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18本历史书,有通史、思想史、政治史、海洋史、战争史、货币史、乡村史等等,不同的角度呈现不一样的历史世界。历史和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阅读世界里最重要的选择之一。
原创
《刘绍宽日记》
刘绍宽/著 温州市图书馆/编 中华书局 2018年3月
晚清温州学人刘绍宽和我纯老乡,他是龙港人,后居平阳,我是平阳人,后居龙港。刘绍宽先生对地方文化和教育有卓越贡献,主持编修有《平阳县志》等。这是刘绍宽毕生日记汇编,始于1888年,止于1942年,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之久,内容包括晚清、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抗日战争等重要的时代和重大历史事件,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萧公权/著 九州出版社 2018年2月
政治学家萧公权代表作之一,考察了19世纪清王朝统治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介绍乡村地区自然的村、集市、乡镇的划分和结构特色,也考察国家控制乡村的统治体系和乡村控制的合理性及其效果,以及乡村对它的回应。虽然是一本关于清代乡村的政治学观察,但对今天乡村的认识和理解亦有参加意义。
《货币里的中国史》
任双伟/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8年1月
历代货币都蕴含着对世俗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承载,本书通过对大量古钱币详细的阐释,展示了古代货币美感与价值,巧妙地消除了文物和读者之间的隔阂,由小小的货币进入,从侧面呈现了历史的另一种风貌,揭示了历代对美学、金钱、社会等不同的呈现,透过钱币的方孔谛观历史。
《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
雷家骥/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1月
对中国古代史学观念的产生发展、演变做了深入分析,精于掌握史家及其作品的深层内涵,故能读前人所读之书,发前人所未发之论。作者命名司马迁至刘知几之史学演变为“新史学”,而新史学又可分为论述史学与叙述史学,由“成一家之言”变为网罗史料,考实行事。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王汎森/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2月
思想与生活相与交织,不同人群所呈现的思想光谱浓淡不一,思想史研究应致力于刻画历史的复杂性。王汎森以此思路探讨近代中国人的存在感受、生命气质、人生态度,灵活调用思想、学术、生活、政治诸种材料,解读从“新民”到“新人”的变化、“主义”的兴起、近代思想中的“未来”、“人的消失”等新鲜议题,呈现出近代中国大变动之中丰富、幽微的心灵世界。
《中国社会政治史》(先秦秦汉卷)
萨孟武/著 三联书店 2018年3月
这是现代政治学界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扛鼎之作,共五卷,先出版的是先秦秦汉卷,侧重政治与社会的互动,以见历代兴衰存亡之剖面与线索。一是从政治学角度观察中国古代历史,凸显了各时期的治理体系、效能、基础和得失;二是以社会科学方法解析政治史,致力于揭示经济、民族、社会、文化诸事态的政治意义和影响;三是以治乱兴衰为纲梳理诸政治现象和制度,力图打通古今,融贯中外。
《近代中国史纲》
郭廷以/著 中华书局 2018年2月
郭廷以是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创始人,著名的“南港学派”的创立者,毕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依据丰富确实的史料立论,以重视历史原貌,是实证史学的卓越代表。本书从公元前三世纪中国与国外的交通谈起,如何被历史大势扒至“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细述偌大一个中国,如何在内外交迫的情势之下,经历了百余年的震荡、及嬗变。
《葡萄牙海洋帝国史》
顾卫民/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年1月
从中世纪葡萄牙建国开始,结束于1825年葡属巴西殖民地的独立,以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叙事主线,真实地描绘了近代早期葡萄牙海洋帝国的世界性扩张的起伏盛衰和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涉及葡萄牙海洋帝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宗教扩张的动因,以及葡萄牙与其他欧洲大陆及海洋国家如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和教廷的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格局关系。
《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林梅村/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年2月
探讨大航海时代西方天主教、中东穆斯林和明王朝的冲突与交流,主角是以南欧西(班牙)葡(萄牙)两国为代表的欧洲天主教世界、中近东穆斯林世界、南亚东南亚土著世界,与明王朝的儒家世界,地点是南太平洋、印度洋等地,主题是贸易,捎带文化交流、宗教传播和军事冲突。本书以考古学为依据,在艺术、文学、科学等领域全面探讨大航海时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引进
“东瀛文人·印象中国”丛书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年3月
这套日本作家、学者观察中国之书,共含有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谷崎润一郎《秦淮之夜》、佐藤春夫《南方纪行》、村松梢风《中国色彩》、内藤湖南《禹域鸿爪》,从多个角度记录、书写了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社会细节。中国之行,带给他们难忘的新鲜感和呼之欲出的灵感,他们写下的这些文字,呈现出一个百年前立体的中国……
《燕京胜迹》
【美】怀特兄弟/著 赵省伟/编 赵阳、于洋洋/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年4月
这套“西洋镜”丛书至今已出版有14册,均是西方人不同视角下的中国,最近出版的两本分别是《燕京胜迹》和《一个英国风光摄影大师镜头下的中国》。《燕京胜迹》初版于1927年,由胡适作序,慈禧太后御前女官——德龄公主参与撰文,共收录北京建筑风景照片70张,堪称20世纪20年代最精美的摄影集之一。
《中国史通论》
【日】内藤湖南/著 夏应元、钱婉约/译 九州出版社 2018年2月
这是著名汉学家、京都学派创始人内藤湖南关于中国历史的通论性著作,涵盖了从中国上古一直到晚清的时段,比较系统地体现了内藤湖南的中国史观。他把中国史划分为上古、中古(中世)、近世三个时期,介绍了每个历史阶段的重要事件与人物,并阐明其特点,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非常富有启发性。
《中国思想史》
【法】程艾蓝/著 冬一、戎恒颖/译 河南大学出版社·上河卓远 2018年3月
法籍华人学者程艾蓝的这部思想史,没有引用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而是从传统文献的文本本身出发,理解中国思想的起源、演变及其与外来思想的碰撞、融合,并以海外汉学家的观点进行辅助解读,曾获1998年西方汉学最高奖儒莲奖,可与钱穆、葛兆光等人的《中国思想史》互补着看。
《武曌: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美】罗汉/著 冯立君、葛玉梅/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8年4月
武曌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她的一生堪称传奇,充满了戏剧性,谋杀、阴谋、谜题、欺骗、情爱以及疯狂,令人不可思议却又引人入胜。美国汉学家罗汉利用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及其他史料文献,追溯武曌一生错综复杂的轨迹,在还原真实的、而非被神化或诋毁的武曌的同时,专攻武则天时代的精神信仰、宗教世界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广州贸易》
【美】范岱克/著 江滢河、黄超/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4月
清代的大部分时间,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本书重建了广州贸易在18-19世纪上半叶的日常运作,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通过专注于实践和程序,而不是官方政策和协议,重新审视了贸易的成功和失败,揭开了所有参与者的日常生活,从引水、买办、通事,到大班、行商和海关官员,是一部了解清代对外贸易的重要作品。
《龙廷洋大臣:海关税务司包腊父子与近代中国(1863-1923)》
【英】查尔斯·德雷格/著 李爱丽/编 潘一宁、戴宁/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2018年3月
晚清的中国海关着实奇怪,隶属清廷,却由英国人掌控,高管几乎全是欧洲雇员。这些人就是中国的洋大臣。包腊父子是这一千多洋大臣中的佼佼者,包腊是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臂膀;其子包罗则是赫德继任者安格联的心腹,常年代理税务司职责。本书通过大量中国海关文献、家族档案和口述资料等史料,讲述了包腊、包罗父子与中国海关的故事。
《日俄战争:起源和开战》
【日】和田春树/著 易爱华、张剑/译 三联书店 2018年3月
日俄战争始于朝鲜战争,最终发展为日本与俄罗斯之间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是东北亚乃至世界近现代史上非常关键的历史事件和转折点。本书从日本、俄罗斯、韩国资料的基础之上入手,从起源和开战两个角度全新论述了日俄战争为何发生,又是如何开始。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
【法】阿莱特·法尔热/著 陈旻乐/译 文汇出版社·新经典 2018年4月
法国大革命前夕,流言蜚语充斥着巴黎街头巷尾,各个阶层的人都被裹挟其中。法国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着眼于普通民众,通过研究当时的日记、警察报告、手抄新闻、回忆录和巴士底狱档案,她发现在18世纪后半叶,巴黎公众已经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的城市所发生的事情表达明确的意见,进而从崇拜国王转为处死国王。这种精神变化是如何发生发展,直至深入人心?本书阐述和回答了这个问题。
宋逸炜(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郭廷以(1904—1975),字量宇,河南舞阳人。他一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筹措创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可谓“南港学派”开山宗师。学界关于郭廷以的论著不胜枚举,本文不揣浅陋,在略述先生生平学思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其与南高学人、学衡名家之关联。
郭廷以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904年1月12日),郭廷以出生于河南舞阳的一个小康之家。曾祖辈家道衰微,祖、父辈勤于农商。郭廷以四岁开蒙,又受教于新式蚕桑学堂,先后凡十年。
1918年,郭廷以投考开封二中,课业优秀,并开始接触胡适、梁启超的论著和《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积极响应五四运动。1920年,郭廷以负笈南下,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英语、国文、数学和史地等科目成绩优异。1923年秋,郭廷以以第一名保送东南大学历史系,在平静的校园生活中,他受教于陈中凡、柳诒徵、刘伯明等学衡名师。1925年起,东大渐兴,郭廷以虽深受罗家伦之教诲,但在易长风潮的鼙鼓声中,于1927年初匆匆毕业,先后在国民革命军政治部、总司令部编译委员会、中央党务学校等机构中任职。
1928年,罗家伦转任清华大学校长,郭廷以随之北上。先任校长办公室主任秘书、兼文书科主任和出版部主任;又因历史系教员不足,与罗家伦合开中国近代史课程,常奔走于北平各大图书馆、古旧书店。期间,他结识并举荐蒋廷黻,并逐渐专注于教学研究。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郭廷以先后任教于河南大学、政治学校、军官学校。至1933年秋,正式转入国立中央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前五年,郭廷以专精于学,开设近代史、太平天国史、中西交通史、西域史等课程,完成《近代中国史》《太平天国大事日志》等书稿。
抗战军兴,郭廷以随中央大学西迁,学术难以为继。1946年返宁后,郭廷以多次赴台执教,并曾短暂充任教育部边疆教育司司长。1949年初,郭廷以再次赴台,联络中大迁校事宜,因船票难得未能返回大陆。留台后,他执教于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兼任文学院院长。1955年2月,应朱家骅之邀,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筹备处主任。1965年4月,近代史研究所正式成立,郭廷以为首任所长。此后数十年间,郭廷以笔耕不辍,励精所治,奖掖后进。1968年,当选“中研院”第七届人文组院士,却难逃人事与政治的复杂漩涡。
1969年7月,身心俱疲的郭廷以请假赴美。1971年夏,正式辞去近史所所长等职。他虽处境困顿,仍专心著述讲学。1975年9月14日凌晨,郭廷以因心脏病在纽约圣路克医院逝世,两天前,他刚刚完成了集毕生心血的《近代中国史纲》一书。
《近代中国史纲》
郭廷以之史学思想,吕实强等南港学人早有专文详述。郭廷以一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尤专精中外关系、太平天国、台湾史与边疆史等领域。概括而言,他整理史料的基础工作和对近代化问题的思考影响最大。
在原中央大学任教期间,郭廷以笃行“史事日志”的编写工作,先后出版《大平天国大事日记》《太平天国历法考订》《太平天国史事日志》等编年纪事体史料作品。赴台后,他又完成“姊妹篇”著作《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中华史事日志》,旨在为学界提供“一部近代中国的综合纪录”和“近代中国史的工具书”。在其看来,“史事日志”之于历史研究甚为重要:“历史研究首须认清史事,方能了解它的意义。史事须以史时来联贯,史时失去正确,史事即因而紊乱,所有过程与前因后果即无从明白,相互关系更无从而知。如将史事按史时顺序排次,则全局悉入眼中。分条来看,容有支离破碎之感,综合参证,自有其脉络系统可寻。”(《近代中国史事日志》“编者说明”)在《太平天国史事日志》的凡例中,他亦曾提到:“本书性质为属于工具一类的史事记,编者个人只求为他人作预备工作,期能节省具有才识德学之史家之精力时间,于愿已足。”恰如其弟子王尔敏在《20世纪非主流史学与史家》一书中总结的那样:“郭廷以先生的史学学术功力,基本上是春秋家正宗学养,研治史事,重视年代学。”编年详尽,史料为先,无疑是郭廷以治史方法的核心要义。
主持近代史研究所的数十年间,郭廷以更着力于史料辑纂和保存工作。研究所成立之初,他多方奔走,收集海内外各类档案文献,带领所内年轻学人整编史料。郭廷以要求严苛,培养后学不遗余力。据李国祁回忆,编档时“先做提要目录,接着才是圈点”,而每一份提要目录,“郭先生每一个字都过,有不妥之处,郭先生就要我们修改。”(《郭廷以口述自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年版,第127页。)在此严谨学风下,至郭廷以离任时,《海防档(1861年至1911年)》九册、《矿务档(1865年至1911年)》七册、《中法越南交涉档(1875年至1911年)》八册、《中俄关系史料(1917年至1919年)》九册、《道光咸丰两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1842年至1861年)》一册、《四国新档(1850年至1863年)》四册等书先后印行。离任后,郭廷以领衔主持的《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1864年至1911年)》十一册、《中俄关系史料(1920年)》三册、《中美关系史料(1805年至1874年)》三册、《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1821年至1861年)》二册、《中俄关系史料(1921年)》三册、《教务档》(一至四辑,1860年至1886年)各三册等书亦付梓出版。数十载的工作,不仅为史学界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研究材料,更培养了南港学人严谨的治史态度与方法。
依托近代史研究所的平台,郭廷以积极展开学术交流合作。1958年起,哈佛燕京学社在台设立东亚学术研究委员会,资助相关档案的整理出版。1962年起,福特基金会支持年轻学人赴美深造进修。1960至1963年间,近代史所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开展口述历史合作,在郭廷以的筹划和参与下,累积访问六十余人,保存了丰硕的回忆文字。
郭廷以对史料的高度重视,却给自己和近史所带来不少非议,甚至有人对其治史水准提出质疑。然而,如若回到郭廷以的著述中,亦可见其研究之精深。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近代中国”的认知和“近代化”问题的思考。
1940至1941年出版的两册《近代中国史》,不仅以长编体例排比了大量史料,更阐述了郭廷以对“近代中国”的基本认知。他在书中指出:“从全部的中国历史来看,‘近代中国’是一个大转变时代。致成这个转变的力量虽颇复杂,而其主要或中心因素则为此期间的中西关系。无论是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学术、思想,以及任何方面,近代的中国与往昔的中国均有显著的不同,而此种不同,实无一不直接或间接受此因素的支配或影响。所以我们研究近代中国史,绝不容忍略去‘中西关系’。”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主线是中外关系,其转折点在于战争:“这个事件不只是具有浓厚的历史兴味,而且有深远的巨大影响,最少是对于此后整个的中国民族。中国之加入国际会社,感受生存威胁,与一种新文化相接触,新势力相激荡,终于改变了自己生活的方式;所有这些,均须溯源于此次冲突。”当然,传统与近代之断裂并非如此显明,战前的中西交往史实已暗含延续性。故而,《近代中国史》第一册以“中英战前之中西关系”为副题,详细追溯了十六世纪以来俄人东进、西方来华以及早期中英关系的历史背景,直至第二册才全面考察战争的过程及影响。郭廷以意识到战争之深远影响:“中国政府经受此次重大打击,弱点完全暴露,国威随之扫地,几百年来的天朝上国,竟为‘红毛逆夷’所屈服。”但他更深谙此影响之局限:“依照常情,吃亏学乖,理应获得不少教训。但实际上并不如此,仗是打败了,打败的原因,只知道是船炮不如人家的坚利,军士不如人家的勇敢,但是,终久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如人。和约是签订了,签订之后,初则心存顾虑,进而意有不甘,因之中外龃龉再生;这是后话。”遗憾的是,《近代中国史》仅完成两卷,其思想只能在《近代中国史纲》等著述中一窥其奥。
《南京条约》
《近代中国史纲》亦从十六世纪以来中西交通的视角探寻“世变”之背景,近代中国的转折点在于“西力冲击”和“内部”的共同作用。中国境遇的初变在于战争及《南京条约》的签订:“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后是几乎事事由人;过去是中国不以平等待人,英人口口声声要争取平等,现在及今后反以不平等对待中国了。英法联军之役不仅使国门开放、主权沦丧、贸易合法化、各国利益均沾而“形成一个对华联合阵线”,更使“中国有识之士,经过此次几乎亡国或改朝换代的危机,亦获得若干教训与认识。”加之太平天国等内部冲击,清朝在忧患中方才踏上自强运动的“近代化”道路。至于造成近代变局的原因,他概括为:“因为以往所接触的民族,纵能凭其一时武力,乘中国之敝,以图一逞,彼此形势犹可相埒。近代所接触的西洋则大不然。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樊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谓之震撼。于是张皇失措,自处处人,两无是处,遂陷入悲运。”简言之,“任何民族的命运,胥决之于其对于时代环境的适应力,亦即决之于文化。”
事实上,在郭廷以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亦可看到他对近代中国历史的整体理解。在1950年发表的《中国近代化的延误——兼论早期中英关系的性质》一文中,郭廷以指出:“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均可以说是一部生存竞争的历史。竞争过程的顺逆和结果的成败,决定这个国家民族的祸福命运。顺逆成败,则又决之于国家民族对于时代环境的适应能力,亦就是决之于近代化的程度。要能适应环境或近代化,首须对于环境与时代具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就无从说起。无疑义的,近代中国在民族大竞赛中,纵不能谓完全失败,最少也当承认是暂时落伍。”在1951年发表的《近代西洋文化的输入及其认识》一文中,郭廷以指出:“中西接触最少已有二千年的历史,西洋文化的输入中土,自非一日,而其真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则为近代之事。所谓近代,即指十九世纪前期以来,明确的说,即中英第一次战争或战争开始。”在1953年发表的《近代科学与思想的输入——晚清译书与西学》一文中,郭廷以曾将西学入中的历史分为三期:明清之际、道咸同光、初年以来。“严格来讲,第二期西学的迻译,应自同治初年算起。一八五七年至一八六〇年中国所受创痛之深,屈辱之甚,在当时人的感觉,远过于一八四〇至一八四二年,‘灾祸之烈极矣’。而自一八六〇至一八六三年对太平军的战争,复获得重大而有益的教训。”何谓“近代化”?在晚年发表的《从中外接触上论中国近代化问题》一文中,郭廷以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个人,为使其生活方式,精神的与物质的,能适应时代环境,以增进其福利所作的努力与所获的成果,即为近代化。”而关于“近代化”的现状和未来,郭廷以通过回顾历史而满怀信心:“中国应抛弃其猜疑心理与自是感,外人应抛弃其强权政策与优越感”;“近代化是自己的事,要靠自己的力量。但如能获他人的同情援手,自较易顺利推进”;“强权解决不了问题,单凭政治经济的措施亦不易消除隔阂,一切有赖于彼此观念的一致,而以中国的‘恕’与‘仁’为准则,‘恕’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要之,郭廷以在肯定中国历史连续性的前提下,从明末清初中西交通的历史中探寻近代中国的缘起,战争无疑是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转折点,但英法联军之役、太平天国等合力作用亦不可忽视。在其看来,民族历史的命运不仅取决于武力,更取决于文化。
不难发现,郭廷以将毕生心血付诸近代史研究和“学术共同体”构建。不必计较他人的功过评说,无需理会人事纠葛的纷繁复杂。郭廷以在史料辑纂中极尽精微,在近代中国的场域中致其广大,他留给后世的不仅是卷帙浩繁的皇皇巨著,更是南港学风的薪火传承。
作为“南港学派”的开创者,郭廷以亦有自己的师承与学术积淀。论及于此,学界往往多引用其在《近代中国史》(第一册)“例言”中的自述:“编者研习史学,柳翼谋(诒徵)徐养秋(则陵)两先生首启迪之,而专力于近代中国历史,则实受罗志希先生之教诲,本书之编辑,所得罗先生之指导协助尤多。蒋廷黻先生于近代中国史之科学研究,实与罗先生同开其风气,直接间接,编者亦受其相当影响。”然而,论者往往只关注到郭廷以与罗家伦、蒋廷黻等人的密切交往,却把其与柳诒徵、徐则陵的关系一笔带过。事实上,通过郭廷以的回忆,不难发现以柳、徐为代表的“学衡派”对其治学亦有重大影响。
自1920年南下金陵,郭廷以便开始接受“学衡派”的文化熏陶。在南高附中就读期间,国文教师许诚先生将郭廷以引荐给业师柳诒徵。郭廷以晚年口述自传中说,柳诒徵曾嘱咐他们一般年轻学生:“你们不要受胡适影响不看旧书,要有本领把《史记》、《汉书》都标点出来才好。”柳诒徵不仅把自己的《中国文化史》交给郭廷以,还要求他标点段氏说文解字。正因如此,郭廷以才下定读史决心。此时,郭廷以有很多机会聆听教授学者的演讲,在他看来,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当属南高哲学教授刘伯明:“最难得的是刘先生常来我们中学演说,谈有关道德学问的问题,出口成章,很能吸引听众。他强调一个做学问的人必须要有基本的训练——即科学的训练,而科学的训练以数学为第一,物理化学为其次,再次是工具书的运用。”
进入东南大学历史系后,郭廷以直接受教于诸位学衡名家。大一学年,柳诒徵亲授中国文化史、西洋史、西洋哲学史等,他极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解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大二学年,柳诒徵又开授近代史课程,郭廷以晚年口述自传中说:“中国近百年史从战争讲到近代大约有七十多年,因为材料问题不好解决,拿日本资料来教,另外要我们自己看东华录,初看茫无头绪,后来越看越有兴趣,从道光朝到咸丰朝,再往前看到乾隆朝,我另编出一套章节,很得刘先生赞许。后来我又读《圣武纪》、《清朝纪事本末》,得益极多。”史学方法的课程由历史系主任徐则陵承担,“(他)用中国的历史作例来解释西洋的新史学方法,他精通西洋历史及研究方法,中国学问也有根基,教起来融会贯通,使人倾服。”此外,刘伯明、汤用彤、缪凤林、刘崇鋐、罗家伦等先生也先后在历史系授课。东南学风也深刻影响了郭廷以学术习惯的养成:“在大二时受柳先生影响,一天到晚做读书札记,后来把做札记的习惯应用到记时事方面。我随时记内阁变迁,记各省军队番号,记军队驻防区的变更,记军官的出身,并列出表格,记得很熟,这些工作等于是我后来研究现代史的准备。”
东南大学的四年学习奠定了郭廷以一生的史学功底,时隔数年,辗转奔波的他再次回到南京。此时,东南大学已经易名为国立中央大学,郭廷以成为母校的一名近代史教师。1937年前,郭廷以专注于学,据其回忆:“为了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我经常在国立图书馆、江苏省立图书馆、金陵大学图书馆查阅书报资料,金陵大学是教会学校,英文书多,想不到地方志有七八百种之多,这些是各地教士搜集来的,李国鼎的兄长李小缘帮我很多忙,让我在图书馆阁楼上查书,我把所有地方志都看过,善本书也全看过,相当下工夫,当时为了防蚊子叮,穿好衣服,但逢暑天热温度一高,汗流浃背,非常之苦。”其著作甫一出版,即在学界引发巨大反响。
《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
至1949年的数十年间,郭廷以在中央大学历史系勤勉执教,广受学生赞誉。王觉非曾回忆:“我在大三时上郭廷以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这门课是必修课,郭先生上课史料丰富,他按照年代顺序和历史事件经过,详细讲授。同学们都很用心听。他声音小,讲话速度又快,记笔记非常辛苦,不太能全部记下来。当年,我们参加、游行时,郭先生既不鼓励,也不干预。”“就我所了解,郭先生非常用功,他极为重视史料。······此外,别的一些教授也很重视史料,中央大学有这个特点,这些老师都是讲究史料的正确性与丰富性。因此,学生受老师影响,也重视史料。”(《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386页)刘敬坤亦有如下回忆:“郭先生上课从不迟到,而下课时间一到,无论讲到哪里,都准时下课。他对我们同学非常严格,举个例子,上第一堂课,他一个一个点名,而且一个一个仔细地看,之后,就不再点名;到下一次上课时,他只要把卡片拉出来一看,就知道哪个人没来,当场就做了记号。”“郭先生指定我们看的书,例如马士(Hosea Ballou Morse)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筹办夷务始末》等清季外交史料”,“后来,我的研究多少还是受到郭先生对史料下工夫的信念影响······郭先生为我们打下很好的基础,我很佩服他做学问的精神,以及教书认真的态度,他教了我们实际的历史知识。”(《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390-393页)郭廷以重视史料的治史方法,不仅影响了中央大学历史系的青年学子,更是对南高师、东南大学学术传统的践行与传承。
诚然,郭廷以的治学理念受罗家伦、蒋廷黻等清华学人的影响甚大。然而,在学术南北双峰并峙的时代,郭廷以虽未曾在《学衡》等刊物上撰文,但他成长并执教于“学衡派”大本营二十余年,无论是对史料整理之重视,还是“近代化”史观之构想,均是汲取各家所长之结果。这种兼容并包、贯通古今之学风,无疑是对学衡精神的绝佳诠释。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校对:栾梦
本期推18本历史书,有通史、思想史、政治史、海洋史、战争史、货币史、乡村史等等,不同的角度呈现不一样的历史世界。历史和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阅读世界里最重要的选择之一。
原创
《刘绍宽日记》
刘绍宽/著 温州市图书馆/编 中华书局 2018年3月
晚清温州学人刘绍宽和我纯老乡,他是龙港人,后居平阳,我是平阳人,后居龙港。刘绍宽先生对地方文化和教育有卓越贡献,主持编修有《平阳县志》等。这是刘绍宽毕生日记汇编,始于1888年,止于1942年,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之久,内容包括晚清、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抗日战争等重要的时代和重大历史事件,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萧公权/著 九州出版社 2018年2月
政治学家萧公权代表作之一,考察了19世纪清王朝统治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介绍乡村地区自然的村、集市、乡镇的划分和结构特色,也考察国家控制乡村的统治体系和乡村控制的合理性及其效果,以及乡村对它的回应。虽然是一本关于清代乡村的政治学观察,但对今天乡村的认识和理解亦有参加意义。
《货币里的中国史》
任双伟/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8年1月
历代货币都蕴含着对世俗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承载,本书通过对大量古钱币详细的阐释,展示了古代货币美感与价值,巧妙地消除了文物和读者之间的隔阂,由小小的货币进入,从侧面呈现了历史的另一种风貌,揭示了历代对美学、金钱、社会等不同的呈现,透过钱币的方孔谛观历史。
《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
雷家骥/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1月
对中国古代史学观念的产生发展、演变做了深入分析,精于掌握史家及其作品的深层内涵,故能读前人所读之书,发前人所未发之论。作者命名司马迁至刘知几之史学演变为“新史学”,而新史学又可分为论述史学与叙述史学,由“成一家之言”变为网罗史料,考实行事。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王汎森/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2月
思想与生活相与交织,不同人群所呈现的思想光谱浓淡不一,思想史研究应致力于刻画历史的复杂性。王汎森以此思路探讨近代中国人的存在感受、生命气质、人生态度,灵活调用思想、学术、生活、政治诸种材料,解读从“新民”到“新人”的变化、“主义”的兴起、近代思想中的“未来”、“人的消失”等新鲜议题,呈现出近代中国大变动之中丰富、幽微的心灵世界。
《中国社会政治史》(先秦秦汉卷)
萨孟武/著 三联书店 2018年3月
这是现代政治学界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扛鼎之作,共五卷,先出版的是先秦秦汉卷,侧重政治与社会的互动,以见历代兴衰存亡之剖面与线索。一是从政治学角度观察中国古代历史,凸显了各时期的治理体系、效能、基础和得失;二是以社会科学方法解析政治史,致力于揭示经济、民族、社会、文化诸事态的政治意义和影响;三是以治乱兴衰为纲梳理诸政治现象和制度,力图打通古今,融贯中外。
《近代中国史纲》
郭廷以/著 中华书局 2018年2月
郭廷以是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创始人,著名的“南港学派”的创立者,毕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依据丰富确实的史料立论,以重视历史原貌,是实证史学的卓越代表。本书从公元前三世纪中国与国外的交通谈起,如何被历史大势扒至“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细述偌大一个中国,如何在内外交迫的情势之下,经历了百余年的震荡、及嬗变。
《葡萄牙海洋帝国史》
顾卫民/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年1月
从中世纪葡萄牙建国开始,结束于1825年葡属巴西殖民地的独立,以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叙事主线,真实地描绘了近代早期葡萄牙海洋帝国的世界性扩张的起伏盛衰和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涉及葡萄牙海洋帝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宗教扩张的动因,以及葡萄牙与其他欧洲大陆及海洋国家如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和教廷的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格局关系。
《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林梅村/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年2月
探讨大航海时代西方天主教、中东穆斯林和明王朝的冲突与交流,主角是以南欧西(班牙)葡(萄牙)两国为代表的欧洲天主教世界、中近东穆斯林世界、南亚东南亚土著世界,与明王朝的儒家世界,地点是南太平洋、印度洋等地,主题是贸易,捎带文化交流、宗教传播和军事冲突。本书以考古学为依据,在艺术、文学、科学等领域全面探讨大航海时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引进
“东瀛文人·印象中国”丛书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年3月
这套日本作家、学者观察中国之书,共含有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谷崎润一郎《秦淮之夜》、佐藤春夫《南方纪行》、村松梢风《中国色彩》、内藤湖南《禹域鸿爪》,从多个角度记录、书写了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社会细节。中国之行,带给他们难忘的新鲜感和呼之欲出的灵感,他们写下的这些文字,呈现出一个百年前立体的中国……
《燕京胜迹》
【美】怀特兄弟/著 赵省伟/编 赵阳、于洋洋/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年4月
这套“西洋镜”丛书至今已出版有14册,均是西方人不同视角下的中国,最近出版的两本分别是《燕京胜迹》和《一个英国风光摄影大师镜头下的中国》。《燕京胜迹》初版于1927年,由胡适作序,慈禧太后御前女官——德龄公主参与撰文,共收录北京建筑风景照片70张,堪称20世纪20年代最精美的摄影集之一。
《中国史通论》
【日】内藤湖南/著 夏应元、钱婉约/译 九州出版社 2018年2月
这是著名汉学家、京都学派创始人内藤湖南关于中国历史的通论性著作,涵盖了从中国上古一直到晚清的时段,比较系统地体现了内藤湖南的中国史观。他把中国史划分为上古、中古(中世)、近世三个时期,介绍了每个历史阶段的重要事件与人物,并阐明其特点,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非常富有启发性。
《中国思想史》
【法】程艾蓝/著 冬一、戎恒颖/译 河南大学出版社·上河卓远 2018年3月
法籍华人学者程艾蓝的这部思想史,没有引用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而是从传统文献的文本本身出发,理解中国思想的起源、演变及其与外来思想的碰撞、融合,并以海外汉学家的观点进行辅助解读,曾获1998年西方汉学最高奖儒莲奖,可与钱穆、葛兆光等人的《中国思想史》互补着看。
《武曌: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美】罗汉/著 冯立君、葛玉梅/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8年4月
武曌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她的一生堪称传奇,充满了戏剧性,谋杀、阴谋、谜题、欺骗、情爱以及疯狂,令人不可思议却又引人入胜。美国汉学家罗汉利用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及其他史料文献,追溯武曌一生错综复杂的轨迹,在还原真实的、而非被神化或诋毁的武曌的同时,专攻武则天时代的精神信仰、宗教世界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广州贸易》
【美】范岱克/著 江滢河、黄超/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4月
清代的大部分时间,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本书重建了广州贸易在18-19世纪上半叶的日常运作,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通过专注于实践和程序,而不是官方政策和协议,重新审视了贸易的成功和失败,揭开了所有参与者的日常生活,从引水、买办、通事,到大班、行商和海关官员,是一部了解清代对外贸易的重要作品。
《龙廷洋大臣:海关税务司包腊父子与近代中国(1863-1923)》
【英】查尔斯·德雷格/著 李爱丽/编 潘一宁、戴宁/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2018年3月
晚清的中国海关着实奇怪,隶属清廷,却由英国人掌控,高管几乎全是欧洲雇员。这些人就是中国的洋大臣。包腊父子是这一千多洋大臣中的佼佼者,包腊是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臂膀;其子包罗则是赫德继任者安格联的心腹,常年代理税务司职责。本书通过大量中国海关文献、家族档案和口述资料等史料,讲述了包腊、包罗父子与中国海关的故事。
《日俄战争:起源和开战》
【日】和田春树/著 易爱华、张剑/译 三联书店 2018年3月
日俄战争始于朝鲜战争,最终发展为日本与俄罗斯之间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是东北亚乃至世界近现代史上非常关键的历史事件和转折点。本书从日本、俄罗斯、韩国资料的基础之上入手,从起源和开战两个角度全新论述了日俄战争为何发生,又是如何开始。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
【法】阿莱特·法尔热/著 陈旻乐/译 文汇出版社·新经典 2018年4月
法国大革命前夕,流言蜚语充斥着巴黎街头巷尾,各个阶层的人都被裹挟其中。法国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着眼于普通民众,通过研究当时的日记、警察报告、手抄新闻、回忆录和巴士底狱档案,她发现在18世纪后半叶,巴黎公众已经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的城市所发生的事情表达明确的意见,进而从崇拜国王转为处死国王。这种精神变化是如何发生发展,直至深入人心?本书阐述和回答了这个问题。
知识梳理: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一、台儿庄战役:
1、时间:1938年春;地点:山东台儿庄;
2、指挥者或部队:李宗仁();
3、意义: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二、保卫大武汉(武汉会战):
1、时间:1938年6月
2、主要战役:万家岭战役(江西)
3、意义: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1、时间: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
2、意义: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3、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
4、1944年初,日军向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豫湘桂战役:抗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
5、评价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在全国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为敌后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抗战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出现了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
同步练习: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单选题
1. 八十年前,在台儿庄这个并不起眼的地方,爆发了一场举世关注的殊死较量: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成的钢铁长城,顽强抗击了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的疯狂进攻,殊敌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这场战役发生于今天的( )
A.济南市 B.枣庄市
C.临沂市 D.菏泽市
2. 下列关于下图所示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彭德怀是这次战役的指挥官
B.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D.这是抗战中的最大规模战役
3. 《李宗仁回忆录》中写道:“……捷报发出后,举国若狂。“……抗战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被李宗仁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指的是( )
A.准海战役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辽沈战役
4. 李宗仁在回忆中写道:“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以来的第一快事”。“抗战以来的第一快事”指的是( )
A.台儿庄战役B.百团大战
C.长沙会战D.湘西会战
5. 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李宗仁指挥军队积极抵御,与日军血战近20天,中队歼敌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这场战役是( )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枣宜会战 D.长沙会战
6. 小明看到了“XX战役形势示意图”(如下图)。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该战役是(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 D.淮海战役
7. 电文:“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怕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材料说明台儿庄大捷的原因是( )
A.全民族团结抗战
B.军队英勇抗战
C.领导人民抗战
D.华侨华人支援抗战
8. 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李宗仁对部下说:“我们在内战中搅了20多年……黑白不明,是非不分,败虽不足耻,胜亦不足武。现在真是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些人这辈子有个抗日救国的机会。”这里的“救国机会”是指( )
A.西安事变B.卢沟桥事变
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9.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①九一八事变 | 抗日战争的起点 |
②西安事变 | 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
③七七事变 | 全国性抗战拉开序幕 |
④台儿庄战役 | 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 《太行山上》、《血战台儿庄》、《狼牙山五壮士》等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再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历程。这些影片取材的背景是( )
A.北伐战争时期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1. 台儿庄战役后,各地媒体连篇累牍的进行报道,中国抗战精神广泛传播,其原因是( )
A.抗战以来第一次胜利
B.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C.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D.抗战中最后一战
12.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是在( )
A.台儿庄战役 B.武汉会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D.豫湘桂战役
13. 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成为抗战的前哨阵地,中日双方在湖南进行了6次会战,其中取得胜利并在国际上产生积极影响的是( )
A.第三次长沙会战B.武汉会战
C.湘西会战 D.徐州会战
14. 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掀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其中台儿庄战役的重大意义是( )
A.是抗战以来中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B.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C.粉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
D.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5. 了解历史时序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目标。下列历史事件,按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②叶挺独立团夺取汀泗桥
③台儿庄战役的胜利④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二、材料分析题
16. 1931-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战,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抗战的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二九年十月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突然到来,迅速席卷全球,根本改变了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造成全球性经济大混乱这场经济危机给日本经济的打击是沉重的,为激进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充分的气候和土壤。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一日,在日记中写道:“余主张日本占领东省事,先提国际联盟与非战公约国,以求公理之战胜。”南京发表的《告公民书》称:“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摘编自《日记》
材料三:七月七日晚,驻丰台的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夜间军事演习,借口一士兵失踪,攻击宛平城,駐守当地的第二十九军宋哲元部吉星文团奋起抵抗,战争全面爆发,在七月八日采取了以下行动:电令宋哲元,“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电令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徐永昌、参谋总长程潜,准备增援华北;下令孙连仲、庞炳勋率部北援。
——摘编自《卢沟桥事变史料》下册
材料四: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主要是第五战区将士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充满爱国热情地英勇作战的结果,还有一个原因是得到鲁南爱国民众的有力支持,他们一村一村组织起来,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经济危机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摆脱危机,日本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
(2)据材料二,归纳及对日侵华的态度。
(3)材料三反映了哪历史事件?树斗三跟材料二相比,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4)据材料四:归纳台儿庄战役获胜的原因。
17.外族入侵,民族危难,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硝烟过后,引人深思。请加入“抗日战争论坛”,回答问题。
【板块一】国共两党言论
【板块二】重大事件回眸
【板块三】历史与现实
根据板块一,概括国共两党的共同主张。
(1)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请将板块二表格中的内容填写完整。
①_____ ② _____ ③_____ ④ _____ ⑤ _____
(3)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建立“侵华日军南京大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主要目的。
(5)供奉有“二战”战犯的牌位,你如何认识日本国会议员的参拜行为?
1
参考答案
1-5.BCCAB
6-10.AACBC
11-15.BBAAC
16. 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促进法西斯势力崛起。发动九一八事变(2)寻求国际联盟的支持,不抵抗)(3)七七事变。由不抵抗变为抵抗(4)第五战区将士英勇作战,鲁南民众的支持。17.(1)全民族共同抗日。(2)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①1931年9月18日②西安事变③全国性的抗战爆发④南京大⑤台儿庄战役(4)哀悼死者;揭露日军罪行;警示后人。(5)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这一行为严重的伤害了中国和曾经受到日本侵略的亚洲人民的感情;这一行为对世界和平造成了潜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