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说起预言,不知大家发没发现,这些那些预言家大多数都是外国的,我们国内根本没有几个,但其实我国的一些“预言家”对未来的预言还真不少,只不过他们都是数百数千年的古人。
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籍《地母经》、《皇极经世》、《孔圣枕中记》这三本预言书中,对2022年做出了什么预言。
首先我们先来讲一讲这几本书的来历。
《地母经》、《皇极经世》、《孔圣枕中记》,可以说都是非常出名的书籍,写出这些书的人也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
就拿《地母经》来讲,《地母经》又称《黄帝地母经》,听这个名字我们也知道,他是皇帝所作,这本书是根据太岁干支依六十甲子的顺序排列,可以预言到每年的农业和养殖业的一个情况。
就比如他对去年的预言,原文是这样的:“太岁辛丑年,疾病稍纷纷。吴越桑麻好,荆楚米麦臻。春夏均甘雨,秋冬得十分。桑叶树头秀,蚕姑自欢欣。人民渐苏息,六畜瘴逡巡”,那这是什么意思呢?
而《皇极经世》则是宋代学者邵庸所做,他是北宋哲学家,理学象数学派的创始人,也精通易经、八卦等多种学问,而这本书对未来的预测,则是利用自己所创的“经天纬地之预测学”,可以说准确率非常的高。
《孔圣枕中记》则是一本托名孔子所著的预测未来的著作,但具体著书的年代这个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最早能追溯到同治时期,而这本书则是以60年为一个甲子,利用三元九运为历法系列逐年进行预测,预言的内容则是自然灾难和农事的吉凶。
看古籍中的预言,是不是还真有几分到底?而对于2022年这三本古籍也有自己的预言。咱们先来说说《地母经》,按照《地母经》中的说法,今年是水虎年也就是壬寅年,而《地母经》是这样描述大概是的:“太岁壬寅年,高低尽得丰。 春夏承甘润,秋冬处处通…… ”,大致的意思就是,今年是一个大吉年,农业方面会风调雨顺,但养殖可能会遭遇一点波折。
《皇极经世》因为是利用天干地支来预测,所以根据人的五行不同,预言也不一样,如果是五行缺水运势则不错,如果是五行缺水即木,运势则不会太好,如果五行缺金则运势不佳,如果五行缺火,运势也会一般。
《孔圣枕中记》则是利用太岁、生肖来预言,过程有点复杂,我没看懂,但大致的意思就,今年各行各业都会不错。
这就是三本预言书对2022年的预言,那么这三本预言书真的准吗?对此!我个人是不信的,为什么这回呢?因为这么多古籍经历了这么多年,是真是假还真的不好说,有的甚至还有很多个版本,就比如《推背图》,他就有六个版本。
再者一些预言书其实不明说是预言书,就比如《地母经》,它就是人们根据自然规律总结出的经验,这能叫语言吗?
还有一些预言书不知大家发没发现,它对于已经发生的事,预言很明确,但对于未来发生的事则是模模糊糊,给人的感觉就像不是一个人写的一样,根本就是后人造假出来的。
好了!那今天我们就到这里了,我是关止,让我们下一期再见。
2022年春节越来越近了,辞牛迎虎,每个人期待新年新气象。在新的一年,农民期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明年为壬寅虎年,农村老人说2022年“壬寅虎下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明年的年景好不好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句农村老话的来龙去脉,并仔细剖析古代俗语中蕴含的文化传统。
一:“壬寅虎下山”的出处壬寅虎下山,来源于古书《枕中记》,书中是这样说的:“壬寅是丰年,禾稻倍收全。人民虽富乐,只愁虎下山”,什么意思呢?
在虎年,农村粮食容易喜获丰收,稻子、小麦和玉米增产增收,老百姓的生活富足快乐,但同时存有担忧,那就是虎年猛虎下山。
猛虎下山有什么坏处呢?我们知道,老虎一般居于深山野林之中,只有山中缺少了食物的供给,老虎才会下山抢食。当然,饥饿难耐的老虎一旦下了山,不免会伤及生命,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曾经记得看过一部荷兰影片《雄狮凶残》,里面介绍了雄狮横行于首都的恐怖事件。猛兽一旦出笼,恐怖场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壬寅虎下山”,仅仅是老虎吃人吗?其实并非如此,在老祖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还包含了五行八卦的学说。在这种理论中,壬寅年为木气太过之年,俗话说“龙行云,虎生风”,此处的为虎下山而忧,寓意着明年刮风较多,农作物容易出现倒伏现象。
其次,壬寅年又称水虎年,水老虎下山,容易带来水灾。听明白吗?所谓的虎下山之忧愁,忧愁于自然灾害中的风害水灾,农作物种植要注意防范。另外,《地母经》中有言,“人民虽富乐,六畜尽遭凶”,2022年的养殖业也要格外注意。
甚至,防范的具体时间在古书中也有预测,“明年七月半,猛虎要下山”,着重强调处暑与秋初时节,要特别注意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枕中记》又称《孔圣枕中记》,是借孔子之名所著的预测之书,书中对60甲子逐年进行了预测。而《地母经》是古代以诗歌形式“预微”农作物生长情况的经书。这两本书,在古代的农业生产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今年该如何理解“壬寅虎下山”?古代预测,诞生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农业种植靠天吃饭之时,因此带着经验以及占卜的成分。但时代发展到今天,科学预测、科学技术运用,加上勤奋实干,战胜自然灾害已成为可能,我国的粮食生产已获得十八连丰就是例子。
虎年在文化传统里是非常吉祥的一年,历来有虎虎生风、虎岁承欢的说法。古往今来,人们崇尚虎符、虎帽、虎头鞋,希望明年是吉祥富裕的一年。#农民##我要上 头条#
朋友们,您对此有何看法?您信奉这类老俗语吗?
千万别小瞧一个村子,里边没准儿卧虎藏龙。千万别小看村子里的人,里边没准儿有能人高手。村里的王大爷就是这样一位,他熟知天文地理,能预测气候旱涝、能预测年景收成。他的预测依据,一部分是农谚老话,一部分是《地母经》。今天就在听他讲《地母经》,关于明年的年景预测。明年是壬寅虎年,年景会怎样呢?一起来看看吧。
诗曰:
太岁壬寅年,高低尽得丰。
春夏承甘润,秋冬处处通。
蚕桑熟吴地,谷麦益江东。
桑叶不堪贵,蚕丝却半丰。
更看三秋里,禾稻穗重重。
人民虽富乐,六畜尽遭凶。
卜曰:
虎首值岁头,处处好田畴。
桑柘叶不贵,蚕娘免忧愁。
禾黍多成实,耕夫不用忧。
按王大爷的说法,大体的意思是:
农历2022年,春夏秋冬雨水充沛,基本不会出现旱灾,无论是高山贫瘠之地,还是低处肥沃之地,都能有个好的收成。吴地桑麻丰收,养蚕的不需要发愁。江东粮食丰登,种地的不需要犯忧。总体来说农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衣食无忧、富足喜乐,但是养殖业且多凶多难、瘟疫横行。
《地母经》是老祖宗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是千百年来经验的总结。《地母经》能流传至今,证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用来预测年景、预防灾害。《地母经》之所以众说纷纭,证明内容博大精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理解的就有所不同,甚至相差甚远。
以上是王大爷对《地母经》里,对明年年景预测的理解。大家觉得准不准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内容梗概
《地母经》是《黄帝地母经》的简称,相传为轩辕氏黄帝所著,伴随着黄帝起造的历书《黄历》和中国的文化历史一直在流传。
《黄帝地母经》,是一部根据太岁干支依六十甲子的顺序排列,预测每一年农作物与养殖业的长势及收成,各个地方上可能会发生的农事的书籍。
《地母经》最早见于什么朝代,被什么史料书籍所记载,流传了多少年,都已无从考证。
中国的农业情况和自然灾害的确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在预防瘟疫和灾害上有着其独有的意义。《地母经》言语平实不花哨,大概出于古代勤劳中国人民对自然规律口口相传的总结,也可以看作是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规律的一种探索。
《黄帝地母经》原文
一、甲子年
诗曰:
太岁甲子年,水潦损田畴。
蚕姑虽即喜,耕夫不免愁。
桑柘无人采,高低禾稻收。
春夏多淹浸,秋冬少滴流。
吴楚桑麻好,齐燕禾麦稠。
陆种无成实,鼠雀共啾啾。
卜曰:
少种空心草,多种老婆颜。
白鹤土中渴,黄龙水底眠。
虽然桑叶茂,绸绢不成钱。
二、乙丑年
诗曰:
太岁乙丑年,春瘟害万民。
偏伤於鲁楚,多损魏燕人。
高田宜早种,晚禾成八分。
蚕娘争斗走,枝叶乱纷纷。
渔父沿山钓,流郎陌上巡。
牛羊多瘴死,春夏米如珍。
卜曰:
水牯田头卧,犊子水中眠。
桑叶初生贵,三伏不成钱。
有人解言语,种植倍收全。
三、丙寅年
诗曰:
太岁丙寅年,虫兽沿林走。
疾疫多忧煎,燕子居山岩。
牛羊宿高荒,虾鱼入庭渎。
燕魏桑麻贵,荆楚禾稻厚。
卜曰:
桑叶初贱不卖钱,蚕娘无分却相煎。
鱼行人道豆麻少,晚禾焦枯多不全。
贫儿乏粮相对哭,只愁米谷贵当年。
四、丁卯年
诗曰:
太岁丁卯年,犹米得时丰。
春来多雨水,旱涸在秋冬。
农夫相对泣,耕种枉施工。
鲁魏桑麻实,梁宋麦苗空。
卜曰:
桑叶不值钱,种禾秋有厄。
低田多不收,高田还本获。
宜下空心草,黄龙卧山陌。
五、戊辰年
诗曰:
太岁戊辰年,禾苗虫横起。
人民多疾病,六畜忧多死。
龙头出角年,水旱伤淮楚。
低田莫多种,秋季忧洪水。
桑叶无定价,蚕娘空自喜。
豆麦秀山冈,结实无多子。
卜曰:
龙头禾半熟,蛇头喜得全。
流郎夏中少,豆麦满山川。
天虫三眠起,桑叶难卖钱。
六、己巳年
诗曰:
太岁己巳年,鱼游在路衢。
乘船登陇陌,龟鳖入沟渠。
春夏多潦浸,杨楚及胡苏。
早禾宜阔种,一颗倍千株。
蚕娘哭蚕少,桑叶贵如珠。
卜曰:
岁里逢蛇出,人民贺太平。
桑麻吴地熟,豆麦越淮青。
多种天仙草,秋冬仓廪盈。
虽然多雨水,黎庶尽忻欢。
七、庚午年
诗曰:
太岁庚午年,春蚕多灾疠。
洪饶水旱伤,荆襄少谷米。
桑叶贵如金,蚕娘乏生计。
春夏流郎归,秋来有余庆。
早禾与晚稻,不了官中税。
卜曰:
白鹤田中渴,黄龙陇上眠。
蚕妇携筐走,求叶泪滔滔。
春夏雨水足,秋冬地少泉。
有人会我意,谶候在其年。
八、辛未年
诗曰:
太岁辛未年,高下尽可怜。
江东豆麦秀,魏楚少流泉。
桑叶初还贵,年中不卖钱。
国土无灾难,人民须感天。
卜曰:
玉女衣裳秀,青年陌上黄。
从今两三载,贫富分两行。
若人解此语,早种蓄饭粮。
九、壬申年
诗曰:
太岁壬申年,春秋多浸溺。
高下也无偏,中夏甘泉少。
豆麦方岐秀,桑叶稍成钱。
耕夫与蚕妇,相见勿忧煎。
卜曰:
白鹤土中秀,水枯半山青。
高低皆得稔,地上喜安宁。
三冬甚严冻,六畜有伤刑。
十、癸酉年
诗曰:
太岁癸酉年,人民亦快活。
雨水在三春,阴冻花实落。
蚕娘走不停,争忙蚕桑叶。
蝴蝶飞高陇,耕夫愁收割。
卜曰:
春夏人厌雨,秋冬混鱼鳖。
早禾收得全,晚禾半活灭。
丝帛价格高,种植多耗折。
燕宋少桑麻,齐吴丰豆麦。
禾稿物增上,封疆多。
十一、甲戌年
诗曰:
太岁甲戌年,早禾有蝗虫。
吴浙民劳役,淮楚粮储空。
蚕妇提篮走,田夫枉用工。
早禾虽即好,晚禾薄薄丰。
春夏多淹没,秋深滴不通。
多种青年草,少植白头翁。
六畜冬多瘴,又恐犯奸凶。
卜曰:
春来桑叶贵,秋至米粮高。
农田九得半,一半是篷篙。
十二、乙亥年
诗曰:
太岁乙亥年,高下总无偏。
淮楚忧水潦,燕吴禾麦全。
九忧甘泉竭,三秋衢回船。
蚕娘吃青饭,桑叶泪涟涟。
丝帛入皆贵,麻米不卖钱。
六畜多瘴疾,人民少横缠。
卜曰:
蚕娘眉不开,携筐讨叶忙。
更看五六月,相望哭流郎。
十三、丙子年
诗曰:
太岁丙子年,春秋雨湿地。
桑叶无人要,青女如金贵。
黄龙土内伏,化作蝴蝶起。
高田半成实,低下禾後喜。
鲁卫多炎热,齐楚五谷肥。
卜曰:
田禾忧鼠患,豆麦半中收。
蚕娘空房坐,前喜後怀愁。
丝绵绸绢贵,税赋急啾啾。
十四、丁丑年
诗曰:
太岁丁丑年,高下物得收。
桑叶初还贱,蚕娘未免愁。
春夏多淹没,鲤鱼庭际游。
燕齐生炎热,秦吴沙漠浮。
黄牛冈际卧,青女逐波流。
六畜多瘴难,家家无一留。
卜曰:
少种黄蜂子,多下白头翁。
农夫相祝贺,尽愿岁时丰。
十五、戊寅年
诗曰:
太岁戊寅年,高下禾苗秀。
桑叶枝头落,讨蚕竞奔走。
吴楚值麦多,齐燕米且休。
三春流郎归,九秋苗草留。
百物价腾高,经营相懊恼。
卜曰:
蚕娘行乡村,人民皆被伤。
冬令严霜雪,灾劫起妖狂。
早娶田家女,且莫见风寒。
十六、己卯年
诗曰:
太岁己卯年,犁田多快活。
春来多雨水,种植还逢渴。
夏多雨秋足,流荡遭淹没。
蚕娘沿路行,无叶相煎逼。
黄龙山际卧,逡巡化蝴蝶。
禾稻秋来秀,农家早收割。
淮鲁人多疾,吴楚桑麻活。
卜曰:
春中溪涧竭,秋苗入土焦。
蚕姑望天泣,桑树叶下朝。
黄黍不成粒,六畜多瘟妖。
三秋多淹没,九夏白波漂。
十七、庚辰年
诗曰:
太岁庚辰年,燕卫灾殃始。
六畿尽遭伤,田禾蝗虫肆。
春夏地竭泉,秋冬丰实子。
桑叶贱如土,蚕娘哭少丝。
卜曰:
少种瓜果豆,多种桑与麻。
家长皆得收,处处总相似。
春夏少滴流,秋冬饱雨水。
农务急如煎,莫待冰冻起。
十八、辛巳年
诗曰:
太岁辛巳年,鲤鱼庭际逢。
高田犹可望,低下枉施工。
桑叶初来贱,末後蚕贵龙。
蚕娘相对泣,筐箱一半空。
燕楚麦苗秀,赵齐禾稻丰。
六畜多瘴气,人民疟疾重。
卜曰:
蚕娘未为欢,果贵岁月穷。
车头千万两,纵子得输官。
十九、壬午年
诗曰:
太岁壬午年,水旱不调匀。
高田虽可望,低下枉施工。
蚕麦家家秀,蚕娘喜周全。
蚕蚕皆望叶,及早莫因循。
卜曰:
吴楚好蚕桑,鲁魏分多灾。
多下空心草,少种老婆颜。
桑叶後来实,天虫在早催。
晚禾纵淹没,耕夫不用哀。
二十、癸未年
诗曰:
太岁癸未年,高下尽堪怜。
一井百家共,春夏罕甘泉。
燕赵豆麦秀,齐吴多偏颇。
天虫待当岁,讨叶怨苍天。
六种宜成早,青女得貌鲜。
卜曰:
岁若逢癸未,用蚕多种意。
青牛山上秀,一子倍盈穗。
更看三秋後,产满闲田地。
二十一、甲申年
诗曰:
太岁甲申年,高低定可忧。
春来雨不足,早禾枯焦死。
秋後无雨水,鲁卫生瘟瘴。
燕齐粒不收,桑叶前後贵。
卜曰:
岁逢甲申来,早枯切须防。
高低苗不秀,燕齐主旁徨。
舟船空下载,仰面哭流郎。
二十二、乙酉年
诗曰:
太岁乙酉年,雨水不调匀。
早晚虽收半,田夫每苦辛。
燕鲁桑麻好,荆吴麦豆青。
蚕娘虽足叶,簇上白如银。
三冬雪严冻,淹没浸车轮。
卜曰:
田蚕半丰足,种作不宜迟。
空心多结子,禾稻生蝗起。
看蚕娘贺喜,总道得银丝。
二十三、丙戌年
诗曰:
太岁丙戌年,夏秋井无泉。
春秋多淹没,耕锄唯怨天。
早禾宜当下,晚稻早留连。
豆益桑麻乏,吴齐最可怜。
桑叶初生贱,蚕老都卖钱。
卜曰:
岁临於丙戌,高下皆无失。
豆麦穿土出,在处得成实。
六畜多瘟瘴,人民少灾疾。
二十四、丁亥年
诗曰:
太岁丁亥年,高低尽得通。
吴越桑麻好,秦淮豆麦丰。
三冬雨水多,九夏禾无踪。
桑叶前後贵,簇畔不施工。
卜曰:
夏种逢秋渴,秋得八分成。
人民多疟瘴,六畜尽遭迍。
二十五、戊子年
诗曰:
太岁戊子年,疾横相侵夺。
吴楚多灾瘴,燕齐民快活。
种植高下偏,鼠耗不成割。
春夏多淹没,秋冬土龙渴。
桑叶头尾贵,簇上盖雪霜。
卜曰:
岁中逢戊子,人饥灾横死。
玉女土中成,无人收拾汝。
若得见三冬,瘟疫却又起。
二十六、己丑年
诗曰:
太岁己丑年,高低得成穗。
燕鲁遭兵杀,赵卫奸妖起。
春夏豆麦丰,秋多苗谷媚。
玉女田中卧,耕夫得稀微。
桑叶自青青,谁能采得汝。
卜曰:
岁名值破田,早晚得团圆。
金玉满街道,罗绮不成钱。
二十七、庚寅年
诗曰:
太岁庚寅年,人物事风流。
麻麦虽然秀,禾苗多损忧。
燕宋多淹没,梁吴兵祸愁。
桑叶初生贱,後贵何处求。
田蚕女金价,桑叶好搔抽。
卜曰:
虎年高下熟,水旱值时年。
黄牛耕玉出,青年卧陇前。
稼穑经霜早,田家哭泪涟。
更看来春後,人民苦逼煎。
二十八、辛卯年
诗曰:
太岁辛卯年,高下甚辛勤。
麻麦逢淹没,禾苗早得荣。
秦淮受饥餧,吴燕旱涸频。
桑柘不生叶,蚕姑说苦辛。
天虫灾患少,丝绵换金银。
强徒多瘴疫,善者少灾迍。
卜曰:
玉兔出年头,处处桑麻好。
早禾大半收,晚稻九分造。
谷米稼穑高,渐渐相煎讨。
要待龙头至,耕夫脱烦恼。
二十九、壬辰年
诗曰:
太岁壬辰年,高下恐遭伤。
春夏蛟龙斗,秋冬却集藏。
豆麦无成实,桑麻五谷强。
齐鲁绝炎热,荆吴好田桑。
蚕子延筐卧,哭泣问蚕娘。
见茧丝绵少,租税急凄惶。
卜曰:
是岁逢壬辰,蚕娘空度春。
禾苗多有损,田家又虚惊。
三十、癸巳年
诗曰:
太岁癸巳年,农民半忧色。
丰歉各有方,封疆多种谷。
楚地甚炎热,荆吴无灾厄。
桑柘叶苗秀,天虫茧如雪。
粟麦有偏颇,晚禾半收得。
卜曰:
蛇头为岁号,陆种有虚耗。
秋成五六分,老幼生烦恼。
三冬足冰雪,晚秋宜及早。
三十一、甲午年
诗曰:
太岁甲午年,人民不用愁。
禾麦皆荣秀,高田全可留。
吴越多风雹,荆襄井涓流。
蚕娘争竞走,哭叶闹啾啾。
蚕老多成茧,何须有烦忧。
卜曰:
蛇去马将来,稻麦乐倍堆。
人民绝灾厄,牛羊喜相陪。
识候丰年里,耕夫笑颜开。
三十二、乙未年
诗曰:
太岁乙未年,五谷皆和穗。
燕卫少田桑,偏益丰吴魏。
春夏足漂流,秋冬多旱地。
桑叶初生贱,晚蚕还值贵。
人民虽无灾,六畜多瘴难。
六种不宜晚,收拾无成置。
卜曰:
岁逢羊头出,高下中无失。
叶贵好蚕桑,斤斤皆有实。
三十三、丙申年
诗曰:
太岁丙申年,高下浪涛洪。
春夏遭淹凶,秋冬杳不通。
早禾难得割,晚稻枉施工。
燕宋好豆麦,秦淮麻米空。
天虫相竞走,蚕妇哭天公。
六畜多灾患,人民卒暴终。
卜曰:
岁首逢丙申,桑田亦主迍。
分野须当看,节候助黎民。
三十四、丁酉年
诗曰:
太岁丁酉年,高低徒种植。
春夏遭淹没,秋冬少流滴。
吴楚足咨嗟,荆杨虚叹息。
桑柘叶苗盛,天虫中半失。
箱筐少丝绵,蚕娘无喜色。
卜曰:
岁逢丁酉年,蚕叶多偏颇。
豆麦有些儿,其苗高下可。
六畜瘴气多,五谷不成颗。
三十五、戊戌年
诗曰:
太岁戊戌年,耕夫渐渐愁。
高下多偏颇,雨水在春秋。
燕宋豆麦熟,齐吴禾成收。
桑叶初生贱,蚕娘未免忧。
牛羊逢瘴气,百物主漂游。
卜曰:
戊戌忧灾咎,耕夫不足懽。
早禾虽即稔,晚稻不能全。
一晴兼一雨,三冬多雪寒。
三十六、己亥年
诗曰:
太岁己亥年,人民多横起。
秋冬草木焦,春夏少秧莳。
豆麦熟燕吴,桑麻淮鲁死。
叶少天虫盛,蚕娘面无喜。
稼穑不值钱,仓囤缺粮米。
卜曰:
岁逢己亥初,贫富少粮储。
北子所贴
北子所贴
蚕娘相对泣,采叶扳空枝。
更看春秋里,蜂蝶满村飞。
三十七、庚子年
诗曰:
太岁庚子年,人民多暴卒。
春夏水淹流,秋冬频饥渴。
高田犹及半,晚稻无可割。
秦淮足流荡,吴楚多劫夺。
桑叶须後贱,蚕娘情不悦。
见蚕不见丝,徒劳用心切。
卜曰:
鼠耗出头年,高低多偏颇。
更看三冬里,山头起墓田。
三十八、辛丑年
诗曰:
太岁辛丑年,疾病稍纷纷。
吴越桑麻好,荆楚米麦臻。
春夏均甘雨,秋冬得十分。
桑叶树头秀,蚕姑自欢欣。
人民渐苏息,六畜瘴逡巡。
卜曰:
辛丑牛为首,高低甚可怜。
人民留一半,快活好桑田。
三十九、壬寅年
诗曰:
太岁壬寅年,高低尽得丰。
春夏承甘润,秋冬处处通。
蚕桑熟吴地,谷麦益江东。
桑叶不堪贵,蚕丝却半丰。
更看三秋里,禾稻穗重重。
人民虽富乐,六畜尽遭凶。
卜曰:
虎首值岁头,在处好田苗。
桑柘叶下贵,蚕娘免忧愁。
禾稻多成实,耕夫不用忧。
四十、癸卯年
诗曰:
太岁癸卯年,高低半忧喜。
春夏雨雹多,秋来缺雨水。
燕赵好桑麻,吴地禾稻美。
人民多疾病,六畜瘴烟起。
桑叶枝上空,天蚕无可食。
蚕妇走忙忙,提篮泣泪悲。
虽得多绵丝,尽费人心力。
卜曰:
癸卯兔头丰,高低禾麦浓。
耕夫皆勤种,贮积在三冬。
桑叶虽然贵,丝绵更有工。
四十一、甲辰年
诗曰:
太岁甲辰年,稻麻一半空。
春夏遭淹没,秋冬流不通。
鲁地桑叶好,吴邦谷不丰。
桑弃末後贵,相贺好天虫。
估卖价例贵,雪冻在三冬。
卜曰:
龙头属甲辰,高低共五分。
豆麦无成实,六畜亦遭迍。
更看冬至後,霜雪落纷纷。
四十二、乙巳年
诗曰:
太岁乙巳年,高下禾苗翠。
春夏多漂流,秋冬五谷丰。
豆麦美燕齐,桑柘益吴楚。
天虫筐内走,蚕娘哭叶空。
丝绵不上秤,疋帛价更高。
卜曰:
蛇头值岁初,谷食盈有余。
早禾莫令晚,蚕亦莫令迟。
夏季麦苗秀,三冬成实肥。
四十三、丙午年
诗曰:
太岁丙午年,春夏多洪水。
鲁魏多疫灾,谷熟益江东。
种植宜高地,低源遭水冲。
天虫见少丝,桑柘贱成笼。
六畜多瘟疫,人民少卒终。
卜曰:
马首值岁里,丰稔好田桑。
春夏须防备,种植怕流荡。
豆麦并麻粟,偏好宜高冈。
四十四、丁未年
诗曰:
太岁丁未年,枯焦在秋土。
早禾稔会稽,晚禾丰吴越。
宜下黄龙苗,不益空心草。
桑叶前後贵,天虫少见露。
春夏雨水足,秋来忧失福。
百物价竞起,丝绵何处讨。
卜曰:
若遇逢羊岁,高低中半收。
瘴烟防六畜,庶民也须忧。
四十五、戊申年
诗曰:
太岁戊申年,丰富人烟美。
燕楚足田桑,齐吴熟谷子。
黄龙土中藏,化成蝴蝶舞。
种植莫低安,结实遭洪水。
桑叶枝头荒,蚕娘空自喜。
卜曰:
高下偏宜早,迟晚见流郎。
豆麦不成价,淹没尽遭伤。
更看三冬里,蝴蝶得成餐。
四十六、己酉年
诗曰:
太岁己酉年,高低尽可怜。
鲁卫丰豆麦,淮吴好水田。
桑柘空留叶,天蚕足颇偏。
蚕娘相怨恼,得茧少丝绵。
六种植於早,收成得十全。
卜曰:
酉岁宜桑麻,豆麦益家家。
百物长高价,民物有生涯。
春夏遭淹没,三冬雪结花。
四十七、庚戌年
诗曰:
太岁庚戌年,瘴疫害黎民。
禾麻吴地好,麦稔在荆秦。
春夏漂流没,秋冬早水浸。
桑柘叶虽贵,天蚕吃十分。
田夫与蚕妇,相看空欢欣。
卜曰:
岁逢庚戌首,四方民初收。
高下田桑好,麻麦豆苗蔓。
严冬多雨雪,收成莫犯寒。
四十八、辛亥年
诗曰:
太岁辛亥年,耕夫多快活。
春夏雨调匀,秋冬好收割。
燕淮无瘴疾,鲁卫不饥渴。
桑叶前後贵,蚕娘多喜悦。
种植宜山坡,禾苗得盈结。
卜曰:
猪头出岁中,高下好施工。
蚕妇与耕夫,争不荷天公。
六畜春多瘴,积薪供过冬。
四十九、壬子年
诗曰:
太岁壬子年,旱涸耕夫苦。
早禾一半乏,秋後无甘雨。
豆麦熟齐吴,饥荒及燕鲁。
桑柘贵中卖,丝绵满箱贮。
百物无定价,一物五商估。
卜曰:
鼠头出值年,夏秋多甘泉。
麻麦不宜晚,田蚕切向前。
更忧三秋里,疟疾起缠延。
五十、癸丑年
诗曰:
太岁癸丑年,人民多忧煎。
淮吴主旱涸,燕宋定流连。
黄龙与青牯,价例觅高钱。
桑柘叶不出,蚕娘愁不眠。
禾苗多蛀蝗,收成苦不全。
卜曰:
岁号牛为首,田桑五分收。
甘泉时或阙,淹没在秋後。
六畜遭瘴厄,耕犁枉用谋。
五十一、甲寅年
诗曰:
太岁甲寅年,早晚不全收。
春夏遭淹没,调食任秋冬。
虎豹巡村野,人民不自由。
鲁卫多炎热,秦吴麦豆稠。
桑柘前後贵,得半勿早抽。
卜曰:
先岁民不泰,耕种枉用工。
桑枯叶难得,又是少天虫。
五谷兵初高,後来亦中庸。
五十二、乙卯年
诗曰:
太岁乙卯年,五谷有盈余。
秦燕麦豆好,吴越足粮储。
春夏水均调,秋冬鲤入门。
天蚕虽然好,桑叶树头无。
蚕娘相对泣,得茧少成丝。
卜曰:
岁中逢乙卯,高下好田蚕。
豆麦山坡熟,禾粮在楚庭。
五十三、丙辰年
诗曰:
太岁丙辰年,春来雨水润。
豆麦乏齐燕,田蚕好吴越。
牛犊瘴烟生,亦兼多疠疫。
桑叶树头多,蚕丝白如雪。
夏秋无滴流,深冬足淹没。
卜曰:
龙来为岁首,淹没应须有。
豆麦宜早种,晚随波流走。
五十四、丁巳年
诗曰:
太岁丁巳年,丰熟足多害。
鲁魏豆麦少,秦吴桑麻灾。
高低总有成,种植无妨碍。
桑叶前後落,天虫十倍来。
春夏多淹留,偏益在秋冬。
卜曰:
蛇首值岁中,农夫宜种莳。
黄龙搬不尽,宜多下麦青。
蚕娘虽哭叶,还得秤头丝。
五十五、戊午年
诗曰:
太岁戊午年,高低一半空。
杨楚遭淹没,荆吴足暴风。
豆麦宜低下,稻麦得全工。
桑叶从生贱,蚕老贵丝从。
蚕娘车畔美,丝绵倍当年。
卜曰:
稀逢今岁里,蚕桑无颇偏。
种植宜於早,美候在秋前。
虽然夏旱涸,低下得收全。
五十六、己未年
诗曰:
太岁己未年,种植家家秀。
燕魏熟田桑,吴楚粮储有。
春夏流郎归,鲤鱼入庭牖。
桑叶应是贱,搔收娘子喜。
豆麦结实多,宜在三阳後。
卜曰:
是岁值羊首,高低民物欢。
稼穑多商估,来往关。
农夫早种作,莫候北风寒。
五十七、庚申年
诗曰:
太岁庚申年,高下喜无偏。
燕宋田桑全,淮吴米麦好。
六畜多灾障,人民少疫横。
桑叶初生贱,去後又成钱。
更看三阳後,秋叶偏相连。
卜曰:
岁若遇庚申,四方民物新。
耕夫与蚕妇,欢笑喜欣欣。
秋来有淹滞,收割莫因循。
五十八、辛酉年
诗曰:
太岁辛酉年,高低禾不美。
齐鲁多遭没,秦吴六畜死。
秋冬井无泉,春夏沟有水。
豆麦山头黄,耕夫挑不起。
蚕娘箧中泣,争奈叶还贵。
种植宜及早,迟晚恐失利。
卜曰:
酉年民多瘴,田蚕七分收。
豆麦高处好,低下恐难留。
五十九、壬戌年
诗曰:
太岁壬戌年,高低亦不空。
秦吴遭没溺,梁宋豆麻丰。
叶贱天虫少,秧漂苗不稠。
雨水饶深夏,旱涸在高秋。
六畜遭灾瘴,田家少得牛。
卜曰:
岁下逢壬戌,耕种宜麦粟。
低下虚用工,漂流无一粒。
春夏灾瘴起,六畜多灾疫。
六十、癸亥年
诗曰:
太岁癸亥年,家家活业丰。
春夏亦多水,豆麦主漂蓬。
种莳宜及早,晚者不成工。
吴地桑叶贵,江越少天虫。
禾麻还结实,旱涸忌秋中。
卜曰:
岁逢六甲末,人民亦得安。
田桑七成熟,赋税喜皇宽。
豆麦宜高处,封疆绝盗奸。
割禾须及早,莫过绝冬寒。
图文均来自网络
内容梗概
《地母经》是《黄帝地母经》的简称,相传为轩辕氏黄帝所著,伴随着黄帝起造的历书《黄历》和中国的文化历史一直在流传。
《黄帝地母经》,是一部根据太岁干支依六十甲子的顺序排列,预测每一年农作物与养殖业的长势及收成,各个地方上可能会发生的农事的书籍。
《地母经》最早见于什么朝代,被什么史料书籍所记载,流传了多少年,都已无从考证。
中国的农业情况和自然灾害的确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在预防瘟疫和灾害上有着其独有的意义。《地母经》言语平实不花哨,大概出于古代勤劳中国人民对自然规律口口相传的总结,也可以看作是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规律的一种探索。
《黄帝地母经》原文
一、甲子年
诗曰:
太岁甲子年,水潦损田畴。
蚕姑虽即喜,耕夫不免愁。
桑柘无人采,高低禾稻收。
春夏多淹浸,秋冬少滴流。
吴楚桑麻好,齐燕禾麦稠。
陆种无成实,鼠雀共啾啾。
卜曰:
少种空心草,多种老婆颜。
白鹤土中渴,黄龙水底眠。
虽然桑叶茂,绸绢不成钱。
二、乙丑年
诗曰:
太岁乙丑年,春瘟害万民。
偏伤於鲁楚,多损魏燕人。
高田宜早种,晚禾成八分。
蚕娘争斗走,枝叶乱纷纷。
渔父沿山钓,流郎陌上巡。
牛羊多瘴死,春夏米如珍。
卜曰:
水牯田头卧,犊子水中眠。
桑叶初生贵,三伏不成钱。
有人解言语,种植倍收全。
三、丙寅年
诗曰:
太岁丙寅年,虫兽沿林走。
疾疫多忧煎,燕子居山岩。
牛羊宿高荒,虾鱼入庭渎。
燕魏桑麻贵,荆楚禾稻厚。
卜曰:
桑叶初贱不卖钱,蚕娘无分却相煎。
鱼行人道豆麻少,晚禾焦枯多不全。
贫儿乏粮相对哭,只愁米谷贵当年。
四、丁卯年
诗曰:
太岁丁卯年,犹米得时丰。
春来多雨水,旱涸在秋冬。
农夫相对泣,耕种枉施工。
鲁魏桑麻实,梁宋麦苗空。
卜曰:
桑叶不值钱,种禾秋有厄。
低田多不收,高田还本获。
宜下空心草,黄龙卧山陌。
五、戊辰年
诗曰:
太岁戊辰年,禾苗虫横起。
人民多疾病,六畜忧多死。
龙头出角年,水旱伤淮楚。
低田莫多种,秋季忧洪水。
桑叶无定价,蚕娘空自喜。
豆麦秀山冈,结实无多子。
卜曰:
龙头禾半熟,蛇头喜得全。
流郎夏中少,豆麦满山川。
天虫三眠起,桑叶难卖钱。
六、己巳年
诗曰:
太岁己巳年,鱼游在路衢。
乘船登陇陌,龟鳖入沟渠。
春夏多潦浸,杨楚及胡苏。
早禾宜阔种,一颗倍千株。
蚕娘哭蚕少,桑叶贵如珠。
卜曰:
岁里逢蛇出,人民贺太平。
桑麻吴地熟,豆麦越淮青。
多种天仙草,秋冬仓廪盈。
虽然多雨水,黎庶尽忻欢。
七、庚午年
诗曰:
太岁庚午年,春蚕多灾疠。
洪饶水旱伤,荆襄少谷米。
桑叶贵如金,蚕娘乏生计。
春夏流郎归,秋来有余庆。
早禾与晚稻,不了官中税。
卜曰:
白鹤田中渴,黄龙陇上眠。
蚕妇携筐走,求叶泪滔滔。
春夏雨水足,秋冬地少泉。
有人会我意,谶候在其年。
八、辛未年
诗曰:
太岁辛未年,高下尽可怜。
江东豆麦秀,魏楚少流泉。
桑叶初还贵,年中不卖钱。
国土无灾难,人民须感天。
卜曰:
玉女衣裳秀,青年陌上黄。
从今两三载,贫富分两行。
若人解此语,早种蓄饭粮。
九、壬申年
诗曰:
太岁壬申年,春秋多浸溺。
高下也无偏,中夏甘泉少。
豆麦方岐秀,桑叶稍成钱。
耕夫与蚕妇,相见勿忧煎。
卜曰:
白鹤土中秀,水枯半山青。
高低皆得稔,地上喜安宁。
三冬甚严冻,六畜有伤刑。
十、癸酉年
诗曰:
太岁癸酉年,人民亦快活。
雨水在三春,阴冻花实落。
蚕娘走不停,争忙蚕桑叶。
蝴蝶飞高陇,耕夫愁收割。
卜曰:
春夏人厌雨,秋冬混鱼鳖。
早禾收得全,晚禾半活灭。
丝帛价格高,种植多耗折。
燕宋少桑麻,齐吴丰豆麦。
禾稿物增上,封疆多。
十一、甲戌年
诗曰:
太岁甲戌年,早禾有蝗虫。
吴浙民劳役,淮楚粮储空。
蚕妇提篮走,田夫枉用工。
早禾虽即好,晚禾薄薄丰。
春夏多淹没,秋深滴不通。
多种青年草,少植白头翁。
六畜冬多瘴,又恐犯奸凶。
卜曰:
春来桑叶贵,秋至米粮高。
农田九得半,一半是篷篙。
十二、乙亥年
诗曰:
太岁乙亥年,高下总无偏。
淮楚忧水潦,燕吴禾麦全。
九忧甘泉竭,三秋衢回船。
蚕娘吃青饭,桑叶泪涟涟。
丝帛入皆贵,麻米不卖钱。
六畜多瘴疾,人民少横缠。
卜曰:
蚕娘眉不开,携筐讨叶忙。
更看五六月,相望哭流郎。
十三、丙子年
诗曰:
太岁丙子年,春秋雨湿地。
桑叶无人要,青女如金贵。
黄龙土内伏,化作蝴蝶起。
高田半成实,低下禾後喜。
鲁卫多炎热,齐楚五谷肥。
卜曰:
田禾忧鼠患,豆麦半中收。
蚕娘空房坐,前喜後怀愁。
丝绵绸绢贵,税赋急啾啾。
十四、丁丑年
诗曰:
太岁丁丑年,高下物得收。
桑叶初还贱,蚕娘未免愁。
春夏多淹没,鲤鱼庭际游。
燕齐生炎热,秦吴沙漠浮。
黄牛冈际卧,青女逐波流。
六畜多瘴难,家家无一留。
卜曰:
少种黄蜂子,多下白头翁。
农夫相祝贺,尽愿岁时丰。
十五、戊寅年
诗曰:
太岁戊寅年,高下禾苗秀。
桑叶枝头落,讨蚕竞奔走。
吴楚值麦多,齐燕米且休。
三春流郎归,九秋苗草留。
百物价腾高,经营相懊恼。
卜曰:
蚕娘行乡村,人民皆被伤。
冬令严霜雪,灾劫起妖狂。
早娶田家女,且莫见风寒。
十六、己卯年
诗曰:
太岁己卯年,犁田多快活。
春来多雨水,种植还逢渴。
夏多雨秋足,流荡遭淹没。
蚕娘沿路行,无叶相煎逼。
黄龙山际卧,逡巡化蝴蝶。
禾稻秋来秀,农家早收割。
淮鲁人多疾,吴楚桑麻活。
卜曰:
春中溪涧竭,秋苗入土焦。
蚕姑望天泣,桑树叶下朝。
黄黍不成粒,六畜多瘟妖。
三秋多淹没,九夏白波漂。
十七、庚辰年
诗曰:
太岁庚辰年,燕卫灾殃始。
六畿尽遭伤,田禾蝗虫肆。
春夏地竭泉,秋冬丰实子。
桑叶贱如土,蚕娘哭少丝。
卜曰:
少种瓜果豆,多种桑与麻。
家长皆得收,处处总相似。
春夏少滴流,秋冬饱雨水。
农务急如煎,莫待冰冻起。
十八、辛巳年
诗曰:
太岁辛巳年,鲤鱼庭际逢。
高田犹可望,低下枉施工。
桑叶初来贱,末後蚕贵龙。
蚕娘相对泣,筐箱一半空。
燕楚麦苗秀,赵齐禾稻丰。
六畜多瘴气,人民疟疾重。
卜曰:
蚕娘未为欢,果贵岁月穷。
车头千万两,纵子得输官。
十九、壬午年
诗曰:
太岁壬午年,水旱不调匀。
高田虽可望,低下枉施工。
蚕麦家家秀,蚕娘喜周全。
蚕蚕皆望叶,及早莫因循。
卜曰:
吴楚好蚕桑,鲁魏分多灾。
多下空心草,少种老婆颜。
桑叶後来实,天虫在早催。
晚禾纵淹没,耕夫不用哀。
二十、癸未年
诗曰:
太岁癸未年,高下尽堪怜。
一井百家共,春夏罕甘泉。
燕赵豆麦秀,齐吴多偏颇。
天虫待当岁,讨叶怨苍天。
六种宜成早,青女得貌鲜。
卜曰:
岁若逢癸未,用蚕多种意。
青牛山上秀,一子倍盈穗。
更看三秋後,产满闲田地。
二十一、甲申年
诗曰:
太岁甲申年,高低定可忧。
春来雨不足,早禾枯焦死。
秋後无雨水,鲁卫生瘟瘴。
燕齐粒不收,桑叶前後贵。
卜曰:
岁逢甲申来,早枯切须防。
高低苗不秀,燕齐主旁徨。
舟船空下载,仰面哭流郎。
二十二、乙酉年
诗曰:
太岁乙酉年,雨水不调匀。
早晚虽收半,田夫每苦辛。
燕鲁桑麻好,荆吴麦豆青。
蚕娘虽足叶,簇上白如银。
三冬雪严冻,淹没浸车轮。
卜曰:
田蚕半丰足,种作不宜迟。
空心多结子,禾稻生蝗起。
看蚕娘贺喜,总道得银丝。
二十三、丙戌年
诗曰:
太岁丙戌年,夏秋井无泉。
春秋多淹没,耕锄唯怨天。
早禾宜当下,晚稻早留连。
豆益桑麻乏,吴齐最可怜。
桑叶初生贱,蚕老都卖钱。
卜曰:
岁临於丙戌,高下皆无失。
豆麦穿土出,在处得成实。
六畜多瘟瘴,人民少灾疾。
二十四、丁亥年
诗曰:
太岁丁亥年,高低尽得通。
吴越桑麻好,秦淮豆麦丰。
三冬雨水多,九夏禾无踪。
桑叶前後贵,簇畔不施工。
卜曰:
夏种逢秋渴,秋得八分成。
人民多疟瘴,六畜尽遭迍。
二十五、戊子年
诗曰:
太岁戊子年,疾横相侵夺。
吴楚多灾瘴,燕齐民快活。
种植高下偏,鼠耗不成割。
春夏多淹没,秋冬土龙渴。
桑叶头尾贵,簇上盖雪霜。
卜曰:
岁中逢戊子,人饥灾横死。
玉女土中成,无人收拾汝。
若得见三冬,瘟疫却又起。
二十六、己丑年
诗曰:
太岁己丑年,高低得成穗。
燕鲁遭兵杀,赵卫奸妖起。
春夏豆麦丰,秋多苗谷媚。
玉女田中卧,耕夫得稀微。
桑叶自青青,谁能采得汝。
卜曰:
岁名值破田,早晚得团圆。
金玉满街道,罗绮不成钱。
二十七、庚寅年
诗曰:
太岁庚寅年,人物事风流。
麻麦虽然秀,禾苗多损忧。
燕宋多淹没,梁吴兵祸愁。
桑叶初生贱,後贵何处求。
田蚕女金价,桑叶好搔抽。
卜曰:
虎年高下熟,水旱值时年。
黄牛耕玉出,青年卧陇前。
稼穑经霜早,田家哭泪涟。
更看来春後,人民苦逼煎。
二十八、辛卯年
诗曰:
太岁辛卯年,高下甚辛勤。
麻麦逢淹没,禾苗早得荣。
秦淮受饥餧,吴燕旱涸频。
桑柘不生叶,蚕姑说苦辛。
天虫灾患少,丝绵换金银。
强徒多瘴疫,善者少灾迍。
卜曰:
玉兔出年头,处处桑麻好。
早禾大半收,晚稻九分造。
谷米稼穑高,渐渐相煎讨。
要待龙头至,耕夫脱烦恼。
二十九、壬辰年
诗曰:
太岁壬辰年,高下恐遭伤。
春夏蛟龙斗,秋冬却集藏。
豆麦无成实,桑麻五谷强。
齐鲁绝炎热,荆吴好田桑。
蚕子延筐卧,哭泣问蚕娘。
见茧丝绵少,租税急凄惶。
卜曰:
是岁逢壬辰,蚕娘空度春。
禾苗多有损,田家又虚惊。
三十、癸巳年
诗曰:
太岁癸巳年,农民半忧色。
丰歉各有方,封疆多种谷。
楚地甚炎热,荆吴无灾厄。
桑柘叶苗秀,天虫茧如雪。
粟麦有偏颇,晚禾半收得。
卜曰:
蛇头为岁号,陆种有虚耗。
秋成五六分,老幼生烦恼。
三冬足冰雪,晚秋宜及早。
三十一、甲午年
诗曰:
太岁甲午年,人民不用愁。
禾麦皆荣秀,高田全可留。
吴越多风雹,荆襄井涓流。
蚕娘争竞走,哭叶闹啾啾。
蚕老多成茧,何须有烦忧。
卜曰:
蛇去马将来,稻麦乐倍堆。
人民绝灾厄,牛羊喜相陪。
识候丰年里,耕夫笑颜开。
三十二、乙未年
诗曰:
太岁乙未年,五谷皆和穗。
燕卫少田桑,偏益丰吴魏。
春夏足漂流,秋冬多旱地。
桑叶初生贱,晚蚕还值贵。
人民虽无灾,六畜多瘴难。
六种不宜晚,收拾无成置。
卜曰:
岁逢羊头出,高下中无失。
叶贵好蚕桑,斤斤皆有实。
三十三、丙申年
诗曰:
太岁丙申年,高下浪涛洪。
春夏遭淹凶,秋冬杳不通。
早禾难得割,晚稻枉施工。
燕宋好豆麦,秦淮麻米空。
天虫相竞走,蚕妇哭天公。
六畜多灾患,人民卒暴终。
卜曰:
岁首逢丙申,桑田亦主迍。
分野须当看,节候助黎民。
三十四、丁酉年
诗曰:
太岁丁酉年,高低徒种植。
春夏遭淹没,秋冬少流滴。
吴楚足咨嗟,荆杨虚叹息。
桑柘叶苗盛,天虫中半失。
箱筐少丝绵,蚕娘无喜色。
卜曰:
岁逢丁酉年,蚕叶多偏颇。
豆麦有些儿,其苗高下可。
六畜瘴气多,五谷不成颗。
三十五、戊戌年
诗曰:
太岁戊戌年,耕夫渐渐愁。
高下多偏颇,雨水在春秋。
燕宋豆麦熟,齐吴禾成收。
桑叶初生贱,蚕娘未免忧。
牛羊逢瘴气,百物主漂游。
卜曰:
戊戌忧灾咎,耕夫不足懽。
早禾虽即稔,晚稻不能全。
一晴兼一雨,三冬多雪寒。
三十六、己亥年
诗曰:
太岁己亥年,人民多横起。
秋冬草木焦,春夏少秧莳。
豆麦熟燕吴,桑麻淮鲁死。
叶少天虫盛,蚕娘面无喜。
稼穑不值钱,仓囤缺粮米。
卜曰:
岁逢己亥初,贫富少粮储。
北子所贴
北子所贴
蚕娘相对泣,采叶扳空枝。
更看春秋里,蜂蝶满村飞。
三十七、庚子年
诗曰:
太岁庚子年,人民多暴卒。
春夏水淹流,秋冬频饥渴。
高田犹及半,晚稻无可割。
秦淮足流荡,吴楚多劫夺。
桑叶须後贱,蚕娘情不悦。
见蚕不见丝,徒劳用心切。
卜曰:
鼠耗出头年,高低多偏颇。
更看三冬里,山头起墓田。
三十八、辛丑年
诗曰:
太岁辛丑年,疾病稍纷纷。
吴越桑麻好,荆楚米麦臻。
春夏均甘雨,秋冬得十分。
桑叶树头秀,蚕姑自欢欣。
人民渐苏息,六畜瘴逡巡。
卜曰:
辛丑牛为首,高低甚可怜。
人民留一半,快活好桑田。
三十九、壬寅年
诗曰:
太岁壬寅年,高低尽得丰。
春夏承甘润,秋冬处处通。
蚕桑熟吴地,谷麦益江东。
桑叶不堪贵,蚕丝却半丰。
更看三秋里,禾稻穗重重。
人民虽富乐,六畜尽遭凶。
卜曰:
虎首值岁头,在处好田苗。
桑柘叶下贵,蚕娘免忧愁。
禾稻多成实,耕夫不用忧。
四十、癸卯年
诗曰:
太岁癸卯年,高低半忧喜。
春夏雨雹多,秋来缺雨水。
燕赵好桑麻,吴地禾稻美。
人民多疾病,六畜瘴烟起。
桑叶枝上空,天蚕无可食。
蚕妇走忙忙,提篮泣泪悲。
虽得多绵丝,尽费人心力。
卜曰:
癸卯兔头丰,高低禾麦浓。
耕夫皆勤种,贮积在三冬。
桑叶虽然贵,丝绵更有工。
四十一、甲辰年
诗曰:
太岁甲辰年,稻麻一半空。
春夏遭淹没,秋冬流不通。
鲁地桑叶好,吴邦谷不丰。
桑弃末後贵,相贺好天虫。
估卖价例贵,雪冻在三冬。
卜曰:
龙头属甲辰,高低共五分。
豆麦无成实,六畜亦遭迍。
更看冬至後,霜雪落纷纷。
四十二、乙巳年
诗曰:
太岁乙巳年,高下禾苗翠。
春夏多漂流,秋冬五谷丰。
豆麦美燕齐,桑柘益吴楚。
天虫筐内走,蚕娘哭叶空。
丝绵不上秤,疋帛价更高。
卜曰:
蛇头值岁初,谷食盈有余。
早禾莫令晚,蚕亦莫令迟。
夏季麦苗秀,三冬成实肥。
四十三、丙午年
诗曰:
太岁丙午年,春夏多洪水。
鲁魏多疫灾,谷熟益江东。
种植宜高地,低源遭水冲。
天虫见少丝,桑柘贱成笼。
六畜多瘟疫,人民少卒终。
卜曰:
马首值岁里,丰稔好田桑。
春夏须防备,种植怕流荡。
豆麦并麻粟,偏好宜高冈。
四十四、丁未年
诗曰:
太岁丁未年,枯焦在秋土。
早禾稔会稽,晚禾丰吴越。
宜下黄龙苗,不益空心草。
桑叶前後贵,天虫少见露。
春夏雨水足,秋来忧失福。
百物价竞起,丝绵何处讨。
卜曰:
若遇逢羊岁,高低中半收。
瘴烟防六畜,庶民也须忧。
四十五、戊申年
诗曰:
太岁戊申年,丰富人烟美。
燕楚足田桑,齐吴熟谷子。
黄龙土中藏,化成蝴蝶舞。
种植莫低安,结实遭洪水。
桑叶枝头荒,蚕娘空自喜。
卜曰:
高下偏宜早,迟晚见流郎。
豆麦不成价,淹没尽遭伤。
更看三冬里,蝴蝶得成餐。
四十六、己酉年
诗曰:
太岁己酉年,高低尽可怜。
鲁卫丰豆麦,淮吴好水田。
桑柘空留叶,天蚕足颇偏。
蚕娘相怨恼,得茧少丝绵。
六种植於早,收成得十全。
卜曰:
酉岁宜桑麻,豆麦益家家。
百物长高价,民物有生涯。
春夏遭淹没,三冬雪结花。
四十七、庚戌年
诗曰:
太岁庚戌年,瘴疫害黎民。
禾麻吴地好,麦稔在荆秦。
春夏漂流没,秋冬早水浸。
桑柘叶虽贵,天蚕吃十分。
田夫与蚕妇,相看空欢欣。
卜曰:
岁逢庚戌首,四方民初收。
高下田桑好,麻麦豆苗蔓。
严冬多雨雪,收成莫犯寒。
四十八、辛亥年
诗曰:
太岁辛亥年,耕夫多快活。
春夏雨调匀,秋冬好收割。
燕淮无瘴疾,鲁卫不饥渴。
桑叶前後贵,蚕娘多喜悦。
种植宜山坡,禾苗得盈结。
卜曰:
猪头出岁中,高下好施工。
蚕妇与耕夫,争不荷天公。
六畜春多瘴,积薪供过冬。
四十九、壬子年
诗曰:
太岁壬子年,旱涸耕夫苦。
早禾一半乏,秋後无甘雨。
豆麦熟齐吴,饥荒及燕鲁。
桑柘贵中卖,丝绵满箱贮。
百物无定价,一物五商估。
卜曰:
鼠头出值年,夏秋多甘泉。
麻麦不宜晚,田蚕切向前。
更忧三秋里,疟疾起缠延。
五十、癸丑年
诗曰:
太岁癸丑年,人民多忧煎。
淮吴主旱涸,燕宋定流连。
黄龙与青牯,价例觅高钱。
桑柘叶不出,蚕娘愁不眠。
禾苗多蛀蝗,收成苦不全。
卜曰:
岁号牛为首,田桑五分收。
甘泉时或阙,淹没在秋後。
六畜遭瘴厄,耕犁枉用谋。
五十一、甲寅年
诗曰:
太岁甲寅年,早晚不全收。
春夏遭淹没,调食任秋冬。
虎豹巡村野,人民不自由。
鲁卫多炎热,秦吴麦豆稠。
桑柘前後贵,得半勿早抽。
卜曰:
先岁民不泰,耕种枉用工。
桑枯叶难得,又是少天虫。
五谷兵初高,後来亦中庸。
五十二、乙卯年
诗曰:
太岁乙卯年,五谷有盈余。
秦燕麦豆好,吴越足粮储。
春夏水均调,秋冬鲤入门。
天蚕虽然好,桑叶树头无。
蚕娘相对泣,得茧少成丝。
卜曰:
岁中逢乙卯,高下好田蚕。
豆麦山坡熟,禾粮在楚庭。
五十三、丙辰年
诗曰:
太岁丙辰年,春来雨水润。
豆麦乏齐燕,田蚕好吴越。
牛犊瘴烟生,亦兼多疠疫。
桑叶树头多,蚕丝白如雪。
夏秋无滴流,深冬足淹没。
卜曰:
龙来为岁首,淹没应须有。
豆麦宜早种,晚随波流走。
五十四、丁巳年
诗曰:
太岁丁巳年,丰熟足多害。
鲁魏豆麦少,秦吴桑麻灾。
高低总有成,种植无妨碍。
桑叶前後落,天虫十倍来。
春夏多淹留,偏益在秋冬。
卜曰:
蛇首值岁中,农夫宜种莳。
黄龙搬不尽,宜多下麦青。
蚕娘虽哭叶,还得秤头丝。
五十五、戊午年
诗曰:
太岁戊午年,高低一半空。
杨楚遭淹没,荆吴足暴风。
豆麦宜低下,稻麦得全工。
桑叶从生贱,蚕老贵丝从。
蚕娘车畔美,丝绵倍当年。
卜曰:
稀逢今岁里,蚕桑无颇偏。
种植宜於早,美候在秋前。
虽然夏旱涸,低下得收全。
五十六、己未年
诗曰:
太岁己未年,种植家家秀。
燕魏熟田桑,吴楚粮储有。
春夏流郎归,鲤鱼入庭牖。
桑叶应是贱,搔收娘子喜。
豆麦结实多,宜在三阳後。
卜曰:
是岁值羊首,高低民物欢。
稼穑多商估,来往关。
农夫早种作,莫候北风寒。
五十七、庚申年
诗曰:
太岁庚申年,高下喜无偏。
燕宋田桑全,淮吴米麦好。
六畜多灾障,人民少疫横。
桑叶初生贱,去後又成钱。
更看三阳後,秋叶偏相连。
卜曰:
岁若遇庚申,四方民物新。
耕夫与蚕妇,欢笑喜欣欣。
秋来有淹滞,收割莫因循。
五十八、辛酉年
诗曰:
太岁辛酉年,高低禾不美。
齐鲁多遭没,秦吴六畜死。
秋冬井无泉,春夏沟有水。
豆麦山头黄,耕夫挑不起。
蚕娘箧中泣,争奈叶还贵。
种植宜及早,迟晚恐失利。
卜曰:
酉年民多瘴,田蚕七分收。
豆麦高处好,低下恐难留。
五十九、壬戌年
诗曰:
太岁壬戌年,高低亦不空。
秦吴遭没溺,梁宋豆麻丰。
叶贱天虫少,秧漂苗不稠。
雨水饶深夏,旱涸在高秋。
六畜遭灾瘴,田家少得牛。
卜曰:
岁下逢壬戌,耕种宜麦粟。
低下虚用工,漂流无一粒。
春夏灾瘴起,六畜多灾疫。
六十、癸亥年
诗曰:
太岁癸亥年,家家活业丰。
春夏亦多水,豆麦主漂蓬。
种莳宜及早,晚者不成工。
吴地桑叶贵,江越少天虫。
禾麻还结实,旱涸忌秋中。
卜曰:
岁逢六甲末,人民亦得安。
田桑七成熟,赋税喜皇宽。
豆麦宜高处,封疆绝盗奸。
割禾须及早,莫过绝冬寒。
图文均来自网络
“水虎下山”?中国古代的谶书讲述了2022年的吉凶,据说这本书是在孔子的枕头里发现的。过程是这样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经常出访各地。有一次他到中国访问鲁国,当我看到孔子故居时,我就生气了。孔夫子宣扬的仁慈与他统治世界的理念相矛盾,因此他愤怒了,立即下令拆除这座房子。结果,拆迁队来到了孔子家。墙上发现一块石碑。石碑上的译文说:“将来有一个叫秦始皇的少年,他会烧我的书,活埋我的学生,毁我的墙,拆我的房子,毁我的衣服。”这里一片混乱,当他到达沙丘时他就会死。”
拆迁队见状,吓得毛骨悚然,连忙报告。听到这话,秦始皇出了一身冷汗。这实在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他赶紧查看,发现孔子的床上有一块石头。我做的盒子密封得很严实。打开一看,里面有三本书。当时应该是竹钞。这是《孔圣枕中秘记》。
全书收录了孔子对三个甲子180年的吉凶预言,以孔子、老子和孔子弟子子贡问答的形式写成。这本书据说传到了汉朝的张道陵,也就是《正道》的创始人·张天师手里,然后就消失了。是天师藏了这本书。
一千七百多年后,清朝咸丰年间,有一位道士,名叫云水道士。他声称受到张天师的启发,发表了这个预言,也就是你现在看到的书《孔圣枕中记》。
这个故事里的奇幻固然可以评定为100分,但是现实又能评定到什么程度呢?零分。这几乎肯定是胡说八道。
秦始皇拆毁孔家的房子,是孔家独有的,没有别的传说。就连孔子家族本身也没有流传过这样的传说。相反,汉景帝的儿子鲁公曾一度灭掉孔子家族,扩建宫殿。
即使这个故事是废话,也并不一定意味着他说的是废话。这两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通过使用别人的名字来增进交流。这东西做得不好,就叫瓷器或者山寨,做得好的话,就叫谶语、托孤。
喻,这里是寓言的比喻,喻本身就有装模作样的意思,比如道家著作《庄子》,也叫《南华真经》。里面讲的故事都是这样的。他们谈论孔子、老子、黄帝、大禹。他们什么都说了。事实上,这些都是庄子自己创造的。根本没有人这么说过。他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用自己的嘴说出自己的真理,这叫寓言。
喻,这里是寓意的寓言,就是用别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另外,有两本非常流行的中国寓言书,一本叫《姜太公乾坤万年歌》,另外一本是《黄帝地母经》,也是百分百假的。
要知道西周的语言是姜太公时代的语言,是《尚书》的曲曲雅风格。而万年歌曰:“今下周合,礼乐文章八百年”。你听了就知道,这不是姜太公时代的人能说的,而是明清小说家编的顺口溜。
虽然他试图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姜太公乾坤万年歌》,但他预言的事情仍然很了不起。它被认为是中国传统中比较知名的谶书。
这本书《孔圣枕中记》就是作者对孔子的预言。这是一种营销策略。在没有电视和报纸的时代,更不用说互联网,没有大众媒体,你必须利用名人的知名度,以便每个人都可以帮助传播信息。
全书分上元、中元、下元三个甲子。中国干支历是60年,有3个甲子,所以总共180年。
我们想知道的是2022年壬寅年会发生什么,所以首先要做的还是确定年份。中国干支历每60年循环一次。难道说,这本书所预言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是每六十年循环发生一次吗?当然不是,那就有破译的技巧了。
《孔圣枕中记》中的序言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提醒,即该书是在清朝咸丰年间流传的。咸丰帝继位后的第一个甲子年是公元1864年,实际上是清穆宗同治三年。
三个甲子总共有180年,所以书中预言的是从1864年到2043年,这180年的事件。上元六十年为1864年至1923年,中元六十年为1924年至1983年,下元六十年为1984年至2043年。
有趣的是,《孔圣枕中记》历年从甲子到葵亥的具体预言,恰好集中在下元六十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
“庚子病猖獗,山河虎狼遍地,百文换一升米,江水冲毁船,早庄易丰,晚稻不收”。完全的。”这是对下一个元朝庚子年的预测,也就是2020年。
大疫当然是指瘟疫、江河破船、指洪水、结合粮食短缺等,这些情况基本符合2020年的现实。
庚子年就是这样。我们来看看他对明年,即2021辛丑年的预测。“辛丑多忧,疾病常招煞气,春夏雨匀,鱼晒秋冬季,稻米稻谷”。善,六畜失退,人渐复苏,蚕桑倍增。”总的意思是辛丑年凶事较多,忧虑多,疾病不断肆虐,即疾病常引起邪气。但今年的天气比2020年要好一点,基本是均匀的天气。庄稼会收割,但牲畜会生病。这与2021年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今年COVID-19疫情持续肆虐,畜牧业今年也受到重创。2021年2月,中国出现非洲猪瘟新变种,检测和控制难度加大。只不过当时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新冠病毒上,猪瘟受到的关注较少。
既然2020年和2021年的预测都不错,那么我们也应该关注2022年壬寅年的预测。那么让我们看看今年《孔圣枕中记》怎么说?
“纯阴是个好年头,庄稼翻倍,稻谷翻倍,四时和睦,桑树一半结蚕,四面八方蚕熟,牲畜受灾受损。他们富裕了,幸福了,只担心山上有老虎下来。”
开头是2022年四时和谐,蚕生长,五谷丰登,生活富裕幸福。前四句话看似是好事,情况似乎比前两年好一些,但牲畜仍然陷入困境。最难理解的是最后一句话:人纵富贵幸福,也只顾山虎下山。这只老虎是什么意思?
2022年是虎年。六十年有五年与虎相伴。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属性,壬属天干中的水,壬寅年的虎为水虎。
老虎生活在深山里。一般情况下,他们是不会下山的。除非山上没有食物,否则他们只会下山寻找食物。老虎下山了,老虎饿得要吃人了。山黄貂鱼不咬人,对人类无害。所以【水虎下山】,就是指老虎下山的地方,也就是发生灾难的地方,发生的就是洪水。他带着丰收回到了充满希望的一年。
中国的洪水通常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这意味着2022年夏季和秋季是命运可能发生转变的时刻。
根据《皇极经世》的推导,2022年的新年卦是【吉吉卦】。卦中的一个关键词是“吉始乱终”,意思是好事在先,祸患在后。这和我们今天讲的运势逆转的可能性类似,所以我们看了各种来源的预测,指出2022年很可能是运势逆转的一年。好和坏。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