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亦俦中一辈贤 劝君特达与
此时宾主欢相会 他日王侯却并肩
【典故】
宋史。仁宗。李娠妃所生。刘后抱养为己子。左右皆为畏后威。无敢言者。故帝不如也。及娠妃卒。后欲以婢礼葬之。宰相吕夷简请厚葬。后怒曰。一宫人死。相公何云云。欲离闲吾母子耶。夷简对曰。太后不以刘氏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则礼宜从厚焉。后悟乃以一品礼。夷简再请。以后服殓。水银实棺。太后许之。迨后崩。有为帝言娠妃所生。及妃薄殓之事。帝号恸。即往祭。易梓官亲启视之。妃以水银实棺。面色如生。冠服悉如皇后。帝叹曰。人言其可信哉。待刘氏加厚。
【圣意】
财必获。名遇荐。讼得理。病有愿。
婚可成。行必见。发福禄。由积善。
【东坡解】
事有相干。宜与效力。君既。他必报德。
凡所谋为。遇贵方得。神力阴扶。福报有日。
【碧仙注】
凡事成全必有因。交情初淡后相亲。
贵人提起无难力。君子相逢便认真。
【解曰】
此签大吉。凡事谋望。无不遂意。婚必合。财必遂。名遇荐。行人至。病有愿未还。讼得理。孕生子。风水利。家道昌。贵人提挈。当在平日所交处。故彼此相逢。不求自至也。
【释义】
言占者当推己及人。能处事可获厚报。能谨慎择人可获倍利。若问功名。能先自治己身。则人之荐举。有不能逃矣。
【解说】
他既是我辈中的一位贤人,劝你特别和他多来往。今朝能够宾主聚会相欢,他日做了王侯,则有并肩同坐的希望呢!
这首签诗,劝告当事人多与贤人君子亲近,则他日必多有贵人提拔。
此签大吉,凡事谋望,无不遂意。问婚姻可成,而且理想。问求财,将有数获。问功名,有被推荐的希望。
有三位考生参加联考,事前共占得此签来问我,我说:「三位有全部被录取的希望。」后果中。盖应了「并肩」之句。
【释字词】
俦中─同类中的人。
1979年,在米勒的建议下,美国首次在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中按照公众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公众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学科中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命题、涉及科学技术的当代政治问题)编制试题,并在其后两年一次的调查中一直利用这一模型进行公民科学素养调查。1989年,米勒等将这三个维度表述为:(1)掌握足以阅读报纸和杂志上相互竞争观点的基本科学术语;(2)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本质;(3)理解科学技术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因其长时段稳定性和国际可比性,这一调查方案一直被使用至今。
1992年,经国家统计局批准,中国科协正式组织了我国第一次“中国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抽样调查”。此后,中国科协分别在1994年、1996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进行了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一方面,这些调查根据米勒的模型,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考察公众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这些调查也考察了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对科学研究人员的看法、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看法、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和态度等内容。
国务院于2006年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提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一文件对科学素养的解读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大致对应米勒模型的三个维度,而科学精神、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则是新增加的内容。这一解读被称为“四科二能力”模型。虽然米勒的模型主要针对18岁以上公民的科学素养调查,但一些学者也将这一模型用于青少年科学素养调查中;而“四科二能力”模型也对青少年科学素养调查的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下面分三个时间段对2000-2014年基于米勒模型的青少年科学素养调查项目加以简要介绍。
(一)基于米勒模型的科学素养调查:2000-2004 年
2002年,韩克茵参照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内容编制调查试题,对甘肃省五个地州12所中学的877名初二学生进行了科学素养调查①。调查内容包括科学基本观点、获取科学信息的渠道和手段、使用信息技术、对科学的社会价值的认同程度。在“科学基本观点”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在一些知识层次浅、相对容易的科学知识上,回答正确率较高;而对于有一定难度、需要阅读更多的书刊获取的科学知识,回答的正确率较低。在“获取科学信息的渠道和手段”方面,学生参加校外科技活动的比例非常少:经常去图书馆的仅有27.6%;经常去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的只有14.3%;经常参加科技活动的只有13.9%;参观博物馆的只有10.7%。在“使用信息技术”方面,只有40.6%的学生回答学校有电脑,只有7.9%的学生回答家里有电脑,而使用教育软件学习功课的学生只有45.2%。在“对科学的社会价值的认同程度”方面,只有9.24%的学生羡慕工程技术人员,只有9.5%的学生羡慕科学家。显然,这一调查没有包含“基本科学方法”这一维度的内容。
2003年,黄国雄按照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内容,在湖南株洲一所中学随机抽取1823名学生进行了科学素养调查②。“基本科学知识”这一维度包括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两个方面,了解全部5个基本科学术语的学生为“了解基本科学术语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39.8%;答对9道基本科学观点题中的6道及以上的学生为“了解基本科学观点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86%;既了解基本科学术语、又了解基本科学观点的学生为“了解基本科学知识的学生”,这类学生占全部学生的35.9%。“基本科学方法”这一维度包括一个对比法问题和一个概率问题,两个问题都回答正确的比例约为69.1%。“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这一维度,认为算命完全不科学,从来不读算命、占卜方面的书籍、杂志或报纸,并且能够正确回答被辐射过的牛奶经过煮沸后不可以安全饮用的学生为“基本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34.6%。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结果,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中学生的比例为11.1%,大大高于2003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1.98%)。
黄国雄考察了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性别差异后发现:在“了解基本科学知识”方面,男生比女生高出11.1%;在“了解基本科学方法”方面,男生和女生的差异很小;在“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方面,男生的比例(38.7%)略高于女生(31.4%)。综合来看,男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比女生高6.93个百分点。在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中,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男性也略高于女性。
(二)基于米勒模型的科学素养调查:2005-2009 年
2006年,卢春等参照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中所使用的指标体系,并考虑中学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素养的解释,从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五个方面,编制了《南昌市中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从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五个方面,对南昌市318名高二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调查③。从内容看,这一测评框架中的“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价值观”大致对应于米勒模型的三个维度,并增加了“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两个要素。
在科学知识(“基本科学概念”)方面,高中学生在10道科学概念试题中的平均正确率为82.4%,性别差异很小;在科学方法(“科学研究方法与过程”)方面,正确回答对比法问题的学生只占50.3%;在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价值观”)方面,有68.5%的学生不相信算命,85.6%的学生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科学技术使生活更方便、舒适和健康”的看法;在科学兴趣方面,69.9%的学生对克隆技术等新名词很有兴趣,49.7%的学生对科技新闻和话题很关注;在科学精神方面,59.7%的学生在实验中有实事求是的精神,83.8%的学生在小组实验中有团队合作精神。
2009年,关婉君参照基于米勒模型的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并结合我国中学的课程目标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问卷,从科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广州市四所中学的1400名初中生进行了科学素养调查④。调查内容包括科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
在“基本科技知识与原理”方面,利用26道基本科学观点的试题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发现初中生对贴近生活实际的基本科学观点的回答正确率较高(超过85%),而对与日常生活较远的问题,则回答正确率较低(不足50%);利用4道题考察学生对基本科学术语的了解,发现只有35.4%的学生能全部回答正确。
在“研究过程与方法”方面,只有5%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对“科学研究”一词的理解(低于2005年广东公民对科学研究的理解比例),在回答“如果实验中学所做的结果与书本上的结论不一致时”,88.7%的学生回答“重复试验遵照原因后,如实写入实验报告”。
(三)基于米勒模型的科学素养调查:2010-2014 年
2010年,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开展中国青少年科学素养监测调查,课题组编制了初中生问卷、小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三套问卷。学生问卷的设计按照米勒模型的三个维度设置,包括填空题、单选题和多选题三种题型,其中,填空题用于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单选题用于考查客观性内容,采用判断题、连线题、排序题等;多选题主要考察学生的主观性表达和认识,如学生对一果多因的判别、对科技现象的多元解读、个性化的认知体验等。
2011年,顾长明利用课题组的调查问卷,对江苏省连云港市518位小学生和766位中学生进行了科学素养调查⑤。调查结果表明:(1)对于基本科学知识,学生回答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的正确率超过90%,而回答与日常生活较远领域或抽象内容的问题的正确率不足50%;(2)对于基本科学方法,只有9.8%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变量控制的问题,只有12.8%的学生能回答探究分析的问题,反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运用比较薄弱;(3)对于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有78%的中学生和69.2%的小学生回答不相信“求签算命”,另一方面,在回答“如果有人根据‘求签算命’的结果说你最近将有灾难”的态度时,有65.9%的初中生、35.9%的小学生认为应该“多加小心”,说明学生对迷信的主观态度与实际行为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
201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状况研究”课题,并对8个省市的4000多名中学生和大学生开展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状况”问卷调查,其中包含科学素质的调查。课题组从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态度三个方面调查青少年科学素质。其中,“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包括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的了解、科学了解三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在科学概念方面,30%的青少年能正确理解“分子”概念,61%的青少年理解“DNA”概念;在科学原理方面,82%的青少年了解传统水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78.3%的青少年了解电脑软件的工作原理,63.5%的青少年了解微波炉和电磁炉的工作原理;在15道有关科学观点的判断题中方面,85.5%青少年知道“吸烟容易导致肺癌”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只有40.9%的青少年知道“激光是由汇聚声波而产生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只有39.9%的青少年知道“抗生素能杀死病毒”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调查从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包括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和对对比试验的理解两个方面调查青少年对科学方法的理解。调查结果表明:61%的青少年能正确回答关于科学研究的问题,有45.2%的青少年能正确回答对比实验的试题。
调查从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态度主要考察了青少年有无迷信行为的情况调查青少年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65.4%的青少年有过至少一种迷信行为。具体来说,36.4%的青少年有过“烧香拜佛”的行为,31.5的青少年相信星座,13.7%的青少年有过“挑选黄道吉日行事”的行为,12.8%的青少年有过“找人算命”的行为,有10.9%的青少年有过“求签解签”的行为。
(四)对基于米勒模型的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汇总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各类期刊中发表的青少年科学素养调查项目中,除了顾长明开展的调查外,基于米勒模型的青少年科学素养调查大多是针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表1列出了几个主要的调查在米勒模型各个维度所得到的调查数据。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由于调查对象不同,不同调查所得到的结论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几乎是矛盾的。下面分别对各维度的情况加以简要说明。
对科学知识的调查大多包括科学术语和科学观念两个方面。在科学术语方面,2003年黄国雄对株洲市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39.8%的学生了解全部5个术语;2009年关婉君对广州市的初中生的调查结果表明,35.4%的学生了解全部4个术语。在科学观念方面,2003年黄国雄的调查表明,86%的中学生答对9道基本科学观点题中的6道及以上;2006年卢春对南昌市318名高二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10道科学概念试题中的平均正确率为82.4%;2009年关婉君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贴近生活实际的基本科学观点的正确率超过85%,对与日常生活较远的问题的正确率不足50%;201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青少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15道科学观点试题中,熟悉观点的正确率为75-85%,不熟悉观点的正确率为40%-60%。
科学方法的调查大多包括科学探究、对比实验问题、概率问题三个方面。在科学探究方面,2009年关婉君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回答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的正确率超过85%,回答与日常生活较远的问题的正确率不足50%;201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青少年的调查结果则表明,学生在15道科学观点的问题中,熟悉观点的正确率为75%-85%,不熟悉观点的正确率为40%-60%。存在这么大的差异,是因为前者采用的问答题,后者采用的单选题。在对比实验问题方面,2003年黄国雄的调查结果表明,84%的高中生能正确回答对比试验问题;2006年卢春的调查结果表明,50.3%的高中学生能正确回答对比实验问题;2011年顾长明对江苏省连云港市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9.8%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变量控制问题;201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45.2%的青少年能正确回答对比实验问题。这里存在的差异除了调查对象不同外,还因为考察对比实验方法的问题情境不同。
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查主要包括对迷信的态度、迷信行为、对科学作用的认识等。在对迷信的态度方面,2006年卢春的调查表明,68.5%的高中生不相信迷信;2011年顾长明的调查表明,78%的初中生不相信迷信。在迷信行为方面,2011年顾长明的调查表明,65.9%的初中生在遇到灾祸预测时会出现动摇;而201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65.4%至少有一次迷信行为。
根据米勒模型,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三个维度;然而,除这三个维度的内容外,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和青少年科学素养调查还考察了公民或青少年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显然,米勒模型的三个维度不能满足青少年科学素养调查的要求。
①韩克茵:《中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与分析》,《甘肃教育》2002年第3期。
②黄国雄:《中学生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株洲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18卷第6期。
③卢春、周玲、万永红:《南昌市高中生科学素养现状调查报告》,《社会工作》2007年第4期下半月。
④关婉君:《广州市初中生科学素质调查评估》,《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4期。
⑤顾长明:《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监测数据》,《教育测量与评价》2014年第5期。
作者:李亦菲 周立军
来源:节选自《科普教育蓝皮书: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2015)》(主编:罗晖 王康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调查篇《青少年科学素养调查(2000-2014年)》
资深的游者,会知道在林芝有一座小小的古城,叫做太昭。这座小城的名声,远不如大峡谷等林芝景点,甚至不如其旁边一座叫做中流砥柱的河中巨石。偶然会有脏兮兮的藏北车辆从这里钻出来,暗示着这里有一条时通时断的道路。道路的另一头,就是太昭。
从山路上俯瞰太昭 本文图均为 林光让摄
从北方来的尼洋河(藏语叫娘曲)和发源自米拉山的布球河以锐角夹击一个半岛,太昭就在半岛的尖端,其宽厚的背部与群山相连,茶马古道横跨古镇的背部。
向北沿娘曲进入深山的道路通向那曲地区嘉黎县,再到那曲地区洛隆县硕督镇,到昌都地区,察雅,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巴塘、理塘、康定,这就是清代入藏最主要的通道。在极盛期太昭曾是入藏的重要枢纽,有清军和粮台驻扎,汉族人口据说达到数百人。时期更曾一度成为西康省的太昭县。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让太昭增添多少神奇。村里几乎看不见人,牦牛茫然漫步街头。这里的藏式房屋立面都做过统一的整修,看来如同孪生兄弟般一模一样。根据刘赞廷所编写的《太昭县志》来看,百年前的太昭“东西长,南北狭,如一勾镰。”“南北一街,人民八十余户,环绕而居,旧有炮碉数处。”可见太昭的格局没什么改变。
太昭之得名,据说是清末名将赵尔丰带兵入藏,横马太昭,即将统一全藏之时,忽然收到慈禧太后的撤军命令,赵尔丰长叹一声,引军而去。由于在这里收到了太后的撤军诏书,所以起名为太昭。
这个故事中赵尔丰俨然是悲剧英雄,慈禧太后则一如既往地扮演了大反角。太昭变得犹如岳飞连收十二道金牌的朱仙镇,从而充满了功败垂成的悲剧色彩。但这故事也是错误的,赵尔丰入藏是1909年,当时慈禧已经埋在了清东陵。“太昭”这个名字不过是在此设县的将领尹昌衡的字而已。只不过正是这位尹太昭先生尹昌衡,在革命中当众砍掉了赵尔丰的脑袋,可见赵尔丰与这座古镇的悲情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我又回到了村头,小镇已经倾其所有,没有什么可看的了。虽说驻藏大臣斌良(1784—1847)曾口气极大地写道:“不负蛮荒行万里,中华无此好河山”,但我私下揣摩,或许是从太昭西去入拉萨的古道上要翻越一万三千余尺的马鹿岭,“朔风凛冽,冰雪四季,偶有风雪,行之极险。”与之相比,这里真可以算是个平静的小天堂了。
太昭展览馆
在古街上,太昭古城展览馆的大门为我们敞开了。这栋建筑仿佛是一栋要塞,或者是监狱,太昭人将那些遥远的记忆锁在其中。这里的主要囚犯是几块圆滚滚的石头,我身边的一块清晰地刻着“光绪二年四月初五日故清显妣松潘中营战兵张公讳永禄之墓 孝女春桃、宁秀”。
这一块墓碑来自一个原本驻扎在松潘,后进藏的清军士兵,他死于光绪二年即1876年。张永禄先生或许已经在太昭生活了不少年,最痛心的事情大概是临终时没有儿子送葬,只有两个名叫春桃和宁秀的女儿,或许后来也嫁给了当兵的。
还有一块,“光绪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九申时立,清故蓝富裕恒之墓”,看名字可能和绝大部分驻藏大臣一样,是一个满族。如此这般的墓碑共有六块,都来自后山的清代古墓群。此外,这里还有末代驻藏大臣联豫所下发的一枚标准木制粮斗,全清帝国范围内一致。这枚木斗制作厚实、精良,看起来再用一两个世纪也没问题。
展览馆内的清代墓碑
仅仅想凭借几块墓碑、一枚粮斗还有几张模糊的相片,我无法重建几百名中原人曾在此生活两百年的痕迹。
这里曾经不但有男人,还有女人,有士兵,还有商人,所以应当有精巧的“八仙过海”针线活,有春联,有粗瓷碗,有汉白玉和青玉的烟嘴,有发钗和铜钱,有大量老相片,如此种种,则可以大致想象出当时的场景。
但如今什么都没有,剩下的只有几枚墓碑和一枚粮斗。展览馆的看门大爷对历史没什么兴趣,他似乎是一个奇石收藏家,如同活佛一般,指点给我们看那一块块奇石。这些石头的形成自然远早于太昭,的确,人类留下的痕迹和自然的神功比实在是太淡,太浅了。
学者们一般将太昭作为一个驿站的形成上溯到乾隆十三年。据史料记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驻扎在嘉黎的清军移驻江达,在此设置了粮台、把总和外委,“率兵以资镇守。”也就是说,从乾隆十三年开始,太昭就成为了清军入藏路上的一个要塞。这里设立管理军粮的官员(粮台),还设有把总和外委等低级武官。进藏路上,转运和存储军粮恐怕是太昭最重要的职能,从清始一直到十八军入藏,莫不如此。直到今天,太昭还有一户人家名叫“珠勒囊波”,意思就是青稞仓库。
乾隆十三年是平凡的一年,当年海内升平,波澜不兴。人民大学清史所的高王凌教授有一本学术著作就叫《乾隆十三年》,据他研究,乾隆帝在这一年遭遇众多不顺心之事,最后被迫放弃了“回复三代之治”(也就是儒家理想中尧舜禹时代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理想。不管是否如此,乾隆帝治下的帝国机器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运行。
这条经过太昭的道路在康熙、雍正年间已经不止一次见证过军队的远征,在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里,清军还要不停地从这里走过,去平息西藏摄政王珠尔默特那木扎勒的内乱,去打击入侵的廓尔喀人和桀骜不驯的波密王。军人要在此驻扎换防、粮草在此交割分配、公文在此传递,驿马严格按照规定的速度飞奔在这条线路的两端:北京和拉萨。这两端微小的颤动,都会引发整条线路的剧烈抖动。虽然从这里向西,还有墨竹工卡,还有拉萨,甚至还有江孜、吉隆等真正的边界,但太昭更像是世界的尽头。漫长的沉寂中,军队继续轮换,驻藏大臣往来于道路,悄悄地证明,清帝国的神经依然在万里之外跳动,其士兵依然在夜间准点巡逻。
1909年,由海关税银和借款购买的新式步枪、电报机、机关枪和轻型加农炮武装起来,实现准近代化组织的川军于1909年大举进藏。清军势如破竹占领拉萨,高歌奏凯之际,突然听闻皇帝已经逊位,他们效忠的帝国已经不复存在。于是全面崩溃,分头奔回,其间遭遇惨不忍言,倒是成就了一本奇书《艽野陈梦》。
那些留在江达的汉族人,顿成遗民。
而就在历史的灰烬中,小人物们的名字隐隐浮现出来。
82岁的老者仁青贡布是历史的见证人
我们找到了这里最老的一位老人,叫做仁青贡布,82岁。
他生于1933年。这位老人裹着深蓝色藏袍在院场里坐定,很有些老僧入定的意思。他的回忆也是上世纪40到50年代为主。
“那个时候,我们有格萨尔拉康(即关帝庙),格萨尔是黄脸的,长胡子到胸口这里,穿着藏袍,是站起来的。除了格萨尔,还有他的四个手下,嘎玛(音)、赤东(音)、丹玛(音)、阿古吉本(音)。”
“每年一次,汉族人会聚起来过节,把格萨尔的刀这个样子竖起来。”老人比划着手指。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川曾针对西藏汉人社会做过一项研究,在时期,“单刀会”等仪式在拉萨汉人社会盛行,全体汉人在每年夏历五月十三日相聚于关帝庙,庙会名为“十三单刀会”,意为“关公的磨刀盛会”。在会上除了供拜关公之外,也商议一些汉人群体共同关心的事。太昭的“单刀会”与拉萨等地应该大同小异。
我在采访本上画上了一柄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这杆刀据《三国演义》的记载,又名“冷艳锯”,刀长九尺五寸,重八十二斤。看过《三国演义》小人书的人,不可能不记得这杆长刀。关汉卿版本的《单刀会》中,关老爷身边正是这把大刀——“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
“钢刀。”老人突然冒出一句标准的汉语,他食指定定地指着我画的青龙偃月刀,仅存的两颗牙齿笑得摇摇欲坠。或许我听错了,或许他说的是“关刀”。但是确定的是,太昭汉人所过的单刀会中,供奉的的确是关帝老爷的青龙偃月刀。
“老人家是在什么地方学的汉语?”我们极为好奇。
“我是在汉人的学校里读的书呢。”
1941年1月,小学正式上课,地点暂时设置在邮局,其老师是邮局看守人,六十有七的马文才。资料记载,马文才的薪水为藏银五十两,他踌躇满志,打算一展身手。
课本最初使用的原有的基本旧书,如《忠经》、《孝经》、《百家姓》、《弟子规》。 这所学校的开设归功于当时的西藏办事处处长,北大学子,五四青年孔庆东。这位“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发现,昌都、太昭等地的汉族人,“多已娶土妇生子女,其子女且不懂汉语矣。”长此以往,藏族和汉族必受英国人之蒙蔽,开设学堂势在必行。后来,孔庆东又托进藏的汉族法师购买了“初小一,二年级国语教科书各百册”。据蒙藏委员会近期刚刚公布的存档资料表明,首批入学的小学生共15名。
“我们学的课本啊,还记得一些。”老人缓缓地念着几个汉语词:“鸡。鱼。”他顿了一顿,又说:“哥哥说,弟弟睡觉。”发音清晰,略有四川口音,我甚至一度觉得是南京的口音,例如他把“哥哥”读成了“果果”。他满脸调皮地笑,我很怀疑这并不是课本上所教的内容,而是七十年前学童们编着玩的俏皮话。
那是20世纪40年代,距离清帝国崩溃已经有30多年,当年被清军带到这里的遗民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代人,他们或者融入了藏族之中,或者死去,或者无声无息地回到了内地。仁青贡布所见的,正是小镇汉人社会的最后时刻。清帝国灭亡三十年后,这个帝国最遥远驿站的遗民终于迎来了其日落时分。
“我们的老师叫果果莱迪,他年纪大了,在邮电局里给人写信。他家就住在关帝庙那边,就是现在展览馆的位置,都是他的院子,他管这个林卡(园子)。”老人想了想,突然灵光一闪,“还有啊,他是汉族的官,官的名字叫‘香烟’。”
我们听得如坠五云雾中,“香烟”是个什么官职?“果果莱迪”怎么听也不像是汉族名字。“果果”就是哥哥,当地藏族一般如此按汉语称汉族人,即某某哥哥。日后我们又仔细阅读了王川教授所引用的史料,终于发现一些重要线索——马文才,祖籍四川巴县,清军撤退后,一度依靠“早年汉属关帝武庙香资(就是香火钱),年种青稞地一块维生”,后来在噶厦政府的邮局担任书记。还发现有史料表明,1940年10月,马文才致函孔庆宗,请求租用关帝庙旁土地耕种以救家口。
年迈老人,关帝庙旁居住,代写信,是小学的老师,四点无一不符合。我们终于确认了,果果莱迪就是马文才,“香烟”的问题也获得了解决,马文才曾担任汉人保甲制度的头领“乡约”,有汉人领袖的权威。
但除了马文才,我们再也没有办法将档案中其他名字与老人口中的那些“哥哥”对应起来。我们安静地听老人说着那些陌生的,遥远的故事。
“哥哥麦子”(音)或者“哥哥割麦”(音)是做凉粉的,脾气不好。仁青贡布他们这些孩子喜欢用牧羊抛石的“乌尔朵”扔石头砸他家的小门,“哥哥麦子”就会掂着菜刀怒冲冲地杀出来。打群架时,他也总是挥舞着菜刀,似乎他和菜刀成了亲,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就是菜刀。热血的“果果麦子”死在江达,埋在后山。
关帝庙遗址
还有更多,“哥哥玉素”(音)是做衣服的,“哥哥次松”(音)年纪更大,以看守关帝庙为业等等。在上世纪40年代,停留在太昭的汉人已经降低到个位数。如同生物的种群,当其数量降到一个极限之后,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他们远离了故乡,也远离了动荡不安的20世纪初叶,如果不在这里,他们会在四川和陕西迎来怎样的命运呢?其中的祸福谁又能分解清楚呢?
我们的翻译裁缝洛桑有些恍惚,我们问他,他回答道:“我也刚知道,老人说了,我爷爷的爷爷就是哥哥莱迪,我是他的后人,我的祖先原来也是个汉族人。”
我们打算告别,老人忽然摆出了一个摇动筷筒的姿势,再次露出了微笑。他老迈的手摇啊摇啊,虚空之中有一根筷子似乎伸了出来,老人拈起来,上下读了一下,然后递给我。我瞬间明白了,这是汉人的求签。
“格萨尔拉康里,有这个呢。拉萨巴玛日的格萨尔拉康也有,一模一样的。”
我眼睛发热,心中空荡,低下头去向老人告别。家山万里,马文才和他的同胞们,只有一次一次在灯火下摇动签筒,默默祈祷,看看冥冥中落下的是什么命运。那细如蚊足的小字,语焉不详,神意渺然难测,他们惶恐地读,勉强地把握着自己飘摇的命运。
“…庚辰年(1940年),命途多舛,掌家二女子及干殿寺(甘丹寺)和尚于相继而亡,哀困之际,幸蒙天恩神惠,复蒙处长(应为‘驻藏办事处长’)姑念困苦不堪,檄饬教学,天相衣禄补救生计之法。迄今年已六十有七,老病多弱,恐有不测,无从靠着,心挂意歉,只有一小女,年近二十,身矮力弱,不肯长大,现托拜亲友梁成栋着照…”
这封书信可能是马文才最后的文字,在这封《江达小学教员马文才呈处长陈述命途多舛》的书信中,他回顾了自己的惨史:早年丧父、兄长弃之不顾,被继母抚养成人,入藏后迭遭战火,妻子儿女除外皆过世。从文字来看,这是一个真正的性情中人,我竭力地想象他如何在邮局二楼的小课堂上讲授汉语,但是我想不出来,马文才已化作青烟。
几天之后,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我们极为巧合地读到了时代小学课本的影印本,没有办法确认这是否是马文才所使用的课本。但其中确实有鱼,有鸡,有哥哥和弟弟。这课本似乎一篇一篇,都是为马文才所写。
汉人墓地旧址
再一次,我们走出了太昭干燥多石的青稞田,向北望去,眼前一堆一堆散乱的石块就是汉人的墓地,没有墓碑。马文才和他的同胞们就卧在这里,他们的孩子曾在这里奔跑,为长辈扫墓,走过不知名的墓地,回到家中。
“好哥哥,好弟弟,手牵手,同回家。母为儿,解书包,携儿入室。”
从这里向西,到尽头的鹦哥嘴,重新跨上古道,超然凌空十几米,脚下就是碧绿的河水。道路往前一直延伸,应该会一直延伸到传说中的鹿马岭,我们于是回头,再次来到悬崖边俯视太昭古镇,看到了关帝庙的废墟和那两棵大树。就在烛火边,马文才摇动签筒,夜里他睡觉时,再次梦见了母亲。
“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
如今的太昭街头
【签诗】
炎炎烈火焰连天 焰里还生一朵莲
到底得成终不害 依然生叶长根枝
【智慧】
此签有“因人而异”之意,提醒当事人不要太过执着。向别人表达观点时会发现,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此时你也许会懊恼:为什么同样的话反应却是两极呢?其实每个人的三观不同,包括自己也是,硬要把想法加诸在别人身上常会造成反效果,何不花点时间去了解彼此的差异。知道对方的喜恶再沟通,也可以避免误触禁忌,做起事来事半功倍。
【典故】吕纯阳重生柳树
相传吕洞宾当初在岳阳楼度脱了一枝柳树,因为他是土木形骸,不能成仙。于是令其投胎楼下卖茶人郭家为男,名为马儿。又令白梅花精托生贺姓为女,名为腊梅,共成夫妇。相约三十年后,再来度化。
三十年后,吕洞宾来度化他们,而郭马儿已忘前因。三次度化,郭仍然不悟。吕洞宾于是将剑交给郭马儿,让他杀掉妻子以后出家修道。郭本无意杀妻,勉强带剑回家,奈何贺腊梅之头忽然自落,郭大恨,将吕洞宾告上公堂。
在公堂上,吕洞宾说腊梅并未死去,一呼即来,于是官家判了郭马儿诬告之罪。郭大恐,求吕救免,抬头一见问官,则是八仙中之锺离权。郭遂悟前因,并与腊梅从吕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