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读音 bǎi ;bó ;bò ; 部首 木 笔画数 9 五笔 SRG 参考:栢 檗 柏 (栢-bǎi -名词)(形声。从木,白声。本义:木名,柏树,也称“椈”)
⑴ 柏科柏木属植物的通称 [cypress]
柏,鞠也。——《说文》 柏,椈。——《尔雅》 鬯臼以椈。——《礼记·杂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柏属约20种。侧柏、圆柏、刺柏、台湾扁柏、福建柏等,常绿树,可供观赏和材用,分布于欧亚和北美暖温带和带地区 ⑵ 柏叶 [cypress leaf]。柏酒(以柏树叶浸泡的酒) ⑶ 特指柏台(御史台的别称。汉御史府中列植柏树,固称) [cypress terrace] 俱蟠使下之柏,俱擅乙中之二。——唐·黄滔《祭陈侍御》 ⑷ 古国名。故地在今河南省西平县 [Bai state] 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左传》 另见bó;bò 柏bǎi⑴ 常绿乔木,叶鳞片状,结球果,有“扁柏”、“侧柏”、“圆柏”、“罗汉柏”等多种。木质坚硬,纹理致密。
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柏露(柏树上的露水,据说用以洗眼,有明目的作用)
⑵ 姓。柏bó用于外国语音译。
柏林;柏拉图
另见bǎi;bò柏bò见“黄柏”:即黄檗另见bǎi;bó
柏bó 〔柏林〕德国的首都。
柏bò 同“檗”。
包含“柏”的词语◆ 柏油 【bǎiyóu】
[ asphaltum;pitch;tar ] 在松节油中溶化的一种沥青材料,因其具有光照下不熔的能力而用于铺路、照相工艺等◆ 柏拉图 【bólātú】
[ plato ]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柏林 【bólín】
[ Berlin ] 德国中东部、施普雷河注入韦尔河口处的城市,重要国际交通枢纽之一;面积833平方公里,人口343.3万(1990) 包含 “柏”的成语◆ 柏舟之节 【bǎi zhōu zhī jié】
释义: 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同“柏舟之誓”。 (Women are not married after their bereavement)出处: 宋·朱熹《与陈师中书》:“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
◆ 柏舟之誓 【bǎi zhōu zhī shì】
释义: 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亦作“柏舟之节”。 (Women are not married after their bereavement)出处: 《诗·鄘风·柏舟序》:“《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
示例: 青松摧折,哀断女萝之心;丹节孤高, 终守柏舟之誓。 【唐陈子昂《唐故袁州参军李府君妻张氏墓志铭》】
◆ 餐松啖柏 【cān sōng dàn biǎ】
释义: 以松柏的叶实充饥。形容修仙学道者超尘脱俗的生活。 (Fill the hunger with the leaves of the pine and cypress)出处: 元·无名氏《玩江亭》第二折:“俺出家人闲来坐静,闷来游访,寻仙问道,餐松啖柏。”
示例: 你这出家人,止不过熬齑受淡,餐松啖柏,有何好处也。 【明·无名氏《广成子》第一折】
◆ 苍松翠柏 【cāng sōng cuì bǎi】
释义: 苍:青色。翠:青绿色。指四季常青的松柏。比喻具有高贵品质、坚定节操的人。 (The evergreen pine and cypress of the four seasons.)出处: 清·萧执中《勉县定军山武侯墓楹联》:“古石幽香名士骨;苍松翠柏老臣心。”
◆ 松柏寒盟 【sōng bǎi hán méng】
释义: 比喻患难之交。(It is a metaphor for a friend in need.)
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为炎帝的师傅,又有相同为帝喾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西平县及舞钢市部分地区),其后以封地为姓氏。在旧百家姓中排名第37位。
得姓始祖:柏芝(柏皇氏)、柏常、柏招、柏夷亮父、柏翳(大费、伯益)、柏有。
一、姓氏来源源于嬴姓,
出自远古舜帝时候的贤人柏翳(伯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史记·秦本经》中记载:“大费拜受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训服,是为柏翳,舜赐嬴姓。”柏翳,就是大费,又称伯益,为舜帝执政时期的司徒,专职负责畜牧之事,因功被舜帝赐姓为赢,此之后柏翳便有了两个姓氏,即赢姓和柏氏。柏翳就是柏氏的始祖,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据古书记载,柏翳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帮助舜帝驯养鸟兽,教人们将牛、羊、猪、狗、鸡、鹅驯养后,物质生活的来源就更有保障了。
伯益还曾积极帮助大禹治水,也立了大功。在伯益的后裔子孙中,形成了两支主流姓氏,其中一支称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柏皇氏后代
西周时期,柏皇氏后裔所建柏子国,其国人将先祖时期的一些地名带到了封国,如“皇人山”。著名的南宋学者罗泌在《路史·前纪六》中记载:“皇人山,谓之伏羲山。”柏皇氏为伏羲氏之一,因此称“伏羲山”有证可循。柏子国人崇尚柏树,称顽强、高大而长寿的古柏为柏皇,并以柏为氏族图腾,可见柏皇氏影响之久远。柏子国在春秋时期是个弱小的诸侯国,因此依附于强大的齐国,为齐国的盟国之一,在史籍《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江、黄、道、柏方睦于齐”。在齐桓公姜小白霸业鼎盛时期,柏子国与江国、黄国、道国等小国与齐国十分和睦。
春秋末期,柏子国为楚国所灭。国灭后,柏子国王族后代和国民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姓氏,称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赢姓,
出自远古喾帝时候的贤人栢招,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栢招,为帝喾之师,史称栢公。传说他曾力促帝喾“扫夔门之陋,惟嘉植之足珍,故美名之可究。”栢,就是古代的俗“柏”字,与柏字同义通用,因此栢招亦称柏招。
在栢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栢氏、或柏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于蒙古族,
出自元朝时期撒勒只兀惕部,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萨尔图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代撒勒只兀惕(山只昆部)部后裔,先世居敖汉(今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始祖萨尔图·柏德携族迁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artu Hala。蒙古族、满族萨尔图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以先祖名字首音为姓氏,汉化称柏氏。
源于姜姓,
出自远古炎帝的后代伯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柏氏始祖中另有一位著名人物,就是伯夷。伯夷是炎帝的后代。伯夷,为殷商末齐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起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至孤竹君逝世,叔齐却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这样忤逆了父命,遂逃跑了,而叔齐亦不肯即位,也逃之夭妖。后来,二人听说西伯侯姬昌赡养老人,遂一起往归周地。当二人抵达周原时,正值西伯侯逝世,而周武王姬发正准备兴兵伐纣,二人当即阻拦在周武王的马前叩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当时周武王的手下认为这二人无理阻拦,欲动武驱之,被姜太公制止了。姜太公说:“此义人也!”遂扶而去之。后来周武王灭商纣之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二人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二人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最后这二人皆饿死于首阳山(今河南偃师雷首山)。
古书记载伯夷,也有记作柏夷。上古时期“伯”、“柏”二字通假,因此其后裔子孙中亦有称柏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二、姓氏分布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源起历史非常古早,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六位,人口约五十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31%左右。
三、姓氏名人柏常
黄帝时有地官(司徒),帝颛顼有师傅柏亮父,帝喾有师傅柏昭。帝尧时,柏皋封在柏(今在河南舞阳县东南),号柏成子。柏,神话传说中的蜀王。《汉·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 ,后者名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
柏高
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山海经·海内经》:“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於天。”郭璞注:“柏子高,仙者也。”
柏良器
神策大将军柏良器
唐朝时人,他的父亲被安禄山杀死,他立志报仇,少年从军,打了六十多场战,当上将官时,才二十四岁,以后更立大功,做了大官。
柏丛桂
明朝宝应人。洪武时,他上书朝廷建议筑淮堤 ,建 槐楼40里,以防备水患。后来,明太祖皇帝采纳了柏丛桂的建 议。在淮扬一带征用民工56 000人,给他率领修建河堤、槐楼四十 里这个宏伟的工程,大功告成后,乡人称为“柏家堰”。世代造福于 民,流芳千古。
柏文蔚
字烈武。率镇江新军响应辛亥武昌起义,后被 推为南京临时政府北伐联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安徽都督。4 年在上海参加护国运动。6年在广东参加护法战争。13年以 后,历任中央执行委员、革命军军长、国民政府委员等职。民 国21年日军进攻上海,主张抵抗,为时论所推崇。
在许多姓名中,我们经常能看到 “柏[bǎi]、[bó]”、“ 解[jiě] 、[xiè]”、“恪[kè] 、[què]”、 “朝[cháo] 、[zhāo]” 、“重[zhòng] 、[chóng]” 诸如此类多音、多意字的运用,一不小心的话容易混淆念法。通常人们认字识音第一印象读成什么音往往形成难改口的惯性规律,为了辨明字音语义,今天选取一例,我们就来谈谈“柏”字作姓开头、放于人名中及其它运用语境正确适合的读音。
柏的书法字
“柏”字的读音共五种 常用的两种【bǎi】【bó】易误读
柏:bǎi,柏科柏木属植物的通称,它在大家频繁接触的《新华字典》里拥有三种读音,分别是【bǎi】、【bó】、【bò】。异体字为“栢”。
『康熙字典』中,【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博陌切,音百。
『说文解字注』 (柏) 鞠也。从木。白声。博陌切。释木曰。柏、椈。按椈者鞠之俗。柏、古多假借为伯仲之伯、促迫之迫。古音在五部张参曰。经典相承亦作栢。
“柏”读音为[Bǎi]时,多指柏树及相关柏树的意思,与 “ 摆”、 “百”、百作数字大写的“佰”、纵横捭阖的“捭”、大伯子的“伯” 等同音;与“白”[bái]音类似,一个是三声,一个是二声。该音常见的如“白”姓,少见的如“佰”姓。
“柏”读音为[bó]时,专指外来译名的读法,如德国首都柏林、柏拉图及类似用于外国语地名人名等的音译,与“博”、“伯”、“勃”、“渤”、“泊”、“箔”、“舶”、“”、“薄”,“帛” 、“驳”等 同音。该音常见的如“薄”姓,少见的如“博”姓、“伯”姓等,罕见姓氏如“孛”、 “勃” 、“渤”等。
“柏”读音为[bò]时,单指 “黄” 与“柏”字连在一起时的读音,一旦说到“黄柏”这个词,“柏”字在这里就只能读作“bò”了。“黄柏”是一味中药,现在一般写成“黄檗(bò)”。与“擘”同音。
从窦学田主编的《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一书中能看到,“柏”作姓应用出现共有五个音,分别是:Bǎi 、Bó、Bēi、Běi、Bāi。“柏Bǎi ”姓属于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柏Bó”姓,是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较少,今山东省平邑县,黑龙江省嫩江县,湖北省武汉武昌区、监利县等地有分布。关于“柏”读Bēi作姓时,也可读成三声Běi,属于罕见姓氏,今河北省黄骅市(由沧州市代管的河北省辖县级市)有分布;根据1991年黄骅市公安局人口统计的数据,当时黄骅县岐口镇柏(Bēi)姓约40人左右。“柏”读Bei 一声作姓时,又音[bāi]为姓,“柏” [bāi]大概是与“柏” [Bei]此同源异流。“柏” 读[Bó]、 [Bēi]、[Běi]、 [Bāi]这四个音作姓使用现今的确少之又少。其实主要就是柏读成Bǎi (音摆)、柏读成Bó不作姓使用时(音博)在多数场合里使用最容易混淆。
按照现代语言文字规范,“柏”绝大部分情况下读【bǎi】
1、“柏bǎi”常指柏树,是一种常绿乔木,有“扁柏”、“侧柏”、“圆柏”、“罗汉柏”等多种。这种树四季苍翠,主干高大、直挺,木质坚硬,纹理致密,可以用来做建筑材料和家具及制造器物之用。柏树经冬不凋,屡屡被人们用来与春天、青春等联系在一起。此外,人们认为它是“多寿之木”,不仅本身寿数大,还可以帮助人们延年益寿。据传,喝柏叶茶、食柏籽就有这种效用。在民间吉祥图案中,柏树枝的形象还常用来代表“百”,表达百事如意、百事大吉等意思。“柏(bǎi)子仁”是一种中药,有安心养神等作用。“木”字偏旁加个“白”,不就是“柏” [bai]字吗?是的,如果不熟悉该字就恭喜你蒙读正确了一半,因为音同调不同,白为二声[bái],柏为三声[bǎi]。
北京东城区雍和宫旁柏(bǎi)林胡同有座庙叫“柏bǎi林寺”,是京师八大寺庙之一,清康熙帝曾题额“万古柏林”。位于河北省赵县县城(古称赵州)东南角的柏(bǎi)林禅寺,与著名的赵州桥遥遥相望。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起至今称“柏林禅寺”。庭前柏树子,又作赵州柏树,赵州柏树子,禅宗公案名,赵州从谂寄庭前之柏树子,赵州禅师以示达摩西来之本意。河北张家口市有宣化柏林寺(又称石佛寺)。这几个地方的“柏bǎi林寺”与音译词的“柏bó林”不一样,此“柏林寺”非彼“柏林”,建庙时间早,是历史悠久的寺,同柏树相关,并不是外来名的译词,所以读成“柏bǎi林寺”。
山西长治市有座山叫“柏(bǎi)谷山”。河北省有个县叫“柏(bǎi)乡”。河南省南阳市有个桐柏(bǎi)县,河南境内有桐柏(bǎi)山。
2、《诗经》中有两首诗都叫《柏(bǎi)舟》。一首是“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开头的《国风•邶风•柏舟》,写卫国一个臣子对政事忧虑,不遇于君之作为的故事。 另一首是“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开头的《国风•墉风•柏舟》,是一段咏叹爱情的歌声,同时表达了一种古代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恋自由而产生的抗争精神。
3、读杜甫《蜀相》时,许多人把“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柏”念成了“bó”,正确读音应该读“bǎi”,因为诗中柏意为柏树,且“柏”字在此诗中不在句末也没有押韵要求,读“bǎi”适合诗句原意。
4、同柏树一样,“柏”和“油”连到一起读时,“柏油”、“柏油路”中的“柏”也只能读作bǎi,“柏油”是“沥青”通俗的说法。“柏油路”亦称“柏油马路”,是路面由沥青铺成的道路.
5、“柏”做姓氏时正确念法一定要读【Bǎi】。“柏”姓属于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天津市武清,河北省景县、固安县,山东省鱼台县、淄博市,山西省太原市,江西省崇仁县,广东省吴川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贵州省普安县,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云南省陇川县、马关县、河口县等地区均有。汉、满、蒙、回、苗、布依、哈尼等多个民族有此姓。
“柏”字在以下一些情况使用中读【bó】
1、“柏”若作为外来词,外国人名地名音译,一律读[bó] 。例如:“柏(bó)林”是德国首都,“都柏(bó)林” (英文: Dublin )是爱尔兰首都;若是把它与“林”连在一起读,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林”和“木”字差不多,就想当然地以为它也读作“bǎi”。要是这样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它与“林”字连在一起在外来词语境里组成“柏林”,柏林、柏林墙、东柏林、西柏林、柏林大学等中的“柏”,正确读音只能是“bó”。外国人译名如古希腊大哲学家、《对话录》与《理想国》的作者柏拉图,写出《幻想交响曲》的法国音乐家柏(bó)辽兹,因为是外来译名,所以应该读bo二声,而非bai三声,因为 “柏”在此处不是中文的姓,而是音译名。其它也同理,玛格•海根柏格(Marg Helgenberger)、库柏、卡斯柏、达•芬奇的名画《柏诺瓦的圣母》等。
2、类似音译词的一些品牌名,譬如汤丽柏琦(Tory Burch LLC),柏莱士手表,加柏林(奔驰加装柏林之声)、威柏等。
3、青青陵上柏[bó],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出自两汉•古诗十九首第三首《青青陵上柏》
因为《古诗十九首》中只有《青青陵上柏》一首是首句入韵的,押韵押铎部([duo]) ,首句末字“柏”与后面的“客、薄、洛、索、宅、尺、迫”均属铎部,其余十八首首句均不入韵。所以这样看来,“青青陵上柏”中的“柏”因为符合押韵最好是读[bó]而非[bǎi]。
4、成语“餐松啖柏”[cān sōng dàn bó]中的“柏” 约定俗成要读成[bó],意思是以松柏的果落叶实充饥,形容修仙学道者超尘脱俗的生活。该成语典故出自元•无名氏《玩江亭》第二折:“俺出家人闲来坐静,闷来游访,寻仙问道,餐松啖柏。”
5、另:台湾地区的国语几乎把柏都读成了bó。这是因为宝岛还在延续使用繁体字,很多字的读音也在保持着古代的发音,“柏”的古代读音为bó,所以与大陆普通话推广[bǎi]音有所不同,他们对“柏”字是读成[bó]音。
“柏”在姓名中使用时的读音,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内地,柏作姓用,绝大多数时候念“bǎi”, 如海军将领柏耀平,演员柏雪、柏寒,歌手柏文,双语主持人柏栩栩等。“柏”作人名中的字使用,也是念“bǎi”,如南部战区司令员袁誉柏,实力派演员辛柏青、梅派京剧演员王柏雯等。
柏耀平少将
袁誉柏中将
当“柏”作人名中的字用,对来自港台地区、人名中含“柏”的艺人来说,因受到台湾国语的影响(柏作为姓及用在人名中均念 “bó”),他(她)们名字中的“柏”在国内,譬如香港影星张柏芝、演员周柏豪,台湾的音乐人包小柏、歌手潘玮柏、演员陈柏霖、纪录片导演齐柏林、演员黄柏钧等,大家也习惯念成bó。
张柏芝
陈柏霖
虽然“柏”的古音为[bó] ,但是“柏”今音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读[Bǎi]的。许多场合这两种读音互用就是因南北差异,大陆现代汉语规范、使用简化字与Taiwan国语运用、保持繁体字之间有所差别导致。朋友们,碰到“柏”字和“柏”姓,你敢说你都读对了么?如果都能读对,今晚请给自己加个鸡腿吧!
威震敌胆的抗日县长 —— 李向农
作者:刘玉栓
李向农,又名李同行,字步周,男,柏乡县南黄泥村人。他1932年冀州师范毕业后留校任教,任教期间秘密加入中国。1937年秋回家乡,1938年4月参加柏乡县抗日游击队。1938年冬任柏乡县战委会副主任,1939年初任宁南县抗日政府秘书。1939年任冀南行署贸易局副局长,1941年任柏乡县第四任抗日政府县长。1942年9月赴行署开会途中,遭遇敌军“大扫荡”陷入包围。他首先杀出包围后,发现还有的同志没有冲出来,义无反顾地又杀回重围 搭救战友,受伤后壮烈牺牲,时年34岁。
原载《抗日英雄李向农》一书
一, 投笔从戎 参加革命
李向农1908年6月16日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弟兄三个,排行老三。他8岁入学,自幼勤奋学习,品学兼优,好武术,善书法。14岁高小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冀县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简称、冀师)。在学校受到进步学生影响,“九、一八” 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东三省”,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学生们义愤填膺。他带领学生到处演讲,贴标语,散发传单,宣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抗日救国责无旁贷的道理。学生们推荐李向农以“学运领袖”身份,组成北上请愿团直赴北平行辕主任公署,要求出兵抗日,收复失地。
柏乡县位于冀南大平原,平汉(北平至汉口)铁路从县境穿过,该县是南北大动脉的主要通道,也是冀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经常活动地方,是敌我争夺的战略要地。1937年10月日军侵占了柏乡县城,县政府闻风而逃。日本帝国主义在柏乡进行疯狂的扫荡,推行所为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了许多惨绝人寰的惨案。柏乡县一时处于无政府状态, 李向农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当年腊月,他从冀县回家乡参加革命,在县城北大街县立高小任教,以教师身份做掩护,与地下党员张望溪、张立川、赵士坤、张中兴等人秘密组建柏乡抗日武装队伍,1938年4月,柏乡县民众抗日自卫队(简称县大队)创立了,百姓称游击大队。他依然辞去教师职务(后有白楼村广积庆继任),投笔从戎。赵士坤任大队长,他任副大队长。后县大队遍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二支队第一大队,该大队下辖6个中队,队员多时达600多人,分别驻扎在城东城南一带。从此,柏乡的抗日斗争有组织开展了。
1938年10月10日,冀南行署主任杨秀峰到柏乡指导抗日工作,在东施庄村召开全县党政军全体干部大会,称赞县大队:“这支队伍是冀南地区对敌斗争最坚强的武装力量。”
1939年初,李向农调往宁南县(当时,宁晋分:宁晋、宁南两县)抗日政府担任秘书长,为了壮大抗日队伍,增加,当时宁晋县河渠村赵勤甫(小名、狗蛋)组织了一个“连庄会”,约有2千多人和相应的,日寇以高官许愿,极力利诱拉拢赵狗蛋归顺他们,赵狗蛋在动摇之际,李向农冒着生命危险,以做家庭教师身份只身闯虎穴,去做他的转化工作,历经近两个月时间的艰苦努力和多次登门说服,终于使赵狗蛋及其部下同意接受八路军的改编,赵狗蛋的“连庄会”改编为“八路军东进队平汉支队”。
1939年春,日寇对冀南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生活用品,如:煤油、食盐、火柴、布匹、药品、纸张等等禁运,造成物资极度匮乏,给抗日军民的生活带来了困难。在这紧要的关头,上级知道李向农精通文墨,能写会算,肯于吃苦,又勤操武功,便任命他为冀南行署贸易局副局长,主要任务是向冀南敌占区采购军民生活必须品和军需品,运往抗日根据地。这项工作即艰苦又危险。他戴上礼帽,化装成商贩,历尽千难万险,走南闯北,凭着超人的毅力,千方百计地采购物资,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艰巨任务。为冀南抗日根据地百姓生活和军需供应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 虎胆英雄 智勇双全
1940年上半年,柏乡侵华日军为了加强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严密封锁和控制游击队活动,实行"囚笼政策",就是“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区域封锁政策。在县域内重要位置地方,先后修筑了炮楼近20座,每天拦路设卡,胡乱抓人。还到附近村庄烧杀掠枪、妇女、无恶不作,百姓恨之入骨。柏乡战委会决心要把这几座害人炮楼解决掉。别看孤立的炮楼,当时游击队没有重武器,摧毁不了,想要攻下并非易事,再说,炮楼砖石结构比较坚固,外围有沟豪,进入靠吊桥。李向农说:“武器拿不下,咱们智取炮楼。”
一天上午,下着濛濛细雨,道路上行人很少。自幼习武,艺高胆大,聪明机智的李向农和另一名游击队员头蒙毛巾,打扮成农民模样,用牛车拉着一布袋小米,一布袋高粱,一布袋小麦,一坛白酒十只烧鸡,来到县境东北部与宁晋县交界处的南苏村村南一座兵力较弱的炮楼前,一位哨兵背着枪站在吊桥上问:“干什么的?”李向农回答:“给炮楼送慰劳品的,有粮食、有酒、有烧鸡!”李向农听说这座炮楼有一个班长姓赵,他便问:“赵班长在吗?”皇协军回答:“他吃了早饭骑着洋车去县城了,原来你是班长老熟人。”他也看到了车上的酒和烧鸡,心里非常高兴,就不在盘问和检查,忙放下吊桥,让他俩把酒和烧鸡抬到了炮楼一层,李向农给随行来的游击队员使了个眼色,让他在壕沟外看着牛车和物资。
这座炮楼共住有6名皇协军,除一名外出,还有五名。伪军哨兵把吊桥拉起来,放心大胆地在炮楼内开始吃鸡喝酒了,李向农给他们往碗中倒着酒,他们五人开怀畅饮,从临近晌午一直喝到午后,五个人除一名喝得少外,四个人都喝得酩酊大醉,没有半点戒备状态。李向农一看时机一到,从腰间拔出手枪高声喝道:“我是八路军柏乡游击队!外面有我们30多名战士包围了你们!”他的一声大喊把敌人吓傻了也震住了。“八路军宽待俘虏!缴枪回家种地者八路军不追究,愿意跟我们抗日,我们欢迎,谁要是跟随日军卖命,下场各自清楚!”他的大声喊话把喝醉酒的敌人也吓醒了。此时,其中一名喝酒少的皇协军执迷不悟,企图负隅顽抗 猛然站起,欲拿枪反抗,李向农手疾眼快“当”得一枪打在他的腿上,他疼叫一声,“扑通”一下屈膝跪在地上,用手捂着流血的腿,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随行来的游击队员听到枪声,在炮楼外大声喊道:“怎么啦!”5名伪军见势不妙,乖乖地举手都投降了。随后李向农把他们押到炮楼外,让他们解散回家了。然后他俩把炮楼所有装在大车上,临走时他放了一把放火 烧了炮楼,走了没多远,就看到炮楼内的烟火冒起了几丈高。李向农大白天拿下了炮楼,并且大摇大摆把拉回了游击队,谁也没有想到拿下炮楼八路军只有他两个人。这次共缴获三八大枪6支、手枪两支、机枪1支、手榴弹5箱。初战告捷,不但补充了游击大队武器,也大大鼓舞游击队战士的士气和抗日热情。事后,当地百姓笑称虎胆英雄李向农用一坛白酒和十只烧鸡,拿下一座炮楼,并歌颂他机智勇敢,讽刺日伪军愚蠢无能。
县境东南部与尧山县(今隆尧县)交界处的南鲁村村口,有一座大中心炮楼,这座圆炮楼高约3丈多,墙厚2尺多。里面用木板隔成三层,第2层墙壁四周设置瞭望孔6个,第三层设有瞭望孔12个,抢眼12个。常住一个班兵力约10人。他们经常下村抓伕抢粮和搜捕八路军根据地干部及游击队员,村民恨之入骨。
一天晚上夜半时分,起了大雾,这是难得的好机会,李向农带领两个中队兵力,趁着夜黑人静,大雾弥漫,防守松懈之机赶到了炮楼处,悄悄的隐蔽在东西两侧,待机行动,因白天把地形已侦查清楚,战士很快进入了战斗准备。李向农观察了一会儿敌情后,首先用“攻心战”,手拿着 铁皮卷得大喇叭,向炮楼伪军喊话:“你们被八路军包围啦!跑不了啦,缴枪投降者,可将功抵罪,如不投降顽抗到底者,必死无疑!”话毕,炮楼敌人立即用机枪向李向农喊话方向扫射。李向农指令“打”,一声令下,炮楼两侧战士对谁楼眼同时射击,机枪也发挥大作用,手榴弹也狠狠向炮楼底部楼口投掷,手榴弹把炮楼东侧两间房屋和一间伙房引燃,火光冲天,几里地之外都能看见火苗。炮楼内 班长不明真相得说:“我们很可能被八路军主力包围了,游击队没有机枪,我向县城打电话求救,电话打不通,可能被剪断。如果再抵抗,救兵又不来,我们只能等死。”个个吓得胆战心惊,一位小矬个子伪军说:“我家有老母亲,我是被迫出来混口饭吃,我不想死,”其他伪军都同意不抵抗。天刚蒙蒙亮,敌人抖动着双手高举着白毛巾,放下吊桥,纷纷缴枪投降了。这次战斗,打得干净利落,我游击队无一人伤亡。经清点:缴获重机枪两挺,步枪10杆,手枪两把,子弹三箱,手榴弹五箱。随后,李向农押着10名伪军胜利凯旋地回到游击队队部。
1940年下半年,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李向农摔领游击队配合八路军385旅25团共摧毁11座炮楼。带头发动四个村群众,填平县域东部边境 南苏村至南鲁村封锁沟15华里,为柏乡东部区域抗日游击队活动扫除了障碍。
1940年10月至12月,日军集结了大批兵力对柏乡境内东部区域的八路军根据地,轮番进行大扫荡。这天上午,日军头目骑马挎刀,带着30多名日伪军到南黄泥村去扫荡,南黄泥村是红色堡垒村,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和游击队经常驻扎的地方。他们扬言要扫平抗日根据地。因为这季节没有高庄稼遮挡,远远地就被站岗放哨的民兵发现,民兵马上跑到村游击队队部报告。队部设在一名游击队员宅院比较多的家,战委会主任李向农和大队长赵士坤正在和6个游击队中队长商议如何反击日伪军大扫荡。得到民兵报告后,他们立即中断会议,李向农从小在村里长大,对村内村外地形地貌都非常熟悉,他和赵士坤果断迅速地分成两个班,李向农为了不连累老乡,带领一个班爬上了自己在村西边西屋房顶,占领制高点作为阵地。张中兴率领另一个班爬上了李向农伯父家北屋房顶也作为阵地,他们都作好了战斗准备。不多时,日伪军有恃无恐,耀武扬威地走近了村,当他们的队伍进入伏击圈时,李向农振臂一呼:“打!”命令一下,村边两个房顶上游击队居高临下,立刻,举起了和手榴弹一齐狠狠射向日伪军队伍。顷刻间,浓烟滚滚,敌人猝不及防,被打得晕头转向,抱头鼠窜,在硝烟中到处躲避,敌人见火力很猛,摸不清我军有多少兵力,急忙指挥向后撤退。战士们打得非常英勇,激烈战斗了近半小时。游击队自知寡不敌众也怕县城敌人增援部队赶到,不敢恋战,迅速从房顶下来,顺着小巷撤退到了村外。过了一会儿,等敌人回过神来,准备组织反击时,游击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一次,击毙日军1名、皇协军4名、击伤皇协军10名,游击队员无一名伤亡。这是日军占领柏乡进村大扫荡最惨重一场。
事隔一天早晨,天空飘着零星小雪,遭到沉痛打击吃了败仗、恼羞成怒的日军头目,从宁晋、高邑又调集了100多名日伪军,报复性扫荡南黄泥村,一进村就把村庄团团围住,在村口加上机枪不许村民出入,挨门挨户到处搜索抓捕李向农,寻找游击队,寻找了半天也没有寻找到李向农,更没有发现游击队员的踪影。气急败坏穷凶极恶的敌人,把李向农及其伯父家的房屋全部拆掉,连房根脚(房基)砖也挖走了。导致李向农一家老小无家可归,生活艰难,到处流浪。先后到隆平、宁晋一带过起了流离生活,他年迈的父亲李洛峨在流浪颠沛中,因病、饿客死他乡。李向农得知噩耗万分悲痛,他的家族人把他父亲拉回来安葬,他也没有敢回家参加父亲葬礼,在埋葬他父亲的当天,他躲藏在游击队秘密驻地当时的宁南县河庄村,面向家乡的方向泪流满面说:“爹,儿子不孝,让你受苦受累了!你安息吧!”然后摘下军帽,跪拜了三个头。敌人的残动没有吓倒李向农,只能激发他更加顽强的斗志和抗日决心。
李向农淳朴善良勤劳简朴的妻子李秀枝,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日根据地指挥部保存过文件和药品,埋葬了公公后,为了躲避日伪军搜捕,她设法通过地下党组织把12岁 大女儿李凤云,送到抗日根据地跟随李向农当了小八路军。她带着儿子李庆辰和小女李凤彩隐姓埋名,又东躲西藏,四处流浪,到处乞讨。她怕连累别人,亲属朋友家也不敢去,一家老小整日处在极度惊恐之中,饥寒交迫,经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直到1945年柏乡解放,他们全家才回到了南黄泥村,结束这种无家流浪的状况。政府对他们特别关怀,派人拆县城城墙旧砖,派车派工给李向农一家老小重新盖了3间房屋,使其有了安身之处。
三, 破袭铁路 威震敌胆
近三年来,由于李向农工作出色,作战英勇,屡建奇功,被上级任命为柏乡县政府县长。1941年12月18日,冀南军分区和冀南行署指示柏乡县政府,立即破袭敌人铁路交通运输线,具体负责破袭平汉线镇内至鸭鸽营段的铁路。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时,李向农亲自带领县大队100多名游击队,拿着扳手和棍棒,悄悄赶到了镇内车站段预定地点,等日军铁路巡逻车(每晚两小时巡逻一次)过后,李向农指令:“开始行动!”队员们翻越护路沟,来到铁路上,一部分队员负责把道轨的夹板螺丝拧掉,另一部分队员拿着棍棒往道轨下一插,大伙一叫号子,把铁轨一节(约十米)掀到路基下,两小时时间就破拆了约一里地。第二天日军又把铁路修通了,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不大,李向农又想了新办法破拆铁路。
第二天李向农派人对要破袭铁路进行了侦查,晚上,他又带领游击队来到了指定地点,隐蔽在铁路旁沟里观察,他看日军对这段铁路提高了警惕,晚上对镇内段铁路巡警增加了许多,无法下手。便和队员到鸭鸽站营段铁路。这次有了经验,他先让队员把道轨夹板螺丝拧掉,等日军铁路巡逻车过后,再把铁轨掀到路基下,这晚用了四个多小时,破拆铁路三里地,造成平汉线石门(今石家庄)至邢台10小时无法通车。
12月20日,日军对全线铁路提高了警惕,晚上对镇内至鸭鸽营段铁路巡警增加了许多,日军铁路巡逻车由原来两小时改为半小时巡逻一次,对铁路旁疑似人员见人就开枪,游击队对破拆铁路无法下手。李向农21日向冀南军分区领导作了汇报,
12月23日,根据冀南军分区指示,李向农又率带着200多名游击队和100多名群众,和冀南军分区联合行动破袭铁路。经过周密布置,军区战士负责游击队和群众安全,游击队和群众负责破拆铁路。当天夜晚约11点,有两名战士首先把镇内至鸭鸽营车站电话线剪断,军分区领导和李向农接到信号后,宣布大破袭开始。当游击队和群众在月黑夜翻越铁路护沟,刚开始拧道轨夹板螺丝时,从高邑车站方向驶来一辆日军铁甲巡道车,车灯非常明亮,当巡道车开到镇内至鸭鸽营车站中间时,日军在车灯的照耀下,看到道轨旁有铁路夹板和大螺丝,便下车查看。军分区战士在隐蔽铁路沟里向敌人开始射击,日军急忙跑回巡逻车向战士隐蔽方向乱射击,在不远处的战士听到枪声后,迅速向这里跑去,战士们同时向巡逻车开火,巡逻车上的日军不知有多少八路军,狼狈转头跑掉了。因为电话线被剪断,车站与敌军无法联系,所以日军增援部队当晚没有赶到。时值严冬季节,游击队和群众不顾寒冷,一夜之间破拆六七里地铁轨,并把枕木堆集中在一起,浇上煤油点燃。临破晓时辰,游击队砸开鸭鸽营车站铁路物资仓库,搬走许多铁路物资。东方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时,参战军民看到,一辆火车拉着物资冒着黑烟由北向南驶来,当行驶到镇内至鸭鸽营之间时,因为瞭望没有看清道路,火车驶出轨道趴在地上,大家无不拍手称快。此破袭行动造成平汉铁路线中断运输一天一夜。交通线瘫痪当天,惊动了天津日本“军事仪定”官,他以“推迟日军 南进步伐"罪,第二天将日军驻镇内和鸭鸽营站站长押送到天津军法处。日军站长被惩办的消息传出以后,游击队员们无不欢呼。
李向农出色完成党交给的破袭铁路任务。
当时曾流传着,游击队破袭铁路的歌谣:
一更月儿照如烧,背起炸药扛起鎬,破拆日寇铁路士气高。
二更月儿白茫茫,走上前去四向望一望,悄悄行动勿声响。
三更月儿当头照,听了听日本鬼子睡着了,上级命令下达了,战士一起向前跑,扒铁路儿,挖枕木儿,螺丝钉儿都拔掉。
四更月儿偏向西,铁轨儿、枕木儿、螺丝钉儿全收起,定让日寇火车全趴地。
五更月儿亮堂堂,破坏了敌人的铁路回家乡,保卫冀南全区人民少遭殃。
李向农县长在抗日战争中,无疑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在他的带领下柏乡抗日军民,在敌后抗日战场上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破袭铁路、摧毁炮楼、反击扫荡、铲除汉奸等等,获得的胜利不下二十次。他作战英勇,智勇双全,多谋善断,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令敌人闻风丧胆。他大灭日伪军的消焰器张,大长家乡人民的抗日士气。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抗战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从而使游击队伍迅速壮大,很快发展到600个人。他给柏乡抗日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一页。
四,为救战友 壮烈殉国
1942年李向农调任冀南专署联合师范学校(简称、联师)校长,联师学校主要是培养各县抗日根据地干部,为抗日队伍输送力量。当时没有固定校址,在那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率领师生在巨鹿、广宗、威县、南宫一带游击教学。九月一天上午,冀南专署秘密通知开会,他带领8名学员打扮成农民模样前赴开会,当走到威县与广宗交界地带时,不料与“大扫荡”日伪军相遇,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他们迅速地躲避到一座大柏树坟场”(这座坟场占地近十亩,古柏参天,翠盖茂密,每逢夏天便成为农民休憩、纳凉的地地方,)这时被“大扫荡”的日伪军发现,敌军一看他们的行动和装扮不像农民,便把大坟场包围了起来。他们一行8人中有一名游击队女干部,女干部背着包袱佯装走亲属。他们被包围后,敌人便对坟场进行搜捕和乱射击。李向农听到枪声后,感到事情不妙,迅速命令大家向坟场西边附近的高粱地里撤离。当时,高粱穗已红了,李向农和大部分队员撤到高粱地里躲了起来。当他爬在高粱地边,向庄稼外望去,看到不远处游击队女干部,背着包袱拖着发软的腿呼喊:“救命!”并向他们隐藏的高粱地走来,李向农急忙跑出高粱地把这名女干部搀扶到地里也躲了起来。这名女干部说:“坟场中还有两名战友没有跑出来,敌人快接近他们了。”李向农听到这个情况后,心急如焚,命令大家向远处撤离。
在这紧要关头,他为了这两名战友生命安全,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只身又冲进了坟场,营救自己战友。他找到这两名战友后,带领他俩一起撤退,这时,有五六个敌人向他们追来,并射击他们三人,李向农为了不暴露其他战友,便让他俩顺路沟向其他战友的反方向、东南方向快跑。自己在后面阻击敌人,敌人距离他有10丈左右,他隐蔽在一座坟头后面,拔出随身佩带手枪向敌人还击,他弹无虚发,击毙一名击伤三名日伪军。战友脱险得救了,李向农在掩护这两名战友转移时,孤身陷入包围,子弹打光后,不幸遭日伪军三八大盖枪击中了腿部,倒在了坟场旁边。他负伤后日伪军蜂拥而上,李向农被捕了。由于他携带有一牧校章和一个笔记本没有来得及销毁,日军头目打开笔记本,见上面写有:“冀南专署”字样。判断他是八路军干部,如获至宝,随即逼他说出冀南专署在什么地方?八路军东进队指挥部在哪里?领导人是谁?晚上扒坏京汉铁路游击队在那里活动?妄图从他口中得知我方情况,他始终说三个字:“不知道!”恼羞成怒的日伪军无计可施,竟用刺刀向他大腿和臂膀连刺两刀,鲜血染红了身边土地,他宁死不屈,没有透露八路军抗日干部及活动地址的半点消息,最后敌人无计可施,竟放狼狗惨无人道地撕咬他,抗日县长李向农就这样惨烈的英勇牺牲了,时年34岁。
鬼子撤走后的当天下午,当地几位村民怀着悲痛的心情,将抗日英雄遗体埋葬在大路旁。(当时由于在战火不断的年代,柏乡处于敌占区,李家没有把烈士的尸骨运回。)
噩耗传来,全县人民无不为之悲痛,对抗日英雄李向农带领战友和师生赴行署开会途中,为掩护战友遇害表示深切的哀悼。
解放后为了纪念抗日县长李向农,经冀南行署批准,柏乡县人民政府曾把南黄泥村,命名为——向农村。
1949年8月,冀南二分区和当地政府及干部群众满含热泪,为抗日县长人称冀南四杰领导人之一(杨秀峰、陈再道、宋任穷、李向农)李向农举行公祭安葬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曾任冀南行署主任,时任河北省第一任人民政府主席杨秀峰,从保定发来唁电。宋任穷在外地也发了唁电,都表示哀悼。还有许多同志从几十里以外赶来,上万名群众自发 前来吊唁和送葬。后来政府在冀南烈士陵园给李向农修了墓,并建立纪念碑,以作永久留念。
南宫市冀南烈士陵园李向农墓
悠悠岁月,抗日县长李向农牺牲至今已有70多年了,然而他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打击侵略者的光辉战绩的英雄事迹,柏乡人们和冀南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
本文作者刘玉栓(左)采访李向农的嫡孙李继雄(右)
 
源流一
源于嬴姓,出自远古舜帝时候的贤人柏翳(伯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史记·秦本经》中记载:“大费拜受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训服,是为柏翳,舜赐嬴姓。”柏翳,就是大费,又称伯益,为舜帝执政时期的司徒,专职负责畜牧之事,因功被舜帝赐姓为赢,此之后柏翳便有了两个姓氏,即赢姓和柏氏。柏翳就是柏氏的始祖,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据古书记载,柏翳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帮助舜帝驯养鸟兽,教人们将牛、羊、猪、狗、鸡、鹅驯养后,物质生活的来源就更有保障了。
伯益还曾积极帮助大禹治水,也立了大功。在伯益的后裔子孙中,形成了两支主流姓氏,其中一支称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柏皇氏后代,出自周朝时期的柏国,属于以国名称为氏。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一个柏国,亦称柏子国,是周公旦赐封柏皇氏后裔的一个子爵小诸侯国,故址在今河南中部。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柏国在今蔡州西平县,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考察柏皇故地,古籍记载其古柏子国“立于正阳之南”,开国君王就是黄帝的臣子柏高。上古时期所说的“地中”,一般是指黄帝定都之地新郑,后来的柏子国封地应距其地不远,古西平位于新郑之南,应为柏皇氏之祖地,柏子国都城古称柏亭,即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及周围地区。今史学界相辩,一说柏子国当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的西平县,一说柏子国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舞钢市,其实并没有根本冲突,汉、唐、宋时期的蔡州西平,其地囊括今西平县和舞钢市,实为一地之称。2006年11月,古柏国都城柏亭遗址在今舞钢市尹集镇谢古洞村一带被发现,都城南门就在肖湾村东,而田岗水库东岸一条两千多米长的古柏国城郭遗址,就是古柏国西门所在。
西周时期,柏皇氏后裔所建柏子国,其国人将先祖时期的一些地名带到了封国,如“皇人山”。著名的南宋学者罗泌在《路史·前纪六》中记载:“皇人山,谓之伏羲山。”柏皇氏为伏羲氏之一,因此称“伏羲山”有证可循。柏子国人崇尚柏树,称顽强、高大而长寿的古柏为柏皇,并以柏为氏族图腾,可见柏皇氏影响之久远。柏子国在春秋时期是个弱小的诸侯国,因此依附于强大的齐国,为齐国的盟国之一,在史籍《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江、黄、道、柏方睦于齐”。在齐桓公姜小白霸业鼎盛时期,柏子国与江国、黄国、道国等小国与齐国十分和睦。
春秋末期,柏子国为楚国所灭。国灭后,柏子国王族后代和国民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姓氏,称柏氏,世代相源流三
源于赢姓,出自远古喾帝时候的贤人栢招,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栢招,为帝喾之师,史称栢公。传说他曾力促帝喾“扫夔门之陋,惟嘉植之足珍,故美名之可究。”栢,就是古代的俗“柏”字,与柏字同义通用,因此栢招亦称柏招。
在栢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栢氏、或柏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四
源于柏皇氏,出自远古时代东方部族的首领柏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远古时代有柏皇氏,是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芝,因为以柏木为图腾,所以称为柏芝。据说,柏芝曾担任伏羲氏的助手,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众而无所求,所以深得百姓们的拥戴,被尊为皇柏,称柏皇氏。柏皇氏是华夏古老的一个群族,在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
在史籍《庄子·胠箧篇》中记载上古帝君顺序为: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
在史籍《金缕子·兴王篇》中排列古帝顺序为:容成氏→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郝苏氏→宗卢氏→祝和氏……
在史籍《资治通鉴·外纪》中,胡克家补注其顺序为:有巢氏→遂人氏→大庭氏→柏黄氏→混沌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
这些上古帝君皆袭伏羲之号,即他们都可称为伏羲氏。因此,柏皇氏海是较古老的一代伏羲氏帝王。对于柏皇氏,宋朝学者罗泌在《路史·前纪六》中记载:“柏皇氏,姓柏名芝,是为皇柏,出搏之日之阳,驾六楷,以木纪德。为而不有,应而不求。立于正阳之南,是为皇人山。”在史籍《命历序》也记载:“柏皇出搏桑之阳,驾云龙上下。”在史籍《汉书·礼乐志》中记载:“柏皇独乐六龙”。六龙,就是六匹骏马,指天子出巡时的车驾规格,柏皇氏乘坐六龙之车,可见其地位在当时非常显赫。柏皇氏住在皇柏山上(皇伯山,今河南开封陈留),传说他名叫柏芝,以柏木为图腾。他曾协助伏羲治理天下立了诸多功劳,但并不因此而自满,因此深得伏羲的信任,后当上东方部落的首领,所以史家又称他为柏皇氏。
柏皇氏的后裔子孙后代以先祖居地名称“柏山”为姓氏,称柏氏。由于柏皇氏聪明睿智,所以一直到周王朝,他的后代都为帝王师,如黄帝的地官是柏常,颛顼帝的老师为柏夷亮父,帝喾的老师为柏昭,尧帝治理天下时柏成子高立为诸侯,佐禹治水的则是柏翳等。所以,柏氏一直是古姓中的贵族,西周初期柏有为太仆正等等。后来,柏氏族人大多演变为其它姓氏,所以所以如今以柏为姓氏者反而很少了。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撒勒只兀惕部,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萨尔图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代撒勒只兀惕(山只昆部)部后裔,先世居敖汉(今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始祖萨尔图·柏德携族迁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artu Hala。蒙古族、满族萨尔图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以先祖名字首音为姓氏,汉化称柏氏。
源流六
源于满族,出自名、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包括俄罗斯滨海地区南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⑵.满族赛密哷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白号姓氏之塞蒲里氏,以姓为氏,满语为Saimire Hala,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长白山、黑龙江沿岸等地,是满洲巨族,后多冠汉姓为柴氏、赛氏、柏氏等。
⑶.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流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回族、布依族、土家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姜姓,出自远古炎帝的后代伯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柏氏始祖中另有一位著名人物,就是伯夷。伯夷是炎帝的后代。伯夷,为殷商末齐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起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至孤竹君逝世叔齐却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这样忤逆了父命,遂逃跑了,而叔齐亦不肯即位,也逃之夭妖。后来,二人听说西伯侯姬昌赡养老人,遂一起往归周地。当二人抵达周原时,正值西伯侯逝世,而周武王姬发正准备兴兵伐纣,二人当即阻拦在周武王的马前叩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当时周武王的手下认为这二人无理阻拦,欲动武驱之,被姜太公制止了。姜太公说:“此义人也!”遂扶而去之。后来周武王灭商纣之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二人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二人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最后这二人皆饿死于首阳山(今河南偃师雷首山)。
古书记载伯夷,也有记作柏夷。上古时期“伯”、“柏”二字通假,因此其后裔子孙中亦有称柏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郡望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
魏郡:秦、汉之际刘邦置郡,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其时辖地跨今冀、鲁、豫三省之界。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
堂号
平原堂:以望立堂。
魏郡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咸阳堂:以望立堂。
海岸堂:以望立堂。
忠恕堂:柏氏宗祠主堂号,源出魏郡。
碧山堂:出自唐朝柏贞节(或柏茂琳)的典故。唐朝晚期时,四川夔州太守(都尉)柏贞节,年轻睿智,聪敏好学,多次立下战功,受到皇帝的嘉奖受封,守卫夔州要塞。体贴民众,爱好文学,出书奏章,留传深广。隐居碧山,人们称谓“碧山学士,柏学士太守,碧山柏都尉等”。大诗人杜甫流落四川夔州,太守热情款待,结为义兄,成为诗友,谊情深远,同卧席塌,多次赠诗留墨以表寸心。如“碧山学士”、“柏学士茅屋”等。有唐朝大诗人杜甫《送柏大世兄》诗:“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身岩居;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馀;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后人为纪念,即以《碧山堂》为祠堂号,伊传至今,通用为柏家。如今安徽、江苏,四川、河南、山西等柏氏族人用此堂号还很多,红白喜事,或有家族大的活动都会标明“碧山堂”的封贴等。各地建的碧山堂也风格不同,派行也有所区分不等。安徽泗县碧山堂,由柏法宝于明朝洪武间由山西,临汾府,曲沃县迁至安徽宿州泗县赤山里建村,即今泗县山头镇,大柏街。后在清朝建宗祠,创柏氏学堂,期间重修,在时期被[破四旧]拆除。后人在1990年待又集资重建《碧山堂》复古虹乡八景之一“柏浦荷风园”,重新修定《柏氏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