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紫微斗数

仄是几声(平是几声,仄是几声)

时间:2024-02-05 01:22:16 作者:浮生如梦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仄声是第几声

前言

这个问题是:仄声是第几声?

这个问题,是诗词格律的最基础问题。字有四声,平上去入,仄声包括了上去入三声。

今天普通话的四声分一二三四声,平声大致对应一和二声声,上声大致对应三声,去声大致对应四声。

但是入声比较复杂,在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古入声字在今天的四声中都存在。

一、古四声与五声

古人研究声韵,源自于翻译佛经,在魏晋时期就有了研究声律的书。

据说中国最早韵书是三国李登《声类》与晋代吕静《韵集》。不过这两本书早已亡佚了。

唐代封演《闻见记》记载《声类》“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声类》的五声可能是宫、商、角、徵、羽。

隋朝陆法言等人编撰《切韵》,成为诗词韵书之滥觞,后来唐韵、广韵、集韵、平水韵都是以切韵系统的韵书。

切韵采用的是四声,即平、上、去、入。

齐梁时期,永明体诗人沈约在《答甄公论》中,曾经解释过四声与五声的区别:

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经历了南朝宋、齐、梁三朝,是南朝梁开国功臣,谥号为隐。因此他也被称为沈隐侯。

二、什么是平仄?

什么是平仄呢? 《广韵》解释到:平,正也。《增韵》说:平,坦也。《說文》解释:平, 平舒也。

顾名思义,平,就是平坦,不倾斜 ;仄,是平的反义词,就是不平的意思,倾斜就是仄。

《说文》中解释“仄”:本字,通作側。

唐朝诗人把仄称之为“ 侧“。唐朝元和 (806-820年)左右的诗人王睿 ,有书《炙毂子》记录:

上四字指”八月九月“,八【入声黠】、月【入声月】、九【上声有】。这四个字都是仄声。

唐人说的调体就是今天说的拗体。青蛇上竹一种色,“种”应该是平声结果用了侧(仄),所以是拗体(五连仄),下句用“无”对句双救拗,是拗体律诗的标准方法。

三、平仄怎么分

上面说过,齐梁永明体诗人研究四声,后人又把四声分成了两类:平和仄。

1、平

在四声中,平就是平。相当于我们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如妈、麻。

2、仄

上、去、入三声都是“不平” ,我们称为仄或者侧。

例如上声:马,即今天的三声;去声:骂,类似于今天的四声;

3、入派三声

最麻烦的是入声,宋以后“入派三声”,入声字分别派入了平上去三声中。

入声字:叔(入声一屋),今天是一声。类似还有屋、出、一、失。

入声字:国(入声十三职),今天是二声。类似还有合、节、舌、别。

入声字:法(入声十七洽),今天是三声。类似还有北、雪、骨、血。

入声字:踏(入声十五合),今天是四声。类似还有叶、壁、末、乐。

四、诗词谱中的标识

在诗词谱中的平仄,用汉字表示的话有三种:平、仄、中;中,表示可平可仄的意思。

例如在《钦定词谱》中,刘禹锡的词《纥那曲》,文字表示平仄就是 :

用符号表示:

词谱中的“△”表示,此处要押平声韵,例如《纥那曲》中的“青、情、声”。如果是▲,表示押仄声韵,例如岳飞的《满江红》就是押仄声韵。

○”标平声; ●”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都可以用“中”来表示。

《纥那曲》这个词牌,其实就是近体五言绝句,也是一种格律诗。诗谱的平仄,当然也是如此标识。

结束语

平仄,是旧体诗词创作的基础知识,如果不知平仄,无法入门 。

不过,现在诗词学会推广《中华通韵》,基本就是按照普通话的四声来代替古四声。也就是一、二声,就是平生,三声四声就是仄声。

如此作诗,基本不需要去查询平水韵,相对简单许多。

@老街味道

刘坡公学诗百法,作诗五戒之二,创作诗词如何戒谄谀

对联顺口溜“平平仄仄”读一遍就能懂,看看你家上下联贴反了吗?

小时候老师教我们学习拼音的顺口溜相信现在很多人记得,“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这四个声调是普通话中的拼音声调,每一个汉字都是韵母和声母配合构成一个音节构成,而声调则是标注在韵母上面,想要学习汉字准确的发音必须从基本的学起。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有很多汉字甚至有多个音调,在组成不同的词的时候发音上也会有区别。

音调不仅在组词发声的时候有所不同,在对联上也是颇为注重音调,对联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段会有另外的称呼,比如过年的时候就会被称呼为春联,在上了年纪的人做寿的酒席上就称呼为寿联,在结婚的场合就被称为喜联。而对联又称呼为楹联或者对子,对联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据说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为“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这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孟昶寝宫门口挂的一副对联。

老年夫妇过新年

那时候的对联叫做桃符,当时的纸没有如今这么普遍,所以百姓更多的是在桃木上将对联刻上去或者写上去,祈祷来年吉祥如意,从宋代慢慢开始有人写在纸上,北宋王安石写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正是对联的一个演变过程,明朝时期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普遍的用大红色纸张书写贴在大门两旁,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有一次快到过年的时候,看到百姓家门口都张贴春联,只有一个屠夫家没有张贴,原来是因为家里没有一个人读书写字这才没有写,朱元璋回来亲自为他写了一副春联派人送过去,可见古人相当重视春联。

自从在马泉偶遇“柿子妮”并拍了几组照片以后,一直没能再见。听说我要去沂水吴家楼子村拍摄沂蒙小棉袄

对联讲究平仄,由于古人和今人在汉字的读音上有所不同,声调上的称呼也不一样,中古汉语的四种声调为平、上、去、入。古人认为第一声为平声,后面三声为仄声,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里面详细说了“平声平道莫低昂,平声平道莫低昂,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声调也发生的变化,所以现在阴平和阳平成为平声,而上声和去声成为仄声,也就是说第一声第二声为平,第三声和第四声为仄,对联讲究“上仄下平”。

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也就是三四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为平声,比如上联“喜居宝地千年旺”,最后一个字为“旺”是第四声,下联“福照家门万事兴”最后一个字为“兴”第一声。这一副对联就算是对仗工整。所以以后拿到对联的时候自己就可以分辨出上下联了,贴反了就尴尬了。顺口溜读一遍你就能懂得了: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平平仄仄仄平平。看看你家上下联贴反了吗?

除了工整外在意境上也要相符合,李渔的《笠翁对韵》里面写到“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字数相等,内容也有相对应,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综合下来一副好的对子难度系数比古诗还要高。以对联自己为标准的话上联应该贴在左边,下联贴右边,因为古人认为“左为大”。

对联顺口溜“平平仄仄”读一遍就能懂,看看你家上下联贴反了吗?

小时候老师教我们学习拼音的顺口溜相信现在很多人记得,“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这四个声调是普通话中的拼音声调,每一个汉字都是韵母和声母配合构成一个音节构成,而声调则是标注在韵母上面,想要学习汉字准确的发音必须从基本的学起。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有很多汉字甚至有多个音调,在组成不同的词的时候发音上也会有区别。

音调不仅在组词发声的时候有所不同,在对联上也是颇为注重音调,对联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段会有另外的称呼,比如过年的时候就会被称呼为春联,在上了年纪的人做寿的酒席上就称呼为寿联,在结婚的场合就被称为喜联。而对联又称呼为楹联或者对子,对联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据说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为“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这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孟昶寝宫门口挂的一副对联。

老年夫妇过新年

那时候的对联叫做桃符,当时的纸没有如今这么普遍,所以百姓更多的是在桃木上将对联刻上去或者写上去,祈祷来年吉祥如意,从宋代慢慢开始有人写在纸上,北宋王安石写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正是对联的一个演变过程,明朝时期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普遍的用大红色纸张书写贴在大门两旁,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有一次快到过年的时候,看到百姓家门口都张贴春联,只有一个屠夫家没有张贴,原来是因为家里没有一个人读书写字这才没有写,朱元璋回来亲自为他写了一副春联派人送过去,可见古人相当重视春联。

自从在马泉偶遇“柿子妮”并拍了几组照片以后,一直没能再见。听说我要去沂水吴家楼子村拍摄沂蒙小棉袄

对联讲究平仄,由于古人和今人在汉字的读音上有所不同,声调上的称呼也不一样,中古汉语的四种声调为平、上、去、入。古人认为第一声为平声,后面三声为仄声,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里面详细说了“平声平道莫低昂,平声平道莫低昂,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声调也发生的变化,所以现在阴平和阳平成为平声,而上声和去声成为仄声,也就是说第一声第二声为平,第三声和第四声为仄,对联讲究“上仄下平”。

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也就是三四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为平声,比如上联“喜居宝地千年旺”,最后一个字为“旺”是第四声,下联“福照家门万事兴”最后一个字为“兴”第一声。这一副对联就算是对仗工整。所以以后拿到对联的时候自己就可以分辨出上下联了,贴反了就尴尬了。顺口溜读一遍你就能懂得了: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平平仄仄仄平平。看看你家上下联贴反了吗?

除了工整外在意境上也要相符合,李渔的《笠翁对韵》里面写到“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字数相等,内容也有相对应,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综合下来一副好的对子难度系数比古诗还要高。以对联自己为标准的话上联应该贴在左边,下联贴右边,因为古人认为“左为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