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来源:大象新闻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夏秀琴 实习生 赵恬 通讯员 郭抗抗 麻晏源/文图
2月12日10时35分,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赤土店镇天桥沟山区路段,一辆货车因雪地路滑,车辆侧翻坠沟,司机被困驾驶室,无法动弹,急需救援。接警后,栾川县消防救援大队立即赶往现场进行救援。
由于大雪天气,山路结冰,消防救援车辆无法直达,消防救援人员便携带液压破拆工具组、无齿锯、铁锹、撬棍等器材在雪地徒步约7公里翻越1000米山脊抵达现场。
消防救援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司机生命体征正常,沟通无障碍。事故原因为拉整车木材送货,下山路滑便将车辆倒车,不慎车辆侧翻至路旁陡崖下,使车辆左侧着地,该男子左手压在车门下,无法动弹,加上长时间降雪,体温骤降。
消防救援人员立即制定救援计划,将救援力量分为破拆组、救援组、保护组、警戒组共4个小组,各救援小组快速投入到救援任务中。一组进入驾驶室进行照明和查看男子状况,另一组将挡风玻璃拆除后,利用液压破拆工具组、无齿锯、撬棍等工具进行破拆,其余人员则负责警戒保护。
经过1个多小时的紧急救援,成功将该男子救出。男子左手骨折,身体并无大碍。由于长时间被困,体力不支,消防救援人员走进路旁农家小院,为被困人员取来大衣取暖并送上红糖水补充体能,然后交由现场医护人员进行下一步治疗。
战国,以战之名,自然多军事人才。白起、王翦、廉颇、孙膑、赵奢、李牧……这一个个的都是名垂千古的叱咤风云之人。然而在这一众有真才实学的军事天才们身边,还有一个因为一出"闹剧",一个"纸上谈兵"而贻笑大方,以至于数千年后的人都还记得他的赵括。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3),为争夺韩国的上党地区,秦国和赵国在赵国长平一带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即"长平之战"。在这场战役中,秦国先派出王翦之父王龁,后派出名将白起。而赵国一开始派出的是老将廉颇,后来改为赵括。
这场持续数月的恶战,最后是以赵国折损包括赵括在内的四十五万精锐将士收尾的。
而对于赵国失败的原因,最有名的一点就是赵括"纸上谈兵",即全无变通地将兵书上的理论用到长平之战的战场,将廉颇原本打下的基础搅得荡然无存。
其实"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是明代之后才有的。明人刘如孙曾就长平之战写过一首怀古咏史诗《湘江杂咏》,其中有一句用以说明赵括——"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这句诗被缩略成了"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至于离赵括时代更近的《吕氏春秋》或《史记》,其中全然不见"纸上谈兵"的字眼。
那么赵括和"纸上谈兵"到底有多大关系呢?
从赵括接手赵军之前的局势来看,赵括接手的其实是一个烂摊子因为秦军袭击韩国上党,上党百姓大量往临近的赵国长平逃难。是故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春秦赵大军初次对阵时,赵国要面对的不仅是来势汹汹的秦军,还有毫无组织的逃亡者。所以在一片混乱之中,头两个月,即便有廉颇坐镇,赵军还是连连败退,丢了二樟城和光狼城两个重要军事据点。
因为开局不利,赵军随后选择了保守的作战策略,开始修筑防御措施,意图以守代攻。而王龁自然更愿意乘胜追击,将赵军逼退数里,打得廉颇不得继续采取保守策略,坚守不攻。
廉颇此时的策略完全是形势所迫,而赵国统治阶层却以为廉颇这是怕了秦军,三番五次地派人去前线谴责他。且骂完廉颇还不够,赵孝成王还决定派人去与秦国议和,以把损失降到最低。而秦国则阴险地表面拖着不与赵国停战,背地里向其他各国传递秦赵交好的信息,阻断了赵国与他国合纵的机会。
阻断了赵国的退路,那秦国接下来自然就是瓮中捉鳖了。为了彻底打压廉颇,秦国向外散布廉颇很容易对付,而秦人最怕赵奢之子赵括的谣言。赵孝成王等人也是病急乱投医,竟信了这些鬼话,决定以赵括替换廉颇。于是赵括就在这赵军龟缩,中央糊涂的局面下奔赴长平之战的前线。
从赵括接手赵军之后的局势来看,赵括的才能确实不足以担起重担在赵孝成王决定派遣赵括出战前,赵括之母曾面见君主,将赵括与其父作了详尽的对比,以证明赵括即便有些才华,作为一个缺少实战经验的人也不足以担此重任。知子莫若母,赵母即便不清楚政局,也知道赵括没办法办好连廉颇都没做好的事。只可惜她人微言轻,最终还是只能目送儿子一去不归。
作为赵奢之子,赵括多少还是懂军事的。赵国不可能疯狂到让一个真外行去面对秦军。然而赵括脑子里装了些谋略,却忘了他从廉颇手中接过的大军,是一个已经士气低迷,将士疲软,因为廉颇的离开而军心不定的大军。
在到达前线后,本性高傲的赵括并没有为了凝聚军心而做出什么努力。他像以往一样高高在上,向将士们发号施令,而对士兵们的状态不闻不问。而这样将士离心的队伍,自然打不了什么胜仗。
且赵括给出的应对秦军的策略也确实有问题。自两军开战以来,廉颇就采取保守的策略,在确保赵军主力安全的情况下与秦军对峙。而赵括反其道而行之,硬要防守了数月的将士们主动出击。
如果赵括真能杀秦军一个措手不及,这策略也问题不大。可在赵括赴任的同时,秦军又一次阴险地暗中将大将王龁换成了白起。因而于白起而言,赵括的主动出击之计简直就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赵军一出军营,白起就派人切断了赵军的补给之路,将四十余万赵军合围。
陷入包围的赵括随后也不得不走上廉颇保守防御的老路。只是赵军既缺少军粮,军心又动荡,而秦军有白起坐镇,士气正盛,攻势猛烈,所以这场防守异常艰难。僵持数天以后,赵军已经陷入了互相残杀为食的地步。
所以拖到不能再拖的最后关头,赵括决定拼死一搏,亲率精锐突围。然而一出军营面对的就是乌泱泱一片的秦军,他就是再勇武,也插翅难飞,最终命丧乱箭。他手下共计四十余万的大军,除了两百余尚且年幼的,其余也都命丧长平。
不过在这场战争中,秦国也折损了约二十万主力。这二十万多是命丧于赵括接手赵军之后的。所以白起作为胜利者,即便看不起赵括,却也大方承认他给了秦军一次重创。
是故赵括之败,并不是他只知道捧着兵书瞎指挥,而是长平之战于他就是一个死局。赵括缺少实战经验,一开始上战场只能"纸上谈兵"。可他的对手是战胜白起,别说赵括自己,就是让赵奢出马那都是一场恶战。且赵括的兵将,因为赵括本人目中无人的个性和全军日益处境的艰难,战斗力也大打折扣。
所以"纸上谈兵"四个字,远不足以概括真实的赵括。
#教育听我说#《纸上谈兵》
赵括(kuò)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shē)言兵事,奢不能难(nàn),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jiàng)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qiè)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fèng)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cì)者尽以予军吏(lì)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bó),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qiǎn)。”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yǐ)。”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nuò)。
赵括既代廉(lián)颇(pō),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yáng)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bó)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kēng)之。(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lìn)相如列传》)
文章详解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b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被拜为大将)即将出兵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告诉赵王说:“赵括(这个人)不可以让他当大将。”赵王说:“为什么?”(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开始侍奉(shì fèng)他的父亲时,(他)当时做大将,亲自捧(pěng)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现在赵括刚当上大将,就面朝东方接受朝拜,军中将士没有敢抬起头来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银财宝,(他)都拿回来藏在家里,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买下来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赵括)跟他的父亲相比如何呢?他们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赵王说:“老太太你的意见还是先放在一边吧,我已经打定主意了。”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最终决定要派他出兵,那么如果有不顺利的情况发生,我能够不受到连累吗?”赵王答应了她。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古人读书,第一件要搞通的事,就是“句读”。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也称为句逗。因为,古书多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三字经》对学生有明确要求,要求要“明句读”。
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古人因为句读之误的笑话,也有许多,最常被人引用的,就是那句“下雨天留客”了。“下雨天留客”的全句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源自清人赵恬养的《增订解人颐新集》。说的是,从前有个人去朋友家玩,不巧天下起了雨,客人回不去,只能留宿主人家,可主人不欢迎客人留下,就写了“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这几个字,想让客人知趣而退。
可是,聪明的客人拿起笔来,加了几个标点后,就心安理得地留了下来。原来,那句“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被客人改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其实,主人的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是不想留宿客人的。在没有标点符号下,此句有数种拆解方式,上述两种断句方式只为其中一组。两句话表达的是两种意味,而且是意思完全相反的两种主旨,所以常被用作讲述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因而,这个句子才得广泛流传。
古人早就明白了句读的重要性,所以,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其《师说》中就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之句。韩愈老师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这样做是非常不明智的。”
古代的私塾老师教授学生时,用红笔断句,即在一句之侧画红圈。后来,有人为图便捷,由用红笔画圈,改用鸡毛筒按印泥盖圈。句读的基本原则是:“语绝为句,语顿为读。”即语气结束的地方为“句”,用圈来标记;没有结束的文句叫作“读”,用点来标记。这种阅读方式,又称之为“圈点”。由此,又产生了一个成语,叫“可圈可点”。后来,人们就常用“可圈可点”(即载入史册了,后人才可圈点)一词,来赞颂某位历史人物的功业。
我国现在通用的标点符号,就是在古代的“句读”“圈点”等标点和符号的基础上,再引进西方国家的一些标点符号,经过百余年的使用改造融合而成的。所谓“标点符号”,是指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的。标点符号分为点号、标号、符号三大类。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计有:句号(。)、问号(?)、感叹号( !)、逗号( ,)顿号(、)、分号(;)和冒号(:)。
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计有:引号(“ ” ‘ ’)、括号〔( ) [ ] { } 〕、破折号( ── )、省略号(……)、着重号( .)、书名号(《 》〈 〉)、间隔号(·)、连接号( — )和专名号( ____ )。符号则包括:注释号( * )、隐讳号(×)、虚缺号(□)、斜线号( / )、标识号(▲或●)、代替(~)、连珠号(……)、箭头号( →)。
(本文图片及部分文字来自网络,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作者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宋宁宗赵扩画像
宋宁宗赵扩,宋光宗赵惇次子,生母为皇后李凤娘。
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十月,生于恭王府,两岁时被赐名赵扩。
淳熙五年(1178年),赵扩任职明州观察使,受封英国公,后晋封平阳郡王、嘉王。
绍熙五年(1194年),赵括被册立为太子。
不久,赵括在太皇太后吴氏的默许之下,受韩侂胄、赵汝愚等大臣拥戴,逼迫宋光宗禅位,成为宋朝的第十三任皇帝。
宋宁宗即位之初,韩侂胄、赵汝愚两人各树党羽,拉帮结伙搞派系争斗。
庆元元年(1195年),宋宁宗赵括罢免了赵汝愚,次年又罢免了韩侂胄。
宋宁宗在位期间很有作为,不仅除掉了两个权倾朝野的权臣,同时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夺秦桧的封爵,以此打击投降派的势力。
宋宁宗赵括在位时期,宋金之间先后发生两次较大规模的战争。
第一次讲和,签订了“嘉定和议”。
第二次持续了四年之久,双方均未取得胜利,最终不了了之。
在政治上,宋宁宗不是个成功的皇帝,上面几点是仅有的闪光点。
但他算半个好皇帝,或许还不到半个。
为什么说是半个?
赵括在即位之前,护送宋高宗的灵柩至山阴下葬,途中看到百姓艰难劳作,觉得他们非常不容易。
他对身边的侍从感慨地说:“平常我身处皇宫,根本不知道百姓有多辛苦啊!”
赵括即位后,倡导节俭,并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不用奢侈的生活用品,以锡质的酒杯代替金银酒杯。
饮食也十分简单随意,曾多次颁布减免赋税的诏书。
某一年的元宵之夜,一个宦官看到皇帝独自端坐在烛光旁,显得非常孤独冷清,就问皇帝:“上元佳节,官家为何不设宴庆祝一下呢?”
宋宁宗赵括很伤感地说:“你没听说,有许多百姓还吃不上饭吗?朕怎么会有心情庆贺呢?”
还有一次,宋宁宗到聚景园游玩,期间百姓争相观看,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件,有人被踩踏致死。
宋宁宗懊悔不已,从此之后,给自己禁足,再也没有出宫游玩过。
《宋史》中记载了许多宋宁宗赈济灾民的事例,如:
“诏有司振恤被灾居民,死者给钱瘗之。”
“下诏自责,内降钱十六万缗,米六万五千余石,振被灾死亡之家。”
“临安府振给病民,死者赐棺钱。”
等等。
宋宁宗赵括做为人君,算得上一位仁厚之主,他非常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稼穑之艰辛。
宋宁宗疼爱百姓不假,是个任君,但非皇帝该为之。
宋宁宗后期迷恋道教,淡漠政治,甚至迷恋到连后宫妃嫔都懒得理。
充其量,是个只会溺爱的家长罢了。
这样说,不过分吧?
宋宁宗赵扩画像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宁宗病逝,在位三十年,享年五十七岁。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熟读兵法。有一次,赵奢为了考察赵括,和他进行了一番军事方面的探讨,赵括侃侃而谈,对于各种行军布阵之法说的头头是道,看着神采飞扬的赵括,赵奢却忧心忡忡。
赵奢对赵括的母亲说道:“这小子说是会说,但他想得太简单了,战争岂是儿戏?以后赵国可不要用这小子为将啊,如果用了,我们一定会一败涂地的。”没想到,赵奢一语成谶。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为了争夺韩国的上党,在长平大战,双方共投入兵力超百万,这对于总人口才2000万的战国时期来说,几乎可以说是要全民皆兵了,为了保持对赵国持续的压制,秦国的募兵通告是下起14岁、上至60岁都要入伍,可见当时战争之残酷。
秦国国力强盛,军队战力爆表,为虎狼之师,面对各方面都弱于自己的赵国,连战连捷,致使赵军损兵折将,损失惨重。
赵军的统帅廉颇只得固守城池大营,坚决不出战,对于这种死守的打法,秦军也是很无奈,因为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在双方战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如果对方坚守不出,想要攻下对方的城池还是相当困难的。
赵军长时间的防守,秦军还没说什么,赵孝成王却是坐不住了,毕竟自己国力虚弱,大军在外,那钱花得跟流水似的,如何能支撑得起长时间与秦军的对峙?于是连番派人去斥责廉颇,还打算和秦国议和。
秦国丞相范雎此时来了一招阴的,他让人到赵国去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如果换成赵括那就麻烦了,秦军必败无疑。
没想到病急乱投医的赵孝成王还真信了,急召赵括为帅,这可把赵括的母亲吓坏了,连忙上书赵孝成王说自家孩子有几斤几两自家知道,赵括那娃儿吹吹牛还行,真让他带兵打仗那就是去送人头啊。不但赵母上书,蔺相如也劝赵孝成王,说秦国那糟老头子坏得很,不要信他的鬼话。
但赵孝成王和赵括对话一番后,心头大定,不顾众人的劝解,执意用赵括换下了廉颇。赵孝成王和赵括两人说了些什么呢?
赵孝成王说:“小赵啊,孤想派你为三军统帅,去与秦军决战,你能行吗?”
赵括也是个老实孩子,他回答道:“如果秦国派的是白起过来,我还真不行,但现在他们用的是王龁,你就瞧好了吧。”
自此,赵括走马上任。
那赵括年轻气盛,自以为兵法谋略天下无敌,陡然间成了四十余万大军统帅,自信心爆棚,心想这下得好好表现一番了,一上任就全盘推翻了廉颇的战略,变守为攻。
秦国这时又使了一记阴招,对外封锁消息,暗中将王龁召回,换上了大将白起:“嘿嘿,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这回看你赵括怎么死。”
赵括率赵军拔营而起,全力出击,和秦军混战在了一起。秦军统帅白起使了一招诱敌深入之计,假装不敌,后退败走,赵括不知是计,拍马赶了上去,谁知道白起另外派出一支偏师,绕到赵军的后方,彻底切断了赵军的退路,紧接着前方的队伍停止后退,回过身来,向赵军迎了上去,就此将整个赵军前后夹成了三明治。
一番大战后,赵军首尾不能相顾,被秦军分为两截,分别围了起来。
赵军被围,一时军心浮动,士气低迷,而更令人无奈的是粮道也被秦军阻断,赵军食不裹腹,饿了四十多天,大量士兵饿死,甚至发生了互相残食的惨事。
最终赵括没有办法了,只得亲自率领队伍强行突围,以期有一丝转机,不料却在被秦军的乱箭射死。
赵括一死,士兵们纷纷放下兵器,向秦军投降,但白起面色冷冽,大手一挥,将四十余万赵军全部坑杀,自此成就“杀神”威名。
虽然长平一战,秦国也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代价,但赵国却是被动了根基,自此元气大伤,再也阻挡不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但正如赵括父亲赵奢所言,他说起来头头是道,但终究不实际,因此后人有诗云:“朝野犹夸纸上兵。”这句诗后来便成为了一句成语——赵括只会“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