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63岁的李大爷是一位退休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患病12年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俗话说“久病成医”,说的可能就是李大爷本人。
前几天早上查房,我便听到李大爷和同病室的病友一起聊天,仔细一听原来是在讨论血糖的新标准。见我过来查房,李大爷便说:“医生,您说说现在标准血糖是不是已经不是3.9~6.1了。我跟老王说这个事,他还不信,偏说我是道听途说,不是真的。”
“是的,根据2021年发布的最新标准,血糖的正常值范围已经不是3.9~6.1mmol/L了。”我回答道。
李大爷两人的对话,让我想起来可能很多朋友都还不知道血糖标准的最新变化。
今天就来让我们讲讲血糖的新标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也在悄然间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人体内的血糖水平也随之有所改变。根据缜密的临床研究,2021年国家发布来最新的血糖标准,空腹血糖的正常值范围不在是3.9~6.1 mmol/L,而是变更成了4.4~7.0 mmol/L左右。
如果您的年龄在65岁以下,空腹血糖在4.4~6.1 mmol/L之间或者非空腹血糖在4.4~8.0 mmol/L之间,这是非常理想的血糖状态。如果空腹血糖在6.1~7.0 mmol/L之间或者非空腹血糖在8.0~10.0 mmol/L之间,那么血糖也算正常。不过一旦空腹血糖超过7.0 mmol/L或者非空腹血糖大于10.0 mmol/L,就说明您的血糖水平偏高了。
如果您的年龄超过65岁,血糖值范围就不要控制得那么严格了。一般来说,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7.8 mmol/L,餐后2h血糖不超过11.1 mmol/L就都算可以的。
那么血糖水平高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损伤血管:血糖升高会使血液的粘稠度增加,还会使血管变细,弹性变差,血管壁变脆。这样的话,就会影响到整个血液循环系统,使之血运不畅,血流堵塞,从而导致整个机体都会出现缺血缺氧等问题,并随之病情发展,发生多种并发症。
例如,如果眼底的毛细血管发生堵塞,就会使我们的视力下降。甚至还会发生视网膜病变,导致眼底反复出血,严重时还可能会令患者失明。
如果手足末梢循环不通畅,则会出现手脚冰凉,并伴随着麻木感,随着病情发展,还可能发生糖尿病病足,最后不得已需要截肢,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
如果心脏附近的动脉血运不畅,则会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冠心病,甚至引发心衰、心源性猝死,有研究表面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机率是普通人的34倍。
如果引起到脑部的血管病变,则有可能发生中风、脑梗等疾病。程度轻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半身麻木,活动障碍,严重者则可能会出现瘫痪、昏迷,甚至直接威胁到来生命安全。
如果累及到肾脏部位的微血管,则可能会使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使代谢废物在体内堆积,致使机体的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也在不断升高,最后演变成来尿毒症,令人苦不堪言。
损伤代谢系统:我们要知道人体的新陈代谢的三大基础物质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当血糖呈现高值时,则会使糖代谢出现紊乱,继而引起整个代谢系统都失去平衡。这个时候就很有可能会并发酮症酸中毒,严重危及生命。
损伤免疫系统:当出现代谢紊乱后,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和杀菌能力也会随之降低,生成的免疫球蛋白和各类补体的数量也会减少,再次减弱来血液的免疫能力。与此同时,高糖状态下,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也被削弱,细胞和组织的供能不足,活力下降,还会感受到疲乏无力。
我们都知道血糖高会得糖尿病,对人体有危害,却不知血糖低同样也会带来损伤。
首先,如果机体内的血糖过低,细胞无法获得足量的葡萄糖,大脑就会发出饥饿感的信号。我们就会有强烈的饥饿感,随之而来的还会出现面色苍白、疲惫乏力、出冷汗、心慌、震颤等情况。如果未及时补救,则可能会出现低血糖昏迷症状,抢救未及时甚至会造成死亡。
另外,大脑缺乏足量的葡萄糖时,还会有一系列功能失调的症状。一开始会出现精神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迟钝、语言混乱、情绪躁动易怒等精神症状,严重时还会有头晕、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而且,如果长期处于低血糖状态,不仅会提高如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还会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抑制大脑皮层,形成脑功能障碍。
现代人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血糖忽高忽低,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血糖。
“管住嘴”:“管住嘴”不是让我们想减肥一样少吃,而是要学会怎么吃,吃什么。健康的饮食能够帮助我们减轻胰岛的负担。我们可以多食用一些如玉米面、燕麦面等粗粮,粗粮中含有维生素和丰富的膳食纤维,不仅能够促进消化,还可以控制血糖。我们还要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此补充各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但对于含糖量过高的水果,我们一定要适量食用。另外,还要少吃一些油炸食品。
控制体重:有研究表明,体重和血糖之间是存在一定关系的。肥胖状态下,会影响到机体胰岛的功能,从而造成人体出现胰岛素体抗,导致我们控制血糖的能力下降。而且,肥胖不仅会影响血糖,还会令我们的血脂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迈开腿”:坚持锻炼身体,适度的活动量,有助于我们控制血糖。不过尽量避免激烈运动,可以选择有氧运动的方式,如慢跑、步行或者骑自行车。运动时,最好随身携带一些糖果,以防低血糖的情况出现。如果是糖尿病患者,记得在运动前评估下自己的血糖水平在来决定是否运动。
戒烟限酒:吸烟虽然对血糖本身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却能对血管造成损失,如果本身就已经确诊为糖尿病,长期抽烟则可能诱发多种并发症。而长期大量饮酒则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失调,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从而造成血糖升高,并且还会使血糖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最后,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我们都知道乐观向上、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有利于控制血糖。所以,无论日常生活中有多么大压力,我们都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生活无论如何都要继续,不如就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过下去。
目前,我们国家糖尿病人群已经高达1.3亿,排名世界第一,其中90%是二型糖尿病患者。
更为可怕的是,在庞大的人口之中有将近4成人群,不知道自己平常的血糖水平,以及有将近7成的人,发现血糖升高以后没有控制达标。
最终,增加了自己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不同年龄的人群,血糖的要求不一样
对于正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由于每天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维持在3.9-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应该低于7.8mmol/L。
对于40-60岁的中年人群,由于生活压力非常大,日常饮食非常不规律。所以,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维持在4.4~6.1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应该小于8.0。
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体内的胰岛素和各种代谢激素分泌也逐渐下降。因此,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控制在6.1~7.0左右,餐后两小时血糖可以控制在8.0~10.0之间。
对于年龄在75岁以上的人群,由于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已经非常少了,血糖容易升高,但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又容易出现低血糖。
所以,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维持在7.0~9.0左右,餐后两小时血糖可以控制在8.0~11.0之间。
哪些人群容易得糖尿病?
糖尿病不会无缘无故找上一个人,而容易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主要见于以下几类人群:
1
50岁以上人群:身体逐渐衰老
随着年龄的上升,周围组织对胰岛素降糖作用的敏感性会降低,即产生胰岛素抵抗;其次,随着年龄上升,身体脂肪构成比例增多,更易肥胖,也就更容易患糖尿病。此外,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的体力活动会减少,进而会降低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有效利用,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有条件应每年到医院做一次体检,及早发现糖尿病,并进行治疗。
2
肥胖者
腹部肥胖危害更大,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引起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问题,即代谢综合征。
建议男性腰围应
3
“三高”发病基础相似
高血压和高血糖、高血脂不少都合并存在,因为它们发病基础相似,包括超重、不健康饮食、运动较少等因素。
我国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并存使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和进展风险明显增加,也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反之,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风险。当然,高血压也可出现在糖尿病发生之前。
4
糖尿病家族史
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既有显性遗传,又有隐性遗传的因素。如果父母及往上一辈的人中有患2型糖尿病的人,子女患病的几率会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人。具体的风险评估可以通过糖尿病风险评分表来估算。
控制血糖,饭后禁忌有哪些?
×喝浓茶:饭后马上喝浓茶会影响消化和吸收,最好30分钟后再喝。
×吸烟:饭后马上吸烟会促进人体对烟雾中有害物质的吸收,不利于健康。
×大量喝水:饭后立刻大量饮水会稀释胃液、影响消化,如果觉得饭后口干难忍,建议少量饮水。
×饭后唱歌:饭后马上唱歌,会增加大脑的兴奋度,导致胃部缺乏血液供应,影响正常消化。
×饭后开车:饭后大脑缺乏血液供应,身体反应能力也会跟着下降,最好休息30分钟后再开车,
×马上运动:饭后马上运动,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胃下垂及做过胃部切除手术的人群尤其不利。
×立即洗澡:饭后最好休息1小时~2个小时再洗澡,防止消化不良。
×马上睡觉:饭后马上睡觉,久而久之可能会造成胃食管反流,影响身体健康。
控糖小贴士
1、血糖高,主食不是吃得越少越好,还要注重粗细搭配。
2、荤素搭配的吃法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是有帮助的。
3、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要坚持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的原则。
4、对于血糖控制得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水果是可以吃的。
5、血糖并不是控制得越低越好,而应该平稳降糖,控制在一个较理想的范围内。
6、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应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控血糖方式。
(约见名医)
糖尿病是身体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是胰岛素利用障碍所带来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代谢紊乱的疾病,主要是监测标准,就是血糖处于异常水平范围。
当然这种情况也并不代表着血糖高于正常值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偏高也是很常见的,无论是什么原因,升高到什么程度,都得要引起重视。
我国算是糖尿病大国,据统计,中国糖尿病发病率为97%,这也引起了无数人的关注,尽管健康意识有所提升,但是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却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01
高血糖的发病原因主要和以下有关
肾脏过度地会吸收糖胰腺β细胞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过多外周组织包括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存在胰岛素抵抗肠道吸收、肠道菌群和肠道影响血糖控制激素,导致其异常神经系统对糖代谢的调节异常在医学临床上高血糖疾病演变而来的一些副作用和恶性,病变就包括了糖尿病前期和中期,所以要通过医护人员来判断患者身体当中的血糖标准,时间来诊断糖尿病疾病,很多人在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种疾病时,只是感觉头晕,体重下降,基础代谢紊乱,所以要引起重视。
02
2023年血糖新标准已公布了,不再是3.9~6.1,或许你血糖并不高
人体当中的血糖数值并不是一成不变,他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现在生活条件变好,饮食习惯,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原来的血糖标准不再符合现状,经科学研究2023血糖新标准为4.4~6.1,不再是3.9-6.1。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身体状况,结合数据测量一下自己的血糖水平是否在标准范围之内,在测量时最好注意早上6:00~8:00测量空腹血糖,之前不要吃任何的东西,更不要服用降糖药,这才是你的血糖真正水平。
如果测量血糖的时间无法确定,可以在早餐后去医院测量两小时之后的血糖,这样相对比自己在家测量更加的准确。
03
这3种降糖食物,在平时不妨多吃一些
苦瓜
苦瓜,因为含有苦瓜素被人们讨厌,这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能够明显的降血糖,苦瓜的果实种子提取物能够促进糖分的分解,具有使过剩糖分转化为热量的作用,改善体内的脂质平衡。平时可以将苦瓜做成汤或榨成苦瓜汁,都能够起到一定的降糖作用。
洋葱
洋葱作为蔬菜,其糖分含量相对比较少,也算是糖尿病患者的优质食物,其中的氨基酸蛋白质可有效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除此之外也可以恢复人体血管弹性,提高基础代谢率,促进身体对糖类脂肪等物质的代谢,当中的微量元素更可促进前列腺分泌各种促进胰岛素分泌的物质,增加了胰岛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提高了敏感度,对糖尿病患者有辅助作用。
草莓
很多人喜欢吃草莓,其实草莓可以降低饭后血糖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草莓当中的提取物能够有效的刺激防病蛋白,增强人体免疫力,保持体内细胞器官以及血管健康,草莓当中的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可以让你的餐后血糖上升速度变缓,降低了胰岛的压力,更有助于稳定血糖,预防并发症。
整体而言,食物也只是达到了辅助的作用,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还得定时服用一些药物,千万不要把食物作为药物进行替代,否则很容易造成病情失控。
一说起“血糖控制得好不好”,不少糖尿病患者首先想到的就是:我的空腹血糖还有餐后血糖,最近是多少?
似乎,只要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内,餐后血糖在10.0mmol/L以内,就可以骄傲地宣布“我的血糖控制得很好”了!
但事实上,仅从空腹和餐后血糖值来衡量血糖的控制情况,这是不够的!
在医学上,有比空腹和餐后血糖更加重要的血糖控制衡量指标,这就是“糖化血红蛋白”!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一说,血糖控制得好不好,为何关键要看糖化血红蛋白?把它控制到什么水平最好?以及,如何通过它来看,需不需要吃降糖药?
“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一般来说,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值仅能反映出,在测血糖的那个时刻,体内“瞬时”的血糖情况。并且,它们都还很容易受到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比方说,头一天晚上的睡眠状况、晨起以后进行比较剧烈的体力活动等等,这些都可以影响空腹血糖水平。
再比如,用餐习惯、食物当中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例、食材本身的升糖指数等等,则都对餐后血糖的影响非常明显。
因此,偶尔在家测出空腹和餐后血糖值正常,这不一定意味着血糖控制得非常理想!而有时候血糖值“超标”了,也不代表血糖就真的一直都很糟糕。
所以,医生一般不会只通过看空腹和餐后血糖值,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医生更加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反映“一段时间内,血糖平均水平”的指标!而“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就是这样一个指标。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里的主要成分,在我们人体的血液当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质。血液当中的糖可以与血红蛋白相结合,这种糖与血红蛋白结合以后的产物就叫做“糖化血红蛋白”。
理论上,血糖的平均水平越高,血液当中被“糖化”的血红蛋白所占的比例就会越大!所以,糖化血红蛋白一般是以“%”的形式来表示的。
由于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平均寿命”为100-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正是基于这样的特性,在医学上,糖化血红蛋白就成为了衡量血糖“平均水平”的一个关键指标!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就特别强调: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的“最主要”指标!
而《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这份医学指导文件更是指出: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
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糖化血红蛋白,我们就不再需要看空腹和餐后血糖值了。毫无提问,这些指标都需要看,但其中,糖化血红蛋白是参考价值最高的一个!
糖化血红蛋白 降到6.5% or 7.0%?按照我国当前的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5%就算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
因此,自然会有人认为:糖尿病患者应该把糖化血红蛋白给控制到6.5%以内。但其实,大多数时候并不是这样的!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当中提供的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并没有要求所有患者都把糖化血红蛋白给降到6.5%以内,而是推荐大多数患者把糖化血红蛋白降到7.0%以内就可以了!
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觉得奇怪:在医学上,为什么不要求大家把糖化血红蛋白给控制到更接近于正常的水平呢?
这是因为,目前还没有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明,让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把糖化血红蛋白给降到6.5%以内,可以明显增加心血管(包括微血管)方面的保护效应。但却有临床观察发现,这样做会增加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并且,还会明显提升社会整体的医疗负担。
而把大部分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给设定在“<7.0%”,则可以比较好地兼顾心血管保护效应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平衡。
不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根据个体情况来作“个性化”的设定。
比方说,年纪尚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长、没有并发症、也没有心血管疾病的这部分患者,确实可以考虑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6.5%以内;
而对于那些病程很长且已经患上了冠心病、脑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则应该把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适当放宽至“<8.0%”;
还有一些总体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患者,更是可以把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进一步放宽至“<9.0%”。
总而言之,应该遵循“个性化”的原则来设定糖化血红蛋白的目标值。大家在看医生的时候,记得一定要问清楚:我的糖化血红蛋白究竟应该控制到多少?
糖化血红蛋白 如何指导服药?临床上,相信有不少朋友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血糖已经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是,医生却没有开降糖药。
确实,对于一些血糖水平不是特别高的患者,医生一开始可能会建议先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进行治疗。
而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除了可以反映血糖的控制情况以外,它其实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需要服降糖药治疗。
一般来说,假如您在刚确诊糖尿病的时候,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处于6.5%-7.0%之间,空腹和餐后血糖也没有特别极端的升高,同时,不合并任何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并发症,那么,暂时可以先不服降糖药治疗。
符合这种条件的患者,大多可以先通过饮食控制与运动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降糖,毕竟,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仍处于7.0%以内。
那这里,有朋友会问了,是不是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只要超过7.0%,就必须服降糖药呢?这个也不是绝对的!
2022年,由我国数十位内分泌和代谢疾病领域的专家共同撰写了一份针对新发2型糖尿病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医学专家共识,以英文版的形式在国际上公开发表。
其中提到,假如当前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控制目标”之间的差异在0.5%以内,那么,也可以先不吃降糖药,仅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进行治疗。
也就是说,如果您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为“<7.0%”,而您当前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尚未超过7.5%,那么,就仍然可以先尝试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控糖!(注意:该结论仅适用于:没有心血管疾病,也没有慢性肾脏疾病的新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
当然了,这也意味着,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一旦超过7.5%,那就应该考虑服降糖药治疗了。
不过,由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是否需要服降糖药,关键还是得以医生的判断和处方为准!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2,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年1月 第12卷 第1期
3,Expert consensus on personalized initiation of glucose-lowering therapy in adul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without clinic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 J Evid Based Med. 2022;1–12.
#健康真知笔记#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血糖的关注越来越高,不过,关于血糖正常值的认知似乎存在一些混淆。
血糖到底应该是多少才算正常呢?它在老年人的健康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如何通过了解血糖的意义及如何保持正常水平,来更好地管理健康和预防潜在的疾病呢?
血糖的重要性对于老年人来说,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尤为重要。
1、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控制血糖水平可以降低老年人罹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神经损伤等,都与不稳定的血糖有关。
2、管理体重和营养
保持正常的血糖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营养均衡,血糖过高或过低会影响食欲、能量代谢和饱腹感。
通过合理控制血糖水平,老年人可以更好地管理体重、吸收养分,并维持身体健康。
3、维持记忆和认知功能
高血糖与老年认知功能衰退相关。研究发现,持续的高血糖水平可能增加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形式的认知障碍的风险。
通过控制血糖,老年人可以维持良好的记忆和认知功能。
血糖正常值到底是多少?过去我们以为3.9-6.2是血糖正常范围,但是最新研究告诉我们,这个标准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特别是老年人。
年龄在18岁到65岁之间的成年人,空腹血糖应保持在4.4-6.1mmol/L之间,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值应保持在5.0-8.3mmol/L之间。
6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身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下降,对血糖的控制标准需要适度提高。
他们的空腹血糖应保持在小于7.8mmol/L,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应保持在小于11.1mmol/L。
如果没有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空腹血糖值一般要求控制在6.1-7.0mmol/L之间,餐后血糖要控制在8.0-10.0mmol/L之间。
通过保持血糖稳定,老年人可以有效降低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
当然,年龄和长期疾病对血糖水平也会有影响,所以建议老年人要和医生合作,定制适合自己的血糖管理计划。
定期监测血糖、和医生交流、调整治疗方案,这些都有助于保持稳定的血糖控制。
血糖正常值不仅仅是个数字,还要综合考虑个人整体健康状况。
老年人要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比如血压、血脂等其他指标,也要了解家族病史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估和管理血糖。
如何保持血糖正常?要保证血糖处在正常范围内,需要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起。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食物,合适的食物可以帮助我们维持稳定的血糖。生活中要限制高糖食物的摄入,比如说糖果、蛋糕,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能吃无味的萝卜,还是可以享受一些健康甜点的。
例如富含天然糖分的水果,可以选择一些低糖水果,比如草莓、蓝莓,它们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还能给我们带来维生素和纤维。
同时记得多吃蔬菜、全谷物、瘦肉和健康脂肪,它们对于控制血糖也很有帮助。
接下来要注意的是运动。运动不仅能消耗身体里的糖分,还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助于血糖的利用和代谢。
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运动方式,比如散步、跳舞、游泳,还可以尝试一些团队运动,比如羽毛球、篮球,这样还能交到更多朋友。
控制体重也是保持正常血糖的关键,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运动,可以达到健康的体重。
最后有一个小窍门,小而频繁的进餐可以帮助保持血糖的稳定。
不要等到肚子饿得咕咕叫才吃东西,可以分成几餐,每次吃一点点,这样血糖就能够保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了。
这些方法听起来都不太难,只需要做一些小小的改变,就能守护血糖健康了。
结语了解血糖正常值,可以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血糖的重要性。
通过个体化血糖控制、与医生合作和定期评估,将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相信我们的血糖会平平稳稳地守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同时通过健康饮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和小而频繁的进餐,还可以更好地管理血糖,保持身体健康,并减少潜在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