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与呕吐
恶心与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
恶心为上腹部不适和紧迫欲吐的感觉,
可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
如皮肤苍白、出汗、流涎、血压降低
及心动过缓等,常为呕吐的前奏。
呕吐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
或小肠的内容物经食管、
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
注意,这里所说的是病理性所致恶心与呕吐,
并非生活中例如吃多了等生理不适引起恶心与呕吐。
01
临床表现
一、胃源性呕吐
由胃黏膜的炎症或胃黏膜受物理、化学、细菌毒物刺激,幽门痉挛与梗阻等引起。呕吐物多有消化液及食物,若胆汁反流——呕吐物常含绿色胆汁;慢性胃出血——胃液咖啡色;幽门梗阻——隔夜宿食。
二、反射性呕吐
腹腔内感觉神经受刺激引起,如急性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等,呕吐常伴有恶心,明显上腹痛,呕吐后疼痛不缓解。
02
健康指导
一、提高对恶心与呕吐发生过程的认识,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恶心、呕吐时可进行缓慢的深呼吸,能有效减轻或控制呕吐。
三、呕吐后要密切观察呕吐发生的时间、次数、呕吐量及性状等,做好口腔及环境卫生清洁,开窗通风。
四、保持良好的心情,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树立信心。
来源: 宣武普外
前面三篇文章谈了现代医学对恶心呕吐的认识,常见导致恶心呕吐的原因和不同原因导致恶心呕吐的鉴别要点,历代名医对恶心呕吐的认识和治疗方药,这篇文章谈谈中医对恶心呕吐的辨证论治。
《景岳全书》记载:“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证多由感受外邪、内有食积所致,起病急,病程短,呕吐量多,呕吐物多有酸臭味;虚证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起病缓,病程长,呕吐量少,多合并神疲乏力、倦怠嗜卧、脉弱无力等表现。
呕吐总的病机是外邪、食积、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胃气上逆所致,所以治疗在去邪、消食、调节脏腑功能的基础上,加一些和胃降逆的药物。以实证为主者,以去实为主,实邪得去则呕吐自止,这时切勿用过多的止呕药,以免闭门留寇,正如仲景所讲“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根据外感实邪的不同,分别采取解表、消食、化痰、解郁等治疗方法。偏于虚证者,以补虚,调节脏腑功能为主,脏腑功能恢复则呕吐自止,根据病情不同,分别予以调理脾胃、益气养阴等治疗方法。
具体分型论治方法:
一、实证:
1. 寒湿犯胃证:
典型表现:突然呕吐,腹部胀满,发热恶寒,头痛,浑身酸痛,或伴腹泻,舌苔白腻,脉濡缓。
分析:主要为外感寒湿(如受凉、淋雨、进食生冷、长期在潮湿阴冷环境等原因),寒湿阻碍脾胃正常功能,从而导致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治疗以散寒祛湿,恢复正常气机升降为主。
常用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中药:藿香、紫苏叶、白芷、大腹皮、厚朴、姜半夏、陈皮、白术、茯苓、生姜等。兼有食积者,可加炒神曲、炒山楂、炒麦芽等;若无汗恶寒、浑身疼痛较重,可加羌活、荆芥、防风等;如腹胀明显,可加广木香、炒枳壳等。
2. 伤寒少阳证:
典型表现:发热和恶寒交替出现,口苦,咽干,头晕眼花,胸胁部胀满不适,食欲不振,烦躁不安,恶心呕吐,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分析:外感病邪侵犯少阳胆经,导致气机不畅所致的病症。治疗以和解少阳,恢复气机通畅为主。
常用代表方:小柴胡汤加减。
常用中药:柴胡、黄芩、人参、姜半夏、生姜、红枣、炙甘草等。湿气重者,可加白豆蔻、藿香等;兼有食积者,可加炒神曲、炒山楂、炒麦芽等;如腹胀明显,可加广木香、炒枳壳等。
3. 食积内停证:
典型表现:呕吐时有明显酸腐味道,频繁打嗝,食欲差,腹部胀满不适,大便稀溏或排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实。
分析:暴饮暴食导致食积内停,影响脾胃正常功能而出现恶心呕吐。治疗以消食化积,和胃降逆为主。
常用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中药:山楂、神曲、麦芽、谷芽、莱菔子、半夏曲、茯苓、连翘。若因吃肉过多导致食积者,可重用山楂;若因吃米饭过多导致食积者,可重用谷芽;若因吃面食过多而吐者,可重用莱菔子、麦芽;若因喝酒过多导致呕吐者,可加白豆蔻、葛花,重用神曲;若因吃鱼、螃蟹而吐者,加紫苏叶、生姜;若吃豆制品过多而吐者,加生萝卜汁;若因食物中毒呕吐者,可催吐或洗胃等方法治疗,防治毒物被吸收。
4. 痰饮内阻证:
典型表现:呕吐清水痰涎,腹胀满闷,食欲不振,头晕目眩,心慌气短,舌苔白厚腻,脉滑。
分析:痰饮内阻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恶心呕吐。治疗温中化饮,和胃降逆为主。
常用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中药:姜半夏、生姜、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湿气重、腹胀明显者,可加苍术、厚朴、白豆蔻、砂仁等;胸膈烦闷,口苦,失眠者,可去桂枝,加黄连、陈皮、竹茹、炒枳壳等。
5. 肝气犯胃证:
典型表现:呕吐伴反酸,打嗝频繁,胸胁部胀痛,多伴有情志不畅,舌质红,苔略腻,脉弦。
分析:多由于情志不畅导致以上症状加重。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
常用代表方:四七汤加减。
常用中药:姜半夏、生姜、茯苓、紫苏叶、厚朴。若胸胁胀满疼痛比较明显者,可加柴胡、郁金、香附、川楝子;若反酸明显,心烦口渴,可加吴茱萸、黄连、栀子、黄芩、煅瓦楞等;若胸胁部刺痛,或呕吐频繁,舌有瘀斑,脉涩,常规治疗无效,可加桃仁、红花等。
二、虚证:
1. 脾胃气虚证:
典型表现:间断恶心呕吐,病程长,体倦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吃东西后腹胀痞闷,大便不畅,舌质淡,舌边齿痕明显,舌苔白或白滑,脉虚缓。
分析:由于脾胃虚弱,无力运化,稍多食则恶心呕吐。治疗健脾补气,和胃降逆为主。
常用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中药: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姜半夏、陈皮、广木香、砂仁等。若呕吐、打嗝频繁,可加旋覆花、代赭石等;若呕吐清水较多,腹部怕冷,四肢冰凉,可加桂枝、干姜、吴茱萸等。
2. 脾胃阳虚证:
典型表现:症状基本同脾胃气虚证,不过腹部怕冷、四肢冰凉更明显,面色苍白无华,口渴但不想喝水或只能少量饮水,多饮则腹胀不适。
分析:脾胃阳虚,也会导致脾胃运化无力,稍多食则恶心呕吐。治疗温中健脾,和胃降逆为主。
常用代表方:理中汤加减。
常用中药: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等。若呕吐较频繁者,可加砂仁、姜半夏等;若呕吐清水不止,可加吴茱萸、生姜;若腹部怕冷、四肢冰凉明显,可加制附子、桂枝等。(注意制附子和姜半夏属于十八反,最好不要同时使用,不过目前两药是否能同用在中医界仍有争议)
3. 胃阴不足证:
典型表现:间断恶心呕吐,病程长,有饥饿感但不想吃东西,口舌干燥,喜欢喝冷饮,手足心发热,心烦失眠,舌红少津液或少苔或舌苔剥脱,脉细。
分析:胃阴不足,脾胃失去滋养,运化无力,故出现恶心呕吐。治疗滋养胃阴,降逆止呕为主。
常用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中药:人参、麦冬、粳米、生甘草、姜半夏、红枣等。若呕吐较频繁,可加竹茹、枇杷叶;若心烦、内热明显,加黄连;若大便干结,加生地黄、瓜蒌仁、蜂蜜等;若体倦乏力,食欲不振明显,加黄芪、山药、鸡内金等。
以上是恶心呕吐比较常规的辨证论治和选方用药思路,但不同医生会有不同的经验,选方用药也不会完全相同。再就是恶心呕吐有时见于一些危急重症,所以建议先至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再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后面还会谈到更多关于疾病防治和中医中药相关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大家好,我是刘医生。
大家有没有发现,有很多人在排队做完核酸后,就要清一清嗓子,或者吐一口痰,你觉得这是正常现象吗?
刘医生告诉你,如果你总是觉得嗓子痒,嗓子里有痰,稍微受点小刺激,就要清一清嗓子,把嗓子里的“脏东西”吐出来,这是不正常的,可能是身体内痰湿太多了。
中医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我们身上的水湿过多,就会表现在我们嗓子上。
今天刘医生教你分辨,自己的痰湿过多,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并教你正确参考中成药,快来点赞收藏吧。
第一个,肺热痰多,参考清气化痰丸。
如果你发现,你吐出来的痰是黄色的,还比较粘稠,有时候嗓子一用力,还会干疼,嗓子沙哑,喝了很多水,也没有用,感觉胸口很闷,呼吸的时候也很粗重,舌头伸出来是很红的,舌苔又黄又厚,可能就是肺热痰多了,需要我们清肺化痰。
第二个,脾虚湿盛,参考半夏天麻丸。
如果你的痰很多,吐出来是白色的,而且总是觉得头晕,严重时候,觉得天旋地转的,肚子很胀,有时候还会恶心呕吐,吐出来的也是一些黏痰,舌苔很白很厚,舌头上面有齿痕,这个时候可能就是脾虚湿盛导致的痰湿过多了,需要我们健脾祛湿,化痰息风。
第三个,肾阳不足,参考桂附地黄丸。
中医认为,肾为水之下源,如果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湿,我们身上也会有过多的湿气,痰凝。
这个时候,我们的痰是比较稀的, 而且发白,除了这些,我们还会怕冷,手脚冰凉,小便量也会变多,晚上起夜频繁,总是觉得腰酸腿疼,精神头也不好,对什么都不敢兴趣,舌头颜色很淡,舌头很湿润,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温补肾阳的方法,来温阳化水了。
第四个,肝郁脾虚,参考逍遥丸。
如果肝气郁滞,会影响到我们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不能正常的运化水湿。
这个时候,我们的嗓子里会有很多痰,湿气比较重,舌头上面有齿痕,舌苔也是白厚的,同时还有肝气郁滞的情况,比如心情不好,总是唉声叹气,有时候胁肋还会疼痛,女性朋友在来月经前还会胀疼,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参考逍遥丸,来疏肝健脾,化湿运湿了。
以上就是刘医生分享的几种,燥湿化水的中成药,大家可以对比症状,看看自己属于哪种情况。但如果你不能准确的判断,就不要随意使用药物了,以免伤害身体。
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有时间就会回复大家。
我是刘医生,我们下次再见。
首先,在什么情况下宝宝口吐泡泡是属于正常现象?
01喝完奶以后嘴角“口吐泡泡”宝宝喝奶后口腔周围有少量泡沫是正常现象,这是由于部分新生儿的舌头及吞咽运动协调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就如同一个“打奶器”,没有及时喝下去的奶液在嘴里不停地搅拌,导致泡沫量增多,并且从嘴角流出,这是属于正常现象。
这时候家长只需要及时将宝宝嘴角的泡沫轻轻擦拭干净,并且喝完奶以后“拍嗝”5~10分钟就可以了。
02宝宝故意“玩泡泡”宝宝从2个月大开始,由于唾液腺逐渐发育成熟,唾液分泌开始增多,到第5~6个月以后显著地增加,这是由于牙齿接近萌出时对牙龈感觉神经的机械性刺激的缘故,这时候家长们经常看见宝宝会故意“玩泡泡”。
其实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行为,因为唾液有帮助消化和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软化牙龈,为宝宝乳牙的萌出做好准备,而且宝宝这种“玩泡泡”的行为也有助于他的咀嚼训练以及发声训练。
03乳牙萌出时流口水明显增加宝宝第一颗乳牙多在4~11个月时萌出,在乳牙萌出前后,宝宝的进食可能会减少,反而吐泡泡及流口水会有增加,并且会略显烦躁。这时候可以尝试给宝宝用磨牙棒或者牙胶来舒缓一下牙龈的不适,同时使用柔肤巾擦拭皮肤,防止口水刺激宝宝的皮肤。
那么宝宝口吐泡泡,有哪种情形可能是肺炎呢?
从解剖结构上来看,新生宝宝的气管是又短又窄的,呈漏斗状,呼气时肺内的气体通过狭窄的气管冲出,如果此时肺部有感染,气体通过污浊痰液时可产生泡泡,这种泡泡多为粘粘的,并且宝宝会伴有肺炎的相应症状,例如:发热、咳嗽、呛奶、精神变差、呼吸困难等。
如果宝宝只是单纯的口吐泡泡,并且泡沫为清亮的,精神状态、喝奶、大便都是好的,则家长不用担心,或许宝宝只是自己在“玩泡泡”。
最后,希望每个家长能放松心态,减少焦虑。我们的小天使已经来到你的身边,希望他成长的每个过程都能给你带来开心与快乐,也祝愿每个宝宝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中山七院高危儿(早产儿)保健门诊(新生儿科门诊):
庄思齐主任医师:周三、周四上午;
房晓祎主任医师:周一下午、周五上午。
文:吴禹浩、邓迪
图:来源于网络
编辑:温志鑫
初审:庄思齐、房晓祎
审核:刘畅
审核发布:陈起坤、游展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