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乙肝疫苗是保护人们不受乙肝病毒HBV感染的主要措施。但是许多人都担心乙肝疫苗的效果是否会随着时间的长久而减弱。也就是说,接种疫苗后,体内长期存在抗体,那当抗体消失后,机体是否还存在免疫记忆呢?再次接种抗体激活情况又如何?一项意大利的研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医护人员被认为是由于职业因素,容易接触血液和体液的乙肝感染高危人群。在意大利,1991年就已经实施了乙肝疫苗策略,对出生儿童及12岁儿童接种三针乙肝疫苗,12岁儿童接种持续到2004年停止,保证意大利24代人均获得了免疫保护。近日的一项对意大利医护人员的扩展研究对疫苗接种后的长期有效情况进行了探讨。
意大利医护人员入职前均会进行血清学检测是否还存在乙肝抗体。按照国际标准,当表面抗体水平≥101 mIU/ ml,表明该个体有良好的疫苗应答;当表面抗体水平≥10 mIU/mL而<101 mIU/ ml时,表明个体有抗体能够抵抗乙肝病毒HBV感染;当表面抗体水平<10 mIU/mL时,体内抗体可能无法抵抗病毒的感染。这项研究对检测结果表面抗体处在阴性水平 (<10 mIU/mL)的人员进行疫苗重新接种,加强抗体,在第一针加强后的一个月进行血清学检测,如果一个月检测结果出现免疫学应答(即表面抗体水平≥10 mIU/mL),那就不用再继续接种剩余两针。否则,接种剩下两针唤醒免疫记忆。
经血清学检测,共795名表面抗体阴性医护人员入组进行了该项研究,接受了疫苗接种,其中512名女性,283名男性。该研究对入组人员分为两个组,第一个组为1980-1991年出生并在12周岁接种疫苗的人员,共146名,第二组为1991年至1996年出生就接种疫苗的人员,共649名。比较在出生接种疫苗和12岁龄接种疫苗之间再次接种时,机体免疫记忆是否相同。
第一支疫苗接种后一个月的血清学检测显示,97名(12.2%)仍然为表面抗体阴性,继续接种剩下两支乙肝疫苗;157名(19.7%)表面抗体在10-100 mIU/mL之间,541(68.1%)在101 mIU/mL以上。在第一组中15.8%表面抗体阴性,22.6%表面抗体在10-100 mIU/mL之间,61.6%有良好的疫苗应答;在第二组中11.4%表面抗体阴性,19.1%表面抗体在10-100 mIU/mL之间,69.5%在101 mIU/mL以上。尽管比例不同,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这项对795名完成过免疫程序但检测表面抗体为阴性的医护人员进行了再次接种研究,从结果可以看到,再次接种时,首针后就有87.8%的人群获得了免疫应答。可以确定,这些免疫应答主要来源于初次接种留下的免疫记忆。表明在首次完成疫苗接种后,这些免疫记忆可以持续至少25年之久。而分组的结果显示,完成免疫程序的儿童,无论在出生时接种,还是12岁接种,均有同样的效果,即使在抗体阴性的情况下,绝大部分机体仍然保有免疫记忆。这项研究表明,首次接种完成三针免疫程序非常的重要,疫苗能够持续长久的保护大部分接种者。
参考文献:High chance to overcome the non-responder status to hepatitis B vaccine after a further full vaccination course: results from the extended study on healthcare students and workers in Florence, Italy.
想了解更多肝病相关知识?欢迎关注我们!健康建议、乙肝药物、最新研究、名医讲解……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门诊很多患者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体>1000,比正常值0-10高了很多,怕自己有什么问题,其实不用担心,表示机体已经产生了乙肝抗体,对乙肝病毒产生了抵抗力,属于一种好的现象,不必担心。
#首发创作赛#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肝脏健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为了评估病情进展,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乙型肝炎病毒DNA和表面抗原是常用的两项病毒学指标。
但这两项指标的变化并不能完全代表感染已严重加剧。要全面判断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还需要检测肝功能血液学等指标。
一、病毒DNA与表面抗原上升,一定是病情加重吗?乙型肝炎病毒DNA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检测乙肝感染情况的两项重要指标。但仅凭这两项指标上升并不能完全判断乙型肝炎病情已严重恶化,更全面准确的判断还需综合考量其他医学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DNA是能检测出乙肝病毒基因组成分的一项指标。当DNA转为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开始大量复制,存在感染风险。而DNA拷贝数值越高,提示病毒复制能力越强。但仅凭此并不能完整反映宿主肝脏损伤情况。
另一方面,包裹在乙肝病毒外层的HBsAg蛋白就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当其表面抗原检测呈阳性,则代表已感染乙肝病毒。而抗原含量与乙肝病毒的感染程度呈正相关。但此指标仅代表病毒本身情况,也不等同于肝脏损害。
例如,仅携带乙肝病毒但未发病的人,其体内也存在病毒和表面抗原,但不会引起肝炎。只是相较而言,乙肝感染者的病毒DNA和表面抗原水平较高。
而乙肝进入免疫清除期后,ALT水平可恢复正常,表面抗原也转阴,但基因组 DNA还可持续存在。这时不应仅看DNA为阳性而误判为急性炎症期。同理,表面抗原定量也需结合肝功能变化分析。
总体来说,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指标只能反映病毒本身情况。想要全面判断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还需检测肝脏的生化指标、影像学指标等,以综合判断病毒与宿主体内情况。
二、看乙肝严重与否,还需要考虑以下指标1. 血细胞水平
乙型肝炎中后期可导致肝硬化和脾肿大,进而影响血细胞的生成。
具体来说,当病毒大量复制时,可消耗骨髓细胞,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这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血色素下降,贫血。同时,白细胞也可能因骨髓功能下降而减少。
另一方面,脾肿大可以使血小板聚集并破坏,引起血小板计数降低。
因此,如果癌前病变期的患者出现轻度贫血或白细胞减少,常提示病毒活动和炎症反应还未完全控制。
而如果肝硬化期患者出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同时明显减少,则提示肝功能损害已十分严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故而监测血细胞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乙肝病情的进展,尤其是肝功能衰竭的严重程度。这对指导治疗以及判断预后都很重要。
2.胆红素水平
胆红素是反映肝脏排泄功能的关键参数。乙肝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细胞坏死,胆汁排泄受阻,使胆红素水平升高。
而看胆红素指标时候要注意区分直接和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而间接胆红素升高则更常见,提示肝细胞合成胆汁的功能受损。
正常情况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一般低于21μmol/L。当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至21-50μmol/L时,提示存在轻度肝细胞损伤或胆汁排泄受阻。若总胆红素超过50μmol/L,则提示有严重的肝脏疾病。其中直接胆红素占比较高,提示肝细胞坏死较严重。
若总胆红素超过85μmol/L,间接胆红素占主导,提示肝硬化及肝功能衰竭。此时合成和排泄胆汁的能力已严重受损。
若胆红素继续上升至171-342μmol/L,则提示肝功能衰竭,无法维持肝脏的基本功能。而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表示肝脏功能已无法维持生命,需立即进行肝移植。
3.转氨酶水平
ALT和AST是判断肝脏损伤最敏感的指标之一,其水平升高常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
但轻度短时间内的转氨酶升高,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如服药、锻炼后,并不完全代表肝脏损伤。
因此,临床上需要综合评估ALT和AST的升高程度和持续时间,才能判断是否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一般来说,转氨酶稍稍升高但很快恢复正常的情况,多不是严重肝炎。但是,如果转氨酶持续地或者大幅度升高,则更可能代表肝脏损伤。
临床数据表明,一般转氨酶升高3-5倍为轻度肝炎,5-10倍为中度,10倍以上为重度肝炎。
当然,以上这些指标必须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才能对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做出准确评估。
那么如果确诊了乙肝,作为乙肝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乙肝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什么?乙型肝炎属于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长期治疗与管理。为助于病情控制,乙肝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
乙型肝炎属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脏的修复需要时间。合理的作息对肝功能恢复大有裨益。
研究表明,保持规律的起居时间,可以使肝脏获得充分的休息,对肝细胞的再生至关重要。反之,夜间睡眠时间过短会使机体处于疲劳状态,消耗抵抗力并降低免疫功能,不利于自身抵抗病毒的复制与损害。
乙肝患者,待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恢复正常后3-6个月,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可逐步开始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建议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这类有氧运动可以增强机体耐力,改善新陈代谢,但又不会给肝脏带来过大损伤。持续运动还可减轻肝脏负担,协助肝功能恢复。
2.饮食以清淡为主,控制脂肪摄入
合理膳食对乙肝患者病情康复也至关重要。优质蛋白能提供肝细胞再生所需的氨基酸原料,因此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瘦肉、蛋、奶及豆制品,乙肝患者应适量增加摄入。这类高蛋白、低脂饮食有利于肝细胞再生。但过量蛋白也会增加肝脏负担,因此仍需保持膳食的平衡。
另一方面,高糖高脂饮食会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应尽量避免。此外,患者还需控制烹调用油量,增加蔬菜水果在膳食中的比例,以获得充足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3.戒除烟酒,避免肝毒药物
对于乙肝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完全禁止吸烟与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烟草燃烧产生的上百种有毒物质,以及酒精转化生成的乙醛和自由基,都可以直接损伤肝细胞,增加疾病的严重程度。
抽烟与饮酒还会加速乙型肝炎的病程,增加肝硬化及肝癌的高发风险。因此戒除烟酒是乙肝患者必不可少的重要预防措施。另外,也应避免长期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必要时应监测肝功能变化。
4.定期检查,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AFP等指标,可以发现病情早期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来说,每3-6个月进行一次上述相关检查,然后综合结果评估病情变化趋势。若出现异常,则需要调整用药方案或采取进一步治疗。
此外,每半年至一年要进行一次肝脏B超或CT检查,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变化,特别是要警惕肝硬化乃至肝癌的出现。一旦发现任何异常,都需要立即就医治疗。
乙肝患者也不要过于担心,只要积极治疗、认真调理、定期监测,乙型肝炎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结语可见,乙型肝炎病情判断不能过分依赖病毒DNA和表面抗原,必须加入肝功能、影像学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同时,乙肝患者需要注意生活方式,配合药物治疗,方可有效控制病情,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胡燕霞,李志莲.乙肝表面抗原与乙肝病毒 DNA定量检测在乙肝病毒感染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20,26(31):166-168.
[2] 李利民.不同类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意义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16):2627-2629.
[3] 连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J].医学信息,2021,34(03):179-180.
近日,南京江北新区人民法院发布一起反就业歧视典型案例:求职者小李在被用人单位录用为工程师后,因体检结果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又被用人单位婉拒。小李以用人单位构成就业歧视为由提起诉讼,法院判决支持了小李提出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各项诉讼请求。
2021年1月28日,小李收到某生物科技公司的录用通知,职位为仪器研发部机械结构工程师。
然而,当小李按照公司要求进行入职体检,并把结果发给公司后,却被告知,因为他的乙肝表面抗原、乙肝核心抗体两项指标呈阳性,无法入职 。
为争取工作机会,小李曾向公司保证不在单位餐厅就餐、不入住单位宿舍,但公司仍以行业有特殊要求为由,明确拒绝。
“公司歧视我,导致我那一段阶段没有信心去找工作,很抑郁。”小李说。
被告公司辩称,单位在结构工程师这个岗位上,没有录用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先例,“对于携带乙肝病毒的,可以看我们体系的管理规定。我们是反复要求并有效施行,并不是针对原告个人的歧视行为。”但被告公司没有证据证明,结构工程师这个岗位,属于禁止乙肝病原携带者从事的特殊岗位。
小李在法庭上表示:“我不会直接接触产品,因为我是做设备。他们做试剂,去生产现场都需要穿防护服,而且是很严格的防护服。公司的生产条例会有这个规定,不会直接接触药剂的。”
庭审查明,被告公司在招聘时,没有对乙肝体检指标做出特殊说明 。被告公司则表示:“我们不可能招聘的时候把这个要求放在简历上面。”
我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除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外,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 。
南京江北新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被告公司招聘前,没有对体检做出特殊要求;也无充分证据证明结构工程师岗位,是禁止乙肝病毒携带者从事的特殊岗位。因此,被告公司以小李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侵犯了小李的平等就业权,应承担精神损害抚慰金、误工费等共计10208元 。
法院一审判决后,原被告双方均没有上诉。目前判决已经生效,小李已找到新的工作。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陈渝娜 史哲铭
来源: 江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