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白羊座

乐是什么意思(乐是什么意思梗)

时间:2023-10-12 13:32:26 作者:及時行樂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生闷气之“乐”

“生闷气”,一种无声但激烈的交流方式,充斥着不被明说的“潜规则”和似是而非的表现。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一开场,就描绘了一场发生在古希腊的生闷气行为。

特洛伊战争时期,阿伽门农在一场胜仗后俘虏了祭司的女儿克律塞伊丝,但随后却被迫将其释放。不服气的希腊国王转而抢走了希腊第一勇士阿基里斯的“战利品”、一位名为布里塞伊斯的女子。于是,阿基里斯怒斥阿伽门农所作所为的不公,大声宣布自己要回家不干了,最后愤怒离场,回到了自己的营帐。无所谓——阿伽门农回应——要回就回,反正我也不曾喜欢过你这个人。

我们绝大多数人永远不会遇到“自己的人类战利品被一名国王截胡”的经历,但是阿基里斯的境遇里,的确有我们熟悉的部分。和他一样,你很有可能生过闷气;你也很有可能遭受过其他人对你生闷气。

可是,生闷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为什么生闷气?我们又为什么如此不喜欢别人生闷气?

01

让我们来细细解析一下生闷气的步骤。

人之所以生闷气,首先是因为感觉在某事上受到了委屈。有时,他们是真的受到了不公待遇;也有时,他们只是在光明正大地对自己的损失闷闷不乐。就拿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举例,2020年总统选举中落选后,他在新冠疫情危机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直接退出公共生活,开始凭空编造阴谋论、声称选举黑幕夺走了自己原本的胜利。特朗普或许并没有受到什么不公,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他生闷气。

生闷气的下一步,便是拒绝交流、退出社交。阿基里斯退出了战争,特朗普退出了自己当时仍应承担的总统义务,我们一般人则有可能拒绝和生闷气的对象进行交谈。不过,在感到委屈时放弃交流,并不一定就是生闷气。只有满足了两个前提,放弃交流(withdrawal)才代表着生闷气。

第一个前提,便是沉默的惩罚意味——生闷气的人意在用自己的沉默给他人带来负面的效果,比如输掉战争(如阿基里斯生闷气时,阿伽门农的遭遇)、被疾病折磨(如特朗普生闷气时,美国民众的遭遇)、或者被人冷漠对待时的心理压力。若是没有了惩罚效果,生闷气的人便不会觉得痛快。正因如此,对一个压根不想要和你交流的人生闷气毫无意义。

放弃交流能够被称为“生闷气”的第二个前提,便是和生闷气对象进行沟通产生的效果。这乍一听可能有些奇怪,但是一个成功的生闷气的人能够向对方传递信息,告诉此人自己不高兴了,不高兴的原因怪他,他因此有义务作出弥补。

- James Kenison -

既然生闷气的人通常拒绝和生闷气的对象沟通,那他们真的能向对方传达这些信息吗?能,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交流都是通过言语进行的。其实,我们的日常交流有相当一部分是不通过话语进行的。举例说明,说“谢谢”时,一个人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可以表现出极其不同的含义,让这句话显得真诚或不真诚;充满善意或充满愤怒;真情实意或充满讥讽。

类似地,在被他人询问“怎么了”的时候,生闷气的人常常闷闷地回一句“没什么”——虽然他们并不明着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他们的身体语言和整体的行为却很明显在告诉旁人,有事情让他们不高兴了。要想这种非语言形式的沟通真正成立,真正让生闷气的人将自己的不满传达出去,被生闷气的对象需要能够发觉生闷气的人的异常。这也是为什么生闷气通常发生在熟人之间。

让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被生闷气的对象究竟是如何破译信息的?人们在一般情况下沟通的原理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发。20世纪的英国语言哲学家保罗·格莱斯(Paul Grice)认为,人们的交谈和对话都是“合作的过程”,交谈和对话的参与者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或者起码的一些共同的方向”。当我们将对话的彼此视为合作的对象,便可以理解一些表面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对话内容。

比如,在我问你“明天和我一起去喝咖啡吗?”的时候,你回答“不好意思,我女儿明天要去医院”——乍看之下,你的回答和我的问题没一点关系,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句对话的意思;因为我将你视为完成对话的合作者,明白你的回答是为了回答我先前提出的问题,所以我并不会认为你突然莫名其妙地开始谈起自己女儿的健康状况,而是能够从你的话语中接收到多重含义:你不能和我去喝咖啡;你不能来是有原因的;你对此感到遗憾。如此一来,一句看上去顾左右而言他的回应实则能够表达多重含义,比一句直接简洁的“不”要丰富得多。

-Yin Weihung -

02

生闷气就像是一道咒语,如果被挑明,就丢失了自己的魔力。

生闷气同样也是一种间接沟通的方式。如果我们非要让生闷气的人直白解释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那么大概会是这样的:“因为你的所作所为,我不高兴,只有你把自己造成的问题解决了,同时安抚我的情绪,我才会好起来。”对于生闷气的人来说,像这样把所有话都说明白是有潜在风险的。其中一个风险,便是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生气的点,并且就此展开讨论——生闷气的人并不乐意这么做,尤其当这个过程可能暴露他们本身的不合理性时,比如他们其实并没权利不高兴、没权利对对方生气、没权利要求对方既解决问题,还安抚自己的情绪。因此,完全避开语言交流可以让生闷气的人只向对方暗示自己不高兴,从而回避对事情的讨论;若他们成功了,便可以在完全没有语言交流的情况下,促使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当然,整个过程非常需要对方正确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这便和格莱斯的“会话合作”概念有关了。哪怕生闷气的人保持沉默,他仍旧是双方对话的合作参与者——在接受这个前提后,对方必须解读生闷气的人用“假装不说话”的方法“说”了什么。

对于生闷气的人来说,回避对事情的讨论并不是他们保持沉默的唯一理由。在2016年的书《爱的进化论》(The Course of Love)中,英国当代哲学家艾伦·狄波顿(Alain de Botton)将生闷气的魅力所在,解释为我们孩童时享受过的“不言而喻的承诺”,即自己的需求不需要解释、就能被他人预料到并满足。他写道: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当亲密关系中的对象不能准确解读我们的时候,哪怕是最能言会道的人都会下意识地不主动说明白自己的想法。只有准确的心灵感应,才能让我们真正感到我们的伴侣是值得信赖的;只有不需要开口解释的时候,才能让我们真正感到对方懂自己。

不仅如此,不只是生闷气的人的感受需要被回避,就连他生闷气的这件事本身都需要双方避而不谈。生闷气就像是一道咒语,如果被挑明,就丢失了自己的魔力。哪怕被生闷气的人充满同情心的一句“我发现你在生闷气了,让我来做些什么吧”,都有可能激起新一轮的愤怒。生闷气的本人也不能直接挑明自己在生闷气——起码在他消气以前都不行。你不可能在生闷气前先进行一番预告(比如“你让我不高兴了,接下来的一整天我都要因此生闷气”)——其实,若能对回避进行口头预告,那么生闷气的麻烦必定就减少了很多,因为预告本身就是健康、清晰、直截了当的沟通。在狄波顿编造出来的故事里,生闷气的人消气之后,除了一封简短的消息“我刚刚有点生气,不好意思”以外,双方都不应该再提起生闷气的任何话题。

- Aysha Miah-Edwards -

对于被生闷气的人来说,生气的人回避直接沟通自己的感受,会造成很大的困扰。然而,并不是所有沉默的场合都会带来困扰——有时,刻意回避直抒己见完全没有问题、甚至会带来正面效果。就拿调情举例,人们在暧昧中慢慢地了解心上人是否对自己也有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逐渐了解彼此时令人激动的一部分。在这类情况下,完全诚实地交流自己的意图——比如直接和对方说:“我中意你,我希望我们能尽快上床”——风险很大,可能立刻把萌芽的情愫扼杀在摇篮里。正如语言学家佩内洛普·布朗(Penelope Brown)和斯蒂芬·C·莱文森(Stephen C Levinson)在80年代所说,一般来说,社交礼仪需要我们用委婉一些的方式表达自己(让我们回到上文的喝咖啡邀请例子,你用‘不好意思,我女儿明天要去医院’来回绝我的邀请,比直接说‘不’要有礼貌得多)。

迂回的话术究竟应不应该被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具体的语境中想要得到什么。若你正在赶火车、向工作人员询问你的火车在哪个站台,你大概率想要听到清晰简短的回答,而不是一个风趣的谜语。其实,被生闷气的人更像是一个赶火车的人、而不是一个调情的人:对他们来说,因为眼前有一个(不被明说的)问题亟需他们解决,不清不楚的沟通方式很烦人、也并不能带来乐趣。

被别人生闷气的不愉快,不仅来源于亟需解决的问题。被生闷气真的会造成伤害。心理学家娜奥米·艾森伯格(Naomi I Eisenberger)和她的同事发现,“社会排斥”和“肉体疼痛”的经历激活的大脑区域相同——而社会排斥正是被生闷气的对象会经历的。艾森伯格的合作作者吉普林·威廉斯(Kipling Williams)花费了数十年研究放逐和排挤经历对人的影响,他曾表示,“沉默的冷暴力”能够“有效给目标带来负面感受”。被生闷气的负面感受可以进一步促使目标解决问题,这对于生闷气的人来说,十分便利。

因此,生闷气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因为生闷气的人知道自己生气的对象会配合自己。威廉斯指出,这种冷暴力“带有支配意味,因为它不需要双方同意就可以开始……一个人决定对另一个人生闷气,而后者根本阻止不了他”。在生闷气的过程里,被生闷气的人必须在没有另一方的援助下解决问题。要想解决亲情、友情、爱情的亲密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如忿恨、嫉妒、不满),能够好好沟通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然而,因为亲密关系的对象最可能愿意配合自己,我们反而在亲密关系中最有可能用生闷气的办法解决问题——那些恰恰最需要沟通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当具体情况越是允许一个人生闷气,他在意的问题就越难用生闷气的方式解决。怪不得我们这么不喜欢别人对自己生闷气。

- Dave Cockburn -

03

生闷气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无可厚非的策略,帮助弱势的一方达到目的。

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生闷气的人很幼稚。孩童常常会遇到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水平无法解决的烦恼,因此生闷气的孩子常常可以招来反应迅速的家长,为自己提供安慰和帮助。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会被鼓励开始使用语言表达问题、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这点上来看,生闷气似乎是仍旧在学习生存基本技能的人才会做出来的事。成年人不应该靠别人耐心地发掘自己的烦恼、然后还靠这个人替自己解决问题。

不过,有可能生闷气的人本来就在经受着不公正的待遇。有时候,人们选择用生闷气的方式解决问题,因为他们觉得没有更好的选择了。正如心理治疗师卡特里奥娜·罗特斯勒(Catriona Wrottesley)所观察到的,生闷气通常是一种防御手段,用来避免“直接表达自我感受和需求所带来的不好结果”。

生闷气同样可以防止一个人的自我感受被当面反驳否认。因此,它可以给没有独立能力、脆弱的人赋予权力。在心理治疗师温迪·德莱顿(Windy Dryden )1992年写的书《不可思议的愠怒》(The Incredible Sulk)中,作者描写了10位经常生闷气的女士(她们中的大多数是家庭主妇)。其中一位这样说道:“你会觉得自己像一个面对家长的小孩,小孩永远不可能吵赢。但是生闷气的时候,你反而获得了某种地位、某种力量。”对于没有经济独立和其他方面独立的人来说,生闷气可以被视为是达到自己目的的少数手段之一。

类似的逻辑在18世纪也被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提起过:

在很多国家,女性被奴役着,和她们高贵的主人不同、她们不能独自拥有任何财产。虽然男性可以合作使用暴力维持这种恶劣的,女性们通常可以使用充满内涵的话语和独特的魅力打破这种暴虐的同谋,因此和另一性别的人享有社会上相同的权力和优待。

生闷气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无可厚非的策略,帮助弱势的一方达到目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对生闷气的行为如此厌恶?我们从不会听到亲密关系咨询师或者相关的专栏专家建议人们用生闷气的办法解决问题。《华盛顿邮报》在1982年的一篇专栏文章倒是一个独特的反例,它的作者是礼仪专家朱迪斯·马丁(Judith Martin,也称“礼仪小姐”)——她将生闷气形容为“有效的社交工具”,“是弱势一方对抗强势一方非常理想的手段”。然而,文章虽然以一位年轻的不知名“生闷气专家”的口吻传授了很多生闷气窍门,整体的行文语调却像是在进行挖苦和讽刺。或许,生闷气的行为如此不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一个事实:生闷气的人换取权力的代价很高。他们通过切断交流来获得谈判的筹码,但是在不交流的情况下,谈判本身十分难以进行。

- Eva Bee -

在上文中,我一直把生闷气的人描述为需要帮助来解决自己问题的人——但是在一些更邪恶的例子里,事情完全不是如此。生闷气可以强迫对方进入“解决问题”的模式,因此可以被施虐者用来削弱对方的权力、利用对方。罗特斯勒指出,不论是在恋爱关系还是在亲子关系之中,生闷气都可能成为“强制性控制”的手段。“强制性控制”是在英国境内和最近的美国加州都成立的一种刑事犯罪类型,其在慈善团体“妇女援助”(Women‘s Aid)的定义中,意为“通过孤立、剥削、剥夺自主权、限制日常行为的方式,使一个人失去独立能力”的行为。施虐者生闷气时,目的并不是解决某个问题,而是控制对方、威吓对方。

生闷气能够奏效,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件很复杂的事,真正实现交流的目的并不只取决于交流的内容,也需要合适的方式方法——在更鼓励人们有话直说、直言不讳的文化里,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我认为,我们对于生闷气行为的厌恶,部分来源于它的隐讳,部分来源于它的高风险。不论人们怎么看待它,在关系不和的两方争斗时,总会有人选择生闷气来占据上风。

和其他间接的沟通方式一样,生闷气是很难被参透的。我们都知道生闷气这个概念,但是我们很难准确地描述它的定义、它的原理、它发生的具体原因等。我们对生闷气的了解实在太少,因此很难形成大众所接受的标准、来判定生闷气究竟合理与否。什么时候生闷气是正当的、什么时候生闷气是一种霸权?当生闷气的人拒绝说话的时候,他们生气的对象又该如何分辨自己在经受的是哪种“生闷气”?乖乖配合生闷气的人不仅需要非常多的耐心,同时也需要十足的信心、相信对方绝不是在利用生闷气的手段操控自己。可惜的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做不到那么肯定——被生闷气时,我们总会担心自己被当作了出气筒。

04 后记

Dora:我算是个口齿伶俐的人,但也时不时会对周围的人生闷气——不过在阅读本篇文章之前,我从未对生闷气这个行为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原来生闷气的内在逻辑也涉及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还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权力动态的体现,甚至会带来疼痛的感官体验。不知读者朋友们会不会和我一样,从此在自己生闷气/被别人生闷气的时候回想起这些内容呢?

光影:与生闷气相类似的,还有摆臭脸、说反话、指桑骂槐、讽刺、冷战等等,你中招多少?发生频率如何?多数情况下,这些都是无声却激烈的被动攻击方式,也是掩盖真实诉求的心理防御机制。在亲密关系的初期,它们作为情侣“游戏”,或许彼此都乐在其中。但这个游戏,只要一方退出,就可能带来无法修复的伤痕。而若这种游戏无休止地进行,也容易构建起“脆弱”的相处模式,陷入重复过往举动的循环。作为究极直男,还是奉劝朋友们,不要畏惧冲突,更不要用回避绕开矛盾。彼此表达诉求,两相平衡,才能持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现实”(ID:neureality)

《清平乐》热播刷屏,“乐”字到底读lè还是yuè?很多人都读错了

电视剧《清平乐》近日开播,该剧以宋仁宗的一生为线索,讲述了北宋皇帝赵祯从少年登基逐渐把控朝政到殚精竭虑爱民治国的故事。

而这个由《孤城闭》改名为词牌名《清平乐》的剧名,也引起了热议,《清平乐》的“乐”到底是读lè还是yuè呢?

△ 微博截图

词牌名中“乐”字究竟怎么读,搞清楚词牌名的来历和涵义就懂了。

《清平乐》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于词牌,其中的“乐”指乐曲、乐调的意思,所以应当读作yuè。

历代文人也用《清平乐》这个词牌名,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或写闺情闺怨,或写怀人思亲之情,或写乡村风景、人情生活之美,或感时伤逝、抒发爱情与离别。

和岳麓君一起来欣赏!

《清平乐·禁庭春昼》

唐·李白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

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清平乐·洛阳愁绝》

唐·温庭筠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

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断肠。

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

《清平乐·野花芳草》

唐·韦庄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

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

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清平乐·雨晴烟晚》

五代·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清平乐·别来春半》

南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金风细细》

宋·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清平乐·清淮浊汴》

宋·苏轼

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

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停骖访古踟蹰。

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清平乐·留人不住》

宋·晏几道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

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清平乐·年年雪里》

宋·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孤花片叶》

清·纳兰性德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

寂寂绣屏香篆灭,暗里朱颜消歇。

谁怜散髻吹笙,天涯芳草关情。

懊恼隔帘幽梦,半床花月纵横。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点击书籍封面图片即可购买)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

(典藏版阅读无障碍本)

校注:陆明

定价:¥33.00

《唐诗三百首》所选之诗,注重诗歌创作的艺术性,其中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令人读来有美不胜收之感。《宋词三百首》为词学大师上彊村民选编,是流传广的、影响大的宋词选本。该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注释简明、白话译解、品析精炼、版式舒朗,是适合阅读的好读本。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千家诗》

导读 注译:陈蒲清

定价:¥30.00

《千家诗》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千”,为国学启蒙小四书。它篇幅适当,浅近易懂,便利初学。内容丰富,多为唐宋两代的名作,传诵不衰,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人情风貌。入选的作者面宽,既有帝王将相、名流学士,也有野老牧童、和尚道士,囊括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认诗不认人,不以人废诗,从而使某些不出名甚至没有留下姓名的作者所写的好诗能够广泛流传。因此,它能够符合广大读者群体的需要,能够风行全国,是我们学习唐宋古典诗歌不可或缺的入门读物。

《小学必背古诗75首(附10首)》

编著:周正逵 主编;周颖 编写

定价:¥29.80

由教育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组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周正逵主编,内容优质。“婷婷唱古文”带来古风盛宴,85首古诗和孩子一起唱,扫码即听,可咏可唱,且吟且歌。全书彩色印刷,配有相应水墨画,如同畅游画廊,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

饱受折磨却从未向命运低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天下湖湘,湖湘罗家——《湖湘世家:鼓磉洲罗氏》序

胡适赞评,开创京腔京韵的京味小说,读起来什么滋味儿?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备考成语归纳

筑室道谋(zhù shì dào móu)

筑:建造。室:房屋。道:路人。谋:商议。自己要造房子,却在路上和过路人商量。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或毫无计划,东问西问,结果人多言杂,不能成事。

《诗经·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伯埙仲篪(bó xūn zhòng chí)

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埙:陶土烧制的乐器;篪:竹制的乐器。意思是指埙篪合奏,乐音和谐;旧时赞美兄弟和睦。

《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匪夷所思(fěi yí suǒ sī)

匪:非;不。夷:平常。

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

《周易·涣》:“涣有丘;匪夷所思。”

大相径庭(dà xiāng jìng tíng)

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邯郸学步(hán dān xué bù)

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招摇过市(zhāo yáo guò shì)

招摇:张扬炫耀;市:闹市,指人多的地方。指故意在公众场合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造句:那些招摇过市的人,往往都会招来祸患。

《史记·孔子世家》:“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数典忘祖(shǔ diǎn wàng zǔ)

数:数着说。典:典籍,指礼制、掌故、历史故事等。祖:祖先。泛指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左传·昭公十五年》:“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尾大不掉(wěi dà bù diào)

尾巴太大,难以摆动。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下强上弱,或组织庞大、涣散,以致指挥不灵(掉:摇动)。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毛遂自荐(máo suì zì jiàn)

指自己推荐自己。毛遂:人名,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荐:介绍。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白头如新(bái tóu rú xīn)

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史记·邹阳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分庭抗礼(fēn tíng kàng lǐ)

原指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现在用来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

《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抗)礼。”

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

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造句:这首曲子,堪称高山流水。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指鹿为马(zhǐ lù wéi mǎ)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暗度陈仓(àn dù chén cāng)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陈仓区)。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所向披靡(suǒ xiàng pī mǐ)

比喻力量(多指军事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披靡:(军队)溃散。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九牛一毛(jiǔ niú yī máo)。

很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受诛;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夜郎自大(yè láng zì dà)

夜郎:汉代时西南部的一个王国。比喻妄自尊大。

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东汉·班固《汉书·西南夷传》

滇王与汉使言:“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各自以一州王,不知汉广大。

后来居上(hòu lái jū shàng)

居:处在。原表示用人不当,不满于资历浅的人反居资格老的人之上。现多用来称赞后来的人或物超过了先前的。

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千钧一发(qiān jūn yī fà)

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事态极其危险(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也说一发千钧。

造句:在千钧一发之际,能够挺身而出的就是英雄。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有志者事竟成(yǒu zhì zhě shì jìng chéng)

有决心有毅力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

《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得陇望蜀(dé lǒng wàng shǔ)

东汉光武帝刘秀下命令给岑彭:“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叫他平定陇右(今甘肃一带)以后领兵南下,攻取西蜀(见于《后汉书·岑彭传》)。后来用“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

《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画虎类狗(huà hǔ lèi gǒu)

比喻模仿得不到家,反而弄得不伦不类。也作画虎类犬。

《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乐此不疲( lè cǐ bù pí)

乐:喜爱;爱好;疲: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也说乐此不倦。注意:不能说“乐此不彼”。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造句:对于科学研究,我乐此不疲。

梁上君子(liáng shàng jūn zǐ)

汉代陈寔的家里,夜间来了一个窃贼,躲在屋梁上,陈寔把他叫做梁上君子(见于《后汉书·陈寔传》),后来就用“梁上君子”做窃贼的代称。

《后汉书·陈寔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

不胫而走(bù jìng ér zǒu)

胫:小腿。走:跑。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播迅速。

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髀肉复生(bì ròu fù shēng)

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安逸,无所作为。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

求田问舍(qiú tián wèn shè)

田:田地。舍:房屋。指只知道买田置房经营而没有远大的志向。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如鱼得水(rú yú dé shuǐ)

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乘车戴笠(chéng chē dài lì)

乘车:比喻富贵。戴笠:比喻贫贱。比喻不因为富贵而改变贫贱之交。

晋·周处《风土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卿乘马,后日相逢卿当下。”

乌鸟私情(wū niǎo sī qíng)

乌鸟:即乌鸦;人类很看重其反哺生母之情,故有“乌鸦反哺”一词,喻传于民间。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释义: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吴牛喘月(wú niú chuǎn yuè)

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比喻疑心遇到不利的情况而害怕。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枕戈待旦(zhěn gē dài dàn)

枕着兵器等待天亮,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中流击楫(zhōng liú jī jí)

击:击打;楫:桨。中流,指长江中央。祖逖率军北伐,船行至长江中央时,祖逖击桨立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人遂以中流击楫比喻比喻立志进取,不成不罢,也用以比喻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激昂壮志。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东山再起(dōng shān zài qǐ)

《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后来用“东山再起”指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不求甚解( bù qiú shèn jiě)

晋代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才高八斗(cái gāo bā dǒu)

才:指文才、才华;斗:器具名。形容人的文才高,知识丰富。

造句:我们的语文老师不仅才高八斗,而且品德高尚。

《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力透纸背(lì tòu zhǐ bèi)

1. 形容书法遒劲有力。

2. 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一视同仁(yī shì tóng rén)

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

唐·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异曲同工(yì qǔ tóng gōng)

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也说同工异曲。

唐·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泰山北斗(tài shān běi dǒu)

泰山为五岳之首,北斗星为众星中最明亮之星。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踔厉奋发(chuō lì fèn fā)

指精神振奋,情绪高涨。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们下,交口荐誉之。”

一字之师( yī zì zhī shī)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额手称庆( é shǒu chēng qìng)

两手在胸前相握,举到额头,表示庆幸、庆贺。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七回:“文公至绛,国人无不额手称庆。百官朝贺,自不必说。”

注意:额手称庆无贬义,弹冠相庆是贬义词。

路不拾遗(lù bù shí yí)

路人看见道路上的失物而不会据为己有,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一叶蔽目(yī yè bì mù)

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问题的本质。也说一叶障目。

《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梦笔生花(mèng bǐ shēng huā)

传说李白年少时曾梦见笔头生花,从此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形容文笔好,善于写作。也说笔底生花、妙笔生花。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九天九地(jiǔ tiān jiǔ dì)

九天:极高的天空;九地:极深的地。

九天九地: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形容差别极大。

《孙子·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乎九天之上。”

不三不四(bù sān bù sì)

①不正派:不要和~的人来往。②不像样。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在中国古代的易经思想,易经的每个卦都分6个爻,俗称6爻卦,意思为事物发展的6个阶段。第三爻与第四爻处在6爻的中间位置,在易经中象征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说明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有不务正业之意。

乘风破浪(chéng fēng pò làng)

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形容办事一帆风顺,发展迅猛,也比喻志趣远大,勇往直前。

《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

程门立雪(chéng mén lì xuě)

形容尊师重道,恭敬求教。

《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两袖清风 (liǎng xiù qīng fēng)

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指做官廉洁。

近义词:廉洁奉公。

明·于谦《七绝·入京》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的白话文意思:绢帕、蘑菇、线香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以免遭来百姓的不满。这首诗恰恰反映了于谦为官廉洁的高尚品格。

童叟无欺(tóng sǒu wú qī)

童:未成年的孩子;叟:年老的男人;欺:蒙骗。既不欺骗小孩也不欺骗老人。指买卖公平。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什么是乐观?

什么是乐观?

乐观主义是一种精神态度,其特点是对成功和积极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乐观主义者是那些期待好事发生的人,悲观主义者则预测不利的结果。乐观的态度与许多好处有关,包括更好的应对技能、更低的压力水平、更好的身体健康以及追求目标时更高的毅力。

乐观主义者倾向于将困难视为学习经历或暂时的挫折。即使是最悲惨的一天,对他们来说也有“明天可能会更好”的承诺。

如果你总是看到事情光明的一面,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生活中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积极事件,发现自己压力更小,甚至享受到更大的健康好处。

你怎么知道的?

乐观主义者倾向于分享一些关键特征。一些你倾向于乐观的迹象:

你觉得美好的事情会在未来发生。

你希望事情会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面对生活的挑战,你会觉得自己会成功。

你觉得未来是光明的。

你认为即使是好事也可能来自负面事件。

你把挑战或障碍看作是学习的机会。

你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到感激。

你总是在寻找充分利用机会的方法。

你对自己和其他人都有积极的态度。

你接受错误的责任,但不要沉溺于这些错误。

你不会让一次糟糕的经历搅乱你对未来的期望。

影响乐观的因素很多,但无论你是乐观者还是悲观主义者,通常都可以通过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来解释。

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或归因风格是指人们如何解释他们生活中的事件。人们如何解释一种情况有三个方面。这会影响他们倾向于成为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

稳定与不稳定:时间能改变事情吗,还是不管时间长短事情都会保持不变?

全局与局部:一种情况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还是你整个生活的反映?

内部与外部:你觉得事件是由你引起的还是由外部力量引起的?

现实主义者把事情看得比较清楚,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现实主义者。相反,我们倾向于乐观或悲观地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乐观主义的解释风格

乐观主义者把积极的事件解释为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行为或特点(内在的)而发生的。他们还把它们视为未来(稳定)和生活其他领域将发生更积极事情的证据。

相反,他们认为负面事件不是他们的错(外部的)。他们还认为他们是侥幸(孤立的),与他们生活的其他领域或未来事件(局部)无关。

例如,如果一个乐观主义者得到晋升,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擅长自己的工作,将来会得到更多的福利和晋升。如果他们没有升职,很可能是因为情有可原,他们本月表现不佳,但将来会做得更好。

悲观主义的解释风格

悲观主义者的想好相反。他们认为负面事件是由他们自己的错误或性格(内在)造成的。他们相信一个错误意味着更多的错误会到来(稳定),而生活其他领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们是原因。他们认为积极事件是由他们无法控制(外部)的事情引起的侥幸(局部),可能不会再发生(不稳定)。

悲观主义者会认为升职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可能不会再发生了,甚至可能会担心他们现在会受到更多的审查。 被忽略可能会被解释为不够熟练。因此,他们将期望再次被忽略。

如何练习乐观主义

可以理解,如果你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这对你的未来是个好兆头。消极的事情更容易从你的背上滚下来,而积极的事情肯定了你对自己的信念,你现在和将来做好事的能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研究表明,基因决定了你25%的乐观水平,而你无法控制的环境变量,比如你的社会经济地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积极改善你的态度。

虽然你可能倾向于乐观或悲观的解释风格,但有些事情可以帮助你培养更乐观的态度。其中包括:

变得更加专注:专注是专注于参与、专注和此时此地。 它可以是一种有用的技巧,可以帮助你专注于当前重要的事情,避免担心未来的事件和你无法控制的事情。 如果你完全活在当下,你就不太可能沉思过去的负面经历或担心即将发生的事件。 这让你对你现在拥有的东西更加感激,而不是被后悔和焦虑所消耗。

实践感恩:感恩可以被定义为对生命中重要事物的欣赏。一项研究发现,写感恩日记的参与者表现出了更高的乐观和韧性。 如果你想培养一种更乐观的态度,每天留出几分钟时间记下一些你感激的事情。

写下你的积极情绪:研究表明,写下积极的想法这样简单的事情可以帮助你提高乐观情绪。一项研究发现,专注于积极情绪的表达性写作与减少精神痛苦和改善心理健康有关。

培养习得的乐观主义也是可能的。悲观主义者可以通过以新的方式思考他们对逆境的反应,并有意识地挑战消极的自我对话,从本质上学习成为乐观主义者。

认知重构

通过一种叫做认知重构的练习,你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挑战消极的、自我限制的思维,并用更乐观的思维模式来取代它,从而帮助自己和他人变得更乐观。

认知重构的过程包括几个不同的步骤:

找出触发消极想法或情绪的情况。

评估一下你此刻的感受。

找出你在应对这种情况时的消极想法。

看看证据来支持或反驳你的负面想法。

关注客观事实,用更积极、更现实的思想代替自动消极思想。

乐观的影响

关于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研究很多。 研究表明,乐观的世界观具有一定的优势。

更健康

研究表明,乐观主义者比悲观主义者更可能保持更好的身体健康,包括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50%,抗癌时存活率更高。 一些研究还将悲观的解释风格与较高的传染病发病率、较差的健康状况和更早的死亡率联系起来。

更大的成就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分析了运动队,发现越乐观的球队比悲观的球队创造了更多的积极协同作用,表现也更好。 另一项研究表明,悲观的游泳运动员被引导认为自己的表现比以前更差,未来很容易表现不佳。 乐观的游泳者没有这个弱点。

坚持

乐观主义者不像悲观主义者那样容易放弃,因此他们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持乐观态度的人更有可能继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即使面临障碍、挑战和挫折。 这种坚持意味着他们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情绪健康

研究表明,在临床治疗抑郁症方面,认知疗法(包括重新构建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可以与抗抑郁药物一样有效或更有效。 这种改善也往往是持久的,这表明它们不仅仅是一种 临时修复。 接受过这种乐观训练的人似乎能够更好地有效应对未来的挫折。

延长寿命

在一项对 1900 年至 1950 年间打球的 34 名健康名人堂棒球运动员的回顾性研究中,乐观主义者的寿命明显更长。 其他研究表明,乐观的乳腺癌患者比悲观和绝望的患者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更少的压力

乐观主义者也往往比悲观主义者或现实主义者承受更少的压力。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所以他们期待好事发生。他们把消极事件看作是容易克服的小挫折,把积极事件看作是未来美好事物的证据。相信自己,他们也会冒更多的风险,在生活中创造更多的积极事件。

研究表明,乐观主义者在压力管理方面更加积极主动。 他们倾向于减少或消除压力源及其情绪后果的方法。 因为乐观主义者在压力管理方面更加努力,所以他们的压力更小。

潜在的隐患

乐观通常是一种积极的特征,可以带来许多身心健康的好处。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一些潜在的隐患。 乐观主义可能有害的一些方式包括:

乐观偏见:有时过度乐观会导致人们高估自己在经历好事的同时避免坏事的可能性。乐观主义偏见表明,人们往往低估了他们经历负面结果的风险。这有时会导致人们从事危险的行为,实际上增加了他们产生不良结果的机会。

不良风险评估:当人们对某件事过于乐观时,他们可能不太可能考虑所有潜在的风险,并采取措施缓解这些问题。这最终会使他们的努力更有可能失败,或者至少在这一过程中遇到重大问题。

有时人们倾向于高估积极的情绪,而忽视甚至压制消极的情绪。它也会使人们对经历困难时期的人的情感体验无效。

乐观主义者可以通过专注于保持健康、现实的积极态度来避免其中的一些缺陷。而不是只关注“保持积极”和忽视其他情绪,目标应该是试图看到光明的一面,同时仍然承认困难的情况。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