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偷偷地,悄悄地
【例句】
①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蛮微伺其睡。(《童区寄传》)
(2)隐约
【例句】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3)不显露的
【成语】
微服私访
【例句】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
(4)深奥
【成语】
辞微旨远
阐幽明微
微言大义
洞幽察微
洞幽烛微
闳远微妙
穷幽极微
剖玄析微
穷理尽微
言读微中
言微旨远
精研究微
【例句】
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
②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登徒子好色赋》)
(5)隐蔽,藏匿
【例句】
使于国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左传·哀公十六年》)
(6)如果不是,如果没有
【例句】
①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③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荆轲刺秦王》)
(7)微小,轻微,微弱
【成语】
白璧微瑕
兵微将寡
本小利微
晨光熹微
防微杜渐
睹微知著
祸起隐微
涓滴微利
具体而微
力微任重
凌波微步
刻画入微
积于忽微
谨小慎微
见微知著
识微见几
清微淡远
微察秋毫
微不足道
体贴入微
听微决疑
慎小谨微
蝇头微利
析微察异
以微知著
微乎其微
臻微入妙:形容诗文或书法的功力达到最微妙的佳境。
【例句】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②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石钟山记》)
③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⑤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庖丁解牛》)
(8)地位低下,卑微
【成语】
人微言轻
身微命贱
【例句】
①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②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
③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
④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问说)
⑤曹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赤壁之战》)
(9)稍微
【成语】
微笑默叹
【例句】
①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满井游记》)
②婉贞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拯吾村,即以卫吾父。”(《冯婉贞))
③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核舟记》)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额之。(《卖油翁》)
(10)衰败,衰弱
【成语】
兴微继绝
【例句】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祭十二郎文》)
【注】
1.微独
副词,表示不限于某个范围,与“不独”、“非独”等相同,可译为“不止”、“不仅”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2.微辞
①隐晦的批评,也指婉转说出而真意隐晦的话,成语有“颇多微词”。
定、哀多微辞。(《公羊传·定公元年》)
②又指婉转而巧妙的话。
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登徒子好色赋》)
【语义提示】
“微”的本义是“微小,细微”,程度“小”就是“稍微”;地位“小”就是“低贱,卑下”,势力小就是“衰微”,非常小就接近于“没有”,由此义又可进一步引申出“隐匿”“暗暗地"等义。
【语义提示】
原文:南朝梁代刘勰
【辨骚原文】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涅而不缁,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昆仑悬圃,非《经》义所载。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王逸以为∶“诗人提耳,屈原婉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驷虬乘鹥,则时乘六龙;昆仑流沙,则《禹贡》敷土。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及汉宣嗟叹,以为“皆合经术”。扬雄讽味,亦言“体同诗雅”。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
将核其论,必征言焉。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禹汤之祗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恕之辞也:观兹四事,同于《风》、《雅》者也。至于托云龙,说迂怪,丰隆求宓妃,鸩鸟媒娀女,诡异之辞也;康回倾地,夷羿彃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谲怪之谈也;依彭咸之遗则,从子胥以自适,狷狭之志也;士女杂坐,乱而不分,指以为乐,娱酒不废,沉湎日夜,举以为欢,荒淫之意也:摘此四事,异乎经典者也。
故论其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固知《楚辞》者,体宪于三代,而风杂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旨,亦自铸伟辞。故《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慧巧,《招魂》、《大招》,耀艳而采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自《九怀》以下,遽蹑其迹,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侯,则披文而见时。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欬唾可以穷文致,亦不复乞灵于长卿,假宠于子渊矣。
赞曰∶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
【辨骚译文】《辨骚》是《文心雕龙》的第五篇。从这篇起,到第二十五篇《书记》的二十一篇,是全书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是就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分别进行分析和评论。各篇大体上有四个内容:一是指出每种文体的定义和写作特点,二是叙述各种文体的发展概况,三是对各种文体的主要作品进行评论,四是总结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所以,这部分总的来说,虽可以称为文体论,但也涉及许多创作和批评的意见。
本篇主要论“骚”,但不限于屈原的《离骚》,也评论了《楚辞》中的大部分作品。所谓“辨”,首先是过去评论家对《楚辞》有不同评价,应该辨其是非;更重要的是《楚辞》的主要作品《离骚》是否符合儒家经典,需要辨其异同;再就是《楚辞》中屈、宋以后的作品,成就不一,需要辨其高下。这也就是本篇的主要内容。
全篇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证汉代刘安、王逸等各家对《离骚》的评论,认为其称赞和指责都不尽合实际。第二部分提出自己对《楚辞》的意见。刘勰比较了《楚辞》和儒家经书的异同,从而肯定了《楚辞》的巨大成就。第三部分讲《楚辞》对后代作者的不同影响,进而总结出骚体写作的基本原则。
《辨骚》是在汉人评论《离骚》的基础上,对《楚辞》所作较为全面的总结。刘勰的评论,因受到“宗经”思想的束缚,并不完全正确。但总的来看,他给《楚辞》以《诗经》之下、汉赋之上的历史地位,这是正确的。特别是他提出了《楚辞》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特点,认为这方面虽然在内容上有“异于经典”的地方,但它是“自铸伟辞”,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可取之处。根据《楚辞》的特点及其影响,刘勰最后提出“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创作原则,要求在作品中做到奇与正、华与实的统一,这是他的卓见。
(一)
自从《国风》、《小雅》、《大雅》以后,不大有人继续写《诗经》那样的诗了。后来涌现出一些奇特的妙文,那就是《离骚》一类的作品了。这是兴起在《诗经》作者之后,活跃在辞赋家之前,大概由于离圣人还不远,而楚国人又大都富有才华的原因吧?从前汉武帝喜爱《离骚》等篇,让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刘安认为:《国风》言情并不过分,《小雅》讽刺也很得体,而《离骚》等篇正好兼有二者的长处。屈原能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浊的环境,能够消遥于尘俗以外,其清白是染也染不黑的,简直可以和太阳、月亮比光明了。但是班固却认为:屈原喜欢夸耀自己的才学,怀着怨恨而投水自杀;他在作品中讲到后羿、过浇、二姚的故事,与《左传》中的有关记载不符合;讲到昆仑和悬圃,又是儒家经书所不曾记载的。不过他的文辞很华丽、雅正,是辞赋的创始者。所以,屈原虽然算不上贤明的人,但可以说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后来,王逸却以为:《诗经》的作者说什么曾提着耳朵警告,屈原就比这和缓得多。《离骚》里边常有根据经书来写的,例如说驾龙乘凤,是根据《易经》中关于乘龙的比喻;说昆仑和流沙,是根据《禹贡》中关于土地的记载。所以,后代著名学者们所写的辞赋,都以他为榜样;的确是和金玉一样值得珍贵,历史上没有可以和他并称的。此外,如汉宣帝称赞《楚辞》,以为都合于儒家学说;扬雄读了,也说和《诗经》相近。刘安等四人都拿《楚辞》比经书,只有班固说与经书不合。这些称赞或指责都着眼于表面,常常不符合实际,那就是鉴别不精当,玩味而没有查考。
(二)
要考查这些评论的是非,必须核对一下《楚辞》本身。像《离骚》里边陈述唐尧和虞舜的光明伟大,赞美夏禹和商汤的敬戒,那就近于《尚书》中的典诰的内容。《离骚》里边又讽刺夏桀和商纣的狂妄偏邪,痛心于后羿和过浇的灭亡,那是劝戒讽刺的意思。《涉江》里拿虬和龙来比喻好人,《离骚》里拿云和虹来比喻坏人,那是《诗经》里的“比”和“兴”的表现方法。《哀郢》里说回顾祖国便忍不住流泪,《九辩》里慨叹楚王在深宫里,难于接近,那是忠君爱国的言辞。察看这四点,是《楚辞》和经书相同的。此外,在《离骚》里假托什么龙和云旗,讲些怪诞的事,请云神去求洛神,请鸩鸟到有娀氏去保媒,那是离奇的说法。在《天问》里说什么共工触倒了地柱,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在《招魂》里说,一个拔树木的人有九个头,地神有三只眼睛,那是神怪的传说。《离骚》中说要学习殷代贤大夫彭咸的榜样,《悲回风》中也说要跟着伍子胥来顺适自己的心意,那是急躁而狭隘的心胸。《招魂》里还把男女杂坐调笑当作乐事,把日夜狂饮不止算是欢娱,那是荒淫的意思。以上所举四点,是和经书不同的。总之,讲《楚辞》中和经书相同的有这样一些内容,说它夸张虚诞的描写也有这样一些地方。由此可知它基本上是学习古人的著作,但里边包含的内容已杂有战国时的东西了。拿《楚辞》和《诗经》相比,是要差一些;但和后代辞赋相比,那就好得多了。从各篇中的基本内容和附加上去的词藻来看,虽然也采取了经书中一些内容,但在文辞上却是自己独创的。因此,《离骚》和《九章》是明朗、华丽而能哀感地自抒意志,《九歌》和《九辩》则辞句美妙而表情动人,《远游》和《天问》的内容奇伟而文辞机巧,《招魂》和《大招》的外观华艳而又有内在的美,《卜居》显示出旷达的旨趣,《渔父》寄托着不同流合污的才情。所以,《楚辞》的气概能超越古人,而辞藻又横绝后世。这种惊人的文采和高度的艺术,是很难有人比得上了。
(三)
从王褒《九怀》以后,许多作品都学习《楚辞》,但屈原和宋玉的好榜样总是赶不上。屈、宋所抒写的怨抑的情感,使读者为之痛苦而深深地感动;他们叙述的离情别绪,也使读者感到悲哀而难以忍受。他们谈到山水的时候,人们可以从文章音节悬想到岩壑的形貌;他们讲到四季气节的地方,人们可以从文章辞采看到时光的变迁。以后枚乘、贾谊追随他们的遗风,使作品写得华丽绚烂;司马相如、扬雄循着他们的余波,因而作品具有奇伟动人的优点。可见屈、宋对后人的启发,并不限于某一个时期而已。后来写作才能较高的人,就从中吸取重大的思想内容;具有小聪明的人,就学到些美丽的文辞;一般阅读的人,喜欢其中关于山水的描写;比较幼稚的人,只留连于美人芳草的比喻。如果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一方面依靠着《诗经》,一方面又掌握着《楚辞》,吸取奇伟的东西而能保持正常,玩味华艳的事物而不违背实际;那么刹那间就可以发挥文辞的作用,不费什么力就能够穷究文章的情趣,也就无须乎向司马相如和王褒借光叨(tāo滔)教了。
(四)
总之,假如没有屈原,哪能出现《离骚》这样的杰作呢?他惊人的才华像飘风那样奔放,他宏大的志愿像云烟那样高远。山高水长,渺无终极,伟大作家的思想情感也同样的无边无际;因而为文学创作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字字句句都光彩艳丽。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拾敬斋坊】
点击“了解更多”结缘佛珠文玩 | 文房四宝 | 国学著作 | 汉服 | 棉麻服饰
社会上,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什么意思呢?即是人最安逸的时候,往往会伴随隐患。所以说,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万不可被眼前的安逸冲昏了头脑,尤其是看似“无事”的时候。
这里,为大家分享4点处世秘诀,牢记在心并做到,可避免很多祸端,成就自我。
一、独处时守心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假期、周末计划的很好,看完几本书、跑上几公里、早起早睡……但是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则是一觉睡到天昏地暗,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充实”的一天。
有没有同感?其实这就“独处不守心”的表现。人与人的差距就是在一次次的独处时拉开差距的。
真正能成事的人,皆是有超强的自律性,就算是闲下来,也不会荒废时光,严格的执行自己的计划,不因无人而散漫、慵懒。
清末大臣曾国藩曾提出:“慎独则心安”
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恪守本心,保持好自我,不受诱惑,独善其身。
曾国藩 画像
二、群居时守口人多时候,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要记住,祸从口出,或许你的一句无心之话,被观点不一的人听取,多加揣测,则容易滋生是非。
同时,“群居守口”,还要求我们不在人前说大话、嚼舌根、乱许承诺等。这也是保持自我修养的一种表现。
三、不要找借口面对难事,找借口,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放弃顺理成章罢了。借口越充分,你就越心安理得。
借口可以有千千万,随便一个都可以,但是坚持下去,理由只有一个,就是负责、坚持。相信大多数人都有减肥的经历,但是真正能瘦下来的却不多,或许下雨、心情不好、有聚会等都会成为你的借口。
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都不要轻易地找借口,时间久了,你身边的人会觉得你是一个不值得托付的人。
四、控制住脾性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事事斤斤计较,则你身边的人会越来越少,因为大家都会面上怕你,心里不服你。
其实,生活中受点委屈,吃点小亏没什么大不了的。笑着面对不公平、做到心平气和,久而久之,你将变得平易近人,有承担力和耐力。
男人的胸怀都是委屈撑大的。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面对各种委屈,你要多会一笑置之,要学会超然待之,你要学会转化势能。只有这样,你才能在隐忍、原谅、宽容中成长壮大。 ——马云
马云 先生
作为普通人,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一直困难重重,安逸时保持警醒不迷失,积蓄力量。唯有如此,遇到机遇的时候,才能更好地把握;遭受挫折的时候,才能从容应对。
——编辑 芊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