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牙齿不仅咀嚼食物,也影响到仪容。大家一定要重视孩子龋齿,那么儿童龋齿的原因有哪些?不妨和小编了解下!
龋齿是多因素疾病,“细菌-食物-宿主-时间”是目前大多学者普遍认同的龋齿形成的主要因素,也称“四联”因素。 四者相互关联,缺少一个方面都不能发生龋齿,且必须要有足够时间进行相互作用才能达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社会因素间接的造成了龋齿的形成。以下是儿童龋齿形成的具体原因:
龋齿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细菌在龋病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致龋的细菌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是某些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
这些细菌与唾液中的粘蛋白和食物残屑混合在一起,牢固地粘附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这种粘合物叫作牙菌斑或菌斑(dentalplaque)。菌斑中的大量细菌产酸,造成菌斑下面的釉质表面脱钙、溶解。
在龋齿形成过程中,食物是细菌的重要作用物。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这些物质既供给菌斑中细菌生活和活动能量,又通过细菌代谢作用使糖酵解产生有机酸,酸长期滞留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使釉质脱矿破坏,继之某些细菌又使蛋白质溶解形成龋洞。致龋的糖类很多,最主要的是蔗糖。
牙齿发育时期,营养决定牙齿组织的生化结构,钙化良好的牙齿抗龋性高。如果食物中含有的矿物盐类、主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钙、磷、维生素B1、D和氟等不足,牙齿的抗龋性就低,造成龋齿发病的条件。
牙齿的形态、结构和位置与龋齿发病有明显的关系。
①牙齿咬面的窝沟是发育过程中留下的缺陷,深窝沟内容易滞留细胞和食物残屑,而且不易清除掉,容易诱发龋齿。
②矿化不足,特别是钙化不足的牙齿,釉质和牙本质的致密度不高,抗龋性低,容易患龋齿。
③氟在牙齿矿化结构中的含量虽然很微少,但对增强牙齿的抗龋性很重要。牙齿中含适量氟就不易发生龋齿。
④乳牙和年轻恒牙的结构和钙化程度都还不够成熟,因此容易受致龋因素的影响,患龋率高。
唾液是牙齿的外环境,起着缓冲、洗涤、抗蓖或抑菌等作用。
量多而稀的唾液可以洗涤牙齿表面,减少细菌和食物残屑堆积。量少而稠的唾液易于滞留,助长菌斑形成和粘附在牙齿表面上,诱发龋齿。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影响其缓冲能力,也影响细菌的生活条件。
龋齿的形成,上述三种因素必须要有足够时间进行相互作用才能达成。若口腔内细菌和食物残屑积蓄过多过久,可加速龋齿的形成过程。
不良的生活方式常为龋齿的发生提供条件。
儿童未养成口腔清洁习惯,口腔环境差,则细菌易于滋生,容易诱发龋齿。爱吃甜食、睡前吃糖、偏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会造成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患龋率增高。
家长或儿童防龋意识淡薄,认为坏几个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未能自觉采取各种防龋措施,致龋齿发生。亦有些家长防龋意识有偏差,尤其是对待乳牙患龋,认为终究要换牙,即使患龋也没有关系,对防龋工作及龋齿的治疗未予足够重视,致龋齿发生或龋病加重。
由于防龋知识来源不足,有些家长或儿童虽然知道龋齿的危害,但防龋做法不当,如以不正确的“横刷法”刷牙,选用不合理的牙膏、牙刷等,虽然表面上似有洁牙行为,但因刷不净牙缝里的食物残渣,未能达到有效防龋的效果。
儿童龋齿当然是需要治疗的,许多家长都认为幼儿的乳牙烂了反正是要换的,烂牙不用特地去治疗也会自然掉牙,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幼儿得了龋齿后如果不及时治疗,烂牙只会越来越严重,很容易影响恒牙的发育及萌出。
龋齿就是平时常说起的“虫牙”,是幼儿非常容易得的疾病之一,乳牙龋齿的发生率高达80%以上。幼儿龋齿发生的初期不容易发觉,容易被家长忽视,导致烂牙进一步变深、变大。待幼儿牙齿发酸、进食时感觉到牙痛,龋齿已经侵入牙髓而损坏牙神经,幼儿感觉牙疼,甚至会出现“面肿”,这时进行牙根治疗就很复杂了。若能早期发现幼儿的龋齿,治疗时只需清除“烂牙洞”中的腐质,再用合适的材料补上即可,治疗较为简单,所以治疗儿童龋齿必须趁早。
因为每颗乳牙都会引导恒牙长到正确的位置。如果乳牙因蛀牙的原因造成缺损,旁边的牙齿会逐渐往缺损处靠拢,使该位置恒牙的生长空间不够。
乳牙若有发炎或化脓状况会影响发育中的恒牙,造成牙齿表面不平整或产生脱钙现象。若不及时治疗,严重的发炎会导致蜂窝性组织炎,要使用抗生素或打点滴来消炎、消肿。
此外,幼儿上颚牙与脑部接近,而下颚牙可导致淋巴肿起而影响呼吸道,均会危及幼儿的生命安全,家长绝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