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摩羯座

蒙古族名字(蒙古族名字女孩名字)

时间:2023-10-06 17:42:01 作者:陪你演戏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起一个蒙古族名字?地球知识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蒙古族的名字

NO.1146-蒙古族的名字

作者:伊万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提到蒙古族,很多刻板印象就出现了。

在很多人心中,这是一群住蒙古包,骑草原马,膀大腰圆,喝酒不要命的“彪悍”民族,甚至和俄罗斯“战斗民族”有的一拼。

(图片来自Pixabay@enkhtamir)

但事实上内蒙古自治区现代化水平并不低,工业而非畜牧业才是自治区的支柱产业,而且高考真的不考射箭,也不考搭建蒙古包,更不考烤全羊!最重要的是我们真的不骑马上学!差不多每一个在外的蒙古族人都会被这样的问题轰炸,怎么解释都没有用……

虽然不一定会做,但从小到大没少吃是真的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唯一有用的解释,可能是介绍蒙古族的名字——巴特尔、阿拉坦琪琪格、乌日图那斯图,有人觉得帅气,有人觉得好听,但是更多的时候,大家表示不理解。这时候,就该蒙古族人上场说道说道了。

有几个蒙古族朋友都叫乌云xxxx,一直认为这是非常文艺的名字....(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蒙古人的姓

其实蒙古族人的名字和汉族名字大致上是一样的,大多是由姓和名组成。然而虽然蒙古族名字有姓,但一般情况下在称呼对方时,不加姓氏,只称名,因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蒙古族人不使用传统的蒙语姓氏。这是和蒙古族朋友交往需要记住的一种习俗。

蒙古族人的姓氏来源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以部落名或氏族名为姓。以成吉思汗为例,他的全名是孛儿只斤·铁木真,“孛儿只斤”就是成吉思汗的姓氏,取自其部落名,而这个部落名称又是从尊号“包端察尔(孛端察儿)”这个特别绕的名字演化而来。

从元朝到北元的众多大汗

只有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才有宣称权

第二种是以祖先的名字为姓。比如蒙古族现代英雄人物嘎达梅林,汉名孟青山,这个“孟”就来自其先祖莫勒特图的名字音译。

第三种是直接使用汉族姓氏,张王李刘赵孙杨都行,取决于个人选择。如果要加入一些传统色彩,则可以用简化的前两种命名法,比如孛儿只斤可以根据读音起包、鲍、波等姓氏。孟青山的汉姓也可以说是这么来的。

这部片子非常好

算是鄙人童年记忆中的经典佳作了

在元朝灭亡以后,中原地区遗留的蒙古族人为了躲避十分仇视异族的明朝政府的追杀,往往采用第三种汉姓法隐藏身份、保存自己。传统上极为复杂的蒙古姓氏在中原地区几乎消亡,一直经历明清历代而没有恢复。

一直到了20世纪末,蒙古国制定了“取姓法”,规定蒙古国民要选取历史人物或祖先的名号作为姓氏,等于是恢复了第一种取姓方式。此后在我国内蒙古地区,才也开始了恢复蒙古姓氏的热潮。

左边部分也就是各位总统的姓了

蒙古人的名

再来说名字。

蒙古族人给孩子选择名字时和汉族人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文字不同,但是取名字时的规律、目的都是相似的,希望自己的子女拥有一个与众不同,像“齐德龙东强”一样寓意美好而响亮的名字。主要有这么几类:

以大自然万事万物为名

汉族人喜欢用龙、凤、虎等尊贵、勇猛的神兽、动物给孩子作为名字。同样的,在蒙古族传统习俗中,男孩子通常取一些动物名,父母希望孩子长大后具有和动物一样聪慧、勇敢的品质特点。

当然,也不是什么动物都符合这个条件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但是根据草原物种的特殊情况,蒙古族人选择的动物和汉族不太一样,比如:扎那(大象)、布日固德(鹰)等。

标准草原吉祥物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蒙古族女孩子大多数以花草来命名,为的是让孩子像花花草草一样美丽、惹人喜爱,例如:阿拉坦花、其其格(花名)等。著名歌手韩磊(森布尔)的妻子王燕,蒙古族名字就是其其格,在2005年的中俄蒙选美大赛上,获得季军,确实人如其名,美丽动人。

希望女孩子们像花儿一样美丽动人

(图片来自pixabay@Kanenori)

但是也许和汉族人觉得带龙凤的名字过于土气一样,近几年来这样的名字在新生儿取名时并不多见,算是比较古典的老名字。

根据美好的向往取名

近现代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在给新生儿取名字时普遍喜欢根据美好的意愿和愿望。比如:乌日图那斯图代表的是长寿,吉日嘎拉图代表幸福、阿拉塔代表金银财宝等。

但也正是因为家长的美好意愿,导致蒙古族人的重名率也很高,正如汉族孩子“子轩”“紫萱”“子萱”,“子涵”“梓涵”“子晗”傻傻分不清楚一样,蒙古族也有巴特尔(英雄)、敖日格勒等较为流行的名字,从篮球明星到国家领导人,国内有不计其数的“巴特尔”。

根据主观愿望取名

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往往受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希望生男孩子的意愿比较强烈。所以有些家长给出生的女孩取名为胡达古拉(生男孩)、诺恩吉雅(恩赐男孩)等带有希望下次生男孩意愿的名字。汉族家长给女儿起名“招娣”“胜男”等名字,所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期望。

蒙古族的汉子从娃娃抓起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假如某个家庭有生下来带有疾病或者体弱的孩子,会给孩子取一个不好听的名字,比如:毛恼骇(坏狗)、毛乌音(坏女孩)等。起这样的名字目的就在于驱赶病魔、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这种习俗又是汉蒙相通的,汉族小名“狗蛋”、“二愣子”等等也都有这个寓意。

与鹿共舞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用具有纪念性意义的事件取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汉族家长多喜欢给孩子取名“建国”、“援朝”,用来纪念新中国的成立和抗美援朝等大事件,蒙古族人也如此取名,比如成吉思汗名为“铁木真”,是他的父亲在打败塔塔尔首领铁木真·兀格后,为纪念这次胜利,给儿子用敌手的名字命名纪念的。

同时蒙古族还有像朝鲁门格日勒(黎明降生)这样描述出生时间的名字。这样的名字在老一辈人的名字里还是比较常见的。

根据颜色和数字取名

汉族人在给儿女取名字时有时会选择数字。尤其是在古代,大多数平民只能用数字作为自己的名字,依据一般就是排行。何二、黄三、李四,就是最常见的古装剧路人名。最著名排行起名者可能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只因在家族内排行第八,所以取名朱重八,后改为元璋。

蒙古族也有类似的情况,但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并不是很看重排行,而更在意孩子出生时的体重,经常用降生时的分量给孩子命名,比如奈曼斤(八斤)、道浪斤(七斤)。越重的娃体格越强壮,也越得到大人的宠爱。

游牧民族的孩子

驰骋在草原上

(图片来自pixabay@Kanenori)

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蒙古族信奉的佛教为藏传佛教(喇嘛教),信徒在孩子出生时会请喇嘛为孩子起名,所以藏语名和宗教典故对蒙古族名字有着很大的影响。

蒙古乌兰巴托的立佛塑像

(图片来自Wikipedia)

另外,后金在与明朝的斗争中,极力拉拢蒙古族人,利用联姻、赐爵位、封号等手段加深和蒙古族的联系,不断强化满蒙一家的概念。时间一长,很多蒙古族人学会了满语,并用它为孩子取名。

不过对蒙古族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汉族。元朝建立促使汉蒙融合加深,在元朝灭亡之后,许多蒙古族人使用汉姓作为自己的姓氏,甚至直接取汉名。在民族大融合的今天,甚至许多蒙古族人只有汉名,不取蒙古族名字,以方便交流。

今日的蒙古名字

随着汉蒙,及其他民族的融合和城市化推进,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人离开草原,住进了城市,各地区的蒙古族现代化程度逐渐加深,民族大融合势不可挡。

呼和浩特火车站

内蒙古还是坐车多

不是马儿遍地跑的

(图片来自Wikimedia@Nyx Ning)

这当然是促进全国流,刺激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文化断层的现象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甚至在内蒙古这个以蒙古族为主体少数民族的自治区也出现了大量甚至是大多数蒙古族人传统文化迷失的现象。

当前蒙古族人取名有三个选择:保留传统蒙古族名字、取用汉姓保留蒙古族名字、全面汉化。

虽然近几十年来国家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复兴蒙古族姓名等,但是为了方便起见,更普遍的情况仍然是蒙古名和汉语名的使用人数五五开。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的蒙古族,更倾向于使用汉语名。

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城市学校里,年轻的蒙古族学生已经极少有使用蒙古族姓名的了(除用蒙古语授课的蒙古族学校外)。人们日常交谈也大多使用汉语普通话,只有在比较边远的牧区还能找到浓重的传统蒙古语言色彩。

至于在人员组成更复杂大学和工作单位,一般来说你也很难分辨一个人是不是蒙古族,因为很多人从长相到口音都很少有蒙古色彩,很多人确实也没有蒙古名字。

要说在自治区城市生活,又顽强地拥有蒙古语名字的,当然也有。不过这些人很可能是每年开会的时候才用一回这个名字,而且需要会前问过负责人才能想起来自己到底叫什么。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END

如何起一个蒙古族名字?地球知识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蒙古族的名字

NO.1146-蒙古族的名字

作者:伊万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提到蒙古族,很多刻板印象就出现了。

在很多人心中,这是一群住蒙古包,骑草原马,膀大腰圆,喝酒不要命的“彪悍”民族,甚至和俄罗斯“战斗民族”有的一拼。

(图片来自Pixabay@enkhtamir)

但事实上内蒙古自治区现代化水平并不低,工业而非畜牧业才是自治区的支柱产业,而且高考真的不考射箭,也不考搭建蒙古包,更不考烤全羊!最重要的是我们真的不骑马上学!差不多每一个在外的蒙古族人都会被这样的问题轰炸,怎么解释都没有用……

虽然不一定会做,但从小到大没少吃是真的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唯一有用的解释,可能是介绍蒙古族的名字——巴特尔、阿拉坦琪琪格、乌日图那斯图,有人觉得帅气,有人觉得好听,但是更多的时候,大家表示不理解。这时候,就该蒙古族人上场说道说道了。

有几个蒙古族朋友都叫乌云xxxx,一直认为这是非常文艺的名字....(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蒙古人的姓

其实蒙古族人的名字和汉族名字大致上是一样的,大多是由姓和名组成。然而虽然蒙古族名字有姓,但一般情况下在称呼对方时,不加姓氏,只称名,因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蒙古族人不使用传统的蒙语姓氏。这是和蒙古族朋友交往需要记住的一种习俗。

蒙古族人的姓氏来源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以部落名或氏族名为姓。以成吉思汗为例,他的全名是孛儿只斤·铁木真,“孛儿只斤”就是成吉思汗的姓氏,取自其部落名,而这个部落名称又是从尊号“包端察尔(孛端察儿)”这个特别绕的名字演化而来。

从元朝到北元的众多大汗

只有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才有宣称权

第二种是以祖先的名字为姓。比如蒙古族现代英雄人物嘎达梅林,汉名孟青山,这个“孟”就来自其先祖莫勒特图的名字音译。

第三种是直接使用汉族姓氏,张王李刘赵孙杨都行,取决于个人选择。如果要加入一些传统色彩,则可以用简化的前两种命名法,比如孛儿只斤可以根据读音起包、鲍、波等姓氏。孟青山的汉姓也可以说是这么来的。

这部片子非常好

算是鄙人童年记忆中的经典佳作了

在元朝灭亡以后,中原地区遗留的蒙古族人为了躲避十分仇视异族的明朝政府的追杀,往往采用第三种汉姓法隐藏身份、保存自己。传统上极为复杂的蒙古姓氏在中原地区几乎消亡,一直经历明清历代而没有恢复。

一直到了20世纪末,蒙古国制定了“取姓法”,规定蒙古国民要选取历史人物或祖先的名号作为姓氏,等于是恢复了第一种取姓方式。此后在我国内蒙古地区,才也开始了恢复蒙古姓氏的热潮。

左边部分也就是各位总统的姓了

蒙古人的名

再来说名字。

蒙古族人给孩子选择名字时和汉族人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文字不同,但是取名字时的规律、目的都是相似的,希望自己的子女拥有一个与众不同,像“齐德龙东强”一样寓意美好而响亮的名字。主要有这么几类:

以大自然万事万物为名

汉族人喜欢用龙、凤、虎等尊贵、勇猛的神兽、动物给孩子作为名字。同样的,在蒙古族传统习俗中,男孩子通常取一些动物名,父母希望孩子长大后具有和动物一样聪慧、勇敢的品质特点。

当然,也不是什么动物都符合这个条件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但是根据草原物种的特殊情况,蒙古族人选择的动物和汉族不太一样,比如:扎那(大象)、布日固德(鹰)等。

标准草原吉祥物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蒙古族女孩子大多数以花草来命名,为的是让孩子像花花草草一样美丽、惹人喜爱,例如:阿拉坦花、其其格(花名)等。著名歌手韩磊(森布尔)的妻子王燕,蒙古族名字就是其其格,在2005年的中俄蒙选美大赛上,获得季军,确实人如其名,美丽动人。

希望女孩子们像花儿一样美丽动人

(图片来自pixabay@Kanenori)

但是也许和汉族人觉得带龙凤的名字过于土气一样,近几年来这样的名字在新生儿取名时并不多见,算是比较古典的老名字。

根据美好的向往取名

近现代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在给新生儿取名字时普遍喜欢根据美好的意愿和愿望。比如:乌日图那斯图代表的是长寿,吉日嘎拉图代表幸福、阿拉塔代表金银财宝等。

但也正是因为家长的美好意愿,导致蒙古族人的重名率也很高,正如汉族孩子“子轩”“紫萱”“子萱”,“子涵”“梓涵”“子晗”傻傻分不清楚一样,蒙古族也有巴特尔(英雄)、敖日格勒等较为流行的名字,从篮球明星到国家领导人,国内有不计其数的“巴特尔”。

根据主观愿望取名

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往往受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希望生男孩子的意愿比较强烈。所以有些家长给出生的女孩取名为胡达古拉(生男孩)、诺恩吉雅(恩赐男孩)等带有希望下次生男孩意愿的名字。汉族家长给女儿起名“招娣”“胜男”等名字,所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期望。

蒙古族的汉子从娃娃抓起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假如某个家庭有生下来带有疾病或者体弱的孩子,会给孩子取一个不好听的名字,比如:毛恼骇(坏狗)、毛乌音(坏女孩)等。起这样的名字目的就在于驱赶病魔、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这种习俗又是汉蒙相通的,汉族小名“狗蛋”、“二愣子”等等也都有这个寓意。

与鹿共舞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用具有纪念性意义的事件取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汉族家长多喜欢给孩子取名“建国”、“援朝”,用来纪念新中国的成立和抗美援朝等大事件,蒙古族人也如此取名,比如成吉思汗名为“铁木真”,是他的父亲在打败塔塔尔首领铁木真·兀格后,为纪念这次胜利,给儿子用敌手的名字命名纪念的。

同时蒙古族还有像朝鲁门格日勒(黎明降生)这样描述出生时间的名字。这样的名字在老一辈人的名字里还是比较常见的。

根据颜色和数字取名

汉族人在给儿女取名字时有时会选择数字。尤其是在古代,大多数平民只能用数字作为自己的名字,依据一般就是排行。何二、黄三、李四,就是最常见的古装剧路人名。最著名排行起名者可能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只因在家族内排行第八,所以取名朱重八,后改为元璋。

蒙古族也有类似的情况,但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并不是很看重排行,而更在意孩子出生时的体重,经常用降生时的分量给孩子命名,比如奈曼斤(八斤)、道浪斤(七斤)。越重的娃体格越强壮,也越得到大人的宠爱。

游牧民族的孩子

驰骋在草原上

(图片来自pixabay@Kanenori)

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蒙古族信奉的佛教为藏传佛教(喇嘛教),信徒在孩子出生时会请喇嘛为孩子起名,所以藏语名和宗教典故对蒙古族名字有着很大的影响。

蒙古乌兰巴托的立佛塑像

(图片来自Wikipedia)

另外,后金在与明朝的斗争中,极力拉拢蒙古族人,利用联姻、赐爵位、封号等手段加深和蒙古族的联系,不断强化满蒙一家的概念。时间一长,很多蒙古族人学会了满语,并用它为孩子取名。

不过对蒙古族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汉族。元朝建立促使汉蒙融合加深,在元朝灭亡之后,许多蒙古族人使用汉姓作为自己的姓氏,甚至直接取汉名。在民族大融合的今天,甚至许多蒙古族人只有汉名,不取蒙古族名字,以方便交流。

今日的蒙古名字

随着汉蒙,及其他民族的融合和城市化推进,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人离开草原,住进了城市,各地区的蒙古族现代化程度逐渐加深,民族大融合势不可挡。

呼和浩特火车站

内蒙古还是坐车多

不是马儿遍地跑的

(图片来自Wikimedia@Nyx Ning)

这当然是促进全国流,刺激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文化断层的现象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甚至在内蒙古这个以蒙古族为主体少数民族的自治区也出现了大量甚至是大多数蒙古族人传统文化迷失的现象。

当前蒙古族人取名有三个选择:保留传统蒙古族名字、取用汉姓保留蒙古族名字、全面汉化。

虽然近几十年来国家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复兴蒙古族姓名等,但是为了方便起见,更普遍的情况仍然是蒙古名和汉语名的使用人数五五开。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的蒙古族,更倾向于使用汉语名。

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城市学校里,年轻的蒙古族学生已经极少有使用蒙古族姓名的了(除用蒙古语授课的蒙古族学校外)。人们日常交谈也大多使用汉语普通话,只有在比较边远的牧区还能找到浓重的传统蒙古语言色彩。

至于在人员组成更复杂大学和工作单位,一般来说你也很难分辨一个人是不是蒙古族,因为很多人从长相到口音都很少有蒙古色彩,很多人确实也没有蒙古名字。

要说在自治区城市生活,又顽强地拥有蒙古语名字的,当然也有。不过这些人很可能是每年开会的时候才用一回这个名字,而且需要会前问过负责人才能想起来自己到底叫什么。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END

汉姓蒙古族来源以及蒙古族姓氏对照

青城历史聊斋 今天

很多人不了解蒙古族到底有没有姓氏,有没有汉姓,也为此事争论不休,这篇文章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蒙古族的汉姓由来和汉姓姓氏的具体情况,我们来了解一下。蒙古族汉姓出现在蒙汉杂居地区,纯粹的蒙古族地区没有汉姓,只有蒙古姓。一般是本部人到其他部落,或者本部落融入其他部落,才以部落为姓。从元代始,很多蒙古人采用汉姓、汉名,主要是出于民族交往的需要。到明代,蒙古人改用汉姓也很多,特别是散居在全国各地或邻近汉族聚居地区的蒙古人,改用汉姓的更多。今天,姓氏仍然在人们的交往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彼此接触时,既可唤其名,也可呼其姓。蒙古族汉姓一般采用同音、译音、自选三种方式产生。同音是选蒙古姓某一音节固译音是将蒙古姓译成汉语,用其一字做汉语姓;还有一种是选字,如翁牛特,他们认为翁牛特是高门属民,因而汉语姓高。由于当时交通和通讯不方便,因而不同地区的同一族人未来得及商量,因而同一蒙古姓可能在不同地区出现不同汉语姓。下面概括的不够完整,本篇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蒙古族射箭

(一):▶敖勒高努德

王、敖、赵Olkhonud是成吉思汗母亲所出的部落,为弘吉拉特部落的一个分支,后世有改汉姓王氏、敖氏、赵氏.敖氏取的Olkhonud首音,王、赵则不知从何而来了.

(二):▶汪古惕

汪、王Onggud是漠南大部汪古,原为信仰景教的突厥语部落.成吉思汗建国后,分有4个千户.后世是有改汉姓王氏、汪氏,均取的Onggud首音.

(三):▶塔塔尔

戴、谭、白、王Tatar是历史悠久的古代部族,突厥汗国时代即活跃于蒙古草原上,后在与成吉思汗的战争中损失较大,但作为蒙古最大的部落之一还是后裔众多,察哈尔万户之一的Tsagan Tatar既是此部演化而来,散居各地的后裔以部落名称为姓氏,后世有改汉姓戴、谭、白、王等.戴、谭取的Tatar首音;白取的是Tsagan的译意;王氏不知如何而来.

(四):▶宁嘎德

王、宁Ninggud这个部落之名,与大兴安岭地区的某个盛产雉鸡的山脉,当地的一些家族狩猎雉鸡,获得美丽的羽毛作为妇人或武士的装饰,久而久之,形成了Ninggud这个新的氏族.后世因带华丽羽毛装饰的人必是贵族,因此改汉姓为王氏.宁为Ninggud的首音.

(五):▶囊嘉

王、南Nanggid是源于汉语"南家",是蒙古对汉族的称呼,一些汉族改蒙籍后以次为姓氏,后世又改汉姓为南、王.南为Nanggid首音,王据说因为Nanggid与Ninggud读音接近,而随了他们的姓氏.

(六):▶斡鲁徳

斡鲁徳 --- 王、单

鲍氏《蒙古姓氏》列出了两个张姓蒙古人的祖姓,其一为卫拉特氏(斡亦如德氏,厄鲁特氏,斡亦毛都氏);其二为扎兰努德氏.

(一) 卫拉特为蒙古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部族群,相关资料较多,这里不再重复。喀喇沁的卫拉特氏族为西北迁来的从军落籍户,众所周知,蒙古准格尔汗国的卫拉特人民同清朝帝国有过多次大规模的军事冲突,随着准格尔汗国的覆灭,卫拉特百姓被满清皇帝调往蒙古各地落户,这也便是蒙古各地卫拉特家族的来历,卫拉特氏改汉姓为林氏,因卫拉特为林木中百姓之故,也有改汉姓为刘氏和张氏,但原因不详。

(二) 札兰努德氏的来历,参见《蒙古姓氏》的解释:"从十七世纪中期开始,清廷对归顺的诸部蒙古该部为旗,旗内男丁150为一个苏木,五个苏木之上再设一个官员叫札兰,札兰伪满洲语,含层次,关节之意,是旗内中层官员的意思,札兰汉译为参领,是旗扎萨克的派出官员,对各苏木的军事活动由督察指挥权,札兰的地位较为显赫,有的后人取这一官名为姓氏."

164个蒙古族姓氏与汉姓对照

蒙古姓氏

汉姓对照

乞颜

齐、祁、陈、秦

纳古斯

肖德

客烈亦惕

和、何

孛尔只斤

鲍、包、宝、博、奇、罗、波

汪古惕

汪、王

弘吉喇惕

帖良古惕

铁、车

兀良哈

乌、吴、于、魏

满楚古得

杜尔伯特

杜、司

和硕特

郭尔罗斯

郭、高、何

呼和淖如得

伊斯得

夏日高勒

夏、黄、何

梅日根哈拉

闫忽德

闫门

泰亦赤兀惕

胡勒目斯

杜格庆

海那赫

海、毕

周尔那德

-周

华努特

齐木德

敖勒高努德

敖、赵、王

白如徳

海勒图德

赖哈图德

赖、赵

李莫斯日

都如德

杜、霍

亦日呼德

朱勒豁得

朱、周、康

兀济叶惕

武、吴

乌珠穆沁

---乌、武

巴尔虎

巴、胡

召蒙岱

克什克腾

和、何

木斯臣

宝勒格沁

席热臣

包日罕特

台本

邰、伍

通事纳尔

唐古特

唐、夏、项

夏那日

夏、项

朱理真

忽思慧

忽、胡

泰亦什

呼和绍布

和、付

海拉苏

海、俞

萨都喇

扎喇亦尔

赵、季

毛忽来

牟、何、李

蔑尔乞德

撒勒只兀惕

蔡、马

塔塔尔

戴、谭、白、王

玉里巴雅兀惕

俞、白、富

席勒特德

永谢布

云、荣、永

翁高德

瓜勒给亚

楚勒呼德

褚、邱、陈

森吉德

察哈尔

常、张、白

努图格沁

强科勒

宫固如徳

孔、宫

锡勒朱徳

谢、邢

索很

达日呼德

楚兀日出德

朝鲁图德

乔、晁、曹、石

斡恩真

速勒吉德

杭锦

康、韩

昂沁

宰桑

亦鲁特

扎兰努德

哈日努特

韩、哈

莫勒图特

布忽纳惕

巴鲁喇斯

斡罗纳尔

那牙勤

土默特

土尔扈特

哈达努德

埃日德

斡亦喇惕

林、刘、张

朱嘎沁

准噶尔

左、朱

温德日格庆

达郎古德

俄格德格

呼勒都古德

董、胡

都仍太本

努克楚德

尼格斯尔

浩齐特

杭席古德

哈荣古德

纪勒格勒德

呼热特

陶日根席日

段、黄

阿都沁

兀和日沁

陶高沁

豁尼沁

杨、霍

哈日玛赤

塔日阿沁

兀纳嘎沁

博斯沁

卜、戴

特木日沁

陶格沁

珠勒沁

瑙木沁

弓、宫

扎格斯沁

萨日塔兀勒

越、岳

明安

千、钱

兀苏德

巴克西纳尔

沙毕纳尔

席日努德

黄、金

宝古

鹿

阿拉图德

辉特

嘎勒楚德

尼出古惕

白、倪

兀亦桑

周、魏、吴

忙忽惕

何、贺、

马鄂

布里牙特

甫、全

敖汉

亦赫君

固兀日

白、顾

朱日其德

俄勒特德

胡、白

嘎察古特

李、甘

翁牛特

高、包、敖

喀喇沁

乌、韩

扎勒楚特

陶、秦

斡鲁徳

王、单

卧特日古斯

毕德兀德

何勒楚德

格根托如勒

宁嘎德

王、宁

哈吉古特

俄勒斯特

嘎树努德

哈布哈沁

失宝赤

宫、龚

希日木德

岳、铁

囊嘉

王、南

塔布囊

乌、吴

阿巴嘎纳尔

安、岳

宝日努德

沙吉盖

巴亦拉葛赤

敖陶格图

林丁

蒲甘

普鲁

遗留在中原的蒙古人后裔使用的汉姓

吴 氏

吴允诚,蒙古人,名把都帖木儿,居甘肃塞外塔沟地,明成祖永乐三年,与伦都儿灰率妻子及部落5000个、马驼1.6万头归附明朝,成祖赐其姓名为吴允诚,使领部落居凉州耕牧,官左都督,主封忠顺伯。允诚三子:答兰(克忠)、管者、克勤。克忠,副总兵,太子太保。管者,都指挥同知、广义伯;子玘,嗣为广义伯。克勤,都督;子瑾,嗣侯;瑾弟琼,嗣广义伯;瑾传子鉴;鉴传子世兴;世兴传子继爵,南京守备;继爵传子汝胤,汝胤传孙惟英;汝撤弟汝征,勋卫。

吴成,辽阳胡人,蒙古名买驴,父通伯,元辽阳行省右垂,明洪武时,随观童降明,以功封清平侯,左都督;子忠,忠子英嗣清平伯;英子玺、琮及琮子杰,杰子家彦,家彦子国乾嗣伯。明赐玛噜姓名吴成。赐谔勒哲特穆尔姓名吴良。赐布敦衮姓名吴守义。赐济兰姓名吴克诚。赐多罗于姓名吴存敬。又赐另一玛噜姓名吴管。

柴 氏

柴秉诚,蒙古名伦都儿灰,明永乐三年,随吴允诚归附近明朝,赐姓名柴秉诚,授后军都督佥事。赐铁柱姓名柴克恭。赐们苏尔噶姓名柴志诚。赐拜帖木儿姓名柴志敬。赐遵锥布哈姓名柴永谦。赐克木帖木儿姓名柴永正。初为阿鲁台部下,居甘肃塞外。永乐三年(1405),受明将宋晟招抚,与另一蒙古将领把都帖木儿(吴允诚)率部众5千余人投明朝,赐姓名,授后军都督佥事。奉命率属众居凉州(今甘肃武威)耕牧,分别赐与牛羊、钞币,以招降蒙古军民归降。永乐五年(1407)卒于任所。子别力哥出塞自效,立功。

杨 氏

杨效诚,蒙古名保住,吴允诚部将,擒诛叛乱番人虎保有功,赐姓名杨效诚,官指挥金事。赐阿尔娄台姓名杨汝诚。赐托克托姓名杨必敬。

金 氏

金忠,蒙古名也先土于,元太保不花孙,蒙古人称他为王子。明永乐廿一年冬,成祖北征,也先土干率妻子和种落千人归降,封为忠勇王,赐姓名金忠。金顺,瓦刺人,原名阿鲁哥失里。永乐七年归降明朝,官指挥金事,封顺义伯。

和 氏

和勇,蒙古人阿鲁台之孙,阿鲁台降于明太祖,封和宁王。阿鲁台子阿卜只奄,授左都督。和勇以祖父封号为姓,官左都督,封靖安伯。勇子忠,锦衣指挥使。阿鲁台被瓦剌脱欢所杀后,和勇随父南归,被明廷授官安置。阿卜只俺死后,袭封带俸锦衣卫指挥使,积功至都督同知。天顺五年(1461年),以游击将军出讨两广兵乱,进官右都督。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统两京达官军,随征夷将军赵辅、左佥都御史韩雍讨伐藤峡盗乱,并讨平余乱,以功进拜左都督。成化三年(1467年),入朝督十二团营之效勇营训练。成化五年(1469年),以功特封靖安伯。和勇为人廉谨,在两广时以一无所取,受时人称赞。成化十年(1474年),和勇去世,获谥“武敏”。后追封靖安侯。

蒋 氏

蒋信,蒙古名把台,忠勇王金忠之舅,随金忠降明,官都督,封忠勇伯。

毛 氏

毛忠,凉州人,曾祖哈喇歹于明太祖洪武初年归降,祖拜都,父宝,官百户。忠官都督,封羌伯。忠子海,海子恺;海弟铨,铨子锐,嗣伏羌伯,太子太傅;锐子江、江嗣爵;侄桓及桓子登继嗣爵。毛胜,字用钦。初名福寿,元右丞相伯卜花之孙。伯父那海,明洪武中归附,官都指挥同知。那海弟安太为羽林指挥使,传子济、胜。胜,官左都督,子荣、孙文协守南京。

薛 氏

薛斌,蒙古名脱欢,父薛台,于明洪武中归附,赐姓薛,累官燕山右护卫指挥佥事。斌,都督同知,封永顺伯。斌子寿童嗣伯,赐名绶。绶子辅,辅子勋,勋子玺嗣伯。斌弟薛贵,蒙古名脱火赤,都督佥事、安顺侯;侄山为指挥使。山子忠,忠子瑶,皆嗣安顺侯。瑶子昂,袭指挥使。

李 氏

李贤,鞑靼名丑驴,元工部尚节,明洪武廿一年归降,赐姓名李贤,右都督、忠勤伯。

滕 氏

滕氏。滕定,父琪住,元枢密院知院。明洪武中降附,赐姓滕,官燕山右卫指挥使。子定,都督金事,封奉化伯。定子福,指挥使。

焦 氏

焦尚节,蒙古人,父把思台,明洪武中归附,为通州卫指挥佥事。把思台传子胜,胜传子义荣。胜弟谦,官都督指挥同知;谦子管失奴,指挥使。谦弟礼,左都督,封东宁伯。礼孙寿袭爵,寿弟俊,镇守湖广。俊子淇,镇两广;淇弟洵又袭爵。洵再从侄栋,湖广总兵。

苏 氏

元顺帝至正廿八年闰七月,元世祖五世孙孛只只斤氏义亲王和尚,奉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之命,为保存实力,选精锐亲信,携家眷,带重金,乔装遁出大都北京,到今河南濮州清丘之原而隐居。自称“苏”姓,苏乃死而复苏之义。元义亲王自名为苏克明,字进迪,意为“克明复国”,克明派次子苏义率兵驻鄄城(今旧城镇)。三世苏亮,四世苏昌、苏恩,恩生子苏天民、天爵、佑。天民孙苏淞,世袭平山卫指挥。天爵裔孙苏遂,平山卫指挥。佑官兵部尚书,因畏严篙之害,由鄄城县梁屯乡苏老家一比迁今范县濮城镇。三子苏潢。苏氏五世苏纯,沩川县令;苏琦,潞州判官。六世苏毅,易州知州;苏河,顺德府照磨;苏湖,鸿胪署丞;苏池,武刚州吏目。今苏氏分布于山东鄄城县苏老家、苏洒庄、苏桐楼、苏楼、苏屯、苏庄、苏田庄、苏集;郸城县双桥集苏庄、苏楼、教场苏庄、城北苏庄;滑县大苏寨;内黄县苏村;淮阳县苏楼、苏庄;范县北苏庄、西苏庄;定陶县苏楼;巨野县前苏庄、后苏庄;曹县苏道口、苏楼。

李 氏

河南孟津县麻屯乡军帐村李保仁《李氏族谱)载:“始祖讳孔温窟哇,扎刺尔氏,蒙古部人,佐元太祖有功,溢忠宣并追封鲁国王,世居斡难河之东。”“八世祖讳可用(行四)世居洛阳南关,是为河南祖,易姓李,嗣后迁洛阳西北乡距洛阳二十五里李家营村……”。九世祖李文秀,讳英,“明洪武初年,兵荒马乱,年景不佳,民不聊生。文秀公不畏艰难,毅然一挑两担,于洪武八年迁居唐县北四十里半坡村,创家立业,是为唐县一带李姓蒙族之祖。”社旗县饶良乡小杨庄村李葆信同治辛未四月修族谱载:“溯自洪武初年,始祖讳文秀由洛阳西陡沟徙居南阳府唐县城北四十里许半坡村,人新安籍,数百年矣。”社旗县陌陂乡万庄村农民李清芳光绪乙酉孟春修族谱载:“我祖自洪武肇迁以来,居唐邑北四十里庄名半坡,迄今数百余岁。’社旗县李店乡姚冲村有(李允中墓碑》云:“溯我李氏,系明洪武初年,始祖文秀由洛阳西徒沟徙唐之北半坡村,经历六七世,繁衍数十家。明末流寇猖撅,族众逃散者不可胜数。迄我国朝定鼎,独七世祖讳增光一人还籍,仍居半坡,重辟基地。家道小康矣。至八世祖讳含芳兄弟四人迁居唐河东洛店村(今社旗县太和乡),先莹犹在半坡湖东大河西……。”孔温窟哇长子木华黎,次子袋孙,三子无传。二世祖木华黎,谧忠武,赐东平县,赐鲁国王,享年五十四岁,赐庙祀于东平,敕题其碑“元勋世之碑。”子孛鲁及四、五世均袭王爵,六世祖迁松江为万户,八世祖可用。洪武初因款附意缓,滴戍洛阳,易李姓,子二:英、茂。九世祖英讳文秀,扎刺尔氏易姓李,洪武初年,迁来唐河县④。柯韵态《新元史)卷廿八《氏族表上):札刺儿氏,亦作哲来耳氏,又作扎刺亦儿。白塔塔儿部族也。(元)太祖第七世祖都答昆,与札刺允大战,大败,部众尽死,唯幼子海都获免。其后海都灭扎刺儿,俘其人为奴。故孛而只斤氏不与札刺儿通婚姻。札刺儿分十族:察特,又作札益忒;塔克拉乌温;空喀扫温;枯姆萨乌忒;乌压芯;必而喀敦;苦培儿;土朗起忒;布里;申苦芯。(元)太祖佐命功臣木华黎为札益忒、札刺儿氏。

王 氏

河南镇平县王氏族谱戴:祖先铁木花儿,在晃陂单传4世,至五世王东溪生4子:格、柯、轼,第四子夭疡,三个儿子的后代分散在镇平、内乡、南召、南阳诸县。一世二老,二世祖大老,三世祖名贵,四世祖名宗祥。大老墓碑云:“昔元纪,自文宗殂,顺帝御极,明主由和阳渡江,取太平路(安徽当涂市),逼燕京,元帝奔应昌,遂移祚。公睹元运迭嬗,克自保重,游冀北,走覃怀,率江左,渡河南,偕先大人经历殆尽,卜居晁陂”(此碑立于明嘉靖十一年,清咸丰六年重刻),明载为元代后裔。王氏家族中广为流传祖先牌位对联是:“宗祖蒙古,元迁燕京,明卜镇邑;初由二老,创业晁陂,统垂赵营。"1942年,19世孙王元继曾续修族谱。

另一支王氏先祖,相传为司(四)陀王,亦称镇殿王。在河南淅川县九重始祖墓碑“镇殿始祖考王公讳成、妣孙氏恭人之墓”碑的序文中有“吾家始祖王公讳成者,本元宦也”的记载。1985年8月在淅川县九重王氏祖莹出土明万历六年(明唐府典仪正王诏墓志铭)一方,铭文一云:“王诏字惟行,号荷塘,其先讳成,家邓州城西九重院。曾祖铎、.祖纪。父仕周,仕四川垫江主簿,生子二人,长子王诏,输金授唐府典仪正。生于嘉靖十一年辛卯正月二十日。卒于万历六年戊寅四月十八日,享年四十有八。配李氏,男三:长懋志,州库生,娶朱氏;次懋忠,州痒生,娶王氏;三懋恕,聘李氏;小女尚幼。受其抚育的孤侄懋恩。孙男三;懋志子保宁,懋忠子保阳、保元,二女尚幼。公葬在九重院街北百步,枕趾癸丁。乡进士,署邓州儒学学正事,晋江贡生宋国有撰文。”其后裔有王恩佛、监生王本子王志,邑库;王忠,拔贡;王聪,监贡;王智,七品爵。王立刚,南召县白土冈人,南召县召西游击司令。王正,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王超,沈阳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南阳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王明哀、王世屏、王德庆。王言,字恩佛,镇平县叶湾村人,现为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王伯珍,内乡县大桥乡人,南阳地委副书记。王立火,南召县白土冈人,南阳市中医研究所主治医师。王聆音(原秋),镇平县老庄乡河东村人,吉林市委书记。王文华,内乡县灌涨乡魏庄村人,驻马店地区交通局局长。王兆彦,镇平县晃破乡人,社旗县常务书记。王广献,南召县板山坪人,板山坪中学校长。王国珍,内乡县王沟村人,河南省民族事务委员。王明远,新野人,南阳地区纪委副书记。王文献,镇平县老庄乡人,南阳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善甫,镇平县人,南阳行署民族事务委员。王永兰,镇平县晃破乡人,南阳师范高级讲师。王宝岑,镇平人,河南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

明又赐元人默色帖木儿姓名王麟。赐阿达纳姓名王义。赐音济布哈姓名王懋忠。赐奈曼岱姓名王存礼。赐呼逊姓名王彪。

卜 马 氏

卜马型,其先乃蒙古人,明初迁华容。

拓 拔 氏

原为鲜卑人而蒙古化,又作秃别氏。

偰 氏

先世墩欲谷,本突厥部,突厥亡,遂臣回纥,世为国相,居楔辇河,因以偰为氏。数世至克直普尔,袭本国相答刺罕,赐号阿大都督,辽主授以太师大垂相,总管内外藏事,国人称为藏赤立,其子曰岳弼。后裔入元代已蒙古化。

里 氏

里氏。偰岳弼玄孙约著,以伯父及伯皆有里字为名,便以里为氏。

陆 氏

有蒙古人迁居湖北洪湖、监利,后以陆为氏。明又赐元人五十六姓名陆忠。元顺帝第六子世厚,因元灭,避难迁人沔阳县陆家台(今属洪湖市)。以第六子之陆而改为陆氏。一支迁人沔城,后人陆建攘,清两江总督,后有陆国见,由沔城迁郭河公社林坊。

竹 氏

竹氏,元末扩廓帖木儿部将竹贞,随元顺帝北奔沙漠,后又自沙漠降明。见于《元史·顺帝纪》及《也速传》、《列女·王士明妻李氏》。

马 氏

元世祖部将马秃塔儿,蒙古人,官佥书枢密院事,康熙(南阳府志)卷五(人物》下:马秃塔儿“侨居于(叶县)县北荆山下”,死即葬于荆山,子孙世代定居于此。元亡后,“马氏子孙俱以胜国名臣之后获罪”,便以始祖之名为马氏。马秃塔儿传至七世孙马腾。附马氏世系:明又赐元人多尔济姓名马惟良,巫勒玛帕玛姓名马克顺。

宣 氏

马秃塔儿之弟西汉杰儿和宣帖木儿,西汉杰儿之后裔有数户散居于河南宝丰县胡楼村。宣帖木儿之后以其祖·名字首字为宣氏,居叶县廉村乡宣庄、马庄、坟台乡西北拐村。老程庄,其后有宣贤。

黄 氏

福建南安县丰州黄氏,祖先答拉真,乃蒙古人,元时到南安任职而定居于此。

赵 氏

元太祖时,永古特·阿勒楚尔之先居云中塞上,父达衮,为金群牧使,驱所牧马归元,阿勒楚尔幼时育于外祖父兆斋家,人言讹为赵家,因姓赵氏。

兰 氏

蒙古人温都尔喀喇氏,祖阿尔斯兰曾从大将阿术伐宋,仕至冀宁路达鲁噶齐,子孙遂以兰为氏。

鲁 氏

元朝皇室脱欢,以河西降于明太祖,被安置于法甘肃庄浪县西山之连城。传至孙什伽鲁,以军功升连城世袭土指挥使,赐姓名鲁贤,清雍正元年,割藏民八族为鲁土司管辖(上下马尔族、尔加攘族、尔加藏族、单豹族、钱多尔族、思尔木族、尔卜族),分为十旗。乾隆时为3698户,24051人,占庄浪县人口27 %a。辖区为今永登、天祝,兰州市红古区、民和、乐都部分地区。

古城土总旗鲁镛,子鲁瑜,百户。瑜六世孙鲁大浩,清顺治二年降清,有功升指挥使。后裔鲁肇封、鲁瞻泰。辖藏民7庄。

大营湾土副指挥鲁之鼎,世袭副指挥使。辖藏民9庄。于清顺治二年随鲁典降清,其裔有鲁冀参、鲁维礼。

古城(今满城)土司鲁国英,元朝后裔,明千户,辖红砂川一带,传至鲁大诚,于清顺治二年降清,再传鲁景成、鲁天嗣、鲁祖山。

鲁三奇,世居马军堡,元之裔,明袭副千户,传鲁烈、鲁政。

平 氏

明赐元人班第姓名平以正。

部 氏

湖北鹤峰县云蒙山部氏,为蒙古人,住中营乡三家台村,共有1500余人。部斗山、部吉三撰(部氏族谱》载:其祖乃元代蒙古波尔济吉特氏,波转为部氏,一世祖部官荫,从江西迁湖北,11世祖部锡侯,于清乾隆廿一年,又从澄州迁鹤峰县清水氽,再迁神仙茶园。今三家台村党支书部先和,办公室主任部玉阶。部氏还分布于上升、高升村.及下坪乡石堡、云蒙村等地。

萨 氏

萨都刺,著《雁门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祖日萨拉布哈(原作思兰不花),父日傲拉齐(原作阿鲁赤),以世镇镇云、代,居于雁门,故世称雁门萨都拉,实蒙古人也。”(雁门萨氏家谱》

清末李溶(文林郎伊阳县知事萨府明君希亭行状》云:“君讳维翰,字希亭,先世蒙古色目人,答失蛮氏。伯祖讳口,十五世都拉,赐姓萨,卜居于闽,元亡,遂为闽县人。”吴曾棋(清浩授通议大夫山东武城县知县又恒萨公墓表)云:“公讳承任,号又恒,本蒙古答失蛮氏。远祖阿鲁赤,留镇雁门,遂为雁门人。生.二子,曰萨都刺,元泰定丁卯进士,官南台侍御史,赐姓萨氏,以诗名于时。”

福州(雁门萨氏家谱》云:本“答失蛮氏,始祖兰不花为元世祖万户。子阿鲁赤,元英宗镇守云、代(大同),孙萨都刺,名天赐,官南台御史,著(雁门集)。弟野芝,名天与,江西建昌路总管,传子守仁,元末进士,官闽居之。传至萨琦,明宣德礼部侍郎,才尽弃旧俗,不信伊斯兰教。

海军司令萨镇冰,即野芝之裔”。都拉之侄萨仲礼因官迁居闽侯。都拉后裔居宛平,喇忽丁官龙兴路(南昌),居于此。都拉18代孙萨本茂,海军高级工程师;兄萨本栋,物理学

家。按萨氏,乃西域回回,融人蒙古族,明以后,又融人汉族,有的又由汉族复称蒙古族。

波 氏

元太祖第二十九代孙孛·日少布,生子三:郭都圭、吉特日圭、道布钦。郭都圭生波·少布。始改孛(即孛儿只斤氏的简姓)氏为波氏,波、学音转。波·少布今任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生子波·乌达。

另外开过上将王建安,王近山祖先均为蒙古人,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也为蒙古族,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梁漱溟是元梁王后裔,也是蒙古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