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古轩说史
编辑 | 古轩说史
葡萄牙,这个位于伊比利亚半岛西侧的国家,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是欧洲大陆上最古老的国家。
其历史充满了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往往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交织。在葡萄牙的众多历史遗迹中,蒙沙兰修道院以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01葡萄牙近代历史概述
葡萄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当时伊比利亚半岛上生活着众多的部落和文化。然而,真正的葡萄牙国家的雏形是在公元12世纪诞生的,当时亨利王子着手阻织葡萄牙的大发现时代。
大发现时代标志着葡萄牙的黄金时代,国家大胆地派遣探险家和航海家,开辟了大西洋,发现了非洲、巴西、印度以及其他远方的土地。
这一时期的探险家如巴斯科·达·伽玛和费尔南多·麦哲伦将葡萄牙的旗帜传向了世界各地,带回了贵重的香料、黄金和知识,这对于葡萄牙的繁荣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大发现时代的继续,葡萄牙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包括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印度、东帝汶以及其他地区。这些殖民地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但也伴随着复杂的殖民统治和文化交流。在巴西,葡萄牙的殖民统治留下了浓厚的葡萄牙文化烙印,包括语言、宗教和食物。
尽管葡萄牙在大发现时代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随后的历史并不一直是和平和繁荣的。17世纪,葡萄牙被西班牙王国统治,这段时期被称为联合王国时期。这一时期,葡萄牙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和国家身份,最终成功恢复了国家的独立。
19世纪初,葡萄牙卷入了拿破仑战争,这对国家的政治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葡萄牙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出现了多次更迭和革命。这些动荡在20世纪初期达到高峰,最终导致了1910年的共和革命,结束了葡萄牙君主制。
20世纪中期,葡萄牙经历了萨拉查和后来的卡内罗统治,这一时期被称为“新国家”。这段时期的葡萄牙在政治上实行极权主义,严格限制言论和政治自由。然而,葡萄牙的殖民帝国在这一时期持续解体,尤其是在非洲殖民地。
1974年,葡萄牙经历了“康复运动”,这是一次没有流血的军事,结束了统治。随后,葡萄牙走上了道路,实施宪法,举行了自由选举。这一转变为国家带来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也为葡萄牙的欧洲一体化和现代化铺平了道路。
02蒙沙兰修道院的历史背景
在葡萄牙的南部,坐落着一座宁静的修道院,它的历史与葡萄牙近代历史的交汇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是蒙沙兰修道院,一座建于17世纪的修道院,它的存在不仅代表了宗教信仰的一部分,还承载了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多重意义。
蒙沙兰修道院位于葡萄牙的阿尔加维大区,坐落在蒙沙兰山的山脚下。修道院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确切地说是在1613年。这一时期,葡萄牙处于国内外动荡的时期,宗教改革运动影响深远,政治权力的争夺也在不断发生。
修道院的建立与蒙沙兰山区的宗教传统有关,这个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修道院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这在它的建筑和装饰中都有所体现。修道院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宗教信仰,并提供一个宁静的地方,供修士们专心祈祷和反思。
蒙沙兰修道院成为了天主教教会的一部分,遵循本笃会的修道规定。修道院的修士们过着虔诚的宗教生活,每天参加弥撒、祷告和禁食。
蒙沙兰修道院不仅仅是一座宗教机构,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遗产,其建筑风格反映了17世纪葡萄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巴洛克的精致和文艺复兴的庄严。修道院的内部装饰充满了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这些作品反映了宗教信仰和当时的文化氛围。
此外,修道院的文化传统也包括音乐和文学。修士们创作音乐和文学作品,其中一些至今仍然保存下来,为我们提供了对这个修道院生活的深刻理解。
蒙沙兰修道院的历史背景反映了葡萄牙近代历史中的重要时期和事件。它的建立和存在与17世纪葡萄牙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代表了宗教信仰在这个国家的重要性。
蒙沙兰修道院的历史背景还告诉我们,宗教机构在葡萄牙社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在宗教活动方面,还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做出了贡献。它是葡萄牙历史和文化多元性的一部分,也是葡萄牙宗教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03社会影响
在17世纪葡萄牙,政治权力与宗教密切相关,国家统治者往往对修道院提供保护和赞助。蒙沙兰修道院也不例外,葡萄牙国王或政府机构可能提供了资金和资源,以确保修道院的维护和运营。
修道院在当时政治动荡时期提供了一种宁静和稳定的环境。政治冲突、战争和不断更替的统治者可能对修道院的日常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修道院自身常常是一个相对安宁的场所,不受外界政治动荡的直接干扰。
蒙沙兰修道院的核心活动是宗教仪式和祈祷。修道院的修士和修女奉行宗教生活,参加弥撒、祷告和禁食等仪式。这些宗教活动不仅是信仰实践,也是维护修道院的使命。
修道院代表了葡萄牙的天主教信仰传统。它在宗教教育、神学研究和灵修实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修道院与天主教教会保持联系,同时也是地区居民寻求灵性满足的场所。
修道院作为文化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鼓励了音乐、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修道院内部的装饰和艺术品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格和价值观,同时也传承了葡萄牙的文化传统。
修道院通常是知识和教育的中心。修道院的修士们在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可能提供了基础教育,甚至高等教育。这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为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蒙沙兰修道院在其存在的历史中受到政治、宗教和文化方面的深刻影响。政治支持和赞助确保了修道院的运营和维护,宗教活动和传统赋予了修道院其宗教性质,文化传统和教育使其成为知识和艺术的中心。
04修道院的现代化和衰落
蒙沙兰修道院在建立初期充满了活力。它是一座宁静的修道院,位于蒙沙兰山脚下,被自然环境所环绕。
修道院的修士们过着虔诚的宗教生活,参加弥撒、祷告和禁食,致力于对上帝的奉献和自我超越。修道院的文化传统包括音乐、文学和艺术,这些活动丰富了修道院的生活,也有助于宗教和文化的传播。
修道院的黄金时代并不是永恒的。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葡萄牙经历了政治动荡和变革。这一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没收教会财产和废除修道院。这些政策对修道院的生存和运营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了修道院的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现代化意味着修道院需要适应新的现实。19世纪初,修道院的财产被国家没收,修道士们被赶出修道院,建筑被改建成军事医院。这一时期,修道院的宗教活动几乎停止,它不再是宗教活动的中心,而成为了政府机构的一部分。
19世纪末,葡萄牙经历了共和革命,国家再度改变,但修道院的命运并没有因此而好转。修道院的建筑和文化遗产逐渐遭受到时间和自然侵蚀的侵害。修道院的生活方式和宗教活动也未能恢复到它过去的辉煌。
尽管修道院经历了现代化和衰落,但它的重要性未被遗忘。葡萄牙政府和文化组织采取了措施来保护和保留这一历史遗产。
修道院的建筑得到了修复和维护,文化活动也在修道院内举行,以保持其文化传统的传承。修道院成为了一个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象征,吸引着游客和研究人员前来探索。
6、孝庄文皇后 皇太极妃
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孝端文皇后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天命十年(1625年)在明末东北各族各部的混战中,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嫁于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时年十三岁。崇德元年(1636年),册封为庄妃,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福临即位,为顺治帝,尊为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于昭西陵。雍正、乾隆累加谥,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7、人人恨得牙痒痒——慈禧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诛顾命八大臣,夺取,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8、沉鱼-西施
西施,子姓施氏(农历八月二十五,具体生卒年不详,一说卒于公元前473年),本名施夷光,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一般称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苎萝村),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天生丽质、倾国倾城。传说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越王勾践在对吴国战争中失利后,采纳文种"伐吴九术(一说七术 )"之四"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于苎萝山下得西施、郑旦二人。并于土城山建美女宫,教以歌舞礼仪,饰以罗,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成,使范蠡献于吴王。吴王夫差大悦,筑姑苏台,建馆娃宫,置二女于椒花之房,沉溺酒色,荒于国政,而宠嬖西施尤甚。勾践灭吴后,西施随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终。一说沉江而死,一说复归浣江,终老山林。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居首。
9、落雁-王昭君
王昭君(约公元前54-公元前19年),生于南郡秭归县的一户平民之家(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王襄之女,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
其父王襄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峨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
建昭元年(前38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据民间传说和记载,王昭君入宫以后,由于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毛延寿将王昭君画得并不是十分美丽,因此没有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之中。昭君进宫多年,得不到皇帝临幸,心生悲怨。
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汉朝的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元帝遂将宫女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并改元为竟宁。单于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鸿嘉元年(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且糜胥继任为搜谐若鞮单于。两年不到,王昭君病逝。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追尊司马昭为文帝,为避司马昭的讳,王昭君被改称王明君,史称明妃。
10、闭月-貂蝉
貂蝉(生卒年不详),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角色,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义女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为宣扬他的养女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
从《三国演义》的源头——《三国志》《后汉书》这类正规历史典籍中来看,貂蝉是不存在的。而且根据这两本正史的记载,历史上的吕布之所以反水杀了董卓,原因之一是吕布与董卓的侍婢私通,一直心里忐忑。正是真实历史里吕布刺董卓中有这么一色的动机,才让后世的文学家和评书人有了前赴后继开展文学创作的基础。
东汉王朝奸臣董卓专权误国,飞扬拔扈﹐满朝文武对此无计可施,只能相对饮泣。司徒王允忧心如焚,坐不安席,深夜偷偷来到后园,仰天垂泪。此情被貂蝉发现。当她得知“百姓有倒悬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的时候﹐便挺身而出,充当了王允设计的“连环计”的主角,以一弱质红裙,挽救国家命运。王允先暗中把貂蝉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徒。从此以后,貂蝉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于秋波,报董卓于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渊之前曾给大家介绍过不少明代大臣的逸闻趣事,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兴趣。今天咱们就来说说颇具争议的大明首辅——周延儒,年幼之时他便扬言自己会登科拜相,青年时期便两次如愿入阁,然而获得朝廷重用后,他却因谎报军情而被崇祯皇帝亲自赐死。
▲周延儒剧照
周延儒,字玉绳,江南宜兴人(今宜兴宜城镇人)。周延儒年少聪颖,富有才气,个性也比较轻狂,相传在他四岁时,祖父曾背着他上街游玩。路过弘治朝首辅徐薄的石柱牌坊时,周延儒问祖父:“徐阁老已经在这立了牌坊,日后我当上朝廷首辅,牌坊又应该放在哪里呢?”祖父听后,觉得这是对阁老的不尊敬,连忙说:“你还小,不要口出狂言,胡说八道不懂事!”随即匆忙地带着他离开那里。从此,周延儒每次经过徐薄牌坊时,宁愿绕远路也不愿意从那走过。
▲明代敕建石牌坊
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年),周延儒乡试中举。次年三月,周延儒会试高中第一,获会元。一个月后参加殿试,他又一举夺得状元桂冠,时年21岁,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职务。天启年间,周延儒升任右中允,负责管理皇家所藏经籍,不久又出任少詹事,同时掌管南京翰林院。崇祯皇帝登基后,面对国事凋敝的情形,决定破格任用大臣,以扫除旧时积弊。得知周延儒早年高中状元又有真才实干,崇祯皇帝遂下诏命其返京面圣,君臣二人在文华殿相谈甚久。
▲古代科举场景绘画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冬,驻守锦州的明军因缺饷发生哗变,逼迫朝廷发给军饷,周延儒主动上书,指出边境布防本是为抵御女真入侵,如今却变成防备士兵。早先宁远兵变之时,朝廷就如数发给军饷,今日锦州兵卒因此闹事,如果再这样把军饷发下去,恐怕全国各地都会加以效仿,到时候局势将难以控制。因此周延儒建议用粮食代替军饷来发给将士,如此一来问题就迎刃而解。崇祯皇帝采取了他的建议,锦州兵变遂得以解决。次年,崇祯将其提拔为内阁首辅,后又因政敌温体仁弹劾而罢相,不久崇祯皇帝又将其起复。
周延儒辅政期间,革除弊政,免除辽东百姓所欠赋税,释放减刑罪犯、召回被贬官员。一系列举措下来,使得各地逐渐安定,朝廷众臣与百姓无不称颂其功德,就连崇祯皇帝也当着百官的面对他拱手作揖,言道:“朕以天下听先生!”可以说,能够同时被君王、同僚和百姓肯定,周延儒几乎做到无数文臣梦寐以求的荣耀,而这也是他一生的巅峰时期。
▲崇祯皇帝朱由检剧照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3年),清军进犯北京,朝野大为震动,周延儒作为内阁首辅,只好向崇祯皇帝请命到前线作战。虽然周延儒文采斐然、饱读经书,可惜却毫无实际军事经验,对于战事可谓一窍不通,连纸上谈兵都做不到。周延儒统兵至通州后,不敢与敌正面相抗,便派斥候前去探查清军消息,斥候很快回报清军就要退兵,周延儒信以为真,于是放松懈怠,整日在军营与幕僚喝酒吟诗作对。见清军没有进攻,好大喜功的周延儒还连连上奏,称自己已率军经连败清军,崇祯皇帝看完奏折后喜出望外,不仅加封他为太师(明朝仅三人生前获此职务)、赏赐大量财物,其子还以父荫出任中书舍人。
▲明思宗朱由检自缢殉国处
等到周延儒回到京城后,有人将他谎报军情一事公布于众,事迹败露后,崇祯皇帝大怒,于是周延儒自请守边改过。然而政敌却不肯放过这一机会,指责其欺上瞒下、耽误军国大事,崇祯皇帝最终命其自尽。周延儒死时,年仅五十一岁,两月之后,崇祯皇帝也自缢煤山。值得一提的是,周延儒当上大明首辅之后,崇祯皇帝曾命人在其家乡修建了一座与徐薄同规格的首辅牌坊,不过后来因战乱被毁。
参考文献: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