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射手座

丙午是什么意思(日柱丙午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0-01 20:58:29 作者:旧事重提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丙午的女人

日本作家坂口安吾。

谷崎润一郎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不大与文坛交往,还把老婆转让给朋友佐藤春夫,社会为之大骇。他是不能没有女人的,若没有女人也就没有谷崎文学。记者问他择偶标准,他提出七条,让记者惊呼“平凡,太平凡”。这七个条件:一、关西女人,但不喜欢纯京都式的;二、日本髪式也相宜的女人;三、尽量是良家女;四、二十五岁以下,尽量是初婚(丙午亦可);五、即使长相不美,也要手脚漂亮;六、不觊觎财产;七、温顺持家。

谷崎因关东大地震逃到关西,不再回关东,文学上回归日本古典。他不喜欢京都女人,对女秘书也这样说,这位女秘书是地地道道的京都人,无地自容。谷崎有恋足癖,《疯癫老人日记》里那个把儿媳妇的脚丫子塞进嘴里的老人就是他本人。不过,我感兴趣的是七条中的括号“丙午”。

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也写到丙午:“藤尾是丙午。她懂得为自己的爱,但从未想过还存在为别人的爱。有诗情,没道义。”这个小说连载时鲁迅正好在日本留学,特地订报纸追读。

川端康成初恋也遇上“丙午”问题。那时他二十岁,在东京的咖啡馆结识女招待初代,年方十三,两人都是孤儿。咖啡馆关张,老板娘把初代托付给她在岐阜的姐姐。川端和同学找到那里,跟初代订婚。当年川端升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在同人杂志《新思潮》上发表《招魂祭一景》,从此出道。需要养家了,求文坛大佬菊池宽介绍翻译工作。菊池宽正要出洋一年,就把房子让川端住,不仅预付了一年的房租,而且每月给他五十日元,还托付芥川帮他找杂志发表作品。不料,初代却来信悔婚。这场初恋以失败告终。后来初代又来到东京,还是在咖啡馆打工。佐多稻子也在这家咖啡馆做过,创作《餐馆洛阳》得到川端赏识,大概他不会想到小说中“养活卧病不起的丈夫和孩子”的夏江的模特就是初代。川端写了一系列作品探究初代为啥甩了他。初代是丙午。川端写道:“听说我国俗谚有‘丙是阳火,午是南方的火,火上加火,所以凶’。就是说火上再加火,就过于激烈。此外还有什么根据,我不知道。可是,我非常喜欢‘丙是阳火,午又是南方之火’的说法,三四年前还给《新思潮》写了题为《南方之火》的长篇小说。”这个小说的主人公弓子认定自己出生于丙午,一辈子不幸,但和她订婚的时雄认为,丙午那年(1906年)出生的姑娘是打败俄国的士兵凯旋回家授精第一胎,所以是战斗的姑娘,胜利的姑娘。川端将这番议论又写成随笔《丙午姑娘赞》,道:“美丽、要强、固执、好斗、聪明、开朗、易变、敏感、犀利、活泼、自由、新鲜的姑娘丙午年出生多,何故呢?这样的姑娘比起其他的,出生于丙午之年格外多,何故呢?这样的话,丙午云云就不是迷信吧。”川端的这个“意见”很有点匪夷所思。不论好女人多,还是坏女人多,到了丙午年出生便出现变异,不就是迷信吗?《雪国》里驹子爱上从东京来雪国消闲寻欢的虚无的岛村,一场婚外恋(岛村是有妇之夫)像火灾,过后只剩下废墟,驹子这个名字似乎也含义丙午。

日本有丙午迷信,这是我早就知道的。之所以早,因为鲁迅在《命运》一文中有写:“有一天,我坐在内山书店里闲谈——我是常到内山书店去闲谈的,我的可怜的敌对的‘文学家’,还曾经借此竭力给我一个‘汉奸’的称号,可惜现在他们又不坚持了——才知道日本的丙午年生,今年二十九岁的女性,是一群十分不幸的人。大家相信丙午年生的女人要克夫,即使再嫁,也还要克,而且可以多至五六个,所以想结婚是很困难的。这自然是一种迷信,但日本社会上的迷信也还是真不少。我问:可有方法解除这夙命呢?回答是:没有。”

所谓丙午,意思是岁在丙午,这个年头出生的女人风风火火,性子烈,克夫。这个说法出自中国的阴阳五行,但什么事物传到日本,往往被扩大化、细致化,也就变成日本的。本来说丙午年多灾,尤其多火灾,日语“丙”的读音就是“火之兄”。后来变成了人灾;先是说男女互克,丙午之年出生的人都不是好东西,后来却饶过男人,只怪罪女人。坂口安吾本名叫炳五,五是排行,炳也含有丙午的意思。他说他“小时候,亲戚的长辈们经常摸着我的头说:幸亏你生成男的,如果是女的,可就伤心了”。

现实的事情也没有多么复杂,这个迷信主要是传说以及文学作祟。传说江户起火,阿七姑娘跟着家人逃进庙里避难,和勤杂工发生恋情。劫难过后回到家,相思难耐。她灵机一动:要是又着火,再去庙里避难,不就能看见情郎吗?说干就干,放了一把火。火倒是没成灾,她被处以火刑。井原西鹤把这个传说写进城市小说《好色五人女》,阿七被塑造为一个为爱情而积极行动的女性。阿七是丙午。传说与文学而已,精准的史料只有一句:名叫阿七的姑娘放火被处刑。

如今日本社会上的迷信也还是真不少,常常和信仰、习俗搅合在一起。例如寺院或神社立一个牌子,广而告之今年是哪年出生的人逢凶,这叫作厄年。不由得看看自己的年龄有没有上榜,渐渐也有点似信非信。

丙午迷信不仅是女人的不幸,而且是国家的不幸。坂口安吾在《话说丙午》中写道:“常听说战后化、文明开化更彻底,旧习减少,丙午迷信之类已不成问题,但果真如此吗?甚是怀疑。”这话是1954年说的。干支纪年,十二年后的1966年又轮到丙午,父母们仍旧迷信,不要把孩子生在这一年,出生率比前一年减少4.9%。人口的巨大变动对于社会和经济当然不会是好事。

这几年天皇家有一件烦心的事,那就是当今皇上的侄女真子内亲王找了对象,说好了结婚,却发现男方的妈,一个叫佳代的女人有问题。几年拖下来,真子已经三十岁,还得等下去,等到很多人理解并高兴她成婚。佳代是1966年生人,巧的是与真子的母亲纪子亲王妃同年,这桩婚姻仿佛也有了些丙午色彩。不过,1966年出生的人少,升学竞争不至于过度激烈,1989年大学毕业正赶上泡沫经济时期,找工作容易,也算是化吉。

坂口安吾又写道:“文明开化云云其实和精神生活没有多大关系,也许文化反而是迷信的母胎。完全没有文化,也就没有迷信。运动员反而越优秀越容易迷信,因为随着进步,他们反而深知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整个文化上同样,个人的迷信不可能随着文化的进步而消失。不过,和文化人的个人迷信相比,丙午迷信无疑很愚蠢,但指望它迟早消灭是不可能的。最好不要指望一切迷信的消灭。注意凭各自的教养、勇气、乐天性格避免自己成为受害者,才是最重要的吧。”

丙午女人杀男人,咬死七个男人,日本至今也没有方法解除这夙命,做不到“第七个,毫无危险了”。扯淡的事正该用扯淡的法子来破解。阿Q不会得抑郁症,即使捉虱子不如王胡,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洋先生不准他革命,圈而不圆。

几年前某友征询,日本说的“少子化”怎么翻译好,却答不出来,后来就看见这个外来语在中国通行,犹如明治年间从日本拿来那么多词语。日本政府机构预测,2033年出生人数将下降到七十多万人,但2020年发生疫灾,估计出生人数约79.2万人,提前到位了。

六十年一周期,下一个丙午是2026年,为时不远。不知这回日本人能否学鲁迅所说的中国人,“总有法子想”。

李长声

命理学中排列人生大运的具体方法及细则解读(中)

命理学中排列人生大运的具体方法及细则解读(中)

(龙源居士)

通过上一篇文章中借用魏磊先生的图例,我们就十分直观且较容易地推算出这个命例的大运来。再如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2017年3月初9日下午3点30分生人),我们仍然运用上面的方法来推算日主的大运排列方法和步骤以便大家加深印象:

1、因为大运是从月令的或前或后所产生并排列出来的,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确定出日主出生时所属于的命理月份,我们依照\"十二节令\"划分月份的规则得知日主生于清明至立夏之间,即为命理学中的三月(甲辰)。

2、我们通过查询万年历可以得知,此年(2017年)三月的实际时间段为3月初8日亥时至4月初10日申时,日主生于3月初9日申时,介于这两个节之间。清明、日主生日、立夏这三个时间点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它们的分布状况及间隔距离的时间长短,如表:

3、结合上表,假设日主为男性,又生于乙丁己辛癸的阴年(2017为丁酉年),即阴年生男谓之阴男,我们按照大运歌诀\"阴男阳女逆推月\"的规则即可推算出该日主的八步大运分别为(月柱甲辰之后逆推):癸卯、壬寅、辛丑、庚子、己亥、戊戌、丁酉、丙申;如果日主为女性,即阴年生女为阴女,我们就按照大运歌诀\"阳男阴女顺数节\"的规则即可推算出该日主的八步大运分别为(月柱甲辰之后顺排):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

4、从上表中我们得知,从清明(3月初8日亥时)到日主(3月初9日申时)生日仅有9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按照大运歌诀\"一个时辰十天计\"的规则,9个时辰即为90天(三个月),也就是说从日主(阴男阳女年命者)出生之日(3月初9日申时)起90天(6月11日)后申时即开始起第一步大运癸卯了(0-9岁),第二步大运即是壬寅(10-19岁),第三步大运即是辛丑(20-29岁),第四步大运即是庚子(30-39岁),其他运势依次逆推就是,然从自古的惯例而言,大运一般都是精确到整岁,因此,此例若为阴男阳女年命者即为0岁起大运;而从日主(3月初9日申时)生日到立夏(4月初10日申时)则为30天,按照大运歌诀\"三天一岁起大运\"的规则,30天即为10岁,也就是说从日主(阳男阴女)出生之日(2017年3月初9日申时)起10岁(2027年3月初9日申时)后申时即开始起第一步大运乙巳(10-19岁),第二步大运即为丙午(20-29岁),第三步大运即是丁未(30-39岁),第四步大运即是戊申(40-49岁),其他运势依次顺推就是,因此,此例若为阳男阴女即为10岁起大运,而阴男阳女则是0岁起大运。记住,大家在排列大运时计算到整岁即可,不必过多深究。

5、当我们把日主的大运排列出来后,应当把结合日干(即日主)的其他一些相关信息也同时标示出来以便断命时所需,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方式(假如上例为男性):

假如上例为女性:

6、一大运下面分别有10个流年,如男性上例第一步大运癸卯下面就具有十个流年,即是从2017年至2026年,它们分别为: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大运是代表一个人在这个大的阶段(十年)中的总体运气趋势,而流年则是我们需要经过的每一个年份,如2017年就是丁酉年,2018年就是戊戌年。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大运是人生的总体走势与环境,而流年运势的好坏则是在大运的范围之内的动态与变化,流年隶属于大运,大运为主体,流年运势的变化离不开大运的整体作用与扶抑。

7、人的一生循环有十二个阶段,即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古语曰:\"老怕帝旺少怕衰,中年最怕死绝胎\",意指人老而本衰,却走极旺的运势,或者小孩本处于茁壮成长阶段,但行运于衰败之地,再或人至中年,风华岁月,正当建功立业之时,却运入死绝之乡,这样的人生运势走向就完全违背了自然界的正常运行规则,反其道而行之,必是人生风波多变、坎节交错,则当然难言吉顺也。总之,人的运势走向与自然界的循环保持一致则符合天地之道人伦常理,在这点上,大家可以参阅上面我们对十二宫的详细介绍。另外,如果出现人的大运与流年的甲子符号完全一致时,我们把这个甲子组合的重逢称之为\"岁运并临\"。古语曰:\"岁运并临,不死自己便死他人\",说明一个人在这个阶段的运势极差,严重者恐有生命之忧。其实对于古人的这一说话,我们仍然需要辩证地去看待它,如果是遇上\"枭神夺食\"、\"天克地冲\"、\"三冲一或一冲三\"、三刑或者自刑以及各种凶煞频临等局面那肯定是不利的,但如果是遇上正官正印正财等一些有益的信息显现,或者相合相制得宜,谓之群臣处会,有面君之喜,那反而可能给日主带来官仕升迁、学问提升、财富值上扬等有利事态。《三命通会》中论太岁所云:\"岁运并临,独羊刃七杀为凶,财官印绶亦吉\",从这些论述上我们可以再次印证上面的观点,总之,大富大贵之人,必有大灾大难之时,人世岂可尽如人意,良好的心态,人格的德行,善物修为,德佑社会,才是人一生中最好的哲理与诠释,所有的灾难与不幸终将远离己身,从而迎来人生光明坦途。

未完待续、、、、、、

备注:以上内容摘自《龙易子平》

龙源堂

龙源居士

龙易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以文会友,以易结缘!

看千山飞度云水作画,品一泓流溢文儒衍秋!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民族经典!

(本文内容来源于龙源居士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备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沈从文的离奇家世与落寞家人,这篇文章有点长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凤凰的一个大家庭,曾是凤凰有名的望族。

其祖父沈宏富随父亲迁徙于凤凰黄罗寨乡下,青年时期,入湘军,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因功授云南昭通镇守使、贵州提督。功成名就之后,率家族大部分迁入城中,成为城中大族。但到其子沈宗嗣手上,家族已经开始衰落。

沈从文的父母沈宗嗣、黄素英共生育九个孩子,其中长大成人的共五人:大姐沈岳鑫,大哥沈岳霖,二哥沈从文(岳焕),弟弟沈岳荃(沈荃),九妹沈岳萌。

由于受时代的影响,他们的人生遭遇各有不同。特别是弟弟沈荃和九妹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

01 离奇的家世

提起沈从文的家世,要从他的九世祖沈思远明宣德年间授贵州铜仁知县说起。

据有关史料和族谱记载,沈家远祖系周文王的后代,后来南迁,经浙江、福建,到江西瑞州。其九世祖沈思远,字春山,明宣德丙午年(1426),授贵州铜仁知县。任期满后,因战乱频繁,交通不便,就举家定居在铜仁白水乡的下寨村,耕读传家,繁衍子息。

清道光三十年(1850),沈从文的曾祖父沈岐山带领妻子儿女,离开下寨,搬迁到离铜仁不远的凤凰厅黄罗寨的中寨。当时他们家已有两个儿子,长子沈宏富十三岁,次子沈宏芳也已七八岁。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凤鸣岐山”的典故,说周文王在岐山时,有凤凰来到附近的山上栖息,于是人们说周文王有德,所以有凤来仪。沈岐山携家眷来到凤凰时,其家庭已经衰落,实际上是靠打工维持生计。但沈岐山来到凤凰,被认为是吉祥之兆,应了凤鸣岐山之说,其家族一定会兴旺发达,人才辈出。那时的黄罗寨,相当偏僻,周围峰峦挺秀,溪流潺潺。但山高林密,人烟稀少。苗族、汉族、土家族在这里杂居为邻。沈岐山在村边搭一简陋的草棚栖身,后替人守山护林养家糊口。

沈宏富小时候,喜运动,很顽皮,人称“沈毛狗”。年轻时身强力壮,秉性刚勇,不安于务农。因为凤凰地方驻军多,养马多,一段时间,他靠卖马草为家里增加收入,也因此结识了一帮卖马草的朋友。

1851年,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起事,攻占桂林,北上湖南,一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湘军不断招募军队,以抗击太平军。

1853年,沈宏富与凤凰卖马草的同伴田兴恕、张文德等相邀,一同参加竿军,随湘军纵横驰骋,追剿太平军。因作战勇猛,战功显赫,咸丰八年(1858),获总兵衔,授云南昭通镇守使。同治二年(1863),授贵州提督。这一年,他还不满26岁。

沈宏富当提督不久,因枪伤复发,一病不起,于同治七年(1868)病逝于凤凰厅镇竿城,去世时才31岁,英年早逝,没有子嗣。

沈宏富的妻子周氏是一个比较能干的妇女,当家做主。在丈夫病逝后,为小叔子沈宏芳娶了附近一苗族姑娘为妻,生有两子。长子沈宗泽,次子沈宗嗣。

按湘西一带的传统习惯,一房中没有儿子的,必须从同房或同宗中过继一个侄子做儿子,以免断绝香火。这样,由周氏做主,将年方两岁的沈宗嗣过继给沈宏富,这便是沈从文的父亲。

在当时,当地苗族受到歧视,社会地位很低微,汉人和苗族妇女所生的儿女是不能参加文武科举的。因此,他们家后来将苗族姑娘远嫁他乡,却在黄罗寨附近,堆了一座假坟,对外宣称沈宗嗣的苗族母亲已经生病去世了。而每年的过年和清明,其子孙要来到坟前祭拜,烧香磕头。沈从文小时,还到这坟前磕过头。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说,他的血统有一部分应属于苗族,说的就是这个渊源。

后来,沈宏芳又与一汉族姑娘成亲,生下几个孩子。

02 父亲沈宗嗣

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约1872年出生于黄罗寨。取名宗嗣,字少先。

那时候,黄罗寨一带有很多野兽,常有老虎出没。一天,幼小的沈宗嗣正在家门口玩耍,突然听到一个放牛娃大叫:“快跑!老虎来了,老虎来了!”沈宗嗣便往屋里跑。保姆听到叫喊,赶忙从屋里跑出来,将沈宗嗣一手提起,飞快地爬到楼上。这时,老虎已扑到堂前,抓住一只母鸡。在众人的呐喊声中,老虎飞奔而去。

两岁后,沈宗嗣跟着继母进了城。

沈宏富的妻子周氏希望家中再出一个将军,所以自幼对沈宗嗣进行这方面训练。“爸爸十岁左右时,家中就给他请了一个武术教师同老熟师,学习做将军不可少的技术和学识”。(沈从文《我的家庭》)

凤凰这个地方,同湖南大部分地方一样,有尚武的传统。年轻人寻找出路,大多走当兵吃粮的路子。立功疆场,博取功名,以便能出人头地。而要上战场立功,就要苦学武功。沈宗嗣跟着武师,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勤学苦练,终于学得一手好武功。

沈宗嗣长得高大结实,一表人才,性格豪放爽直,喜欢交朋结友,具备当将军的一切条件。可是命运多桀,并没有成就他的将军梦。

他青年从军,曾为天津大沽提督罗荣光的裨将。

罗荣光(1833—1900),湘西乾州厅(今吉首市)人,青年入湘军,积功至大沽炮台提督。他与沈宏富同为湘军将领,又都是湘西人,同乡加战友,结下很深的友谊。沈宗嗣成人后,他便将其招至麾下,并常带在身边。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大沽炮台,罗荣光以67岁高龄,率3000兵勇,奋起抗击,壮烈殉国。

在这次战斗中,沈宗嗣捡得一条性命,回到家乡凤凰。

1911年12月,沈宗嗣响应武昌起义,参与组织发动了本地反清武装起义,成为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但起义很快被地方政府残酷镇压,清朝军队对起义者和乡下苗民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

1912年1月1日,凤凰再次起义成功,沈宗嗣被推选为当地临时掌权人物。

这年夏天,因与本地一姓吴的竞选省议会代表失败,他愤而出走北京。

1915年12月,沈宗嗣在京城与凤凰同乡阙耀翔组织“铁血团”,密谋刺杀袁世凯。因行事不周被密探侦知,阙耀翔被捕杀害。沈宗嗣得知消息后逃亡关外,投靠熟人热河都统姜桂题、米振标。因得二人庇护,隐名埋姓居住下来。此后,辗转在偏僻的蒙古、热河一带谋生。袁世凯死后,才与家人通信。因在外逃亡亏欠甚多,他写信回家,叫家中典卖田产还债,导致家道中落。

直到1919年,沈宗嗣才由到关外寻找他的大儿子沈岳霖接回湘西,在沅陵住下。以后辗转在当地军阀部队中任职,曾任上校军医、凤凰中医院院长等职,家眷也随他回到凤凰老家定居。1930年11月,在老家病逝。

沈从文在回忆父亲时说,“我的爸爸既一面自作将军的好梦,一面对于我却怀了更大的希望。他仿佛早就看出我不是个军人,不希望我作将军,却告诉我祖父的许多勇敢光荣的故事,以及他庚子年间所得的一份经验”。“第一个赞美我明慧的就是我的爸爸。可是当他发现了我成天从私塾中逃出到太阳底下同一群小流氓游荡,任何方法都不能拘束这颗小小的心,且不能禁止我狡猾的说谎时,我的行为实在伤了这个军人的心。”(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03 母亲黄素英

沈从文的母亲黄素英,也称黄英,是本地贡生并任文庙教谕的黄河清之孙女,可以说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

黄河清也是凤凰籍著名画家黄永玉的高祖,所以黄永玉称黄素英为姑奶奶。

黄素英因在家中排行第六,当地人都叫她六姑。她的祖父黄河清,是本地最早的贡生,曾经编辑了一部十六卷本的《凤凰厅续志》,后来成为文庙书院的山长。老人很开明,辛亥革命时是凤凰第一个剪辫子的人。

黄素英的父亲黄镜铭更是新派人物,凤凰第一个邮政局是他创办的,第一个照相馆也是他开办的。

因为出身书香门第,黄素英自幼读书识字,知书达理,并懂医方。她小时跟随哥哥在军营生活过,见多识广,举止大方。她还是凤凰第一个学会照相的女子。

沈宗嗣到了谈婚娶亲的年纪,因为出身大家庭,在凤凰颇有地位,人也长得很帅气,上门提亲的很多。据说供他选择的大家闺秀有五六个,还有日本留学回来的洋学生——沈宏富的老战友、原贵州提督田兴恕的女儿。

相亲那天,一个个姑娘穿金戴银,打扮得花枝招展,争奇斗妍。唯独黄素英穿一身旧蓝布衣裳,显得朴素稳重,落落大方。沈母一眼看中,说我要会持家的,不要好看的。于是,把儿子的婚事敲定下来。

大约于1890年,按照凤凰城里的习惯,一大队人马敲锣打鼓,放起鞭炮,吹起唢呐,拥着一乘大轿将新娘迎进门来。

黄素英略小于沈宗嗣,婚后共生育9个儿女,其中长大成人的5人。在丈夫常年在外的情况下,她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是一位有胆识有魄力的妇女。

据沈先生《从文自传》回忆,他“母亲所见事情很多,所读的书也似乎比爸爸读的稍多。我等兄弟姐妹的初步教育,便全是这个瘦小、机警、富余胆气与常识的母亲担负的。我的教育得于母亲的不少,她告我认字,告我认识药名,告我决断;做男子极不可少的决断。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较多”。

母亲知书识礼,自小对他管教甚严。沈从文四岁时,母亲就教他识字,已认识600汉字。小他四岁的弟弟沈荃出生后,母亲忙不过来。在他5岁时,就将他和两个姐姐送到一女先生处念私塾。

沈从文自幼顽皮,因为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便觉得上课没有意思,经常逃学。为此,母亲操心不已,为他转了几次学。1917年,因家境衰落,加之母亲认为他不易管教,就让他辍学,参加由一杨姓亲戚带领的一支土著部队,从此走上行伍生涯。

1921年2月,沈从文投奔在芷江警察所当所长的五舅黄巨川,在警察所当了一名办事员,其后又兼收税员,干得很好。其母亲也卖掉凤凰老家的房子,来到芷江与他同住,并把三千元卖房款交给他保管。

不久,舅舅黄巨川因肺病去世。其后,沈从文也因单恋一白脸姑娘,被其弟弟骗走近千元。自觉无脸见人,于这年8月底出走常德,最后去了保靖,参加“湘西王”陈渠珍部队。“为这件事我母亲哭了半年。这老年人不是不原谅我的荒唐,因我不可靠用去了这笔钱而流泪,却只为的是我这种乡下人的气质,到任何处总免不了吃亏,想来十分伤心。”(《从文自传·女难》)

1923年,沈从文父亲沈宗嗣随部队迁驻辰州(今沅陵)。母亲与最小的妹妹九妹也来到沅陵,与父亲同住。弟弟沈荃也在父亲部队中做书记,一家人有了小小的团聚。

1924年夏,沈从文以赴北京求学的名义,离开保靖地方部队,来到北京。从此“便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法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从文自传·一个转机》)

1927年夏,沈从文的母亲为躲避战乱,也为了治病,带着沈从文最小的妹妹——九妹离开湘西老家,来到北京,跟随沈从文生活,三人租住汉园公寓。

1928年1月,沈从文来到上海发展。3月,把母亲和九妹接到上海共同生活。为了生计,拼命写作。4月下旬,沈从文陪母亲去北京看病,后于7月底回到上海。

这段时间,多了两个人生活,加之为母亲治病,本来靠卖文字生活的沈从文,感到经济上压力很大。这在他的《不死日记》中反映出来。“妈的病已经深到怕人,我又担心九(妹)也将因此转成病人……我是罪人,年纪已快到三十,还不能使母亲过一天无衣食忧愁的平安日子。”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也为了给母亲治病,沈从文疯狂地写作。这两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虽然发表和出版了不少作品,但由于书店拖欠稿费,一家三口人生活十分困窘。“没有伙食,一家人并一个久病在床的老母也饿了一顿。”

这时,沈从文和胡也频、丁玲办的《红黑》《人间》杂志因不善经营,被迫停刊。沈从文在徐志摩的建议并推荐下,去胡适当校长的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去教书,算是解决了一点实际问题。

1929年8月,母亲为了减轻他的负担,由沈从文大哥沈岳霖接回湘西,只留下九妹继续跟他读书。

1934年1月7日,沈从文接到家信,母亲病危。他放弃手中的工作,匆匆赶回老家去看望。那时候交通不便,他在路上走了半个月,到22日才赶到家中,一家人团聚。

因为沈从文与胡也频、丁玲有深交,并发表过指责南京政府的文章,他被家乡当局视为“危险人物”,不便久留。26日,是沈从文母亲的生日,他们兄弟姐妹为母亲办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生日。第二天,沈从文就离开家乡返北平。

2月13日,沈从文母亲黄素英在凤凰病逝。

沈从文这次回家,成了他与母亲的最后诀别。

04 大姐沈岳鑫

沈从文的大姐沈岳鑫,约生于1895年,从小乖巧听话,人也长得漂亮,明眸皓齿,端庄俊秀,很小就跟随母亲习文练字,书法很有功底,在凤凰县城颇负盛名。

成年后,大姐嫁给凤凰大家族田家的后代田真逸,贵州提督田兴恕的二子——凤凰辛亥革命领袖之一田应全的儿子。

田真逸在北京上了大学,同沈岳鑫结婚后,同在北京生活一段时间。沈从文初到北京时,去看过他们。

一开始,田真逸对独自闯荡京城的沈从文不以为意,甚至苦笑,“来北京读什么书?大小书呆子不是读死书就是读书死,还不如趁早回乡下寻出路才是你的正道”。

沈从文听后,仿佛迎面一瓢冷水。沉默良久,然后将自己这些年在湘西的所见所闻讲了一遍,最后谈及读书的理想。田真逸被打动了,脸上露出赞许的微笑。他诚恳地嘱咐道:“好,好,你这个古怪的乡下人真有胆量!就凭你这胆量,就有资格来北京住下,好好读书学习。可你一定要记得,既为信仰而来,就要坚守信仰,千万不要把信仰丢了。”

不久,大姐和姐夫回湘西了,留下这一番祝福,还有两床用过的棉被。

沈岳鑫和田真逸一直是沈从文最为坚强的后盾,尽管他们由于自己清苦的生活而不能为沈从文提供物资上的资助,但一番祝福,简单而深刻的话语,支撑着沈从文度过了人生中最为艰难和困苦的日子。

沈岳鑫在凤凰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相夫教子。他们夫妇生育了两个儿子,大儿子田纪熊,上海交大轮机系毕业后,在大连海运学院任教。小儿子田纪伦,也叫田成尚,大学毕业后,在长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

解放后,他们随小儿子生活在长春,到上世纪80年代还健在。

他们的弟弟沈荃被错误处决后,女儿沈朝慧被沈从文接到北京,认为义女。但1966年“”开始后,沈朝慧被注销北京户口,赶出北京,回凤凰生活一段,最后到了长春,投奔姑妈沈岳鑫。直到1968年,沈朝慧才回到北京,同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刘焕章结婚,刘后来成为著名雕塑家。

田家的儿子同沈从文的儿子沈龙珠、沈虎雏一直都有书信往来。

05 大哥沈岳霖

沈从文的大哥沈岳霖,别字云麓,常简写为云六、云楼。生于1897年,自幼酷爱艺术,早年毕业于凤凰书画学堂,擅长于炭笔肖像画,写得一手好字,在凤凰画坛书苑有较高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湖南省文物委员会委员,对文物很有研究,致力于家乡文物的征集与整理,1970年病逝,时年73岁,没有儿女。

沈岳霖被黄永玉称为大满,就是大伯的意思,样子长得古怪,脾气也古怪得出奇。

按黄永玉先生的描述,他一是瞎,戴的眼镜像哪儿捡来两个玻璃瓶子底装上的,既厚实,又满是圈圈,眼睛本身也有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淌眼泪;二是聋,有七八成听不见,要想他明白什么事,就得对着他的耳朵大声叫嚷;三是鼻子永远不通,明显地发出响声让旁边人为他着急;还有爱流汗,常常满头的汗珠,全身冒着热气。

他长成一种相书以外的相貌,高脑门,直鼻梁,长人中,厚嘴唇,加上厚实的下巴,简直长得痛快淋漓。他个子单细,却灵活之极。步履很快,急匆匆的,沿街人都为他让路,因为都知道他脾气不好。

看起来,他是一个古怪迂腐的老头子。但年轻时,一个人浪迹天涯,从关外找回逃亡多年的父亲。

原来,他父亲密谋参与刺杀袁世凯,被侦探破获,只身逃到热河,躲在朋友家中。此后改名换姓,在偏僻的满蒙一带奔走。直到袁世凯去世,他才跟家人通信联系,却要家里把田产抵押,以供他还债。

这时已是1919年,沈从文的母亲只得将田产和老屋变卖,将大部分的银两交给沈岳霖前往关外寻父。

沈岳霖一路奔波,一边画画,一边寻访父亲下落,最终在热河的赤峰找到父亲。1923年,离家出走十二年的沈宗嗣在儿子的陪同下,回到湖南,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因为弟弟沈从文和沈荃都在外面工作或从军,沈岳霖就在凤凰家中伺奉父母,直至父母去世。

上世纪30年代,沈家兄弟在湘西沅陵共建了一幢两层楼的房子,取名“芸庐”,其实是他名字“云麓”的谐音。这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别墅式建筑,相当于沈家公馆,美观大方而且实用。“芸庐”建成后,平时由大哥打理。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北京、沿海文化名流向后方转移。经二弟沈从文介绍,“芸庐”成了中转站,保护和帮助一大批文化大家和文艺青年,其中包括闻一多、刘开渠、庞薰粟、林风眠等等。

沈从文也陪同一些文艺界名流在“芸庐”居住过,他住了三个月,后辗转去了云南。1942年,他创作一部小说即取名《芸庐纪事》,其中的男主角就有大哥沈岳霖的影子。

上世纪50年代,沈岳霖回到凤凰,租住在南门外岩垴坡街上一家小院内。虽然相貌古怪,却是一个在凤凰远近闻名的人物,每月领着一百多元的工资,让全城人惊叹和羡慕。

他们兄弟姐妹间十分情深。有一次,沈从文想吃故乡的擂辣椒,写信托大哥从凤凰弄个擂钵去北京。于是这位大哥动了真格,先是请凤凰城颇有名气的秦岩匠用石头打了个小擂钵,接着便差几个年轻人下河去找擂钵锤,然后又找人给做了个小木箱,把擂钵和擂捶装进去,又叫了个街坊熟人把木箱子扛到了邮局去邮寄。为了寄一个擂钵,老人付了邮寄费人民币30多元,这在当时是普通人一个多月的工资。

他喜欢读书看报,常年订阅了《大公报》《申报》《新民报》《华商报》等。人们围在一起谈论时事,他悄悄蹲在一边不答腔,若有人谈错了,只见他猛然站起来,“哼”地一下走了……

他没有儿女,却对有才华的年轻人关爱有加。早年曾热心资助凤凰青年刘祖春上北京求学,刘后来去了延安,解放后任中宣部副部长。凤凰青年刘鸿洲等都得到他的指点,后来成为著名画家。

他还抢救了凤凰一批有价值的文物,把它们交到文物管理部门。

各种运动相继来了,老人犹如风雨飘摇中的一叶小舟,终于在1970年4月的一天沉没,享年73岁。

06 弟弟沈岳荃

沈岳荃又名沈荃,号得鱼、叠鱼,黄永玉称他为巴鲁表叔。他生于1906年,比沈从文小四岁。

沈荃自幼长得肥头大耳,比沈从文小时候还要壮实,很逗人喜爱。两岁时,同六岁的哥哥一同出麻疹。两人都大难不死,捡得了性命。

沈荃病愈后,家别为他请了一个高大壮实的苗族妇女照料。因照料得法,长得壮实异常。哥哥沈从文因此一病,完全改变了模样,显得瘦小纤弱,成了个“小猴子精”。

因为出身于军人世家,沈荃从记事起,就听到爷爷和父亲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杀敌的故事,见惯了系着红绸的寒光闪闪的大刀、长矛,乌黑贼亮的枪炮,以及地方部队的操练,自小形成了英勇尚武的气质。母亲便把继承祖业、当兵出息的将军梦寄托在他身上。

继14岁的哥哥沈从文到湘西地方部队当兵后,1922年,16岁的沈荃到湘西巡防军第三支队杨明臣部当勤务兵。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1926年,在驻南昌的第三军教育团(团长朱德)当见习排长。1927年,到驻武汉的十四军当连长。国共后回凤凰,在湘西部队中任营长、团长。

青年时代的沈荃身材魁梧,高大英俊,嗓门清亮,说话非常好听。当了军官后,高高的个子,穿呢子军装,挂着刀带,英武极了。

跟潇洒漂亮一样出名的是他的枪法。夜晚,他叫人在凤凰考棚靠田留守家的墙根插上二三十根点燃的香,然后手持驳壳枪,一枪一枪地将它们打熄,弹无虚发,赢得众人的喝彩。

沈荃长期在三十四师任职。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后,该部队改番号为128师,隶属刘建绪的第十集团军,沈荃由工兵营长升任七团团长,随军东下参加抗日战争。

1937年11月,沈荃随128师全体将士赴浙江嘉善阻击侵华日军第六、第八两个军团。

战斗异常惨烈。本来上级命令,128师在前线只守三天三夜,因为交通运输等各方面因素,后援跟不上来,结果该师守了七天七夜。特别是后面几天,几乎是饿着肚子坚持战斗的。白天,日本鬼子仗着飞机大炮狂轰滥炸,然后重兵冲进阵地。晚上,128师战士摸黑战斗,短兵相接,又把鬼子赶了出去。

在嘉善保卫战中,沈荃指挥的1500人中只有120多人幸存,沈荃是在负伤之后被部下背下战场的。

沈荃回湘西沅陵养伤两个多月。创伤刚好,还不到休养期满,上级又调他到抗日前线。被编入暂五师,沈荃任第四团团长。在保卫长沙的会战中,他率部攻击小吴门。日军见攻势凶猛,难以抵抗,由工兵出动推土机推平田坎,以供机动车辆逃遁。沈荃发现其意图后,即令二连率队追击。于是,在广阔的战场上,出现了四团官兵用双脚追击日军汽车的罕见场面。天气昏暗,敌我难分,日军无法用火力阻击我军的追击。很快,二连追上日军部分车辆,插入其中,一阵手榴弹,炸毁了几辆车,堵住了车道。那些来不及过捞刀河的车辆全被战士们刺破轮胎,瘫成一堆,是役大捷……

抗日战争胜利后,沈荃被调到南京国防部任少将监察官。

他曾与二哥沈从文多次通信,两人准备联手写一部抗日战争史,并着手收集相关资料,后因故作罢。

内战很快就打起来了,沈荃置身南京,除了生活清苦,心情更加沉重。“抗战胜利倒使我们走投无路。看样子是气数尽了!完了。内战我当然不想打……看起来要解甲归田了……”

后来,他辞去军职,回到凤凰。

1949年11月9日,他随“湘西王”陈渠珍参加和平起义,到地方政府做点咨询工作。

1951年,镇反运动开始了,沈荃同许多起义投诚人员集中到沅陵集训,后来又转到辰溪。有一天,他被当作分子拉到河边,将执行枪决。

沈荃明白后,在河滩上自己铺上灰军毯,说了句:“唉!真是没想到你们这么干……”指了指自己脑门,“打这里吧……”

一个英俊潇洒的军官,就这么消失了,时年45岁。

三十二年后的1983年,沈荃的沉冤得到平反昭雪,被确定为起义人员,家属获得五百元人民币的赔偿,妻子罗兰被增补为县政协委员。

他们唯一的女儿沈朝慧现已70多岁,居住于北京,不愿意再提这段往事,甚至拒绝任何采访……

07 九妹沈岳萌

九妹沈岳萌出生于1912年,比沈从文小整整10岁。自幼长得娇小可爱,聪明伶俐,是家里的心肝宝贝,尤其受母亲的宠爱。

沈从文在几个姐妹中,原与二姐最为亲近。二姐比他大两岁,自小对他特别关爱。二姐也是几个姐妹中最聪颖最漂亮的一个。可是天妒红颜,二姐在十六七岁时不幸去世。在为二姐送葬时,沈从文悄悄带了一株山桃插在坟前的土坎上,以表示对二姐的怀念。十多年后,沈从文从北京第一次返回家乡,给二姐上坟时,那株山桃树已长成了两丈多高的大树,开满了艳丽的桃花。

自从二姐去世后,沈从文与九妹关系最亲。

九妹也最喜欢这个二哥。

二哥给她讲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二哥逃学时,会给她摘来各种新鲜水果。大哥对二哥管教严厉时,她会与二哥联合起来,对付大哥,往往使大哥招架不住。二哥与六哥沈荃想吃夜宵时,往往就唆使九妹叫嚷肚子饿。妈妈最喜欢九妹的,一定会叫丫头去煮燕窝粥或莲子羹,于是大家便可以沾光美餐一顿。可是九妹很聪明,知道他们怂恿她叫饿没安好心,就故意不答应。这样,必先贿赂她,答应给她买好玩的东西,或者第二天带她去好玩的地方玩才行。

几个兄弟姐妹就是这样,既不断打闹,又亲密相处。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友爱。然而,更多的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在一种亲情营造的氛围中,共同成长。

1920年底,沈从文到芷江投靠舅舅,谋到一个税员的工作。这时,父亲逃难在关外,大哥前去寻找。母亲在家乡凤凰无所依靠,于是变卖房产,带着九妹来到芷江,与沈从文同住。卖房所余的三千块银元,全部交沈从文保管,不幸被他一个心爱的白脸姑娘的弟弟骗走了近半。沈从文自觉没有颜面,悄然出走常德,后辗转来到了保靖,在“湘西王”陈渠珍手下做书记官。

1924年夏,沈从文只身来到北京闯荡。几年后的1927年,稍微站稳脚跟,就把母亲与九妹接到北京。以后去上海、青岛、复回北京谋职,九妹基本上跟随沈从文一起生活。

从九妹身上,沈从文获得了许多创作灵感。在他的早期作品里,常常会出现九妹的影子。他笔下的湘西少女,多以九妹为参照物。小说《玫瑰与九妹》中,九妹同她喜欢的玫瑰花一样,美丽又骄纵,谁都得让着她。

一开始,沈从文希望把美丽的九妹培养成林徽因、凌叔华那样的才女,既貌美如花,又拥有良好的文学修养、独特的文艺气质。就让她学法语、读大学,但九妹似乎并不用心,没有什么长进。

九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出落得更加漂亮,也有许多青年爱慕,但她心性太高,总是没有把握好机会。

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结婚定居后,看着九妹年龄渐大,两人开始为她的婚事操心。开始,他们为九妹介绍过在燕京大学心理系任教的夏云(夏斧心),他喜欢九妹,对她也很关心。但也许是读多了太多浪漫小说的缘故,九妹当时犹豫不决。她既渴望爱情,又害怕婚姻,因此两人的关系并没有维持下去。等到九妹终于明白了夏云的可贵时,却为时已晚。

1934年,凤凰青年刘祖春,在沈从文兄弟的帮助下来到北京求学。刘祖春生于1914年,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爱好文学的他,很快成为一个乡土作家。他爱慕九妹,两人相交甚欢。但刘祖春尚未毕业就参加革命,去了延安,这段爱情注定没有结果。

抗战时期的1938年,沈从文一家辗转到达昆明。此时九妹已经二十六七岁,韶华悄然而逝。在西南联大图书馆工作,信奉佛教,常将家中的东西慷慨送人,当时生活压力巨大的沈从文对九妹时有怨言。

一次学校图书馆遭遇敌机轰炸,她帮助别人抢救东西。等警报解除,回到自己的住处,发现房间已被小偷洗劫一空。内心的郁结与外部的刺激,九妹疯了。

沈从文无奈,只好写信与大哥商量,给九妹换个环境。

当时大哥沈岳霖住在沅陵。沈荃也正值有假,抽空去了一趟云南。当他见到疯癫的九妹,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妹妹突然变成一个疯女人时,这让行伍出身的他难以接受。他一时失控到欲拔出手枪,与哥哥拼命的程度。

沈荃将九妹接回了沅陵,交给大哥大嫂严加管教。但九妹并没有因此变得温顺一些。她依旧每天无所事事,不按正常规律生活,经常突然失踪好几天,家人只好把她锁在楼上的房间里。有一次,九妹想从窗户里爬出去逃跑,却不小心摔断了一条腿。

九妹就那么疯疯癫癫,时好时坏,一家人只得由着她。

有一年端午节,河里划龙船,九妹失踪了。

沈家人找遍了沅陵城乡,再也没有找到她。

几年后,有人在离县城不远一个叫乌宿的小镇上发现了她,一条乌宿河滩上的破船就是她的家。她的男人是一个打鱼佬,她的孩子已经两三岁了。她面容苍老,头发花白,成了一个渔妇。

解放后,他们居住在乌宿,丈夫当泥水匠,九妹不会劳动,体弱多病,在最困难时期,竟然饿死了……

至今在乌宿河滩的荒草丛中,有一座孤零零的坟墓,那就是九妹的归宿。

——————————

文案来自芙蓉杂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