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就有“拜财神”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五,是老百姓迎财神的好日子。中国人从来不掩饰对财富的追求,但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在求财一事上,总是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第二,命里十钱,不求百金!
第一条,讲的是“道义”,第二条,讲的是“定数”,一个人在追求财富的时候,只要遵守“道义”,顺应“定数”,自然就会获得与他人生匹配的财富。
庄子说“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也就是说,真正通达命运的人,不会去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东西,包括财富!什么是生命中不必要的东西?其实讲的就是“定数”以外的东西,所谓定数,就是你应得的东西叫定数,比如说人生的财富,赚你应该赚的钱,心安理得,但如果得到不该你得的钱财,就叫横财。
关于横财,过去有句老话:得横财者必遭横祸!按照庄子的理论,一个人命里的钱,都有定数。一个人的财运和财富的多少,主要看四个方面,分别是他的:人生态度、成长意识、财富管理、还有人品道德。
先来说一说“人生态度”。清朝有个著名红顶商人,大家一定知道他的名字叫胡雪岩,胡雪岩出生穷苦,十二三岁,就到杭州的商铺打杂做伙计,但是,胡雪岩和其他店小二不一样,比如说,有客人到店里讨水喝,别的店小二很不耐烦,或者直接拒绝,但胡雪岩却总是很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来店里的人,哪怕他们只是来歇个脚又或者借口水,他都一视同仁热情相待。
别的伙计总是说:掌柜每月就给这么点银子,我做好分内的事就算问心无愧。所以,店里最忙的就是胡雪岩,别的伙计总喜欢把事情推给他做;客人来了,也都只喜欢找胡雪岩。从表面上看,胡雪岩比较吃亏,最忙最累,拿到的工资却和别的伙计一样,但是到了后来,掌柜的看到胡雪岩身上的发展潜力,不但对他加以培养,最后还将生意传给了他,这就是胡雪岩的第一桶金。
世界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说过,人分为三种:一种,是无论别人怎样点拨提携,他也烂泥扶不上墙;第二种,是只要有人提点,他就能觉悟;第三种人,不需要任何人提醒或者帮助,他就能自主自发地行动起来,用付出的方式来提升自我。
很显然,胡雪岩就是这样的人,正因为他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才让掌柜的看到他的优点和潜力。如果一个人总是觉得拿多少钱就只干多少事,只要超出一点自己就吃了亏,那么这样的员工即使再优秀也无法被老板看到,他得到的报酬永远只能停留在原地,这种心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永远的“打工者心态”。所以,一个人有没有财运,能创造多大的财富,首先和他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命里钱财,皆有定数!所谓的定数,就藏在一个人的成长意识里!同样是上班,有的人只是机械地重复着每天的工作,甚至时刻想着如何偷懒;而有的人,不断想办法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做得更好,尽管,他们拿到的薪酬并没有差别,但他们工作的心态却完全不同;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差距还体现在各自的“成长意识”。假设,这两种人同时失去工作,当他们到其他公司去应聘的时候,一定是经常动脑筋提高效率做的更好的那位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机会,因为他在工作的时候一直在成长,而想着偷懒的人,却始终停留在原地。
曾经有人说过,不要认为你是在给别人打工,因为做任何一件事情,你都能从中学到东西,让自己得到成长。对于追求财富尚未取得成功的人而言,一定要记住:如果你不想永远替人打工,那就要抓住一切机会让自己得到成长。我们要明白,所谓给人打工,其实是将你拥有的同一段时间产生了两次价值,一次,老板给了你对应的报酬,而另一次,你得到了自身的成长。所以,对你当下的工作负责,不仅是为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更是一种成长和锻炼的机会。
影响财运的第三个方面,是一个人对财富的管理能力。这里,并不是说手里有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钱财,才需要管理财富;一个普通家庭,月收入哪怕只有几千一万,同样也需要进行合理的支配和管理。
精于算计,并不等同于会管理财富,比如一味抠门小气,像貔貅一样只进不出,这样的人,其实很难富有。真正懂得财富管理的人,是知道怎么花钱,而不是如何省钱,换句话说,就是懂得分配与利用。
对财富,提倡够用就好的哲学大师叔本华,其实也强调过对财富的分配与管理,根据他的观点,一个人想要过得更加幸福,一定要记得将收入的一部分留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而其他的部分,应该用在投资和学习以及其他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上,尽量不要把钱财挥霍在低级趣味的享乐上。关于财富管理能力,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但其中的核心就是让每一分钱产生他应有的价值,比如把钱花在学习和成长,就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命里钱财,皆有定数!所谓的定数,还藏在一个人的:人品和道德!古人总是讲:小财靠运。靠运气发点小财,这很正常,但是要发大财,古人说“大财靠德”,大富大贵不能光靠运气,而是必须有对应的品德,如果财和德不匹配,那就注定是场悲剧。
比如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西晋首富石崇,石崇不仅是大富豪,还擅长诗文,同时还出任过太守刺史等官职,无论是头脑还是才华,都没问题,他的运气也很好,在担任刺史的时候,因为所管辖的区域是南北通商的要塞,他对过往商贾强取豪夺,很快积累了巨额财富,后来又因为善于经营打理。最终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
但石崇这个人的人品道德却不是很好,一方面贪财好色,另一方面,喜欢张扬炫富,视人命为草芥,家中的侍妾谁要是惹他不高兴,抬抬手指就下令杀掉赔钱了事。而且,石崇即使富甲天下,他也很少接济贫苦,更谈不上乐善好施。石崇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非常凄惨,不但被抄家斩首,而且全家老少无一幸免。
所以说,一个人即使有发财的本事,还得有享受花钱的命,如果自身的福德不够,那就真应了那句:人生最痛苦的是人走了,钱还没花完,这就叫有赚钱的运,却没花钱的命。
在中国人心目中,除了关羽这位财神以外,还有一位更正宗的财神——范蠡。范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一生艰苦创业,三起三落,三次散尽家财救济百姓,又三次创业成为巨富,他经商以诚信为本,致富不忘根本,仗义疏财乐善好施,以88岁高龄得以善终,因此被后世尊为商圣与财神!古人之所以尊范蠡为财神,就是希望后世明白一个道理:命里钱财皆有定数,而唯有积德行善,才能守住你的定数、甚至打破你的定数!
对于什么是命好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身体健康是命好;
有人认为家财万贯是命好;
有人认为位居权贵是命好;
有人认为儿女双全是命好。
尽管对于命好没有统一的标准,
可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幸运综合体,
既有康泰的身体又能富贵盈余,
儿女出息无祸缠身……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没有谁能完美到无可挑剔。
成为有福之人也不是不可能,
因为幸福原本就与物质无关,
它是深植于内心的感觉。
命好的人,是放弃了物质,精神愉悦了;
命苦的人,是拥有了物质,精神垮掉了。
所谓境由心转、相由心生。
那些命好有福的人,往往能做到这三点。
倘若你有其中一点,也必定是有福之人。
一:年轻时看远
年少宏图远,长大攀高峰。
一个人在少年时代,
只有立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
才会有一个辉煌的人生。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人连一个小目标都不敢确立,
畏首畏尾,能成什么大事。
无志之人常立志,
有志之人立常志,
认认真真的做事,
努力顽强的拼搏,
命运自然会改变。
立大志者得中,
立中志者得小,
立小志者不得。
立远大志向,远大目标的人,
才会有大的成就,
远大的目标是指路的明灯,
不至于迷路。
二:中年时看透
人到中年,看透社会,看透自己,
方能过好人生。
中年不惑,没有什么疑惑的事了。
人到中年,似乎已经看透了一切,
自己不会溜须拍马,没有超世之才,
那就踏踏实实做事,坦坦荡荡做人,
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
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拥有自己的好运气。
如果一个人到了中年,依然迷茫,
拎不清自己几斤几两,好高骛远,
那么会让自己落得个不务正业、
游手好闲的坏名头,甚至妻离子散,
过着孑然一身的悲苦生活。
所以,身处中年,
要学会正确定准位,
坚持不懈,不抱怨,
以平常心看待万事万物,
才能找寻到人生的真谛,
过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三:年老时看淡
人有三重境界,第三重境界是,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到了这个境界,也到了老年。
人此时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
不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
任你外界红尘滚滚,还是物欲横流,
自有清风徐来,我自岿然不动,淡然处之。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人到了老年,
早已看淡名利,不再为名利所累,
不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
早已体会过人生百态,
晚年烟火气,难抚郁结心。
人到晚年放不下功名利禄,
不能将世间所有看淡,
实属不智,最终将郁郁寡欢。
何不放下这一切,
主宰自己的命运。
晚年看淡,
方能感悟人生,
方能安度晚年,
尽享天伦之乐。
在人生最后光景得以善终,
在生命中画上圆满句号。
心一动,
世间万物跟着生起,纷纷攘攘,无时或了;
心一静,
浮荡人生复归平静,纷争遁形,尘劳消迹。
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人在少年,志存高远,抵御诱惑,坚守自我;
人在中年,看透一切,胸怀若谷,容纳万物;
人在晚年,淡然自好,修身养性,命理至善。
迈过这三道坎儿,
人生才能得以圆满,命运才会升华。
多年前,江西南昌的一个朋友邀我去他那里,大意是要我做两次演讲。他说:“马老师,食宿以及来回机票我们管,另外,我们也不让你白讲。”然后,他报出一个不菲的数字。说实话,这笔钱还是很让我动心的,但思来想去,我还是婉言谢绝了。
一来,自觉人丑胆小,从不喜欢在人多处露脸,尤其在黑压压的人群面前讲话。想想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一紧张,若讲得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大家一哄而散,那得多尴尬。自己尴尬也就罢了,这不是还坑了人家主办方吗?
二来,天生心底不能装事,一旦说好成行,就会十分上心和认真准备,去之前的所有日子,都会为这件事焦头烂额,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三来,也是最要紧的,去讲点什么呢?没有足够的水平,如何为人师?如何敢指教别人?人贵知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我把自己的学识水平衡量了一番,觉得无论讲什么,都对不住人家给的那笔报酬,更怕耽误了听者的时间。
对方见我拒绝,说:“马老师,钱不是问题。”他以为我嫌给的报酬少。我哭笑不得,只好撒了个善意的谎:“学校事多,脱不开身。”
又一年,北京的一个人辗转得到我的电话,邀约我去她那里讲点什么。她说:“马老师给我们的学生讲一讲吧,他们都很喜欢你。”这个人在北京办了一家教育机构,每年都会邀请一些人去做报告。当然了,对方也允诺给我一笔报酬。因为有之前的经验,我赶紧拒绝了。
现在不少人经常云游四方做演讲,我特别佩服。这些人底下的听众越多越兴奋,越兴奋越把控不住自己,本来说好讲两个小时,结果讲了四个小时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还有一些人,把同一个内容到处讲,这个地方讲的是这套,换一个地方讲的还是这套。他们不厌其烦,每一次讲就像第一次讲一样,化枯燥为蓬勃,让我不服不行。
应该说,有的演讲真的物有所值。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个人,若讲的内容有价值,还愿意云游四方指点众人,是值得称赞的。不是说四处演讲不好,而是要看适不适合自己,演讲有没有水平。
我总是想,我能讲些什么呢?人生几十载,虽然写下不少文字,但自感碌碌庸常,根本没有于大庭广众之中给人启迪或发人深省的东西。更何况,你不讲还好,一讲下面的听众说话的、玩手机的、看书的、打瞌睡的,干什么的都有,你一个人在台上自说自话,你说得有多煞风景,多失败。
相对来说,我更愿意写。有时候,媒体采访我,总喜欢列个提纲,我答卷一般答完了,发过去了事。在我看来,写比说要自在得多,也容易得多。而且写经过深思熟虑,细细斟酌,会让读者或听众多少有点收获。
我还觉得,能让人受益终生的话,绝非是钱能换来的。我不愿多说,不敢去指教别人,但我愿意用文字去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交由读者评说,这是我能做到并做好的事情。
我原以为婉拒过别人的邀约,一定得罪了不少人。其实,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严重。不要怕拒绝别人,你这边不好意思,人家那边可能早就把这件事丢到九霄云外了,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想到这里我就愈发轻松了。
有一次,偶尔在一个场合,同事提及北京那个机构邀约我的事,说邀我的那个人是他的同学。他说:“我同学说啦,你挺不好请的。不过,她说挺喜欢马老师这样的人,跟他写的文章一样,淡泊。”我听罢笑笑,心里却满蕴着感激。
不勉强自己,不充大头,自己能胜任的事情才去做,自己这里过得去,别人那里也过得去,于己无害,于人无伤。
(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