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2小时为1时辰
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那时候一天是12个时辰,就是12生肖的子,丑,寅,卯。宸,巳,午,未。申。酉,戌,亥。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秦12段记时: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午时指从现时的十一点到十三点,一个时辰分作八刻,从十一点起计,每十五分钟一个刻,十一点正为午起,十一点十五分为午时一刻,四十五分为午时三刻,十二点正为正午(午时四刻一般不这样说),到八刻为下一个时辰之始。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也有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天干地支和十二生肖对应1.旧时计时的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宋 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昼短夜长,差了三个时辰了。”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2.泛指时刻或时间。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没一箇时辰儿不挂念,没一箇夜儿不梦见。”《西游记》第四九回:“这等干,只是忒费事,担搁了时辰了。”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三章:“这就叫:不是不报,时辰不到。”
时辰 相等于现在的时间 配上的动物及原因子 下午 11时正至上午 1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跃。
丑 上午 1时正至上午 3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 上午 3时正至上午 5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 上午 5时正至上午 7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 上午 7时正至上午 9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 上午 9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 下午 1时正至下午 3时正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 下午 3时正至下午 5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 下午 5时正至下午 7时正
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 下午 7时正至下午 9时正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 下午 9时正至下午 11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周易中的时辰时辰以当地时间为标准
在论断八字命理时,往往有时不太准确,多半是因时辰有误所致。在我们生活中,全国都是统一使用北京标准时间。我国南北区域时差不算太大,而东西区域相差较大,而论命时就要严格按照出生地时间为太极点论断。
北京时间,准确地说是指在东经120&127度所在的地区区域内,而或东或西的不同地区就要根据当地所在区域内的东经度数推算。
地球自转一周(360度),需24小时计1440&127分钟,每4分钟1度(1度距离相差4分钟)。其他地区,依此推算即可。例如:黑龙江东半部130&127度所在地区,当北京时间11:20时,就是当地的12&127点整(12点-(10×4)=11:20)。
东经120度北京时间12点与其他地区所在东经度数时间对照表
──┬───┬───┬───┬───┬───┬───┬───
东经│ 75│ 80│ 85│ 90│ 95│ 100│ 105
──┼───┼───┼───┼───┼───┼───┼───
时间│15:00│14:40│14:20│14:00│13:40│13:20│13:00
──┼───┼───┼───┼───┼───┼───┼───
东经│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140
──┼───┼───┼───┼───┼───┼───┼───
时间│12:40│12:20│12:00│11:40│11:20│11:00│10:40
──┴───┴───┴───┴───┴───┴───┴───
再如:我国西藏西半部和新疆中部,在东经85度位置上,查上表可知北京时间14:20&127才是当地时间的12点正,时差2小时40分。由于北京地区大约在东经117度左右,故此北京时间12:12才是标准的北京当地时间的12点正。
古代“占星术”起命宫时,先看太阳在什么宫,再以生时加在太阳所在宫里起顺数至卯位上。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星命学家推断一个人的命运时,都是以太阳作为命之所在,即日出于卯而没于酉。由于不同经度的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不同的,故而以出生时间论命时必须以当地时间为准。
本文摘自:大胖胖a的博客在我们看来,“时间”二字对中国人来说,充满魔力。
它不是冰冷的数字、刻度,在中国人的世界里,时间是自然的礼物,是一种诗意的存在,是美的生活。
在他们心中,
时间是流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是春雨,“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
时间是白发,“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年”;
时间是声音,“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时间还可以是很多东西,日落日出,一弦一柱......
时间是诗意的存在。
图|清可 ©
什么是一年?甲骨文中,年是一个人背着稻谷回家,从新生到成熟视为一年。然后周而复始,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
在尧舜时,一年叫一载。有开始之意,意为周而复始,年年轮转,从不改变。
在夏朝,一年叫一岁。仿佛时间也随着人的成长,一步一步长大。
在周朝,一年叫一祀。年终岁尾,他们举办祭祀仪式,表达一年丰收的庆贺。
一年中,被分成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来计一年的流逝。
春天叫芳华。它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萌动,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莺莺燕燕,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繁花盛景。
夏天叫蕃秀。“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大地葱茏,这是一个饱满的充满的时节。
图|清可 ©
秋天叫三秋桂子。“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花香了,秋天就深了,月也圆了,这是一个思念的时节。
冬天叫雪落。北京变成北平,西安变成长安,苏州变成姑苏......一场雪落,人间成了一首浪漫的诗。
也许季令的变幻不是很准确,有时春晚,有时冬迟,但可以吃,可以看,可以叮嘱思念,这样的变幻是一件美的事情。
图|清可 ©
一年谓一岁,一岁十二月,“月”是怎么来?古人抬头看,白天有灼目的阳光,夜晚有清白似霜的微光,称为月光,承载着它的便是月亮。
从前的人们并不知道,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本身不发光。但看它圆了又缺,缺了又圆,时而如眉,时而如盘,时而彻夜微亮,时而沉入漆黑。
长久以来的观察,人们发现月的阴晴圆缺,总是一个周期变化,便以月之名有了月份。十二月为一个轮回,在这循环往复之中一岁一枯荣。
一月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这是一年的开始,东风解冻。
二月杏月,“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二月剪开春天的发梢,大地复苏。
三月桃月,“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人间迎来繁花盛景的三春。
四月麦月,四月中,小麦灌浆饱满,小得盈满。
五月午月,天气燥热,虫蛇繁殖,炎炎仲夏要来了。
六月荷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汗流浃背的夏天,也美得清尘脱俗。
七月兰月,兰花吐露芳华,也是“七月七日”乞巧的相遇。
八月桂月,人间仲秋。有丰收,有满月,有桂香,花好月圆。
九月菊月,深秋霜浓,收获完毕,菊花傲霜头,点燃萧索的冷清秋。
十月阳月,也叫小阳春。“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异常和煦的日子,堪比阳春三月。
十一月冬月,短暂的温暖之后,一场雪落,冬天更严峻了。
十二月腊月,腊者接也,一年之尾又要庆祝新岁。
图|清可 ©
古人的一天分十二个时辰,一时辰两个小时。每个时辰除了以地支表示以外,如子时、丑时、卯时......还有更雅致的名字。
平分日夜谓夜半,子时23:00-1:00。一半属于今日,一半属于明天。
人鸡俱安谓鸡鸣,丑时1:00-3:00 。公鸡清啼人熟睡,都各自的时间里舒适。
太阳一线谓平旦,寅时3:00-5:00。漆黑的夜里乍现天地一景。
守得天明谓日出,卯时05:00-07:00。新的生活正式开始。
一天早餐谓食时,辰时7:00-9:00。这是一天中最早的期待。
神采奕奕谓隅中,巳时9:00-11:00。一个人精神最饱满的时刻。
日照中空谓人中,午时11:00-13:00。太阳耀眼,人要休息。
阳光西斜谓日仄,未时13:00-15:00。与隅中相对,一天的第二个黄金时刻。
图|清可 ©
慢慢散步谓晡时,申时15:00-17:00。适合运动行走。
飞鸟归林谓日入,酉时17:00-19:00。夕阳西下,人亦归家。
日月交互谓黄昏,戌时19:00-21:00。有些邂逅发生在此时,“人约黄昏后”。
静静休息谓人定,亥时21:00-23:00。即人静,好好睡觉。
在这十二时辰中,有日出日落,星起星沉,也有鸡鸣人眠。人与自然一起轮转,顺时而为,配合得就像一首浪漫的诗。
时间是一束光。
早晨的阳光,叫曙光、朝阳。太阳东起,一切美好刚刚发生充满希望。
傍晚的阳光,叫余晖,残阳。太阳西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然后唯有黄昏,阳光才会变成橘色,充满温暖。
时间是一个影子。
万物在阳光之下,都有自己的影子,有时深,有时浅,有时长长一线,有时短短一点。
于是人们利用阳光与影子,发明了日晷,计算时间。日者,光也;晷者,影也。
故宫太和殿上便有一块汉白玉石制成的日晷,一个笔直的铁针垂直圆心。早上太阳低,影最长;中午太阳最高,影只有一点;夕阳西下,影子再次变长,这就是一天。
可见阳光给予温暖的同时,也有黑暗,但不必惧怕,日日夜夜,朝朝暮暮,都是我们的时间。
清晨的时间,叫钟声。日出之际,大地苏醒,有人爬上钟鼓楼,撞击大钟,发出一声一声轻柔清亮的声音,穿过薄雾,叫醒了千家万户的人们。从此炊烟袅袅,街巷滴滴答答响了起来。
傍晚的时间,叫鼓点。打鼓人眼瞧着夕阳一西下,他便奏起密集的鼓点,一声声如催促,劳作的人们纷纷回头,心领神会,已到日暮归家时。
图|清凉地儿-了琹 ©
深夜的时间,叫打更。更夫手持打梆子,每一个时辰,即两小时打响一次,声声夜鸣,陪伴人们温柔入睡。
所以,古人的时间是一种声音。作家刘心武在《钟鼓楼》写到:“钟鼓楼高高地屹立着,不断迎接着下一刻、下一天、下一月、下一年、下一代。”
来到我们这一代,生活在现代科技里,除了刺耳的闹铃,已经很久没有听到温柔的声音了。
图|清凉地儿-了琹 ©
时间是一炷香。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从开始到成灰,这就是一炷香的时间。但要“静逐”,才能香柱上冒出烟来,细细地缠绕向上,如一道游丝。时间是安静的语言。
图|清凉地儿-了琹 ©
时间是一盏茶。
这一盏茶可以是一人独饮,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也可以三两成趣,举杯话桑麻,唠叨唠叨日常。时间就是你投入的生活。
图|清凉地儿-了琹 ©
时间是一弹指。
这个时间来自佛家,拇指与中指压覆一起向外一弹便是,它很短暂,就像一叶落,一花开,一风过。
图|昔物所 ©
这些无法量化的都是时间,它不具体不清晰不明确,无法说尽,却意犹未尽。中国人的时间,是一种敏锐的感知。
就像巴克曼在《时间的礼物》中所言:“有时候,我们需要全心投入地爱一个人,才会理解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当我们全心全意投入生活,就有了时间。
图|昔物所 ©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人的时间成为了非遗,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成功。
但对于中国人而言,时间不止时间,它让我们在流年往复的日子里,感知光影变化,感知草长莺飞,吃到鲜美的瓜果,最后目送雪落,一年轮回。
中国人比任何人都明白时间的意义,它是生活,是春夏秋冬,是美,是诗意。
图|昔物所 ©
来源:微信公众号“物道”
作者:物道君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