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苏门三学士的文学成就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璀璨的光芒,而苏轼苏辙兄弟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这兄弟二人同为当世的大文学家,同在政坛上达到巅峰,即有相同的政治立场,还有相似的人生经历。
而最令世人称道的则是他们的兄弟情分,在他们的心中,对方即是手足兄弟又是亲密的知己,而且都视彼此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苏轼苏辙
01这么深厚的兄弟情分是怎么培养起来的呢?我们从苏辙写给哥哥苏轼的祭文里可见一斑。
手足之爱,平生一人。
幼学无师,授业先君。
兄敏我钝,赖以有闻。
寒暑相从,逮壮而分。——宋.苏辙《祭亡兄端明文》(节选)
苏轼比弟弟年长3岁,二人从小一起接受母亲程夫人的启蒙教育,一起玩耍长大,兄弟俩出则同行,入则同息,弟弟就像哥哥的影子一样时刻跟在哥哥身边,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他们成年后各自成家才分开。
兄弟俩走上仕途后,依旧互相惦念彼此牵挂,诗书信往来不断,据记载,苏轼与弟弟的往来诗中,诗题里有“子由"的就有100多首。
在苏轼为弟弟写下的大量诗词里,最著名的当属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它被人们誊为中秋词的千古绝唱。
苏门三学士
0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阕)
感悟:这是1706年的中秋夜,本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可是,从小手足情深的苏家兄弟,自从分别后已经七年未曾相见了。
碧宇苍穹,孤高旷远,皓月当空,朗照大千。
如此良辰美景,亲人却不能相聚,兄弟只能隔空对饮,哥哥子瞻岂能不倍加思念弟弟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问,把作者的豪放洒脱可谓渲染得淋漓尽致。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种逃离俗世的念想常常会在苏轼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但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作者终是懂得,寻常日子,骨肉至亲,才是最接地气的温暖的人间烟火。
苏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下阕)
感悟:在朝中,因与王安石司马光等政见不同,为了避开京城的政治斗争,苏轼自愿要求外放。
熙宁七年,也就是1704年,在杭州做了三年通判的苏轼自请调往密州任职,只因为此时弟弟苏辙在济南为官。
苏家兄弟因为彼此相隔太远备受思念的煎熬,苏轼自愿外调只是为了离弟弟苏辙更近一点,也好能够有机会相聚。
可是,这个看似极其平常的愿望终究还是没有实现,兄弟二人虽近在咫尺,却犹似天涯。
苏轼的这下半阕赏月词自问自答,即有对月儿盈亏的开脱,也是对自己内心纠结的劝慰,及至最后一刻,这种情感被他升华到了极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问得好,答得好,由小家到大家,由小爱上升到大爱,这是何等宽阔磊落的胸襟!
天上月儿圆,地上人不寐,酒助诗兴,一首思念弟弟的中秋词终成千古绝唱。
苏轼举杯邀月
03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宋.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节选)
这是苏轼在乌台狱中给弟弟苏辙诗中的两句话。
乌台诗案,苏轼被朝中小人陷害入狱,久久不能获释。其子求告无门,便去南京找叔叔苏辙想办法解救父亲。
苏轼曾与儿子有过约定,情况紧急时送饭带肉,无状况则带鱼,以备早做打算。
儿子临行时托人为父送饭,不料那人把事情弄混了,送饭时竟然把肉带了进去。
苏轼见到肉,以为大限将至,悲愤交加,万念俱灰,于是提笔为弟弟写下两首诗,情深意切,字字血泪,是托付更是不舍,催人泪下。
不料这两首诗又被陷害他的小人得到,以为抓到了苏轼的把柄,看也没看就拿给皇上去邀功。
其实,皇上也没想杀苏轼,是那些小人千方百计置苏轼于死地。皇上看到苏轼写给弟弟的诗后,终于明正言顺地为苏轼平了反,苏轼大难不死,终于无罪获释。
本以为是留给弟弟的遗书,没料到最后却救了自己一命。
看来,这兄弟二人的深厚情谊冥冥之中已经打动了天地,一首诗都会救人于水火,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苏轼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骞裳先之。——宋.苏辙《武昌九曲亭记》(节选)
亦师亦友亦兄弟,这就是弟弟苏辙对哥哥苏轼的感情,对于他们的深情厚谊始终铭记于心,念念不忘。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古》(节选)
苏轼对于兄弟二人的情分也是非珍惜的,他常常感到惆怅不已,总怕二人的手足之情迷失在人生无常中,他依旧想象少时那样,爱护弟弟护他周全。
因为亲情,苏轼写出了千古名篇,因为亲情,兄弟二人彼此成就,为这份名垂史册的兄弟深情点赞。
苏轼
本文刘玲子candy原创,图片来网络,谢谢您的支持和关注。
近日,主播“岳哥”在抖音上火了一把。在他的短视频中,“岳哥”跟80岁的老父亲和26岁的儿子,祖孙三代整齐划一地踢正步、敬军礼,进行战术训练……满满的正能量,在年轻人中引起极大的反响。“岳哥”表示想通过视频感染年轻人,提升阳刚之气,唤起青年参军入伍的梦想。
“岳哥”名叫谌岳,今年53岁,来自湖南怀化。在他的家族中,共有9人参军入伍。深受祖辈影响的谌岳,从12岁开始习武,16岁时获得湖南怀化武术比赛的第二名。1987年,18岁的他毅然选择入伍当兵,27年的军旅生涯打磨了他的顽强意志。2014年,谌岳光荣退役。
谌岳当兵时的英姿
退役后的谌岳,在一次与友人的交谈中,得知短视频平台可以继续展现军人风采,激发了他想尝试一下的好奇心。“朋友说短视频平台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艺,我下载了一看,里面有很多习武、退伍军人的视频。我自己也是一名老兵,于是开始尝试拍摄。”
2018年12月,谌岳在抖音平台注册了账号。起初,他只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拍摄了简单的武术动作以及队列基本动作,不料很快获得了网友的关注。谌岳又开始与父亲、儿子一起拍摄习武和军训的视频,展现出军人的飒爽英姿,用实际行动激发了当代年轻人对习武和参军的热情。
谌岳的父亲谌宏军,今年80岁,1959年入伍的他曾是一名光荣的戍边战士。已是高龄的老父亲,依旧要强,虽然动作不再标准、规范,还是要求儿孙陪他一起重温战术训练,劲头丝毫不输给年轻人。
谌岳的儿子谌虎,今年26岁,深受父亲影响,谌虎于2011年入伍,成为特战旅的一员。
谌岳(左)与儿子进行队列训练
祖孙三代进行战术训练
目前,谌岳已发布短视频作品119部,收获粉丝385.5万。其中最火爆的一则视频,是与儿子一起走队列,他们气势非凡,走出了军人的自信与刚毅,获赞量高达500多万。有网友评论,“我要送儿子去当兵。”“这才是男人该有的样子!”
一家三代的英勇战士,军魂和自律早已刻在了骨子里。谌岳说:“军魂早已和自己的灵魂融为一体。”已是中年的谌岳,做起翻腾、跳跃的动作依旧潇洒自如,钟爱迷彩服和中山装的他,配上利落的平头,满满的阳刚之气涌出屏幕。
谌岳说,为了拍摄出好的效果,一个简单的动作,他们时常要重复很多遍,在拍摄过程中受伤也早已是家常便饭。但是,作为军人的他们,未曾多言。如今,为了保持体能和自身状态,谌岳重新调整作息时间,坚持每天和儿子一起进行队列与武术操练。“拍一个作品最多时要拍8遍到10遍,每天起码要保证1到2个小时的体能训练。”
如今,谌岳不仅在网络平台拥有大量粉丝,更有不少粉丝不远千里来到怀化,希望向他学习。有个6岁的小粉丝,在看到谌岳的视频后,主动要求父母带自己去训练学习。
谌岳一家的爆红,打破了人们对网红的传统观念。与那些在社交平台上浓妆艳抹,用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变装就能收获百万关注与点赞的网红博主们相比,谌岳一家素面朝天,尽显铁骨铮铮的男人气概,这才是当代年轻人应当崇拜的“偶像”。
亦父亦兄,亦师亦友的祖孙三辈,展现出军人的骄傲,更展现了男子应有的勇猛血性。谌岳说未来他们会继续坚持,为大家带来更多好的作品。
栏目主编:陈华 文字编辑:秦东颖 题图来源:视频截屏
来源:作者:崔韵沁 秦东颖
在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中,市第八中学西藏班孩子顺利毕业的场景照片被作为历史见证展出。1995年,惠州市开始承接教育援藏任务,在市第八中学开办藏族初中班,当年20多岁的钟映秋开始执教西藏班,从此与西藏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连续24年坚守教学岗位,被评为全国教育援藏先进个人,广东省精神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五届入选作品电影《戴佛珠的藏娃》中教师夏云一角就是以她为原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和孩子们亦母亦师亦友,他们都是我的第二个孩子。”
钟映秋(中)和西藏班的孩子们。
人物名片
钟映秋,市第八中学教师,自1995年开始执教市第八中学西藏班以来,连续24年坚守教学岗位,被评为全国教育援藏先进个人。
---------------------------------------------------------------
亦母
教养好习惯,抚慰思乡娃
1996年,学校把96级西藏班班主任的重任交到了钟映秋身上。“校领导看到我性格开朗活泼,行事利落,能唱能跳,更适合和爱唱爱跳的西藏学生融合在一起吧。”彼时,钟映秋的女儿才1岁多,正是最需要妈妈照顾的时候,当班主任意味着要牺牲节假日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全班40个西藏孩子身上,钟映秋权衡再三之后,还是勇敢地担起这一责任:“好奇,喜悦,担忧,害怕。”
扎西、巴桑、普布卓玛、索朗次仁……接到孩子们之前,钟映秋先把一个个拗口的名字记熟了。在成都火车站,她至今记得,身着民族服装服饰的孩子,在她念到他们的名字时,一个个诧异地仰起他们纯真的脸。
来到惠州的第一关是如何让他们接受这里的生活习惯,首要的就是洗澡问题。“由于气候原因,藏区孩子一般一年才洗几次澡,但由于惠州气候原因,每天都要洗,特别是夏天。”钟映秋看到孩子们澡也不洗就上床,衣服脱下来就堆在一边,第二天拿起来再穿上,她先当起了母亲的角色。“你们也看到有一些学生见到你们,捂着鼻子远远地走开,这不是看不起你们,是因为你们洗澡太少了,身上有味道。惠州和你们家里的气候不一样,这里太热了,需要天天洗澡,要不然就一身汗臭味,我们何不从自身做起,经常洗,洗干净,别人自然不会有这些异常的举动了。”在教室里、在宿舍里,她见缝插针地引导孩子们养成卫生习惯。教他们如何洗衣服、叠衣服,每周末统一组织集体大清洗,清洗被子、被单及衣服等,成了校园里最热闹的一道风景。
除了吃喝拉撒,钟映秋更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孩子们第一次离家千里之远,且4年不能与亲人相聚,通讯又不便,思乡之情切切。为了减少思乡之情,她把班上所有学生的生日做成表格。每当学生过生日,钟映秋就组织全班同学为他唱生日歌,送上自己准备的小礼物和祝福贺卡。
节假日是孩子们最思念亲人的时候,“节假日最想家,最需要陪伴。”每个节假日里,钟映秋都陪着孩子们玩家乡的游戏,唱唱跳跳家乡的民族歌舞。大年三十,钟映秋都为这些藏族孩子精心准备“酥油茶”“切玛”和孩子们一起过年;年初一又组队带到滨江公园参加游园活动。寒暑假期,钟映秋就陪着在西湖、红花湖游玩,去大亚湾看海……孩子们都能感到“家”的温暖,都亲切地称钟映秋为“阿妈”。
亦师
知识摆渡者,灵魂引路人
为了提升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钟映秋把孩子分组进行纪律、学习比赛,每星期评出最佳小组,那一组的学生都可以到钟映秋家里去包饺子过周末。
“这么多年中,最怕半夜里接到电话,最怕他们生病,特别是半夜发病,但是怕什么来什么。”钟映秋说,那几年她是本地医院的“常客”。1998年11月的一天夜里,她突然接到宿管老师打来电话说,班上的一个西藏学生肚子疼痛难忍。大半夜,钟映秋骑着摩托车来到学校,又和宿管老师一起把腹部疼痛得脸色都变了的扎巴送到医院。
“扎巴病情严重,医生要求立即与家长联系并做手术,然而扎巴父母在千里之外根本不可能马上赶过来,情急之下,我代替他的‘家长’签了字,才顺利将他送进了手术室。”钟映秋回忆说。在扎巴住院的一个月里,钟映秋每天都会亲自煲上猪肉汤,放学后会送营养汤、粥过去,和他聊天,“多喝一点,早点康复,可别把课程拉下。”有一天,钟映秋出去开会,实在来不及,就没有过去。第二天,扎巴一见到她,就一肚子委屈伤心,原来头天到了钟映秋平常来看他的那个时间却迟迟未见人,扎巴在医院里等了好久,心情失落。
4年里,孩子们在成长,一些孩子的家里也会出现变故。临近学业结束,就要回西藏赴考时,钟映秋却接到这样一个噩耗:占堆的父亲跋涉两天到当地邮局给她打来电话,告诉她占堆的母亲因病过世了。为了不影响他复习迎考,钟映秋满怀愧疚地瞒下了这个消息,并嘱咐同学多关注他的状态。临回西藏的前一天,钟映秋担心他到西藏后再得知这个消息情绪会无法自控,就单独把他叫到办公室,沉痛地告诉了他这个消息,并向他道歉她的隐瞒。占堆嚎啕大哭,钟映秋紧紧抱住这个高过她的男孩,一边流泪一边安抚着:儿子,要坚强面对这个现实,要对得起阿妈的期望,好好发挥,让阿妈在天之灵放心。
亦友
做个“西藏通”,走进孩子心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钟映秋深情轻快地用藏语唱起了这首歌,“在西藏,当人们无法表达内心感动,就会不约而同唱起这首歌。”带教西藏班20多年来,她俨然是个“西藏通”了。
“不仅要成为学生的家长,更要和他们成为朋友,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们什么都接受。”钟映秋说她先从学藏语入手,了解西藏的民族特色,每天来到食堂,“行不嘟(好吃?),行不明嘟(不好吃?)”关心他们吃好没?除了上课时间,基本上每天都来到西藏孩子们中间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跟他们学唱一些西藏歌曲,学跳一些藏舞。
进入初中的女生都将迎来生理期,女孩子们第一次经历生理期,容易忐忑不安,钟映秋每次去女生宿舍时,总会细心地买好生理期用品,告诉一些注意事项,让她们从容面对。
钟映秋的全心付出,也收获了西藏班孩子们的真心回报。1997年,孩子们打听到了钟映秋的生日,在她生日那一天,全班出主意决定给老师挑选衣物,由一个同钟映秋个子大小差不多的同学试穿,选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当生日礼物,班长和学习委员一起从学校走了40多分钟来到钟映秋家,将带着全班同学祝福的裙子亲手送到她手上。钟映秋深深地被孩子们的纯朴诚意所打动。
“现在,我的学生都回到藏区了,有的当起老师,有的当了公务员,他们都成为精通汉藏文化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不少学生毕业多年后仍和我保持联系,给我发微信。”钟映秋说,“有一次去西藏出差。学生们获知后都从各地赶来,有的坐两三个小时的车,和我一起分享离别后的思念以及工作上的收获,载歌载舞地给我敬献洁白的哈达。我收获了孩子们真诚淳朴的爱戴,这份特殊的情谊一直很难割舍。”面对一届又一届的西藏班学生,钟映秋骄傲地说:“他们永远是我的孩子,我永远都是他们的‘结辣’(藏语中‘老师’的意思)!”
文/图本报记者马海菊
入行时,你跟的第一个人
便是你的师父
他会倾囊相授
帮你从新手小白转变成
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
让你学到那些课本上、学校里
永远学不到的知识
他是我们的老师
更是战友
今天是教师节
快来回忆下
当年
师父教给我们哪些东西
或者哪些忠告
让我们至今受益
师父说“技多不压身”,一直影响着我
我的师父丁华仅比我大三岁,也是警校毕业的。在刑侦上,三年的工龄就是熟手和小白的差距。
报到时,高高大大的师父站到我面前,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好好干,多学东西!”。
我的师父丁华
我从师父手上接过的第一个担子是当内勤,我上手很快,师父很满意。
接过的第二个担子是当侦查员,师父说,刑警怎么能不会破案抓人呢!他交给我的第一个案子就是地跨三镇的寻衅滋事案。那段时间,他陪着我骑摩托车到处查证,经过一番辛苦后,终于顺利移诉。后来,我当了十四年的法制员,案件办得不错,师父也很满意。
后来,师父精研计算机网络,升任了刑警大队副大队长,又调往网安大队,在有形、无形的战场战斗。
师父常讲“技多不压身”,一直影响着我。
——丁亚波
江苏省如皋市公安局巡特警大队
“安全第一”,这是师父给我的忠告
记得2021年8月6日晚,我师父袁健健带领我和几名民警一起开展夜查“零点”行动,那时,我刚到中队个把月。在查酒驾中,师父袁健健反复嘱咐我,一定要充分利用好酒精检测仪和执法记录仪,这两样可以让你有充足的证据和保护你。
师父还说,不管查处什么违法行为,安全都是第一位的,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查处违法行为,更好地服务社会。
——冯亮
江苏省启东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新港中队
师父说“遇事多斟酌”,我谨记在心
2021 年的冬天,我加入了杭州西湖公安的大家庭,遇到了我的师傅黄卫军。印象中,他和我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无论做事还是说话前,一定要多斟酌,这样才能减少出错。
接处警前多斟酌,这个警情该怎么处理,出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突发状况;办理案件前多斟酌,这个案件的关键点在哪里,该如何把这个案件妥善办理好;待人处事前多斟酌,说话是一门艺术,怎么能让双方的交流有效率。
受师父的影响,我也变得谨慎很多,相信我的从警之路会越走越稳,越走越坚实。
——陈雨铭
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转塘派出所
师父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真有用!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我的师父王华君常说的一句话。6年来,他始终保持出门带笔记本的习惯,笔记本上汇总了群众的各种矛盾纠纷以及自己开展工作过程中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也是这本笔记本,让他在处理案子上游刃有余。
现在,我也养成了在工作中记笔记的习惯。时间久了,我发现,一个笔记本,可以说是工作的见证,后来经历的事情也更让我明白,记录在当下,方便在未来。
——卢江玮
浙江省义乌市公安局北苑派出所
我的驾驶技能,是我师父教的
“看水走船,招手拉舵,花三梗四泡八尺,竖大拇指稳舵,竖食指右舵……”
这是我师父林举到每次教我开船都反复强调的话。他是一名有着40多年开船经验的濠江“老舵手”,他总是手把手地教我们,让我迅速成长。
现在的我已经可以熟练驾驶公务船艇,遇到问题也能独当一面啦!师父,谢谢您!
——何美瑶
珠海边检总站湾仔边检站
师父说“坚守就是忠诚”,我们都做到了
“坚守就是忠诚,守护大山就是守护梦想。”这是师父李乾高给我上的第一课。
师父说,他年轻时也不甘于在大山里。在一次抓捕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的嫌疑人时,师父不小心滚下山,一起参与护鸟的组员不顾林密坡陡,飞奔下来救他。开口第一句就是“警官,您没受伤吧?守护大山的安宁还要靠你们!”
正是因为这句话,师父决心要用一辈子守护这里。师父说,“森林警察的工作是枯燥无味的,但老百姓需要我们。”他用二十年的时间扎根大山,也影响了我的从警信念。
从第一次参加纵火案侦查工作、手脚并用攀爬在陡峭的山坡上,再到和战友们顶烈日、战酷暑、抗严寒、冒风雨、斗火魔、护候鸟、打击涉林违法犯罪......如今,我成熟了,内心也更坚定了。我最想对师父说,感恩有您,对我如兄如父,亦师亦友,为我领航一程。
——刘雁
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公安局
师父说“每个细节都是破案的关键”
“记住,处理任何事情,都要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每一份报告,每一个笔录,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填写、去审查。”这是师父教我侦查破案时经常念叨的一句话,他说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破案的关键,所以必须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师父的办公桌上总是放着几本已经卷边的法律书籍,无论大案小案,他都会认真翻阅查找法律依据并做好笔记,确保使用准确。这也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在,大到审讯笔录,小到出警记录,我都会记录得非常详实,不放过任何细节,像师父一样认真负责。
——罗泽宇
湖北省襄阳市公安局襄城区分局尹集派出所
师父说“以心换心”是做好工作的秘诀
11年前,我成为天津市河西区三义大厦的社区民警,从穿上警服那天起,师父张锡华就告诉我要做一名群众信得过的好警察。
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社区工作的繁杂让我有些迷茫,但慢慢地,跟着师父接待群众、调解矛盾,我终于体会到师父那句“以心换心,才能做好工作”的意义。无论碰到多么棘手难解的矛盾,师父总能耐心倾听群众诉求,用心帮群众解决困难,把群众当家人。
师父退休后,依旧发挥着余热。他无偿来到我的警务室继续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老张调解工作室”也受到了周围群众的好评。这种奉献的精神,让我感动。
接过师父的接力棒,工作中,我走遍了辖区每一户人家,帮助居民解决大大小小的事情,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师父教给我的道理,不只是工作中的方法,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王寅超
天津市公安局河西分局大营门派出所
有了师父的指点,我更自信了
我的沟通能力,是胡家庆队长帮我提升的。我从不善言语、不爱结交朋友到与同事打成一片,胡队帮了我不少。工作和生活中,我能感觉自己越来越成熟和自信了。如果没有他,也许我要走很多的弯路吧。
——王浩
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政治处
他们都说我就像师父的“翻版”
“一定要多学一点”,我师父高博总是跟我这么说。从警15年来,他未发生过一起勤务差错,靠的就是他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
刚入警时,我跟着师父一起查验旅客,师父会带着我看护照的每一页,小声快速地给我讲解,我非常佩服师父竟然能记住这么多国家不同种类证件、签证的特点。
后来才发现,轮班休息时,师父几乎不会呆在休息室,而是在学习业务知识,他随身携带的业务笔记已经被记得密密麻麻。他常说,现在犯罪分子非常狡诈,只有你的业务基础扎实,才能有机会发现他们。
当他徒弟快5年了,我也有了好几个业务随身本,也像他一样,习惯了在结束工作后,第一时间在网页上浏览最新的口岸动态,了解需要掌握的业务知识。
同事们现在总开玩笑说我就像师父的翻版,一样的“学习迷”。但就是这股学习的劲头,让我有了工作的底气。
去年4月,我成功查获了一起重大案件,被国家移民管理局授予一等功,拿到奖章的那一刻,我在心底无比感谢师父,正是十余年如一日的学习态度感染了我,激励了我,才有了我今天的成长进步。
——郭宇
北京边检总站执勤一大队
在公安队伍中
历来都有“传帮带”的传统
有师父在
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我们会少犯很多错误
那些师父教我们的道理和技能
对我们的忠告和嘱托
直到今日
都是我们从警生涯的“宝典秘籍”
让我们受用终生
就像前辈们所说:
我们现在这么保护你
是希望你以后
也能这样保护其他年轻人
也许
这就是新老警察间的传承吧
今天是教师节
祝所有老师和师父们
节日快乐!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来源: 中国警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