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孩子的基本认知和语言提升中,事物的基本命名是应该最先教给孩子的,因为这是一切表达和理解的基础。
所谓的“命名”即是对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事物进行一个“贴标签”的过程,在学习事物的命名上,要注意事物的前提和结果。
前提是指在学习命名的过程中,出现某种形式的刺激,比如生活中的某一个声音,某一张图片,某一句话;而结果则是对孩子的间接强化,比如精神鼓励。
自闭症儿童学习“命名”的难点对于普通的儿童来说,“命名能力”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孩子利用自己的模仿能力和语言水平,对于学习新生事物的命名几乎是很容易实现的一件事情。
而对于有认知和沟通障碍的ASD小朋友来说,“命名”是一件及其困难的事情,因为他们对于抽象事物和概念的把握能力较差,甚至不能够理解。
即使家长今天费尽心机教会了孩子一个新词,那么也许在对于事物换了颜色或者是大小的情况下,孩子可能又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学习了,所以,对于ASD儿童来说,命名是需要循序渐进去引导的。
命名中加入前提和刺激条件从技术角度来分析,一个完整的命名学习过程应该是主观性的,不包含指导性的问题。比如家长经常会问“这是什么?”、“这个叫什么”这样的问题。但是单纯性的命名应该是自发性的, 不包含问句的。比如孩子突然说“我看到了一只猫咪”,或者说“这里有面包的香味”,但是这样的“高功能”命名和学习,恰好是自闭症儿童所缺失的。
自闭症的孩子可能需要长时间的教学才能够熟悉和掌握一件东西,而普通孩子则之需要强调一次就可以。所以,对于自闭症孩子的命名教学,要注意刺激的前提,也就是说,有一些环境的刺激,可以为我们的命名学习提供很大的机会和支持。
比如在事物命名的教学中,加入家长或者是老师的提问,“这是什么?”、“你看到了什么”这样的前提和刺激语气,引导孩子说出事物的名称。
命名教学的规律性和相互顺序准确来说,事物的基本命名属于孩子认知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语言学习的第一步。在学习中,应该先学会最简单的东西,比如事物的名称,其他高级的命名技能需要在孩子顺利掌握了基本命名之后再教。比如“绿色的火车”和“蛋糕吃着很甜”这样的短语,需要建立在孩子懂得基本的命名之后才能教授的。
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
经常或看到有一些老师或者家长急功近利。对于一些刚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来说,他们的认知基础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对很多的事物都是一知半解的。很多家长就像在一个句子或者短语中加入各种各样的形容词或者是定语,来帮助孩子提高。这样的结果是有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困惑,让他们陷入到了一个误区当中。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会学会一些不恰当的表达和主谓语搭配。
案例分析:
明明的家长在教会孩子事物命名的时候,喜欢拿来一组图片给孩子展示。这一点没有错,但是接下来的干预中,问题就慢慢暴露了。家长指着图片上红色的小火车对明明说:“火车是红色的”,那么,在孩子的眼中,对事物实际意义和抽象思维难以理解,他们也许会觉得“所有的火车都是红色的”!
如果你指着其中的一个小火车问孩子:“这是什么?”,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小火车”这没有错;当你指着另外一个同款的小火车问孩子:“这是什么颜色?”,正确的回答应该是“红色”,这也没错;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同时回答“红色的火车”这样的答案回答你以上的两个问题,那就是有明显的错误了。
这个时候需要给予孩子辅助训练了。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很多的词汇和基本命名,那么你完全可以教会孩子下一步的学习,正确的顺序应该是:配对,分类,性能,颜色,最后是因果和数字,严格按照这样的一个顺序来展开对孩子的“命名”干预。
利用图片来辅助语言教学中在语言的教学中,最好的方法是结合生活中的实物一起干预,因为实物比图片功能性更强一些。如果没有条件的话,可以采用图片代替的方式,因为准备好几十张卡片当然要比实物简单方便得多。
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有泛华的学习技巧,比如只要他们学会了命名图片中的水杯,会对其他的不同样式的水杯也可以轻松的分别和命名;而也有一部分孩子,需要特殊的辅助教学来帮助他们一起分辨生活中的杯子和图片中的杯子到底有什么不同。
有效利用强化和实际物体配对的方法
刚才提到了对于孩子命名学习中的图片辅助方法,在干预中,不管是前提,还是结果,都离不开真正意义上的强化物。
这里的强化物可以选择孩子喜欢的食物、玩具或者是好玩的互动进行命名的学习和理解。
案例二:
汤姆的家长拿来一组“蛋糕”的画面,一块孩子平时最喜欢吃的实物蛋糕,然后和孩子进行了以下的对话:
妈妈(将实物的蛋糕放在孩子面前):“这是什么?”
汤姆:“蛋糕”,说出后孩子准备伸手去拿
妈妈(拿起一张蛋糕的照片):“这是什么?”
孩子:“是蛋糕”
妈妈:“说的没错,重复一遍”
孩子:“蛋糕”
妈妈随即将蛋糕作为强化物递给孩子!
上述的案例是一个很典型的“图片和样品配对”这样的一个案例。在生活中,这样的一种方法对于让孩子学习和理解基本命名是非常有用的,家长可以在实践中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调整!
教育是知识的传递,人格的塑造,是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
如何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当然少不了教育学必备的经典理论书籍的加持,快快收藏起来啦!
01《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
作者:约翰-洛克
理论:“绅士教育"思想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洛克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以“绅士教育”为主题,分为体育保健、道德教育、智育(包括学问、知识和技能)三个部分,阐明了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绅士或者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
《教育漫话》以高度强调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的作用开篇。洛克否认天赋观念说,认为人的知识建立在经验之上。他认为教育便是通过人为引导,去改变儿童得到的“印象”,从而使儿童习得一种良好“习惯”(绅士的处事方式)的过程。
02《高等教育哲学》
《高等教育哲学》
作者:约翰·S·布鲁贝克
理论:高等教育哲学
《高等教育哲学》一书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命名的教育专著,同时也是布鲁贝克近半个世纪以来对高等教育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是作者对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全面而深入探究的结果,是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推荐的著名教育专著。
全书主要探讨了以认识论为基础和以政治哲学为基础的两派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观。此外,这部著作还包括2个附录,简要评介了一些重要的高等教育论著,评述了一些高等教育专著的作者及影响较大的高等教育哲学流派的有关教育主张。
03《人的教育》
《人的教育》
作者: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
理论:儿童的发展和教育的理论
《人的教育》一书是著名的教育论著,作者福禄贝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作“幼儿教育之父”。他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他一生活动的主要方面。
《人的教育》是一部泛论儿童时期学前和学校教育的书。书中,福禄贝尔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教育和压制儿童的发展,重视儿童积极活动和发展儿童个性以及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人的一切发展阶段教育的连续性等。
04《后现代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
作者:小威廉姆·E·多尔
理论:现代性的单向独白式教育
《后现代课程观》运用宏观综合的视野,描绘了后现代多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蓝图,以寻求取代现代性的单向独白式教育。
作者小威廉·E.多尔首先深刻批判了西方受工具理性所支配的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认为这种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已沦为一种封闭性的科学教条。作者进而提出了一种超越现代科技理性的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
05《教育思想的演进》
《教育思想的演进》
作者:爱米尔·涂尔干
理论:教育社会学
《教育思想的演进》根据涂尔干1904-1905年在巴黎大学开设的“法国中等教育史”课程整理而成,是史学界公认的社会史的开山之作。它考察了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教育制度和观念史,几乎涵盖了法国启蒙教育从早期教会的“肇发时期”到19世纪的“危机时期”的演进过程。
本书以教育为视角和切入点,勾画了一幅现代性在制度化和文明化的意义上从生成到危机的全景。被史学界公认为社会史的开山之作,对后来法国“年鉴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创造性和革命性的影响。
头条你不知道的功能,
免费给宝宝起名,姓名打分,八字精辟。
点击下方链接免费测试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