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bèi
注音: ㄅㄟˋ
繁体字: 貝
汉字结构: 单一结构
造字法:贝
简体部首: 贝
五笔86:MHNY
五笔98:MHNY
UniCode:U+8D1D
四角号码:77802
仓颉:BO
GBK编码:B1B4
规范汉字编号: 0114
贝的部首笔画: 4
总笔画: 4
笔 顺: 竖折撇捺
蛤蜊、珠母、刀蚌、文蛤等有介壳软体动物的总称。
指贝类动物的硬壳:贝壳。贝雕。
古代用贝壳做的货币。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庶子姬奭后裔的封地郥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姬奭,就是西周初期著名的召公奭,在辅佐周武王灭了殷商之后,被封于燕国,都城在九州之一的蓟。周武王病逝后,其子周成王姬诵年纪还很小,只有十二岁,因此召公奭与周公旦一样,都没有去自己的封国,而是留在宗周继续辅佐周成王,成为辅政大臣。燕国传至召公奭的后裔召公康,赐封其支庶子孙食邑于巨鹿甘泉浿水流域,建立了郥国(今河北清河),为燕国的附庸国,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称郥氏。由于人口稀少,其势不强,燕国与郥国境内实际上以北戎民族(山戎)居多。公元前七世纪,北戎民族乘郑、宋两国相争,齐、鲁两国合谋伐宋国之机,南下攻伐并逐渐蚕食燕、郑、齐诸国,燕桓侯被迫迁都至临易(今河北雄县)以躲避北戎民族的侵扰。
周惠王姬阆十三年(公元前664年),爆发了著名的北戎攻燕国之战,素来瘿弱的燕国一败涂地,燕庄公急忙向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求救。齐国当时在贤相管仲、鲍叔牙的大力辅佐下,国力鼎盛,兵强马壮。齐桓公同时也为了解决多年的戎扰,遂发兵攻伐北戎,在巨鹿一线击溃北戎,将北戎驱赶至太行山以北孤竹(今河北卢龙),挽救了救燕国。之后,齐桓公乘机占据了甘泉一带大片肥沃地区,吞灭了郥国。燕国君主燕庄公也无可奈何,为表示感谢救国之恩,还亲自送齐桓公出境。燕庄公也很机敏,有意违反诸侯礼法,将齐桓公送进了齐国境内五十里。齐桓公挟恩霸占了燕国的大片土地,也很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假惺惺地奉送给燕庄公五十里齐国的边荒之地,取名为燕留(今河北沧州),以示回愦。在占据了郥国之地后,齐桓公把甘泉改名为贝丘,成为了齐国的属邑。失国的郥国王族子民,遂去邑改姓氏为贝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贝氏正宗,皆以河北清河为郡望。
贝氏族人大多尊奉召公康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贝丘地区,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在先秦时期,称贝丘之地,除了今河北省的清河与巨鹿以外,还有今山东省的博兴与临湽、江苏省的镇江、广东省的肇庆、朝鲜的清川江等地,皆古称浿水、浿丘等,其地住民多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浿氏,后省文简化为贝氏。
显然,贝氏有源起“浿”之地名者,多支多源,不可一论。
源流三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洪鄂春氏,亦称洪厄春氏、洪鄂绰氏,满语为Hongecun Hala,世居伊汉阿拉屯(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尼布楚)、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关氏、贝氏等。该支贝氏鼻祖为洪鄂绰·贝和纳,满洲正白旗人,原任护军参领,后赞誉安抚西藏,功授世袭云骑尉。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黄佳氏,满语为Hu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满族世居贝珲山秦(今吉林蛟河张广才岭)、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蒙古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大凌河(今辽宁锦县),后多冠汉姓为黄氏、贝氏等。该支贝氏鼻祖为黄佳·永福,满洲正黄旗人,累官至内大臣。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世居地“贝珲山秦”的地名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⑶另外有满族、蒙古族的一些贝勒、贝子,在清朝晚期以后其后裔子孙逐渐丧失了权承,有取其身份爵位官称的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贝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得姓始祖
召公康(姬康)、黄佳·永福。
五、人口分布
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一十位门阀。
贝氏远祖起源于西周时期,上古时周文王的一个儿子被封在今天的河北省巨鹿浿水,建立了郥国,公族子孙就时代以国名为郥姓,后来他们去掉“邑”字边旁,改姓“贝”。因此,“贝”姓也是出自周朝王室之姓,即姬姓。
后来,有一支贝氏从河北巨鹿浿水迁移到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南一带,由于贝氏人口逐渐增多,该地被称为贝丘。另一些居住在贝丘的人,也有的人就此起姓为“贝”。贝氏后来在清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清河郡望。
六、家谱文献
江苏苏州吴中贝氏族谱五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苏州吴中贝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九年(公元1920年)珂罗版印本四册。
江苏苏州吴中贝氏家谱不分卷,()贝传礼、贝光礼等纂,十年(公元1921年)精抄本四册。
江苏苏州吴中贝氏家谱四卷,()贝仁元重修,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石印本四册。
浙江义乌都贝氏宗谱七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七、郡望堂号
郡望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师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为大名道,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国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1958年4月 28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
堂号
留任堂:明朝时贝恒任邵阳知县,后改东阿知县。他为官仁察明恕,甚得民心。朝廷调他另有任用,东阿耆老数百人到朝廷挽留,朝廷只好升他一级仍留东阿。
修史堂:明朝初年,贝琼被召修《元史》,因此“修史”成为贝氏的另一个堂号。
丰谷堂:宋朝贝钦臣任江阴县令时,重视开垦田地、发展生产,政绩显著,全县民众欢歌庆丰收,素有县歌丰谷之称,因以为丰谷堂。
东武堂:东汉时期,黄门令(中常侍)贝瑗曾因诛权臣梁冀家族有功,被汉桓帝封为东武阳侯。他的贝氏后裔为了纪念贝瑗的丰功伟绩,所以把东武作为贝氏的一个堂号。
清河堂:以祖籍地为堂号,今广西、广东两地贝氏春节对联横批“清河堂”,有时也写“东武第”“丰谷第”。
光裕堂:吴越世泽;太学家声。明代太学士贝泰,字宗鲁,金华人。少以文行闻,永乐举人。(浙江金华义乌~光裕堂)。
八、字辈排行
江苏吴中贝氏字辈:“聿念世德淑善尔身贤良文学蔚振维新”。
江苏洪泽贝氏字辈:“维德永守学怀邦”。
湖南浏阳贝氏字辈:“万代兴隆开宗大福良国崇光显荣华耀世德允昌远承先志达宏启裕昆祥抡才文治美佐政英名扬富贵繁发久忠孝映辉煌”。
广东、广西贝氏字辈:“顺镇永远衍德崇廷仲元希汝士基兆隆万世盛必进朝荣为学定邦国其达大家声流传通毓秀一本贯天经位立名高尚欣逢富贵成应仰同日久还向等兰馨前后谐英俊古今各振兴广生明辅治喜得信中心贤哲光文焕良才亘有呈龙章联凤诰钦赐福宗亲”。
南洋沙劳越、广东揭阳贝氏字辈:“顺镇永远衍德崇廷仲元希汝士盛必进朝荣为学定邦国期达大家声令传通毓秀一本贯天经位立名高尚欣逢富贵成应爷同日久还向等兰馨前后皆英俊古今各振兴广生明辅治喜得信中心甘棠遗厚泽钦赐福宗亲”。
贝氏一支字辈:“堂亭宇孟应潜绍模廷孟承毓受宗衡”。
九、姓氏名人
贝瑗(公元?~167年待考),魏郡元城人。著名东汉时期宦官。贝义渊:(生卒年待考),吴兴人(今浙江湖州)。著名南朝时期梁国书法家。贝义渊擅书法,其字精严遒劲,笔势灵动。贝义渊特别擅长大字,所书大字带行书笔意,更为雄健。存至今日的《始兴忠武王萧憺碑》和《安成康王萧秀碑》为他所书,现存江苏南京,其中前者为楷书,碑文残损过半,其书法舒和雍容,带有行草笔意,结体峻密,为南朝碑碣所罕见。
贝俊,著名唐朝画家。工花鸟,犹工鹰鹘。见《历代名画记》。
贝钦世,浙江上虞人。著名宋朝江阴知县。贝钦世十分重视农业水利,当时县境有运河,水久已湮没,贝钦世计划峻治。他组织村民出钱出力,不逾月而成。
贝琼(公元1314~1378年),一名阙,字廷琚,号廷臣、清江;浙江海宁殳山任(今浙江海宁双山乡),一说崇德人(今浙江桐乡)。著名明朝文学家。
贝青乔(公元1810~1863年),字子木,号无咎,又自署木居士;江苏吴县人。著名清朝诗人。贝青乔的诗结集为《半行庵诗存稿》八卷,共八百余首,由叶廷□等于同治五年刊刻。《咄咄吟》两卷单行,有1914年嘉业堂刊本。
贝泰,明代太学士,字宗鲁,金华人。(义乌有他的后裔).少以文行闻,永乐举人。累官国子祭酒,前后在太学四十余年,六馆之士,翕然从化。后致仕卒。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荀卿庠 >>>
1.《千字文》-每日一字练字视频。
2.《百家姓》-姓氏文化,家族历史。
3.《荀子》-传统文化,国学学习。
编辑:角落
我们日常使用和阅读的是简体字,学习书法时,又需要掌握繁体字的书写,简体字自有简洁明了易书写的优势,繁体字笔划繁多却有着更多中华文化精髓的集合。其实,简体字的使用是1956年由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现在我们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总表》曾经颁布过两次,一次是1964年颁布的,一次是1986年。
但是,在上了一定年纪的人群里还有许多人会写出一些让人莫名其妙的文字,看着像是不认字的人书写错误,但书写这种格式的人还不在少数。老一辈人说,这就是他们当时学校里教的汉字,这叫“二简字”。
那这个“二简字”是什么鬼?其实,许多人包括70、80后的人几乎都不知道有这事,更不用说是90以后的人群了。虽然,对于“二简字”这个名词有点陌生,但是我们可以经常在生活中看到有些手写的招牌上会出现部分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文字。比如鸡蛋变“鸡旦”、停车变“仃车”、餐厅变“歺厅”、酒水变“氿水”……。看了这些让人觉得脑壳都疼,怎么会这样?从繁体字变成简体字后,再简化到二简字,是不是感觉书写方式让人越来越偷懒了?
其实,在1977年曾推出过《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即二简字)。1978年3月2日,教育局宣布开始在教科书上试用二简字。而到了当年9月,全国所有报刊杂志即停止试用二简字。二简字只有仅仅推行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戛然终止了。最后,于1986年6月,国务院宣布“二简字”停止使用。
由于在社会上“二简字”通行了一段时间,而且简单易写,废止后的“二简字”有时会出现在非公开的需要快速书写的文本如笔记、病历等,在公共场所的出现也影响着社会生活,市场、商场甚至路牌等重要场所都有出现二简字。比如:市场中“鸡蛋”经常被写作“鸡旦”,公共场所“停车”被写作“仃车”,原价的原字常被写作\"厂+元\",路边“快餐”被写作“快歺”等。
部分二简字已经成为了规范字,比如桔(橘)、咨(谘)、闫(阎)。有些二简字虽未被收入现行规范,亦有极高的社会认同度,“桔子”是吉祥的象征,将餐简化为“歺”甚至成了填写健康证的惯例。甚至还因为这个二简字的问题,许多人被“改了姓”,比如肖(萧)、付(傅)、闫(阎),这些文字被二简化后,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民间继续通用。
二简字试用不到一年即被叫停,究其原因还在于简化“尺度”过大,违背了汉字约定俗成的自然发展规律。因而在其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歧义,暴露出大量问题,最终不得不草草收场。
参考来源:网易新闻 搜狐新闻
搞没搞错!阎维文姓“闫”吗?阎王爷的“阎”可以与“闫”通用?
首先要问一句:闫和阎到底是不是一个姓?如果是一个姓,那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不相同的汉字?有人据此指出:这是中国一个非常奇葩的现象,姓氏混通已经让上小学的孩子都感觉到莫名其妙,甚至不可思议。
在许多地方可以看到,有些家庭的父亲姓这个“阎”,儿子女儿孙子却又姓那个“闫”。词作家阎肃,原来在电视屏幕上经常出现的是此“阎”,但现在许多报刊杂志上出现的却又是彼“闫”。阎肃是如此,歌唱家阎维文、演员阎妮阎学晶亦如此,就连作家阎连科也如此。更有甚者,现在的人居然把的拜把子兄弟、“山西王”阎锡山的“阎”也改成“闫”了。特别搞笑的是,一些报刊杂志也对“闫”和“阎”字混淆不清,将唐代画家闫立本的“闫”又搞成阎王爷的“阎”了。唯一没有出现变化的,目前只有“阎王爷”的阎字还依然如故,好像还没有人写成“闫王爷”的,这也许是人们对阎王爷多少还存些敬畏吧?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人都把这件事归咎于上一次的“汉字简化”,大家可能都还记忆犹新,那次“汉字简化”直接就把“阎”字简化成“闫”了,更没有想到的是,“阎”姓的人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竟然一下子就把“闫”字接受了。
难道“闫”和“阎”不是同一个姓?查阅《百家姓》发现,很早以前,《百家姓》里面只有“阎”姓的存在,并且还是排名比较靠前的大姓。自从“阎”和“闫”出现“分流”后,“阎”在《百家姓》的排名却在极速下滑。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阎”在《百家姓》中存在,但另一个“闫”却就没有出现在《百家姓》中了。
其实,在1992年版的新华字典里,“闫”和“阎”是同一个姓,后者是前者的繁体。而在1998年版和第十版中,“闫”和“阎”被列为了两个字。虽然都有姓的解释,但已经是属于两个姓了。“闫”和“阎”是有区别的,虽然这两个字在古代就有,其中“阎”字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而“闫”字在古文中出现最晚也在宋朝,所以“闫”并不是在解放后出现的。
“阎”姓作为中国的一个大姓,人口分布十分广泛,在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最多,占据了全国阎姓的一半以上。阎氏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相传来自于古代姬姓。经过3000多年的风雨沧桑和改朝换代,阎氏人口依然兴盛不衰,逐渐从原来的中部地区扩展到东部、南部等地区。
而“闫”也作为姓氏与“阎”同根同源,曾经在短时间内是“阎”的简化字,但现在已经是一个单独独立的姓氏。令人尴尬的是,某县一所中学的同一个班级中出现了两个“闫芳”,老师为了有所区分,将两同学叫到办公室里。在征询她们的意见后,老师将高个子的那个闫芳改成了“阎芳”。阎芳也觉得挺好的,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父母,没想到父亲高兴地说:“我们自古至今祖祖辈辈就是这个“阎”呢,这个阎有什么不好呢?老师改的好,改的好!”
毋容置疑,现在有些家庭在使用“闫”和“阎”这两个字上确实非常随意。为了图省事,父亲往往会“照顾”那个门内面三横的“闫”。只是在办理身份证的时候,一些人依旧稀里糊涂,自己报上去的是“阎”,但儿子上的却又是“闫”,轮到孙子时又变了回来,成为了“阎”,于是,一家人出现了不同姓的现象。
究其“闫”“阎”不分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推行了汉字简化改革。为了提高效率,减去了一些笔画多的汉字,由笔画少的来代替笔画多的。在那个特殊时期,“阎”字就被简化成“闫”字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就大面积出现了混写的现象。那些名人、明星也是人,他们也喜欢简单实用,久而久之也就把“阎”写成“闫”了。
值得一提的是,“闫”“阎”混用、通用这种情况,在其它姓氏中也不在少数,比如姓氏“萧”和“肖”,“傅”和“付”,现在也变得互融共通了。笔者认为,估计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闫”和“阎”将会互融共存,直至“闫”字成为《百家姓》的姓氏,各位读者你怎么认为呢?(文/老闫,图片来源于网络)
阎姓•闫姓 阎姓 阎:1.里巷里的门。2.姓。闫姓 几种典籍曾经将“闫”为“阎”的简体字,但时间不长就取消了。作为姓氏,旧版《现代汉语词典》等典籍,将“闫”当成“阎”的俗写。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第6、7版)已经纠正为“阎”与“闫”各有其姓。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称:“‘阎’与‘闫’为两个姓氏。”
关于姓氏之“阎”“闫姓”关键是里很是混乱。综合起来有种观点:一是相通说。《康熙字典》引《五音集韵》《正字通》称:“‘閆(闫的繁体)’,‘閻(阎的繁体)’的俗字。”《辞海》有“閆”无“闫”,称:“‘閆’同‘閻’‘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均称:“‘閆’,‘闫’的繁体字,同‘閻’‘阎’。并据《说郛》列举了‘閆’姓名人。”特别是国家有关部委公布的《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竟把‘阎’简化成“闫”,时间不长就作废了。二是不同说。《说文解字》有“閻”无“閆”。《新华字典》有“閻”“阎”,无“閆”“闫”。〔清〕《姓韵》既有“閻”“阎”,也有“閆”“闫”。引用《姓谱》列举的“閆”姓名人有:晋怀帝时的閆亨;后唐敬宗师的閆宏微。〔〕《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閻(阎)”姓名人多多,但没有收入“閆”“闫”二姓者(实际是有此姓,而没有名人),但在附录“姓氏别考”里“閆”姓,说:“今山西、陕西多此姓。”三是否定“闫姓”说。《辞源》“閆”“闫”均无。《史记》《汉书》中的人名,皆无“閆”“闫”二姓。四是先同后别说。《现代汉语词典》最早有“閻”“阎”,无“閆”“闫”。中间说“闫”是“阎”的俗字。最新(第6)版改成是两个姓。旧版《朝野佥载》称“‘閆’:‘闫’的繁体字,同‘閻’‘阎’。并说唐有閆宏徽。今本《朝野佥载》将‘闫’写作‘阎’。
综上所述,“閆”是“闫”的繁体字,“閻”是“阎”的繁体字。今天,应采信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观点,即“阎”与“闫”是两个不同的姓氏。有专家考证,“阎”姓与“闫”相比,“阎”姓(尤其是汉族)占到90%以上。
辨例: ①误写误事:阎琦在《西安晚报》(2011年8月7日,第10版)载文《“阎”与“闫”》,曰:“有一作家叫阎琦,刚上学时老师经常给他写为‘闫琦’。后来,一学者指出这样写错了,他便恢复成‘阎’。可是,一些周围的人还是经常给他写成‘闫’。”如此这般,闹出了啼笑皆非之事。一次是外地一家报纸给他寄来的稿费,名字写的是“闫琦”,邮局说啥也不给取。无奈只得将稿费单退回去,报社又重新寄来了一张。再就是,他去医院看大夫,值班大夫还是将姓写成了“闫”。到了药房,不管他怎么软磨硬缠,医疗卡就是用不成。
②两人错姓:1)《中国电视报》(2015年1月19日第3期第A10版)载文《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文中说:“赵本山、闫肃一一到场。”阎肃是享受兵团级待遇的艺术大师,于2016年2月日去世。其姓应为“阎”。2)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2014年1月5日),将参加半决赛的小擂主阎奥轩之“阎”,字幕打成了“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