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你会读大奸臣秦桧的诗吗?
你会夸赞蔡京的书法吗?
当德与才不能统一,是德行重要,还是才华重要呢?
在宋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陷害苏轼,是“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却写下一首宋词,成《宋词三百首》中的名篇,中间两句美到哭,成朋友圈分享名句。
这位曾经构陷苏轼的人就是北宋词人舒亶【dǎn】,他的《虞美人》是一首佳作。
《虞美人·寄公度》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这真是一首绝美的词,词人从夏秋写到冬春。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绝美的意境,受到许多人的青睐,成为网上人人分享的金句。
写下这首诗时,舒亶是十分悲伤的。
十年前,他因为与尚书省意见相左而离开京城,在家赋闲了十年,再次被任用。
重回京城本是高兴的事,可是十年后的京城,早已经物是人非,亲朋故旧早已不再,他感到很孤独,渴望友人的信息和慰藉,于是写下这首《虞美人·寄公度》。
公度是他的朋友。
傍晚他独自登上小楼,夏天已过,只看到芙蓉凋残,寥廓的天空与浩瀚的江水相连,苍茫一片。词人独倚着小楼,看远处的燕子,飞入寒冷的云端。
残败的荷花,凄冷的意象,无不告诉世人:词人是忧郁的。
下片,词人直抒自己的状态。
浮生有多少难以消释的烦恼,真应该在醉乡中老去。光阴荏苒,京城又盖满纷纷大雪。
“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
他想念朋友,如果朋友也思念他的话,一定会像陆凯一样,给他寄来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吧!
词人渴望朋友的慰藉,渴望朋友的帮助。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用笔放达超逸,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纵不识字,亦知是天生好语。
即使是不认字的人,也会爱上这天好的好言语。
少有人知的是,写出这样“天生好言语”的舒亶是一个告密者,是苏轼“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之一。
1079年,苏轼迁湖州太守。
按照惯例,他给皇帝上了一道表书——《湖州谢表》。
可是,一堆小人一直盯着苏东坡,这道例行的表文让他们抓到了把柄。
表文中有这样一句: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一直盯着苏轼的四个小人李定、舒亶、张璪、何正臣纷纷上奏章。
何正臣首先上表:苏轼愚弄朝廷,有啥问题都归咎到新法头上,太自大了。
舒亶接着上表:苏轼的湖州上表,有讽刺朝廷时事的意思,士子们听了,都十分愤慨。
最后,李定做总结,给苏轼列了四条罪状,称苏轼必须要斩首。
弹劾案摆在宋神宗面前,即使宋神宗对苏轼的印象极好,也不得不将苏轼立案调查。
案子交给御史台,李定是御史中丞,他派人到湖州缉拿苏轼。
官差临门,苏轼非常恐惧,却又不得不遵皇命。
苏轼被押至京师,关在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的这一场劫难,舒亶可谓是始作俑者之一。
舒亶还一直劝皇帝,早点杀掉苏轼,还奏请将司马光、范镇、张方平和苏东坡的另外五个朋友一起处死,其心真是毒辣。
宋神宗终于还是没有杀掉苏轼,而是将他贬到黄州,令舒亶等人大失所望。
我们读了诗,是绝美;看作者,确实是小人。
一位失德的小人写出的佳作,我们应该怎么看呢?
哲学里有一个用语,叫“一分为二”。
小七非常赞同“一分为二”地看待舒亶。
他确实是个小人,罗织罪名,陷害苏轼,道德败坏,我们鄙视他;
另一方面,他的才华高超,有优秀的作品传世,我们应理智地欣赏赞扬。
就如这首《虞美人》,婉曲含蓄,思致绵密,就是一篇佳作。我们不应该因为作者的人品而轻视它。
诗友们,对于德才不能兼备时,你们又会怎样选择呢?
是鄙视作者的为人,进而不看他的所有作品;还是会鄙视为人,而欣赏优秀的作品呢?
留言区大家一起讨论吧!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宋代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在历史上而言,王安石的变法,是有着积极作用的。这是继桑秧之后,中国古代史上又一次规模巨大,从上到下的社会变革。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贵族地主和民间老百姓贫富悬殊的局面,充实了国库,提高了国防,其中为大家所熟悉的是青苗法,保甲法。王安石救国心切,在变法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地主阶级以及官僚的支持。所以遭到了强烈的反对。最终变法,推行了16年而告终。
那么这一个舒亶,就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与践行者。24岁的他,风华正茂,以礼部考试第1名的成绩,进入了仕途。他性格刚直,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兼备的人才。历史书上记载他生而魁梧,武可以单枪匹马,钢刀横脖,面不改色,去到西夏宣读宋朝的旨意,文可以下马成章,不延片时。
对国家的忧患,使他自动站到了王安石一边。成为了监察御史之后,推行新政。这是一个年轻的官员,对于国家和未来的热情。所以他大刀阔斧,和保守势力针锋相对,可谓铁面无私。其中就有著名的乌台诗案。
说起乌台诗案,那是苏东坡看到新法推行,至于朝廷官员的仕途和利益作为代价,一些中直老臣,包括他的恩师欧阳修,纷纷的被挤兑罢免,他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个变法的背后,不是为国为民,是为了争权夺利。并因此因为抵触新法,将新法变革过程中的弊端,写作了牢骚诗句。而舒亶打击的就是这种顶风唱衰的人。弹劾之下苏轼一大不敬的罪名入狱,前途未卜。
如果喜欢苏东坡的人,一定会认为舒亶是反派,虽然这个反派,长得特别的正气和英俊动人。
其实朝廷的变革和斗争,几乎都是以大官人头落地为代价。有人说皇帝是最孤独的,其实作为臣子何尝不是。舒亶是一个孤臣。他并非是王安石看中而推荐的,他是看到王安石的变法利国利民,他年青气盛之下,制造了一些为新法保驾护航的案件。得罪之众,以至于后世对他的评价都不高。认为在变法的后期,以地主阶层官僚为主要的保守派,渐渐占据了上风。
其实想一想这个也是必然的。任何一个重大的人事变动,都不能影响本身官僚队伍的稳定。而封建社会的官僚体系,本身也是一个非常稳定的集体和阶层。
42岁的舒亶,在新法推行的晚期,也就排斥在了核心官僚之外。这其实正是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宝刀归鞘,回家赋闲。直到53岁的时候,重新招入京城,再次任用。但是这一次,已经不能供他挥斥方遒,相反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事困境。不过给他的委任也能够充分发挥他的才干,因为是要求他评定一些地方的反叛。
这首诗是作于他53岁回到京城的时候。10年之中他的朋友,都在故土浙江。而中年以后的舒亶,少了年青的慷慨,多了中年人的苍凉。这个时候正是冬天的大雪满都城。舒亶站在城头楼上,心底幽凉。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此时正是,芙蓉花尽,水天一色,暮色当中,风吹长波,好一个冬天。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看见冬天的燕子,从水面飞到了遥远的云端。我只是静静看着。这是寒燕的命运呀。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镜头由远而近,却摇出了全景,这是京城里大雪纷纷,大雪落满了京城的道路,虽然银装素裹,却显得分外的苍茫。
这句诗写的有眼前景,写的有中年意。我端着酒杯,借酒取暖,沉醉在那种微醺的快乐里,带着意气带着沉醉,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想忘记忧患。但是,大雪纷飞,这是现实啊。将登太行雪满山,玉渡黄河冰塞川。这句话非常含蓄的点出了中年人的行路难。而尤其像他这样一个曾经为了国家四面树敌的臣子。
53岁的舒亶,面对的不是长安花雪,是冰天雪地,大雪长安。是他的现状,是他的未来。也许他这次进京以后,感同身受的那一种人际凉薄。
“雪满长安道。“最容易使所有的中年人产生共鸣。在某一当口,孤独是本色,风雪是常态,这是蓦然之间,风雪就这样的冷了心。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实际这是一种凄凉的期待。我知道你早晚都会登上高台,思念我,将江南的梅花寄给我,安慰我。这是对朋友的怀念,更是一种内心的期待。因为这场长安大雪,冷到了心里。他需要朋友的安慰,带着一种沉闷的无言的焦灼感。
实际这句话的含义却凄凉,因为渴望,是极深的渴望。只是在大雪满长安的时候,在最需要的时候,尚未到来。这是盼望友情的春天,这是盼望世路的春天。
当然也可以做一种乐观来讲。故人梅花,虽迟不晚。
这首诗景色由远及近及内心,层层渲染,推到极致处,是理想中的梅花和友情。一处空雪待梅花。
我喜欢这首诗。大雪满长安,心中多苦郁,而这个时候,思念最真挚。人生只有在最极寒和低处,才知道自己是谁,最需要谁,最思念谁,谁是你的梅。
大雪后,梅树枝干上挂满了厚厚的白雪,与红色、黄色的梅花交映,一幅冬日雪中的美丽风景。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小寒已近手难舒,终日掩门深闭庐。”根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1月5日23时39分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寒”,对于神州大地而言,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
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关于小寒
小寒是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每年阳历的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开始。它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倒数第二个节气,这是按农历月份排列的,如按公历来看,则成为每年的第一个节气。
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正所谓“天寒地冻北风吹,小寒时处二三九”。气象资料显示,小寒时节昼短夜长,阳光不强,我国大部分地区刮西北风,常有西伯利亚寒流袭击。
小寒三侯
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
雁北乡(xiàng)。乡,向导之义。二阳之候,雁将避热而回,今则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
鹊始巢。喜鹊也,鹊巢之门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
雉始雊(gòu)。雉,文明之禽,阳鸟也;“雊”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小寒习俗
准备年货
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
吃菜饭
小寒吃菜饭是老南京的习俗。人们会用糯米加生姜、矮脚黄、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一起煮成菜饭。
吃糯米饭
广州人小寒早上吃糯米饭,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喝腊八粥
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小寒诗词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小寒
元稹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浣溪沙
舒亶
燕外青楼已禁烟。小寒犹自薄胜绵。
画桥红日下秋千。
惟有樽前芳意在,应须沈醉倒花前。
绿窗还是五更天。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小寒养生
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小寒正处于季冬之月,此时阳气潜伏。在精神调养方面,应宁神定志,避免情绪过于激动,保持心态乐观,莫要劳神忧事。
防寒——要护头
小寒时节,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要注意头部保暖,外出记得带帽。因为头部是人体的神经中枢所在,并且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上达于头部。
除头部外,腹部保暖可以减少因寒冷造成的腹痛腹泻等疾病;膝关节保暖也很重要,不宜为了追求美观而过多暴露膝关节。脚部保暖除了穿厚实的鞋袜,还可以用热水泡脚。
防感冒——常伸腰
小寒是风寒感冒多发的时节,除了注意保暖,还要多做肢体伸展运动,振奋阳气,固表防感。
防燥——内服+外用
内服:除了多喝热水之外,还应适量补充蛋白质及脂肪,如滋补汤品、牛奶、酸奶、各类粥品,将水分锁住。
外部保湿:可以使用加湿器。此外,还可以在暖气片旁边放置清水。
多吃御寒食物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小寒时节,天气寒冷,多吃些御寒食物,如海带、紫菜、菠菜、大白菜、胡萝卜、山芋等,可提高抗寒能力。
适当锻炼保持精神乐观
精神调养方面,要尽量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合理用脑,心态平和,振奋精神,避免劳累过度,积劳成疾。
(据新华网、光明网、新华每日电讯公号等综合)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
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
提起舒亶,大多数人会说:这是个小人。
当然,如果他足够出名的话,骂他的人还会更多。
正是因为舒亶,苏东坡才锒铛入狱,乃至神宗和哲宗年间的整个政局,都因为这个错步上位的“小丑”而发生了改变。
当然,小人也有学好顿悟的时候,为此舒亶还作了一首词感慨,这首词虽然只有7个字,为“宋词”最短,却蕴含的元丰、元祐年间20余载的北宋官场恩怨。
波及之广,令人咂舌,涉及了王安石、司马光、苏洵、苏辙、苏东坡、曾巩、秦观,甚至躲在犄角旮旯里的黄庭坚等几十位官场文人,可谓是宋词的半壁江山都受到了震荡。
这其中有两个核心关键词,就是“王安石变法”和“乌台诗案”。
所以评价一个人的功过,不能一棒子打死。
否则,你就会变成40岁以前的舒亶,失了做人的气节以及文人的傲骨。
一切都得从元丰二年说起,公元1079年的某一天,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天,舒亶联合御史中丞李定与何正臣,从一清早就开始翻阅苏东坡的作品,逐字逐句,终于从中得到一段: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于是开始轮番上疏弹劾,最终于7月28日将苏东坡逮捕,8月18日收入御史台大狱。
在押期间,又从苏东坡写给曾巩、苏辙、黄庭坚、司马光等人的诗词中,找出大量“证据”,定罪为:愚弄朝廷,指斥乘舆、衔怨怀怒、妄自尊大、包藏祸心、对皇帝不忠等。
总之一句话,你得死。
你死了还不算完,和你有关联的人(连坐),也得一起抓起来的。
这个故事情节眼熟吧,前有嵇康后有崔浩,总之“乌台诗案”爆发以后,数十官员被贬、被罢、以及收监定罪。
可以舒亶为首的御史台真的恨苏轼吗?多大仇大多怨?或者像苏辙所言,不过是苏轼名气太盛罢了?
最主要的是,苏轼的父亲苏洵与王安石交恶,苏轼守孝期满回朝后,上书反对过王安石的“青苗法”,故主动申请离京去了杭州任通判。
而舒亶则是“王安石变法”的忠实簇拥,他从台州临海县尉到京师,也是王安石的一手提拔。
可这其中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是,“乌台诗案”爆发时,王安石已经第二次罢相,回乡养老去了,并且苏东坡落难时,是王安石上书神宗,直言: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也因此,苏东坡才捡回了一条命。
所以你看,历史就是一个巨大运转的机器,只能前进不能倒退,纵然王安石已经不在其位,可因为变法带来的后果还在继续。就算在今天,学者们坐在一起讨论这件事,依然会吵得热火朝天,褒贬不一。
之所以称舒亶等人为错步上前的“小丑”,是因为他们没有王安石的能力,却拿着鸡毛当令箭,失了文人的风骨,也只是想为自己谋利而已。
他们与王安石不同,王安石是真的想去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好。
“乌台诗案”爆发以后,苏东坡被贬黄州,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四年,同时也是他诗作最辉煌的四年。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进入不惑之年的舒亶好像明白过味来了,上书弹劾了张商英,致张商英被贬官。而张商英是变法派(派)的主脑人物,等于自己人干了自己人。
但是在这一年,舒亶也因为论奏朝廷钱粮等事,与尚书省产生矛盾后被罢官,在神宗年间没有再被启用。而彼时他才42岁,正是黄金年龄。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复相,于是苏东坡的春天来了,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大官,手握重权。
但是让司马光没想到的是,在他极力打压派时,苏东坡并没有附和,经历了生死的苏东坡,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个官。并且离开黄州时,他还绕道去看望了王安石,已经有了致仕的想法,当时他还痛失了自己的幼子,为与爱妾朝云所生。
经历了这一系列事情后,苏东坡早就对官场失去了信心,所以在提拔了秦观以后,苏东坡就又回到了杭州,与妻子王闰之、爱妾朝云过着平淡又安逸的生活。
可是命运并没有打算就此放过他。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再次被重用,苏东坡再次被贬,此时的舒亶也复官回朝。
回望过去,整整10年过去了,舒亶看着苏东坡起起落落,也想到了自己,于是作词《失调名》:
十年马上春如梦。
这首词只有短短7个字,却把他半生的经历全部写尽,也迎合了苏东坡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此时此刻,舒亶的心中再也没有的锐气,只想一笑泯恩仇,一点一点地捡回自己曾丢失的文人气节。
其实舒亶是个很有才华的词人,科考以状元及第,存世的50首诗词都很好读,比如《句》:
纤尘不动天如水,一色无垠月共霜。
再比如那首著名的《虞美人 · 寄公度》: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