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2年8月26日,巴基斯坦贾法拉巴德,一名男子(左)和一名年轻人在季风性强降雨后用圆盘式卫星接收天线把孩子们送过洪水地区。当地时间12月1日,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与非洲联盟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非盟总部,以“气候变化和全球粮食不安全——人道主义需求的关键驱动因素”为主题,共同发布了《2023年全球人道主义概览》。
当地时间2022年5月12日,肯尼亚北部洛莫波斯,联合国主管人道主义事务副秘书长马丁·格里菲斯访问肯尼亚北部洛莫波斯村时,村民们聚集在一起。《2023年全球人道主义概览》指出,目前全球每23人中就有1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2023年将有3.39亿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和保护,比2022年年初的2.74亿人大幅增加,创历史新高,这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人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联合国及其合作组织2023年需要515亿美元向68个国家的2.3亿最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资金需求与2022年相比增加了25%。
当地时间2022年7月25日,也门西北部哈杰省,一名患有严重急性营养不良的10岁儿童。亲政府力量和胡塞叛军之间长达7年的内战将也门推向了饥荒的边缘。据估计,在这场被联合国称为世界上最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中,已有数十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当地时间2022年3月7日,乌克兰基辅,撤离者穿过一座被毁的桥梁,逃离基辅西北部的伊尔平市。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30日,乌克兰哈尔科夫,当地为民众准备Nezlamnosti避难点。这些是俄罗斯袭击当地关键基础设施后,在长时间停电和停止供暖期间使用的安全场所。避难点里供电、供暖、有网络和替代能源,24小时免费提供。当地时间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引发了一场破坏人道主义的危机和冲突。
环球速览
马来西亚总理公布新内阁成员名单
当地时间2022年12月2日,马来西亚吉隆坡,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在总理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新内阁成员。
“侃爷”涉煽动暴力,推特账号再次被冻结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28日,美国华盛顿特区,推特的标志显示在一部手机上,背景是美国说唱歌手坎耶·韦斯特的照片。企业家马斯克表示,12月2日,坎耶·韦斯特在社交媒体平台推特上发布了一张类似纳粹十字和大卫之星交错的照片,之后他的推特账号再次被冻结。马斯克在回应相关问题时表示“只是澄清一下,他的账户因为涉煽动暴力而被暂停。”
特斯拉交付首批电动卡车
2022年12月1日,美国特斯拉公司在位于内华达州的超级工厂举行首批Semi电动卡车交付仪式。美国特斯拉公司1日在位于内华达州的超级工厂举行仪式,向百事可乐公司交付了首批电动卡车Semi。
德国工人在巨大容器内脚踩卷心菜制作酸菜
当地时间2022年12月2日,德国勃兰登堡,一公司三名女员工在一个大容器中踩实切好的白甘蓝。斯普雷瓦尔德酸菜生产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切好的白甘蓝菜头放在巨大的容器中,用盐腌渍,等待6到8周后,成品酸菜就可以装瓶了。该公司每年加工约750吨白甘蓝,这些白甘蓝只在德国种植。
为防禽流感扩散,秘鲁进入卫生紧急状态
当地时间2022年12月1日,秘鲁利马,一只疑似死于H5N1禽流感的鹈鹕倒在海滩上。据秘鲁国家林业和野生动物局称,高度传染性的H5N1禽流感病毒已导致秘鲁数千只鹈鹕、蓝脚鲣鸟和其他海鸟死亡。秘鲁宣布在本国实施为期3个月的卫生紧急状态,以遏制禽流感疫情在相邻南美国家扩散。作为紧急状态措施,秘鲁农业卫生局下令扑杀禽流感疫情暴发点的所有禽类,并掩埋于至少两米深的地下。
科学家从索马里陨石中发现地球上从未见过的两种新矿物
当地时间2022年12月2日,加拿大埃德蒙顿,新矿物。来自阿尔伯塔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在索马里发现的一块陨石中发现了至少两种以前从未在地球上见过的新矿物。这块陨石重达15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九大陨石。这两种矿物来自于被送往亚利桑那大学进行分类的70克切片,而且可能存在第三种矿物。
埃及民间人士呼吁英国归还罗塞塔石碑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11日,英国伦敦,一名工作人员在大英博物馆《圣书体:解密古埃及》展览期间观察展出的罗塞塔石碑。埃及民间和学术界近来再次呼吁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将古埃及珍贵文物罗塞塔石碑归还埃及,认为它是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战争非法掠夺的“战利品”,理应物归原主。大英博物馆近期举办纪念破译罗塞塔石碑铭文200周年特展。作为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罗塞塔石碑用三种古文字记载了一段称颂国王托勒密功德的历史,文字学家1822年破译了这些刻于公元前约200年的铭文。
本文图片 新华社 人民视觉 澎湃影像
名词解释
l 原始社会:有的学者称为“史前时代”,美国学者摩尔根则称之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它始于人类的出现,终于国家的产生。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时间,从二三百万年前至公元前4000年代中叶。总的特征是生产力水平平十分低下,发展速度极其缓慢,血缘关系占统治地位,婚姻形态以群婚为主,不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也不存在阶级、掠夺性战争和国家,不存在文字。对原始社会的研究,只能依靠古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多种学科所提供的资料。
l 氏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又称氏族公社。它是原始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氏族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主要特征是:靠血缘纽带维系,实行族外婚;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公共事务由选举出的氏族长管理,重大问题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在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形成氏族共同的语言、习惯和原始的宗教信仰。氏族联合为部落。氏族经历母权制和父权制两个发展阶段。母系氏族早期实行的是族外群婚制度。
l 对偶婚:亦称对偶家庭。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对偶婚为一种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形式。从多偶婚向单偶婚过渡的一种形式。其形式有走婚,望门居,不落夫家等。
l 新石器革命:大约在5万年以前,人类进入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作技术明显提高,器形标准化,精致实用。弓箭和大量的角骨器出现。在1万年前左右,新石器时代来临。石器的制作更加精致,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此外,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农业和畜牧业先后诞生,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被称为“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
l 图腾:原始人赋予某种与之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植物和其他物体以灵性,认为自己与他们有亲缘关系,并进一步把这种活动引申为祖先和后代的关系,这种被视为祖先的动物和植物被奉为氏族或部落的保护神加以崇拜,它们即为图腾。
l 斯帕特(诺姆):随着私有制、阶级、等级的出现,这时候埃及出现了很多小的国家。他们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小国寡民,埃及人称这种小国家为“斯帕特”,其象形文字为一块被纵横的河渠分开的土地。这些国家大多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若干农业地区。城市是王宫、神庙、政府机关所在地。王权已经形成,国王头戴红冠或白冠,手持权标,腰系牛尾等象征王权的标志。他们既是行政首脑,也是军事首领还常常主持宗教祭祀仪式。各国间为争夺土地而常有战争。
l 维西尔:又称维齐尔,是现代埃及学家借用阿拉伯语称宰相为维西尔。负责掌管行政、司法、经济、神庙等事务,也负责担任世俗法庭在中央的最高法官。在维西尔之下有各种大臣。该职位在新王国时被一分为二,其中之一主管上埃及和努比亚的事务,另一个分管下埃及和西亚的事务。前者权力较大,国王不在时可代行朝政。其职责范围包括行政、经济、司法、宗教、土地诉讼、分家析产、灌溉、遗嘱、农事、赋税等。但其主要使命仍是执行法老的指令,是法老专制统治的工具。
l 涅杰斯:原意为“小人”他们原是下层自由民,是非贵族门第的人,与贵族和大人物相对立的人。中王国时期的特征是“涅杰斯”的兴起并走向政治舞台。在中王国时期,“强有力的涅杰斯”成了王权同地方贵族势力进行斗争的重要支柱。但另一部分“涅杰斯”却成了贫穷的“涅杰斯”,他们不能捍卫自己的权利,甚至丧失了财产。
l 喜克索斯人:当埃及国内处于混乱之时,希克索斯人入侵了埃及。喜克索斯人成分
l 复杂,其中主要部分应是居住在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的讲塞姆语的游牧部落,同时也可能掺杂上一些胡里特人和雅利安人的成分。最初,他们采用和平渗透的方法入侵埃及,当时埃及无力阻挡他们的渗透。中王国时期作为奴隶来到埃及的叙利亚巴勒斯坦人也可能帮助过他们。大约在公元前十八世纪后期,入侵的喜克索斯人在三角洲的阿瓦利斯建立起自己的,效仿古埃及的统治机构,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的第十五和第十六两个王朝。
l 涅木虎:“涅木虎”一词出现于中王国后期。“涅木虎”是新王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的一个新兴的奴隶主阶层。属于涅木虎的人有可能经营王室土地,成为王室土地的涅木虎,他们享有世袭租佃权,而且身份也世袭。他们租种法老的土地,向法老宝库缴纳税款,甚至可能缴纳黄金。也服务于军队,或为国王提供其他服务。涅木虎逐渐成了一个中小奴隶主阶层,占有奴隶,担任官职,成为王权的社会支柱。埃赫那吞改革时,曾提拔了一大批涅木虎担任中央和地方的官吏。改革失败后,这个阶层受到打击、迫害,财产也被没收。
l 沙杜夫:新王国时期埃及的金属冶炼,建筑,纺织,玻璃制造等行业都比较发达。农业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提水装置——类似古代中国的桔槔的沙杜夫,这为高地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吧。
l 卡迭什战役:是埃及同赫梯争夺叙利亚统治权的系列战役之一。公元前十三世纪,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率领军团和穆瓦塔努率领的赫梯主力战车在叙利亚的军事重镇卡迭石交战,双方经过激战,损失均极其惨重,以致都无力再战。拉美西斯二世第21年,赫梯新王哈土什尔提出与埃及缔结合约,实行和亲,拉美西斯二世同意了和约,从而结束了这场为时一个世纪的争霸战争。卡迭石战役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战后保留的合约是至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国际军事文字条约。
l 金字塔:金字塔是自古王国时期起的埃及国王的一种坟墓形式。因酷似汉字中的“金”字,所以叫金字塔。第一个建筑金字塔作为坟墓的是第三王朝国王乔赛尔。第四王朝的斯尼弗鲁时期是从层级金字塔向角锥体金字他过渡的时期。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国王胡夫所建,地点是在今开罗附近尼罗河西岸的吉萨,设计师是海米昂。胡夫金字塔旁还有他的后继者哈佛拉和盂考拉的两座大金字塔,哈佛拉塔前还有一块巨大的狮身人面像。金字塔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金字塔的修建促进了古埃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但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削弱了君主专制的权利。
l 罗塞塔石碑:179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在埃及罗塞达地区发现用古代埃及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希腊字母三种语言刻成的诗碑。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成功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宣告了埃及学的诞生。罗塞达石碑成为人们研究埃及学的一把钥匙。
l 贝希斯敦铭文:1835年英国学者时任驻伊朗公使的罗林森,在伊朗西部哈马丹以西的贝西斯塔山崖上发现了刻有400行楔形文字及浮雕的铭刻,内容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镇压国内及起义的情况。最珍贵的是这块铭刻用了古波斯文、埃兰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文字记录了同一内容。是研究古波斯帝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l 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犹太首都耶路撒冷,将该城居民掳至巴比伦尼亚,这些犹太人直到公元前583年波斯帝国的居鲁士灭亡新巴比伦之后才被放回耶路撒冷,史称“巴比伦之囚”。正是这段流亡生涯促成了犹太教的产生。
l 《乌尔纳姆法典》:是公元前21世纪由乌尔第三王朝开国君主乌尔纳姆制定的,是迄今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早于《汉谟拉比法典》。原件大约由30-35块泥板组成,其中大部分都没有保存下来。基本内容为规定不准非法占用他人天地是;不许女奴擅居其女主人的地位;反对行巫术;带回逃亡城外的奴隶;主人要给予适当的报酬;伤害他人之体器官要处以罚款等。
l 琐罗亚斯德教:是波斯帝国时期产生的较为成型的宗教,是一个二元论的宗教。以善恶二神斗争为基本教义,号召人们同善神阿胡拉·马兹达一起对恶神阿格拉·曼尼进行斗争。教义虽然简单,但是明确。该宗教的教义大概与农业部落和游牧部落、绿洲和沙漠的对立和矛盾有关。
l 塔庙:塔庙一般是一座神庙的塔楼,形状酷似金字塔,塔庙是苏美尔人的独创。他们不但在苏美尔人以及后来的巴比伦-亚述人的宗教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成为古代城市的一大景观。自乌尔第三王朝以后,塔庙建筑遍地开花,两河北部地区和伊朗西南部地区都留下了塔庙建筑遗址,塔庙的台基也越来越高,层次越来越多。苏美尔的塔庙也传到了埃兰,迄今为止在两河流域以外发现的唯一一座塔庙是乔加-赞比尔塔庙。
l 《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现知一部相当完备的法典。他于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颁布,共282条,内容设计诉讼、债务、继承等内容。法典律上第三王朝面王以来两河流域在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秩序,从而有利于巩固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促进奴隶制和私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吧。
l 埃赫那吞改革:是公元前十四世纪埃赫那吞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减少阿蒙神庙势力对王权的威胁,而进行的一次宗教改革。内容有:取消阿蒙崇拜,只准崇拜阿吞神;没收阿蒙神庙庙产;铲出阿蒙字样;迁都阿马尔那;国王改名为“埃赫那吞”;提拔中下层奴隶主。公元前1362年,埃赫那吞去世,改革停止。改革失败,神庙势力复辟,支持改革的涅木虎受到打击。失败的原因有:神庙势力和旧贵族势力根深蒂固;改革阵营内部的;人民群众负担过重,热情不高;埃赫那吞后继无人。但改革打击了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为代表的旧贵族的势力,在思想上也有一定的解放作用,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一些新气象。
l 《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现知一部相当完备的法典。他于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颁布,共282条,内容设计诉讼、债务、继承等内容。法典律上第三王朝面王以来两河流域在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秩序,从而有利于巩固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促进奴隶制和私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吧。
l 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公元前598年、前587年两度亲征犹太王国,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将犹太的国王、贵族及一般居民掳至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尼布甲尼撒二世主义发展经济,在尼普尔附近修建了一个巨大的水库。注意巴比伦的城市建设,使该城成为当时一个重要国际商业贸易中心。当时,巴比伦城有豪华的宫殿、著名的空中花园、马尔都克神庙、伊丝塔尔神巴比伦塔楼等著名建筑。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是新巴比伦的繁盛时代。
l 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在中华先祖开拓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产生的中华象形字变体之圣书字、楔形字基础上将原来的几十个简单的象形字字母化形成,时间约在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现在的字母文字,几乎都可追溯到腓尼基字母,如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腓尼基字是辅音字母 ,没有代表元音的字母或符号,字的读音须由上下文推断。
l 大流士改革:波斯帝国版图辽阔,民族成分及其复杂,阶级矛盾尖锐,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波斯的统治阶级有如此年轻,波斯的国家机器及其薄弱。为了巩固帝国的统治,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称作大流士改革。改革内容是:加强王权,确立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管理;军事方面全国设5大军区,军事长官与总督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国家统一铸币制度;国家设立驿道;调整波斯人与各被征服地区原有统治阶级的关系。改革更变了波斯帝国的统治,但并未消除地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未消除帝国境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平衡性。
l 犹太教;犹太教是在公元前2000年西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希伯来人中产生的,波斯人灭亡新巴比伦王国,大批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后,犹太教逐渐形成。希伯来人历经苦难,遭受迫害,被迫四散他乡,犹太教成为其维系民族意识的重要纽带。犹太教在形成过程中,其上帝观亦经历了从从氏族部落精神到民族神的发展。它崇拜上帝耶和华,他的契约观是以“立约”的方式确立了人与神的关系。犹太教的经典是《圣经》。
l 吠陀:是梵语,原意为知识、学问,是祭司们在祭祀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共有四部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门吠陀》。反映了古代印度约前1500年到前600年这段时期的历史。是古代印度人的思想、伦理、道德和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权威。它包含一些有关雅利安人早期历史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l 哈拉巴文化:20世纪20年代以来,考古学者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可许多属于同一文化系统的遗址,共有城市村落200余处,统称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分布的区域广大。年代范围大约为公元前2500-公元前1750年,大体与我国夏代同时。哈拉巴文化是由几个种族人共同创立的。哈拉巴文明已经进入到了城市文明时代,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是其文明的典型代表。哈拉巴文化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居民以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哈拉巴文化与外界已有联系,在乌鲁克发现的属于哈拉巴的印章就可说明。哈拉巴文化已经有文字,说明其文化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哈拉巴文明存在了几百年,就衰亡了。
l 耆那教:公元前六世纪兴起于印度,创始人阀驼摩那,最后成为耆那,即战胜情欲者。该教认为:世界是永恒的,主张“业报轮回”和“因果报应论”,奉持“三宝”即正信、正知、正行,不杀生和实行苦行主义为其基本特征。
l 顺世论派:梵语为“路伽耶陀”意为流行于人民的观点,又称“察婆家派”,七创始人相传是毗诃拔提。列国时代的代表人物是阿夷多翅舍钦婆罗。该派认为世界是由地、水、风、火四大元素,人和人的灵魂亦是如此。他们还认为,灵魂、意识与肉体不可分开,反对人死后灵魂还存在的说法,认为人死后意识、灵魂亦不复存在。它否认祭祀的必要,也否认祭司存在的必要,否定吠陀的权威。顺世论的唯物主义为统治阶级作不容,其著述均被毁,只有个别论断载于其敌手的著述之中。
l 《摩诃婆罗多》:是享誉世界的摩诃婆罗多和印度史诗,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原书18篇,2109章,最后还有第19篇作为遗补。其中心故事是讲述婆罗多族的后裔居楼王族的堂兄弟之间的斗争。该史诗包含了丰富的知识,是古代南亚的一部百科全书。
l 《政事论》古代印度一部描述治国安邦策略的著作。一般认为它是孔雀王朝的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的宰相考庇利耶所作,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成书,是研究古达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的重要著作。书中包含有丰富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外交思想。全书系统论述君主如何统治国家的种种问题,主张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国王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政事论》中包含大量的民法与刑法内容,对研究古代印度的土地所有制、财产关系、奴隶制度和种姓制度等内容有重要价值。
l 爱琴文明: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前2000年代末存在于南希腊和爱琴海岛屿上的文明,中心地在克里特岛与迈锡尼,故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它是上古希腊文明的源头。
l 荷马时代:迈锡尼文明灭毁以后,希腊进入了一个封闭、贫穷的时期,西方人称之为“黑暗时代”。由于过去有关这个时期希腊期的少量信息几乎全部来自《荷马史诗》,所以这一时期即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9世纪又被定名为“荷马时代”。
l 希波战争: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吞并小亚细亚,引发了波斯帝国同希腊城邦的一些列战争,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和波斯的失败为终结。这场战争对波斯帝国来说是衰落的转折点,是希腊的经济和政治趋向极盛,极大的改变了希腊邦际政治关系。
l 瓦尔那制度:又名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对印度土著的征服和雅利安人内部由于经济发展而出现的阶级分化,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起初与种姓有关。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制度逐渐与种族脱离了关系,整个古印度社会分为四个瓦尔那集团,处于不同的等级地位。分别为婆罗门(僧侣阶级)、刹帝利(武士阶级)、吠舍(一般平民大众)、首陀罗。各种姓之间有严格界限,不能通婚,不得一起饮食。种姓制度界限森严,异常牢固,自形成后,沿袭了许多世代,严重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时至今日仍对南亚的社会生活有极大的消极影响。
l 婆罗门教:晚期吠陀时代形成,是作为统治阶级压迫工具的。保留和利用了原始宗教的多神崇拜,给诸神赋予了新的内容,创造了大神婆罗摩,即大梵天。创造出“业力轮回”理论。婆罗门教的最高理想是达到“梵我一致”。竭力宣扬“四种姓说”主张杀生祭祀,甚至杀人祭祀,其原始性和野蛮性也可见一斑。
l 阿育王: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孔雀王朝时期实行君主专制,设立“人间地狱”,征服羯陵伽后,决心实行正法,放弃杀戮性的战争,宣扬人际之间的礼仪道德,教际之间的和谐,戒杀生,宣扬佛教。阿育王的统治,扩大了孔雀帝国的版图,促进了南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为佛教在南亚及其境外的传播做了贡献。
l 佛教:前6世纪,随着社会成员的分化及新旧势力的消长,反对婆罗门教以及他所维护的婆罗门教等级的特权地位,佛教出现。由释迦牟尼所创。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说,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佛教反对种姓制度,提倡“众生平等”。提出“因缘说”。佛教的最大特色是宣扬“慈悲精神”
l 塞尔维乌斯改革:王政时代后期,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罗马的实力,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内容有:建立新的地域部落;对公民及其财产进行普查;设立森都里亚大会。塞尔维乌斯改革严重的打击了氏族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由氏族制度向国家的过渡,是罗马国家建立的重要标志。
l 《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1-公元前449年,罗马终于出现了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引起条纹镌刻在十二块铜板上,所以叫做《十二铜表法》。是罗马重要的公民法。内容庞杂,范围广泛,主要包括:审判引言、审判条例、债务法、父权法、监护法、占有权法、土地权利法、上海发、公共法和神圣法等,具有古代法诸法合体的特点。法典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使民众能量律而行,但法典的实质还是保护贵族私有制的。从法学上说,《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基本上也就奠定了了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l 三头同盟:三头政治指古代罗马共和国末期前后两次由三个权势人物联合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体制,亦称三头同盟。前60年,在反对元老院的基础上,凯撒、庞培和克拉苏达成互相支持的协议,结成秘密政治同盟,史称“前三头同盟”。前43年,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结成三人同盟,并获得公民大会的承认,史称“后三头同盟”
l 布匿战争:布匿战争是前3世纪开始,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为争夺地中海沿岸霸权发生的三次战争。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年-前241年),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海战。罗马打败了迦太基。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胜利,显示了罗马人的军事力量。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年-前201年),三个中最著名的战争。罗马再次打败迦太基。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胜利基本确立了罗马对西部地中海的霸权地位。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年-前146年),罗马彻底铲除了迦太基,在其废墟上建立了“阿非利加”行省。至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罗马基本上征服了地中海世界,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至此,罗马的地域帝国正式形成。
l 同盟者战争:即公元前1世纪意大利各“同盟者”反对罗马统治者的战争。意大利同盟者是罗马地与帝国形成时期的主要功臣,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才是罗马度过了一次次的难关,取得了地中海霸主的地位。公元前2世纪末至前1世纪初,意大利同盟者处于政治上无权、经济上无利的状况,为了分享罗马公民权以及帝国胜利的成果,同盟者掀起了同盟战争。同盟战争加速了罗马人与意大利人之间的融合。
l 戴克里先:公元284年,宫廷近卫军首领戴克里先取得帝国。戴克里先为了加强中央的统治,挽救罗马帝国的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该元首称号为君主,正式采用君主制的政治形势和礼仪。军事上,把军队分为边防军和巡防军,边防军和巡防军之间分工明确。经济上,实行新税制。戴克里先进行的一些列改革暂时改变了帝国的混乱秩序,稳定了帝国的统治,但由于缺乏经济管理经验,违反经济规律,所以很快失去了效用。公元前305年戴克里先退位,他所制定的各种措施也就名存实亡。
l 君士坦丁:公元323年,君士坦丁在混乱中夺取,统一罗马帝国。上任后首先废除“四帝共治”原则,加强了君主的统治权力。任命三个儿子为凯撒,直接辅助其对帝国的治理。公元330年,正是把首都迁到拜占庭,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罗马城的地位日渐削弱。公元332年,为了保证国家税源,加强对隶农的控制,又颁布敕令。君士坦丁十分重视教的作用。君士坦丁的改革既没有改变罗马政局不稳的局面,也没有给罗马带来共多的好处,解决罗马深层次的危机。君士坦丁死后不久,罗马帝国再度陷入。
l 阿哥尼斯特运动:罗马帝国晚期,北非的贫苦农民、隶农和奴隶开展的革命运动,阿哥尼斯特意即“斗士”或“勇士”,公元四世纪四十年代为运动最盛时期,运动领袖是阿斯基多和法西尔,活动的中心地区是努米底亚和毛里塔尼亚,起义人民多信仰多那图斯,起义者摧毁大庄园,打杀地主,焚毁奴隶名单和迫使他们论为奴隶的债券,沉重打击了帝国的统治,动摇了帝国的基础。后被罗马军队镇压。
l 隶农:隶农最早于公元前 2世纪在意大利出现。由于罗马共和末年奴隶起义的冲击和前期帝国工商业的发展,隶农制逐渐流行。隶农包括租种土地的自由佃农和奴隶,他们向地主缴纳货币租和实物税,比奴隶有较多的自由、较多的属于自己控制的收入。4~5世纪,隶农的地位进一步发生变化。他们与土地所有者的关系不再基于私人之间的契约,而是根据代表奴隶主和大地主利益的罗马政府颁布的法令。在罗马帝国晚期,隶农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大、中庄园广泛使用隶农劳动。帝国后期隶农制的发展标志着奴隶占有制社会内部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
l 《米兰敕令》: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与东部帝国的奥古斯都在米兰联名发表《米兰敕令》宽容徒的行为,又称《宽容敕令》。敕令正式宣布教徒的信仰自由,承认教的合法地位,承认教可拥有合法的财产。从此以后,教在罗马帝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他逐渐成了罗马帝国内部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l 波里比阿:他的《通史》是罗马非常成熟的历史著作。它有明确的历史主题,选择了一个值得注意和纪念的故事以及这段故事的时间七点。全书的中心就是要再现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的过程,从而揭示其内部的因果原因。作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罗马的政治史和军事史,是对罗马地狱帝国形成的分析,敏锐深刻,很有见地。
l 塔西佗:是希腊、罗马史传统的优秀继承者。他对自己的写作要求是尊重史实,避免感情用事。《编年史》和《历史》是其代表作品。这部著作中所用的材料部分出自他个人丰富的从政经验和公共档案记录,部分来自已经失传的巴苏斯、老普林尼的作品。塔西佗在作品中旗帜鲜明的揭露元首的伪善,反对元首制,被誉为是“暴君的鞭子”不过,近代以来,学者们对于塔西佗所标榜的客观历史观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l 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中。
l 希腊城邦:希腊城邦是在古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一种国家形态。希腊城邦均是独立自主的小国,自由和自治使城邦热切追求的理想,也是客观事实。希腊城邦的国土一般包括农区和城区两部分而这在政治和经济关系上是完全平等的。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点是他的统治者是有一部分特权社会成员组成的公民集体。城邦的本质是全权公合起来压迫奴隶与外邦人以及调整内部关系的机器。此外,城邦内没有独立的僧侣集团和神庙单位。
l 梭伦改革:古风时期,私有制蓬勃发展,贵族不断利用自己的政治经济优势侵占平民的土地债务奴隶制盛行,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化,内战一触即发。在危急关头,梭伦被选为执政官,上台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内容: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采取限田措施:按财产多少划分居民等级并规定相对应的权利与义务;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倡导公民学习手工技艺,鼓励外邦工商业者移居雅典,确立财产自由转让的原则。梭伦改革对雅典历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改革是雅典公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他废除了债务奴隶制,恢复并稳定了独立的小农经济,缓和了公民社会的矛盾,为雅典公民集体的健康发展、形成独立自主的公识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基础;改革打破了贵族对的垄断,重新配置了国家权力,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使普通公民能够参与决定国家命运和自身利益的政治活动,从而增强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使政体向着制方向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改革采取与斯巴达截然不同的措施,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的经济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
l 克里斯提尼改革:在僭主政治后的雅典,贵族不同集团,不同家族的政治角逐重新活跃起来,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仍在继续。约公元前509年,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政治改革,旨在打破按血缘划分居民单位的传统,削弱贵族在各自所在部落的政治影响。措施有:设“三一区,建立地域部落,公民权与氏族籍失去联系;以五百人议事会代替四百人议事会,增加议事会的权利;创造陶片放逐法。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结束了雅典国家政体从贵族制向制的过过渡,从而在世界文明史上首次确立了一整套体制,对希腊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l 55、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起因于雅典与斯巴达争霸希腊,从而导致分别以两国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激烈对抗。战争持续27年之久,战火几乎遍及整个希腊世界。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公元前431—421为第一阶段,史称“十年战争”,这是战争的相持阶段。公元前415—413为战争的转折阶段,雅典趋于劣势。公元前413—404年,是斯巴达的进攻和全面胜利阶段。这场战争对于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雅典失败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提洛同盟内部的矛盾较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尖锐复杂,另一方面是由于雅典军队在几次重大会战中指挥失败。战争加剧了本国的社会矛盾,破坏了公民集体的团结,战争对各国小农经济予以沉痛打击,造成小农的大量破产。从此,希腊的一些主要城邦包括雅典和斯巴达,均陷入经久不断的危机之中,为后起的国家统一希腊创造了条件。因此,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城邦历史的转折点。
l 伯利克里:(约公元前495—公元前429)古希腊奴隶主政治的杰出的代表者,古代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伯里克利是雅典黄金时期(希波战争至伯罗奔尼撒战争)具 有重要影响的领导人。他在希波战争后的废墟中重建雅典,扶植文化艺术,现存的很多古希腊建筑都是在他的时代所建。他还帮助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第一阶段击败了斯巴达人。尤为重要的是,他培育当时被看作非常激进的力量。他的时代也被称为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最辉煌的时代,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一批知名思想家。
l .希罗多德:前5世纪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史学名著《历史》一书的作者,西方文学的奠基人,古罗马学者西塞罗称其为“历史之父”,是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把旅行中的所闻所见,以及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历史纪录下来,著成《历史》一书,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散文作品。
l 亚历山大: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的创立者,号称大帝。公元前336年继位,公元前334年,宣布对波斯作战,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东征,灭亡了波斯帝国,最远入侵到印度西北部,建立起了横跨亚欧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回到巴比伦,正在筹划对北非的远征时,于公元前323年死于恶性疟疾.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形成各自独立的国家
2022年最新数据:印度5.6亿人吃不饱饭,我国饥饿指数排名第几位?
从2021年的人口数量统计来看,我国人口总数为14.13亿人,印度的人口总数则为13.93亿人,虽然对比来看,我国仍然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但和印度之间0.2亿的人口差距,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印度赶超了。
前段时间,最新的印度人口统计数据中,印度的总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14.12亿人,和我国只剩下“百万”的人口差距,这也意味着,最多明年,印度就会成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当然,对于印度来说,不少印度人都认为,庞大的人口会成为自己发展的优势,然而,有一个问题却不得不重视:都说民以食为天,人口越多,对于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的需求也就会越多,那么,即将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印度,他们的粮食够吃吗?
先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22年的全球饥饿指数正式发布,在参与饥饿评估的121个国家中,印度竟然排到了107位,这个名次是非常靠后的。
当然,即使是去年的“全球饥饿指数”排名中,印度的名次也没有强到哪去,据悉,去年印度在评估的121个国家中排名为101位,由此可见,印度人的“饥饿情况”一直存在,而且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作为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国家,至少有5.6亿印度人面临中度以上的粮食紧张问题,同时,至少2亿印度人处于长期饥饿的状态,由此可见,印度有40%左右的人口是吃不饱饭的。
这也意味着,别看印度人口多,在印度长期吃不饱饭的家庭可不少,甚至在调查走访中,调查者发现,很多印度家庭因为贫穷,每天只能通过吃主食来填饱肚子,根本就顾不得去想“营养不均衡”的问题。
当然,由于印度新生儿数量一直稳定增长,这也让这些年来,印度也一直都是全球“儿童消瘦率”最高的国家,将近20%的印度儿童,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
印度人的饥饿问题已是全球皆知,然而对于此事,你知道印度有关部门是怎么解释的吗?毋庸置疑,印度有关部门并不承认这一事实,相反的,在今年的“全球饥饿指数”发布后,印度妇女和儿童发展部还立刻公开发文指责:称印度并不存在饥饿问题,印度和其他人口大国一样,都没有任何的粮食安全和营养需求问题,认为这是在“诬蔑”印度。
当然,这里印度提到的“其他人口大国”主要是我国,然而,在“全球饥饿指数”中,我国的排名却在第一位,这说明我国并不存在严重的“人口饥饿”问题,相反的,我国的粮食储量更是达到全球第一,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显示,从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的库存量来看,中国的储存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我国的粮食储量惊人,这也是我国人民饿不了肚子的主要原因。
说起来,印度和我国一样,除了人口数量差不多之外,也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大国,甚至因为印度的气候和地理优势,还让印度的耕地面积远高于我国,在全球排名第一位。
让我们看一组对比数据:印度的耕地总面积约为27亿亩,而我国虽然国土面积比印度大,但却因为境内很多地方并不适合耕种,因此,我国的耕地总面积仅有20.2亿亩。
然而,虽然我国比印度耕地总面积少了近7亿亩,但我国却养活了14亿人口,而且粮食产量连年丰收,让老百姓不再为“吃饭”的问题发愁。可是,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耕地面积,却有数亿人口吃不饱饭,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为何印度耕地面积全球第一,印度却有数亿人吃不饱饭呢?其实印度境内的大部分地区,都很适合耕种,这也让拥有全球最多耕地面积的印度,被认为是“老天爷赏饭吃”,不过,这些年来印度却一直做着“吃饭砸碗”的事情。
从印度的粮食产量来看:去年,印度的粮食产量约为3.1亿吨,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我国上世纪70年代的粮食产量水准。
要知道,比印度耕地面积少7亿亩的我国,去年的粮食产量却达到了6.8亿吨以上,数据对比来看,印度的粮食总产量不足我国的50%。
所以,别看印度耕地面积大,但因为粮食产量低,以及每年印度都有大量的粮食出口,印度的饥饿人口数量自然也就会连年增加,让印度人的“饥饿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归根结底,就是印度粮食产量较低,他们还大量出口粮食,最终导致印度国内的粮食储存量远远不够,人们才会吃不饱饭。
那么,同样是农业大国,为啥我国的粮食产量那么大,而印度的粮食产量却这么低呢?对此,有关专家表示,一方面是因为印度每年的旱季和雨季,持续的时间都非常长,同时,印度在“防灾抗灾”方面的能力也较弱,这样一来,若是遇到了持续的“天灾”,就会造成粮食的大规模减产,甚至是颗粒无收。
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这块,印度也没有实现全面的机械化,印度大部分的农民,都沿用着非常古老的耕种方式,自然,靠天吃饭,但自己实力不行,饭碗里的饭也就盛不了那么满了。
此外,导致印度饥饿人口数量连年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印度为了换取外汇,不顾本国民众饿不饿,每年都会出口大量的粮食,以此来给人一种印度“衣食无忧”的错觉,可事实上这样的恶性循环反而会让印度的局面变得越来越严重。
有专家认为,若印度的贸易逆差持续加大,或许终有一天,印度也会迎来破产。
那么朋友们,你们对此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