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水瓶座

麻姓(麻姓氏怎么读)

时间:2023-09-30 11:06:54 作者:孤独是毒 来源:互联网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本文目录一览:

国学日课 | 百家姓之——麻

国学日课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上谷郡。

楚国公族熊婴迁往齐国,改为麻姓,后代便沿袭下来。

汉朝学者麻达,宋朝学者麻九筹,高士麻仲英,明朝以清廉著称的湖广按察使麻永吉,画家麻居礼。

名人故事

麻仲英,宋朝广阳人。七岁便能做诗,时人视为神童。他本来有做官的机会,因双亲年老而放弃,博学多才,品行高尚,乡邻们都十分敬佩他。灾荒之年,盗贼都不入他家偷窃。

本解读摘录自岳麓书社

湛江为什么有一些“麻”字开头的地名?是什么含义呢?

上次我们讲了湛江“那”字开头的村庄,经少数民族语言专家分析,“那”字出自壮语,是“田地”的意思。由于古文倒置的词序,“那什么”就是“什么样的田地”的意思。农耕时代,田地,稻田,关系着一家人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受冼夫人一族的俚人统治。由于民族大融合,俚族已消失,融入壮族或其他少数民族,所以这个“那”字最早的来历很难说得清楚,只能说现在属于壮语。

同样,湛江还有一种以“麻”字开头的村庄,也是源自南越族。南越族,先秦时期百越各部落的其中一支部落。先秦时期古籍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各个部落,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而聚居于广东的南越部落即是百越部落其中一支系,后称为俚人,是今天广东地区壮族和疍家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南北朝时,俚人与汉族大融合,到了唐朝,又细分为几个民族。

《海康县续志》卷六“坛”条记载:“(陈文玉)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出就荐辟,官本州刺史。旧有瑶、僮、侗、僚与黎诸‘贼’,皆惧归峒远去,自是雷无‘贼’患。”陈文玉就是雷祖,唐贞观年间,他管理雷州半岛时,这里有“瑶、僮、侗、僚、黎”五个少数民族,其实都是源自古代百越中的南越族。由于这些残留的少数民族不服教化,经常与朝廷对抗,因此常被称为“贼”,被军队讨伐,最终被逐出汉人统治的区域。

古越人捕猎图

在汉语中,“麻”字的解释并不好听,也不吉利。一是指某些植物,二是指肢体被压后的不舒服感觉,三是指丧失感觉功能,四是指脸上的痘点,五是指一些混乱的纠纷。那么,“麻”字在古越语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目前只能推测与“海边”或“水边”相关。湛江有“麻”字的地名,大多数靠近海边,少数在河边。有的虽然不在海边或河边,但追溯历史,是因填海造田造地而成,早期也是在海边。如果既不靠海也不靠河,则可能是该条村与海、河有一定渊源,但这种情况极少。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的地名。

湛江著名的军港——麻斜街道办,有麻斜、麻新、瑶、麻瑶仔等地名,均靠海。清朝初年,麻斜这里设有炮台,用来打海贼的。

坡头区南调街道办有麻贯、麻东、麻西三条村,都临海,还有一条麻贯路直通海边。

坡头镇有一个麻登村,也靠海,这里围海的养殖的堤坝叫“龙王围”,水产养殖面积3800亩。村民绝大多数为黄姓,以务农为业村民以务农为主,闲暇时亦喜欢到浅海处围捕。

官渡镇有一个麻俸村,人口有2000多人,海滩涂2500亩,海水养殖650亩。村民根据优越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养蚝、养海鸭、养虾或是近海捕捞。

南三岛田头圩北面有一个麻弄村,西水有一个麻林村。麻弄村历史很悠久,建村于明代。在海岛上的村肯定是靠海,捕捞是当地人的主要副业,海边景色很美。网上还有麻弄村的一个视频——《渔家姑娘在海边》。据说是明嘉靖年间迁来的先祖以马为吉祥物,所以叫“麻(马)弄村”,吉祥的“马”都能误传为贬义的“麻”,你信吗?

霞山有一个城中村叫做麻登仔村,在四建的后面,北面是政治部,南面是步行街,现已改为麻登社区,位于霞山繁华路段。这一片原来是临近大海的,后来因为填海才稍微离海边远一点,但现在从麻登社区去去霞山观海长廊开车也就5分钟。

上面所说的这一串姓“麻”的村,从麻斜开始,从南到北排列下来,都在麻斜海沿海,看来是当年俚族某个部落一路占领下来的。

麻斜海的风景

接下来说一下有名的麻章。可能有人会问:麻章不靠海,为什么也叫这个名?这就要从历史说起了。湛江湾(麻斜海)有很多大小海湾深入内陆,如现在的龙王湾,从麻俸一带一直深入到官渡镇,再从官渡镇向廉江市平坦方向走,弯弯曲曲深入内陆十多公里。而古时的赤坎,作为一个古商埠,也有很多优良的小港湾,有时小港湾也深入内陆。如麻章沙墩村,古时就有一条海湾(海沟)从赤坎的鸭乸港一直延伸到这里,再往镇圩的方向走。现在村庄的东边(寸金书院东)还有一条近十米深,宽有近二十米的深沟,这条村崇拜的主神是妈祖。虽经沧海桑田,加上赤坎大规模的填海造陆,沟里没水了,但可以推断,以前的麻章是靠近海边的。

徐闻海安镇有个麻城村,靠近杏磊港,也是海边。据说清乾隆初年,许姓从湖北麻城迁至此,为纪念故土,所以取名为麻城。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比较牵强,清之前这里肯定是有名字的,乾隆朝又不是很远,查族谱也能查到。

雷州附城镇有麻亭、麻演两条相邻的村。麻演村在麻演渡北岸,以渔业为主,海产品金钩虾米出名。麻亭村确实不靠海,但是靠近南渡河,也符合“水边”的条件。

雷州南兴镇有麻廉、麻参两条相邻的村,靠近南渡河,与水有关。

雷州白沙镇麻扶村,从地图上看,这是一条不靠海、也不靠河的村。为什么也有“麻”字呢?据《湛江地名志》介绍,这条村的意思是“船夫村”,那可能还是跟船跟水有关。由于这里经过南调河一千多年的冲积,可能在南越族居住的时候靠海,现在不靠海了。比如雷州东西洋的万亩良田,以前都是海滩,靠填海而成的。

白沙镇还有一个墨城村,这里我们也列入。因为《旧海康县志》中,它被称为“麻蛇村”,民间又叫“麻城村”。这条村跟蛇毛关系没有,古越语原意为“水浸村”。因村址在洋田平原的南渡河畔,古时常被海潮所浸没。

雷州东里镇有一个麻岭村,原来那个岭字非常难写,据说是山坡长满野芝麻的意思。这条村是沿海岸延伸呈块状,村民以渔业为主的,一个典型的海边村。芝麻,你信吗?

遂溪黄略镇有一个麻蕾村,村东头为海湾,滩涂养殖业发达,村民围海养殖鱼虾。

遂溪草潭镇麻公村,村前临北部湾,据着因为村人信奉海神“麻公”而得名,村民以渔业为主。“麻公”这种海神没听说过,但这确实是一条海边村。也许用“麻公”来解释可规避少数民族吧。

雷州有些麻姓村庄在河边

有网友提出,雷州那几条麻字村,其实在古代本来就是靠海的。那几条村的田地是带咸味的,应该是几百年来慢慢形成的湿地,被近代人填海造田成了现在的样子,所以有时还有海水倒灌入田地的现象。

吴川只查到塘缀有一个麻文村,近鉴西河(塘缀通津河)。廉江的大地名我没查到以“麻”开头的,只有青平镇有一个“卖麻”,据说原是一马市,初名“卖马”,后谐音为“卖麻”。地名越改越难听,感觉有蹊跷,这条村是沿河岸延伸的,靠河边。

从以上的地名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湛江“麻”字地名大多靠海边,也有靠河边的,只有个别村跟水没有多大关系,但也有一定渊源。

二、“麻”字开头的地名在湛江不算多,估计因为“麻”字汉语中不雅,不吉利,改名的较多。不像“那”、“调”等古越语字,比较吉利或中性。比如坡头区南三岛地聚村原名“麻练村”。东海岛的网友说,他们岛上的“麻”字村全部改为“文”字了。

三、由于少数民族被认为是不服教化的“贼”,在封建社会是低等民族,群众对村名的解释尽量与汉人或汉字靠边。但大多是误传的解释,比如用湖北的麻城、山上的野芝麻或以马(麻)为吉祥物。

四、由于时代久远,“麻”字村名已经无法追溯完整的意思。如“麻斜”不是“海边一个斜着的村庄”,“麻章”不是“海边的文章”,“麻蛇”更不是“海边的蛇”。这些用汉字写的古越语地名,往往有一个与汉字完全没关系的意思,但极少有人可以解释,可以说已经失传了,除非有《古越语字典》才可以复原。但问题是,南越俚族已经消失了,去哪找字典呢?

由于资料有限,本文只是只是解读大的地名,一些小的地名不包括在内。关于湛江“麻”字的地名,你是否赞成我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提出不同意见,让我们共同研究讨论。

植物中的百家姓:以麻为姓 富足与清宁同在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管弦

麻,是麻类植物的统称,也直接指麻类植物的纤维。

麻种类繁多,可分、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麻的茎皮纤维可以做纺织等原料,有些麻类的茎叶还可以食用,根茎叶可以入药。在历史长河中,可衣、可食、可药的麻,为人类的生息繁衍作出了贡献。

以麻为姓,富足与清宁同在,在纯实和奇妙中,收获平衡。

《诗经名物图解》中的“麻”(左)和“纻”(右)。纻指苎麻

(明)仇英《观榜图卷》(局部)。古时寒门举子常着麻衣,正如唐代牛希济在《荐士论》中说,“郡国所送,群众千万,孟冬之月,集于京师,麻衣如雪,纷然满于九衢。”

“麻”不麻烦

麻,是很有意思的。

由于将麻弄成织布原料需要将麻纤维一丝丝剥离出来,所以麻也引申为“纷乱”之义。于是,心乱如麻之类词语的产生,好像真是让人心累。

其实,麻,一点都不麻烦。

麻字的出现,展示的就是麻的初始而简单的模样。麻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由厂、林构成。厂,本义为简易房屋,多是没有墙壁或只有一面墙的,还常指屋檐;林,由二木构成,本义为成片丛生的树木。厂下有林,就是麻皮挂在屋檐下面的样子。小篆和隶书又将厂字头变成了广字头。在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看来,“广”像建筑在山崖上的房子。广字头和厂字头构成的麻,意思都是一样的。

麻,又挺直而漂亮,一点都没有烦人的样子。战国后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况在《劝学》里说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展现的就是麻对蓬的良好影响。蓬草长在麻田里,不用扶持,都自然挺直。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就能够得到健康成长。而一个好环境,是多少人祈盼拥有的呀。麻营造的,就是优良氛围。在这样的美境中,亚麻的紫蓝或茜红的五瓣花、苎麻的细穗青花、黄麻的黄色小花,等等,全迎着夏天的和风,展露笑颜。

麻,还很有用,这更让人顺心,例如亚麻。早在约一万年以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在尼罗河流域种植亚麻了。大约在1854年,人们在瑞士湖底发现了距今一万年以前的亚麻残片,这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亚麻织物。大约公元前3000年,早期的农牧耕作者利用尼罗河流域丰产的亚麻,生产出质量较高的亚麻布,成为古埃及人主要的服装材料。当时亚麻染色较难,故古埃及服装以白色调为多见。古埃及人还将一种白草灰溶于牛奶中,制成染料,织造洁白飘曳的亚麻布,用于女孩出嫁。想来,穿上那样的白,是多么能够体现爱情的高贵和纯洁呀。婚姻的仪式感,有了亚麻,格外隆重。

亚麻纤维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纺织纤维。在现代人眼里,它强韧、柔细,具有吸湿性强、散热快、耐摩擦、抗过敏、耐高温、不易燃、不易裂、导电性小、吸尘率低、抑菌保健等独特优点。穿上亚麻制作的衣服,那种平滑整洁和飘逸舒适,令人神清气爽。亚麻纤维制成的织物现代的用途也广泛,除了高级服装面料外,还可以用作装饰织物、桌布、床上用品和汽车用品等。

不管是在古人还是在现代人心中,麻,不但不麻烦,反而丰富可爱。

中国的古人也很早就爱种植麻,多为苎麻。苎麻也是全身有用,茎纤维可以制作粗布,即纻;叶可以作蔬菜食用,还可以和根一起作药用,发挥清热解毒、安心除烦、止血散瘀等功能。古人还把苎麻长得最多最好的一个地方命名为麻邑(约为现安徽砀山)。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将麻邑封给一位姓熊的贵族,这位贵族做了麻邑的首领,其家族均在麻邑繁衍,其中一位后人,名叫熊婴,颇有才干,是春秋中期楚国公族大夫,后也食采于麻邑,被称为麻婴。麻姓,即因麻婴而产生。麻婴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麻氏。又因为敬仰麻婴,麻姓人都遵麻婴为麻姓始祖。东汉学者应劭记载道:“麻氏,齐大夫麻婴之后,汉麻光为御史大夫,又麻达注《论语》。”一笔就记下了三位麻姓名人。

身为植物,麻可变成衣物、食物、药物、地名、姓氏等。麻,就这样有了富足的仪态,一路走来了。

“麻”质清静

亚麻的清宁、苎麻的纯实,让麻姓,懂得何为清静心。

清静心,也分由来,有的人可以说是天生具备此潜质,算作素来具有,有的则是历经磨难,看透世事,终于顿悟。

唐代画家麻居礼应该属于前者,他从小就喜欢清静,热爱绘画。绘画,又让他更加心静。沉浸在绘画之类的艺术活动中,也确实有个好处,可以少见一些不想见的人,少讲一些废话,不浪费精气神。麻居礼长大后,尤其善画佛像,画工细腻传神,声迹甚高。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与佛像的亲近中,他更有了一颗清静心。

金代文人、医家麻九畴(公元1183年-1232年)的清静,则是历经沧桑之后的回归,大约算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代表了。麻九畴,字知几,号征君,初名文纯,他三岁识字,七岁能写草书,写的大字有到几尺的,故他少时就颇有名气,被世人当作神童。金朝第六位皇帝完颜璟(即金章宗)召见他,看他坦诚无畏地走进宫殿时的样子,不禁问道:“你进宫殿中来也不惧怕胆怯吗?”麻九畴回答说:“君臣,是父子。儿子难道害怕父亲吗?”金章宗听了,既惊奇,又满意。麻九畴未成年就入了太学,文名也很大。

金军南渡之后,麻九畴开始集中精力自学古学。他精通五经,以《周易》《春秋》见长,还喜爱北宋哲学家、易学家邵雍的《皇极经书》,喜欢算术、卜筮、射覆等,文章也写得精密奇健,诗尤其工整细致,可谓文理俱佳。兴定末年(公元1222年),麻九畴在开封府参加考试,获词赋第二名、经义第一名,因而更是声誉大振,妇孺皆知。可惜,他参加朝廷考试时,却因故被贬退。此事过后,麻九畴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回避诽谤和嫉妒,连诗歌也不写了。

在世事的磨砺中,性情飘逸、好恶分明的麻九畴,深知自己终不能与俗人为伍,虽然被人举荐当了几年官,但还是很快又称病请辞,开始了隐居生活。

隐居后的麻九畴,喜欢了医道,与医药学家张从正交往过甚。张从正(公元1156年-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金元四大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即除了张从正的攻邪说,还有刘完素的火热说、李东垣的脾胃说、朱震亨的养阴说。张从正融会贯通了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种治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以攻邪治病为主的独特风格,又被称为攻邪派代表。

麻九畴跟随张从正,学医,采药,疗疾,还为张从正所写的医书润色。张从正一生著述颇丰,比较有代表性的《儒门事亲》,就是麻九畴参与编著的。《儒门事亲》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成书于公元1228年,共十五卷,前三卷为张从正亲自撰写,其他各卷由张从正口述,经麻九畴等人记录、整理而成。

对于麻九畴来说,隐居后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似麻,细腻而柔软,轻舞在山间。

“麻”有多面

当然,麻也具多面性,即是如此。

原产于亚洲中部,在中国也种植得早。和亚麻、苎麻一样,也用途广泛,还韧性强、价值较高,其种子可制成食用油,其纤维可制成绳索、渔网、粗布衣料等。最重要的特性,就是作为精神活性物质的用处,可以让使用者产生愉悦感,甚至置身于极度兴奋之中。

正是由于这一特质,呈现出两方面状态:可以成为治疗疾病的良药,能够缓解严重的肌肉痉挛与疼痛、烦躁与疲劳、情绪障碍、厌食等症状;也可以成为最危险的药物之一。长期大剂量使用会上瘾中毒,引发脑部疾病、免疫系统抑制、神经系统疾病和严重的行为损伤等,一旦停吸还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和生理依赖,出现戒断症状,如幻觉、妄想、头痛、颤抖、出汗、胃痛、恶心、腹泻、坐立不安、睡眠障碍、精神失常等,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与其他没有根本区别。

可用,也危险,成为的标志。这种标志,在麻姓中,也依稀可见。例如,后赵太原人麻秋。

麻秋是赵武帝石虎手下的将军,因他是胡人,也被称为麻胡。胡人是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不过这种称呼还是带有蔑视、不屑之意的。据记载,麻胡杀人如麻,暴戾残忍,令人恐惧。有做母亲的,就以麻胡之名,来吓唬啼哭的孩子。唐代小说家张鷟的《朝野佥载》有这方面的记载:“后赵石勒将麻秋者,太原胡人也,性虓险鸩毒。有儿啼,母辄恐之麻胡来,啼声绝。至今以为故事。”麻胡竟是如此“威名震四方”。从教育角度来说,这种母亲的教育方法令人担忧,这小孩就更可怜了,小小年龄就被迫“领悟”了一个名字的“意义”。

麻秋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他英勇善战,征战时驻军而修筑的城,如麻一般密实牢固,又被称为麻城。他也懂义气,《资治通鉴》记载道:“麻秋之克金城也,县令敦煌车济不降,伏剑而死。秋又攻大夏,护军梁式执太守宋晏,以城应秋,秋遣晏以书诱致宛戍都尉敦煌宋矩。矩曰:‘为人臣,功既不成,唯有死节耳!’先杀妻子而后自刎。秋曰:‘皆义士也。’收而葬之。”麻秋攻克金城时,面对不肯投降而自杀的金城县令车济和宛戍都尉宋矩,他也由衷敬佩,认为他们都是义士,命人好生安葬了他们。

植物与姓名的关系,就是这样奇妙的。有时候,有的人完全不知道,自身,会和植物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于冥冥之中,深深浅浅地显现出来。

麻,终于在宁静安详与丰富多面中,达成平衡。我们,也透过这如麻的网,看见麻居礼在精工细作,描绘清宁和长久;看见麻九畴与张从正为伴,行医著说,帮助他人,成就自己。他们都挣脱了如麻一般的枷锁,拥有了同麻一样的顺意安宁。他们的内心,获得了别样的清静和朗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