》中记载:“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戏,大弦戏各一台”。解放后,在河南滑县还发现了清顺治己亥年(1659年)大平调“大兴班”的演出合同,明清以来在黄河北有大小十九个大平调班社,艺人中流传着“七东八西莫乱窜,曹州还有四个班”。据艺人们传,曹州这四个班是:东明县城南15里包其营“三鳖肚”班,掌班“三鳖肚(艺名)”是当时名震鲁西南的黑脸;曹县“袁家班”;菏泽县“尤家班”和彭堂“天兴班”。
至清道光中期(约1830年左右),菏泽县衙三班(马班、步班、快班)总管李玲秀,热爱大平调戏曲,便由他当管主,委托安兴镇魏守法(艺名“魏大黑子”)掌班,成立了第一个官府承认的大平调职业班社“双盛班”。魏守法在少年时代,当过李玲秀的贴身勤务员,深得县衙信任,所以“双盛班”的成立,为大平调艺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
1840年左右,东明县“三鳖肚”班出科的著名黑脸田发太,来“双盛班”搭班。稍后,经田发太介绍,河南省滑县出科的旦角福喜、禄喜等也来搭“双盛班”。自此,大平调戏曲队伍逐渐在菏泽地区发展壮大起来。
四十年代初,大平调著名艺人陈桂欣、陈广臣兄弟,在定陶陈集收徒传艺,教出一批后起之秀,如红脸郭盛高(艺名“小黑牛”)、彭盛江、马洪轩等,均已成为当时菏泽地区大平调剧团的骨干力量。
建国初期,以“双盛班”发展演变而来,以张全臣、牛印合、张文祥等大平调老艺人为主体的剧团,定名为“新生剧团”。当地群众亲切呼之“大平调”;另一个以郭盛高等青年演员为主体的剧团,定名为“新兴剧团”,群众称之为“小平调”,其受欢迎程度一度盖过了鲁西南另一地方大剧种山东梆子。
戳音频,让全国最好的声音带你穿越回到少年
初中《语文》第2册 人教2001年版
作者介绍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