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出生命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下一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蕴含什么道理)

时间:2024-01-20 02:04:25 作者:及時行樂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下一句是啥,下一句也是成功的重点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两句名言,是我们常常引用的,也出自《论语》。孔子说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好,就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这句话也可以引申到很多事情的处理上。

其实孔子说的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也是很重要的核心思想。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住在一个国家,作为一个公民,想对这个国家有所贡献,就应该结交上流社会,乃至政府的官员,和中坚力量;和这个国家社会上各种贤达的人,都要交成朋友。

换句话说,就是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国情,有了和上层良好的关系,才能得到贡献国家的机会,从而完成仁的目的。

我们看了这一段话,就知道孔子可并不是读死书的人,他也很通达。事实上任何人,任何时代,都是如此。但最重要的一点,这里是为仁,目的是做到仁,在于为人民大众做贡献,这和只追逐名利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贤哲人、诗词书画、山川平原、大江大河......它们如同朵朵浪花,汇成中华文明的最美赞歌。

“文明之声”专栏今天与您分享《论语·卫灵公》。

//

孔子《论语·卫灵公》音频:00:0001:39

《论语·卫灵公》

孔子

自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赏析

孔子的弟子子贡问怎样实行仁道。孔子答道:“工匠要做好活计,首先必须具备精良锋利的工具。住在一国,就要敬奉这国大夫中的贤者,结交这国士人中的仁者。”

工匠做工与实行仁道表面上看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实质上道理相通。《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注释说:“工以利器为助,人以贤友为助。”做任何事情,准备工作都非常重要,正如俗话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从而事半功倍。实行仁道亦如此,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情况,与其贤达之士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才能有施展抱负的机会,达到仁的目的。

本文转自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微信公号

编辑:赵彩霞

一课译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Photo by Vlada Karpovich from Pexels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论语》,意思是工匠想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必须先把工具弄得锋利好用。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是很重要的(In order to do something well, one needs to make preparations)。可以翻译为“a workman must first sharpen his tools if he is to do his work well”。

例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你想早点完成这份工作,你应该买一台新的打印机了。

A workman must first sharpen his tools if he is to do his work well. If you want to finish the work earlier, you should buy a new printer.

Editor:Jade

来源:chinadaily

《论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五篇“ 卫灵公篇”,本篇记述的内容比较广泛,且重点论述了君子的人格要求。

在上文品读了“《论语》: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文中先是提到孔子评价史鱼的做事风格。

史鱼是卫国的大夫,孔子说他是特别刚直的人。

因为史鱼做事太过直率,无论国家是有道有秩序,还是国家混乱,君王昏乱,他都照样像箭一样直射过去处理事情。

这是孔子对史鱼的这种做法相当反对。

相反,孔子对蘧伯玉的作风就比较赞赏。

因为如果国家有道,就出来当官,为国家做事;而国家一旦混乱,就卷而怀之,回家归隐去。

这种作法是孔子认为的弹性能力,要成大事前,先要懂得保护自己,而不胡乱出来添麻烦,最后帮不上忙的话,可能还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后文提到孔子谈论沟通的重要性,告诉人们在适当的场合讲适当的话;适当的人面前说适当的话。

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判断,不胡乱说话,该说时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说,这样既能不给自己带来麻烦,也可以给他人带来好处。

继续下章: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原文解析: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有感解读:

本章孔子再次提到“仁”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生命。

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高贵的东西吗?我相信一定是有的。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成仁”是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实际上,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仁”。

无论是“杀身成仁”,还是“舍生取义”,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道德和正义的胜利。

这点上,在苏格拉底身上就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格拉底用生命来换取人们的觉悟,在苏格拉底看来,既然他整个人生的目标是希望教育更多的人,或许死亡本身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这也就是一种“杀身以成仁”的精神。

在今天这个“莺歌燕舞庆升平”的和平年代,我们不用再为求自由和解放而放弃自己的生命。

但是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还是应该把做人的原则和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放在首位。

继续下章:

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原文解析: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

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有感解读:

本章谈到子贡来问如何实施仁德。

这章与之前“颜渊问仁”,“子张问仁”有所不同。

“子贡问为仁”,“为仁”的意思是如何培养仁徳。子贡问的重点不是仁的含义,而是达到仁的方法。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大多数人都很熟悉了,几乎所有人都听说过。

孔子先告诉子贡,若想将一件事情做好,首先得把做成这件事情的工具准备好。

而这个“工具”指的是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结交的朋友。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说得就是你住的这个国家里,就要懂得跟随这个国家里的贤人志士,学着他们做事。

所谓“良禽择佳木而栖”,就是要去找那些好的人,为他们工作。

同时呢,又要选择跟那些比自己更好的人交往,当你有了贤者和仁者的帮助,你才能够将仁发扬光大。

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在平时交友时,是否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呢?

我们周围的环境是个大染缸,它直接对我们的气质谈吐甚至人生轨迹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要想成功,首先要在平时给自己多一些磨砺,为自己的成功增加一些砝码,“机遇总是偏向有所准备的人”;其次就是要多接近贤能的人,远离小人,受到好的熏陶和影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学习而言,要讲究方法。方法好,器利,才能事半功倍。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更好地发挥一个人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他才能的发挥。”

恩格斯也指出,方确,可以避免走无穷无尽的弯路,并节省在错误方向下浪费掉的无法计算的时间和劳动。可见,正确的方法在一个人成才的道路上有多么重要。

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满腹经纶、出口成诗,有人对他横溢的诗才感到惊讶,便留心观察他的“秘诀”何在。后来发现他无论走路、吃饭,还是游玩,手里常常拿着一支笔,时而在一张小纸条上写几下,然后就把小纸条装进一个布口袋中。有人打开他那口袋细看时,上面写的全是一联、半联的诗句。原来,梅尧臣的秘诀就在于“积”。

“积”的最好方法就是要勤学善问。

学问,学问,就是要勤学善问。只有“勤问”才能“多得”。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学问,是个未知数,所以学无止境。

现实生活当中,有的人很爱面子,不善言辞,特别是不爱向别人提问题,甚至不懂装懂,久而久之,自己知识的负积累越来越多。一些在校学生,就因为不善于提问求教,学习成绩慢慢落后,于是使得自己越来越苦恼,越苦恼越觉得抬不起头来,自尊心变成了自卑感,只好自暴自弃,成为“后进”。太可惜了!这些人不明白一切知识的获取都是从勤学善问中得来的,你只要养成了勤学善问的好习惯,就能够获得许多知识。

没有一个人能不向别人求教就什么都懂,真正的方事通是不存在的。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通过学习,通过求教,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大学何家、大教育家孔子可谓知识渊博。他教导学生树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学态度。他从不满足,总是虚心向别人求数。他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意在勉励自己和学生虛心向別人求數,绝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学生到齐国去,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在争论问题,互不相让,以致面红耳赤,气喘吁吁。当两个孩子得知来者便是世人皆知的孔老夫子时,其中一个对他说:“我们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我说早上近,正午远,因为早上太阳又圆又大,中午就变得像个小圆盘。他说早上远,正午近,理由是早上太阳一点不热,正午热得像开水一样烫人。”说完,两个孩子一齐看着孔子,等他来裁决。孔子思考了半天,只觉得他俩都有道理,就老老实实地对两个小孩说:“这个问题我也搞不清楚。”两个小孩不解地拍手笑着说:“人家都说你有大学向,原来也有不明白的问题。”

孔子虽然学识澜博。可他依然没有自恃自己有学问,不懂的问题,哪怕是在孩子面前,也不乱讲。这对于我们来讲是个极好的警示。实际上,现实当中不懂装懂、假充内行的大有人在。这种人什么事情都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地瞎干,结果弄出许多乱子来。

要知道,求知是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的,只有专心学习,认真求教的人,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真实的本领。

凡事切忌不懂装懂。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主动求教于别人。孔子尚且能做到不耻下问,何况我们呢?心胸狭窄,放不下架子,对于求得知识是无益处的。

有的人看似很聪明,有时却反被聪明所误。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其实,谁也不是万事通。要想让自己不断地充实起来,就要养成勤学善向的习惯,切实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