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六壬排盘

适合学生唱的祖国歌曲(适合学生唱的祖国歌曲大全)

时间:2024-01-20 06:12:44 作者:痴人痴梦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凝结全世界华夏儿女的爱国之声——《歌唱祖国》

1950年9月,到北京出差的王莘路过广场,看到广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欢乐人群深有感触,于是在回天津的列车上用一支自动铅笔在烟盒的背面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歌唱祖国》。

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并附有《歌唱祖国》的歌谱。从此《歌唱祖国》在海内外迅速流传、久唱不衰。

1951年10月,毛主席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见到《歌唱祖国》的作者王莘时说:“这首歌好”,并特地签字送给他一册刚出版的《选集》留念。

如今,这首被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被用作国家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成为了凝结全世界华夏儿女爱国之声、人民之心、民族之魂的旋律。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歌曲《歌唱祖国》。

▲ 甲丁、于海、杜仲华

做客《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01《歌唱祖国》经久不衰

《歌唱祖国》是由王莘作词、作曲的一首爱国歌曲,从诞生之初,迅速流传,很快就成为了全国人民最喜爱的爱国歌曲之一。同时,也是最广泛使用的重大活动礼仪用曲。它诠释了血色黎明当中,新中国诞生的来之不易,抒发着华夏儿女的爱国之情,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拼搏向上,向世界传达着中国人勤劳勇敢、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无论是港澳回归,还是国庆典礼、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建党百年文艺晚会,甚至奥运会开幕式,都把这首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首歌伴随了共和国的成长,也早已融入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液中。

▲《歌唱祖国》曲谱

作家、策划人杜仲华这样描述《歌唱祖国》:“这首歌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传播距离最远。流传时间最长是它从1950年诞生至今已72年,久唱不衰;范围最广是因为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都会唱起这首歌;传播距离最远是因为2007年11月28日,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从38万千米外的太空,向地球发来《歌唱祖国》的音频信号。可以说,这首歌是从国家层面到百姓层面一致认同和喜爱的音乐经典,具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永恒的艺术魅力。”

▲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时的画面

《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王莘,创作《歌唱祖国》的初衷是希望写一首可以让人们边唱边通过广场的歌。杜仲华说:“这么多年过去,这首歌的意义和用途甚至超越了王莘之前的意愿”。

▲《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与夫人王惠芬

导演、策划人甲丁在《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现场,总结了《歌唱祖国》词、曲、演唱三个方面的特点:在作词方面,王莘参加革命工作多年,经历战火洗礼,对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体会至深;在作曲方面,在开国大典上的所见所闻和在火车上的创作环境给了王莘进行曲曲式的灵感;在演唱方面,这首歌不同于所有歌曲,没有某一个歌手演唱的印记,而是成为了全体中国人的歌。

02《歌唱祖国》的创作故事

▲《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1918—2007)

生前采访资料

1949年开国大典,王莘作为天津文艺届代表有幸观礼,从此,在他心中就埋下了为国庆创作歌曲的种子,他想着要是能写一首歌,让游行队伍一边演唱,一边通过广场,那该多好。

▲1949年开国大典

1950年9月15日,王莘出差到北京买乐器,路过广场,看见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又被广场上排练国庆演出的师生热情包围,突发灵感,在脑海中谱写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四句。

回程的火车上,他见到沿途飞驰而过的美景,又激发联想,自然流淌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酣畅淋漓的歌词,配合激动人心的旋律,让王莘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因为手边没有稿纸,便掏出随身携带的一支自动铅笔和一个空烟盒,记录下脑海中的旋律,这首歌的雏形由此诞生。

03一支自动铅笔,写下两部经典

▲《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

《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王莘,原名王辛耕,1918年出生在江苏无锡荡口镇,幼年在丝竹音乐盛行的环境中成长,从小就学会了拉二胡和吹笛子。

▲《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

1932年,年仅14岁的王莘,因家境贫寒远赴上海做学徒工。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受到上海民众掀起的抗日救亡爱国运动的影响,他参加了冼星海、吕骥领导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到浙江宁波等地积极宣传抗日。

▲《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少年时

▲《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生前影像

1938年,他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跟冼星海、吕骥、向隅等学习音乐,还参加了《黄河大合唱》的排练和演出。毕业之际,冼星海将在法国留学时获奖得到的自动铅笔赠予王莘,说“我是用这支笔写下《黄河大合唱》的,希望你用这支笔,写出好的作品”。后来,王莘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用这支心爱的笔,写下了那首同样铿锵有力,经久不衰的《歌唱祖国》。

▲冼星海送给王莘的自动铅笔

04从群众歌曲,到国家声音

▲《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

1950年9月,王莘创作完《歌唱祖国》就马上投稿《天津日报》,可是竟被退回,理由是“国庆投稿太多”,王莘没有灰心,他认为歌曲不是印在纸上的,而是唱出来的。于是他手刻,复印了大量歌片,带到学校、工厂,教学生和工友们演唱,歌曲朗朗上口,一学就会,所以深受大家喜爱。没过多久,歌曲就从天津流传到了北京,时任音乐家协会主席的吕骥在北大听到学校学生合唱,正值1951年国庆前夕,觉得这首作品适合在国庆期间推广,于是打听歌曲的出处,谁知正是王莘。后来这首歌被文化部推荐,发表于1951年9月15日的《人民日报》,周总理亲自批示,让全国广泛学习这首歌。自此,歌曲逐渐被全国所认知,并迅速传唱开来。同年10月,毛主席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见到《歌唱祖国》的作者王莘时说:“这首歌好”,并特地签字送给他一册刚出版的《选集》留念。

▲毛主席(左)与王莘(右)

1952年3月,一批在全国负有盛名的文艺工作者,报名参加了全国文联组织的“朝鲜战地访问团”,王莘就是其中一员。到达前线后,王莘与作家巴金、黄谷柳分在一组,驻扎在志愿军第十九兵团第六十五军的队伍里。王莘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造就了他毫不畏惧的坚强意志,他跟战士们一起战斗,一起生活。在战斗间歇,还给战士们讲述新中国的可喜变化,教他们唱歌,特别是《歌唱祖国》受到了广大官兵指战员的喜爱。在那个炮火连天的残酷天地中,《歌唱祖国》成为了鼓舞中国士气,展现民族精神的最好寄托。

▲王莘(左三)与战士们

▲王莘(左二)与战士们

▲王莘(左二)与战士们

《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于1964年在人民大会堂首演,1965年,被摄制成影片在全国放映,其艺术性和思想性影响深远。《歌唱祖国》被排在压轴节目上,《国际歌》之前,更凸显了这首作品的重要性。更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周总理向正在人民大会堂参加排练演出的3700名演职人员宣布了这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并亲自指挥大家共同高唱起了《歌唱祖国》。唱到高潮处,大家情不自禁,热泪盈眶。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05

《歌唱祖国》响彻国际舞台

▲2011年中美两乐团联合国演出资料

2011年5月,解放军军乐团出访联合国,在联合国投票会议大厅里奏响了《歌唱祖国》的旋律。40年前,也就是1971年,正是在这个投票大厅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因此,这次演出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歌唱祖国》代表了中国人民的集体情感和国家荣耀,响彻国际舞台。

▲2011年中美两乐团联合国演出资料

《歌唱祖国》在中国人心中,已经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它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国家象征之一。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活动,还是地方、企业、社区,网络,《歌唱祖国》随处可闻,在海外同胞心中也是抒发爱国情怀的不二之选。只要音乐响起,就能听到中国人的声音。

70多年来,《歌唱祖国》的旋律与祖国同生共长,这首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不朽经典,源自苦难飘摇的革命战争时期,诞生于新中国广场的红旗下,见证了历史的风雨沧桑,并深深印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里,久唱不衰,也成为了音乐的传奇。

▲在《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现场,

于海指挥、北京德胜合唱团表演《歌唱祖国》

本期致敬嘉宾

▲指挥家 于海

▲作家、策划人 杜仲华

▲导演、策划人 甲丁

致敬词

这是儿女对母亲的诉说,

这是人民站起来的欢乐。

这是走向繁荣富强的旋律,

这是共同跨过的长江黄河。

这是一支铅笔绘出的浓墨重彩,

这是一把小号奏响的气吞山河。

这是一段旅程留下的铿锵节奏,

这是一颗赤子之心滚烫的脉搏。

世界上有多少华夏儿女,

就有多少人爱唱这首歌。

记忆中有多少难忘时刻,

就会有多少次歌唱祖国。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歌曲《歌唱祖国》

致敬词撰文:杨启舫

电视端播出时间

10月1日(本周六)10:30 CCTV-4

《中国文艺 · 向经典致敬》

——《歌唱祖国》

10月1日8:30

登陆央视频客户端

搜索并关注【中国文艺】

观看【全网首发】

来源:CCTV4《中国文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END

敬请关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