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说法称,流太多汗是身体虚弱的表现,但也有人说不流汗不利于身体排毒。那么,这些说法哪个靠谱,流多少汗才是好的呢?
人为什么出汗
一般情况下,人体体温保持在37℃左右,当外部环境温度变化或者做了运动的情况下,体温会升高,此时就需要借助皮肤散热来平衡人体温度。汗腺出汗就是一个重要的体温调节途径。人体的汗腺大约有400万个,分为大汗腺和小汗腺,大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乳腺和会阴处,而小汗腺就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集中分布在手掌和脚掌。每个人汗腺的发达程度和位置不同,加上不同的基础代谢,出汗量和出汗位置就因人而异了,比如有些人额头出汗多,而有些人腋下出汗多。汗液作为一种新陈代谢的产物,排出身体的同时带走多余热量。所以出汗的作用是散热,保持人体体温的平衡。汗液作为一种新陈代谢的产物,排出身体的同时带走多余热量。所以出汗的作用是散热,保持人体体温的平衡。
多汗vs少汗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一天的排汗量在500到1000ml,高温或者运动都会导致出汗增加,夏季出汗量可达到1500到2000ml,约等于3到4瓶矿泉水的量。然而,根据每个人汗腺的数量和分布不同,在高温下和运动后出汗各有不同,只要身体没有不适就是正常的。除了以上两种因素,影响出汗的还有生理方面的因素。
常见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肥胖性出汗:较为肥胖的人,脂肪较厚,散热也慢,因此出汗就更多。
味觉性出汗:摄入辛辣食物时,辣味会刺激到交感神经,使人出现冒汗的情况。
精神性出汗:常说的“捏一把汗”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或者兴奋的情况下,小汗腺受到一定的神经刺激,能够促进汗水的分泌和排出。
孕期出汗:女性怀孕后,雌激素水平较高,基础代谢加快,体温升高,导致出汗增多。
大量出汗如何
处理不伤身体
及时补水,大量出汗后要适当增加水的摄入量,匀速少量间断补水,小口慢饮。还可以喝些酸梅汤、绿豆汤、金银花茶、薄荷茶等,切忌大量饮用冰镇饮料。避开凉风,出汗后应注意避免直接吹风,风扇不要开得过大,尤其别在空调出风口吹风。此外,即使是夏天,夜晚开窗睡觉也不要让风直吹。延迟洗澡,出汗后身体毛孔张开,血液高速循环,热水会加快血液流动,可能造成身体缺氧。正确的做法是稍微休息会,等汗收后用温水洗澡。
出汗小妙招
夏日炎炎,不少人出门一趟就大汗淋漓,大量的出汗导致人体丢失水分,同时流失不少的电解质,可能出现烦躁、疲惫乏力,心慌、面色发红等症状,一些老年人还容易出现血管堵塞,突发心梗。所以夏季出汗后要采取一些行动。具体有以下做法:
1、多喝电解质水
前面说到汗液基本是水分,那么大量出汗后就需要及时补充水分。注意不要因为口渴而猛灌,建议小口、多次地饮用。
2、多吃富含钾、钠的食物
出汗会流失电解质,其中的钾元素能够调节细胞内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维持心肌功能,使心跳规律正常,可以通过食用绿叶蔬菜或者水果来补充。流失的钠元素则可以通过饮用淡盐水来补充。这也是为什么跑步后都要喝一些矿物质饮料的原因。
3、及时降温
当身体温度升高,出汗严重时,除了补充水分外,也可以进行物理降温,比如吹风扇、喝冷饮、洗手洗脸等,从根源上减少水分的流失。条件允许下,出汗后建议尽快更换衣物或者洗澡,让身体变得舒服些。
4、补充葡萄糖
出了很多汗会消耗身体过多能量,而糖分也会随之被消耗,如果糖分流失过多,身体会出现困倦、疲劳,而正常代谢也会受到影响,可以口服葡萄糖或者喝些蜂蜜水或者糖水,来补充身体所缺乏的糖分。
出汗对皮肤好吗
出汗可以让皮肤变好。当剧烈运动之后,体内产热,皮肤温度也会随之升高,皮肤出汗后,汗液在皮肤的表面挥发,可以帮助皮肤降温,使人感到凉爽和舒适。出汗之后可以帮助形成皮肤屏障。皮肤分泌的汗液里面有水分和一些化学物质结合皮肤分泌出的油脂,在皮肤角质层外侧形成一层薄薄的保护层,这层保护层可以减少外界环境对皮肤的刺激,有保护皮肤的作用,防止皮肤病的发生。出汗可以帮助皮肤排毒。当皮肤内的毒素通过面部皮肤出汗的途径排出以后,就可以避免皮肤上出现由于毒素累积而出现的痘痘以及面部斑块。
来源: 吉林12320
新华社西宁9月13日电 题:描绘黄河生态新画卷——黄河沿岸水保护见闻
新华社记者
黄河,自巴颜喀拉山的冰雪之中流出,汇集千万条溪涧河川,穿越九省区滋养着中华文明。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理念引领下,新一代黄河“治水人”通过不懈努力修复生态、提升水质、合理用水。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黄河沿岸徐徐展开。
水生态:尊重自然和谐共生
初秋时节,站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星星海,无数湖泊宛如繁星洒入大地。
一大早,玛多县玛查理镇噶丹村的生态管护员同德带着记者走在巡护星星海的路上。他家世代以放牧为生,亲眼见证了草原生态之变。20多年前由于长期超载放牧,玛多从水草丰美之地变得满目疮痍,牧民收入减少。
近年来,玛多县实施“以草定畜”政策,科学合理利用草原,探索现代生态草原畜牧业发展之路。和许多牧民一样,同德放下牧鞭,如今他的工作是捡拾垃圾、巡护湖泊和草原、保护野生动物。
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勒那村,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管护员在扎陵湖边捡拾垃圾。新华社记者张龙 摄
黄河自青藏高原的玛多而下,在黄土高原与汾河相遇。
汾河山西省万荣段是汾河汇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口。“人们常说,原来黄河只有48个扁担宽,两边喊话都能听到。”万荣黄河河务局办公室原主任潘新杰说,传说轩辕黄帝曾在黄河岸边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如今扫地坛遗址便在后土祠中,历史上后土祠曾被大水冲毁过三次,搬迁过两次。
这是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拍摄的俯瞰黄河和汾河的照片。(无人机拍摄)(受访者供图)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对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如今,行走在汾河万荣段,可见沿岸斜坡扎着一个个孔洞,孔洞里种满紫穗槐。
“这样的孔洞在万荣的汾河左岸已经扎了400多万个。”万荣县水利局工作人员解晓斌说,紫穗槐有护堤防沙、防风固沙的作用,是固坝护堤的“活钢筋”,400多万颗紫穗槐扎根岸边为汾河万荣段筑起一道美丽的生态屏障。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从位于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一路逆流而上,山东省重点河湖水生态调查项目组研究人员梁金辉和同事在黄河沿线采样。黄河水、沉积物、着生藻类……一个个样本被悉心收纳入容器中。
梁金辉介绍,经过后期对样本检测分析,在黄河岸边的40个点位的取样将生成包含85项指标的“体检报告”,为动态记录黄河水生生物物种交替和演变提供第一手资料。
生态保护一盘棋,黄河上、中、下游生态环境各有特点,各展其才发挥生态联动治理效应。
水环境:系统治理久久为功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是黄河进入宁夏的第一站。在沙坡头区柔远镇冯庄村,民居鳞次栉比,街道干净整洁,村口一条小河在小桥下静静流淌。“这条河是第四排水沟,以前沟边常年堆着垃圾杂草,污水直排入沟,一到夏天散发着臭味。”冯庄村村干部麦学平说。
近年来,宁夏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点入黄排水沟清淤疏浚、人工湿地建设等项目。
流经宁夏青铜峡市境内的黄河,滋润着岸边水稻和各种植被(无人机照片,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冯开华 摄
为保障水系连通后水质不被污染,沙坡头区设立视频监控点、自动水量监控点、水质监控点各5处,并研发专用App,实时在线监测水量水质变化。
水环境治理不止于农村面源污染,近年来,城市污染治理也取得明显成效。
傍晚时分,青海省西宁市的南川河在夕阳映照下波光粼粼。在南川河沿岸的城市绿道,西宁市城中区南滩街道办事处新青社区河长蒋晓芸打开“智慧水利云”App,点击“巡河”,开始了从洪水桥至昆仑桥的1.83公里的巡河工作。“只有看到河面没有垃圾,水利设施运行正常,心里才会踏实。”蒋晓芸说。
6月3日,在西宁市南川河沿岸,社区河长蒋晓芸正在巡河。新华社记者李宁 摄
如今被称为“城市客厅”的南川河,当初曾深受水质污染、河底淤泥、水草疯长的困扰。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近年来,西宁市通过河流沿岸市政管网改造、污水收集处理、河道底质改良、微生物净化、水生植物配置等措施改善了水质,岸线改造、设施修补美化、湿地生态修复等措施提升沿岸生态环境,人、鸟、鱼和谐共生的美景再现。
近年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指引下,沿黄各地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找准病根、系统治疗,黄河流域水质总体呈逐年好转趋势,2022年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水资源:节水引水统筹兼顾
秋高气爽,在宁夏农垦前进农场里,数万亩农田身披绿装,展现出别样“颜值”。经过农田高标准改造和智能化灌溉技术应用,这里每亩地能省出一半以上的水。在专属的交易平台上,农场节余的600万立方米水,被两家缺水企业购得用于保障生产。
黄河水之于宁夏川,犹如汤与馍。
地处西北、干旱少雨的宁夏,发展严重依赖黄河水,过去曾面临一边长期缺水,一边大水漫灌的困境。
宁夏的水资源利用是黄河流域的缩影,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支撑着全国12%人口、17%耕地的用水需求。在近年来一系列水权水价改革的基础上,从2021年开始宁夏率先在沿黄九省区探索用水权改革。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部分村庄的用水权证(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冯开华 摄
“水权确权以总量和效率的红线,倒逼用水户认清用水上限,让适水种植、量水生产逐步深入人心。”宁夏水利厅用水权改革工作专班负责人暴路敏说。
如今,水作为一种资产,在交易平台展现出巨大价值,工业企业、用水大户通过到专属水市场购买用水权,用于新建项目和扩大规模。
夏季过去,黄河三角洲调水调沙工作落下帷幕,但是,水、沙、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对黄河三角洲来说,缺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过去,黄河三角洲的湿地补水只能依靠黄河调水调沙期间的自流引水实现。
“每年的6月19号到7月10号,只有20天左右的时间。”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静说,“但我们根据多年的观察发现,整个湿地并不是这个阶段最需要水。比如说动植物生长最为旺盛的春季,湿地对水的需求就很旺盛。但这个时段黄河流量小,无法靠自流引水实现补水。”
这是2022年10月31日拍摄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郭绪雷 摄
去年8月,保护区建设完成6个引黄闸船,根据动植物的需要随时按需补水。滚滚黄河水在注入渤海前,又浸润了这一片广袤的土地。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引、输、蓄、排”科学生态补水体系,同时着力构建“河—陆—滩—海”连通体系,连通水系115公里,疏通潮沟76公里,恢复黄河与海洋的水文连通。原先的光板地、盐碱滩,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
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黄河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大河汤汤,不舍昼夜。今天,沿黄各地群众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正持续探索黄河水保护之道,奋力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记者史卫燕、袁敏、邹欣媛、李宁、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