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洗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卫生习惯。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洗手。正确洗手不仅可以保证我们自身的健康,还有助于预防疾病的传播。本文将向大家介绍正确的洗手方法,以及一些关于洗手的科学知识。
一、为什么洗手如此重要?
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首要手段之一。我们的手部是最容易接触到病菌的部位,而病菌可通过手部传播到口腔、鼻腔和眼部等黏膜,导致感染或疾病的传播。洗手有助于去除手上的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微生物,减少感染的风险。
二、如何正确洗手?
1. 使用流动水:首先要使用流动水湿润双手,因为流动的水有助于冲洗掉手上的污垢和微生物。
2. 使用肥皂:在湿润双手后,取适量的肥皂搓揉至产生泡沫,涂抹全手背、掌心、指缝、指关节和指尖等部位,持续搓揉20秒以上。
3. 好好搓洗:将双手相互搓揉,特别要注意洗手指缝、指关节和指尖等容易被忽略的部位,确保每个手部表面都受到清洁。
4. 充分冲洗:使用流动水充分冲洗双手,确保肥皂和污垢被冲洗干净。
5. 用纸巾擦干:用干净的纸巾或烘干器将双手擦干,避免使用共用的毛巾,以免细菌再次滋生。
三、其他洗手注意事项
1. 洗手时间:建议每次洗手的时间不少于20秒,这样才能确保全面清洁手部表面。
2. 避免频繁接触脸部: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等容易感染的部位,以减少感染机会。
3. 指甲清洁:保持指甲的清洁,及时修剪,以免污垢和细菌滋生。
4. 公共场所的洗手习惯:在公共场所,应首先确认是否提供肥皂和流动水,如条件不允许,可使用含酒精成分的洗手液进行清洁。
四、如何引导儿童正确洗手?
培养儿童良好的洗手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几点引导建议:
1. 示例教育: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示范正确的洗手方法,并与孩子一起洗手,让他们学会如何使用肥皂搓揉双手。
2. 游戏化引导:可以将洗手过程变成有趣的游戏,例如唱一首洗手歌曲或使用有趣的洗手液等,以吸引孩子对洗手的兴趣。
3. 提醒警示:在孩子常接触的地方,如洗手台、浴室等,张贴洗手注意事项的海报或提醒孩子洗手的卡片,以提醒他们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参考文献:
1. Jefferson T, Del Mar CB, Dooley L, et al. Physical interventions to interrupt or reduce the spread of respiratory viruse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1;(7):CD006207.
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ndwashing: Clean Hands Save Lives. [Online] Available at: /d/file/gt/2023-09/1ox4lmvof51.html [Accessed on 10th July 2022].
该组合以训练手位与手腕的整合运用为主要目的,要求在学习傣族掌形、嘴形、爪形、屈掌四种手形的基础上,掌握七种位置范围上的手位及其规范化动作。组合呈现出典型的二段式结构:第一段强调对七类手位的核心静止形态的训练,练习“形”“劲力”和“姿态美”,使学生肢体的稳定性得到提升。
第二段以训练手腕的灵活度为目的,在七类手位上进行横摆腕、外翻手、盘腕手、波浪手、屈推手、里绕腕等手腕动作的练习,提升上肢小关节的灵活性。组合典型手位简述:翘尾手:一只手置于身前,屈肘、压腕,掌形手的掌心冲前、指尖冲旁,虎口与胯部平齐,架肘。
另一只手置于身后,掌形手的掌心冲下、指尖冲旁,虎口与臀部平齐,压腕,屈肘,该手位模仿了鱼儿翘尾的静态形象。十形手:双臂弯曲置于胸前,架肘,一只手在上方,掌形手的掌心冲旁、指尖冲上,另一只手在下方,掌形手的掌心冲旁、指尖冲下,该手位来源于傣家人舂食物时,一手扶石臼一手握杵的动作姿态。
采花手:一只手曲臂置于胸前,架肘,爪形手的掌心冲上、指尖冲旁;另一只手前抬平齐于肩部,爪形手的掌心冲前、指尖冲上,该手位来源于傣家人在泼水节期间上山采花的生活类动作。
双端手:双臂齐肩宽,上抬平齐于肩部,屈肘,小臂与大臂呈90度角,掌形手的掌心冲上、指尖冲下,该手位来源于傣家人在泼水节祈水求雨的生活类动作,具有祝愿五谷丰登之意。
小佛手:一只手屈臂置于胸前,架肘,掌形手的掌心冲旁、指尖冲上;另一只手经体侧抬置头顶上方,掌形手的掌心冲上、指尖冲下,屈肘,小臂与大臂呈90度角,该手位来源于傣族佛像的静态形象。引蝶手:掌形手,双手平开于身体两侧,掌心冲上,指尖冲下,虎口与肩部平齐,屈肘,小臂与大臂呈90度角,该手位来源于傣家人在泼水节采花时,相互逗趣、招蝶引蝶的生活类动作。
手的律动训练组合该组合以训练手臂为目的,将整理出来的动作素材,依据中国民间舞的传统审美,以动作对称的编排方式进行手臂动作的重组,使学生在不同体态、手位的协调配合中完成手的律动训练。在对特定的动作进行重复训练时,适当变化动作与外部空间的关系或人体的位置关系,要求学生在动作方向、方位改变的情况下,仍然能准确无误地完成动作,在变化中寻找到展示动作的最佳角度。
同时,组合以膝颤动律贯穿始终,适当配合基本步伐进行综合练习,将组合这样设计,既增加了单一训练的训练难度,使学生的肢体得到均衡训练,又使组合生动而富有灵气。组合典型手的律动动作简述:摆尾、翘尾:掌形手,折臂,大臂夹,小臂在不同方向、方位上做横摆、上翘运动,该动作模仿鱼儿在水中摆尾、翘尾的动态形象。
甩手:手臂经体侧快速甩至头顶上方,肘部发力,带动小臂、手腕、手掌、指尖,该动作模仿蝴蝶灵活展翅的动态形象。抽肘:手臂在横抹、上托、下抹的运动过程中,做小而脆的折臂动作,该动作再现了傣家人采花、摘果的生活类动作。
磨手:在十形手位上,由近向远、由外向内,手腕主动发力,带动手臂在水平面上做画圆运动,要求小而富有弹性,该动作再现了傣家人将食物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碎的动态动作。
内屈腕端手:一只手呈双端手,另一只手架肘置于体侧胯旁,掌形手的掌心冲下、指尖冲上,在此手位上做向内屈掌、绕腕的左右交替动作,该动作再现了傣家人相互招喊、亲切问候的生活类动作。
轮手:掌形手,双臂在身前完成一个立圆,后接各类装饰性动作,该动作主要再现了傣家人在春种秋收中,挥舞锄刀,施肥、刨土、全田埂等一系列的劳动动作。
风格性训练组合嘎秧舞训练组合该组合的舞蹈形式以舞者由右向左,按照逆时针方向沿着圆圈行进为主,同时穿插民间特有的舞蹈线路与图案,在流动中展开采花步、泼水步、合手步、轮转步等多种步伐的变换。
通过空间场景的设置、队形调度的变化以及本土打击乐的运用,将民间节日气氛再现于教学组合中,使学生在场景性、文化性的整体氛围里学习,从而清晰地感受与掌握嘎秧舞含蓄细腻、稳健轻巧的舞蹈风格。组合典型步伐介绍:采花步:上肢为采花手的左右交替律动动作,与脚下后勾踢步伐配合,在双圆队形上进行内外圈的穿插变化,再现众人采花时愉悦、热闹的场景。
托花步:上肢配合侧抹手、采花手、托花手、合十礼等动作,与脚下后勾踢步、前后点踏步配合,该步伐具有托花献佛之意。轮转步:上肢轮手,下肢增加三步一回拉等步伐的变化,将春种秋收的劳动动作具体化、生动化。
蝴蝶展翅:上肢为甩手的左右交替律动动作,脚下一步一点、一步一踏步伐配合,再现蝴蝶飞舞的生动。合手步:上肢配合采花手、平开手等手的律动动作,与脚下后勾踢步、三步一回步伐配合,该步伐具有傣家人携手并进、祝福生活幸福和谐之意。泼水步:上肢配合内屈腕端手、翘尾等手的律动动作,与脚下点步、前勾踢步伐配合,再现人们相互泼水祝福的轻松欢愉。
民间歌舞训练组合该组合将上述组合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丰富的队形和流动调度为主,糅合对比与对话、情景虚拟等方法进行组合编排。同时借音乐结构和审美色彩为动机,在舞蹈动作与音乐“起承转合”的呼应中,使组合达到色彩明快、整体感强的效果,深化学生对双江傣族“泼水节”节庆舞蹈悠然、愉快风格的把握,从表演层面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保持和展现双江傣族“泼水节”民间歌舞风格的基础上,笔者开拓了新的审美视角,对双江傣族女性独特的形象塑造和风格动作进行了多方面融合。组合第一部分将翘扣手、屈推手与点踏步配合,引出傣族女性在“泼水节”相互招引朋友、问好祝福的愉悦场景。
第二部分将生动、形象的摆尾、翘尾、卷尾动作,与脚下三步一抬、一步三回等步伐配合,再现节日期间傣族女性浴佛、拜佛、放鱼归生的热闹场面;第三部分将掏穿手、里绕手、翘扣手等动作,与变化了的后勾踢步伐配合,以相互交流、逗趣的方式呈现出傣族女性美丽动人、生动活跃的人物形象。
第四部分综合晃手、侧抹手、盘手动作,与脚下点步、踏抬步、三步一抬步伐配合,在集中的两横排队形上进行动作的变换,使得组合结尾在统一中融入傣族女性对生活美满、爱情甜蜜的希冀。
双江傣族“泼水节”节庆舞蹈教学组合研究思考双江傣族“泼水节”节庆舞蹈教学组合的完整呈现,由12名普通高等院校舞蹈类专业的本科生完成,其中11名学生学习过傣族舞蹈单元课程和综合课程,总体上符合本课题的教学对象的设置。笔者在八周的时间里利用每周6节课,共计48学时的实践教学,顺利完成了教学组合的教授,基本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组合编排与实践的价值分析
编排而成的双江傣族“泼水节”节庆舞蹈教学组合,运用于普通高等院校舞蹈类专业的课堂训练,最终是为实现舞蹈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组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大、积极性高,通过基础训练组合及风格性训练组合的学习,学生各方面能力皆有显著提升。
认知能力的发展文化作为历史与社会的范畴,包含舞蹈在内的任何文化形式都承载着深厚的内涵。在组合实践过程中,笔者以“文化体验”为起点,借助师生对话、情景导入等教学方式,丰富了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认知。首先,通过导学课的知识导入,学生对双江县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双江傣族的源流、生产生活、衣食住行、风俗礼仪,以及“泼水节”的历史起源与当代发展等具有初步的了解。
其次,在循序渐进的组合学习中,学生对双江傣族“泼水节”节庆舞蹈的表演服饰、表演形式、动作形态、音乐风格和审美特征等形成全面的认知;再者,在以对话、合作为模式的协作学习中,学生对每一个教学组合的文化背景、编排思路、动作构成和教学重难点等产生清晰的认识;最后,学生不仅明确舞蹈动作在时间、空间、力量上呈现的具体要求,并且能通过与他人比较,分析、辨别出自身在静态舞姿、动态过程及身体情态上呈现的不足,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身体能力的强化对于双江傣族“泼水节”节庆舞蹈而言,其课堂教学的首要目的在于借助基础训练组合实现身体能力的强化,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及身体思维是舞蹈完美呈现的前提。笔者根据教学目的将双江傣族“泼水节”节庆舞蹈的教学组合划分为两类,其中基础训练组合的教学目的在于强化学生身体素质,为学生应具备的表演能力打基础。
首先,《动律与基本步伐训练组合》以训练膝颤核心动律为目的,要求始终保持下肢微屈膝的状态,以较短小的气息带动膝部有弹性地颤动,动作小而稳、均匀而连续。通过贯穿组合始终的膝颤训练,学生膝关节的灵活性和膝部周围肌肉的控制力明显强化,并在膝颤动律和基本步伐的配合训练中,下肢的协调性得到提升;其次,《手位训练组合》着重于训练上肢形态的准确性和美感。
在七类手位静止形态的训练中,学生上肢的关节和关节系统的活动范围扩大,其柔韧性和控制力增强,呈现出较好的动作质量。同时通过手腕动作的交替训练,学生腕关节的基础力量、灵活性及稳定性进一步得到增强。再者,笔者以动作对称的编排方式对手臂动作进行重组,形成《手的律动训练组合》。通过左、右两边动作的交替训练,学生肢体的灵敏性得到平衡发展,其可塑性与多形性增强,在舞蹈动态流动中呈现出典型的“三道弯”和“一顺边”的特征;最后,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学生学习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其基本素养的学习准确率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学生最初无法较好地掌握膝颤动律,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已经能达到膝部动律、脚下步伐、手的律动动作的协调配合。学生不仅能在主动意识下完成每一个具有明确要求的动作,以较快的速度学会组合,并且能将舞蹈包含的文化基因与艺术表达的特殊性,用人体的动态形象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