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金牛座

1073年(1073年是什么生肖年)

时间:2023-10-17 15:10:56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1073年的苏轼和张先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苏轼与张先:

1073年,那一刻的造化弄人

“张三影”不止“云破月来花弄影”,还有“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叶嘉莹先生解东坡的《天仙子·走马探花花发未》,讽刺张先晚年买妾,太写实的词意,未免有点索然无味。

诗人心急火燎骑着马飞驰来看春天的花到底盛开与否,诗词里习惯用花比喻红颜,一年一年,花开花落,赏花人摩肩接踵,彼时的赏花人未必能遇见今时的花,所以“人与化工俱不易”,大自然的安排,人和花也会擦肩而过。

这种况味并不是苏轼独有,张先的词意恬淡,源于儿女私情,又超出此情此境,说的是天下人的惆怅。我倒是没有丝毫犹豫,用剪刀剪了多肉伸出形态各异的花蕊,却不是“一夜翦刀收玉蕊”。

大抵熙宁六年,也即是1073年,时为宰相的王安石跟随宋神宗去观灯,骑马直接进入宣德门,被当值宫廷卫士大声叱骂,并打伤了王安石的坐骑。随后的东西便有些诡异,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红孩儿。

彼时王安石领导的熙宁变法已经艰难推行四年,苏轼一改初期的沉默不语,开始斥责新法。那是公元1073年的杭州通判苏轼,因病饮茶,一茶痊愈,“且尽卢仝七碗茶”。

《天仙子·走马探花花发未》也属于东坡1073年的惆怅,诗词这种东西,解释的清清楚楚,反而会失去最初的韵味。羁旅处处是花落有情,流水无意的随心,更有“明日酒醒应满地”的必然。

被新法排挤到了杭州的苏轼,应该是这个时候遇见了已逾八旬的张先,至于“张三影”八旬纳妾,“一树梨花压海棠”的传说,与此混淆在一起,似乎掩盖了一脸愤懑心中对“拗相公”充满怨气的苏轼。

曾经的是非功过就算过眼云烟,激烈的成分逐渐黯淡。苏轼其实对浅近俚俗的柳三变还是十分鄙夷,即便秦观悄悄效仿柳永填词,他仍然不屑秦观柳词的笔法,《满庭芳》词:“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新旧之变的意义早已荡然无存,因为距离王安石的罢相苏轼重归权力中枢已经没有多少时间,1073年的苏东坡开始与人老心不老的张先诗酒唱和,相谈甚欢,其间花红柳绿,宴中有歌妓的呢喃软语,也是江南文人的流俗。

谁也不可能占据时空交错的两个点,历史是张巨大的网,纵横交错之间,张先的词风,绝不仅仅只是纳妾艳词,他的清丽一体,成为维系唐五代与北宋词之间的无形纽带。

熙宁六年(1073)七月,张先与苏轼同赋《江神子》,此《江神子》即《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二人同游西湖,见湖心小舟一女鼓筝,风华绝代,翩翩不见踪迹。

“人不见,数峰青”的凄迷悠远,此阙词意与《天仙子·走马探花花发未》倒有些仿佛,皆是1073年的惆怅,当然清风、晚霞、白鹭以及无垠荷花,都随着1073年的流水波光明净,从春复到秋,浤浤汩汩。

绘画:何多苓

河北省一个县,人口超40万,建县历史超1400年

河北省,简称“冀”,与河南省相对应,河北省因位于黄河以北而得名。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为太行山,北为燕山,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河北地处中原地区,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有“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之称,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截至2020年6月,河北省下辖11个地级市,共有49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91个县、6个自治县。

其中,就成安县来说,人口超过40万,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东南部,处于晋、冀、鲁、豫接壤地带,距邯郸机场仅二十余公里,地理坐标为东径114°29'-114°53',北纬36°18'-36°30',幅员面积481.5平方公里。在历史上,成安县这一建制始于北齐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首先,成安县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地处冀南平原,地势平坦,西南略高,东北略低。境内土壤西沙东粘,为宜井灌区。西部南北一带为漳河故道沙地。成安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干旱多风,夏秋多雨,年降水量560毫米左右,多集中于六至八月份。年均温度13.2度,无霜期230天上下。就成安县的历史来说,早在春秋时期,该地区属晋国的疆域。到了战国初期,魏赵韩三家分晋,今河北省成安县一带分属魏国和赵国,也即地处两个诸侯国的交界地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在郡县制下,今邯郸市成安县一带属邯郸郡。在秦朝时期,邯郸郡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邯郸市辖区、河北省邢台市辖区西部及河南安阳一带。

西汉建立后,设立斥丘县,属冀州魏郡。王莽在位时,改斥丘县为利丘县。东汉建立后,复名斥丘县,均属冀州魏郡,该地区属之。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成安县一带成为曹魏的疆域,仍为斥丘县,属冀州魏郡,后改为司州魏郡。西晋建立后,该地区仍属斥丘县。南北朝北魏时,斥丘县属相州魏郡。东魏天平初(534年),并入临漳县,属司州魏郡。北齐天宝年间(550年一559年),正式在该地区设立成安县,属司州清都郡。由此,就成安县这一建制,始于北齐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该地区仍名成安县,属相州。

唐朝建立后,成安县属河北道磁州。河北道,辖境在黄河之北,故名,东并海,南临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渝关、蓟门。贞观初(627年),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在位时,成安县改属相州,天祐二年(905年),复名斥丘县,天祐三年(906年),改属魏州。五代后唐时,复改斥丘县为成安县,仍属魏州。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将洹水县降为洹水镇并入成安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金初,成安县洹水镇划归魏县。彼时,成安县改属河北西路洺州。至元二年(1265年),成安县并入滏阳县,后复置,属广平路磁州。明朝洪武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撤销成安县,洪武四年(1371年)复置,属直隶广平府。崇祯十七年(1644年),知县郭维垣,改成安县为漳安县。

最后,清朝建立后,仍名成安县,属直隶广平府。到了1913年,成安县属直隶省大名道。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成安县属之。1945年11月,成安县与磁东县合并为成磁县。1949年10月,成磁县改称成安县。1958年12月,成安、临漳并入磁县。1960年,磁县属邯郸市。1961年5月,恢复成安县这一建制。1970年,成立邯郸地区,成安县属邯郸地区。1993年7月,设立地级邯郸市,成安县归属邯郸市管辖。如今,成县隶属于河北省地级邯郸市。截至2019年底,成安县下辖5个镇、4个乡:成安镇、商城镇、漳河店镇、李家疃镇、北乡义镇、辛义乡、柏寺营乡、道东堡乡、长巷乡。在此基础上,成安县总面积达481.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40.11万人。对此,你怎么看呢?

1073年苏轼看过的那场暴雨|寻路东坡

视频加载中...

1073年,苏轼在杭州吴山曾目睹一场暴雨,写下了《有美堂暴雨》,展现了西湖让人惊心动魄的一面。暴风雨来临,海浪汹涌,飞雨过江,直冲着西湖而来。西湖中的水像快要溢出,雨水砸下来的声音震耳欲聋。近日,封面新闻记者站在玉皇山顶,这里能够左观钱塘江,右赏西湖,与当年苏东坡看到的场景相似。剪辑 拍摄 刘可欣 拍摄 徐语杨 邓景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细说岳飞传之三:为何岳飞参军一开始就是骑兵?

岳飞首次从军,是在宣和四年(公元一一二二年),正好二十岁,按宋代的规矩,是“成丁”了。即法律上被看成是纳税者和成年人了。

而他加入的却不是我们熟知的禁军或者厢军。而是地方上的乡兵“敢战士”。而他在这个时候已经非常擅长枪术和弓箭,所以很快成为了敢战士中的军官。

“敢战士”是什么意思?

著名历史学家王曾瑜的《宋代士兵研究》中说:

......除亲兵与普通作战士兵外,宋军作战的主力主要是战前招募的敢死士兵,他们多是 武艺高强,视死如归的士兵,多被称为敢死士或敢战士等。

敢死士中不乏高手,比如后来宋高宗即位之初,有一股叛军攻寿春城,一名叫“张宣”的敢死士,曾创造了“独自一人从城墙上索降出城,击杀数十名贼军”的惊人战绩。

宋军正规军都需要刺字,而社会上弥漫着对军队的轻视。岳飞之所以愿意参加敢战士,除了待遇丰厚以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种战前临时招募时的战士不属于正规军,可以不刺字。

当时河北西路的气氛非常紧张。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就在这一年的四月,童贯带着十几万大军进入辽国境内。结果仅两个月后在白沟和范村遭遇失败,灰溜溜的撤回到雄州。顿时举国哗然。

丢面子还是小事。可宋军的虚实已经被人看得一清二楚。如果辽军跟着败退的宋军尾巴后面冲进来,那河北怎么办?

按照过去的经验,辽国倘若入侵,最大的可能就是从地势平坦的河北西路北部突破。

而当时负责河北西路防御的,是一名55岁的文臣-刘韐[gé],他虽然出身进士,主要的事业却是在北宋西军系统内创下的。特别是曾经指挥军队打败过西夏对延州的进攻,显示出不错的军事素养。

刘韐当时作为真定知府兼任真定府路安抚使,统辖真定府、相州等六个州府的军务。他明显对烂透了的河北禁军不放心。为了掌握一支可靠的武装,当童贯大军失败的消息传来后,临时招募了一支“敢战士”。岳飞就这样等来了机会。

(《精忠岳飞》电视剧中的文官刘韐)

我们知道,辽国在灭亡前宋朝,这种事历史上并未发生。不过敢战士们也没闲着,因为兵荒马乱的时候,往往也是到处闹土匪的时候。当时岳飞的家乡相州,有一股“剧贼”趁着河北兵力空虚,到处劫掠县镇。

刘韐派岳飞率二百名兵士,返回相州平乱。虽然两百人不多,据说这算是岳飞第一次指挥战斗。如果记载是真的话,那么岳飞已经表现出他的指挥才能。

在打听到这股盗匪的习性后,岳飞先是派遣三十人伪装被俘的商旅,假装入伙成为内应。然后率领少数兵力前去挑战盗匪,佯败将敌人引诱到埋伏圈中。最后里应外合,两百敢战士一起进攻,以极小代价俘获了匪首。

以敢战士的单兵素质来说,胜利并不足为奇,重要的是减轻伤亡赢得漂亮。而岳飞在他的名将第一份答卷上完成得非常好。

当时的相州知州王靖,见到岳飞这么干净利落的解决了心头大患,大喜过望。于是向上司申报,保举岳飞为从九品的承信郎。

承信郎这个官阶,曾经叫“三班借职”,是北宋武官的最低一阶。一般对应的是巡检,寨主之类的职责。虽然大部分的低级军官一辈子都升不上去,但好歹也算有编制的体制内了。对于农家出身的岳飞来说,这算是事业初步成功了。

但恰恰这个时候,岳飞的父亲岳和去世的消息传来,按照当时的规矩,岳飞不得不回家奔丧。按当时的规矩,他要回家守孝。而随着局势缓和,敢战士这支队伍也被朝廷裁军,因此岳飞这次当官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现代人会想:如果岳飞等到承信郎的官阶到手以后,再请假回去守孝,会不会更好?

当时宋朝针对因父母去世丁忧去职有一条规定:.....文武臣僚起复,今后除管军及边任取旨外,余并罢之”,也就是说:除特殊情况外,文武官员因丁忧去职,等于罢官。

古代说守孝三年,但其实并不是36个月,而是“守孝到第三年”就可以了,所以一般在亲人去世25个月,26个月就告别了丧期。岳飞在家待了26个月后,不得不找了一份新工作--市场游徼,类似于今天的保安。

我们可以想象:从一个正职军官,变成一个市场上的保安,这人生的起落,哪个年轻人能安然处之?所以岳飞染上了酗酒的毛病,一度一蹶不振,不过还好岳飞有位好母亲,在 母亲姚氏的严厉教育下,岳飞终于决心戒酒,重新寻找新的人生。

曾经敢战士的经历让岳飞已经明白,命运注定要让他成为军人。以前是不愿意被刺字,但现在既然一心要走这条路,那么也顾不得许多了。

宣和六年,河北等路发生水灾,朝廷按照灾年募兵的传统,开始募兵了。

宋朝根据身高来确定兵种,身高越高年龄越小力气越大,越可能分到待遇好受重视的军队去。

上等禁军,身高标准一般要求在178CM以上。

中等禁军,身高标准约为170CM以上。

而待遇很一般的下等禁军,一般身高在165CM以上

如果身高不到165,就只能去负责劳役,专门干活的厢军了。

岳飞大概不肯在脸上蒙受耻辱,凭借自己超群的武技,争取投充“效用”,但仍不免在手背上刺字。被分拨到河东路平定军。

什么是效用?效用是指“效力用命”的意思。在宋代指的是那些非普通农夫或者市民,主动要求从军的志愿应募者。

比如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前亲征时,就遇到过上百名河北落第士子,拦住车驾,自称武艺娴熟要求“效用”。但在兴奋的皇帝亲自测试下,能拉开弓的只有三人。可见即使是在重文轻武的宋代,对于一般的读书人来说,以效用名义从军的,也是一条比较快速的上升通道。

何况“效用兵”的待遇还不低。1073年,北宋制定《勇敢效用法》,规定效用兵可以由国家发放战马,铠甲。而根据武力值(拉弓),每月发放的钱粮在500文到1000文之间。(相当于中禁军到上禁军)

所以,除了考不上去的文人以外,也有像岳飞这样的“准武官”身份的武人,不甘心做个普通士兵从头再来,于是也来“效用”。在数年后的开封保卫战中,效用兵类似上等军士,成为守城部队的主要战斗骨干。

平定军屯驻的禁军编额有五指挥,每指挥名义上应有四、五百人。其中神锐军两指挥和宣毅军两指挥,和广锐军一指挥,岳飞编入了广锐军充当骑兵。广锐军士的身长规定是五尺五寸(约170CM),属于中等禁军。

由此我们可见,岳飞的身高大约也是170-178CM的样子,在今天这个身高不算高。但在宋代应该还算可以,我们从宋代留下的《中兴四将图》中可以看出,岳飞在四将中,也是体格最为健壮的一个。

岳飞投军不久,便升为“偏校”,可能是没有品阶,仅在军内有意义的小军官,能迅速在一支骑兵队中成为军官,岳飞的骑术绝对不差,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宋军骑兵状况。

“高阳关路辖下马军二十五指挥,见阙披带马五千余匹”

宣和元年(1119),作为宋朝北防重地的高阳关,有骑兵部队二十五指挥,却只有5000匹战马。,骑兵每个“指挥”约400人,25个指挥就是一万人,缺马5000匹,也就是一万骑兵只有5000匹马。

所以我们可以合理猜测,岳飞所在的这支编制为四百人的骑兵指挥,马匹数量可能不超过200匹。

宋代的骑兵是什么样的?

宋代的军马身高一般在1.27到1.46米之间(从地面到肩),按现在的标准都属于小型马。韩世忠有次得到一匹1.58米的马,就被认为只有皇帝才配骑了。

北宋末年,最优良的战马产自西北青唐( 今青海西宁) 。其次是府州( 今甘肃府谷) ,稍差一点的出产地在环州 ( 今甘肃环县) 和庆州( 今甘肃庆阳) 。北方的契丹马质量并不好,质量最差的当属东南福建路所产马匹,只能充当厢军战马或铺马。

在宋太宗和真宗朝,掌握在官方手中的马匹数量在 20 万匹以上,到了北宋中期,马匹数额骤降到10 万匹,至北宋末年,又下降为 9 万匹。不过也不要误解是北宋真的没有马,因为同时期的汴京,大街上就有马匹出租,价格也不算太贵。可见北宋缺马,其实最大的原因是宋代马政和动员能力太差了。

而就装备而言,很少人意识到,其实从五代到蒙古崛起,东亚其实在进行一场不断升级的军事竞赛。

宋初时期辽国和宋朝军队都不太重视盔甲。多以皮甲和轻甲为主。如赵匡胤的大军普遍穿戴的是皮笠而非金属头盔。身上的装甲也仅仅能护住前后背心。

而到了北宋中期西夏崛起时,宋军在屡次战败后,总结经验一条即西夏军往往披挂冷锻的重甲作战,而宋军的衣甲则“不足当矢石”。

虽然沈括吹嘘“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杖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但事实是一直到北宋灭亡后,宋军仍然在感叹“无甲何以御敌”,才在军队中全面推行重甲,今天我们看到的步人甲即是如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