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3年前一张学生带着患有疾病的母亲求学的照片,引爆全国媒体,照片中的学生身着朴素的衣服,一手抱着装满东西的袋子,另一只手搀扶着母亲,从他的脸上看能够看出来不属于那个年纪的坚韧和成熟。
他就是两次入选“中国好人榜”、“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以及“全国最美教师”获得者刘秀祥,曾经的刘秀祥不愿得到别人的“施舍”,拒绝55万年薪的工作,毅然踏上回乡教学的道路,如今却非常希望有人能够“施舍”自己,获得更多的金钱。
短短十几年时间,刘秀祥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究竟发生了什么?
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山区的一个平凡家庭,家中还有父母和哥哥姐姐,虽然非常贫穷,但是一家五口人过得还算幸福,可能是上天给刘秀祥开了一个玩笑,也可能是刘秀祥本就不平凡,上天给了他更多的磨砺。
1992年的一天,他的父亲因病去世,而他的母亲接受不了自己的爱人离开,患上了颇为严重的精神疾病,为了给母亲治病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但是依旧母亲却依旧没有好转,本就贫穷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他的哥哥和姐姐也因为家里的变故,选择辍学外出打工,他的哥哥和姐姐更像是在逃避一般,不愿在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中奉献,他们离开之后再也没有回来。
家中的一切重担都压在了刘秀祥幼小的身上,那时的他犹如一夜之间长大,明白自己要撑起这个家庭照顾患病的母亲,小小年纪的他从来没有丝毫的抱怨,在村里其他邻居的帮助下,刘秀祥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母亲,从来没有喊过累。
一直到了中学时期,刘秀祥要到县里上学,他不放心患病的母亲一个人在家,所以咬牙将母亲接到县里租房生活,为了承担房租以及学费,刘秀祥白天上课,放学后就四处捡废品卖钱,就这样两个人每天饥一顿饱一顿,度过了初中三年。
刘秀祥在初中的成绩一直很好,所以在中考时考上了重点高中,为了能够缴纳高中的学费,刘秀祥利用暑期时间到工地上打工,每天搬砖10多个小时,终于在开学前攒够了学费,步入高中的生活,刘秀祥本能够选择更为便宜的学校住宿,但是他还是心系母亲,选择在学校外面和母亲租房生活。
高中三年,刘秀祥依旧学习努力刻苦,因为他深知读书能够改变命运,不过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利用一切课余时间打工赚钱,同时还要照顾病重的母亲,一天只能够睡四五个小时,刘秀祥在高中的生活不喊苦不喊累,对于患病的母亲也没有丝毫的不满,一直到了高三临近高考时,老天又一次给刘秀祥开了一个玩笑。
因为长时间的睡眠不足、营养不良、透支体力的工作,刘秀祥病倒在了高考考场上,最终在高考时失利没能考上大学,这次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即便刘秀祥已经足够坚强,但是面对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中断,他刹那间万念俱灰,想要放弃人世间的一切,悄悄地离开这个世界,在他决定自我了解生命前一刻,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想到如果自己离开之后,患病的母亲可能会遭受到更多的苦难,又想到了曾经日记本中的一句话:“当你抱怨没有鞋穿的时候,你回头看一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正是这句话和母亲,带给了刘秀祥生的信念,我命由我不由天!父亲的离世和高考失利没能击垮刘秀祥,不知道这个世间还有什么能够将他打倒,经过生与死的思想转变,此刻的刘秀祥变得更加坚强,既然没能一次没能考上大学,还有机会!
刘秀祥选择复读一年迎战高考,因为没有钱交学费,刘秀祥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带着母亲找了很多高中,在校长面前下跪,希望能够获得复读的机会,终于刘秀祥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一所高中的校领导被刘秀祥的事迹感动,同意刘秀祥在学校中免费补习,刘秀祥如愿复读一年参加了高考,而且如愿以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山东临沂大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前一刻,刘秀祥知道自己的一切努力没有白费,改变命运的道路就在眼前,兴奋之余,刘秀祥却又陷入到了另一个难题,那就是大学的学费以及从贵州到山东的路费,毕竟对于一穷二白的刘秀祥来说,学费和路费就是一笔巨款。不过对于刘秀祥来说,如今的困难不算困难,毕竟距离大学开学还有两个月时间,他利用两个月时间疯狂打工,最终在开学的前两天凑齐了路费,而他的母亲在刘秀祥悉心的照顾下,病情也逐渐稳定,所以刘秀祥决定带着母亲一起到山东求学。
当他踏入到山东时,刘秀祥的照片被意外拍到,并且提供给了媒体,刹那间全国铺天盖地都是对于孝子刘秀祥的鼓励,很多人纷纷向他伸出援手,不过自尊心极强的刘秀祥不允许接受大家的帮助,他更想做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所以刘秀祥拒绝了好心人的帮助,依旧在大学中勤俭节约,每天都是上课学习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照顾母亲,除此之外,刘秀祥之所以能打动所有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孝心,他利用勤工俭学赚取的钱,留下自己和母亲的生活费,其他的钱全部无偿捐献给山区同病相怜的人!看到这里足以称刘秀祥为“圣人”!
在刘秀祥还没有大学毕业时,无数的企业已经向他抛出橄榄枝,甚至还有企业直接提出年薪55万天价,想要让毕业后的刘秀祥到那里工作,不过刘秀祥虽然很感激这些企业提供的高薪岗位,但他觉得自己德不配位,所以刘秀祥决定继续努力学习,毕业之后寻找的自己的路,刘秀祥拒绝好心人的帮助后,一切又回到了正轨。
他依旧勤工俭学照顾母亲,后来一件事情改变了刘秀祥的一生,他资助的一位贫困学生中的一人,选择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也正是这件事,给刘秀祥心中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即便再贫困的人也有出路,那就是好好学习,让知识改变命运!
刘秀祥不愿看到因为贫穷而放弃学业的现象,于是在大学毕业之后,他选择回到贵州山区教学,在贵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当一名老师,希望通过自己人生经历告诉所有人,读书是能够改变命运的,于是刘秀祥放弃了自己的“尊严”!曾经的他不想提及自己的身世,害怕一些人可怜自己“施舍”自己,可是来到学校之后,他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刘秀祥在讲课时,总是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用自己的经历来感染学生,而且他放弃了“尊严”,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演讲,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并且通过利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谋得”财富,他变了吗? 没有!
刘秀祥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希望用自己的事迹感动更多人,而且他“谋求”的财富很特别,刘秀祥会求一些富有的人,从他们那里获得金钱,当然这些钱刘秀祥自己一分都不会收取,而是要求这些有能力的富人,一对一或者一对多资助贫困学生的学业,刘秀祥自工作以来,在全国巡回励志演讲1000多场,感动了无数人!
被刘秀祥事迹感动的人开始无偿资助贫困学子,截止到如今,已经有超过1900名贫困山区的孩童,受到了好心人的资助。
2018年夏天,因为刘秀祥教学成绩突出,被升任至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并且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他患病的母亲在家中得到了更好的照顾,而望谟县实验高中从过去的考入大学只有数十人,到如今的本科录取数千人,足以见得刘秀祥精神的影响力!
刘秀祥对于人生的分享,他用了两个字概括:“感恩”,感恩母校提供的住所、感恩老师同学的帮助,感恩祖国对于自己的培养、感恩充满人情的社会,刘秀祥就是被知识改变命运的人,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他自己做到了 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做到!
虽然刘秀祥出生贫苦,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来不嫌弃患病的母亲,十年如一日的照顾母亲,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刘秀祥愿意揭开内心深处的伤疤,将自己的事迹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给他人,我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将刘秀祥的事迹和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今天的《二十大代表风采》,带您认识贵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刘秀祥。
视频加载中...
在贵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正在给遵义的师生远程演讲。用亲身经历鼓励学生,刘秀祥已经坚持了十年。
贵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 刘秀祥:去给予学生一个动力或者是一种力量,能够让他更好地去憧憬未来,通过读书是可以改变命运。
刘秀祥出生在望谟的一个偏远小山村,从小家境贫寒。但在逆境中,刘秀祥没有向命运低头,即便外出上大学期间,他还带着患病的母亲一起。大学毕业后,刘秀祥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他一方面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学生们树立信心,用知识改变命运;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乡村助学行动”,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贵州望谟县大观镇驻村干部 王代美:我高中的时候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嘛,好几次面临辍学,后来刘秀祥老师他说要相信奋斗的力量,同时也要心怀感恩,这句话也陪伴了我很多年,我大学毕业出来就直接回到家乡参加工作了。
在不断帮助贫困学生的同时,刘秀祥还成立了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室,为当地中小学校培养思政教师和德育管理者,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贵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 刘秀祥:我觉得作为一个员,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要去冲在最前,能够去干在实处。
2020年,张桂梅校长的事迹在全国各地传唱,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民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奔走在贫困山区的家庭中,拉回一个个因家庭而不得不放弃学业的女孩;忍着全身的病痛,把生命当作燃料,点燃山村女孩们的人生。
张桂梅不是第一人,也不是唯一一人。
2008年,一个二十岁小伙子的事迹被全国各大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标题很震撼人心——“千里背疯娘求学”。一时间,这个叫刘秀祥的小伙子闯入了社会大众的视野。
2020年,“中国青年五四勋章”、“中国最美教师”的名单中,双双出现了刘秀祥的名字。
13年的时间里,他做了什么?而他此前的人生又是什么样的?
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望谟县一个边远贫困山村,家中日子一直过得十分窘迫。在他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祸不单行,母亲因为父亲的去世大受打击,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疾病。家中两个顶梁柱,一个去世,一个没有自理能力,日子过得更是艰难。
但更痛苦的是,因为这个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刘秀祥的哥哥姐姐相继离家,再也没回来过。在他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家中只剩下了他和精神失常的母亲。
没有人能种地,刘秀祥便将自家的土地转租给别人,换取每年500斤粮食,作为他和母亲一年的口粮;没有任何零用积蓄,周末和寒暑假,他就跑到山上挖药材,拿到县城卖。挣的微薄钱,先拿去给母亲买药,剩下的再是必须的日常开支。
他每天的生活就是,一大早起床做饭,陪母亲吃了饭后再去上学,一放学就匆匆往家里赶,害怕母亲一个人在家中出点什么事。然后就是做饭,服侍母亲休息,然后拿出书本开始学习。刘秀祥是在这样的日子里读完了小学,而承担这些责任时,他不过是十岁出头的孩子。
虽然生活重担都压在了刘秀祥身上,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学习。小学毕业,他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县城最好的中学。然而,他根本拿不出学费。
在老家读书,小学的学杂费,而且老师知道他的情况后,默默地帮他交了。在县城读中学可不一样,学费、开销哪样都不低。没办法,刘秀祥找到当地的民办中学,参加了学校的摸底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该校的免费入学机会。
要去县城读书,母亲怎么办?他辗转反侧,挣扎了很久,为母亲留在山村里,一辈子面朝土地,看不到希望地过一生吗?刘秀祥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知识让他看到了广阔的世界,即便那时还小,他也隐隐约约地知道,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既然母亲和求学都不能放弃,那就带着母亲去上学。村里乡亲知道这个事后都不太认可,一个孩子在县城读书本来就很忙了,还要照顾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妈,怎么能坚持得下来?
刘秀祥没管这些猜测,他只是在离开前,带着母亲去了父亲坟前,他跪在坟前告诉父亲,他要带着母亲一起离开这里了,他一定会把母亲的病治好。他发下誓言:如果在外面混得不好,永远不会回老家。
就这样,十三四岁的小伙子,带着母亲进了县城。有母亲在,他不能住学校宿舍,但他也没钱去租房子。最后他在学校附近,用木头和废物料搭了一个简陋的小棚子,这就是他们娘俩的“家”,他在棚子前面挖了个坑,把从家里带来的铁锅架上,这就是他们的“厨房”。
初中三年,他一放学就去捡废品,周末就去打零工,这能挣二十多块钱,勉强可以维持他和母亲两人的生活。
日子一晃,三年时间,过得疲惫,但又很快。刘秀祥考上了高中,那个初升高的暑假,他又开始了为自己筹学费的打工生活。
他跟着老乡到遵义的水电站打工,也去工地上抬钢筋。白天的班和和晚上的班价钱不一样,为了多挣点钱,刘秀祥白班晚班都上,一天做16个小时。
那时候他十六七岁,正是长身体、吃得多的时候,但这些他都办不到。年轻小伙子身上没什么肉,单薄得像张纸片,脸颊也瘦得凹陷了进去。
因为过于瘦弱,睡眠也没够,有次他在高架上工作,脑袋却不受控制地昏沉沉的,人直接从100米的高架上栽了下来。但所幸架子下面搭着结实的安全网,把他兜住了,他才捡回了一条命。
不要命地工作了一个暑假,他挣了些钱,但交完学费后,手头又紧巴巴的了。他在找房子的时候,看到了房东之前用来养猪,现在废置的猪圈,他跟房东说就租这个。
他拿编织袋把四面透风的猪圈围了起来,把猪圈打扫干净,这又成为了他们的“新家”。冬天会不会冷呢,刘秀祥说自己已经习惯了。
上高中的刘秀祥更加明白知识的可贵,珍惜学习的机会,但他也不能停下打零工挣钱的安排,于是他只能压榨自己的休息时间。那几年,他每天只能睡四个小时。但他也不觉得有什么,他有目标,有追求,这些能够支撑他抵抗这些艰苦的日子。
然而,高考的失败,直接摧垮了他的意志。
因为过度劳累,刘秀祥在高考前病倒了,高考发挥失常,他没能考上大学。住得差、吃得差、睡得少、再辛苦,他都凭借意志坚持下来了,因为他眼里看的是未来,他相信现在的一切困难终将会过去。
但他失败了。人和命运抗争,跌跌撞撞、披荆斩棘地往黎明处冲,但在最后一刻却倒下了。而且,别人落榜,还可以忍着压力再来一年,但他呢?他哪有钱、哪有时间。再坚韧的心,也难以承受这种打击。他浑浑噩噩,开始消极度日,甚至还想到了自杀。
他在这样的心情中,翻开了自己的日记。不过二十年的人生,日记本上的内容却写满了沉重和不屈。他翻过一页页纸张,像是又重新经历了一遍这些年的苦楚。在疲惫和绝望中,他却看到了自己多年前写下的一句话:当你抱怨你没有鞋穿时,你回头一看,别人竟然没有脚。
这句话成为刘秀祥的救赎,将他从埋怨和绝望中拉了回来。他的确不算幸运,但他还有妈妈,还身体健全,世界上那么多比他更不幸的人,都在顽强地与命运作斗争,他怎么能这么容易被击败。
但他当时想的不是回学校,而是找工作支撑这个家。他带着母亲去了贵州的兴义市,在洗浴中心找了份给别人搓澡的工作,一次5块钱。
澡堂里能见到形形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人生与故事,刘秀祥从那些客人的言谈中,再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和人生的多样。在这里麻木地做了一个多月工作后,他突然惊醒,现在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这次,刘秀祥的决定做得很快。他跑了不少兴义市的学校,希望能得到一个免费复读的机会,但对方都拒绝了他,因为他的成绩也算不上是特别拔尖的那一类。刘秀祥还是不愿放弃,他找了一所中学的校长四五次后,承诺自己一年后一定会考上大学,不会让校长失望。
校长被他打动,这一次终于点了头。入学后,班主任发动了全校师生捐款,希望能让他这一年可以专心学习。2008年,刘秀祥参加了第二次高考,被山东临沂师范学院(现临沂大学)录取。
这个消息对刘秀祥来说,称得上是这些年来的最大慰藉。但是来不及沉浸在喜悦中,刘秀祥就继续打工了。和母亲到山东的路费、大学学费、生活费,他需要用这个假期去筹备。老师给他介绍了一份铁矿厂的工作,他在厂里辛辛苦苦地干了一个暑假,再次带着母亲,奔赴新的人生。
也是在这时候,他的故事被媒体发现和报道出来。一时之间,全国各地、各级媒体和社会都把目光放在了这个青年身上,“贵州第一孝子”的美称也开始传开。有不少善心人士表示,愿意资助他,但他都一一拒绝了。
自强的人也有着极强的自尊,他不希望别人因为身世而可怜他:“一个人的困难和挫折,并不是你向他人或社会索取的资本。”
学校给他提供了特别宿舍,让他的母亲能和他住在一起。在媒体曝光的照片中,刘母的形象永远都是衣衫整洁的。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刘秀祥就是那难得的孝子。
大学四年,除了学习上课,刘秀祥空余时间都在做各种兼职,做家教、发传单、去饭馆当服务员、摆地摊。挣来的这些钱,除了用于自己和母亲的日常开支,还寄回了贵州。
当年刘秀祥在贵州捡废品的时候,还认识了三个比他年纪小的弟弟妹妹。他们家境都不好,但却渴望读书。刘秀祥从中学时候就在帮助他们,即便此时他也还是没有多少能力,但他仍然想尽力帮助,他太清楚读书对穷苦人家的孩子的意义。
媒体报道带来的正面效应持续到了他毕业。2012年,刘秀祥毕业,全国各地不少企业都朝他伸出了橄榄枝,愿意给他提供待遇优厚的工作机会。对于一个寒门学子,多少人苦读十多年,谋求的不过就是一份高薪工作。
然而,刘秀祥还是拒绝了。他靠自己找了份销售工作,待遇也还不错。在这时,他接到了资助的妹妹的电话。她现在已经中考结束了,但她电话里却说,她不想读书了。
刘秀祥不解,又有些气愤,但明白过来后又有种深深的悲凉感。这并不是她一个人的错,偏远山区、贫苦农村里的人承受着生活重担,不少人看不到更远的未来和更广阔的世界,放弃学业成为一个惯性思维,成为风气。
他做了一个决定:考证,回到望谟县,当一名老师。
阔别多年,望谟县仍然还是当年的贫困县,县下农村山区不少孩子还是没有顺利完成学业。一部分是家庭条件不允许读下去,一部分是孩子没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根本不愿意读下去。
孩子和家长的思想如何转变?刘秀祥只能把自己的故事拿出来,在一遍遍的讲述中,让他们明白学习的意义,明白他们的人生不是只有大山和土地,还有更多可能性。
这些年来,他跑到各地去做公益活动,在全国举办了上千场演讲。他也会直接骑着摩托车,往山村里跑,和那些学生沟通交流。从2012年回家乡到2020年,刘秀祥骑坏了八辆摩托车,把1800多名辍学的学生劝回了课堂。
除了改变他们的思想,刘秀祥也在想办法改变阻挡他们求学的现实因素。他联系各界,牵头发起“助学走乡村行动”,资助了2700多名贫困学生;又设立了多项助学金,为贫困患儿募捐款项和衣物、书籍。
现在,刘秀祥已经娶妻生子,仍然亲自照料着病情没有完全好转的母亲。在他的演讲中,他也会强调“孝老爱亲”。如果没有母亲的存在,他不知道最黑暗的那段时光能否走得下去。
他虽成为了望谟县实验高中的副校长,但仍然奔走在教育一线。五年前,望谟县本科上线率不到13%,而2020年,望谟县的本科上线率已经超60%。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也是一个个学生命运的真实改变。
从当年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贵州黔西南州十大杰出青年到省级劳动模范、全国最美教师,刘秀祥这些年获得的荣誉,也见证着他从救赎自己到点亮别人的路程。
无论是张桂梅还是刘秀祥,或是那些不被大众熟知,但也在将自己身上的余光洒向乡村教育、洒向贫苦家庭的教师们,他们在贫苦孩子暂时灰暗的人生里,点了一盏灯,照亮了通向光明未来的路。
刘秀祥的人生,前半段让我们敬佩却又揪心,后半段则让我们欣慰。他本人,正是对所有贫苦孩子最好的激励。
网络上隔段时间就有人好奇地问:那个当年背着母亲上大学的孩子如今怎么样了?
人们问的是2008年的往事。那年,贵州省望谟县的高中毕业生刘秀祥背着患病的母亲,跋涉千里,到山东读大学,一时引起轰动。
这些年,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的刘秀祥,身上多了许多耀眼的光环: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最美教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这名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的副校长,把自己的使命写在微信名中:“刘秀祥:助学走乡村。”助学,是他最近10年的人生主题。
这个故事还得从10年前讲起。
2012年,刘秀祥即将大学毕业,许多企业听闻他的事迹,向他发出邀约。也是在毕业这年,一个曾一起捡过废品谋生的妹妹打电话告诉他,自己不想上学了,准备结婚。刘秀祥想到,自己靠上学改变了命运,但在贫困的家乡,还有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
他的心愿既宏大又具体:回乡,点燃更多孩子的梦想。
李应芬讲起老师刘秀祥,忍不住哽咽起来。刘秀祥是她在望谟县民族中学读高中时的班主任。李应芬还有个弟弟,读高一那年,弟弟考上了县里的初中。可是以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供两名学生压力很大,李应芬打算放弃学业,打工赚钱供弟弟上学。
刘秀祥告诉李应芬,自己联系了一名资助人,每月给她300元生活费。他没告诉李应芬,这个“资助人”其实是他自己。在他的帮助下,姐弟俩先后考上大学。“是刘老师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李应芬说。
大学毕业后,李应芬来到“刘秀祥名师工作室”上班,负责整理学生资助的相关资料,每个月还要和工作室的伙伴一起,举办受资助学生座谈会。
当年读中学、大学时,穷得叮当响,刘秀祥也执拗地不肯接受资助,如今他走到哪儿都问:能资助我的学生吗?靠这样的坚持不懈,他陆续从1000多人那里“争取”到了1300多万元,让4200多名学生得到资助。
助学的另一面,是刘秀祥出色的教学成绩。2015年,在望谟县民族中学任教的刘秀祥接手了一个高一班级。这个班以成绩差“著称”:中考总分700分,全班最高分258分,最低分只有100多分。那3年,他陪着学生上早读、下晚自习,带学生到家里吃饭、谈心。3年后,全班47名学生都考上了大学。
为了带好学生,刘秀祥将一大半工资都花在学生身上,时间也几乎都投入到学生身上,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2018年,刘秀祥调任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正逢学校新建,这无异于又一次白手起家。
从浙江省余姚市来支教的老教师熊立权记得,当时校舍施工还没结束,“没有食堂,在教学楼的一楼搭起临时的食堂;没有餐厅,教学楼的角角落落都是餐厅;缺少食堂员工,教师成了厨子帮工;没有铃声系统,吹哨子、敲钢条成了集体行动的指挥;没有广播,扯着嗓子就当喇叭”。
换了新岗位,刘秀祥依然奔忙。熊立权在支教日记里写道:刘秀祥副校长每天晚上等学生睡了、教师走了,还要在学校公告群里发一张校园平安照。听说他晚上只睡4个多小时。
以德立校是望谟县实验高中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目标不止于成绩,“德在分前”是师生们达成的共识。
刘秀祥仍记得自己当年初入大学时的不适应,从贫困的家乡到繁华的城市,那种差距让他难忘。他希望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当众演讲、当众表演才艺,锻炼胆量。这些学生到了大学,不会再像自己当年那么胆怯。
回乡10年,刘秀祥最初的心愿逐渐变成现实。2012年,望谟全县只有70人被本科院校录取;2022年,1302人考上本科,总上线率达到55.48%。他很高兴自己为此出了一份力。
当教师这些年,刘秀祥不辞辛苦,到处做公益演讲,一次次讲起那些心酸的过往。他说:“我一遍又一遍地讲我自己的事,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助那些和我一样的孩子,给他们精神上的激励,希望他们渡过眼前的难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