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双子座

适合做国号的字(适合做国号的字大全)

时间:2024-01-23 04:29:23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历史上哪个字定为国号的次数最多?

自秦至清,中国大地上共出现六十多个王朝,一王朝必有其国号,而历史上有些王朝定的国号一致,如秦、汉、赵、魏、燕等字均被不同的定过国号,那么,哪个字被定为国号的次数最多呢?在我看来是“汉”字,自刘邦建国称汉后,后来还有七个定“汉”字为国号,即“汉”字先后被8个王朝定为国号,只不过后来历史学家,为了便于区分,在“汉”字前加上西、东等字,以致于让不了解历史的以为那些王朝所定的国号不同。

第一个是汉高祖刘邦创建的,史称西汉。西汉是我国秦后第二个大一统的国家,共延续210年,即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前后共历12位帝王,其中以汉武帝刘彻最为著名,被称为千古一帝。西汉建立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特别是那一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其语言慷慨激昂,荡气回肠,至今读来仍热血沸腾。

第二个是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史称东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掌握了朝政大权,并于公元9年篡汉建立新朝,但他不善于治理国家,新朝很快败落下去,各地义军蜂起,各路英豪割据一方,相互征伐,逐鹿中原,最终刘秀胜出,统一了全中国。由于刘秀是刘邦九世孙,为汉室宗亲,便继续以汉为国号。东汉共历14位帝王,享国一百九十五年,即公元25年至220年。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佛教等方面成就尤为突出,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迁,佛教在此期间经白马寺传入中国。

第三个是刘备建立的,史称蜀汉。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经过一系列的征伐与吞并,逐步演化为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刘备在魏文帝曹丕篡汉建魏后,在诸葛亮等人的拥护下称帝,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仍定国号为汉。由于后主刘禅无能昏庸,软弱无能,蜀汉在他手上被魏王朝所灭。蜀汉只历2位帝王,延续42年,从公元221年至263年。蜀汉历来为人所称颂的是它的丞相诸葛亮,他代表了历来帝王最想要的那一类大臣,能力杰出又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四个是十六国时期李寿建立的,史称成汉。西晋八王之乱时,涌入蜀地的流民在李特兄弟等人的领导下揭竿起义反对晋王朝,后来李特兵败被杀,其子李雄掌握了义军的领导权。在站稳脚跟后,李雄称帝,国号大成。李寿是李雄的堂弟,由于李雄逝世后其子为争夺帝王自相残杀,实力大减,且对李寿极为猜忌,于是,李寿发动,夺取了大成王朝的,并自立为帝,定国号“汉”。李寿与他的继承者李势荒淫奢侈,贪婪残暴,很快地把成汉败落下去了,公元347年,李势投降东晋大将桓温,成汉就此灭亡。

第五个是十六国时期刘渊建立的。刘渊是匈奴人的后裔。汉高祖刘邦时,嫁宗室女于匈奴单于莫顿,匈奴人自认为是汉朝皇室的亲戚,就改姓刘。西晋八王之乱时,刘渊趁机脱离司马氏的控制,在山西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就任大单于,并于公元304年称王,为笼络人心,定国号为“汉”。刘渊后继者儿子刘聪与孙子刘粲均是荒淫残暴之徒,很快地将很快地就把刘渊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败坏殆尽,权臣靳准乘机发动,杀害了刘粲,自称大将军,预备篡汉自立。此时远在长安的刘曜听闻朝廷,立即起兵讨伐靳准,在出征途中被手下官员将领拥立为帝,随后打败靳准。次年,刘曜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前赵没过多久就被后赵石勒灭亡,刘氏建立的汉(赵)就此终结。

第六个是五代时期刘知远建立的,史称后汉。刘知远是后晋高祖石敬瑭的亲信,石敬瑭称帝后,重用刘知远,让他总揽晋阳地区的军事大权。后来契丹灭亡后晋,拥兵自重的刘知远乘机兴兵自立,在晋阳称帝,仍用后晋“天福”年号,以笼络人心,四个月后,迁都开封,改国号为汉。后汉是一个短命王朝,刘知远称帝不到一年就病逝,其子刘承祐即位。刘承祐懦弱无能,兵败刘威,在逃跑的慌乱之中,被自己的手下郭允明刺杀,后汉只传二世、历4年就灭亡了。

第七个是十国时期刘岩建立的,史称南汉。刘岩继承了兄长刘隐的职位,出任岭南节度使,控制了整个岭南地区。公元917年,刘岩见中原大乱,自行在番禺(今广东)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国号汉。后汉共历三帝,高祖刘岩称帝后有所作为,但他本是荒淫奢侈的人,他的儿子中宗刘晟也是荒淫残暴之徒,后来的后主刘鋹也是愚蠢懦弱之辈,在他们治理下,南汉国力日益衰弱,最后被北宋大将潘美所灭。

第八个是刘旻建立的,史称北汉。刘旻原名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知远称帝后,让刘崇留守太原,掌握晋阳的军事大权。后来,郭威反叛后汉,城破之日,后汉隐帝刘承祐被部下弑杀,不久后,郭威在开封称帝,建立后周。次年,刘崇在晋阳称帝建国,国号仍沿用汉,并改名刘旻。北汉历经三帝,世宗刘旻昏庸无能,兵败后周柴荣后,郁郁而终;睿宗刘钧虽然勤政爱民,但性格懦弱,改变了北汉的弱国地位;后主刘继元是刘钧的养子,其为人残忍,荒淫奢侈,在他的治理下北汉国力进一步削弱,最后在北宋将领潘美的讨伐下,刘继元开城投降,至此,存在28年的北汉就此终结。

以上为我国历史上以“汉”为国号的8个,除了西汉与东汉是大一统的王朝外,其余6个均是偏居一隅的小,但也曾在我国历史的向前发展中存在着这样的那样的作用,不可一概不论。

杨坚创造的一个字,成为一个王朝的国号,如今广为人知

上古有流传,仓颉造字,所以才有了这世间百态的记载,汉字的产生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而同步出现,因为有了汉字,历史的记录才有了载体,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才被后人所继承和传扬。

一般来说,汉字都是约定俗成所存在的,但是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的就是意外,于是有这样几个人,都是一国之君,他们在自己在位的时候直接造了新的字出来,其中唯有隋文帝杨坚把自己的字作为国号,希望大隋万古流传。

武则天的“曌”字

在某种程度上,武则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千古一帝,时至今日她也是中华历史上的唯一一个女性领导人,而且她治下的大周国力也是十分的鼎盛,震慑四方不敢来犯。

最早的时候,武则天是李世民的妃子,原名武珝。她先是李世民的才人,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入宫,但是最终李世民一朝他都没有和李世民圆房,后来借着李世民病重的机会,和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勾搭到了一起。

她借着巴结李治的机会回到皇宫中,又经过一番手段,顺利夺得了皇后的位子。

至此,她从李世民的才人,变成了李治的皇后。然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她索性自己登基当了皇帝,改大唐国号为周,她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位,所以她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向天下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于是舆论带来的影响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事情。

因此一个前所未有的字就应运而生,也只有这样的字,才配得上她这前所未有的女性皇帝的身份。

武则天手下的秦客于是自创“曌”字进献武则天,以其“明月当空,普照天下”之意,迎合了当时武则天的心情,其意境也是十分具有王者之气,于是很快武则天改名武曌开始了自己十几年的皇者生涯。

刘岩的“龑”

唐代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各地的割据势力纷纷上场,其中一只就是占据了今天广东广西云南越南地区的南汉,刘岩就是南汉的开国皇帝,虽说开始盛极一时,但是最终还是避免不了被灭掉的命运。

不同的人对于国家的统治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信奉亲力亲为,有的人则是迷恋神仙之力。刘岩便是后者,他的迷信程度甚至体现在了自己的名字里。

他开国后,十分崇尚于迷信之道,于是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刘龑,与刘岩同音。

龑字,来自于易经乾卦中的“飞龙在天”之意,正巧刘岩当时又是开国皇帝,古代讲究的皇帝就是人世间的真龙天子,正好中了刘岩的下怀。

可是治国不是玩笑,若不是圣人之君,即便是天神下凡也避免不了国家的衰败。

刘龑本身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无道昏君,疑心病,嗜杀成性,生活荒淫无道,滥用酷刑,几乎是集齐了亡国之君的一切缺点,由此国家的衰败便是必然。和武则天相比,两人虽然都是自己创造汉字的皇帝,但是这二人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

杨坚的隋朝

相比较起这两个人出发点的自私性,隋文帝杨坚的形象则是要显得十分高大。

隋朝可以说是历史上一个被黑得体无完肤,但是又强大到无法形容的国家。终唐一朝不及隋朝,隋朝的国家实力看成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而由于历史的特殊性,使得它成了一个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

某种程度上,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真的是十分的多,两个国家都是在经过几百年的格局之后诞生的新兴王朝,文治武功都是十分鼎盛的存在。

两朝都是开国皇帝励精图治,国家的势力大大加强,而在经历过两任皇帝之后,国家都是处在了衰败或者是灭亡的阶段。

而在这两个朝代之后,新生的王朝都是继承了这两个国家的基础,成为了那个历史阶段之中国家面积最大,综合国力较强,四周无大国无敌国无强国的存在,震慑宇内。

所以隋文帝杨坚的心情就和秦始皇的心情相差无几,作为几百年来终结中国割据势力的存在,自然就会认为自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于是乎为了体现自己的特殊性,就要在各个方面体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地方。

于是,就把目光聚焦在了国号之上。

在中国历代的王朝之中,几乎每一个王朝都能够在历史中找到国号的出处,唐宋晋等,即便是大汉最开始都是刘邦在汉中地区的封号而来。

而在杨坚的心目中,他作为一个横扫八荒一统域内的帝王,自然需要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号来彰显自己国家的特殊性,他是他也坚信自己的国家能够千秋万代,与是他把目光放在了“随”这个字上。

杨坚的父亲曾经被封为随国公,然而到了需要建国的时候,随字若是作为国号显得不妥。

随的下面有一个走之,岂不是意味国家人民将离皇室而去的意思,于是杨坚前无古人的自己造了一个隋字作为了国号。

结语

隋朝虽然强盛,但十分可悲地在隋炀帝时候就亡了国家,当时为了和各种势力对抗,既要开运河,又要威慑突厥,更要面对高句丽的威胁,最终也是因为攻打高句丽亡了国家。

隋朝的决定本身无错,只不过是事情做得太急了。到了唐朝的时候,为了抹黑前朝,历史上就开始多了很多隋朝的黑料。其实唐朝后来把隋朝做过的事情又完完整整地做了一遍,因此才奠定了一个强大的唐朝。

隋朝由于本身时间的短暂,而且后来没有第二个朝代叫过隋朝,所以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一直不高。但是到了现代随着历史真相的不断揭开,真实的隋朝逐渐被世人所知,这个历史上的遗珠也才真正绽放出自己的魅力所在。

杨坚创造的一个字,成为一个王朝的国号,如今广为人知

上古有流传,仓颉造字,所以才有了这世间百态的记载,汉字的产生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而同步出现,因为有了汉字,历史的记录才有了载体,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才被后人所继承和传扬。

一般来说,汉字都是约定俗成所存在的,但是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的就是意外,于是有这样几个人,都是一国之君,他们在自己在位的时候直接造了新的字出来,其中唯有隋文帝杨坚把自己的字作为国号,希望大隋万古流传。

武则天的“曌”字

在某种程度上,武则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千古一帝,时至今日她也是中华历史上的唯一一个女性领导人,而且她治下的大周国力也是十分的鼎盛,震慑四方不敢来犯。

最早的时候,武则天是李世民的妃子,原名武珝。她先是李世民的才人,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入宫,但是最终李世民一朝他都没有和李世民圆房,后来借着李世民病重的机会,和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勾搭到了一起。

她借着巴结李治的机会回到皇宫中,又经过一番手段,顺利夺得了皇后的位子。

至此,她从李世民的才人,变成了李治的皇后。然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她索性自己登基当了皇帝,改大唐国号为周,她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位,所以她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向天下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于是舆论带来的影响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事情。

因此一个前所未有的字就应运而生,也只有这样的字,才配得上她这前所未有的女性皇帝的身份。

武则天手下的秦客于是自创“曌”字进献武则天,以其“明月当空,普照天下”之意,迎合了当时武则天的心情,其意境也是十分具有王者之气,于是很快武则天改名武曌开始了自己十几年的皇者生涯。

刘岩的“龑”

唐代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各地的割据势力纷纷上场,其中一只就是占据了今天广东广西云南越南地区的南汉,刘岩就是南汉的开国皇帝,虽说开始盛极一时,但是最终还是避免不了被灭掉的命运。

不同的人对于国家的统治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信奉亲力亲为,有的人则是迷恋神仙之力。刘岩便是后者,他的迷信程度甚至体现在了自己的名字里。

他开国后,十分崇尚于迷信之道,于是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刘龑,与刘岩同音。

龑字,来自于易经乾卦中的“飞龙在天”之意,正巧刘岩当时又是开国皇帝,古代讲究的皇帝就是人世间的真龙天子,正好中了刘岩的下怀。

可是治国不是玩笑,若不是圣人之君,即便是天神下凡也避免不了国家的衰败。

刘龑本身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无道昏君,疑心病,嗜杀成性,生活荒淫无道,滥用酷刑,几乎是集齐了亡国之君的一切缺点,由此国家的衰败便是必然。和武则天相比,两人虽然都是自己创造汉字的皇帝,但是这二人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

杨坚的隋朝

相比较起这两个人出发点的自私性,隋文帝杨坚的形象则是要显得十分高大。

隋朝可以说是历史上一个被黑得体无完肤,但是又强大到无法形容的国家。终唐一朝不及隋朝,隋朝的国家实力看成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而由于历史的特殊性,使得它成了一个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

某种程度上,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真的是十分的多,两个国家都是在经过几百年的格局之后诞生的新兴王朝,文治武功都是十分鼎盛的存在。

两朝都是开国皇帝励精图治,国家的势力大大加强,而在经历过两任皇帝之后,国家都是处在了衰败或者是灭亡的阶段。

而在这两个朝代之后,新生的王朝都是继承了这两个国家的基础,成为了那个历史阶段之中国家面积最大,综合国力较强,四周无大国无敌国无强国的存在,震慑宇内。

所以隋文帝杨坚的心情就和秦始皇的心情相差无几,作为几百年来终结中国割据势力的存在,自然就会认为自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于是乎为了体现自己的特殊性,就要在各个方面体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地方。

于是,就把目光聚焦在了国号之上。

在中国历代的王朝之中,几乎每一个王朝都能够在历史中找到国号的出处,唐宋晋等,即便是大汉最开始都是刘邦在汉中地区的封号而来。

而在杨坚的心目中,他作为一个横扫八荒一统域内的帝王,自然需要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号来彰显自己国家的特殊性,他是他也坚信自己的国家能够千秋万代,与是他把目光放在了“随”这个字上。

杨坚的父亲曾经被封为随国公,然而到了需要建国的时候,随字若是作为国号显得不妥。

随的下面有一个走之,岂不是意味国家人民将离皇室而去的意思,于是杨坚前无古人的自己造了一个隋字作为了国号。

结语

隋朝虽然强盛,但十分可悲地在隋炀帝时候就亡了国家,当时为了和各种势力对抗,既要开运河,又要威慑突厥,更要面对高句丽的威胁,最终也是因为攻打高句丽亡了国家。

隋朝的决定本身无错,只不过是事情做得太急了。到了唐朝的时候,为了抹黑前朝,历史上就开始多了很多隋朝的黑料。其实唐朝后来把隋朝做过的事情又完完整整地做了一遍,因此才奠定了一个强大的唐朝。

隋朝由于本身时间的短暂,而且后来没有第二个朝代叫过隋朝,所以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一直不高。但是到了现代随着历史真相的不断揭开,真实的隋朝逐渐被世人所知,这个历史上的遗珠也才真正绽放出自己的魅力所在。

各朝代国号趣谈

国号,是一个国家或的官方名称。无论在什么时代,开国君主在制定国号的时候都会像现代的大老板给自己新开张的店铺起字号一样,十分慎重,因为这里边有太多的讲究和说道。在我国历史上,这种被使用过的“字号”有几十个之多,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列举几个关于封建时代国号的有趣数据。

使用次数最多的国号——汉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且国祚绵长的朝代,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汉族、汉人、汉语的叫法就起源于汉朝,所以这个国号使用的频率也最高!历史上有西汉、东汉、玄汉、蜀汉、前汉(刘渊建立)、成汉、后汉、南汉、北汉,九个著名的使用过,除此以外侯景、朱泚、陈友谅以及许多头子都建立过以“汉”为国号的,可见这个“字号”多么受欢迎,有这么多的“分店”。

使用次数最少的国号——新、隋

这子类的国号就比较多,特别是在春秋的时候,许多小国使用的国号都可以列入进来,这里只举两个最著名的例子,这两个国号都只被使用过一次。

使用时间最长的国号——周

没办法,第一次使用这个国号的朝代就国祚绵长得难以超越,(东周和西周一共存在了791年),再加上北周的24年,武周的15年,后周的10年,这个国号一共被使用了840年(还没算大汉奸吴三桂的那个周)。

使用时间最短的国号——新

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只有短短15年,而且这个国号只出现过这么一次,所以使用的时间最短,我估计是因为使用了15年早就不“新”了,所以就灭亡了。

​在位君主最多的国号——周

这个国号使用时间最长,所以在位的君主也最多。西周有13位君主,东周有25位君主,加起来一共38位,这就够让后代王朝眼晕的了,要是再算上北周的5个皇帝、武则天和后周的3位皇帝,其他国号的使用者都要吐血了。

在位君主最少的国号——新

这个国号使用的时间最短,皇帝也只有一个,当仁不让地荣膺此称号。使用时间比它长一点的“隋”都出了3位皇帝呢!这还没算宇文化及立的杨浩、王世充立的杨侗以及突厥人立的杨政道。

疆域最广的国号——元

算上四大汗国真正是地夸亚欧大陆,这样的疆域面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疆域最小的国号——南平

这个国号不但奇怪,而且地盘也最小,只有3个州的地方,面积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型地级市。

主体疆域最靠东边的国号——后金

后金的主体疆域在今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疆域最东边可达库页岛。

主体疆域最靠西边的国号——后凉、西凉

这两个的主体疆域都在今甘肃和新疆一带,最西端的疆域可达帕米尔高原。

主体疆域最靠南边的国号——南越

秦朝末年由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的,主体疆域在今广西及越南北部,最南端的疆域可达今天的越南中部地区。

主体疆域最靠北边的国号——北元

强大的元朝被明朝赶出中原以后,继续在漠北存在了266年,其主体疆域在今蒙古国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疆域的最北端可达北冰洋。

主体疆域海拔最高的国号——吐蕃

这个一直都盘踞在青藏高原,所以海拔最高。

主体疆域海拔最低的国号——蜀

四川这个地方非常容易出现割据,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地处盆地,四面都是崇山峻岭围绕,易守难攻。

笔画最多的国号(按繁体字笔画计算)——张楚

统计这一条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太平天国,毕竟人家的国号是四个字。可仔细一查资料,发现陈胜吴广所建立的张楚虽然国号是两个字,可笔画却比四个字的“太平天国”还多。

笔画最少的国号(按繁体字笔画计算)——元

虽然人家疆域最大,但是国号最简单,低调,实在是低调!

中间被断开的国号——汉、唐

西汉和东汉中间被王莽的新王朝隔断了15年,而且还有更始帝刘玄在位的3年。

唐朝被武则天的武周王朝隔断了15年。

迁移的国号——周、晋、宋、辽、元、明

1.西周变成东周,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灭掉,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于洛邑(今洛阳)建立东周。

2.西晋变成东晋,公元316年,西晋被前汉灭掉,公元317年司马睿于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

3.北宋变成南宋,公元1127年,北宋被金王朝灭掉,同年,赵构于应天府(今南京)建立南宋。

4.辽朝变成了西辽,公元1125年,辽王朝被金王朝灭掉,公元1132年耶律大石于叶密立城(今新疆额敏县)称帝,建立西辽。

5.元朝变成了北元,公元1368年,大元王朝被明太祖朱元璋赶出中原,元顺帝迁都滦京,元朝变成了北元。

6.明朝变成了南明,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同年五月十五日,朱由崧于南京称帝,大明帝国变成了南明。

本文为大白呼说古今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古代最容易叫错同时也是最容易叫对的“国号”,都有哪些

名字往往要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因此起名的时候不能马虎。想想看,别人叫你的时候,一口一个狗剩、铁蛋、二麻子……心里阴影面积肯定是不小。中国古代,大户人家起名特别讲究,需要考虑家谱、典故、寓意、皇室避讳等等诸多方面,给人取名都这么慎重,更别说给国家起名了。因此古代国家的名字——国号,诸如夏、商、周、秦、汉、新、晋、隋、唐、宋、元、明、清由来不尽相同,里面的道道也是不少,甚至有的国号一直都被叫错了。

从由来上看,大体有地名、爵位、谶语典故、姓氏、继承沿用等等,当然这些出处有时候也不是单一的,有可能交叉重叠,甚至细究起来,国号的由来本身还有由来。

​图1 秦国战车

一、起源最让人意外的国号——秦

“秦”这个国号来源于先祖非子的封地——秦地(今甘肃天水一带),这个非子的官职是“弼马温”。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非子不像《西游记》里的孙猴子那样鄙视这个职位,他以爱岗敬业的精神,天天认真学习《马的繁殖、培育与疾病防治》这本技术手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几年以后把老板(周孝王)的马养的个个膘肥体壮,而且母马的生育能力也是突飞猛进,马的数量大大增加。老板一高兴,给非子发了一大笔奖金——封到秦地。于是乎,非子及其后人就一直沿用“秦”,直到其曾曾曾……孙子嬴政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国号。

不过,中国历史上源自地名的国号还有很多。例如,三国里东吴的“吴”,赵匡胤建立的北宋“宋”等等也是起源于地名,那“秦”凭啥是最让人意外的?

这就需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了,秦地中“秦”又是怎么来的呢?

​图2 秦字演变过程

从甲骨文和金文的“秦”字象形角度来看,很多人认为“秦”应该指的是一种牧草(。经现在的学者反复考证之后,得出一种解释——“秦”指的应该是猫尾草。

猫尾草又名秦草,是一种牧草,马比较喜欢吃,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很高。这么看来,猫尾草十有八九是秦人的先祖——非子养马的专用饲料,他养马时很可能大面积种植,自己对这种牧草的感情深,又因养马被封,索性直接将草名当成封地名。500多年后的秦国,灭六国、击匈奴、降百越,打败天下无敌手,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留下的政治遗产一直影响后世两千多年,而这么一个霸气的国号居然来源于牧草,的的确确让人意外。

​图3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前256年—前195年)

二、“粉丝”、“注册用户”最多(没有之一)的国号——汉

秦朝末年,灭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项羽在成功兼并“秦公司”之后进行了资产重组,一共分配设立了18个分公司,把业绩最差,办公地点最偏远,其他人最不想去的那个“汉公司”给了刘邦。

问题是原来董事长楚怀王约定的股份——关中不给了,给了巴蜀外加一个汉中郡,这可把刘邦给气坏了,但是自己拳头又没有项羽的大,只好忍气吞声当了这个汉王。可以说,刘邦听见“汉”这个字就得觉着屈辱。

奇怪的是,刘邦后来收购了公司的全部股份,成为了新任董事长以后居然把总公司的名字也定为了“汉”。原因是汉公司的副总经理兼办公室主任萧何曾经安慰刘邦说,“汉”指的是天河、银河,是很吉利的名号,刘邦本来就是个没啥文化的流氓出身,听到这番解释,高兴坏了,如获至宝,就一直给用上了。

汉王朝的“汉”自然是从汉王这个爵位而来,而汉王的“汉”则出自汉中郡,汉中的“汉”又出自汉水这条河流,汉水的“汉”则是因为远古人们发现汉水与银河夏季走向一致,所以把它叫做“地上的银河”即汉水。

​图4 西汉版图

为什么说“汉”是粉丝和注册用户最多的国号呢?

第一,刘邦的西汉王朝灭亡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主体民族——汉族依旧使用“汉”,人口(粉丝)近10亿,更别提“汉服”、“汉语”“汉字”等等文化载体的称呼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汉”已经不是一个国号了,它已经是传遍了全世界的一个文化符号了;

第二,据不完全统计,西汉以后注册使用“汉”这个国号的多达十几个,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逐一列举——新莽末年,刘玄的“玄汉”、刘盆子的“赤眉汉”、刘秀的“东汉”;三国时期,刘备的“蜀汉”;东晋十六国时期,刘渊的“汉赵”、李雄的“成汉”;南北朝时期,邢杲的“邢汉”、侯景的“侯汉”;五代十国时期,刘知远的“后汉”、刘崇的“北汉”、刘䶮的“南汉”;金朝末年,郝定的“郝汉”;元朝末年,陈友谅的“陈汉”……注册用户绵延不断两多千年,姓刘的不姓刘的一块来,你方唱罢我登场。

​图5 杨坚(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四、最具讽刺意味的国号——“隋”

公元581年,年仅九岁的北周末代皇帝宇文阐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慈祥”的“外公”——杨坚。因杨坚的父亲杨忠被封为随国公,杨坚世袭爵位,他便顺理成章的将国号定为了“随”。本来这个事很简单,但是杨坚非要整出个幺蛾子不可,他觉得“随”有走的意思,一点不吉利,弄不好得短命,于是翻遍《南北朝新华大字典》,组织了一群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家,最终愣是造了一个与“随”同音,但是自认为十分吉祥的一个新字——“隋”来当国号。

隋朝开国第八年即公元589年,隋军势如破竹,一举灭掉陈朝,成功统一了天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局面,并且仅仅经过短短十几年的治理,就开创出繁荣昌盛的的“开皇之治”,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得到了“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高度评价,这些的表现似乎都证明杨坚造的“隋”字确实吉祥。

然而现实就是喜欢啪啪打脸,杨坚去世,其次子杨广即位之后大兴土木,穷兵黩武,仅仅用了十三年就透支了国力,将王朝给折腾没了。“隋”这个国号就使用了37年就被注销了,成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一统短命王朝。从对后世的影响力和朝代自身的命运上来看,“隋”简直就是一个翻版的“秦”。杨坚绞尽脑汁避免不祥造出来的“吉祥”国号——“隋”,最终悲惨的结局也让它成了最具讽刺意味的国号。

​图6 隋朝版图

五、最容易叫错、同时也最容易叫对的国号——“大元”、“大明”、“大清”

影视剧上,经常听到皇帝、大臣甚至平民百姓们,称呼自己国家的时候,在国号上加个“大”字,比如“大汉”、“大唐”、“大宋”等等,听起来逼格贼高。但实际上根据明朝学者朱国祯的《涌幢小品》卷二“国号”条中记载:“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

也就是说,国号前面加“大”在中国是元朝开始的,之前的历朝历代,虽然整天自吹自擂为“天朝”但几乎不会将“大”字加到国号前面。而“大汉、大唐、大宋”的“大”字则大多都是来进贡的外邦小弟尊称自己的中原王朝大哥所加的。真正正儿八经的把“大”加到国号里面,源自元朝。因此,元朝的国号应该是“大元”。

​图7 有关《建国号诏》的记载

至于“大元”的由来,忽必烈发布的《建国号诏》里有明确的说明,出自《易经》中的“大哉乾元”。“元”为乾卦“元亨利贞”四德之首,万物的生长都从“元”开始,“元”是最大的,再加上一个“大”,就是大上加大,说白来就是忽必烈告诉世人,自己建立的是一个大大的国家。而且“大元”国号的确立,也表明了蒙古大汗接受汉文化的中的“古制”,想通过采用汉式国号以拉近与中原汉人的距离,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大明”国号的来源说法极多,但基本上与宗教(明教、白莲教、佛教等)是扯不断关系的。而“大清”这个国号则是从阴阳五行的角度,去克制“大明”而选用的。无论来源与否,中国古代最后的三个统一王朝——元明清的国号都带“大”字毋庸置疑,是最容易叫错、同时又是最容易叫对的国号。

​图8 明朝版图

最容易叫错是因为中国古代国号的注册用户,经常喜欢重复使用前人的国号,而且几乎都是单字。因此,史学家们为了表示区别,往往将“前后”、“东南西北”加到国号前面用于区分同国号的不同朝代,例如“东周”与“西周”、“前秦”与“后秦”等等。而“大元”、“大明”和“大清”是为数不多的两字国号的,为了统一便捷,基本也以单字称呼他们即“元明清”。因此,除非特别声明,历史基础仅仅局限于中学教科书的广大群众基本都会将这三个国号叫错。

最容易叫对则是在影视作品领域表现出来的:前面已经介绍过元朝之前的国号几乎不加“大”来称呼,但“大汉”、“大唐”、“大宋”被现代人普遍接受纯粹是被不考究的影视作品的误导,而误导到“大元”、“大明”和“大清”的时候却误打误撞的用错误的理解方式叫对了这三个国号,实在是趣味无穷。

文:博陵清河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秦、汉、隋、大元、大明、大清等等,这些国号都是怎么来的

名字往往要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因此起名的时候不能马虎。想想看,别人叫你的时候,一口一个狗剩、铁蛋、二麻子……心里阴影面积肯定是不小。中国古代,大户人家起名特别讲究,需要考虑家谱、典故、寓意、皇室避讳等等诸多方面,给人取名都这么慎重,更别说给国家起名了。因此古代国家的名字——国号,诸如夏、商、周、秦、汉、新、晋、隋、唐、宋、元、明、清由来不尽相同,里面的道道也是不少,甚至有的国号一直都被叫错了。

从由来上看,大体有地名、爵位、谶语典故、姓氏、继承沿用等等,当然这些出处有时候也不是单一的,有可能交叉重叠,甚至细究起来,国号的由来本身还有由来。

​图1 秦国战车

一、起源最让人意外的国号——秦

“秦”这个国号来源于先祖非子的封地——秦地(今甘肃天水一带),这个非子的官职是“弼马温”。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非子不像《西游记》里的孙猴子那样鄙视这个职位,他以爱岗敬业的精神,天天认真学习《马的繁殖、培育与疾病防治》这本技术手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几年以后把老板(周孝王)的马养的个个膘肥体壮,而且母马的生育能力也是突飞猛进,马的数量大大增加。老板一高兴,给非子发了一大笔奖金——封到秦地。于是乎,非子及其后人就一直沿用“秦”,直到其曾曾曾……孙子嬴政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国号。

不过,中国历史上源自地名的国号还有很多。例如,三国里东吴的“吴”,赵匡胤建立的北宋“宋”等等也是起源于地名,那“秦”凭啥是最让人意外的?

这就需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了,秦地中“秦”又是怎么来的呢?

​图2 秦字演变过程

从甲骨文和金文的“秦”字象形角度来看,很多人认为“秦”应该指的是一种牧草(。经现在的学者反复考证之后,得出一种解释——“秦”指的应该是猫尾草。

猫尾草又名秦草,是一种牧草,马比较喜欢吃,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很高。这么看来,猫尾草十有八九是秦人的先祖——非子养马的专用饲料,他养马时很可能大面积种植,自己对这种牧草的感情深,又因养马被封,索性直接将草名当成封地名。500多年后的秦国,灭六国、击匈奴、降百越,打败天下无敌手,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留下的政治遗产一直影响后世两千多年,而这么一个霸气的国号居然来源于牧草,的的确确让人意外。

​图3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前256年—前195年)

二、“粉丝”、“注册用户”最多(没有之一)的国号——汉

秦朝末年,灭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项羽在成功兼并“秦公司”之后进行了资产重组,一共分配设立了18个分公司,把业绩最差,办公地点最偏远,其他人最不想去的那个“汉公司”给了刘邦。

问题是原来董事长楚怀王约定的股份——关中不给了,给了巴蜀外加一个汉中郡,这可把刘邦给气坏了,但是自己拳头又没有项羽的大,只好忍气吞声当了这个汉王。可以说,刘邦听见“汉”这个字就得觉着屈辱。

奇怪的是,刘邦后来收购了公司的全部股份,成为了新任董事长以后居然把总公司的名字也定为了“汉”。原因是汉公司的副总经理兼办公室主任萧何曾经安慰刘邦说,“汉”指的是天河、银河,是很吉利的名号,刘邦本来就是个没啥文化的流氓出身,听到这番解释,高兴坏了,如获至宝,就一直给用上了。

汉王朝的“汉”自然是从汉王这个爵位而来,而汉王的“汉”则出自汉中郡,汉中的“汉”又出自汉水这条河流,汉水的“汉”则是因为远古人们发现汉水与银河夏季走向一致,所以把它叫做“地上的银河”即汉水。

​图4 西汉版图

为什么说“汉”是粉丝和注册用户最多的国号呢?

第一,刘邦的西汉王朝灭亡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主体民族——汉族依旧使用“汉”,人口(粉丝)近10亿,更别提“汉服”、“汉语”“汉字”等等文化载体的称呼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汉”已经不是一个国号了,它已经是传遍了全世界的一个文化符号了;

第二,据不完全统计,西汉以后注册使用“汉”这个国号的多达十几个,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逐一列举——新莽末年,刘玄的“玄汉”、刘盆子的“赤眉汉”、刘秀的“东汉”;三国时期,刘备的“蜀汉”;东晋十六国时期,刘渊的“汉赵”、李雄的“成汉”;南北朝时期,邢杲的“邢汉”、侯景的“侯汉”;五代十国时期,刘知远的“后汉”、刘崇的“北汉”、刘䶮的“南汉”;金朝末年,郝定的“郝汉”;元朝末年,陈友谅的“陈汉”……注册用户绵延不断两多千年,姓刘的不姓刘的一块来,你方唱罢我登场。

​图5 杨坚(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四、最具讽刺意味的国号——“隋”

公元581年,年仅九岁的北周末代皇帝宇文阐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慈祥”的“外公”——杨坚。因杨坚的父亲杨忠被封为随国公,杨坚世袭爵位,他便顺理成章的将国号定为了“随”。本来这个事很简单,但是杨坚非要整出个幺蛾子不可,他觉得“随”有走的意思,一点不吉利,弄不好得短命,于是翻遍《南北朝新华大字典》,组织了一群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家,最终愣是造了一个与“随”同音,但是自认为十分吉祥的一个新字——“隋”来当国号。

隋朝开国第八年即公元589年,隋军势如破竹,一举灭掉陈朝,成功统一了天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局面,并且仅仅经过短短十几年的治理,就开创出繁荣昌盛的的“开皇之治”,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得到了“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高度评价,这些的表现似乎都证明杨坚造的“隋”字确实吉祥。

然而现实就是喜欢啪啪打脸,杨坚去世,其次子杨广即位之后大兴土木,穷兵黩武,仅仅用了十三年就透支了国力,将王朝给折腾没了。“隋”这个国号就使用了37年就被注销了,成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一统短命王朝。从对后世的影响力和朝代自身的命运上来看,“隋”简直就是一个翻版的“秦”。杨坚绞尽脑汁避免不祥造出来的“吉祥”国号——“隋”,最终悲惨的结局也让它成了最具讽刺意味的国号。

​图6 隋朝版图

五、最容易叫错、同时也最容易叫对的国号——“大元”、“大明”、“大清”

影视剧上,经常听到皇帝、大臣甚至平民百姓们,称呼自己国家的时候,在国号上加个“大”字,比如“大汉”、“大唐”、“大宋”等等,听起来逼格贼高。但实际上根据明朝学者朱国祯的《涌幢小品》卷二“国号”条中记载:“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

也就是说,国号前面加“大”在中国是元朝开始的,之前的历朝历代,虽然整天自吹自擂为“天朝”但几乎不会将“大”字加到国号前面。而“大汉、大唐、大宋”的“大”字则大多都是来进贡的外邦小弟尊称自己的中原王朝大哥所加的。真正正儿八经的把“大”加到国号里面,源自元朝。因此,元朝的国号应该是“大元”。

​图7 有关《建国号诏》的记载

至于“大元”的由来,忽必烈发布的《建国号诏》里有明确的说明,出自《易经》中的“大哉乾元”。“元”为乾卦“元亨利贞”四德之首,万物的生长都从“元”开始,“元”是最大的,再加上一个“大”,就是大上加大,说白来就是忽必烈告诉世人,自己建立的是一个大大的国家。而且“大元”国号的确立,也表明了蒙古大汗接受汉文化的中的“古制”,想通过采用汉式国号以拉近与中原汉人的距离,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大明”国号的来源说法极多,但基本上与宗教(明教、白莲教、佛教等)是扯不断关系的。而“大清”这个国号则是从阴阳五行的角度,去克制“大明”而选用的。无论来源与否,中国古代最后的三个统一王朝——元明清的国号都带“大”字毋庸置疑,是最容易叫错、同时又是最容易叫对的国号。

​图8 明朝版图

最容易叫错是因为中国古代国号的注册用户,经常喜欢重复使用前人的国号,而且几乎都是单字。因此,史学家们为了表示区别,往往将“前后”、“东南西北”加到国号前面用于区分同国号的不同朝代,例如“东周”与“西周”、“前秦”与“后秦”等等。而“大元”、“大明”和“大清”是为数不多的两字国号的,为了统一便捷,基本也以单字称呼他们即“元明清”。因此,除非特别声明,历史基础仅仅局限于中学教科书的广大群众基本都会将这三个国号叫错。

最容易叫对则是在影视作品领域表现出来的:前面已经介绍过元朝之前的国号几乎不加“大”来称呼,但“大汉”、“大唐”、“大宋”被现代人普遍接受纯粹是被不考究的影视作品的误导,而误导到“大元”、“大明”和“大清”的时候却误打误撞的用错误的理解方式叫对了这三个国号,实在是趣味无穷。

文:博陵清河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代王朝真正的国号是什么,只有3个带“大”字,多数来源于地名

说起我国古代的王朝,大家随口都能说出几句,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之类的。在很多影视作品里,我们也能看到这些王朝,比如大汉、大唐、大清之类的。不过历朝历代的真正国号并不是电视上说的那样,动辄就是大什么什么的,可以说,我国王朝里国号带大的并没有几个,只有这三个王朝的国号带大。我们看现在看一下历代王朝真正的国号是什么,以及他们的由来。

先看一下夏朝,这是我国最早的王朝。夏朝国号夏,没有带大。关于夏朝里面“夏”的来源,目前有两种。第一种是地名,从“有夏之居”而来,这个本来是地名,后来演变成了部落名称,大禹就是这个部落的,所以建立的王朝就直接叫夏。第二个是爵位。传说大禹被封为“夏伯”,所以后来建立的王朝叫夏。其实,后面的王朝绝大多数都是从这两种而来的,要么是地名,要么是爵位。

其次看一下商朝,国号商。商朝国名的来源也是地名。传说在大禹治水的时候,商朝人的祖先契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邑,之后他的后人就用这个作为称呼,所以也叫商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商朝的国号里就一个字,也没有大字。商汤推翻夏朝之后,继续沿用这个国号。当然,商朝时期人们对国号并不是说特别看重,由于商朝曾长时间定都于殷,有时候也叫殷商。可见,当时人们还是比较随意的。

接着看一下周,国号周。《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周文王祖父)迁都岐山时,“豳(bīn)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说明古公亶父迁都之前,部落名称应该是“豳”族,而不是周族。后面因为“因太王所居周原,因号曰周。”就是说,这些人因为来到了周原定居,所以才叫周。就是说周也是从地名而来。这里面并没有说有大。

第四看一下秦朝,国号秦。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是从秦国演变而来。我们看一下秦国国号的来源。秦国的先人由于擅长养马,所以给周王室养马,所以被周王室分封在秦地,于是这些人就用秦来称呼自己。当然,此时的秦人并没有建国,只是周王室的附庸。一直到平王东迁时,秦人因为护送周平王有功,周平王才正式册封秦为诸侯国。

第五看一下汉朝,国号汉。汉朝的国号是汉,来源也是地名。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开始分封诸侯。项羽把“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给刘邦,治所在汉中,所以刘邦也被称为汉王。楚汉争霸之后,刘邦胜利,建立新的王朝,也就是汉朝。之后的东汉继续沿用西汉国名,所以也叫汉。在这之前,可以说大家基本上都是用的地名。不过汉朝之后,大家用的爵位名就比较多了。

第六看一下魏。魏国的国号为魏。这里面的魏是曹魏,曹丕建立的。曹丕是继承了曹操魏王的位子,所以建立的王朝才叫魏。我们看一下曹操为何叫魏王。曹操因为有功东汉给曹操封地,曹操的封地在邺城,这里属于魏郡,所以有人叫曹操为魏公。这里的公并不是爵位,而是一种尊称。后来曹操称王就直接叫魏王。可以说魏国的魏虽然是因为爵位,但爵位也是从地名而来的,所以魏也算是从地名而来。当然,这里也没有“大”字。

第七看一下晋朝。晋朝的国号为晋。晋朝是司马炎建立的,因为司马炎是晋王。而他的王位是从司马昭继承而来的。我们现在看一下司马昭为何是晋王。公元258年,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之后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司马昭之所以为晋公是因为他出生的地方之前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领土。可以说晋朝的晋和魏一样,虽然是爵位,但很大程度上也是从地名而来。

第八看一下隋朝,国号隋。隋朝是杨坚建立的,因为杨坚之前是随国公,不过后来觉得随不好听,所以改为隋。而杨坚随国公的称号来源于他的父亲杨忠,杨忠因军功被周武帝封为随国公。这里面的随就是一种封号,和地名无关。就是说隋朝的国号就是从爵位而来,里面也没有“大”字。

第九看一下唐朝,国号唐。很多人会觉得唐朝的国号会是大唐,事实上并没有。唐朝的建立者李渊是唐国公,所以他建立的王朝叫唐朝。而他的唐国公也是继承而来的,可以说是从他的爷爷李虎身上继承的。李虎是西魏时期著名的将领,为西魏立下汗马功劳。李虎去世后,北周建立,追封他为唐国公,之后李虎的儿子继承了这个爵位,再后来就传给了李渊。所以唐朝的国号也是从爵位而来,和地名没有关系。

第十看一下宋朝,国号宋。宋朝的国号和西汉差不多。宋太祖赵匡胤在北周时担任过归德军节度使,其治所在宋州。所以赵匡胤称帝的时候,国号才叫宋,这个也是从地名而来的。

第十一看一下元朝,国号大元。看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一个国号有两个字的了。元朝的国号来源还是比较特殊的,既不是地名,也不是爵位,而是从书上找的。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就这样,元朝正式出现。这也是第一个国号从书上取的王朝。

第十二看一下明朝,国号大明。明朝是朱元璋建立的,不过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被封为吴王,并不是明王。之所以叫明,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承袭小明王,还有的说是承袭元朝末期反对元朝的明教,就是《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朝。不管是哪一种,都是集成而来。第二种是从书上选来的,取自《周易·乾·彖》“大明终始”,所以才叫大明。不管是哪一种,反正明朝国号里是有“大”字的。

最后看一下清朝,国号大清。清朝的前身是后金,皇太极在位期间,开始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当然,为什么叫大清,说法就比较多了。有的说是来源于满语,大清的意思是至高无上之国。也有的说请和金是一个音,只不过转变了一点。不管是哪一种,人家都是带“大”字的。

这就是历朝历代真正的国号,以及他们的来源。是不是发现,很多王朝的国号和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人家只是一个字,并没有带“大”字。现在看来,很多影视作品真的是不能相信,在里面真的不能随便说大汉或者大唐,因为人家真的不叫这个名字。你这样叫相当于给人家改名,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参考资料:

《史记》、《资治通鉴》、《清史稿》、《明史》

热门推荐