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原文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论二首 脉证十七条 方二首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肺中寒,吐浊涕。
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肝中风者,头目目闰,两胁痛,行带伛,令人嗜甘。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族复花汤方;皆同)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口敢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
心死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目闰 目闰 而短气。
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臣亿等:详五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它可以补缀也)。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右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渐加,以知为度。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加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馨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馨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馨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精讲一
下面我们讲第十一篇,第十一篇的篇名叫做,《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这回篇名多出一个“并”字,没什么特殊意义,就是原文怎么写的,我们就怎么转抄过来,讲“五脏风寒积聚病”。如果讲合篇意义的话,是哪些病合篇了呢?五脏的风寒,讲了五脏的中风、五脏的中寒,然后又讲了积、聚、䅽气鉴别,实际上,他(仲景)讲了五脏病的举例,还讲了五脏的真脏脉,这一篇非常特殊在哪里呢?就是脱简比较多,我首先讲它合篇的意义,讲了这么多的内容,都是因为这些病证比较危重,此类病证,就是指这一系列我点到的病证,属于比较危重而且难治,所以合篇讨论,但是需要指出的,就是它这一篇的特点,着重于以五脏为纲,对疾病进行分类,这也是体现,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的一个篇章,第二,它体现五脏为核心的辨证方法,这是值得学习的地方,一个是以五脏为纲,对疾病进行分类。第二,就是体现,五脏为核心的辨证方法,所说它的不足,就是不知道是在传抄过程中遗漏了,还是原文就不全,现在没有考证。第一,我们从体例上能发现,首先,他是讲,肺中风、肺中寒、肺的死脏脉,结果在五脏的病例上,缺少肺的什么病,就是说前面的内容全了,但是五脏病的举例没有肺,接下来写肝,有肝中风、肝中寒、肝的死脏,然后,举出了一个肝着病,对肝的描述比较全。第三,来讲,心中风、心中寒、心的死脏,举了一个是心伤,心伤是五脏病的举例,在心的方面,同时又举出来一个,属于神志方面的、功能性的病变,即邪哭,这就是比别的五脏病举例,多出一个,分开论述,一个是属于器质性的病变,心脏伤。第二,功能上的改变,提出邪哭,这比较全的。接下来,它讲脾,有脾中风、缺脾中寒,有脾的死脏,举出脾约证,脾约是在《伤寒论》有重复。最后谈到肾,首先举了肾的病证举例,肾着病,举了肾的死脏脉,缺肾中风、肾中寒,这就是关于五脏的风寒,以及病证举例,缺肺的症证、脾的中寒,肾的中风和中寒,我向大家推荐,湖南中医学院的老领导、老专家,叫谭日强,他发表的一本著作,就是《金匮要略浅述》(1981.9人民卫生出版社)那本书,在这一篇里面,他在[校勘]上做了一些工作,把缺如的地方提出了个人的意见,可以作为学习参考。
关于概念的问题,我在这里面做一个简单介绍,首先说五脏中风,什么叫“五脏中风”,就是指的阳邪、热邪、实邪,它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病证,叫做“五脏中风”,指阳邪、热邪、实邪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五脏证候,这个病证,因为它是五脏辨证方法,五脏为核心所产生的五脏证候,尽管有缺如,刚才我们已经把有关内容,给它从头到尾理顺一下,它要以五脏这个核心进行辨证,因此希望是五脏证候,现在不全,我就写做“为人体所产生的病证”。五肝中寒,就是指相对应的,属于阴的,风为阳邪,寒为阴邪,因此,就是指对阴邪、寒邪、虚邪,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五脏病证,就叫做“五脏中寒”。“五脏死脉”,这也是它和前面,我们讲《中医基础》、《内经》,不一样的地方,在它这里面,实际上,“死脉”也就是阳气将竭的脉象,或者说真气将竭的脉象,表现为无根、无神、无胃气,那天,我们复习正常的脉象,就是应当有胃气,有神、有根,现在,属于真气将竭了,无根、无神、无胃气,所以叫“绝脉”,或者是叫做“真脏脉”,在它《金匮》这里面,叫做死脉。绝脉,真脏脉,是真气将绝的脉象。三焦病变,在本篇的内容里,也是一个举例的范畴,那对于三焦的认识,仲景已经从五脏的方面,与之结合,他已经看到了,上焦应该属心、肺,中焦属脾、胃,下焦属肝、肾,到举例的时候,他就讲到了三焦的热证,然后,举出了大肠、小肠的虚、寒证,包括热证,这就是举得不全,他(仲景)在这《金匮》里面,也体现了对清代兴起的,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比如说肺痈的临床分期,是卫气营血辨证的雏形,现在,在本篇里的三焦病变,等于为三焦辨证奠定了一个基础,就是这么一个作用。下面,不是积、聚、䅽气的鉴别,这也是《中医基础》,包括《中医内科学》反复强调,特别是《难经》对积、聚的阐述,它《金匮》多出来一个䅽气,䅽气和刚刚我们学过的宿食,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又有区别,等到讲具体条文的时候,我们再提起,有关的概念,特别是积滞,为有形之邪,有形的,所以它形成的是,癓块、痞块。聚,无形之气,推之移动,在它原文里说的,和我们《中医基础理论》学的,以及《难经》所表述的,都是一样的,关于三焦病变,积、聚、䅽气的鉴别,都是重复以前的内容,他(仲景)认为,在五脏病变里面,这必须要熟知,有关概念的部分,就介绍到这里。
关于五脏的中风、中寒大家自学,关于五脏的举例,我想按照原来本科重点要求的,对肝着、肾着掌握就够了,脾约,因为和《伤寒》重复,我们若讲五脏的病证,就是肝着、肾着、脾约,再就是,我给大家补出来的心脏伤的问题,心伤和邪哭,把五脏症证讲清楚,然后,我再给大家讲三焦病变的举例,和积、聚、䅽气的鉴别,这就是今天十一篇的内容,这么组织安排的。
首先,来看“肝着”,在第7条上,第7条,就是肝着证治,请大家看原文: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二类)
肝着的病人有什么作以特征呢?他写道“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我先把原文解释好,再给大家说肝着的概念是什么。肝着,“着”字的解释,请大家看16条,什么叫“着”,在125页,“着”,不带草字头,写成我这样的字,着,也念[zhuo],一定要念成[zhuo],当什么意思讲呢?此处音义同“着”(zhuo),这两个字都是一样的,叫做“留滞附着(zhuo)”的意思,留滞不去,着(zhuo)而不去,都是这样。这是讲“着”的含义,留滞附着不去之义,为什么叫“肝着”,是因为肝脉的循行部位在哪啊?循着胸胁,所以,肝脉布两胁,络胸,“肝着”起名和肝脉循行有关系,什么留滞附着不去呢?一定得是指病邪,什么样的病邪?因为从方测证能看出来,和气滞、瘀血有关的,所以,就该指病邪留滞附着在肝的经脉不去,因此得名叫“肝着”,病邪留滞附着于肝的经脉,或者是肝脏,肝脏包括肝的经脉,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先说的是它为什么起名叫“肝着”,是因为病邪留滞附着于肝脏及其经脉,肝脉布胁络胸,因此,它出现的典型症状,请大家看原文。
原文说“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得了肝着病的病人,非常的喜欢“蹈其胸上”,足踏为“蹈”,跳舞,舞蹈,“蹈其胸上”,得拿足踏,实际上,我们经常看到这病人用手来捶打,捶打哪呢?就是我们说肝脉所循行的部位,捶打后他就觉得舒服,“蹈”字,有两个含义,第一,不否认有足踏的问题,以后我举病例大家就会感觉到,实际上也是“重按”的意思。山东中医学院刘献林老师,我不知道他的身体状况如何,他发表的也是《金匮要略》的,一种义释本《金匮要略语释》,1981.8山东科技出版社,他在那里面对这个条文的“蹈”字,给解释成什么呢?不念qia,也不念nie,念成tao1(第一音),当什么讲呢?就是揉按的意思,这个“蹈”字,在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方后,他给举了两个病例,其中,他要说“足蹈”的问题,写得非常形象,同时我在一些医案里面也看到,写有“足踏”,需要足踏,这是山东中医学院刘献林老师的意见,应该是提手旁,念成tao,揉按的意思,需要在胸部、胸胁不舒服的部位,揉一揉、打一打,觉得很舒服,为什么?刚才我已经讲了,这种病邪影响到肝的疏泄,影响了气的条达,所以,这病人就想要自救,打一打、捶一捶,使这个症状得到缓解,这是临床的一个特征,怎么解释它的病机,我们说就是通过喜按的情况解释,但这种喜按,可不是我们讲的虚寒性腹满的,那种喜按,那是寒气攻冲,无形之邪所致,现在,我要提示大家,是气滞血瘀的病证,他喜按,也只不过是病情轻的时候,他想借助这种捶打促其血行,借以舒利气机,使它气机得以舒展,令郁滞条达,缓解症状的表现,是一种自救的情况。
下面,它又说,“先未苦时,但欲饮热”,什么叫“先未苦时”,就是肝着病,还没发展到严重程度的时候,或者是在没有发作之前,或者是发作的初期轻浅的时候,除了愿意捶打以外,还非常愿意喝一些热汤、热水,这种表现又是一种自救的方式,“但欲饮热”,喝点热汤、热水,我看现在喝咖啡更有兴奋性,止痛作用也挺明显,这饮热也是一种救助的办法,借助它温运气机,温运气机也是一种条畅的办法,解除他这种郁滞造成的痞闷不舒,甚则刺痛,那也就是说,在概念上,肝着是指因肝脉布胁络胸,有病邪留滞附着而得名,以胸胁痞闷不舒,甚则刺痛,这个特征按照原文来记,就是多说一些,并“常欲蹈其胸上”或“欲饮热”,为特征的一类疾病,这就是“肝着”。我重说一遍,首先说命名上,是因肝脉布胁络胸,有病邪留滞附着而得名,这是和肝相关的,在临床症状上,以胸胁痞闷不舒,甚则刺痛,令病人“常欲蹈其胸上”,或“欲饮热”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就叫做“肝着”,等于我从它的命名、临床特征上,特别用原文来表述,“常欲蹈其胸上”或“欲饮热”,这种自救方式,都是要借助舒利气机,调畅气血,有这个作用,实际上,这种自救方式仍然不能解决,怎么办?“旋覆花汤主之”,特别我刚才提到了,轻的话,痞闷不舒,你捶一捶、打一打,喝点热汤、热水可缓解,现在到刺痛的程度,已经气滞血瘀了,根本的办法就是“旋覆花汤主之”。
我们来看一下旋覆花汤的组成,三味药,旋覆花汤为主药,为什么拿旋覆花为主药,咱们学《中药学》的时候,就旋覆花特殊,所有的“花”皆主升,唯独旋覆花自己主降,但现在,若用旋覆花为主药,是因为它走肝经,我现在讲这病邪,是在肝经的循行部位上,留着不去,因此,选它旋覆花入肝经,通肝络、祛邪气,达到止痛的作用。因为现在我们说,轻则是一个痞闷不舒,重的话是一种刺痛,作为施覆花来说,它有沉降的作用,特别是专到肝经的循行部位,在胸胁,旋覆花有通肝络的作用,所以,把旋覆花汤理解成,“通络止痛”法的代表方剂,名就在这,看,通络,旋覆花汤,在后世,特别叶天士对这个方子,衍化出那么多的加减法来,最终要取它什么作用啊?久痛入络,取其通络止痛的作用,旋覆花汤为代表,所以我们今天学,不是来学旋覆花汤就这么几个药,它能治这么重的病吗?学其法,特别是选旋覆花为主药,道理何在,专入肝经,而且是“久痛入络‘的,这种疼痛难以祛除,即选旋覆花。再一味药,葱白,葱白就是大葱,应该是取它的辛散温通之力,专门选葱白,不是吃葱叶,葱白的部分有什么作用?辛温能够通阳,辛温通阳的作用,讲薤白是小根蒜,也是取它辛温通阳止痛的作用。现在,葱白,辛散温通止痛,作为辅药,协助旋覆花来达到辛温通阳的作用,所以,食疗里葱、姜、小根蒜,在仲景的方子里面,全有体现,包括大枣、粳米,保健食品全在这里。新绛是什么药?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帛,丝织品,它要染成红色,在过去就是必须拿新织物,新的丝织物,然后用猩猩血,或者是象苏木、藏红花这一类的,红色特别鲜艳的,用它染织,你象我们看唱京剧的,戴着那个帽子都有红缨,过去就是拿这东西染的,都得是新绛,所以,有的时候,药局斗子里没有新绛的话,就把那新染的丝织物,红的,就入药,这是原意。还有的认为新绛,也可以就用苏木、茜草来代替,就是选一些活血药,他(仲景)当时选的药,就拿能够染织成新绛为红色的,那就是红花,藏红花,选最优等的,藏红花,严格来说得是从国外进口的,才是藏红花,不是咱西藏产的,藏红花是指进口的,具有优质的活血化瘀作用的药,且药性比较平和,那是藏红花,常用茜草、苏木来代新绛,取它活血化瘀的作用,所以,旋覆花汤给你的启发,就是对于久痛入络的疼痛,而且达到难忍的程度,为什么叫做“着”,着而不去,留滞附着这么一种情况,就是提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采取通络止痛、活血化瘀法,这个治法很重要,特别是活血化瘀法。
因此,结合我上次说胸痹病的治法,除了在第九篇里面提示的,宣痹通阳法,扶正固本法,温通止痛法,还应当补出一个,就是由气滞转向血瘀的时候,一定要有活血化瘀法。我觉得,根据今天讲的肝着的部位,以及它表现的临床特点,也是先有痞闷不舒,之后,气滞而血瘀,刺痛。所以,实际上,是张仲景对活血化瘀法已经有所认识,而且对这种病证,应该专选达到胸胁部位的药物,因此,胸膺部的病变,他选的是瓜蒌,开胸散结,以化痰为主,如果加活血的药,用旋覆花,你临床再试试,真是这样的疗效,比方我给大家推荐的血府逐瘀汤,里面有桔梗、枳壳,张仲景自己有桂枝、枳实、厚朴、白酒,不用白酒,特别是桂枝的平冲降逆,这些方药的使用,对于冠心病、心绞痛出现的,一系列情况,非常有指导意义。因此,认为化瘀可以通塞,活血可以通络,就是从本方理解出来的,化瘀能通塞,活血能通络,因此,对于“通络止痛”法,特别是象叶天士,发明了加虫类药辛润通络,我们这是葱白,通阳通络,他再发展,加入虫类药加强活血化瘀力,就是辛润通络法。
[按语]的部分请大家看,《讲义》提出了,一个是旋覆花汤的新绛,《本经》(《神农本草经》)里面没有记载,有的医家认为,就是用染成大红色的丝织品,帛,取其义,活血化瘀,陶弘景认为,新绛就是茜草,直接来回答茜草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在方中配伍。我们现在,也可以用来治疗,比方说半产漏下的妇人,也可以选用旋覆花汤,直接用茜草效果更好,这对于祛瘀血,确实有临床价值。还一个,在王清任的《医林改错》里,他给引的一个病例,非常的有意思,举了一个病例,“胸不任物”,(是指江西一个巡抚,是个老翁),他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能盖任何的东西,连一个薄布盖上都睡不了,为什么?胸闷、疼痛,这是“胸不任物”,即胸上不能盖东西,任何的覆盖都不行,又“胸任重物”,一女每晚要睡觉的时候,令其仆人坐其胸上,你说这“重物”,都坐着一个人,比足踏还严重,为什么?他(王清任)首先说,都用了血府瘀汤治疗,一个血府逐瘀汤,既治了“胸不任物”的病人,也治了“胸任重物”的病人,为什么?特别是我要提到,为什么要叫“血府”,血府,指胸中,另外,心主血脉,血府为脉也,所以,大家认为是血府中有瘀血存在,血府逐瘀汤给人的启示,就是活血化瘀法,而旋覆花汤,恰恰提示的,对于久痛入络、久病入络的,这种瘀血刺痛,“旋覆花汤主之”,提示的活血化瘀法,通络止痛,和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用意完全吻合,所以,血府逐瘀汤也是由本方演化而来,临床有实际意义。
草书是极理性与极浪漫诗性相结合的艺术。
极理性--即表现对传统作品笔法章法的解读、感受--深度地感受--思考--判断--总结--找出经典--模拟--深度模拟--锤炼。
极浪漫诗性--即创作主体的天赋--才情--性情--情感爆发力--艺术地转化。当然,才情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今欲归帖》 传为张芝之作,或为唐张旭所作
所谓浪漫诗性:是指生命在遭遇苦难时,依然坚定信念,不会被压垮反而能够使境由心转,以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就像电影《芙蓉镇》里的秦疯子,被诬陷错打成右派去乡镇扫大街,还跳华尔兹舞,还满怀热情地去谈恋爱。还有《上尉的曼陀铃》,在充满战争硝烟的日子里,还热爱生活、爱好音乐、向往爱情。在艰难的境遇里活出人生的灿烂,这是大智慧、大境界。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笔法、结体、章法、包括墨法等等,都是我们从阅读经典的书法作品和进行理论总结时得来的。笔法--能改变作品的气韵;墨法--能增加作品的气势;章法,我们称为形式--能决定作品的气象。这其中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极个性的。共性的是基本的笔法、字法、墨法,个性的是此书法家与彼书法家在用笔、结字、墨法不同的那一点。能够成为一个不被历史网眼漏掉的书法家,大都有其不同与他人的那一点。其实这一点也是最能体现这个书法天赋才情的一点。仅有共性,那是谁都能"操练"一下的技术范围,而不能用才情来衡量或评判。
所有的学科最基础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模仿。尤其是书法。那么,我们所讲的笔法也必须走临摹的途径。这是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几千年的传承和自身模式系统的特定。一个书法家从技法--艺术--道,是一个漫长锤炼达到渐变的生命与艺术互为修行过程。
《晚复帖》 传为张芝之作
在草书中,确切地说狂草书的临摹是很困难的,对于狂草的临摹,只能是在技法和形式上的努力追寻,而很难做到神采的模仿。当然所有的神都需要形的承载。但是仅有形,未必就能有神采的很好表现。就像我们大家都来画一根线,这根线索表现出来的起、止、行和笔法生发出来的气韵,也一定有所不同。这似乎是一个很复杂而又难以言说的问题。因为我们无法寻绎到古代狂草书家当时书写时的真实状态。所以,邱振中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发出这种天问"神居何方?"
对于我们解读以往的传统,古代的书法家则永远是个谜;而对于未来人,当下的我们也会留下太多太多的谜?对于历史的认知和解读,虽然会随着考古的新发现对那些曾经模糊的问题会越来越清晰,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准、拣选和解读。当然,还依然会有难以探索的谜困惑着我们。
怀素《食鱼帖》(古摹本) 水墨白麻纸本手卷
从书法与个体生命的关系来看,每一个书家每一次的精心创作都是生命中的唯一。每一次创作、每一个点画的笔法书写结构,章法都是这一特定时间的心情、笔、墨、纸的具体情况决定的,这一笔、这一个字、这一行字都是根据上下或左右的结构形态的情形限制而决定如何即兴书写的。当然草书的结字也是有规则的,但那只是共性的草书法则而非一件真正精彩的狂草书,狂草的创作在字法上虽也依据章法规则,但在具体的作品中它是即兴的,根据创作当时的环境、心情、工具即兴发挥的,它可以在用笔、线条、结构规则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行变异或变体,这种想象能力和诡谲的应变能力正是草书书家最珍贵的素质,也是必须具备的天赋。
那么,对于学习草书、狂草者有没有可供依循的方法呢?我想如果我们进行深度的感受、分析、思考、判断、总结还是能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的,我们是否可以分作两个步骤来分析学习,先学基本的共性的字法和点画,然后,再训练自己对于形式的整体把握,同时我们还要放弃以往其它书体中,顿挫,一波三折慢动作的分解,要用一种轻松自然而流畅的书写动作来完成狂草连绵起伏的点画及线条的优美组合。因此它又需要手指、手腕,准确的动作和精微的控制能力,以及臂膀的挥运、心灵的放松、速度的提升。
文徵明《草书七绝诗轴》 纵109.6厘米 横30.6厘米 苏州博物馆藏
一、笔法
在笔法方面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毛笔的选择
古人说:"君欲从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写工具也是我们能写好书法的先决条件。虽然这似乎不是个问题,但我常常在一些辅导班上,看到有些同学因为选择的毛笔不对路,临摹起来很费力气也不容易写像。
长锋羊毫弹性大,蓄墨多,写出的线条柔韧性强。但由于锋太长又柔软很不好掌握,那么,我们可使用毛笔的三分之一就行,这样便于控制。
狼毫蓄墨少,弹性稍差,写出的线条矫健、劲爽,棱角分明。但由于蓄墨少不利于写一组字,尤其是狂草要写连绵的字组。
而兼毫是这两种笔性的折中,既不像羊毫那么柔软难以控制,也不像狼毫会出现圭角太多。但是,无论是什么品质的毛笔,最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加上我们勤奋训练自己的手与毛笔之间的细微感觉,体会自己的手怎样使用它,驾驭它时的席位感觉,让它在触纸的瞬间,尽可能地表现出良好的线质和自己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不同的工具(笔),适应于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心性,不同的纸张,不同字体的大小。还要根据自己所要临摹的字帖和自己的心性和习惯以及宣纸的品质来决定选择工具。就像调养我们的身体一样,根据不同的阴阳虚寒、燥热体质来选择不同的食物,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食性,你要分析这个食物的食性适不适合你身体调养的需要,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一人一性,毛笔也是这样,一种毛笔有一种性能,一种性能表达出不同于其它毛笔的艺术效果。
(二)用笔
我们都知道中国书法之所以是世界文字文化中称得上艺术的汉字书法艺术,是因为它特殊的工具笔、墨、纸、砚和汉字特殊的书写笔法。无论何种字体,所谓用笔就是起、止、行、使转、提、按、顿、挫、切、接等,还有具体到个体书家的属于他自己的用笔习惯。其实,我们临帖就是在模仿这些具体而又细微的地方。比如,我经常看到有的人临帖就是在抄书,而不是模仿这些具体的写法。临帖要先读帖,认真感受体会,深刻领悟其笔法的来龙去脉,把它们分解,从横到折,从竖到弯钩,点的势是如何的对应,撇和捺笔锋的不同角度。
例如:黄庭坚被后世评说是长枪大戟,他的长线条没有平滑、直爽的感觉,行进中多有波折,损失了线的畅达,却平增了线质的苍茫感和老辣。而怀素的《大草千字文》却没有长横,使转少顿挫多圆转。线条比较劲健圆润,能看出"二王"尺牍的渊源。
张旭的《千字文残石》用笔的速度之惊人是现代书家不能比的。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以及李白、韩愈等人诗文的描绘中,仿佛看到一个身着长衫、头束发髻、提着酒壶、东倒西歪、跌跌撞撞沐浴在风雨中,在素壁前,泪雨纵横地尽情挥洒,在酒神笼罩的迷狂书写中不能自拔。那种生命状态,那种神性附体沉醉的书写状态,我们当代人万不及一,惭愧啊!
我觉得若是致力于草书研究,张旭是一个绕不过的重要人物。同时,还有一两个研究张旭的重要人物值得关注。
徐渭《行草应制咏剑轴》纸本 352×102.6cm 苏州博物馆藏
一个是熊秉明先生。他1922年生于南京,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47年赴法国留学,攻读哲学,后改雕塑。1962年执教于法国巴黎第三大学,后又开设书法专业课程。在香港《书谱》杂志发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被称为是按论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开创性的著作。1983年,《张旭与狂草》被收入《法国高等汉学研究丛书》,他曾在北京进行三次系统的教学实践,分别为"书技班"、"书艺班"、"书道班"把书法分为三种层次进行教学。对以后的书法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他的《张旭与狂草》第一部分:"历史的研究"两章:1.生平;2.作品。第二部分:"美的研究"七章。1.长河之源;2.张旭的哲学基础;3.挥运的艺术;4.人和自然--宇宙;5.人和社会;6.艺术创造与潜意识;7.结论。(1)草书与现代艺术精神;(2)中国的天才。这部古代书家专论通过对一个个案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书法本体与书法史的问题。
第二个人就是韩玉涛先生。他在《写意--中国美学之灵魂》这部书中对孙过庭、张旭、王铎、黄庭坚、等从儒、释、道及哲学、美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多角度进行了专题个案研究,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给我们提供了学术的参照。也是一个值得敬重的大学者。
近一段时间好像当代书坛特别关心草书的创作。所以,一些网络和报刊媒体前段时间刊载了有关当代草书家和草书创作的讨论。1.当代有没有草书大家。3.当代草书的创作技法娴熟上的不足。3.当代草书家的才情、诗性,浪漫情怀在眼前利益欲望的消解、弱化、遗失…似乎当代人太现实、太实际、太有分辨之心,太不能放下,不懂得舍而后得的大快乐、大境界。我感觉这个时代需要草书也很期待草书。能否诞生草书大家,我们充满信心。当然,草书大家历代都少,有的时代还是空缺。我们没有必要强求,艺术家的产生不像割韭菜,会割了一茬又一茬。这个时代有没有草书大家不是现在说了算的,是要由历史来拣选的。
解缙《游七星岩诗》卷 纸本 草书 23.2×61.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那么,草书的用笔是不同于其它书体的。它不同于楷书的逆锋入笔,然后切笔、顿笔,篆隶是逆锋入笔,铺平笔头毫锥、涩笔运行。有一个老书家这样总结:楷书是三下子,篆隶是两下子,草书是一下子。我觉得他直入问题的本质而又总结得简洁明了。草书的用笔是,当笔尖落在纸上是直接顺着笔锋往下运行的。即孙过庭说的"草贵流而畅"。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情性,即指人的情感和性格,形质即形质本质,外在的形状。草书的技法最为严谨,不能任意长短。《草诀歌》说:"长短分知去。""知"字和"去"字在笔画的长短之间来区别。草书若违背了使转不能成字,例,"等术"如果把这些细微处做错了,就会犯大错,写错字。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中,就有一个作者因为一个字不够准确,评委有争议,还搬出七八本草书大字典,也还是不能统一意见,结果没有评上一等奖,反落在三等奖里。草书是比较麻烦的,长一点,短一点,使转的大小都会变异,变成另外一个字。所以字的准确度很重要,这是致力于草书创作的书家要下的硬工夫。
草书的使转不像楷书,把提、按交待得清清楚楚,草书的提、按在快速的行笔使转中,在瞬间内化,而不是简化,如果把笔头里面的动作都简化了,写出来的线条就没有内涵、不丰富,就像一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曾经临过什么帖,写过多少种字体,都能在你的笔下流溢出来。比如,你曾写过篆隶,你笔下在收笔处就会出现章草和隶书的韵味,你的线条就有篆籀之气,就会格外高古,而你学过楷书、甚至小楷,你的入笔收笔动作就会显得很准确、干净。有过多种书体的学习或多年的临池经验,你可以从他的用笔上看出来。
郑燮《草书司空曙七绝》 65X100.8cm 南京博物院藏
帖学一类的大草风格,一般使转多于圆转。也、外拓笔法。有人提出"魏体行书"、篆隶入草(有的人不讲使转,还美其名曰,"我是用篆隶笔法写草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来圆转笔法呢?即中锋用笔,那么是否仅有中锋就是最完美的艺术效果呢?肯定不是,因为仅有中锋达不到中国书法的千姿百态的丰富美,就是在古代法帖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大量使用露锋(书谱)、侧锋《肚痛贴》(为何计非临)、切锋《千字文残石》(连枝交投友),逆锋《怀素大草千字文》、绞锋等。
总之,我们要重视笔法,笔法也可以说是传统书法中的核心和内在形式,是书法最本质的东西,不掌握好笔法就谈不到汉字的结构、章法、墨法等,我称之为形式。如果没有笔法,也可以说你不是书法作品,而是美术字、粉笔字、钢笔字、铅笔字,所以笔法是写好书法艺术的基础,是临摹功课的第一步和基础。
草书贾至大明宫早朝诗轴 纸本 纵173.8厘米,横4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三)线质
能够掌握了笔法,我们还要求线的质量。所谓的线就是古人说的"画"。
清初石涛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自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吴冠中认为,石涛的"一画",强调的是"务必从自己的独特感受出发,创造能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画法,因每次不同的感受,便须不同的表现方法,于是画法千变万化,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故所谓"一画之法",并非指某一具体画法,实质是谈对画法的观点。
沈鹏先生认为,书法的最简单也是繁复的莫过于"一画"。书法的线是由无数相互依存、抗衡,又相互拒斥、渗透由这种特殊的力作用着的"点"累积而成,可以说是"积点为雄"。书法的"一画"中由于有无数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力"的折冲,故表现为"一波三折",书法的每一笔所从出,都受对立面的制约。
石涛 题画
所谓的"血脉""行气""形断意连"都贯穿着"一波三折"的原理。
石涛的"一"是整个世界宇宙。吴冠中的"一"是一种观念,沈鹏先生的"一"是书法中深刻而又丰富的"一画"。
今天把石涛的"一画之法"引入书法,以"一画之法"来审视历代书法大师,我们会发现,大师们的书法,无不闪耀着大师本人的人格光辉,暗合石涛的"一画之法"。
所谓"一画",就是我们书法中的线条,许多个"一画"线条组成了我们的汉字艺术,组成了作为我们书法家在宣纸上的大千世界,所以,它如石涛所言的"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所有的众有和万象都乃自我立,都源于我们个体生命的心,然而这个心不是狭隘的个我,而是和天地万物相通相融的大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我们书法家在宣纸上创造的大美也无声。那么就是这个组成大美的最基本的"一画",却含纳着丰富的内涵。在沈鹏先生看来(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篇文章的)这"一画"中充满了对立矛盾统一的关系,其中的折冲、对抗可谓"一波三折",其中所谓的"波",即书法中的气韵、血脉、形断意连、气通隔行等。每一笔画的出现都受已有条件对立面的制约,"一画"的深刻性和丰富性,就要求我们在"一画"中承载的是充满生命浓度的线质。当然这条物化的生命线质要想尽可能地做到尽善尽美,既有形而下的技术,也有形而上的要求。在我们明白了以上所讲的笔法诸问题后,还有一个形而下的关键问题,即对毛笔的控制。很多人知道怎样写的道理,可就是写不好,因为他不懂得控制,控制毛笔的提按行驶靠的是手和心和气。
米芾《吾友帖》局部
蔡邕《九势》中对"力"这样讲评说:"下笔之力,肌肤之丽。"从"力"被作为书法美学的中心范畴使用的那一天起,蔡邕就确切地认定,生理之"力",是艺术之"力"的本原。"力"即是笔法、形式的外在意象,又是艺术生命美丽的重要内涵。我们常常能通过一个书家的作品看出他的生命力是否旺盛。
晋卫铄在《笔阵图》中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需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钟繇:"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
"所谓笔力是指线条的力度在人们心中唤起的力量。"中国书法杂志社编的《书法艺术》中称。
提笔书写所耗费的力远大于按笔书写所耗的力。提笔的难度远大于按笔的难度,写小楷费的力可想而知。"人知起笔藏锋不易,岂知出锋甚难。"就像一个人走平路与走独木桥、走钢丝能一样吗?它需要极大的控制力。笔毫锥体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需要在书法家敏感精微的控制之中,才能写出符合书法家心意的线条笔画。毫无疑问,如何提高控制技巧,增强笔画线条的力度,是用笔最突出的中心和难题。我们要在用笔的控制力上多下工夫。
黄庭坚《书杜甫寄贺兰铦诗》 纸本 草书 34.7×69.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在欣赏古代经典作品时,都能感到一股强烈的气息扑面而来,正像一个人的气质,有有形的外在形式,也有无形的内心修炼。从佛学的理念来讲,人的相貌是会变的。你如果真学真干,三年后你的相貌一定会有所改变。我认为一个人的外相也一定是他内心的外化,所谓相貌实则是他的心貌,他的心乱不乱,疲不疲惫,烦不烦,痛苦不痛苦,全在他脸上写着。所以我们在训练笔法和对毛笔的控制力的时候,还要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儒、释、道等哲学、思想、文化、书法理论的学习,慢慢地,点点滴滴地修化我们的内心,这样我们才能在阅读临摹传统书法经典作品中,包括技法都会有更深刻的感受、理解、领悟。以我个人的体会:实践和领悟都很重要,你不实践,终归是纸上谈兵,仅有实践不知用心领悟是"学而不思,则惘","迷惘"。阅读、思想、审美,人生境界的提升会作用于我们手上这支笔,也会改变笔底下流淌出来的这根线条,提高线的质感。各种审美理想对笔法的要求,会产生由各种笔法表现出来的不同审美线质。我相信,在长期执著的学习修炼领悟中,我们的才情也会不断地被开发出来。
《神仙起居法》
二、形式构成
形式构成在草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意之所发显于形,形之所生籍于法"。草书在形式的张力中显现出生命的情感张力。形式构成体现了草书的艺术规律,又无可否认地形成了各种风格,是学草书的作者应学习研究的重大课题。但要注意尽量做到"有规律之美,无程式化之弊"。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表述方式。每一种艺术中最动人的魅力,都是通过它特殊形式表述出来的。书法独特形式是它的点线组合交织出来的空间形式。草书的空间形式有以下特点:
(一)书法形式受汉字结构制约,同时每一个汉字又有无限变化的可能性,特别是在狂草书中。
(二)形式空间有一定的顺序性和时间性(运动感),在时间中运动速度使空间形式更具有表现力。
(三)空间被点画分隔,形式更为简洁、纯粹。
1. 一字多体
一字多体为草书的形式构成创造提供了方便的路径。多体就是要变,要能变还要会变。比如,我们都临过《兰亭序》,《兰亭序》有多少不同体态的"之"字呢?为什么要变呢?这是性情,有意味的艺术,要是都一模一样还有必要再写吗?还叫艺术吗?《兰亭序》还属于行书,那么在大草书的创作中更需要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
一字多体,为什么多体,要看上下文、左右布局、黑白关系的需要,来决定当下这个字如何安排书写。当然,在大草快速的书写中,"变体"是一瞬间的事情,但在这瞬间的时间流程中,在宣纸上形成的空间形式结构,又显现着我们的智慧。这智慧有理性训练的技法成分,也有属于诗性的浪漫才情。我们写草书的书家在临帖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形式结构上的能力,比如一个字我们能写出多少种体,这靠我们的积累,同时也靠我们的想象力和才情,单个字的训练,一个字可以写出很多种体,比如“每”。
张瑞图《草书千字文》卷 天启三年局部(1623)
另外,我们还可以拿一首短诗或一个句子、一个词组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例如:
在五体书中,只有草书的抒情性最强,因此它的字的形式结体变数最大,这就是老子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谓的"生二",就是指阴和阳。所谓的"生三"是指阴与阳两个对立面结合产生的第三者,背阴而向阳,二气交互冲和成为和谐状态。
所以我们在训练变体时,要掌握这个阴阳对立统一平衡的原则,也就是在制造矛盾中解决矛盾,在不和谐中最终寻求它的统一和谐。注意事物的两面性和多面性,有的男孩子刚见面,两句话就开始打,打了又言和,最后还结成了患难弟兄。可能这是男孩子的"潜规则"。这就是在矛盾中,通过交织磨合,达到最终的统一和谐。
在书法结构、章法、形式组合中,有许多对立的两方面。如大小、粗细、方圆、曲直、迟速、轻重、肥瘦、疏密、虚实、欹正、浓淡、生熟、长短、干湿、松紧等,这些对立统一中和得好,就和谐,就能够在形式上构成一件好作品。
同时我们还要敢于制造矛盾,然后还要有能力解决矛盾,要是一点大开大合都没有,还叫什么大草?还有什么意思?要敢于制造险绝,再用我们的智慧,使它复归平整。
吴昌硕《赠霞峰诗》 纵132cm 横32cm
2.笔顺重组、依势成序
草书的字有的已不再是原来行楷的笔顺了,它是草书简化后的特殊笔顺,形成新的程序。比如象宝字盖的"家、安、宅、空、宿、宙",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宝字盖都改,还有如"字、实、宰、寐、"。
还有的笔顺如:"西"、"翦"、"而"、"无"。总之,还有很多这样改变笔顺程序的字,因为草书也是一种具有特殊符号意义的汉字,虽然有很多字依然有行书的影子,但是它还是需要我们重新下一番案头工夫,来解决这些基本字形的写法,这个只需要用功就行,不是很难的事。
(1)偏旁字体简化、化笔画多为少
简化笔画我想也是为了大草书写的需要,如果索源可能有章草、今草可参照,草法又是谁创造的呢?至今还是个谜,也许是集体的智慧,就说隶书是谁创造至今也争论不休,我们暂且在这里不去探讨。
①偏旁简化:
比如:月字旁:"胜、腾、服、藤";"耳"字旁:"聊";"纟"旁:终、绝、综等;"彳"双人旁:"徒径、"。
②字体简化:
比如:"摄""甚"要注意"七和甚"的区别,"对""登""忧""妇""尊"等。
③简化后容易相混的字体
例如:"氵、亻、讠"都可以简化为如"诚""何""清","卑和早""义、美""甚、叔""岁、奉""旗、族""兄、儿""师、沛""忧、夏"。
(2)本字断、字与字之间连
大草,也可以说是一种连绵草书,为了表现行云流水贯穿的气势,常常是把单个字合为一组字来书写,这种情况在唐以来张旭、怀素、黄庭坚(字与字连绵的少、利用空间的留白,扩大为穿插、咬合)王铎、傅山等多有连绵,把字与字联合写有利于气势贯穿和速度加快,有时它可在本字断,(但是要笔断意连)壑度尽遗(黄庭坚),威沙漠驰(张旭),作不绝
(怀素)在这种连绵中,单个的字体书写服从于整篇整行的章法形式和空间布局的要求,一些字笔画的势,也打破了原本字笔画的向背,形成新的势态,如"不"怀素,比如:张旭《千字文残石》鸡田赤城其中"赤"字的中心已经变到了左边,但它在接下来的"城"字中又把中心找回了正中,这样的结果呢,就使得"田"字下面留出了白,使得这一行字虚实相间,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我们在创作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的是学会留白。因为我们只有把白留得漂亮了,这件作品才能达到最后成功,作为一件大草仅将笔法写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形式构成上,尤其是留白上多领悟多思考,如果一味写得很实一抹黑下来,那我觉得一定很傻没有灵气,说明你没有动脑子,没有把你的智性才情写出来。
当然在注意留白时,还要学会用墨(包括宿墨),墨用好了,可以出现五色(墨分五色)。古人多用焦墨枯墨和涩笔,不知道用淡墨。我小时候学写字,听人常讲,淡墨失精神,所以大家都不敢用淡墨,现在有一种宿墨不仅不臭还很香,你加上水,或边蘸墨边在笔锋的一侧蘸上水,这时动作要快速,马上在纸上书写,能出现绘画一样的墨色效果,水润润的有不同层次的墨色。如王铎"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王铎既有连绵,也有穿插,能够看出黄庭坚在空间形式的大胆探索对后世书法家在形式上的影响。"春时"的穿插,"少行"错让,王铎在墨色上大胆使用枯墨、涩笔,也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我们无法看到张旭的草书墨迹,被学界公认的都是一些石刻拓片,《古诗四帖》一直争论不休。张旭的草书作品以及他的创作状态,只能成为当代书法艺术家的梦想。张旭用笔的丰富性,形式诡秘和多样性,速度之迅猛都是后世书家和现代人无法企及的。只可惜我们看不到原迹,也许哪一天考古奇迹的出现,才可以见到我们梦里的张旭。
宋 赵佶《喷香舞雪纨扇》金花纹绢本,草书,24.4×23.2cm 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藏
三、学草书如何入手
许多朋友喜欢草书,苦于不知从何入手,看到古代草书大家的作品非常激动,却不知从何下笔临摹,下面提出几条途径供大家参考。
(一)从章草入手,先学章草。
有一种字帖是一行楷书,一行是草书,这样可以对照着,便于认字、记字。先学草字的草法也是学草的基础。这个帖很容易帮助我们辨清每个字和每个笔画的来龙去脉。
(二)由小草到大草
有些大草是无法学的,那是神灵附体,《千字文残石》只可欣赏或分析局部临摹,所以可先学小草。小草重理性、共性,把基本的字法形式、笔法搞清楚,再扩充到大草,作为将来写大草的资源,使将来大草的创作合乎法度,要字字、笔笔有来历处,万变不离其宗,固好我们的根和本。比如像王羲之的《十七帖》。
(三)参看《草诀歌》。
《草决歌》我个人认为只可把它当做参考工具来用,而不可长期临摹,就像有的人,拿着字典临摹一样,是不可取的。
高二适 草书七言联
四、学习大草的难点
(一)理性的回归与训练
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书写惯性,有的人想当然地随意书写自由体"龙飞凤舞",不注意深入传统,拟古不深。高度的动态和特殊的汉字符号造成了大草书入门和提高的难度。
(二)诗性的浪漫与创作心态的调整
大草的难度不仅在于技法,还在于天性的浪漫才情的发挥和良好的创作心态的调整。诗性的浪漫虽然是天赋,同时也在于我们后天的用力培养和挖掘。大草书家在当下的书写挥洒,是需要有一定的感情爆发力的,并很好地将情感进行艺术的转化。作为当代书家,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面对的机遇与诱惑同样多,要注意培养自己其它艺术门类姊妹艺术的修养,保持自己情感的细腻和敏锐、思想的深刻和丰富、精神的高贵和纯粹,不为眼前利益和欲望所左右,坚定自己的艺术理想追求,实现从物境到情境到意境的艺术升华。
由于草书单字字法不同类型的差异,"章务检而变,草贵流而畅",小草简约具象,大草连绵抽象。隶书、楷书、行书、篆书等各书体之间的学习积累都会营养着我们大草书创作,使得我们的大草线条更加丰富,再加上我们对传统文化、书学美学理论的学习,虽然大草是一种很难学的书体,但只要我们这一代人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也一定会产生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草书家而无愧于这个时代。
—版权声明—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这是很多喜欢追思汉唐盛世的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了。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解决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之患,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和西域诸国联合起来压制匈奴。一个叫张骞的郎官报了名,最终被选中。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以匈奴人堂邑父为助手和向导,带着一百多名随行人员从长安出发西行。
张骞出使西域。
他们才走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人抓获,足足扣留了十年之久。直到元光六年(前129年),张骞和随从才乘机逃出,历经千辛万苦到达西域。第二年,初步完成外交任务的张骞一行决定回国,在途中又被匈奴人截获,到元朔三年(前126年)才得以趁乱逃出,回到阔别十三年的长安。出行时的一百多人,回来时只剩下了张骞和堂邑父两人。
张骞带回了葡萄?才不是!
然而,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的是,自从张骞通西域之后,西域各国就面临了巨大的国际政治难题——是攀附遥远的汉朝,还是继续搞好和近邻匈奴的关系?西域很多国家(特别是位于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城邦小国)国力薄弱,必须在强邻的夹缝中求存。
当西汉的力量遥不可及、而匈奴的威胁迫在眉睫之时,这些国家也只能背汉向匈。当然,汉武帝是不管这些的。你不和我通好,我就只能“虽远必诛”。
丝绸之路。
在塔里木盆地东缘有个楼兰国,扼守着“丝绸之路”从河西走廊向西的交通要道,这时便首当其冲,成为大国相争的牺牲品。元封三年(前109年),汉武帝派赵破奴向西域开战,先俘获了楼兰王,又攻破楼兰东边的姑师国。楼兰王无奈,只能派出一个儿子作为西汉的人质表示屈服,但同时又派出一个儿子作为匈奴的人质。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又派李广利远征大宛国,匈奴便让楼兰国在远征军主力过去之后截杀队尾的人马,结果被汉军发现,楼兰王再度被俘,押往长安。
楼兰古国。
面对汉武帝,楼兰王直言不讳,说小国只能两头讨好,才能求得安宁,想要本国不屈从匈奴,那干脆将全国人迁徙中原内地好了。汉武帝佩服楼兰王的直率,便把他放返故国。
再说李广利,西征途中遭到各国消极抵抗,人困马乏,减员严重,最后不得不撤退。汉武帝大发雷霆,又调拨更多人马前往接济,要李广利必须攻下大宛。靠着人数优势,这一回李广利终于攻破大宛都城外城,掳获“汗血宝马”,于太初四年(前101年)凯旋长安。同时带回的,还有优良的饲料植物苜蓿(Medicago sativa)以及这篇文章的主角——葡萄。
葡萄:说了半天,终于到我上场了。
赵破奴和李广利这两员张扬汉威的得力鹰犬,后来一个因为“巫蛊案”被杀,一个也因为密谋废立太子的事情被满门抄斩。相比之下,张骞不仅是“凿空”西域第一人,又得善终,实在是完美的英雄形象,于是后世便不断拔高他的地位,把汉通西域之后陆续引入的作物全挂在他名下。
好好好,你说啥就是啥吧。我们苜蓿也没啥可说的(设计对白)。
即使是苜蓿、葡萄这样在史书上对引入时间和引入者均有明确记载的作物,都不免要被视为张骞的功劳,更不用说史无明文的亚麻(胡麻)、蚕豆(胡豆)、大蒜(胡蒜)、芫荽(胡荽)、胡桃(核桃)、石榴、红花、黄瓜(胡瓜)之类了。
被无数人热爱,又被无数人痛恨的香菜大魔王。
这情形,就像古人把很多重要的技术创新都堆垒在中华民族传说中的祖先黄帝和他的妻妾身上,于是黄帝本人不仅成了首创宫室、舟车、衣裳的大发明家,连他的妻子嫘祖也被尊为养蚕业之祖。
葡萄的变异与驯化
葡萄(Vitis vinifera)是葡萄科葡萄属植物。整个葡萄属有大约60种,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东亚地区(中国东部至日本),地中海至中亚地区,北美洲东南部。其中,东亚地区种类最多,达30种以上;北美洲东南部及其周边地区次之,有28种左右;相比之下,地中海至中亚地区仅有2种,从数目上看根本无法和另两个分布中心相提并论。
然而,恰恰就在西亚地区,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人把野葡萄驯化成了如今栽培已经遍及全球的葡萄。应该说,这是一件颇有些幸运的事情。和葡萄属绝大多数种一样,野葡萄是雌雄异株植物,也就是说,一部分植株只开雄花,一部分植株只开雌花。
葡萄的花。
农学家早就发现,野葡萄的性别基本只由其2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控制。这个基因有两种形式,一个是显性的雄性形式(M),一个是隐性的雌性形式(F)。遗传学告诉我们,显性和隐性形式相遇,植株的性状将由显性形式决定。所以,如果一株野葡萄藤的基因型是MM或MF,它都会是雄株,只有当它的基因型是FF时才是雌株。
但是,偏偏就在西亚地区,一个野葡萄居群变异出了这个基因的第三种形式——两性形式(H)。两性形式相对雄性形式是隐性,但相对雌性形式却是显性。于是,MH基因型的植株虽然仍为雄性,但HH和HF基因的植株却可以开出两性花——同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既可以给别的花传粉,又可以接受花粉孕育出果实。因为可以自花授粉,这样的变异植株可以结出多得多的果实,因而引发了早期农人的兴趣。接下来,漫长的引种驯化过程便顺理成章地展开了。
意外往往伴随惊喜。
考古研究表明,葡萄最早由西亚高加索地区的野葡萄驯化而成,时间是大约8000–6000年前。这也得到了分子研究的支持。人们利用和驯化葡萄的主要用途就是酿酒,在今伊朗扎格罗斯山区发现了年代为7000年前的葡萄酒遗存,一度被认作世界最古老的酒饮遗存。
到5000年前时,栽培葡萄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已经传入“新月沃地”的两河流域、约旦河谷和古埃及。此后,葡萄便向西、东两方向传播。在张骞通西域之前,西域各国已经普遍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这得到了史书和考古的双重确证。
古代的葡萄酒容器。
“葡萄”这个名字也来自外来语,一般认为是古波斯语budawa的音译。起初,这个名字的用字并不固定,有“蒲陶”、“蒲桃”、“蒲萄”等多种写法。然而,它们都没有“葡萄”这个词形来得悦目——这两个字既有草字头,下边又有“勹”旁,可谓整饬美丽。
时至今日,充满了汉字美感的“葡萄”一词便成为唯一规范写法。与此类似,苜蓿可能是大宛语buksuk的音译,一开始写法也不固定,有“目宿”、“牧宿”、“木粟”等异体,但最终也是带了草字头的“苜蓿”胜出。
尽管葡萄在中原地区已经有两千多年栽培史,但它对气候要求较苛刻,又不耐病虫害,所以难于推广种植。一直到唐代初年,葡萄都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果品。唐高祖李渊有个大臣叫陈叔达,有一次得到了御赐的葡萄,却拿着不吃。李渊问他原因,他说自己的母亲一直有口干的毛病,想吃葡萄而不得,所以希望可以拿回去给母亲吃,让李渊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藤上的葡萄。
没过多久,唐代再次苦心经营西域,从高昌(今吐鲁番)等地获得了较为优质的葡萄品种,才让葡萄酒在中原一度成为流行的酒品。然而在西域地区以外,葡萄终归是一种较难栽培的果树,加上葡萄酒酿造方法和中国传统的加曲酿酒法差别很大,除了元代葡萄酒又曾昙花一现外,唐以后的大部分时期,葡萄酒在中国东部地区都难得一见。葡萄和葡萄酒在中国真正普及开来,已经是19世纪末以后的事情了。
世界上最早的葡萄酒产地
不过,尽管葡萄是在西汉时传入中国的,但东亚的先民们恐怕并非没有想过利用本土野生的葡萄属植物。通过发掘遗址,考古学家发现,葡萄属植物与中国历史的第一段缘分,很可能在9000年前就结下了。
在淮河上游流域,有个大名鼎鼎的遗址叫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1961年,一名下放此地劳动的“右派”分子偶然发现了这个遗址,但没有引起学界注意。1975年8月,一场罕见的台风暴雨给淮河流域造成了巨大灾害,许多水库漫顶垮坝,1万多平方千米的农田顿成泽国,贾湖村也惨遭淹没。洪水过后,贾湖村民重建家园,在掘土建造拦洪坝的时候,恰巧掘穿了遗址中部,挖出了大量陶器、石器、人骨等遗存。尽管遗址因此遭到严重破坏,但也终于引发了学界关注。
贾湖遗址发掘出的骨笛
1983–1987年,考古学家对遗址幸存的部分先后进行6次发掘,2001年和2013年又进行两次发掘,获得了丰硕成果。今天我们知道,贾湖遗址定年为9000–7500年前,属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早期。贾湖遗址有很多特色,比如这里出土了水稻遗存,在中原地区颇为少见,说明贾湖先民在从事狩猎–采集经济之余有可能已经开始小规模种植水稻;遗址出土了20多支音阶完备的骨笛,有的重见天日后仍可吹奏;遗址的房屋地基和墓葬中还常见龟鳖壳,说明贾湖人很可能具有龟灵崇拜,有的龟壳上甚至还有类似甲骨文的刻划符号。
然而,贾湖遗址最让世界震惊之处,在于其中竟然发现了酒饮遗存。200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考古学家麦克伽文(Patrick E. McGovern)和多次主持贾湖遗址发掘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古学家张居中合作,研究了贾湖出土的一些陶器内壁上的附着物,发现贾湖人已经开始酿酒。这些9000年前的残迹比伊朗的同类遗存早了2000年,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化学分析表明,这些酒是用稻米、蜂蜜和一些水果混合酿造而成的。这些水果可能是野生葡萄属植物,或是野生山楂属植物,也可能是龙眼或山茱萸。几千年过去,可用来准确鉴定这些水果的标志性化学物质都降解殆尽了,只剩下器壁沉淀中的酒石酸,还能模模糊糊勾勒出它们的大致种类范围。
山茱萸。
尽管相关研究论文认为,考虑到在贾湖遗址中曾经发现过野生山楂的遗存(可能是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或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用来酿造这种酒的原料更有可能是野生山楂,但山楂酒显然不如葡萄酒更吸引眼球。
麦克伽文是一个非常善于向公众进行科学传播的学者。他每分析出一种古酒的原料,便和美国一家叫“角鲨头”(Dogfish Head)的酿酒坊合作,推出一种现代仿制品。贾湖酒饮遗存的发现公布之后,“角鲨头”很快在2006年酿造了一款名为“贾湖城”(Chateau Jiahu)的啤酒新品。这款啤酒用大麦芽替换稻米,加上橙花蜜、麝香葡萄汁和山楂果酿造。酒名中的Chateau(城堡)一词明白无误地表明,葡萄成分是它的最大卖点,因为在闻名世界的法国葡萄酒中,有很多酒名都带这个词。
还未完全着色的山楂。
当然,就算贾湖人酿造酒饮时的确用了葡萄属植物,它也不可能是今天中国和世界栽培最广的葡萄,而是原产东亚的野生种类,最有可能是山葡萄(Vitis amurensis)或毛葡萄(Vitis heyneana)。
可惜的是,东亚先民在大约9000年前用这些野生水果酿酒的技术未能留存后世。麦克伽文和张居中还对商代饮器中的沉淀做了同样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在以饮酒著称的商代,人们已经开始采用有东亚特色的加曲(酒曲)酿酒法,酒中虽然会加冷杉、蒿、菊花等调味品,却再也不加蜂蜜和野生水果了。
冷杉为我国特有树种。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麦克伽文等人推测,这是因为蜂蜜和野生水果富含可溶解糖类,这些糖分可以直接被酵母发酵,提升酒饮中酒精的浓度。而当东亚先民驯化了可以直接把谷粒中的淀粉分解成可溶解糖类的曲霉等真菌之后,他们也就不需要蜂蜜和野生水果提供额外的糖分了。不仅如此,大约4000年前,大麦还从西亚传入东亚。大麦芽能把谷粒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同样可以帮助完成这步名叫“糖化”的步骤。
葡萄属和中国历史的缘分
进入21世纪,曾经在9000年前和2000多年前两次和中国历史纠缠在一起的葡萄属植物,又第三次参与了中国历史的书写。
首先,是先富或先贵起来的一部分中国人瞄上了葡萄酒,觉得比白酒更符合他们雍容华贵的气质。中国人一度大量购买欧洲(特别是法国)的葡萄酒,还有人大手笔地买下法国的酒庄。这些或为珍品、或为假冒珍品的葡萄酒装在精致的瓶子里,标签上写着字母上面带附加符号的法文单词,成箱成箱地运到中国,然后被富人和贵人们用中国式牛饮法迅速喝光。2012年底,中国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厉行节约,接下来两年,中国的高档葡萄酒消费明显萎缩,民众在惊愕之余,也便笑而不语。
服务员,给我开一瓶82年的拉菲!
其次,贾湖遗址酒饮遗存的学术论文发表之后,在国内也引发了很大反响。河南当地有人听说美国“角鲨头”蒸馏坊推出的“贾湖城”啤酒大获成功之后,为中国人自己没有抓住这个弘扬传统酒文化的机会痛心疾首,对知识产权旁落他国愤愤不已。
然而,更多的人在兴奋。在一位学者看来,中国人不仅最早发明了葡萄酒,连葡萄烈酒(白兰地)的酿造技术和冰酒酿造技术的源头也在中国,因此,中国有世界上最多姿多彩的葡萄酒文化。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河南大学有一位叫张今的已故教授,本来从事英语研究和教学,退休之后却迷上《易经》和中国古史,提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学说——世界一切古文明都源自中国。在他看来,贾湖文化是神农族的伟大创造,神农族后来迁徙西亚,就成为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的祖先,所以苏美尔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中处处都是贾湖文化的影子。在张今的指引下,他的一位私淑弟子进一步提出,既然古伊朗人和苏美尔人都是神农族后裔,那么他们的酿酒饮酒风俗自然都是从贾湖带过去的。贾湖人,是全世界饮酒文化的始祖!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奇论都很可笑,不值一提,然而它们反映了老一辈中国学人热衷构建一个连续不断的古老中国文明,作为足以令国人自豪的民族叙事。可是,如果冷静下来想一想,9000年前的贾湖文化真的能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吗?他们那种酿酒方法真的和商代的加曲酿酒法一脉相承吗?贾湖龟甲上的刻划符号,真的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汉字的前身吗?即使是贾湖那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的骨笛,难道就真的和后世中国的笛箫有继承关系吗?这个创造了几项“世界第一”的贾湖遗址,真的并非仅是中华文明成形前的一个失落的发达文化吗……
如今,学界已经开始反思这种传统历史叙事方式的缺陷,但朴素的情感仍然激励着民众和一般知识分子按老路子竭力构建新的民族共同记忆。当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越美国也指日可待的时候,未来定型的民族共同记忆会是什么面貌呢?
这是我们正在见证的中国历史。这也是葡萄属植物正在见证的中国历史。
小学生是汉字的初学者,如何学快速记忆生字,辨别生字,扩大词汇量是关键,对语言表达和其他功课的学习都起到重要作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部分小学阶段常见的生字儿歌,念起来节奏性强,朗朗上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春:三人去看花,同日回到家。
谷:八口人。
桃:小儿泪两行,站在树木旁。
足:口下无横有个人。(\"口\"加一个\"下\"去掉横)。
跳:跷脚够不着,摘了半粒桃。
高: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不封口,小口里面藏。
燕:草头横,口字腰,北字两边靠,四点安排好,燕子飞来了。
养:象美不是美,再长两条腿。
热:一写提手旁,二写小丸子(一片开心的会意的笑声),三写四点底,就是一个热!
着:上边的羊尾往左甩,下面的眼睛看过来!
黄:草头黄,一横长,由字中间站,八字底下藏。
辛:一站就是十小时。
晚:太阳下山到晚上,小兔尾巴捉迷藏。
串:糖葫芦,一串串,两个口字,一竖线。
笔:上边竹干下边毛”。
摆:提手旁,四字头,离去时,摆摆手。
设:没有水,要言语。
空:穴字头,加个工,齐天大圣孙悟空。
箱:竹字头,木字旁,加双眼睛就是箱。
浴:三点水,八人口,浴缸里面先洗手。
茶:一个小人挎个筐,采过茶叶草里藏。
缸:一撇一横加个山,工人叔叔站缸边。
调:姓周的人说话。
牵:大平头,牵头牛。大秃头,牵头牛。
游:四四方方一水池,池水清澈又见底,大人带着小孩子,快快乐乐学游泳。
穿:牙穿了一个洞。
洁:一写三点水,二写士字头,三来加一口。
事:一写一长横,二写中间口,三写铁扫帚,四加一竖钩。
朵:几字头,木字底,一朵花,真美丽。
真:十字头,下边框,三短横,捉迷藏,一长横,来封口,八路军,齐步走。(或:十字头,真奇妙,下面连着大花轿。三人坐轿笑,八人抬轿累坏了)。
最:一写日字头,二写大耳朵(一横写长),最后再写又。
满:三点水,草字头,两个小人打滴溜。
那:左边两把刀,右边大耳朵。
数:小女孩,头顶米,反文旁,右边挤。
常:小和尚,光着头,拿条毛巾来擦口。
定:足字底,闭上口,上面加个宝盖头。
拍:提手旁,加个白,拍拍肩膀摸脑袋。
找:提手旁,加个戈,藏起来,要找着。
座:一点一横长,一撇要写长,两个小人儿,坐在土中央。
忙:竖心旁,要写长,右边写个亡,点点竖,笔顺要记住。
呀:左边一个口,右边一颗牙,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牙。
空:宝盖头,加个工,原来是孙悟空。
话:言字旁,加舌头,上课发言先举手。
连:车字旁,走之底,连忙赶路不要挤。
象:撇刀头下一扁口,一撇穿口往外走,弯勾里面两小撇,一点一捺在外头。
界:田当头,八当手,一撇一竖当脚走。
丽:一长横,两下框,两粒瓜籽里面藏。
鸡:又字旁,加只鸟,小鸡出壳满地跑。
站:立字旁,上字头,最下面,是一口。
美:羊字头,加个大,丑的反意就是它。
它:一写宝盖头,二三写撇竖弯钩。它字用法要记住,不指人来指动物。
纪:左边绞丝旁,右边一个己,做个好孩子,上课守纪律。(既记住了字,又对孩子进行了养成教育)。
祝:示字旁加个口,一个小儿在下头。
宫:宝盖头,加两口,参观故宫里面走。
运:一朵去,走之旁,运动健儿场上忙。
带:一横三竖秃宝盖,出差要把毛巾带。
同:同字框,一口藏。
就:六字头,一个口,一个小字下边走,一横一撇竖弯钩,最后一点写上头。
要:小女孩顶西瓜,一路不停跑到家。
巴:小嘴巴大张开,露出一颗牙齿来。里面牙齿竖着长,横着长的是妖怪(学生容易将这个字里面写成一横,这样做是让学生不要将一竖写成了一横)。
没:三点水,几字头,又字不能写成口。(这个字右下面的“又”字学生也易写成口。)
汗:三点水,加个干,辛勤果实汗水换。
由:日字中间加一竖,如果写错没理由。(虽然不符合笔顺规则,但很实用。)
冷:两点水,加个“令”,千万不要写成“今”,仅仅只是少一点,正误相差可就远。
冬:折文头,加两点,秋天过后是冬天。
洞:三点水,加个同,孙大圣的水帘洞。
粮:米字旁,加个良,农民种粮田间忙。
苦:草字头,加个古,过去农民真辛苦。
农:秃宝盖,撇、竖提,短撇一捺记心里。
收:竖提一竖加反文,粮食古收真喜人。(书中楷体字第一笔为竖提)
闲:门里面栽棵树,爱劳动闲不住。
万:第一写长横,第二横折钩,最后是一撇,笔顺要记住。
园:四四方一个院,里面两个小儿玩。
别:口用力,咬不掉,请你给我一把刀。
掉:提手旁,上字头,下面早字不要丢。
使:单人旁,加一口,一撇一捺来握手。
爬:伸长爪,翘尾巴,顺着地面爬呀爬
流:三点水,云字头(为了方便记忆强取个名字),一撇一竖竖弯钩。
候:单人旁,加一竖,横折一横撇天“候”。
司:有个字真奇怪,“同”字左边藏起来(做字谜还差不多)。
板:木字旁,加个反,造船盖房用木板。
等:竹字头,中间土,寸字下面等一等。
往:双站人,加个主,来来往往不是住。
安:一个小女孩戴着一顶小帽子到去玩。
忽:一撇横折钩,两撇在里头,心上有急事,忽然直拍手。
等:竹字头,土一寸,不来咱就等一等。
忽:一撇横折钩,两撇荡悠悠,心字在下面,一定要拖住。(和山丹丹老师的差不多,只是注重了心字的写法。)
身:一撇一竖横折钩,两个短横藏里头,一个长横封住口,长长一撇穿墙走。(突出身的笔顺,另外又注重了最后一笔要露头,有别于做偏旁)
前:两点一横长,月加立刀旁。
法:三点水加个去,想出办法喝着水。
渐:小汽车一斤重,三点水禁不动。水车只有一斤重。
办:一份力,两滴汗,动脑子,事好办。
看:小手搭在眼睛上,手搭凉棚看远方。
起:走自己的路。
华:先写单人旁,一撇竖弯钩,下面十字来托住。
间:日字关在门里面,这个字儿就是间。
与:(其实就是竖折折钩下面加一横上面加一横。)(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齐:上面文字头,下面是撇竖,做事要齐心,一定要记住。
代:单人旁,横斜钩,最后一点写上头。
岁:山字头,加个夕,过了一年长一岁。
称:“你”家人呢,都去栽禾苗去了。称稱chēng(形声。从禾,爯(chēng)声。(chèng)本义: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
语:言字旁,五个口,学好语文多读书。
结:左边纟旁,士字在上方,口字在最下,团结力量大。
留:一撇竖提点,左边有刀,下边田。
色:撇刀头,大尾巴,五颜六色多美呀。
直:真字真粗心,怎么掉了八元钱呢?(真字剃掉八字胡)(这个就不是顺口溜了,呵呵……不过好记,只要好记就行)
旁:六个小和尚,拜见老方丈。(上面可以看作是六字的变化,中间是秃宝盖当作小和尚)
爬:伸长爪,翘尾巴,顺着地面爬呀爬.
字形区分:
远:两个小儿远远看。运:一朵云儿撇折点。您看行不?
进:“前进莫后退,后退掉井里。”
苞、饱、炮、泡:“花儿开前是花苞,肚子饿了要吃饱,有喜事要放炮,水中有鱼吐泡泡”。
跳:足字旁,跳一跳;
桃:木字旁,水蜜桃;
逃:走之旁,是逃跑。
饺:“咬”字“口”变“食”子旁,要吃饺子大家忙。
拜:拜年先举手,四横加一竖。
扫:手劲可真大,大山推倒啦!
墓:太阳戴草帽,土在大下藏猫猫。
踏:左边足字旁,日在水下方。
碧:有个王老汉,带个白姑娘,坐在石头上。
影:太阳照着北京城,再加三撇看电影。
廊:牛郎躲在广字下。
茶:一个小人戴草帽。
椅:一棵大树可以当椅子。
柏:白色的木头。
晒:太阳西斜,晒得我更温暖。
瞄:用眼睛瞄得更准。
冻:东边有两点水更冷了,所以结了冻。
蚕:天下有一条虫,就是蚕
姑:古代有一个女孩子
桑:看见木,又看见木,三次看见的都是木
旧:太阳旁边一根棒
胖:半个月亮
盖:羊儿割了尾巴,放在器皿上
响:嘴巴都朝着一个方向
柏:左边九加九,右边九十九。(字谜)
柳:树旁一颗卵,卵上没有点。(学谜)
秧:秀上英下。(字谜)
椅:一木真怪,能坐能靠真自在。
篮:竹下一监牢,买菜离不了。
威:一位女将军,身佩一把刀,英姿显威风。
灭:火上加了盖,火就灭了。
尖:上面小,下面大,这物体的形状就是尖的了。
尘:小的土不就是尘埃吗!
夯:打夯不是要用很大的力气把夯提起来,打下去吗?所以“夯”字是“大”字下面一个“力”字。
掰:两手把东西分开。
拿:把两手合起来才拿得住东西。
攀:山上有许多树木,树上有许多枝枝杈杈,所以攀字中间是两个×,两旁是木字,用大手一攀就上去了。
鸟:小鸟是有眼睛的,鸟字里的一点就是小眼睛,可千万别丢了。丢了,小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乌:乌字没有一点,因为乌鸦全身漆黑,连眼睛也看不清了。
伞:人字头,好像撑开的伞的样子;当中两点和一横就是伞骨子,一竖就是伞柄。说完,把带进教室的伞一撑,“像不像?”
排:(边写边说)排队要用手看齐,所以是提手旁(扌)。这边有三个小朋友排成一条线,那边也有三个小朋友排成一条线(排),看他们排得多整齐!
营:草字头,秃宝盖,两个口字摞起来。
孔:子字旁,竖弯钩,孔繁森,最优秀。
血:一撇皿字底,鲜血一滴滴。
市:一点一横长,毛巾挂下方。
费:弓字撇加竖,宝贝顶下头。
汉:又流三滴泪。
来源:小学语文
小学生是汉字的初学者,如何学快速记忆生字,辨别生字,扩大词汇量是关键,对语言表达和其他功课的学习都起到重要作用。
今天整理了一部分小学阶段常见的生字儿歌,念起来节奏性强,朗朗上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春:三人去看花,同日回到家.
谷:八口人
桃:小儿泪两行,站在树木旁.
足:口下无横有个人.(\"口\"加一个\"下\"去掉横)
跳:跷脚够不着,摘了半拉桃.
高: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不封口,小口里面藏.
燕:草头横,口字腰,北字两边靠,四点安排好,燕子飞来了.
养:象美不是美,再长两条腿.
热:一写提手旁,二写小丸子(一片开心的会意的笑声),三写四点底,就是一个热!
着:上边的羊尾往左甩,下面的眼睛看过来!
燕:一写草头横,二写中间嘴,三写两边北,四写四点底。
黄:草头黄,一横长,由字中间站,八字底下藏。
辛:一站就是十小时。
晚:太阳下山到晚上,小兔尾巴捉迷藏。
串:糖葫芦,一串串,两个口字,一竖线
笔:上边竹干下边毛”。
摆:提手旁,四字头,离去时,摆摆手。
设:没有水,要言语。
空:穴字头,加个工,齐天大圣孙悟空。
箱:竹字头,木字旁,加双眼睛就是箱。
浴:三点水,八人口,浴缸里面先洗手。
茶:一个小人挎个筐,采过茶叶草里藏。
缸:一撇一横加个山,工人叔叔站缸边。
调:姓周的人说话。
牵:大平头,牵头牛。大秃头,牵头牛”,
游:四四方方一水池,池水清澈又见底,大人带着小孩子,快快乐乐学游泳
穿:牙穿了一个洞。
洁:一写三点水,二写士字头,三来加一口。
事:一写一长横,二写中间口,三写铁扫帚,四加一竖钩。
朵:几字头,木字底,一朵花,真美丽。
真:十字头,下边框,三短横,捉迷藏,一长横,来封口,八路军,齐步走。
(或:十字头,真奇妙,下面连着大花轿。三人坐轿笑,八人抬轿累坏了)
最:一写日字头,二写大耳朵(一横写长),最后再写又。
满:三点水,草字头,两个小人打滴溜。(我们学生的创造)。
那:左边两把刀,右边大耳朵。
数:小女孩,头顶米,反文旁,右边挤。
常:小和尚,光着头,拿条毛巾来擦口。
定:足字底,闭上口,上面加个宝盖头。
拍:提手旁,加个白,拍拍肩膀摸脑袋。
找:提手旁,加个戈,藏起来,要找着。
座:一点一横长,一撇要写长,两个小人儿,坐在土中央。
忙:竖心旁,要写长,右边写个亡,点点竖,笔顺要记住。
呀:左边一个口,右边一颗牙,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牙。
空:宝盖头,加个工,原来是孙悟空。
话:言字旁,加舌头,上课发言先举手。
连:车字旁,走之底,连忙赶路不要挤。
象:撇刀头下一扁口,一撇穿口往外走,弯勾里面两小撇,一点一捺在外头。
界:田当头,八当手,一撇一竖当脚走。
丽:一长横,两下框,两粒瓜籽里面藏。
鸡:又字旁,加只鸟,小鸡出壳满地跑。
站:立字旁,上字头,最下面,是一口。
美:羊字头,加个大,丑的反意就是它。
它:一写宝盖头,二三写撇竖弯钩。它字用法要记住,不指人来指动物。
纪:左边绞丝旁,右边一个己,做个好孩子,上课守纪律。
(既记住了字,又对孩子进行了养成教育)
祝:示字旁加个口,一个小儿在下头。
宫:宝盖头,加两口,参观故宫里面走。
运:一朵去,走之旁,运动健儿场上忙。
带:一横三竖秃宝盖,出差要把毛巾带。
同:同字框,一口藏。
就:六字头,一个口,一个小字下边走,一横一撇竖弯钩,最后一点写上头。
要:小女孩顶西瓜,一路不停跑到家。
巴:小嘴巴大张开,露出一颗牙齿来。里面牙齿竖着长,横着长的是妖怪(学生容易将这个字里面写成一横,这样做是让学生不要将一竖写成了一横)。
没:三点水,几字头,又字不能写成口。(这个字右下面的“又”字学生也好写成口。)
汗:三点水,加个干,辛勤果实汗水换。
由:日字中间加一竖,如果写错没理由。(虽然不符合笔顺规则,但很实用。)
冷:两点水,加个“令”,千万不要写成“今”,仅仅只是少一点,正误相差可就远。
冬:折文头,加两点,秋天过后是冬天。
洞:三点水,加个同,孙大圣的水帘洞。
粮:米字旁,加个良,农民种粮田间忙。
苦:草字头,加个古,过去农民真辛苦。
农:秃宝盖,撇、竖提,短撇一捺记心里。
收:竖提一竖加反文,粮食古收真喜人。(书中楷体字第一笔为竖提)
闲:门里面栽棵树,爱劳动闲不住。
万:第一写长横,第二横折钩,最后是一撇,笔顺要记住。
园:四四方一个院,里面两个小儿玩。
别:口用力,咬不掉,请你给我一把刀。
掉:提手旁,上字头,下面早字不要丢。
使:单人旁,加一口,一撇一捺来握手。
爬:伸长爪,翘尾巴,顺着地面爬呀爬
流:三点水,云字头(为了方便记忆强取个名字),一撇一竖竖弯钩。
候:单人旁,加一竖,横折一横撇天“候”。
司:有个字真奇怪,“同”字左边藏起来(做字谜还差不多)。
板:木字旁,加个反,造船盖房用木板。
等:竹字头,中间土,寸字下面等一等。
往:双站人,加个主,来来往往不是住。
安:一个小女孩戴着一顶小帽子到去玩。
忽:一撇横折钩,两撇在里头,心上有急事,忽然直拍手。
等:竹字头,土一寸,不来咱就等一等。
忽:一撇横折钩,两撇荡悠悠,心字在下面,一定要拖住。(和山丹丹老师的差不多,只是注重了心字的写法。)
身:一撇一竖横折钩,两个短横藏里头,一个长横封住口,长长一撇穿墙走。(突出身的笔顺,另外又注重了最后一笔要露头,有别于做偏旁)
前:两点一横长,月加立刀旁。
法:三点水加个去,想出办法喝着水。
渐:小汽车一斤重,三点水禁不动。水车只有一斤重。
办:一份力,两滴汗,动脑子,事好办。
看:小手搭在眼睛上,手搭凉棚看远方。
起:走自己的路。
华:先写单人旁,一撇竖弯钩,下面十字来托住。
间:日字关在门里面,这个字儿就是间。
与:(其实就是竖折折钩下面加一横下面加一横。)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齐:上面文字头,下面是撇竖,做事要齐心,一定要记住。
代:单人旁,横斜钩,最后一点写上头。
岁:山字头,加个夕,过了一年长一岁。
称:“你”家人呢,都去栽禾苗去了。
称稱chēng<动>
(形声。从禾,爯(chēng)声。(chèng)本义: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
语:言字旁,五个口,学好语文多读书。
结:左边纟旁,士字在上方,口字在最下,团结力量大。
留:一撇竖提点,左边有刀,下边田。
色:撇刀头,大尾巴,五颜六色多美呀。
直:真字真粗心,怎么掉了八元钱呢?
(真字剃掉八字胡)
(这个就不是顺口溜了,呵呵……不过好记,只要好记就行)
旁:六个小和尚,拜见老方丈。
(上面可以看作是六字的变化,中间是秃宝盖当作小和尚)
爬:伸长爪,翘尾巴,顺着地面爬呀爬。
字形区分:
远:两个小儿远远看。运:一朵云儿撇折点。您看行不?
进:“前进莫后退,后退掉井里。”
苞、饱、炮、泡:“花儿开前是花苞,肚子饿了要吃饱,有喜事要放炮,水中有鱼吐泡泡”。
跳:足字旁,跳一跳;
桃:木字旁,水蜜桃;
逃:走之旁,是逃跑。
饺:“咬”字“口”变“食”子旁,要吃饺子大家忙。
拜:拜年先举手,四横加一竖。
扫:手劲可真大,大山推倒啦!
墓:太阳戴草帽,土在大下藏猫猫。
踏:左边足字旁,日在水下方。
碧:有个王老汉,带个白姑娘,坐在石头上。
影:太阳照着北京城,再加三撇看电影。
廊:牛郎躲在广字下。
茶:一个小人戴草帽。
椅:一棵大树可以当椅子。
柏:白色的木头。
晒:太阳西斜,晒得我更温暖。
瞄:用眼睛瞄得更准。
冻:东边有两点水更冷了,所以结了冻。
蚕:天下有一条虫,就是蚕
姑:古代有一个女孩子
桑:看见木,又看见木,三次看见的都是木
旧:太阳旁边一根棒
胖:半个月亮
盖:羊儿割了尾巴,放在器皿上
响:嘴巴都朝着一个方向
柏:左边九加九,右边九十九。(字谜)
柳:树旁一颗卵,卵上没有点。(学谜)
秧:秀上英下。(字谜)
椅:一木真怪,能坐能靠真自在。
篮:竹下一监牢,买菜离不了。
威:一位女将军,身佩一把刀,英姿显威风。
灭:火上加了盖,火就灭了。
尖:上面小,下面大,这物体的形状就是尖的了。
尘:小的土不就是尘埃吗!
夯:打夯不是要用很大的力气把夯提起来,打下去吗?所以“夯”字是“大”字下面一个“力”字。
掰:两手把东西分开。
拿:把两手合起来才拿得住东西。
攀:山上有许多树木,树上有许多枝枝杈杈,所以攀字中间是两个×,两旁是木字,用大手一攀就上去了。
鸟:小鸟是有眼睛的,鸟字里的一点就是小眼睛,可千万别丢了。丢了,小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乌:乌字没有一点,因为乌鸦全身漆黑,连眼睛也看不清了。
伞:人字头,好像撑开的伞的样子;当中两点和一横就是伞骨子,一竖就是伞柄。说完,把带进教室的伞一撑,“像不像?”
排:(边写边说)排队要用手看齐,所以是提手旁(扌)。这边有三个小朋友排成一条线,那边也有三个小朋友排成一条线(排),看他们排得多整齐!
营:草字头,秃宝盖,两个口字摞起来。
孔:子字旁,竖弯钩,孔繁森,最优秀。
血:一撇皿字底,鲜血一滴滴。
市:一点一横长,毛巾挂下方。
费:弓字撇加竖,宝贝顶下头。
汉:又流三滴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