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来源:新华社
国务院总理李强6月27日上午在天津出席202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和巴巴多斯总理莫特利、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新西兰总理希普金斯、越南总理范明政、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以及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0名各界代表出席。
6月2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天津出席202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李强表示,过去几年,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我们身处的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过有形无形的阻隔,我们应当更加珍视沟通与交流,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加深对彼此的了解,进一步加强对话、弥合分歧、增进共识。经历过全球性危机的冲击,我们应当更加珍视团结与合作,进一步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经历过经济全球化的波折,我们应当更加珍视开放与共享,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使经济全球化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惠及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经历过冲突和动荡带来的不安,我们应当更加珍视和平与稳定。
李强指出,当今世界,缺的是交流、而不是隔阂,缺的是合作、而不是对抗,缺的是开放、而不是封闭,缺的是和平、而不是冲突。我们要在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更好地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李强表示,过去十年里,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为促进国际自由贸易、稳定世界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压舱石”的作用。未来更长时间里,中国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强大动能,也为各国投资者提供互利共赢的合作机遇。
李强强调,这次年会以“企业家精神:世界经济驱动力”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愿与各国企业家一道,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坚定维护市场经济,坚定支持自由贸易,引领世界经济迈向更加普惠、更有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
陈敏尔、吴政隆等出席开幕式。(记者 许可、李鲲)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古诗,就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讲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
下面同学们就跟随杜du老师,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其文学成就:其诗、词,赋、散文,都成就极高,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在宋代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补充注释
1.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2.未:没有,不曾。
3.白雨:是白色的雨点。
4.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5.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三)古诗翻译
黑云翻墨未遮山: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汁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杂乱地跳入船中。
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都吹散了。
望湖楼下水如天: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杜du老师来指导:古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雨之急,急雨急晴,景色壮观。
后两句写了景之奇,变化极速,令人惊叹。
(四)中心思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给雨中西湖景色的变幻多姿,表现了西湖景色的奇特。
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的感叹与赞美之情。
(五)写作背景及特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写。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6月27日,苏轼游览西湖的时候写下了五首诗。
这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看,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汁,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入船舱。
突然,狂风席卷着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是啊!诗中的每一句都仿佛一幅画。作者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
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的新鲜感的表达,精准的描摹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有声有色,构思巧妙,而又信手写就,不着痕迹。
令西湖盛夏时节暴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如在眼前。
(六)课后题
语文书第九页第三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据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回答: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与远山纠缠,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入小船之。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和云吹散了,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那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以上是杜du老师整理这首诗的全部内容,如果同学们有哪些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给老师。
觉得老师的文章对你有用,欢迎大家点赞,转发收藏,谢谢。以上的操作就是对老师最大的支持!
关注我,看全部内容,而且关注后,不会迷路哦!
站在诗人的视角,还原诗歌的画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此诗如何理解着记忆呢?
作品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天空忽遇大雨,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五首七言绝句,今天先解读第一首。
全文通篇翻译:
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一会儿大风席卷而至,把满天的黑云顷刻间吹散。银珠般的雨点打在船上,就像乱蹦乱跳,从船的上空乱入船内。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逐句深度鉴赏:
首句“黑云翻墨未遮山”,形象地描绘了骤雨前的景象。乌云密布,如同打翻的墨汁,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一个“翻”字和一个“未遮山”描绘出了云层之黑和来势之猛,给人一种压抑和紧张的感觉。此句在结构上为下文的骤雨倾泻和雨过天晴做了铺垫。
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用“跳珠”形容雨点晶莹透亮,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同时,“乱入船”一词描绘了雨水纷扰混乱的场景,增强了雨势的强烈和迅猛感。这一句形象地展现了雨点的视觉效果,使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雨点像珠子一样跳动、飞溅,给人一种生动、激烈的画面感。
第三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描述了狂风突起,将云雨一扫而空的画面。一个“卷”字和一个“忽”字,传达出风的迅猛和突然,令人感到惊愕。这一句在情感上给人一种骤雨狂风的紧张感和惊险感,同时也为下文的雨过天晴做了铺垫。
末句“望湖楼下水如天”,描写了雨过天晴后的景象。湖水明净如镜,碧波荡漾,与天空连成一片,呈现出一种宽广壮阔、清新爽朗的美感。一个“如天”描绘了湖面宽广、水天一色的景象,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这一句在情感上给人一种雨过天晴的清新感和宽广感,同时也为整首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整首诗通过对骤雨转瞬即逝的描写,展现出一种自然景观的壮丽和变幻无常,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敏锐观察和诗意的表达技巧。每一句都有生动的形象和生动的描绘,充满了自然的力量和美感。通过细致的描绘和生动的形象,诗人成功地勾勒出了一幅壮丽、变幻无常的骤雨画卷,让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意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他出生在眉州眉山,22岁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外放,后又被召回朝廷,担任过翰林学士等职务。他的一生中多次遭遇贬谪和流放,遍历各地,接触了不同的人文风貌和山水景观,也让他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诗文。
苏轼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反对北宋中期兴起的“新法”,认为新法导致社会混乱,多次上书反对。他还在徐州等地任地方官时,为百姓谋利,改革当地弊政。他的这些政治理念和行动,体现了他对社会和民生的关注和担当。
在文学艺术方面,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之一,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潇湘竹石图
苏轼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一位杰出文化人的风采,他不仅在政治上有作为,也在文学艺术领域创造了卓越的成就。他的作品和思想流传至今,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醉”字飞花令
春来日渐长,醉客喜年光。
醉头扶不起,三丈日还高。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醉帆张数幅,唯待鲤鱼风。
醉眠芳树下,半被落花埋。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醉客请君开眼望,绿杨风下有红旗。
醉后不忧迷客路,遥看瀑布识天台。
醉上黄金堤上去,马鞭捎断绿杨丝。
醉袂几侵鱼子缬,飘缨长罥凤皇钗。
#图文作者打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